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9|回复: 5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1 15: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 T8 R5 ]# w$ f8 \+ h% T2 x* M) Q9 }: ]+ ^) d: N( P( l# c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i7 ?1 Y, Z2 ^* e! G) \  ^
三皈依要义
- U" b2 t4 x; X( O甲、引合闷
( A; o; I1 p% s1 q$ b+ v! q9 J  W、学佛与报恩行
6 e! H8 F: ~% ^8 h) l$ g. {2 _2 _# s) s首先感谢诸位今天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这裹听我讲点佛法,护持道场。我们学佛法,第一是学什么呢?是学「报恩」。报什么恩呢?报四重恩。大家每次念回向偈时都在念「上报四重恩」,那么到底「四重恩」是什么呢?
5 l3 c4 m: ?* L, T% B- s( l ) 佛恩或三宝恩,( 2 )父母恩,( 3)国王恩,( 4)众生恩。
: i3 U" w+ X- ^+ ?1 P, E! v( 1 )佛恩:因为佛累劫为众生修行,得成佛道,开示佛法,所以众生才有办法脱离苦轮,因此佛于一切众生皆有大恩德。
5 B+ K7 v" m0 q9 r) I3 x# ~( 2 )父母恩:父母生养我们,辛勤工作,教育我们,所以众生皆深受父母之恩。( 3 )国王恩:此即国有明主,或好总统、 领导人,令人民安乐;所以好的国' ^4 @1 S6 f! ?: I6 A5 u' [. {: n$ ~
家领导人,于众生皆有恩。( r. v& i2 }2 M; N9 T' E
( 4 )众生恩:这是指其它众生对我们直接或间接都有某些贡献,因为我们不
1 Z& Y: P' D: X1 X  E; n须自己亲自下田耕作就有饭吃,那就是拜耕农者的辛劳所致;我们并不须亲自
8 T' Z5 B6 v2 p+ R# T' w0 Z织布便有布用、有衣穿,这是承种麻、 种棉、织布人的辛劳所致:等等。所以这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结果。
6 E( T, P4 j5 f; J: p: [% }0 ?二、在家与出家分工合作,各有生产  O2 z% r) {5 n+ I
在家人与出家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各有什么贡献?在家人所生产的主要是物质上的,出家人生产的是精神上的,所以不能说「出家人没有生产」,出家人所生产的才是质量最为精细、最困难的,其产品为供给大家心灵上的需求,因为大家一年到头劳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求得「快乐」,而「快乐」却是属于精神上的产物。然而你终年在社会上奔波,那么辛苦,结果可以得到快乐吗?在佛看来,想要从物质上去获得究竟的快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得到精神上的快乐、或得解脱、安乐,还是要向精神上去开发、求进步才有可能。而这种精神上的产品,谁才有出产呢?只有「佛祖」这一家公司才有最好的产品,其它公司都没有。这是专卖店,也可说是「佛法」的专卖店,其它地方是没有的l 若到其它地方去买,可能不是原装货,也很可能是冒牌货― 现在市面上假冒品很多,所打出来的商标也很相似;还有些外道人,在他们的言说中稍为掺杂一些佛法,就宣称他们所讲的也是佛教,因此假冒的佛法非常多― 冒牌货、 杂牌货、仿造品、膺品,不一而足― 大家自己要会认。由于我目前在修法的关系,来去匆匆,再加上今天会场的准备工作又花了点时间,因此法会迟了一些开始,所以我尽量说快一点。刚才我们说到报恩。我们修学佛法,第一须要修的即是「报恩」,等修行有成、开悟证果以后,最后一项要修的也还是「报恩」。所以开始和结尾都一样,「发心毕竟两无二」也有这层意思。现在我来讲一点较亲切的往事。今天我感谢你们大家来,你们也要感谢这里的屋主林居士,她提供这一个地方给我们共修,发心很好,功德无量。这个地方,说来还有一段因缘: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林先生,他的母亲与林居士彼此都很熟悉,因此介绍来此校对即将出版的楞伽经义贯,最初的因缘是这样开始的。今天是三皈五戒的法会,在授皈戒之前,我想详细解说一卜三皈五戒的要义,希望你们都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学佛须先能「解」,然后才能「行」,有「解」方能有「行」― 「正解」方能「正行」,不能糊里胡涂瞎摸一通。0 _6 O# u+ O& ?( P9 R4 `
乙、三皈五戒总说
; R2 v* t, T+ T整个佛法的修学,若依戒定慧来讲,其修学的次第如下:
' Y9 t2 Q. j7 U9 y0 ~8 ?+ ~/ R第一、三皈是「入门」6 [1 i, d3 y! ?
