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01|回复: 1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0 20: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r# s# E( k( g; @& E
+ Q3 z9 ?: L5 o0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3 T( n* Z  [! k- {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一)
! X: t4 b( k: a2 ]$ O于自由时报91.04.11(四)刊载4 w! m, W% Q5 N$ ?7 S# T0 d! `
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希望得解脱、成道证果;大乘修六波罗蜜,普度众生、广结善缘,最后功德圆满,成道证果。此外,还有渐修、顿悟之分,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渐之分,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但理上都是一个--菩提涅槃,这是修行学佛的终极目的。; O" }( B: j* n. J/ p, K+ V3 C
由于每个人的发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样。不论是成就罗汉果、缘觉果、菩萨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达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希望打坐成道,就必须与这念清净心、无为心相应才能成道。道不离心,悟了,这念心就是道;没有悟,这念心就是迷。修行不管是从事上修,或从理上去修,乃至于渐修、顿悟、显、密,有两大原则不能违背:第一是「发菩提心」,第二是「持清净戒」。这两个原则做到了,这一生就对得起自己,即使没有成道证果,也能达到不退位。持清净戒,身口意三业清净,就证罗汉果,进一步回小向大,就能证大乘佛果。如果要证菩萨果,就要修六度万行。总之,这一切都离不开菩提心和戒行。因此,发菩提心、持清净戒,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4 R- p- ]2 f& m6 w& R( r

' p0 `  |0 V7 }# P+ {) M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二)
# T' ]+ o/ e% Y* s# w于自由时报91.04.13(六)刊载
1 B: f2 ^* ]0 ~& j8 w+ U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清净的心、不染着的心,是不动不摇、不去不来、不生不灭的。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如果只是拼命地耕田犁土,却没有播撒菩提种子,怎么会开花结果?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想达到这念心清净,就必须要有种种助缘,帮助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开菩提花、结菩提果,这个助缘就是戒行。1 P6 n6 h6 @1 N. S, X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戒行;其他宗教的戒,有些不是邪见、见取见,就是非因计因、非果计果,都不是证涅槃的因。涅槃是什么?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指我们这念心,达到最寂静、最高的一个境界,也就是契悟空性。契悟了空性还不算,必须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能作主的心,要动就动,要坐就坐,要出就出,要入就入,最后达到不出不入。
8 Q# r* ^8 ]% e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三)
9 i. \5 q7 e" Y7 {; D" `于自由时报91.04.16(二)刊载
& ]) P4 f5 [; |* v5 ?1 A' m# X) U& x涅槃有四种层次:「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其中「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证悟「空性」;「无住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是证悟到菩提心。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涅槃,都是指我们这念心,只不过深浅不同,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浅;或者是证到空性,定力入到空性中有多长,这也有差别。再者,看我们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时间有多久,如果只能保持三分钟,三分钟后心就打妄想、打瞌睡,这样菩提心也保持不长久。
* w9 x7 Y# U% ?# T4 X$ P菩提心、涅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基,佛就说一些方便法门,暂时使我们的心静一静,不要惊慌恐怖,暂时能够得到一个住所,这是佛的慈悲。真正要想成佛,就要证悟菩提心。经云:「唯佛与佛能入此门,缘觉声闻不能照。」也就是说,尽恒河沙的声闻、缘觉,都没办法知道佛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佛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所以这一念心非常重要。
$ h) L; F0 \/ Z# i6 K* L, g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四)
/ C0 j0 ]$ t  j8 ]( j2 d! l6 g于自由时报91.04.18(四)刊载. o6 @1 s4 W5 |; g  V
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如何发菩提心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就是无住心。禅宗则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是指菩提心,亦即菩提自性。《六祖坛经》行由品记载:一日,五祖弘忍大师对弟子说,诸位在我座下已修行多时,今天把所学的心得及契悟的道理,写一首偈给我看看。五祖座下一位首席教授师神秀大师,很有学问,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看起来非常有道理、非常有意义。六祖大师当时也在弘忍大师座下,在厨房里担任砍柴、舂米的工作。听到有人在念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后,他也有一些心得,于是就请人在偈子旁边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根本没有一物一法可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是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是绝对的空性;「何处惹尘埃」,一切都是空寂,那里惹尘埃?神秀大师尚未真正契悟菩提心,他所契悟的,属于渐修,而六祖大师则是顿悟。6 n( d! V) I- {6 S& ?" b+ J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五)
