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J" G: j" p3 Q' t+ _
* s6 x7 `" R- X$ ~, z$ C7 _)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 G4 Y) V# i3 a
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
( Y% K2 I% C; a3 J, X+ `8 d5 x# y4 J9 X: y
陈星桥
! b; E' i* x$ ], k--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 1 J# m" Z7 S1 v9 s
印光大师(1861-1940)一生处在中国饱经内忧外患的、最危难的年代,也是中国佛教极度衰落、教难不断的时期。而正是在这非常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其中,印光大师即是一位不世出的、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的一代宗师。! q% Y0 ~# E# s- `9 ^3 O$ h9 w' g/ u
印光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甚多,主要表现在:/ [3 C, }" l2 n! d
一、专弘净土,力倡持名念佛法门,并编著有《文钞》行世,深化、完善了净土宗理论体系。
; p' z3 \$ n6 X7 Q 二、创办"弘化社",主持校订、刻印、流通了大量佛教书籍。
" q2 P5 ~, u$ C 三、创立了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念佛道场及其制度,影响至今。& g. V7 q" b5 h2 j" O/ ^$ N
四、解行并进,以身作则,感染、度化了无数善男信女。: l" J) z7 W$ t0 o% `! G
今年是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尽管六十年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佛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印光大师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对于当今佛教界和净土宗的自身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 B8 Q+ W8 x o- A
7 R5 f* |$ o+ t1 c 一、以戒为师 搞好佛教的教制建设
' L+ _, \" j5 l/ \1 r 大家知道,制度和道德重建是包括佛教界在内的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清季以来,不少汉传佛教寺院即存在"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素质低下。封建制度的解体,使旧有的寺院管理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僧人素质的下降更使佛教的教化职能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印光大师非常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给泰顺谢融脱居士的书信中说:"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祸广覃于后世,至今泛滥至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可见印光大师是非常希望整顿僧制和提高僧众素质的,只是在旧中国,佛教界一盘散沙、积重难返而已。% k5 G+ Y& K; I
印光大师一生没提什么"整顿僧伽制度"或"改革佛教",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实干家,主张从我做起。为了对治"三滥"等时弊,"不与流俗同起倒",印光大师除自己坚持不做方丈、不收剃徒弟外,还在创建灵岩山十方净土专修道场时,制订了五大规约以及《灵岩念诵仪规》和"念佛堂"等堂口每日行持细则、规约,其中五大规约为:4 `& G: G: e& m
1、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5 \! A( y% b$ m! l, H4 T/ [; Q* O 2、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 S5 ]8 K% U9 z0 E: v' i 3、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听耳。
$ w# N: N- w1 e4 J+ I' M% p 4、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 0 S9 S7 R- @* }+ O; n7 e( J& |8 v
5、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 k/ m( v. N# {
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M4 P* B1 |( g" f# Q) w8 c8 X. C 从这五条规约可以看出,印光大师十分憧憬十方丛林以德为尊、六和共住的生活,对当时寺院的丛林制度沦替、法眷私属、寺院子孙化、生活经忏化诸弊端和陋习深为不满,因而他专门制订了一套净土道场的管理制度。它们的制订与实施比较成功,使灵岩山寺道风丕振,至今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印光大师对净土宗制度建设的一大贡献。3 H; ]% v5 [0 C. @; G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恢复或新建了上万所寺院,为了加强寺院管理,中国佛教协会先后制定了《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和《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等。尽管如此,寺院子孙化、生活经忏化诸弊端仍相当严重;一些寺院攀大求"洋",或忙于应酬佛像开光、方丈升座等法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僧人信仰淡化,争名夺利,贪图享受。这些都给寺院的管理和道风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当从印光大师的教制理念和实践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事实表明,凡是教制建设搞得好,住持能以身作则的,道风就好,常住兴旺,四众安和。如比较知名的福建莆田广化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厦门南普陀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苏州灵岩山寺、五台山普寿寺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 L6 F- X9 G5 A0 w2 g3 U8 Z# H
) K- T5 B0 g* [- E* Y 二、重视因果 搞好佛教的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
6 S& v% F2 X; e2 f8 h 因果业报理论基于佛教的缘起思想,是佛教的一种根本理论,对于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印光大师即非常重视佛教的因果业报理论,每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劝人。他认为: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约佛法论,从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今之世乱日极,民不聊生,皆由不讲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所致也。"(见三编《文钞》下册P638《复林赞华居士书》)"光常谓:′家庭教育为治安之本,因果报应为制心之法。'"(见三编《文钞》P631《复章缘净居士书》)印光大师的《文钞》,除了弘扬净土理论之外,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劝人改恶向善,修福积德。他一生援儒入佛,主张融会儒佛思想,平日常以孔孟人伦道德及念佛教人。他认为: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儒佛二教并弘,实出于古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中华文化融合的需要。如他说:"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恤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已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决无虚应故事,不尽己心己力之虞。近世虽则推倒帝制,然须事事讲忠。"(见《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示修持方法·杨椒山言行录序》): V5 \& B9 l$ |; w; i
尤其可贵的是,他不仅劝导别人,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印光大师许多感人的事迹来:
4 L7 N) R; n' M( X3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