第二、 五戒是「登堂」
! Y/ _# i7 h$ L4 F第三、 定慧是「入室」
  |# e+ n9 Q# ^* ^, j! \. B#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9 P2 x9 _3 X! E$ `/ K
+ K+ X+ F5 X, Z" p/ i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1 b8 [9 s3 \3 ^; @. A& s$ _4 U
所以,学佛就是要经过「受三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历经「入门」、「登堂」、「入室」这三个阶段。正式受过三皈依的人,得称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则还不能称为「信士」。「信士」在佛经一袅又称为「清信士」。接着,受「五戒」后得称为「居士」,意思是「居」家学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进而修习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后,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还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开觉」,即是「开悟」或「觉悟」,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不过你现在这头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再者,以「戒法」而言,没受过「三皈依」的人,比如幼儿园的娃娃;受了「三皈依」以后算是入了「小学」;若受持「五戒」则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则等于是上「高中」;受持「菩萨戒」则如上「大学」。然而必须注意:这一袅所说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一袅胡涂地,就受皈依、受戒,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后再受,才能称为「受持」如来戒法。你不能因为看人家去「皈依」,你也跟着去「皈依」;人家去「受戒」,你也跟着去「受戒」,结果到底「受」的是什么戒都还不知道l 那就不叫「受持」,因为那样的话,恐怕连「戒体」都不能得到,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就没有「戒体」可护、可持,就说不上「持戒」了。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么戒。按理说,「三皈依」也是一种「戒」,称为「三皈戒」,受过三皈依(小学)以后,再渐渐依次受五戒(初中)? 八关斋戒(高中)、及菩萨戒(大学)- 以如是次第,层层深入。但是,你不要误会,认为你能吃「长素」,就可以受「菩萨戒」了;不对,受持「菩萨戒」不只是吃长素而已,受「菩萨戒」的人,除f 「长素」以外,还要持「六斋日」,也就是每个月逢「六斋日」的那六天要过午不食,这是菩萨戒中的一条;然而这只是对于「外在」(吃东西)的要求,更难的则是:菩萨戒是「心地戒」,起心动念都不能有恶念,一有恶念就犯戒了。当然,欲受菩萨戒的人,必须把先前所受之「五戒」都已经持得很好了,杀、盗、淫、妄语、饮酒,都能不「犯」,才能进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中对于这些戒条的规定又更严、标准又更高了,不但自己不能「犯」,也不能教别人「犯」;万一看到别人作「犯戒」的事,也不能心生欢喜,而且若不劝止他人犯戒,则自己也算「犯」了菩萨戒。因此,看到别人在犯杀生的时候,你没有劝他「不要杀」,而只当作没看到,或不予理睬,那样你也是犯了「菩萨戒」。不仅如此,你若起心动念说:「这蟑螂好脏,我要去买克蟑」,这样就己经「犯」了戒,起心动念想杀牠,「有杀意」即是「犯」了菩萨戒。以上简述佛法中戒定慧修学的总要与次第,下面接着正说三皈依。" S2 q) ^. X/ r4 A
丙:三皈依要义# v' p6 |; ]' T5 o! b& D
一、就路返家
$ b6 w  \4 i! d/ x! o「皈依」又称「三皈依」。「皈」与「归」音义皆同。「三皈依」指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这之中共有三个皈依,故又称为「三皈依」;三皈依也就是皈依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为了不冉在外面流浪生死。什么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么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尘境界的地方。其相对的就是「内」,「内」即是「根身」,详言之即是「六根」与「六识」。所以放纵「身心」到外面「六尘」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寻找五欲的快乐,叫做流浪生死。