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3|回复: 6

[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9 2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9 W+ f( }( E* B! E; f8 ~8 k( x1 ?

6 }  o: O$ H7 N. J●[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 a! T/ f! a4 V1 L" m) E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8 n/ |4 ^/ r  K
果硕仁波切开示# N) ?# R8 s, K. k; }5 A: ~8 L+ G1 \
宗喀巴大师于圣道三要中,尝云:「出离若无净发心,执持修习终不成。无上正觉圆满因,智者当发菩提心。」行者思惟此生能获得暇满人身,是极为殊胜难得且具足极大义利,然而死亡却随时可能降临,故此生的执着与贪求不具有任何的意义,行者至少须生起希求获得来世利益的出离心。) o6 a* `+ P( S3 d7 t# ~* [
行者复深入思惟,来世纵能往生人天善趣,却依然无法摆脱善业与恶业的流转,故应惕励自己生起能从轮回中解脱的坚定出离心。然而,行者若仅止于生起出离心,则仅能使自己一人从轮回中解脱,如此,将无法尽除一切过患,遑论成就广大究竟的圆满与功德,故行者应进而生起能成就一切圆满与功德的菩提心。 6 }4 z; Z) c' U' @. ~
出离心为小乘佛教修持的重点,行者若欲具足修持大乘教法之因,入于大乘佛教之门,除需生起出离心之外,尚需生起以慈心与悲心为基础的菩提心,若行者未能生起菩提心,纵然拥有强大的禅定力与神通力,依然无法入于大乘之门。唯有修持菩提心,方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且具足能力度化一切有情众生,将其安置于究竟的安乐之中。 & {+ ]9 o/ a/ s! {1 m6 `8 U
小乘的声闻、缘觉(独觉)圣众,已然证悟空性,甚至能安住于三摩地禅定之中,长达数劫的时间。然而,诸声闻、缘觉圣众无法成佛的原因,即在于其未能生起菩提心。
1 v8 I3 e0 S. u4 _行者于修持共下士道与中士道之后,应视三界如火宅,坚切地希求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进入上士道的修习之后,行者应观待三界中一切的有情众生,皆同处于火宅之中,承受着无数痛苦的煎熬,故应戮力协助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从轮回无边的痛苦中解脱。0 E" P+ `  j$ X
例如,自己与父母、兄弟、姊妹同为一家人,若仅关心自己的安乐,弃家人于不顾,此实为可耻的行为。吾人既与一切有情同处于三界之中,自不应坐视有情众生继续于轮回中沉沦受苦,而须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皆能自轮回中解脱。
; S6 J2 A; a7 V1 y3 n小乘行者由生起出离心,进而修持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终能摆脱烦恼的纠缠,从而证得涅槃寂静。然而,即使已证得涅槃,对于自利而言,亦仅能断除烦恼障,而未能断除所知障,无法现证法身。由于未能现证法身,因而无法圆满一切功德,故仅能获致少分自利,自利尚且未能圆满,遑论利他。: p- Y0 {- F1 e
复因小乘行者耽于涅槃寂静之乐,犹如服食迷幻药或吸毒(楞严经中将其形容为服食发疯药水的人),使自己生起短暂安乐幻觉,待药力消退,方能清醒的人一般,欲再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极为困难,必须由佛陀赐予加持,使其出于涅槃寂静,并经由佛语或佛身的放光加持,使其生起菩提心,入于大乘之门。法华经中,即记载了佛陀劝请罗汉圣众,发起菩提心,入于大乘菩提道的开示。 ) k, T0 X' k! V; J3 I1 v# F) q
