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9 17: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可怕的事。须知‘众生以善恶业力轮回六道。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地狱道。五饿鬼道。六畜生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末由出离之流”。这就是讲我们六道生死凡夫,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才出不了轮回,是很值得哀伤的。. ~$ y$ e$ o6 w! |% h# ]
' G2 B1 ?- s- a2 R( L
0 a; t& M3 E% `, V/ @: R+ p
0 N1 \/ J8 B& ^3 B) @8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Q& U& j$ C' D7 b' d$ r9 `+ |
' E9 K9 E; F9 q* s+ R
" N) F4 O/ l+ a: b3 k) Q
% g# _3 s1 q0 p) F" j此处说的圣贤,包括世出世间。世间的圣贤人和出世间的圣贤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说千言万语,目的只是一个,教我们反省、教我们克念。反省是慧,克念是定。反省是看破,克念是放下。念是什么呢?‘妄念’。克服自己的妄想念头。妄念能够熄灭,真心理体才能够现前。而真心里面本具之光明,在佛法里称般若智慧,孔夫子所说的明明德,才能现前。换句话说,性体本具的光明德用,才不致于埋没。" \1 I1 S# @6 _& s8 J: L9 E. A
& q) W; I/ B! Y% }, j: S$ t
$ g4 O! L, p+ D% e5 i+ V+ Z( S1 c( {9 X
“亲得受用”。‘亲’是亲自。你能得到理体上的受用,就像诸佛菩萨的受用没有两样。这种受用,是指的法身、般若、解脱,这就是亲得受用。你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得大自在,这是圣贤垂教的目的所在。
9 w, J# n$ \. T" h$ t% M
( I& _/ ?) S0 I. P1 ^5 K1 a3 E Y ) ]" f1 z6 F# i x3 A
3 O' D; T! s- I" T7 a) q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7 A# W# S0 d3 p: |6 {* U
5 a1 D" s" y& {% w6 D & c5 l& [/ k/ k6 [6 G% X
9 [; l! k/ G; ^这几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圣贤书现在人读的固然不多,但我们的同修可以说人人都读过。纵然没有读过世间的圣贤书,佛教的经典、祖师的语录,这是出世间的圣贤,我们读了不少年。但是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有没有亲得受用呢?如果三德秘藏还没有现前、还没有得到受用,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里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了,我们的毛病是不相信因果。口头上说因果,这是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身心还是肆意纵情、六根放逸,这就不相信因果。% v$ b2 S- P' m) p' m% q7 o
7 z* G+ Z, E4 V, g( V
8 w7 n2 X: {! R+ E0 `* X. t( c7 t3 ~7 o2 Q$ J
经上佛教我们应怎么作,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却没有依教奉行。佛说的是一桩事情,我们自己做的又是另一桩事情。我们的心行与佛的教诲不能相应,还是肆意纵情。这样的心态,纵然读之,不要说读一年两年,就是念一辈子也是枉然。何以故?这样念一辈子经,也不过学其章句而已。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心要做菩萨、要做佛,所以不能成就。
* @/ S% Y0 K4 q1 U. h; d6 _/ `1 ?* h: G& j. l# r$ s: E! {
: { [) X9 G% W7 o9 ^/ @% C) a( Z7 [
" v) J$ n! X( Q
‘希’是希望,希望做圣人、希望做贤人。‘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我们反过来问自己,有没有发这个心?我要做佛。什么时候做佛?这一生就要做佛,不必等来生,现在就要做佛,要发这样的心才行,这样才能得受用。要是不发这样的心,大乘经典、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训,焉有不当面错过之理?这一句话点破我们四众同学的毛病。我们应该要觉悟。下一段归结到本文了,替这一部书作的序文,就不能够离开这一部书的宗旨。2 ]. @2 H& W, b b/ O0 \
( Z4 ~ s/ \+ ~0 t
8 N& h, Y7 N/ E1 j# Z* C* d# x* m0 G7 Q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