乃至于从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寻求快乐,也一样属于流浪生死。再更进一步讲,若从自心之「六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里去求快乐,一样还是流浪生死。所以,于六尘、六根、六识中追逐快乐,虽层次不同,但终归是流浪生死。你若能于彼幡然回头,返求「自心」、「自性」、返归「自心」、「自性」,那样即离流浪、脱于生死。这是比较深一点的道理,此理虽深,你们常听,熏习久了,渐渐也能理解。所以,你们要知道:到五欲、六尘里面去讨生活,去追逐虚妄的快乐,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实时回头,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的「归」字。回头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是指「佛家」,佛家即是我们的「本家」。但是佛「家」这个「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义来看,还算是「外家」因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家」。「内家」是什么呢?「本心本性」即是我们的「内家」。所以「皈依」的意思,简单一句话就是「回家」!因此『 楞严经』 中说「就路返家」那个「返家」则不是返别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但是你们现在若还不明「自心」、 不见「自性」,怎么能回得去呢l 要想回去,第一步要先「返回自身」:从「自身」的身、口上面去作「返回」的工夫。以后等善根成熟时,再返照「自心」。返回「自心」以后,因缘成熟再返照自家。问家」性」。所以,返回自心、自性之家的步骤为:第一,先从「外六尘」(五欲、六尘)返回「自身」,然后再返回「自心」,接着再返回「自性」:五欲六尘;自身必自心中自性换句话讲,修学的次第与成就之进程,即是:尘必根必识必心必性这就是「究竟返家」的步骤与路线图。+ U; K7 t/ E) H" b! c
二、外家与内家: Z, [2 F  f0 y5 q* d
其次,「家」就是指「三界家」有几种意义呢?「三界家」第三种「家」凤「佛家」或和、家指「父母家」或「妻子家」「父母妻子家」合起来便风「三宝家」
3 A0 @# q1 j1 R5 T2 L4 L8 ^; s二、家」「俗家」或「世间「佛家」是什么呢?就风虽然这里所说的「佛家」比「俗家」究竟,但是这三种「家」  K8 H( R3 q&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5: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 h1 r' i# f. [7 ~4 B/ K3 U7 T2 j. E& F  U! d) u  a# l7 M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5 p/ O! T$ B) |0 Z/ }
「出世都还算是「外家」l 那真正的「家」― 「内家」是什么呢?如上所说,内家即是「本家」。「本家」是什么?「本心」、 「本性」才是众生究竟的「本家」,所以我们学佛要回的家,是指「本心」、「本性」的本家。因此你在外面「皈依」外在的「三宝」,又称「有相三宝」「佛」、 「法」、 「僧」,这都是外在的三宝。以皈依外在的三宝,故称为「外皈依」,这是回到「外家」。当然,有一个「外家」可以回去,回到外公、 外婆的家,总比不回家要好啊!对不对?但是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本家」,比较舒坦、自在!最好的地方还是「自家」。英文有一句谚语说:「什么叫家呢?就是你要回去的时候,它绝对不能拒绝你,那个地方就叫做我们的「本家」是真正我们的「家」因此你应该回去― ― 你若要回去,它绝不会拒绝你。不过你若是要当坏孩于,「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奔波鬼混,那就有家等于没家,所以现在皈依以后,就不要再做坏孩子,要回家,「浪子回头」。因此,综上所言,「皈依」的意义就是浪子回头,「返回本家」在此我虽然是在讲最基本的「皈依」的意义,但事实上则是已经把佛的「甚深法」也以隐喻的方式包含进去了,「禅法」、「无上法」也都包涵于其中,各位可详细去体会。其次,「皈依」中的「皈」字(「回家」),是指要先回佛的本家― 即是「有相」的佛家,然后再回「无相之家」。「无相之家」即上面所说的本心、本性的究竟之「本家」。四十二章经中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日沙门。。要「识心达本」才能称作「沙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若不识得自己的本心,学法对你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意思并不是叫你不要学,而是说:你可能因学法而增加一些福报,不过那是人天的有漏果报:例如你可能比较「赚有得吃」(台语,收入较丰),事业比较兴旺,学业较顺利,但是这些福报却无法一讥你解脱生死烦恼,更无法令你「开悟」,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还是「识心达本」,要返回「自心、 自性」,这样才是「归依」的「归」字之究竟意义,也是如来的本意。. c# u6 z% y' ]  a/ V- ?! P  P