此外,于「宝性论」中,亦记载佛陀曾如是劝请罗汉圣众:你们当下所止息的涅槃寂静,并非是你们所认知的究竟涅槃,唯有方便与智慧双运修持,方能了知法性的真实义,入于大乘之门。若就成就佛果的时间先后而言,最初即能发心利他的大乘行者,虽然发心之后,未能精进修持,而使菩提心衰减,甚至因违犯戒律、造作恶业,使自己堕入三恶道之中,但由于罗汉圣众安住于涅槃寂静之中的时间,长达数劫,故大乘行者于业报受尽,自恶趣中出离之后,继续发起菩提心,修持大乘菩提道,其成就佛果的时间,仍较罗汉圣众为先。
4 D8 }6 G" ^# s/ A( |且由于涅槃寂静的境界已没有任何的痛苦(苦苦、坏苦、行苦),罗汉圣众欲生起慈悲心,极为困难,纵然能经由佛陀劝请入于大乘菩提道,但其修持大乘道的过程,仍然充满了各种障碍。华严经中,记载了目犍连尊者曾对佛陀如是启白:佛陀所开示的大乘道,极为殊胜,吾等愿意忍受各种的困难与痛苦,努力修持大乘道。" K1 k; N+ B; F$ ]0 k. T
尊者如是启白,即说明了罗汉圣众安住于涅槃寂静的安乐之中,时间长达数劫,由于不复有任何的苦受,难以生起慈悲心。反观初发心修持的修行人,由于生活中仍然时常感受到许多的痛苦,对于慈悲心的生起,远较罗汉圣众容易许多。是故,行者于修行之始,须谨慎抉择,不应入于仅求一己解脱的小乘道,而应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入于大乘之门,以能圆满自利与利他的佛果,作为自己修行的目标。
. {1 V) c( R+ R2 ^0 u, @! l或许会有人质疑,既然罗汉圣众欲再发心入于大乘道,是如此地困难,为何佛陀不直接开示大乘道呢?此一疑问,佛经之中,以譬喻说明:例如,有一个孩童(有情众生),于着火的房屋之中(三界如火宅)非常高兴地玩着心爱的玩具(众生所贪着的荣华富贵),在屋外的大人(佛陀),欲劝他赶快逃出屋外,然而,由于孩童丝毫未察觉房屋已经着火,仍然继续玩着玩具,不理会大人的劝告,此时,大人必须善巧地告诉他:「屋外有更好的玩具(涅槃寂静),赶快到外面来。」待他走出屋外,再引导他至真正的目的地。
# d* V" j! M2 a* ?' e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记载:菩提心是成就自他一切善好的根源,亦为去除一切衰损的良药,任何一位士夫均能趣入修持,无论亲见、听闻、忆念、接触菩提心,皆能利益其它有情众生,而吾人的利益,亦在利益其它有情众生的过程中圆满,故菩提心是最善巧的方便。
& g8 r; f, L$ P& |- o9 q噶当派的祖师格西「博德瓦」曾以毒物、食物、药物三种物品,比喻三士道修行的内容。当一位身罹重病的病患,接受医生的诊治,医生首先给予毒物(呕吐药或泻药),使其服食之后,能将身体中所有的毒素排出;其次给予各种适合的食物,以滋养身体;最后,给予药物(无死甘露),使其完全恢复健康。
8 y$ `) p  o, r7 K毒物比喻思惟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三恶道苦,使行者厌离对此生安乐的贪着,诚心发露忏悔,将往昔造作的恶业,完全予以净除;食物比喻思惟轮回的过患,使行者断除对来世的贪着,修持各种善行,得以往生人天善趣,长养各种善果;药物比喻执持菩提心,将一切事物转化为无死甘露,使自他一切有情皆能成就无死、圆满的佛果。是故,行者不应只希求自己能证得涅槃寂静,而应努力修持利他的菩提心,终究证得自利利他的圆满佛果。 , F$ m" x0 O  Z.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22: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S% d  g% P* m; H2 X) m( j% ~7 @
6 j" F) }" k. r8 I9 k) E"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C+ Y' D. r! ~  a! @! K' c+ H6 ]; w
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法慧菩萨曾对善财童子开示发菩提心所具有的不可思议功德。善财童子于文殊菩萨跟前发起菩提心之后,文殊菩萨为其授记:你将来必需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后,当你朝弥勒菩萨的处所方向看去,将会看到与毗卢遮那佛相同的宫殿,当你来到弥勒菩萨跟前,你将会亲见弥勒菩萨往昔所行诸如布施头、手、身体等各种菩萨行,而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善财童子遵循文殊菩萨的授记,逐次参访善知识,向每位善知识学习一种菩萨行,直至来到弥勒菩萨跟前,方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 l& ?