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e1 x! J- l' N5 L/ O$ @
' v6 q* h" }1 @2 J0 t. I5 H●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9 y1 W$ S' w$ E" q4 \3 M0 X' u6 j+ I3 n9 S7 o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f# U7 n' K2 [8 n5 a
$ j5 B+ j' A8 ]# | l1 O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3 `5 a2 U/ U7 p" Q
6 i! M, [2 h, r- T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
, g; T; B. g6 P$ m- \/ D
" f, u6 ]8 [( g4 @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
% T( _( J/ @- r$ B8 `
, c9 |" J9 B6 `- ?% e6 q3 ]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X$ F b: H: o4 i( m, Y
) E. _# p; m1 ?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3 I6 z4 ~" q% u5 [- V+ @
9 F2 X- B1 @ g; c f& b (一)从明受戒信行. W4 v8 o( g, [, z
5 N3 x* `) S' v w3 z7 t5 V1 `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6 b( @9 U0 N5 u% `
3 M" p+ {% ^3 P5 d3 P6 ^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2 I2 r. p2 O
$ i3 y) K# Q3 b/ X# x; `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 m) m, F% n, q( G
. ^5 v% g" D& }5 G+ `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I6 `" f9 S: d. s6 g
- b% y& t& Q/ L& P# m4 r: N( l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X2 Q9 p/ N6 V7 c% I; F4 E0 |% V
' i ~/ ]1 k) k. I0 p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 H7 P; {% f4 b, g* d
4 K7 d4 {# q& E' O4 D$ c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Z0 z. [. P/ u5 H, W* a6 E9 K
# B: U, g6 W- E, h; T, b+ p. B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6 Y5 y, z: k% T# R, d' p
6 C4 h* j) Q' I% Y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 v$ P0 T+ Q! [! j k& {, b- x: P0 j4 \9 i+ ~1 I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师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里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叫专信。不违教训,叫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欧阳大师亦云:‘今时有谓圣贤经论深理,不适孩提,当废读经。嗟乎冤哉!并此冥种而亦荡然,有死之极,无生之气矣。’之叹!所以‘专信不犯’是接受教学的不二法门。' r; M9 L# i L" i7 b9 j
3 V8 ~1 i9 J1 l9 `
‘精进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纯专一,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而不退转。佛法教材——经典,是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现代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厚生的大用。这正是日日新的‘精进’。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学,是日新又新的,是精进的,是永逮站在时代最尖端的!) j; G, t+ a2 C) T% i L
, Y c0 v4 {6 W0 ]9 r U# Z5 B2 I
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绍至此。
4 N$ s% ?! K( e) {. i9 W, J
+ S0 d' c8 r& K (二)礼拜供养斋戒5 q; C" k+ g1 r& K5 S. b
0 C5 {* n0 Q& P6 O, _- u& y* E6 e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W7 {( `4 d( D* K0 w
) L: j+ k6 J; W- e V, Z 这一段经文是讲‘修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9 E+ F/ d" q/ f" W* R" G7 g" p8 M
9 b3 i( ~. J' r7 P3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