三、家之九义' k8 [" ]6 d( _' h5 Z0 r
其次,「家」有九种意义: 家。即是本。。佛家亦如是,为众生法身慧命出处之「本源」二、家是根之义。佛家亦如是,为众生一切善业、善法、 菩提「根源」之所在处。三、家。为安住之义。因为安住,所以才能称为「家」,你若不「安住」下来,而到处奔驰,那样一来,「家」就不成「家」了。有的人把家当作旅馆一样,只是来来去去之间,暂时休息用的,在那样的家一袅就不会有安定、温暖的感受,因此就不像个「家」。所以,「家」必须是你能于其中「安住」之处。四、家即有父、兄之义。家一袅通常是有父、兄;当然啦,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孤儿,但是我们不讲那种特殊情形。既说家有父兄,那「父」「兄」是指什么而言?如果以「皈依」来讲,「父」就是「佛菩萨」,「兄」就是「僧伽」。「父」可以教导你、栽培你,「兄」也可以辅导你、帮助你。因此皈依佛门即以「三宝」为父、为兄,与三宝于法上成一家人。五、家有温暖。之义。「家」能令你于茫茫人海中,世情冷漠之中,得到温暖、得到安慰、鼓励。佛家亦如是,令众生永远能得到温暖、安慰、鼓励。
+ G4 v$ z  M# z( i: \9 m5 ?六、家。即是有所依之义。佛家亦如是,三宝是真正可以一讥我们依靠的,令我们于生死大海中有所凭借,不致沉沦。七、家。即是教导。之义。一般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会教导子女,即是每家都有其「家教」。佛家亦如是,于皈依后,即须修学「佛门」的涵养,方表示佛弟子在「佛家」所得的「家教」不错。然而,这并不是说师父马上就期望你修行多么好,你自己也不要这样妄想。因为你不可能皈依以后,就马上摇身一变而成圣人,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千万不要对人说:「哎l 你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那种说法,是在以佛法期望别人、以佛法要求别人,这是不对的。你倒是应该这样说:「我是学佛的人,我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可以的;这是以佛法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知无论在哪一方面要求别人,都属观念错误。例如常听人说:「你做妻子的人应该要才对。」而做太太的人却常说:「做先生的人应该要… … 」这都是不对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以后,做先生的人就应期望自己而说:「我做丈夫的人,应该要:才行」。反过来,做太太的人,也一样要这样自我期望。所以大家要记住:只能要求自己,不可要求别人― 尤其是在学佛方面,更是如此。因为「佛法」上的标准比世问法标准高得多,除非是佛菩萨,才能完全符合那些标准,凡夫人是没办法达到的,因此千万不可以佛法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或期望别人,否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那是很痛苦的事,这点千万要记住。八、家即是代表不再流浪飘泊。佛家亦如是,能令众生于无尽生死大海中,有停怕之港口,不再四海飘泊。
! R0 @2 {$ ^' _( B, n* ^! k( q九、家之义即:你不用再一个人盲修瞎练。佛家亦如旦以后,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人盲目地摸索,而能得到三宝的教示才不会走错路,或走冤枉路。4 ^* e( D( V. R/ C9 S5 f5 K
四、为何要皈依?― 追求智觉当你皈依三宝,依教修行,
; Q3 E, B) B, _# g, {. n1 o6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5: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 S  d) k6 E# H. m& k1 s4 w