* {0 N% w. B, H菩提心是成就圆满佛果的种子,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即使是声闻乘亦因听闻佛陀的教法而证得涅槃寂静,而佛陀乃是由菩萨修持而来,菩萨则是众生发起菩提心而入于菩萨道,故菩提心为一切佛法的根本。月称菩萨于「入中论」中尝云:「行者应礼敬新月,而非礼敬满月。因为满月是由新月所成;当吾人以药王树的果实治愈病苦时,须了解药王树是由幼苗长成,对于幼苗应更加细心照顾。」
9 C; ?6 H4 `6 T, S菩提心是众生长养一切善法的良田,是带给众生一切利益与安乐的根源,犹如承载世间的大地,亦如能去除一切贫困的财宝天王,众生由于心续中累积了深厚的烦恼与业障,欲趣入善法的修持,显得极为困难,故众生真正的贫困,乃是对于善法的缺乏。菩提心是菩萨的守护者,如同呵护爱子的慈父,菩萨由于发起菩提心而成为佛子,若其菩提心衰减,即不名为菩萨。菩提心是圆满众生一切心愿的如意宝。 ( G9 x6 N- O9 q- n7 j. A
佛经中记载:善男子,虽然我们已经讲述了许多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但菩提心真正的功德利益,却是超越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善男子,你们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应当生起强烈的希求心。故行者应殷重修持菩提心,只要能生起菩提心,无论资质如何驽钝,甚至投生为畜生,均能获致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 k: {9 x' Y& |4 u, H0 w寂天菩萨于「入菩萨行论」中尝云:「犹于乌云夜,剎那耀闪电,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吾人微不足道的善行,在充满业障与烦恼的心续中,犹如微弱的星光难以照亮乌云密布的夜空,惟有如闪电般耀眼的菩提心,方能破除乌云,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 l, T" q' M1 f" O% X
佛经中尝云:过去数劫的诸佛,聚集讨论能净除心续中所有的烦恼业障、成就一切善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根源,获致的结论为:舍菩提心之外,别无他途!众生欲去除一切的痛苦,获致究竟的安乐,唯有依靠菩提心,亦唯有生起菩提心方能克服所有的困难。此因行者欲证得佛果,唯有依靠菩提心,修持能迅速成佛的密法,亦必须以菩提心为基础。, O0 _. r. P2 }% D' f
显密教法皆须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与基础,然而,密乘(金刚乘)行者须生起较显教(波罗密多乘)更为强烈的菩提心。密乘行者若无菩提心,纵能生起本尊观、观想坛城,然亦与游客前来大殿参观、礼佛无异;纵能修持气脉、明点,亦与对着皮球打气无异,没有任何意义!往昔于藏地,曾有一位修习无上瑜伽「喜金刚」密续的行者,由于仅生起出离心而未能生起菩提心,最后,仅证得小乘的果位。
5 f" D7 t2 K' N: S# W4 j密乘行者未生起菩提心,尚能获得小乘的果位,而未产生极大的过患,实属幸运!密乘行者若仅以自利的动机,修持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未能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容易产生种种过患。
' p8 g/ o5 q( P7 J8 E. h「入菩萨行论」尝云:「欲除三有苦,及除众不安,欲享福乐者,恒莫舍觉心(菩提心)。」行者欲去除轮回中所有的不安与痛苦,欲受用暂时与究竟的安乐,除了依止菩提心之外,别无他途可循,此为菩提心所能圆满的无量功德。' W4 t' I' B4 S2 Z
