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大正藏第 15 册 No. 0635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
+ _% u: a* [4 {. [$ B* A1 F4 F) B; X6 s7 ]
摘自《大正藏第 15 册 No. 0635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
/ F- M* y7 p& ^) g 又复龙王。其菩萨者乘是净心。生于欲界而在形界。与诸天俱处众梵中详安静然。在中进止无胜动者。又斯菩萨能降诸天化道以权。或生形界而在欲界。现如有家与诸众生周旋坐起。不与有劳弗慢众生。亦无自轻。彼以斯净诸定正受。尽自为定不随正定而有所生。何则然者。以彼菩萨执权方便心应净故。若此龙王。菩萨晓解清净行者。当修清净已而习道。如是龙王。菩萨不习以求道习。不习无习以想道习。亦不习于望道之习。亦不求习。了解道习不习所生。冀向道习不习行灭而为道习。亦不求习以为道习。不习无习为道之习。不习执舍以习道习不我人寿。不身无常。不身性苦。不身有我。不身梦幻野马影响。亦不身空无相无愿。不身无欲法身习道。以要言旨身性诸情。亦不兴有十二因缘。乃至老死无欲之法。不数无数道无二习。不俗无俗不漏无漏不犯无犯。不二之习以求道习。又复诸法无习之习是道无习。斯谓道习不习之习。如空无习亦不无习。当如此习是道无习无相无愿。彼不作习亦非无习。当作是习无??不??诸法无住。勤习如此乃应道习。当佛世尊说是清净行无所习道品法时。三万二千天及世人。悉皆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之忍。五万天人宿不发心于菩萨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七万菩萨逮得法忍。尔时一切同声而言。世尊。其有族姓之子及族姓女。逮闻说是清净道品无习法者。其值闻已心无惊恐不舍退者。是皆受习如来无上正真道意。得转诸佛所转法轮。又唯世尊。是辈菩萨悉获无上正真道意。为无量人分布斯法。亦复当坐师子之座。当于天上天下人中极师子吼。犹若如今如来之吼。悉降魔众伏摧外道。显树法幡炽法辉明。震雷法鼓已鸣能降法雨。尔时世尊见诸天龙神之众人与非人又及四辈。闻其至说莫不悦怿于是如来为阿耨达。重复弘演。而说颂云。
' }; {# M$ x. V" s, @# r% ~/ R( y; ^2 u8 m2 C6 k/ ^" t
道非习可得 无乃兴习想7 C4 ] Q* I1 j9 D/ B7 O
其道行加此 弃离习念行1 [5 t% A, @/ Y5 ]
不望求习道 荡除众异想0 C- [7 ~ T. D3 C3 C
其道都无习 清净像明月
3 S& X# a$ m# @; u 若有起习想 无处亦不习
4 K" c! j7 H- ? 已过无习处 得致最上道: @$ \0 v9 Z4 K( `9 _
道为无我念 亦不与空习& `4 T" E! S; O9 ~! c0 G9 A; d& W
是道无有二 安快而无上
i& S. {: k2 Q6 Y* d! b 命寿亦如此 无人及与言
1 o, K6 m9 U3 r; B% ^$ w 其道不有人 无命亦无住7 n! r* n3 L+ v2 Z- J* a" x
诸有习道者 而欲住于空
. O- n8 m3 D5 R! O( D! g$ X% f 斯去圣路远 是不应道习
- x2 A' e0 g. L$ u' e 道亦无有空 以舍于有习
* w0 T- V0 U) K9 y7 s- A2 k- t4 u 如本同一相 永空空于空
5 }- |* `5 g* j9 o 道为无起相 亦不有灭相 k$ S- \& t% U# ^3 O6 g1 P: O
不起亦无灭 彼悉为道习
- S7 o& i4 I- |$ @ 吾音譬如幻 解想当如此
5 g, Q: v$ B8 C4 z- |; L 持想行所习 道当何从生
- A' ^+ J, L3 O2 J) S6 R 道为都过俗 彼不有身习
4 [9 u0 x8 c% L; v% S4 ]0 v: u 亦无灭身行 可得致于习
/ K7 y9 w$ A4 e7 I9 I 是身根之家 本无所演广" w( X2 \6 G. R6 B$ @
彼不有余求 本无不可得
% s$ e" X! D/ e 其习是道者 当如如本无+ ]( z, p) z/ G* T5 K' Z
如本知本无 是谓应道习 O# u l5 }) R2 @
诸法之本无 所觉若如幻
h+ I; _$ F2 u _+ r; J' O6 _ 解行而致此 乃应道之习
! _5 F. `' j6 q) ?" f/ [: u 若其不至道 所作如不住
( }6 e2 i) ^) p [) `; |1 \# N 无能止其行 佛法不由道 y# ^- }( q" F3 R" s
若如所习道 并及与无习