2 o7 H- I$ \; v. ^- d8 q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D# j. o% [4 A% a6 t1 .由迷返悟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我们皈依三宝是为了一个最高的目标:「由迷返悟」;因为我们都还在「迷」中!仍是「迷位儿夫」― 所以我刚刚说「未皈依前如同在外流浪生死」,「流浪生死」指的就是「迷」。但是现在已经有点「悟了」,就应回头。有如你出去玩的时候,随意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咦?这条路好像不太对! 」知道不对了,若能马上回头,当下是已在做初步的「由迷返悟,回头是岸」的工作了。然而如果还是没发觉走错路的话,便会依然迷迷糊糊地到处乱闯? 乱撞― 且不知要闯到何时方休。四种智觉那么,「由迷返悟」的「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风这个字在梵文中的意义就旦即是「学觉」「觉」或「觉者」,因此若不学「觉」在「梵文」的音凤「布答亚」中文翻成「佛陀耶」省,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佛」字个「布」是没人会听得懂的!到底是要「觉了」什么呢?了了,那是行不通的。应知,所以,所谓「学佛」,即不是「学佛」(顺便提及,「佛」「布答」或「布答亚」二二, 润,或省称为「佛陀」)再者,学佛既然是为了学「觉」「觉了」「佛」,其义这个字,我们中国人再更进一步简。事实上,梵文一定要讲「布答亚」词,你光讲一,或学「觉了」若光喊着:要觉l 要觉!至于到底要觉什么也不甚,学佛法所要觉了的最根本者,有四种:一、觉了「无常」(或「觉无常」)二、 觉「苦」三、觉「空」四、 觉「无我」若把此四种觉合并起来说,即是要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四大法。再者,一般都讲:「学佛是学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又是什么呢?佛法的智慧中最重要、 最根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项:「苦」、「空」「无常」、「无我」所以我们如果诵经、 礼佛、念咒、打坐,修了老半天,却不知道这四件事的话,那就枉费辛苦了。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智慧未开,还不能明了这四种佛理,既然是老实依法修行,至少能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无形中也会由于佛力及法力的加持,而消掉很多业障;除此以外,当你日常在修行,或念经、或打坐、 或持咒的当下,没有什么烦恼,这也是修行当时的「受用」之一。因为在修持中,你若内心很烦恼,你就会念不下去,也不想念了,对不对?例如别人稍微讲你一句什么话,你心一烦,今天的早课就不想做了,或是晚课就想省掉了,明天再补,是不是这样?不过学佛除了要定时做早晚课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要学「觉了」、 学「智慧」― 觉了「苦」、 「空」、「无常」、「无我」。这四种佛理即是佛世尊无量无边的智慧中的根本。而「苦」、「空」、 「无常」「无我」这四项智能,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无常」,因此「无常」也就是一切佛慧的根本,又称「无常慧」。因此可知,「无常」是一种甚深的佛理与智慧!― 你可别说:无常谁都知道,很简单嘛、 」― 其实「无常」之理是甚深、甚深的道理,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汪[无常慧」在古希腊哲学裹也有谈「无常孔子有一次在观看黄河水的时候夜」,这就是感念世象「无常」?」的道理的,甚至于孔夫于也说过「无常」:,就感慨系之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他的意思是说:这河水一直在流,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流着,一去不回头,而世事也是这样,日夜变幻无常。(连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词中也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影星玛利莲梦露也唱「大江东去,一去不回头」,歌词之义也是感慨「无常」的。)世问人中,不管是圣贤? 诗人、或一般凡夫,常常也会灵光一现,而能感受到一些无常的现象;只不过世问人的观感都不够深入、 究竟,所以无法真正透达无常之事与理,而从其中超脱。唯有佛世尊不但能深入观察觉了「无常」的道理,而且能更进一步地知道如何解脱这一切「无常」之苦。后面这一点就更重要了;这就是说:世间有些智者虽也能觉知有「无常」这回事,但却没办法对付它;这有如医师只会把脉,然而把了脉之后却不会开方子;若是这样的话,等于是不会治病的医师。一切「佛法」与一切「世间法」的交会点就在「无常」:世问的无常「事」与佛法的无常「理」,一事一理在此交会。一切世间的痛苦来自无常,而一切佛法就是为了对治世间由无常所衍生的种种痛苦,所以一切「出世问法」― 佛的「智慧」― 也是从「无常理」衍发出来的。有些学佛的人常说:「啊,娑婆世界好苦啊!」如何苦呢?为何而苦?― 答曰:以「无常」故苦。而「无常」的意义为何呢?「无常」就是「变幻不定,剎那那生灭」。因为法那剎那生灭,所以抓它不住;因为抓不住它,所以不能把握它;因为不能把握,所以令人摸不着头脑,因而只能听它摆布、任它捉弄(无智之人常说:「造化卉人」事实上是「无常戏人」),于是种种苦恼由此而生。