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 11: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皆当体是三解脱。】法身、般若、解脱,三解脱。当体就是三解脱。【虽见思昏倒,】见思惑令众生昏倒,就是迷迷糊糊,虽见思昏倒,虽然见、思二惑令众生昏迷不醒、不觉悟,【而本觉理未始不存。】未始,把笔拿起来,未始就是不曾经不存在,简单讲我们本觉的道理、理性未始不存,不曾经不存在,意思是说永远都存在。【业惑全是性】业、迷惑,虽然有业、迷惑,但是当下全是本性,【德缘了佛性,】我们的佛性有三种,我们的佛性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三种佛性,叫做缘佛性或者是了因佛性。所以德缘了佛性就是究竟,意思是说虽然有业、有迷惑,但是当体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的德性当下,缘就是通向究竟的佛性。【岂可更坏理佛。何以故?刀不自伤故。】你拿刀,刀子怎么自己杀刀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刀不自伤故,刀就是刀,放在那里,刀,你不去弄它,它怎么会伤害谁,刀放在那个地方,怎么会伤害谁呢?刀当然不会自伤。【斯理下,是对四事辨理。】四事辨理就是四种事情,把笔画起来,四事辨理,好,看十七页中间三行的黑字体,我叫你们画你们就画:有佛不能益,把笔拿起来写个“A”;无佛不能损,写个“B”;得之不为高,写个“C”;失之不为下,写个“D”。这个就是A、B、C、D,这四件事让你了解道理。4 V v: o* l! {9 T4 C6 C5 U
3 V% H4 m. R. y8 T) ~3 x6 `9 z8 T7 S
(四事辨理
, w" {0 s" d# T0 q9 G: F Q" l. F8 X) L
A:有佛不能益
: w( e4 F3 [7 n. w3 d8 x" W5 B( A* Y8 h# D9 @6 ~( E2 W
B:无佛不能损
/ B7 Y* v B+ {6 e- `3 x2 T, k3 }( [, R. Y, P, G2 T; l
C:得之不为高
( W- [! y$ |) z q6 H9 B. Q
. L3 j) G$ o( s1 v2 U @8 JD:失之不为下)
$ ^& |5 H" ~' q
/ w7 f: [4 [. v% v6 W5 A% B9 D9 {7 Y% }( P3 Q
【妙乐云:显露彰灼,】很清楚的了解,【称谓真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众生即佛。此理妙故。有佛教化,】有佛来教化,【不益一毫。】一点也没有增加,【空过无佛,】如果没有佛来示现,【不损一毫。】一毫就是一点点。有很多佛来教化,如如不动的道理也是存在,也是没有增加;如果没有佛来教化,也是不损一毫,【五即】就是五即佛,我们前面讲的是六即,后面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就是本体是佛,但是我们还没得到,理即【失之未始暂下。】虽然失去了,但是还没有说他比较低。再解释一遍:五即佛就是除了我们刚才讲的理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意思是说五即就是五即佛,这个你要写,不写你看不懂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五即佛就是按照修行这样得到了佛、六即佛后面的五即佛得到他也不见得高,理即佛虽然暂时失去,但是也不会显得比较低,【对此四事,示理佛也。】
/ Z1 y' b | U t% c. W【二 名字即】
# l9 K" c o1 D S1 _" H( V; } L. V; D8 ~) M
名字即佛。8 ^* M8 n. P1 ?) b
. y- o, h) u# r2 T
前面解释理即佛,我们讲名字即佛。8 t) r* J: p4 u) S/ K( f( r
) ^0 z. a* D- a! ]! _# b
【此至究竟,皆修德也。】理即佛是先天性的佛,究竟即佛是后天修来的,【须论损益,及以高下。】损益及高下,损就是有受损,益就是增加,以及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要开始修行,你要先认识名字即佛,你要先认识你是佛你才肯修行,所以此位是修德的开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就是把它收简,简就是别,把它分开来,收简就是该分的分,该收的根机的收,【收则耳历法音,不问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位。】收就是如果收哪一些根机呢?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这个收就是包括,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只要你的耳朵听到人家在说法,说你的本性就是佛,有听到你就是佛的名字。不问明昧,不论了不了解,明就是了解,昧就是不了解。异全不闻,异就是不同于全部从来没有听过说他就是佛,他也可以成佛。俱在此位,此位,把笔拿起来,此位的旁边写一个“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这个位。