又云:「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即使行者仍于生死轮回中流转,尚未获得解脱,但只要能剎那生起菩提心,即超越于人天之上,入于菩萨(佛子)之列,而为人天所应礼敬。六座上师本尊瑜伽修持法中,关于修持菩提心的偈颂亦曾提及:「如今我生有果利,善得人身之利益,今日生于佛种姓,即是菩萨佛之子。今后我当尽自力,发起随顺种姓业,于此无过净种中,不作玷污如是行。」如同转轮圣王喜获麟儿,由于王政已有子嗣作为继承人,内心感到无比欢喜!一旦行者起菩提心,入于佛子之列,诸佛亦十分欣喜,此因诸佛在世间的利他菩提事业,须由菩萨作为代表,故行者生起菩提心,诸佛立即知悉,且感到极为欣喜! 今日我有此机会讲授菩提心,是非常值得庆幸之事,诸位能来此听闻菩提心,亦为十分殊胜之事,能于心续中植下菩提心的习气。然而,仅止于听闻菩提心并不足够,行者尚需不断思惟与观修菩提心。   W) R0 V/ u( \/ Y/ k2 u
吾人于轮回中流转不止的原因,即在于强烈的「爱我执」,只知贪爱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希求与感受,因而不断造作各种恶业,将自己系缚于轮回大海之中。此生,吾人有幸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且能值遇佛陀的教法,特别是显密双修的金刚乘教法,应当运用此生难得的机缘,戮力对治「爱我执」,若未能把握此一机缘,一旦失去即难以复得,至为愚昧与可惜!   x4 p2 q$ ?5 ^0 {
声闻、缘觉圣众仅希求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纵然彼等已证得涅槃寂静,亦无甚伟大之处,其原因在于彼等仅求自利,而未能利他。导师释迦牟尼佛能证得具足一切种智的圆满佛果,其原因在于佛陀所思所念,皆以利他为动机,丝毫不为自利,且能不断的修持与增长,此种只求利他的菩提心,正是佛陀的伟大之处。 佛陀的二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虽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具有能安住于涅槃寂静之中,长达数劫的定力,然而,佛陀并未曾向其礼敬,而佛陀却愿向诸位菩萨顶礼,由此可知,菩萨的功德远胜于罗汉圣众的功德。
9 L# X  r" K  g  S6 O佛经中如是记载:礼敬菩萨即等同于礼敬三世十方诸佛菩萨,而礼敬诸佛,则不等同于礼敬三世十方所有的诸佛菩萨。其原因在于,若吾人自果树的幼苗长出开始,即加以细心照料,待幼苗长成大树,结出櫐櫐的果实之后,即可说所有的果实均曾受吾人的照料;反之,若吾人仅照料果实,则所照顾的对象亦仅限于果实,而无法及于幼苗乃至果树。/ u# F/ J; M' F! j# x6 V0 M*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2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续-《●[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r( d+ S! ^2 F' t9 q! F8 p: T' [& N. Y" ^+ V* f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E, H3 r4 B$ g
复次,佛经中亦如是记载:当菩萨坐于没有马匹牵引的车上,受用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时,此时,若为佛陀所见,佛陀愿意将马车的缰绳,置于颈上,亲自为菩萨牵引车子。佛陀如此礼敬菩萨,乃是由于菩萨能生起菩提心,历经累劫修持各种难行难忍的菩萨行,去除众生的痛苦,使众生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终将证得圆满佛果,是故,佛陀对菩萨十分珍视与礼敬。
; \: e! B: \5 @' y所有的菩萨最初示现于世间的形象,亦与凡夫无异,为何后来却能成就如文殊菩萨一般,具足相好庄严等无量功德呢?其差别在于菩萨能生起菩提心,广行各种菩萨行,故能具足如是殊胜的功德与庄严。噶当派的祖师亦曾如是开示:行者虽能持咒、修法,然而,却未能于心续中生起证量,其根源在于行者对菩提心未能用心观修与体悟,未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3 j# o9 k: Z" A. I$ S$ {% ~1 g阿底峡尊者当时在印度,已是通晓内外五明、显密教法的大成就者,然而,为了能亲近金洲大师(菩提心七重因果修持法的传承祖师)修学菩提心,尊者甘冒生命的危险,搭船渡海至现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以十余年的时间,追随大师修学菩提心,虽然大师对于空性的见解,属于有相唯识而非中观,但尊者仍将大师奉为他最尊敬的师长,其原因即在于尊者所获得菩提心的教授是由大师而来。由此可知,尊者极为珍视菩提心。具足如此伟大成就的尊者尚且如此,吾人更应努力观修菩提心。 - A  R# Z& C# k5 G. n