打个比方就更容易了解这种任人捉弄之苦:譬如一个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如果他把握不住她的性情,拿捏不稳她在想什么,他与她在一起时,就会被她的种种反应卉得糊里胡涂、 昏头转向的,也因此他就会觉得很苦恼。可是他若能够掌握住一切状况:从她本人的个性、到她的一切背景(家庭、学校、工作),诸如此类,都了如指掌,而且也深知她情绪的变化、喜怒哀乐的时机,这么一来,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献点殷勤、或送点礼物,乃至什么时候该给她一点颜色看、 调伏一卜,这样一来、 她就会服服贴贴的,他也就不再伤脑筋了。〔 请注意,此处的「女子」,是用来代表「无常的世事」。〕 然而我们凡夫对于这一切法,就是没有这样深入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把握,我们对于这一切法,好像一般男子面对女性一样,糊一袅胡涂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变: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吹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下大雨刮大风,都毫无预知之能,以至于被搞得惨兮兮的― 下雨的时候你不知道要带伞,出大太阳的时候你偏穿一大堆衣服。当知这世间的一切法即有如男女关系一般,你想要顺利、不伤脑筋,就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性情,这在佛法上称为「解了法相」:了解你所欲追求的人(或所欲透达的法)的「法相」为何;解了法相之后,更进而解了其「法性」。「解了」法的「性」与「相」之后方能达到真正的「觉悟」。「觉悟」以后,就知道在什么状况下,出什么样的对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5: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4 t/ O5 z& F% u6 E. }: F8 W! }$ U& ]& c% z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8 Y4 d: n9 u, [( U  D0 S
这个「对策」,佛法称为「对治法门」。对治法门就是:她有什么样的性情,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她。譬如说:她有买小饰物的喜好,那我就偶而送送小礼物,花费不多,却能令她高兴。所以这跟了解「法相」以后再去「对治」是一样的道理,她喜欢什么你就给她什么,这样便能够「对」付过去;「对」,就是对症卜药;「治」,就是治病。有什么病吃什么药,这叫「对治」接着再讲「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或许会问:什么东西是「无常」的呢?在这世问,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物质界中,科学家现已知道物质是无常的了,(而事实上,佛世尊早就知道了)。他们由显微镜中发现:物质一袅面的电子、质子、中子都在那剎那变化,从未停留过一分一秒,所以任何物体的结构,每一秒钟、乃至每一剎那都在改变。至于「精神」上的呢,那更加是变幻无常了:众生的「喜」、「怒」、「哀」「乐」、 「爱」、「亚心」、「欲」七情六欲可说是时时刻刻不停的在转变,未曾一刻停息― 因此,在此世间中,身心内外一切法,皆悉无常。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我们把握不住它。我们不但把握不住「外法」(外在的事物)、 也把握不住别人,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不但自己的「心」把握不住,连自己的「身」也无法把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要闹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死,更加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死」,而我们却一点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谓「永恒的悲剧」此地的「悲剧」一词,是以文学及哲学上的义涵来讲的;此「悲剧」(才矣且)亦即尼采所说的「悲剧意识」,其具体的表现,即如希腊的悲剧所示:「人明明知道自己终究要死,但还是得活下去」― 这实在是太矛盾、太无可奈何、 也太苦了,只有佛如来才能令人超脱这种矛盾、无奈之苦。因此东、西方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每每谈到这问题时,就只能「哎! 」的一声喟然长叹,如是而已;为什么呢?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呀。