8 X0 P: R' f, I8 q; t
) ]2 p. i6 r- \ j) a0 Y" D
$ h3 k) ]* v" K. [/ f* w' W7 @
/ B V: [% M7 g袁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是他教儿子的家训。在文字上、在义理上,都能够达到通畅无阻、豁人心目。就是佛法里讲的‘开悟’。只要你认真去读,都能够叫你开悟的。“读之自有欣欣向荣”,这里的欣欣向荣,是以植物来做比喻。就是自然生起远恶向善之心。尤注说:‘指心地上一片生机。’确实有这个味道在。“亟欲取法之势”,念了之后,你心里就会起效法之心。了凡先生这样做是对的,我也应该这样效法。他能够改造命运,我为什么不能?不但我们能,我们要比他更殊胜,我们前途比他更光明。因为我们藉这个基础,可以直接入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落空了。在弥陀法会中,我向诸位强调—‘念处、正勤’。四念处、四正勤要不晓得怎么修法,读《了凡四训》就行了。有《了凡四训》,就可以代替了。四念处、四正勤,你看看这多么重要。要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五根里要具足前面三根,才能带业往生。像植物的根生在那里?根生在土壤之中。要是没有土壤,那个根生在什么地方?土壤是什么呢?就是念处正勤。换句话说,就是《了凡四训》。, p. @$ r5 s: f, q
, }" E8 j: G/ K. i4 Z
2 X) w' P" F& T1 G
' L- X+ x* V8 _" X+ D5 u* F我们现在学的大乘佛法没有立足处。所以我才普劝同修们,先修《了凡四训》,这太重要了。好比我们心里面,想兴建高楼大厦。得先找地皮。《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就是土地。把土地找到了,再盖房子才有可能。土地没有找到,在什么地方盖房子?因此这两本书是我们当前不可或缺的课程,应该积极的取法。; R' o/ B) K8 z3 j! v5 Q9 ]4 f
' I6 _; ?* C8 q0 e/ T! y* P, Z
/ l. L. B4 n# S: w. }2 p6 O: B& F( B5 e9 d1 E2 s
洵淑世良谟也。
( o! F6 X) E4 W. G
4 p" n/ m2 \8 }+ @+ Y) e5 |
J& }7 m' a3 h J1 N M6 K9 T6 l+ f+ P! V2 @* w1 Z
‘淑,善也。言此书具改善世道人心之伟力也。’这一句是极力称赞这部书,这部书确确实实具有改造世道人心的力量,也可以说这一部书是修行成佛作祖的根本。3 m+ A, Y' W* {$ D( s7 E
* M7 \' ]0 e( Y, b. w - Q8 L0 _2 \/ G) P$ j- i6 u
& H" j$ T+ U$ b, I+ t; i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6 V5 B( }8 }6 z0 |
* Y$ h' h% S& F- M
! F1 S1 H" e7 b3 a4 s! M0 M0 D' k- w# L/ m8 i8 |" {
此处说出流通这一部书的因缘。什么人发心流通呢?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温州有一位周群铮居士,他发心流通。将这一部书重新翻印,赠送给十方结缘。请求老法师给他做一篇序文。序文就是对这部书里面的要义,以及功德利益作一番介绍。
5 i# Z1 m+ b) ]- y. t, o# i/ } X. t `/ o3 b$ y9 O
0 E" R$ j; j( I: k
/ _ i/ s0 w7 I5 p
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 u: a1 R8 X" w3 Q. W
! w& w$ s# ]" `; G$ [( j
- x: M* j m1 w* O1 }- z: r t' q" \8 N
这是祖师谦虚的话。‘撮取’是仅举大要。“圣贤克己复礼”,尤注说:‘战胜私欲之谓。即孔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修省工夫。’这是儒家教诫学人用功的方法,在佛法上就是离一切相,《金刚经》教我们:不要取相,不要著相,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讲的克己功夫。此地孔氏是指孔夫子教诫学人。‘毋意’的‘意’,我们用佛法的名相来说,大家更容易懂。‘意’就是意识,再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用第六意识。你看看孔老夫子,他不是不懂,他讲的跟佛法没两样。佛教我们离心意识。这就是离意识—第六意识。‘毋必、毋固’,这个必与固。‘固’就是固执,‘必’就是一定要这样。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是末那识。必与固都是执著,在境界当中,一切不执著。最后一个毋我。‘毋我’就是忘我。在佛法里就是破我执,破人我执、破法我执,岂不就是离末那识?你看看与佛法离心意识参,有什么两样?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也要离心意识,念佛还是要离心意识,才能明心见性。
e5 I* w( X5 I; Q" t) \$ Q. y; `/ n/ s n9 ^
% R; ~2 g% r0 {3 a3 `
5 L' k1 K, y4 [6 k! Z3 M! Y5 m“复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