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28|回复: 1

[分享]佛像各种手势是代表什么 -- 中道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4: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n5 P+ C1 l1 Y D

「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语出《华严经》;经中《普贤行愿品》偈颂云︰「智海广无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

2 h0 V3 k- k2 T

  佛教的义理,能增加我们的智慧,所以我们决心学佛就必须深入经藏;唯有认真做到深入经藏,才能真正成就智慧如海;所以说「智海广无量」,但是这广大无量的智海,是不容易达到的,必须靠多学、多闻、多用心,而且还要真解、正解、善解;一般人之所以无法真正领会并掌握佛法的要义,原因就在于「少学」;「斯由少学過」;也就是学得不够多;因此,为了增广自己的见闻与学识,才有善财童子遍寻天下善智识,以求道、参学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要向善财童子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扩阔自己的见识;这样的话,对我们读经、修行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成就莫大的利益。

Q t0 y$ _+ L5 A4 w; J# k

  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我们应有「广学」与「多闻」的志向与愿心;而学佛最重要的基础,须从皈依三宝开始;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真正的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学习佛教的种种仪式,但仍不能算是佛弟子,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演道俗业经》中给孤独长者问佛言:「初学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皈于三。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何谓三自皈?一曰皈佛,无上正真;二日皈法,以自御心;三曰皈众,圣众之中,所以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又《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的问话也说:「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盘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 c4 q: X* z0 C) d' i

  而「皈依」是什么意义呢?「皈」就是皈投,皈向;「依」就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是名为皈依。我们皈依之后,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与目标,依此為依為據,就有了正确行为的准则;那么,什么是皈依后的正确行为--「正行」呢?

$ x! ?4 D, P0 i) q% a

  壹、第一四正行

4 H! c6 T. s! E# @

  皈依三宝后,佛弟子自然可以获得其救助护念,但须以修习正行为必要条件。正行有两类,各有四种。第一种四正行,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现分别略述如下:

+ X5 B' @+ e( k9 j

  (一)亲近善士

/ I+ ^7 e9 G, M! B5 ?

 

( a" J$ q# {/ V$ G5 G( j

  (1)善知识之圆满德相

# ~; K6 P! {$ z9 d' M9 W6 C% e

 

0 \" A) G' e) |3 ^8 e3 K

  「善士」即「善友」的异名,亲近善士,即通常所说的亲近善知识。圆满的善友,必须具足八种功德。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 n/ k7 F% l, W+ r' s+ c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于所受学的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漏,是名安住禁戒。

. w# @$ z( a6 a0 _

  2、具足多闻:即于如来教法,多所听闻通达,于诸求法者,有多法宣说开示,并且讲说时,于文义善巧,于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 y/ ?8 G r4 F' m4 N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舍,或预流果等,六神通、八解脱等,是名为能有所证。

* K- F0 }8 n% \) ~1 u8 _1 q

  4、性多哀愍,即于诸众生,常起哀怜悲愍,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安稳,如是名为性多哀愍。

+ L' y+ _% T9 @. j

  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行,善能赞叹鼓励,性勤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是名心无厌倦。

0 ^8 y8 Z# d* S/ f& j. H3 @( N

  6、善能堪忍:他骂不报骂,他瞋不报瞋,他打不报打,他弄不报弄,于诸逼迫苦事,自推己过,以业之成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如是虽遭轻凌毁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无改变,唯常于彼有情,思为利益。又能于修道等时,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等苦,如是名为善能堪思。

' Q0 z/ Q4 t- z5 \% o4 Z( y+ s: x) X

  7、无有怖畏:处大众中,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腋不流汗,身毛不竖,不为诸畏怖之所逼切,故名无有怖畏。

( E) E) y" \, y% c4 h1 F4 H

  8、语具圆满:即成就极美妙的语言,甚显了的语言,容易悟解的语言,众生乐欲听闻的语言,善辩善说,如是名为语具圆满。

d! ]5 Y3 k2 c& W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更举出具足十德为圆满的善知识,如论中所说:「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除惑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此中十德,全为《瑜伽师地论》之八德所摄,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如「寂静」、「除惑」、「觉真」,可摄入《瑜伽论》八德的「能有所证」中;「德增」可摄入「安住禁戒」、「能有所证」等中。故二论所说,皆是善友的圆满德相。但时在末世,具足如此圆满德相的善知识,实在是难求难觅,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五德,乃至三德,我们已欣庆为可亲近依止的良师、善友了。(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5: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上师!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19:50 , Processed in 0.0745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