庄子说:「无可奈何谓之命。」世问之有智且旷达如庄子者,也只能这么喟然长叹一声。怎么呢?「认命」而已!但是学佛法的人却不能这样― 学佛之人绝不能「认命」,为什么?因为如果学佛还「认命」的话,那就大可不用学了,只要与大家一样,随业流转,随波逐流就行了,如此怎能得「解脱」?怎能证菩提?若一切人皆认命、 随业水飘流,则必定没有众生能够成佛!「反正是命嘛! 」「命该如此!」「目前这样就好了!」所谓「命」是什么?「命」其实是业力,而「业力」是可以转变的。要怎样才能转变业力?要转变业力必须修持如来的「净法」― 如来的「清净法」与「清净智慧」― 才能转变众生的业力。所谓「业力」也者,其实也就是「心」― 「业」即是「心」:业由心生,业结于心。因此所谓「转变业力」其实不在转变别的,而在转变「自心」。你的心念一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内在、外在的环境都跟着转了。所以你学佛以后,你的心及周遭的一切有没有「转」,这点最重要:你工作、读书的环境、 你的家庭生活、你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等等,有没有转变?这些最重要。如果你已学佛学了十年、一)十年,乃至三、五十年,而且以此自豪,可是你的习性却始终「不动」分毫,从没有「转动」过,那简直可以说是「白学」了。学了佛以后应该要「转」才对:「内转身心」、 「外转世界」。所以「六祖大师」在开示僧法达的时候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此可知,悟了以后,你便可以「转经」。地藏经中不是分明说:「每十斋日『 转一遍」。那个「转一遍」是要你去「转」它。你的心若明白觉了,则念经、诵经,便是在「转经」,否则就是「被经转」。所以『 地藏经』 里这个词用得实在高妙。因为经文中是说「转经」,而不是说「念经」、或「诵经」:经文不是说「每十斋日念一遍」、或是「每十斋日诵一遍」,而是说「每十斋日转一遍」。你如果是真的在「转经」,那你就是「转*轮大菩萨」― 这个「转」字就是「转*轮」的意思。然而,这个「转」字诀,若要讲得详细透彻,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此简单介绍到此为止。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把一只脚伸入河水一袅,然后再抽出来,那么,你先前伸进水一袅的那一只脚,跟抽出来的那一只脚,已是不同的一只脚f !而且那河水也是不同的河水。此道理何在?因为时问改变了,所以先前伸人水中的那一只脚,其生理构造、分子式等都改变了,因此说:抽出来的时候,那只脚已经不是同一只脚了l 而且同时水还是一直不停地在流着,所以连那河水也已经不是先前的河水了。这是一种极深的感叹!极叹这一切法之「无常」。但是,如我先前所说,一切世问的智者而对此无常的现象时,至多也只能长叹一声:「哎,世事无常▼ 」如是而已― 连李白、杜甫等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乃至于西洋的诗人如雪来、济慈、莎士比亚等,也是一样,只能望物兴叹而已。
4 @) J1 d. o) b. {! K* S9 [' u;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5: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4 |1 |2 b% j5 A+ k# V$ |( q
  [- e2 q- L. D0 ^' o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 E$ o9 K  w; {因为先何『 空慧」与『 无我慧」接着讲「无常」与另外两种法― 「空」与「无我」― 的关系。因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有「苦」生起(此即:「无常故苦」);而且也所以一切法实为「空」(此即:「无常故空」);前面已解释为「无常故苦」,现在来解释为何「无常故空」,以及为何「无常故无我」。首,为什么诸法「空」?因为一切法相皆悉剎那生灭,故「没有实体」可以剎那停住,而一讥我们抓得住,因为无实体可抓得住之性是空― 剎那生灭故。; b, B) L# l  y' t, U2 ]# q& ^
(无实体可得)的缘故。所以诸法其次,也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是没有「我相」,以及无「主宰」的意思。你若问说:目前这个「我」的形相,不就是「我」吗?我们刚才讲过,你目前的这个「我相」其实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它每一剎那都在变。我们以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不过你如果用显微镜来看看你的脸,便可知你那张脸上的组织、肌肉、筋骨、血管、毛孔、细胞、水液、血、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都不一样,这是从生物学、物理学、及化学上来看。