0 u9 K! i) I. v3 j' f5 U$ \* [2 G于自由时报91.04.20(六)刊载$ K2 |; |9 l5 Z  J
悟有深浅,禅宗祖师云:「大悟十八度,小悟不知其数。」譬如说,由于觉得人生无常,悟到了无常的境界,所以发心修行,这个悟只是开始。悟了以后要知道修行,因为只是悟到无常,并不是彻悟心性,只是悟到事上的道理。每个人所悟的道理都不一样,因为这念心悟的层次不同,说出来的法,就会有差别。, [9 ~3 ^3 u& j2 Q
神秀大师所写的偈子也可以作为一般人的座右铭,依照这个方向去修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要栽种一棵菩提树,第一、要有土壤,把菩提种子栽植到土里去;第二、要有水份、阳光;第三、要时时刻刻去照顾,除草、松土,菩提树才会发芽、茁壮,开花、结果。「身是菩提树」,要想成道,就如同种菩提树一样,要善调身心、要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除了善调身心以外,还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报,有了福报,衣食住行就没有问题。「心如明镜台」,这念心像明镜当台一样,一尘不染,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相来则现、相去则无。就是这念心,不染一点尘垢,一片空灵、光明,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法执、我执,只有这一念绝对的心,像镜子这么光明。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时时勤拂拭」,如何拂拭?就是检讨、反省、观照、改过,这就属于渐修法门。如果照这样去用功,也能成道证果。
$ @- q3 |' x( w& d- @: U4 Z. u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六)
( b, {! P& T$ W/ N5 ~6 W于自由时报91.04.23(二)刊载4 ~5 P! ~5 Q: y- w4 a: O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当时六祖大师契悟般若空性所作出的偈子。惠能大师了悟诸法毕竟空寂,无有能、所,一切皆扫除荡尽,所以禅宗祖师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正是这个道理。
( A% U0 {0 l6 f8 m( Z" `" A;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20: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续-《●[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 p* h$ L, X" I! ]* j
' f; M( h8 g" E3 G' W, m+ G( a* o* _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w  o6 L- M. p: }; G0 d% M
有了「始觉」,要继续保持,如果一曝十寒,没有发长远心,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要继续不断觉悟、觉察、觉照、反省,以漏尽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转化心中这些障碍。如神秀大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把心当中的灰尘擦掉。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就达到「正觉」的境界。
0 a) J9 z. u+ \4 V! h4 l" ^1 K烦恼有深有浅,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这三种烦恼,就得到究竟解脱。所以,无论参禅、打坐、持咒、诵经、念佛……,一切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转凡成圣、转识成智,最后得以成就佛果。& t1 f; P" Y) N9 G7 a  G8 Y) _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三)1 H, g+ [  G' H% y9 U
于自由时报91.05.11(六)刊载$ e7 O9 k7 F' s" V
由于用功得力,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个根本烦恼没有了,断除「见思惑」,就证到罗汉果,或者证到缘觉果,这就是「正觉」。但是,不可以得少为足,还要进一步回小乘向大乘,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带果行因,修六波罗蜜,行菩萨道,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豁然明心见性,契悟本具的菩提心。
9 Y4 a2 `3 \4 M: B/ E' D1 q如龙树菩萨,契入了中道实相,就证到初地菩萨,如此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满心,就称为「分证觉」,乃至于达到「等觉」。最后入金刚定,破无始无明,也就是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成就「无上正等正觉」。6 z' T, [- ]: C9 h& A& K
总之,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我们这一念觉性、佛性、灵性,也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如果这念心造作恶业,就变成兽性;反迷觉悟了,又变成觉性。觉悟以后,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有了智慧、感应,心慢慢宁静,就成为灵性,这都是我们这念心本具的作用。不执着一切法,继续用功,就能圆成佛性了。
! }0 n- o7 M4 k) e+ k# K$ \1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四)
+ d! D# _! T" v$ x8 K于自由时报91.05.14(二)刊载
- _9 x( n% V1 h8 g2 l菩提心的修证历程有层次之不同。第一、「发心菩提」,也就是发广大道心,立下志愿,希望证到菩提心,成就佛果,普度众生,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时时刻刻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渐修、顿悟,或动、静、闲、忙,都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以地藏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落实在日常生活,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i; A4 U; v# f3 n1 N
第二阶段「伏心菩提」,因为发心用功,时时检讨、反省身心,有惭愧之心,慢慢地就将妄想、烦恼降伏下去。譬如觉察到自己起了瞋心,就能立刻忍下来,不去造作恶业;又如动了贪念,也能觉察并止住;或者起了男女之欲爱、色爱,刚刚一动念,马上就把这念心降伏下去,这就是伏心菩提。
. l7 c% x# {' u$ T: w第三阶段「明心菩提」,由于「伏心菩提」加行用功得力,最后就能达到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见性,见到本来面目,契悟本具不生不灭的心性。. o- b& ~3 S- @) j  x( ?
