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4 H# l& @8 ~) @1 |4 x- c+ ~
2 k1 x" T& {4 X: M5 r8 s2 t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74浅释菩提心
! ^" h: o1 ]4 U: u4 z; X浅释菩提心—一 海涛 辑5 o! d8 \$ y9 f) C* f5 J" e. z
1.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0 v: o1 j. `& c! \& J0 c一、具足大乘种性。二、皈依三宝。
8 X7 s+ D3 {% v( j* u) J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c* M9 U0 M n5 K
2.菩提心的体性是: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3 c6 _! @3 l/ k, ?! Q6 W' r8 {
3.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E& V8 H7 p. @* A) [: O
4.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初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1 e, {3 |' |! s) B) ]# N5.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二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愿菩提心就好像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像是「真正地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為已经实际地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中所揭示的。
4 P* l+ U- A6 K) e* b$ M6.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己必定要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
5 b8 {( c Y4 S2 Z& S: I& l. m7.世俗菩提心的性质是由於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迴。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於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產生的。* X/ p- Z, i. F+ J p: }, `
8.发菩提心的目标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2 |3 n0 d$ }; y$ t5 X1 g
9.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
+ l* R* a0 _/ o* u0 }10.十九世纪的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说:「有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没有菩提心的话,就失去了方便。」. f/ a7 W/ a6 [; }9 T- v8 C
浅释菩提心—二 海涛 辑
2 M0 U) `1 Z7 a6 _# l* }& _) W1.从道地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O3 ^! i3 K a0 y" B, ^, X
一、由信乐之啟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 { h4 X' C \& b8 m1 [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5 l7 } p1 Q# A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r' `1 w; l4 @; b t* X/ D" B& s
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Z2 s' [% z* u( W
2.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发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3 z% O* n% C& z4 q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5 m: q& ~7 _# @* |7 F: l, G/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 w% M0 k/ N& j, [, Q7 [7 O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 J6 V6 f4 e1 X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9 t" M- `$ `* D5 H3.《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O4 V* _& n* D
一、因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 S. A- G' B$ x0 B- V! \' t& ~
二、因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
6 m) F6 A. @0 i9 ^三、因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u# p" [' g$ r1 s1 W
四、於远劫之轮迴苦痛及菩萨之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 F1 @, x. ~/ Q4.一般只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 N8 T2 i0 U6 @+ m) q y5.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 N5 g4 s& b* w* y8 `/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x5 {1 i6 D! G" y
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发菩提心。$ ~8 T) p/ s! R# m: ]! I* C3 F4 d
6.要生起菩提心的开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亲爱自己的独生子女,所生起的种种照顾之心一样,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们也要以这种方式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量悲心。! ]( n* u: ]+ I# P9 m6 a! R: }
7.只有当内心真正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才会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就像母亲要帮助子女一样,完全没有顾到自己。如果一旦对轮迴还有贪著的心念,也就没法真正得到出离的佛果。佛教的悲心不仅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更希望众生能得到佛果。
$ M& L" S6 D$ T Q# t9 D ) G5 E/ w# q% _* k0 E
浅释菩提心—三 海涛 辑- K/ \6 I" ?- g. g
1.发菩提心之功德,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E3 N% `/ I* o( z- n2 a
一、愿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V6 q4 b, m* O, D( m: j! m/ p
(1)趋入大乘:一个人如果不发起菩提心,那麼他即使有圆满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趋入了大乘。
0 u) H3 Q3 H: Q5 X, d(2)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发菩提心者,菩萨学处之依仗。
6 `5 c3 g" x' }5 e) t(3)彻断一切罪业之根:菩提心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 E) ]7 C, L" y0 V: G
(4)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发菩提心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 `, O$ R" Y6 f) i) \. v: N7 I4 e
(5)获取无量功德: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虚空,亦难容受之。
1 @$ B: j Q6 X, q @; x(6)令一切诸佛欢喜:菩提心功德,无边无际故。- B: n; M9 Z8 M+ t* s" c" e
(7)一切众生皆得蒙益: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间利益,堪為诸殊胜业作益,作依作根。
+ M/ g& y, ?' b. E6 V1 o1 s8 V(8)速疾证得无上佛位: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二边,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
4 `8 c+ S3 ?) D" X* L) X二、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说有十种,除了上述愿菩提心之八种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断之自利和利他相续合為十种。* p- M6 n& i1 M8 y; {1 P% z
2.行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於一切时,连同睡眠和昏迷状态时,甚至放逸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地加强和增长。《入菩萨行论》云:「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1 H, I7 {7 k: K, E
3.发起行菩提心后,就能成就种种利他之事,除灭众生各种疾苦,成就各种安乐,烦恼也能逐渐克服断除。《入菩萨行论》云:「於诸失乐者,皆令得安乐,受诸苦恼者,除彼一切若,彼烦恼无明,皆令得请净,如是善功德,谁能相比拟?如是善知识,何处得寻觅?如是大福德,何处能获得?」9 J. k+ A8 Z4 Z! }; r
4.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数量的,因為从发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间会產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是超数量、超界限的。% d @9 \) K0 ?3 x
4 W0 [1 h' H( e0 G
浅释菩提心—四 海涛 辑
' v% P0 u) V$ M& r& x1.捨弃菩提心的过失,略说有三:. D( }+ |5 Z9 }# N8 W/ [
一、因罪业故而堕恶趣: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誓愿而不能实行,就等於是欺骗众生,其罪报就可能堕入恶趣。《入菩萨行论》云:「若发誓愿心,不能实行之,则為欺众生,云何度有情?」$ a# B* P7 b: J$ G% E1 n: U
二、因罪业故破坏利他之事业:因為造罪的缘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颂曰:「若行如是业,必难利众生。」9 _3 p) W: c) [# ]) e2 f( _( }
三、因罪业故长远地耽误了成佛的大业:因罪业耽误成佛大业,难以趋证菩萨之道地。颂曰:「堕入恶趣之罪力,发菩提心之善力,二者相杂相消长,能令行者长流转,倍用极长之时间,始得趋正诸道地。」
/ @! w8 O- c( l( [1 V& F3 l/ b2.行菩提心若丧失,则愿菩提心亦必同时丧失也。寂天论师云:「凡生起与菩提心相违之念,亦属违菩萨戒也。」' x' ?/ k7 F& q, Z5 J# L
3.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趋入菩萨学处。护念菩提心之法:
/ g b2 ~+ Y4 T Q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