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n/ G$ g2 q8 P! W+ r% ~3 a
! K0 c' \; ?( V●[净土宗祖师及高僧的故事]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
/ N+ U, X/ l# G2 ` w- O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
4 z4 H( ^0 {1 J, s9 x0 u大师法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莲池二字,正表明了大师的平生志愿。* B( B3 @# d( I
大师俗家姓沈,是杭州仁和人,世代都是名门望族。大师父亲名德鉴,号明斋先生,母亲周氏。大师从小就异常聪颖,而且对世间繁华十分淡泊。
6 S; E" K( _5 [' e, x17岁那年,大师考中秀才,入县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名重一时,自觉考举人,中进士,犹如捡石头一样容易。当时大师邻居有个老婆婆,每日念佛数千,大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号,临终无病,与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后,从此归心于净土,自书“生死事大”四个字,贴在案角床头。且家中戒杀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 F: l) r Q! ~6 g大师原配夫人张氏,生下一子后,子母相继而死。大师本无意续娶,但因母命难违,只得又与汤氏议婚。汤氏本是贫家女,而且长期吃素。有一个富贵人家,想要大师作女婿,就暗地里散布谣言,说汤氏的坏话。哪知大师听到后,反而立即成婚。大师的本意,只是为了能够有个名义夫妻罢了。) _3 o! m+ G, w* O
大师27岁那年,父亲去世。31岁那年,母亲去世。大师哭泣着说:“父母之恩,无量无边。现在正应该是我报恩的时候啊!“从这时起,大师就有了出家之心。 z1 c! G1 d- A5 i
明朝嘉庆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师让汤氏沏茶,茶杯刚放进茶盘里就裂开了。大师笑着说:“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师和汤氏诀别,说:“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啦,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汤氏回答说:“夫君先走,我随后出家。”于是大师作《七笔勾词》投归性天理和尚削发,不就又从昭庆寺无尘玉律禅师受具足戒。住了几天之后,大师即独自一人游历四方,遍参善知识。
V. w$ g/ Y1 a y8 C& N9 |游五台山时,大师感应文殊菩萨放光,并到伏牛随众练魔。入京师,大师参访遍融、笑岩二位大德,在他们的开示中,受益非浅。离开京师走到东昌时,大师忽然有所开悟,做偈如下:+ l2 h# T% s0 N# S- {, C% t% K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G- D+ `4 S# f; O5 @/ S3 v, A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 @! z( p8 ]+ u0 S, Y2 m大师因母亲丧父未满,故而怀抱母亲灵骨遍游四方,凡是就餐即供养,凡住宿必奉敬,哀思如此深重。当走到南京瓦官寺时,大师一病几死。正欲举火荼毗时,大师微微地说了一句:“我还有一口气”,方才停止。病好之后,大师南归越地(即浙江东部),曾经五次参加坐禅法会,始终也不知左右邻僧的法名。
% f. M# M6 @0 j* i隆庆辛未年间,大师乞食梵村,见云栖这个地方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此山本事已故高僧伏虎禅师所居寺庙遗址。居士杨国柱、陈玉如等,为大师建造茅屋三间以避风雨。大师独自一人,住于寒山岩岭。曾绝食七日,趺坐于岩壁之下。
9 C" p/ j# j! G# s4 N, \; {3 a云栖一带多有老虎为患。环山40里内,每年都要伤害数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师发大悲心,诵经施食,虎患经从此绝迹。* i' p. X% X% R% S7 z" T3 n9 Z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师祷雨。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众人坚请不已,大师不得已出山,手击木鱼,绕农田念佛。足迹所至之处,大雨随注。村民惊喜万分,争相出资、出工、出木材,为大师造屋。在下地基时,挖出了原来寺庙的立柱基石。大家说:“这是旧云栖寺的。大师福佑我们全村,我们愿使云栖寺焕然一新,让福佑代代相传。”新的寺院不几天就建成了,只是外边没有山门,中间没有大殿,惟有禅堂里住着和尚,法堂上供奉这经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筑,斗不过是遮风避雨罢了。“
3 i, N( _3 v k; @从此以后,净土法门大兴于世,四海之内的出家人日就归附。云栖寺也就逐步成了一方大丛林。大师悲悯末法时代,佛陀教育残缺不全,禅宗道理难明,众生业深垢重,将佛陀上等醍醐,贮存于舞会器皿之中,甚可怖畏!为众生得度,佛设立三绝学(戒定慧),三学之中,戒为基础,基础不立,定慧二学何所依从?修正思维言行,必须先加固根本,而目前大江南北,戒坛已久禁不行了。为了重振颓毁的纲领,大师带领大众,依佛制,每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远近衲子听说后,尽来归附。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曾手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三书,以发明戒律的要旨。
0 r& N, e5 z5 }7 M大师因自己从参究念佛而得大益,故而广开净土一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极力主张执持名号,痛斥狂禅,手著《弥陀疏钞》10余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世人都以为大师只弘扬净土,而不知这是末法中的普光明藏。: R; z: ?* Z4 H# c2 U' d
万历戊子年间,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过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大师赴灵芝寺祈祷,瘟疫果然顿止。
5 v$ ^( @* d) f5 ~; M6 I/ l! O梵村原有一座朱桥,但被潮汐冲塌了,行路之人很不方便。太守请大师倡导重造。大师说:“若让我领头重造,无论贫富贵贱,每人只许布施银钱八分。“八卦之中,坤卦第八,坤属土,土能制水,这是大师用八的含义。有人说:“功成浩大,只布施八分银钱,太少了,恐怕难以完工。”大师说:“心力多,则自成不朽之功,用不了几天即可积累至千金。“施工时,每打一椿,大师都带领大众持咒100遍,因而潮汐有好几天不来,大桥也竟而因此造成了。昔日钱王建大桥时,用万人弩射,以至潮水回头。今日大师却以一心之力当之,是什么法术啊?!
9 v3 [; v) D) Z! d大师道德日高,十方衲子日日投归,大师一如继往以慈悲心接待。弟子与日渐增,居住也日益狭隘。大师都本着不图好看但求实用的原则,造屋而居。大师所定清规,比他人分外恭敬。大众清修,有通用的念佛堂;若是精进的、老病的等等,则别立小佛堂。每堂各有管事,各有锁钥,定时开闭。也各有警语策句,定期宣读。夜里都有巡逻,击板念佛,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使修行困倦的人从睡眠中清醒,使需要卧床休息的人安心入睡。布撒羯磨,纠举功过,兴行赏罚,凛然犹如冰霜。即使是佛陀如来,在祗桓精舍时,尚且有六群比丘不守清规,扰乱大众;在大师门下众僧之中,竟然没有一人敢诤竞犯律。并未搬照《百丈清规》,而足以救济时弊,古今丛林,没有像这样的。大师所定的僧规寺约,警语策句,就是这样光明绚亮。
& l( t$ ^% d1 }" V5 P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