6 t3 T9 g' C0 k 所演为如此 以住于本无
/ @4 f2 w9 J2 g 有限余道者 劣乘之所依) @* I7 Y/ E& [/ D' z
是者无上道 本乘所因由
% {: R( N" {/ x6 T; t 诸兴此道者 以致而无住3 @1 P- f3 q$ w0 n" k
斯则显行德 可致应道习- k# v* g. P, C2 m* y% Y3 z
道正而无险 端直且平坦: X; Y9 {9 n6 O, T% `5 i( [
勤亲行此道 永离众邪迹0 s6 `) ^/ `/ F7 p" X7 K# M( R% A+ B
若如卿龙王 自住其宫室5 v7 N' s! l1 q1 ^
不动于所处 降雨充大海
3 R6 P8 U6 k8 n4 f% _7 x6 x4 K 大士亦如是 习道如所行9 u' O7 s; `- D- q) F5 j
法身而不动 能满于智海
. X x8 D7 L+ J% q) p 又如仁龙王 在于大地上# J# P7 M7 b a
以雨遍充足 其不有身着
2 @( {% x: {3 [9 E L 菩萨德如斯 行此之所习
" q' {' e& P3 {3 z8 c 用法满众生 其内无所著
: e `& S/ L E+ \ a. J5 [ 若如阿耨达 龙王大神变4 b0 Q) L$ j' w0 m2 h p, b5 }9 q
胜道德如是 感动普十方/ x/ X4 T0 t4 g! E/ A
众生堕邪径 诸堕受着见1 u. H; ]1 z7 H: t3 ?7 [
其住是道者 将顺度无为
+ N! b9 c7 k; J! i9 y$ | 已住于斯道 菩萨果大称
+ M$ i w4 q$ V A3 k 能降魔波旬 并及邪外行+ V o4 C/ E+ ~; d9 F
得道如其如 如道无能动
1 E# C; T2 C5 c; P 踊过诸俗法 其行譬莲花
3 m8 D4 \& H5 `3 k, B8 R' b) K! M 道心无有愚 是行为住止
" Z" q& `# Y8 q8 \; A 千数诸众生 化度立以道: t# |+ Z4 q) g9 O# C
以常住斯道 得致于五旬2 n! ? ]9 A% m8 v$ Q Q, `
神足诸感动 为众广说法
1 y9 \: Z3 @8 s6 b( E 诸事悉清净 身口及与意
{- \- ]0 _% f4 N' q+ a- t 当愿贤圣道 人性不可识
/ B Y) n5 g" | 忍行为无著 其往所可至
. E. ~1 C4 U W! P- K 斯得如来处 示道诸众生; [7 i7 P* o) V' i0 j, L _3 W
生死于至归 斯处则如来
/ s) N/ Z* S+ H6 i6 w% n 其往似若至 此为无所至$ H$ ~8 ^; b" \2 D
众生所可至 当念彼上处
7 V! h2 ?) Y6 x) R$ U% p5 E/ l 学最佛之道 游乐以幻法5 T% M( X4 B- A/ g
其作是习道 弘道之所习4 n- C, c5 f1 }: B0 ^# W$ C
彼众德仪行 诸佛所称叹
' ^. ^, r, Q, u0 r( y% | 其德无有边 终不可极尽
4 O( t# v, [- d5 x8 l 如此习道者 不习亦无住
( E" U, T0 {% @" c; s 彼处不咎魔 众都不着行$ ]. m* I& f1 i, O! D& M X% F0 h
其顺此道者 不起亦无灭9 {0 l( P# |; V9 _9 }
已得意志行 总持弘大辩
6 J6 H0 p1 E! I- v& p' x 施惠及戒忍 遂增进若海) g1 D4 U* G8 ?. z9 B/ B) ~
身口秽以无 心洁乃清净
2 X$ M# h; U9 \ 垢消永无瑕 修应此道者
1 w2 k/ X1 _* a4 M; e2 Q8 T 得升于知达 所行习深妙
( x5 l8 I! J6 a$ B( Z: z 难动惠无即 守习是道者
+ A! ]. j$ x( D7 [: W$ H' b/ X 其诸最正觉 过去与当来
; m$ j$ U9 l p4 H9 U) h! P 现在亦如是 致道世所归9 Z' N* d, y! n! T, L3 e
彼已离众难 值世遭难遇0 t$ f) f" T& m3 m
永为诸佛子 其闻此法者
. c" S- b& A. S& R 快哉诸众生 至善闻斯法+ t4 ]: L$ P+ {2 _
真应奉如来 其乐是经者 `! b% }. G3 V9 h% e6 [/ D& ]5 q
有晓此道者 能断诸情态* ^6 `' f) L" A/ h8 `
绍德具众相 得应三界将
, I+ y" D+ m( R8 T v
9 h* a) x: R$ g% J' \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一
$ m$ F4 e- c4 N$ D$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