菩提心的观修并非偶尔为之即可,必须念兹在兹,如同供养诸佛菩萨必须数数为之,甚至是累世不断地串习、修持,方能成就。例如,阿阇世(未生怨)王于过去生中,即不断串习修持空性,此生他以黄金制成的宝衣,供养文殊菩萨,菩萨接受之后,回赠与他,并请他穿上,当他穿上宝衣时,身体却突然消失,从而现证空性。: C& I- H8 N7 v0 x/ z
阿阇世王能现证空性,并非仅是由于此生供养文殊菩萨的功德所致,而是基于累世串习空性的力量,于此生行供养时,因缘成熟而成就。是故,行者平时即需努力串修菩提心,或许将来某日以鲜花供养诸佛菩萨时,能于当下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佛经中记载:行者若能生起菩提心,则帝释与四大天王皆愿意来到行者跟前,向行者顶礼,对于行者的心愿与事业,皆愿尽力护持、协助。 ) r  \$ b, J+ l0 G
行者希望证得圆满佛果,而佛果之所以远比阿罗汉果位殊胜,其差别在于欲证得佛果,必须累积广大圆满的福德与智慧资粮,唯有行者能生起菩提心,并且善加执持与运用,方能圆满此一目标。行者若能善用菩提心,即能将庸俗乃至错误的意念、行为,转化为具有意义的善行,犹如冶金时所添加的冶金剂,能将废铁的杂质去除,转变为有用的钢铁一般,菩提心的殊胜,即在于行者若能努力实践,即使于日常生活之中,亦能累积广大的福慧资粮与不可思议的功德。 - f' p; U( w% b
菩提心能使行者得以从轮回中解脱,吾人努力修持各种善行,希求来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的同时,若能结合菩提心,则所修持的善行,将能成为圆满众生的心愿与利益,给予众生暂时与究竟安乐的菩萨行。入菩萨行论云:「余善如芭蕉,生火即枯槁,觉心树生果,不枯反增茂。」吾人为求自利所修持的各种善行,其善果一旦受用之后,随即消失,犹如同芭蕉树结果之后,随即死去一般。
1 R& Z0 @- f+ w/ V" {/ l0 T" G然而,若执持菩提心所修持的善行,其善果非但不因受用而消失,且还能不断增长。行者生起菩提心之后,虽未回向祈愿自己能获得人天善报,但却能自然感得善果,犹如农夫播种之时,虽不希求杂草长出,然于稻穗成熟的同时,杂草亦十分茂密一般,故执持菩提心修持所获得的善果,能不断增长,此为菩提心的殊胜之处。
% S9 H  z% `0 m' J  p0 p9 {此外,菩提心对于业障的净除,亦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吾人所累积的业障,可分为定业、不定业二类,不定业可藉由忏悔地修持而予以净除,定业则非常坚固,难以破坏与消除。然而,行者若能生起菩提心,即使是极为坚固的定业,亦能予以摧坏。入菩萨行论云:「如人虽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脱者,畏者何不依。」
. ^' {/ }; U: q4 b- [吾人此生若造作五无间罪,来是必然堕入无间地狱,但行者若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则能免于堕入无间地狱之中,纵然来世堕入无间地狱,其受苦的时间亦将大为缩短,犹如一位杀害他人父亲的罪犯,时时担心被害者子女的报复,此时,若身旁有一位具足极大能力的勇士护卫,则无须担忧遭到报复一般。菩提心即如具足极大能力的勇士。入菩萨行论又云:「觉心如劫火,刹那毁诸罪。」
: a" D3 r% e: V. w9 l2 n贤劫结束之时,将有劫末之火,瞬间将世界悉皆焚毁殆尽,仅余灰尘。菩提心即如劫末之火一般,能将行者所累积的罪业,彻底予以摧坏。是故,噶当派祖师曾开示:行者依止菩提心,而得以累积圆满的福慧资粮,净除一切罪业,去除一切障碍。行者以证得圆满佛果为目标,而佛果又以菩提心为根源,故需殷重修持菩提心,若未能如此,任由菩提心不断衰损,却奢言「为利众生愿成佛」,此无异于痴人说梦话,绝无实现之可能!犹如有人希求所种植的果树能枝叶繁茂、结实櫐櫐,却任由根部腐烂,不加以照顾,如何能达成目标呢?