禅宗祖师言:「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只要悟了现前这念心,始终安住在正念上,过去所有的黑暗、业障,全部可以一扫而光。譬如一间千年黑暗的房子,忽然把灯一开,豁然满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灯熄灭,又会呈现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后,还要时时刻刻安住正念、安住觉性上,念念分明,处处作主。
" H5 W! i+ o8 C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五)
+ U- p6 h" F! [4 N, C于自由时报91.05.16(四)刊载3 T: m" ]) @1 S" d* z
禅宗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又说:「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这是什么道理?就是要知而不着,坚住正念。譬如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不胡思乱想,能明辨酸甜苦辣的「知」始终存在,好的东西不多吃,吃了不好的食物,也不会怨天尤人。对任何好坏的境界,都能知而不着,不起贪心、不起瞋心,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
& i& G$ Q/ I" p2 A修行就是要得到正念,正念就是清净心、正念就是解脱、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道场、正念就是净土,所以「挑柴运米都是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当中,始终保持正念,这念「知」要存在,如此安身立命就是修道。
5 g1 V2 T" D9 T$ ]- C( P: I第四阶段「分证菩提」,已经契悟心在那里了,还必须要悟后起修,继续坚住正念、保任觉性,分分破除无明,分分显露菩提法身,这个过程称为「分证菩提」。直至破除最后一分无明,漏尽烦恼惑业,就达到「究竟菩提」。所谓自利利他、觉行圆满,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究竟。( h" X& r3 z5 L5 c4 d5 K
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十六)( Y, e1 a' r5 n- E2 G: x
于自由时报91.05.18(六)刊载! U0 C1 E0 D. X( v- n2 Y
所谓「一法界显,九法界隐。」一法界即指一真法界,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悟了这个法界,就是入佛法界。
$ c# y. Z' P/ v8 y" L1 n我们这念心具足十法界:如果能受持五戒,下辈子必定保有人身,故五戒感得人道法界;若能更行十善戒法,心中善念光明,则提升至天道法界,将来感得升天的果报;起贪、瞋、痴,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法界;修四谛,是声闻法界;思惟十二因缘观,是缘觉法界。若发大慈悲心与利他弘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六波罗蜜,当下就入菩萨法界。进而修无修修、念而无念,还归原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契入不可思议法界,所以这念心当中圆具一切。
& @0 z9 D" b( t" i「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人心中,无始劫以来攀缘、颠倒,充满了愚痴、邪见。现在能够听闻正法,是过去的善根、福报现前,所以要爱惜。佛法中有事有理,在事上要脚踏实地用功修行,持戒清净;在理上就要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只是持戒清净,将来升到天上去,也不至于堕入恶道。若能持戒清净,又能发菩提心,理事兼备,这就是大菩萨行,将来一定会圆满菩提,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D  C: p6 z1 \" w2 q
. d2 p% @# k0 b! c% ]' s

. n$ H. r9 q3 |& v1 E( A0 g4 p
& j& E/ w: u7 X8 k
" |4 _7 X1 ]0 n8 T! ^  U. ?& k  K1 X1 G# P, D. E,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 08:18 , Processed in 0.0812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