再讲一遍:收则耳历法音,收就是包含名字即佛,包含的对象是什么?只要耳根曾经听过佛法,说他会成佛,不问明昧,无论他了不了解,异全不闻,不同于全部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统统安排在名字即佛这个位子。【简则未得圆闻,】简就是所不同的,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圆满的闻、不可思议之闻,【齐别内凡,】把笔拿起来,齐就是只等于藏、通、别、圆(中的)别教里面的内凡位,内凡位是对外凡位讲的,外凡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内凡位是煖、顶、忍、世第一位,【尚属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因为七方便还没有证初果,还没有进入圣位叫做七方便位。七方便未解妙名,还不了解不可思议之名,【岂知即佛。分二】怎么会了解即佛,所以还没有到圣位。把笔拿起来,在你们十八页的右边这个空档要写七方便位。我现在慢慢跟你解释七方便位:七方便位底下画一杠,写个“凡夫位”,凡位,凡夫位底下画横的一杠平行写个“A外凡位”,“B内凡位”,外凡位叫做理外的凡夫、道理以外的凡夫,内凡位叫做理内的凡夫、属于道理以内的凡夫,接近圣位叫做内凡位,还是外行的叫做外凡位。
3 M6 e7 D5 ~ P& t" \; w+ B, i: N
' ~( I; j9 u2 D3 b8 H3 m! z/ Y q(七方便位
7 m) N6 m' M% L! A' P9 m: |9 U; u4 z- Q3 e
凡夫位, r9 a7 ~- ?7 I( W; r. `
2 Y" f$ Q8 a4 F& wA外凡位(理外凡夫)( H; W( W: J& j4 R n* S" R6 j# \
& H" P5 B7 A$ ? v2 U, n$ @6 C. U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4 S7 e C# k( X$ c
2 b: l" t- y% [! J1 k! X多嗔众生,慈悲观* ?& A/ D! Z9 R
. j$ Y1 I9 O. l) w1 L2 @* `' t
多散众生,数息观
! C8 N' A# `4 e* E' D- E6 y; S) w/ m+ Q( p& b, v
多障众生,念佛观
0 d) X# i/ T \
! Y; i& x3 F1 |/ A- s9 A* M愚痴众生,因缘观
1 F& t$ `! e% {- H4 |
: D& ]3 ~+ J( Q+ ^别相念——四种观想2 Z" `/ f9 l& V& e* h
/ v; r& V; Z- U& @8 ?4 G$ C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 C* N5 s; b1 \& L1 @
2 e5 C% {# ?% L6 X' ` q总相念——讲一同时具足四个/ `; ?+ b1 s: ~5 {% V
2 b6 V9 l1 O9 @7 _9 y$ p
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是苦;
8 F* G/ K6 ]3 m1 i! x& J' _) z/ n# T
观法不净、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法是苦;5 H5 i! T# V( Z) a! G5 @& ^. l
9 g% Q. b1 l$ [+ j% M2 _; u观心不净,观心无我,观心无常,观心是苦;
* }6 h- q' [2 M5 }2 A
7 x2 x U1 h! A. c2 B/ @观受不净,观受无我,观受无常,观受是苦。
0 N* ^% {: U! m3 g! r# z. R: ~9 m& g6 A9 ?+ B2 o& j
B内凡位:(理内凡夫). Y; J/ {' I$ J; F' k5 P. N
, i" |" {% P. P" p7 W) F
包括四个阶段2 p/ |' i l) L1 m0 r7 q L
$ X3 }' B) v n' z$ P, l煖、顶、忍、世第一)
; e9 t! u) R8 E+ z5 U- y: |
# c- z3 U+ a2 \4 }# K* H8 w! S8 G5 m; C- ^
凡夫分外凡和内凡,内凡就是渐渐接近悟的境界;外凡位就是理外的凡夫,分三个位子,第一叫做修五停心观,什么叫做修五停心观呢?多贪众生、贪心很重的,佛就教他修不净观,这种人就是你们一餐吃三大碗面的人,或者是吃荤食一次很多的人,你就想:我吃下去再吐出来就很臭了,入喉三寸就不是好的东西,所以多多修修不净观。我们多贪,这个贪有很多,譬如说你好色,你就想: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或者是你喜欢吃,你就想:吃一吃拉出来也是臭的,很奇怪!香香的经过肠子消化出来这么臭,有的臭的会压人,灵气逼人,很奇怪!香香的吃下会这么臭,如果吃素就比较不会,吃素放屁也不会那么臭。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一些不净观,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贪。多嗔,如果我们脾气不好的,修慈悲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