1 R  B2 @) @$ H+ Q行者若未能生起菩提心,纵然拥有如须弥山王一般,无人能撼动的三摩地定力,或随时能安住于空性之中,现证空性,均不能入于大乘佛法之门,亦不能成为证得佛果之因。宗喀巴大师尝云:「一切教法的中心与根本,即为菩提心。」若就根器的利钝而言,利根者指具有证得佛陀法身的习气(种子)之补特伽罗;钝根指虽尚无证得佛法身之习气,但希求证得佛果之人。犹如希望田地长出稻子,必须先播种一般。欲证得佛陀法身必须了知补特伽罗成佛之根本---如来藏,存在于所有补特伽罗的心续之中,如来藏即为成就佛果之种子。
" Y7 ?' z: [0 ]2 j( L, U0 D& g心续中,具有能成就佛法身的种子之补特伽罗,可将其归类为「佛种性」,佛种性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自性住:中观派的论师认为「自性住」佛种性,系指心续中,具有能证得佛陀究竟(胜义)自性法身的种子之补特伽罗。唯识派的论师则主张「自性住」种性,系指对于心为清境光明的本体(自性)能不断串习之补特伽罗。两者的见解有粗细之分。
) P7 H( {# v/ m* ^: s6 `+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22: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续-《●[果硕仁波切]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D. ]) Y; O$ b
& M% F, ?) @$ Q7 l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 ?/ h3 {4 R  o8 @9 O6 X7 c6 e由于补特伽罗的心续之中,皆具有证得佛自性法身的种子,「宝性论」中记载:佛陀恒常安住于自性法身之中,佛陀的利生事业遍及一切处所,所有的有情众生皆与佛有缘,故所有的有情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佛、菩萨、众生虽果报有所差别,然而,若就心的清净光明本质而言,皆悉相同无异。+ c5 j9 n5 r- r
众生的心续中,虽然皆具有证得佛陀自性法身的种子(如来藏),但由于受到烦恼、业障的附着与蔽障,使心清净光明的本质,无法彰显,佛经中,常将此种情形比喻为略显枯萎的莲花中,藏有具足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好的佛陀;外型丑陋、令人畏惧的蜂窝之中,藏有甘美的蜂蜜;破旧的衣服中,藏着一尊佛;稻穗的糟糠之中,藏有能滋养吾人生命的白米;藏于垃圾堆中的黄金、珠宝;藏于大地之中的宝藏。以种种的譬喻说明,行者只要能将覆蔽如来藏的烦恼与业障去除,即能渐次将如来藏开发与彰显出来,终能成就佛的法身。 0 W; z* Y, N( J" d
二、「随增性」种性:由于众生心续中,与生俱来皆具有如来藏,因此,每一位众生皆能经由听闻、思惟、修持,而于心续中,逐次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终能证得佛的色身。行者唯有了知众生皆具有如来藏,皆是佛种性,皆有成佛的可能,如此,对于菩提心的修持,方不至于认为自己无法成就如此殊胜与伟大的佛果,而感到气馁,甚至退转。此外,由于行者了知所有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因此,当行者遇见极为愚痴、粗暴的众生时,亦不应心生轻视与弃舍,而应执持菩提心,为其指引成佛的菩提大道,或许当因缘成熟时,目前看似毫无成佛可能的众生,能于瞬间转变心念,趣入修持菩提道,成佛在行者之先,亦未可知! ( i3 I) j. S# K% u$ R/ t
心的本质是清净与光明,烦恼与业障并非心的本质,而是暂时存在于心续之中,犹如乌云遮蔽天空一般,可完全予以净除,行者对此无须心生怀疑。若仍感到困惑,即与孩童眼见历经数日,天空皆乌云密布,因而不肯相信有云开天清的一刻,甚是幼稚!既然烦恼、业障是暂时、突然的涌现于心中,能否完全予以净除?能否自轮回中解脱?其关键掌握在自己手中。' P. Z$ U+ |1 Z. T5 o
佛陀曾开示:佛不能以水洗涤净除众生的业障;佛不能如拔除肉中刺一般,将众生的痛苦拔除;佛不能将证量移转至众生的心中。佛陀不能代替众生作积资净罪的修持,佛陀开示了殊胜、珍贵的教法,引导有情众生趣入解脱与安乐,然而,众生仍须倚仗自己的力量,精进修持,方能达成自轮回中解脱,乃至证得圆满佛果之目标。此为「别解脱戒」名称的由来,此戒之意义,乃在于行者须以个别的努力修持,获致个人的解脱与安乐。 3 s# L' l8 E( B4 X& @8 M: T
烦恼与业障产生的根源,即为贪爱自身利益的「爱我执」,若「爱我执」能去除,则烦恼与业障亦能净除。然而,「爱我执」能否去除?人们对此不免心生疑问,认为人们若不为自身的利益设想,如何能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资具呢?
