* Z) U8 x5 a& ?0 g 相传,在印度的穷人们会供奉「功德天」这位女神以祈求财富。有一个穷人每天都诚心诚意地供养功德天,终于有一天得到了感应!他看到功德天进了自己家门,连忙满心欢喜地上前迎接招待。但与此同时,有另外一位长得又黑又丑的女人也要跟着进他的家门,他觉得非常奇怪,便想把这个女人赶走。
6 K; x K# k! K: V 结果这位黑女人便开口说:「我是功德天的妹妹,我们姐妹总是同时出现,不会分离的!你既然感应到她现身,我就一定会跟着来。她负责给予你财富,我则负责来销散你的积财,钱财有积聚就会销散,这是必然的现象!」这则故事,正说明了「积聚皆销散」的无常法则。 ) ?! G; {/ w) H* p/ P5 ^+ g
世上一切财富都是无常的,财来财去的过程或快或慢,但总没有永远不变的财富。积聚的财物变成不动产也好,存入银行也好,都无法保证它永久不会损失或销散。佛经上说,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 :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孙。纵使钱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意外何时会发生。 ! P( u, ^- `! q5 J0 b |- G
既然钱财终究会变动、会销散,那么,如何将拥有的财富作最有意义的运用,才是拥有财富者最重要的思考课题!因此,佛教的财富观相当强调「布施」的观念,如果因为害怕钱财销散,而死守着而不加以运用,即使有再多钱财也是毫无意义。
4 t% q" D( |0 | 要知道,现世能有聚财、致富的机缘,无非都是过去世累积的善行,如:布施功德等等所致;如果没有好好把握这些「资本」去修福积德,浪费了为未来世造善业的大好机会,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 c8 z# ~8 k. m! j# c* _: {4 U 在佛教里,有着种福田的观念。而布施钱财,正是种福田最好的方法之一,以慈悲心救济病者、贫穷、孤老、流浪动物等等,或以慈悲心去建设、造作有利于大众的公共福利事业,叫做「悲田」;而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以恭敬心供养三宝、父母、师长等,叫做「敬田」。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能有收成?为善能得善果,布施也必得福报!
& e% s4 i9 ~5 ?1 @% n* L9 s 佛教并不认为拥有钱财是不正当的事,相反的,拥有钱财,有时也更有能力造大事业、为群众谋福。世尊鼓励在家人以正确无误的心态来看待赚取金钱、拥有财富的需求,为的是使在家人不贪着物质享受,而在赚取生计的同时,也能累功积德,修学佛法。钱财并不是罪恶,只要能了解它无常聚散的本质,好好去使用它而不是被执着其上、被它所系缚,则这些世间财即具有正向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里也有一些求财、致富的法门,正是这个道理。
8 c& X( k, U5 Y8 C1 H 因此,一般人该以怎样的心态来求财呢?经上说:「正命有二: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怠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这里所说的「正命」,正是佛教徒求财时最重要的「合法」前提──不以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的事以求财,其营生事业必须合乎佛陀的教法(包含戒律)。凡是非法得来的钱财,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动机,都是造业。人不能不依财物而生活,但钱财的获得,必须要如法如律,这才是以正业、正命获得财富的生活。 7 U M B# G [" | C0 r% o: I
《阿那律八念经》以及《大宝积经》里也说:「菩萨摩诃萨无有不正求财而行布施。」有越多财富,当然就越方便去做大布施、行大善事,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财富都必须是以正当方式去得到的,用非法的手段得财,不仅种下恶因,更是糟蹋了自己的福业。所以佛说:「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9 H+ u5 d/ x# T w$ L4 H
在经典里,佛陀开示有关在家居士的财富观念,大致有四个理财的准则:
& a4 d, h) O! d6 G! Y4 Y0 { 一、少欲、知足。 - \( }0 y0 r9 s4 `; R
二、善尽照顾家庭责任、社会义务。
5 p X+ s1 o& j& p' k 三、必须布施、供养。 % }3 Z3 M4 e; [" ^% A' P. P- a
四、用于资生(购买赚钱的工具、材料)以及储蓄。
2 Z h& U) `- n5 x- C: f3 [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也才能使今生与来世远离穷苦,资财不虞匮乏,而能专志修行、继续累积善业,为自己累积成佛的福德资粮。
! e/ @# Q, ?. t& L6 _. d9 t 世间种种财物皆有聚散,不必太执着其上;但行善、布施、修行所得的功德法财,却是永不退失。这才是我们应该尽全心全力去追求的真正财富! / d& ]' }2 b0 p I- s! k2 f
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list-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