假设你现在是四十岁,你若拿出三十年前(你十岁)时所拍的照片,你还认得那是你吗?可能依稀认得,但是当你指着以前的照片说:「这个就是我」的时候,能不觉得这「两个我」之问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吗?那个「我相」每十年十年都在改变,甚至每一年都在变,乃至每一天都在变。因此中国古人说:「士」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无常变幻之迅速。以上是解释「无常慧」,以及「苦慧」、「空慧」、「无我慧」的关系。综上所说,「皈依三宝」是为了「由迷返悟」,以求「智觉」;为了开觉四种智慧,觉了四种法相: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叫做大乘的「共觉」,或是大小乘之「共觉」(因为是大小乘共修的项目,只是大小乘所开觉的层次有高低之不同)。除此「共觉」之外,还有「不共觉」。「不共觉」也就是「无上觉」,那就是:「觉了」真如本体!「真心」、「本性」此「觉」因为不与二乘共有(只有大乘才有此无上觉),所以称为大乘「不共觉」。为佛弟子,应先成就「共觉」,再求「不共觉」。
4 A; m% _5 X" _" J) m2 s五、皈依心要
8 e: _8 }  }& F: i% p6 C7 H1 .「性皈依」与「相皈依」现在来讲「皈依心要」。皈依要「由外而内」,也就是要先从外面「皈依」,再「皈依」到「内心」来。具体而言,就是说要先皈依「外三宝」,然后,终究要皈依「自心一体三宝」,亦即皈依自心自性。所以是从「有相皈依」到「无相皈依」― 或说从「相皈依」到「性皈依」;然而「性」与「相」都须具足,缺一不可。换言之,「性」「相」必须要一如,内外必须一致。这样才是「真实皈依」。若光有「性皈依」而无「相皈依」,便极易落于断灭空。有人说:「心最重要,我只要心一袅皈依就可以了。」那样就有落「断灭空」之虞,是有大过的。举个例说,学生在升降旗时要立正敬礼,有人便说:「我心一袅爱国就好啦!何必那么形式化?」但是你若心裹真的爱国,为何连这一点点表示敬意的小动作你都不愿意做?这样还能称为爱国吗?恐怕只是合理化的借口吧?。所以,「性」与「相」要如一,「内」和「外」要一致。因此皈依必须由「事皈依」而「理皈依」,由「相皈依」而「性皈依」。内与外、理与事、 性与相皆是一如,这样便是完全而究竟、不偏不失的「皈依」「三皈依」是统摄一切佛法的根本法。学佛首先须从「三皈依」开始学,学到最后还是回到「三皈依」,且于其中间「三皈依」皆不能中断,不要以为你今天在此皈了依,就算完事了。要知道:从初发心到成佛,整个过程之中所有的修行,都必须以三宝为「皈依」。因此学佛以后做功课,每天的早晚课中都有「)二皈依」这一项。事实上,古时最早的「功课」即是「三皈依」:「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 … 等等。后来祖师们慈悲,以其智慧慢慢地充实早晚课的内容,才发展成现在这样一套完整的早晚课诵。2 .「结缘皈依」与「真实皈依」「皈依」有两种:「结缘皈依」与「真实皈依」什么叫「结缘皈依」呢?大家都知道:哪裹在办「皈依法会」,就去那一袅皈依!「结个缘」,以皈依的方式来结缘,这就是「结缘皈依」。事实上「结缘皈依」是不如法的。「真实皈依」是什么?顾名思义,「真实皈依」是想要跟那位师父学法,才去「皈依」,这样才是真实皈依。
6 b, K* p2 g; ]/ I- e; O3 .究竟皈依现在跟大家讲皈依最究竟的意义:第一:不要光皈依师父(僧),因为光皈依师父没有用,这不究竟,那要怎么办呢?要皈依「佛」。第一、:不要只皈依「外佛」,要皈依「自佛」。这两句合起来说,即是:不要光皈依僧,要皈依「佛」;不要光皈依「他佛」,要皈依「自佛」这样说来,皈依便有三个层次:一、 皈依僧(人),二、皈依佛,三、皈依自佛(本性)。不过现在你到底在哪一层个次,那是丝毫勉强不得的,这正是表示你从往昔多生多世以来修行的总成果,而且从你如何归依、以什么方式归依、 以什么心态归依,就可以看出你的善根如何:不管你学佛多久,打坐有多好,或看过多少部经,若用这三种皈依的层次(皈依僧、皈依佛、皈依自佛)来衡量,马上即可清清楚楚地知道,一点也假不了,有如照x 光透视一般。所以,如果只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以最究竟的意义来看,这也可说是一种「结缘皈依」― 为什么呢?因为此处所谓的「结缘」就是结「外缘」,与外在的「佛法僧」结个缘。外在的「佛法僧」确实是个「缘」,是什么缘呢?是善缘及「助缘」。但是内在的「佛法僧」却是「因」,所以称为「内因心、外助缘」如是因缘和合便能生「法」,善法生起,便得修行菩提。因此「因」与「缘」都不可少,亦即「外皈依」与「内皈依」两者都必须具备,有「因」无「缘」固然不能成办大事,有「缘」而无「因」也一样不能有所成就。故知因与缘都要「具足」而「和合」,才能成大事。什么是「大事」呢?成菩提、证涅槃、得解脱、 成就无上智觉,称为大事。佛世尊就是为了众生的这一件大事因缘才来出兴于世的。, v1 `8 J( Q7 a  B8 l2 S#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7:02 , Processed in 0.1035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