# R/ }4 g8 p$ |9 K6 W" b+ v" N但事实并非如此,导师释迦牟尼佛即为完全舍弃「爱我执」,将「爱我执」转化为「爱他执」的典范,佛陀所思所行皆以众生的利益为考虑,丝毫不为自己设想,佛陀以如此伟大的精神,行持广大圆满的利生事业,证得殊胜圆满的佛果,人们受到佛陀精神的感召,而发心追随佛陀,依循佛陀所开示的教法修持,获致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其影响延续至今。因此,「爱我执」不但能去除,且行者若能将「爱我执」转为「爱他执」,更能利益自他一切有情,此亦为修心的要诀。
4 I. m0 b+ ~  I5 |行者或许心中仍有疑惑:既然有情众生的心续中,皆具有如来藏(佛性),为何时至今日,仍有无数的有情众生于轮回苦海中漂流,无法获得解脱呢?佛经中曾说明其原因有下列几项:一、众生受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所覆蔽。二、受不信因果(邪见)、未能导引自己趣入善道的恶友影响。三、缺乏修持正法的善缘。四、受政治力(王权)的干扰(如制定恶法、排斥佛教等),而不能自在趣入正法。
+ E3 Y7 |* ?" O6 j能趣入修持大乘教法的行者(大乘种性)必须对于有情众生具有强烈的悲愍心;对于菩萨所需行持各种艰苦难行的菩萨行,能具有坚忍心;对于一切善行,能具有坚定的意念与信心。虽说行者心续中的小乘种性若能觉醒,佛种性亦随之觉醒,然而,行者若能具足上述三种条件,方为心续中的大乘种性觉醒的征兆,容易趣入修持大乘教法。然而,欲具足此三项条件,殊非易事,若行者一经听闻佛陀的功德或大乘教法即能生起强烈的欢喜与意乐,渴望亲近与修持,如此,亦可视之为大乘种性。 $ K) H* D  A# P3 M& E
行者若能将佛种性的有情众生导引趣入大乘教法而作修持,即是唤醒其心续中的大乘种性;反之,若将佛种性的有情众生导引趣入小乘教法,对小乘涅槃解脱的果位产生信解或认同,即是唤醒其心续中的小乘种性。 / L1 `# J: ^" Q0 Y5 }
般若(空性智慧)与菩提心犹如佛陀的双足,般若为声闻、缘觉、菩萨与佛的共因,可称其为佛母;而菩提心则是菩萨与佛的不共因,可称其为佛父。若行者仅具足出离心与空性智慧,尚无法入于大乘之门,唯有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方能成就菩萨与佛的果位。
+ B9 }% m) A/ F) O犹如子女的姓氏与国籍,皆依父亲的姓氏与国籍而定。是故,行者唯有生起菩提心,方能成为大乘种性的一员。初发心修持的有情,虽未能立即具备对众生强烈的悲愍心,对难行菩萨行的坚忍心,对一切善行的坚定意念与信心,但仍须以此为目标,时时惕励自己,能具足此三种成为大乘种性的必要条件。+ _% W7 H& i+ s
期望诸位于听闻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之后,能立志努力修持菩提心,并以菩提心作为自己修持的重点,时常忆念与思惟,如此,听闻教法方具有意义,以此与诸位共勉之。! r) y4 ]0 }$ W& F

# O9 q, d( |, [8 S* N' a
+ |. E, T/ ^% W; |* R( T; f) D9 v

  l: w, T8 v5 A0 q9 R: ?# N; n; u1 g0 y/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6 23: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4 1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7 2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8:29 , Processed in 0.1282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