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9|回复: 6

黄念祖居士金刚经一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7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 i8 h; n" {( B! M' R) N8 ?! B5 }' s  B( q

9 B: u- n& _9 w8 M
) x8 _6 a* |: p. I' c黄念祖居士著
, X+ G7 Z0 B+ V: k6 Z& S8 k
3 i) @* ~7 q/ m* j+ O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h2 Y( ?% G2 Z2 r6 P* n

% `# ~0 B5 E; I8 g 1 ^( j4 l5 {  j" V
; I/ u" W( _* Z/ R
小引, Y* L- d& Q6 }  x# v% ~! r* O

5 e8 B  k7 X4 \. T# G# R+ t5 J& U三般若
. p' T+ A3 I1 y# C5 T2 |
' w; Y: g. G/ t- s  d! V, u经题
( \4 a- P' {  F1 z. E5 ?% d6 c9 V7 L8 U
离相修善3 q( J3 B6 L$ _4 W9 ^

2 s! H8 t) t: y1 m  c$ ~- G空假中7 r; T- u+ X- c( ~

0 R. S; _0 ?" r6 \  ?8 \见相非相见如来8 r! j  y' E! @" o' }& j
, @$ D: c% a9 K& H$ L5 e# I8 u) T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c- @2 O5 S8 c( k: J8 u( z. z, Q
9 M5 e, p, R  v9 I最初方便的观门  b/ E* |/ a( E" [  H

) w- \( X" j3 W9 H* r般若不可思议功德" b" O8 @+ b  F* l9 w

& N: T/ p4 }- N1 X* N: O8 c4 R信力圆时全成佛力% u5 N' {/ l8 Q% [* U
* r0 s6 ~3 r$ d' A* ?% K
7 G3 P- C1 t& n9 V7 O9 d

% V  {, C) L4 W/ i, W. m/ z- v8 C一、小引5 x3 I. ?& H% d
2 Z& j' @" d. O) i" s; y

& j+ A2 b8 e# p. _4 E1 u8 x# m9 L8 C( t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B  ?# P/ f* }7 W( B# W

* S2 M% A! k6 C) l , L$ A( @5 ]8 s
* k: y, L1 ]5 F" S) F3 b7 T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淩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I& u4 M' K5 Q) j( _
. ?6 U/ [% G: V9 s0 W: F
0 }3 d. [3 W1 ?+ p" O, Z1 W
0 q8 ?" i2 a) E
二、三般若+ I: v9 p5 s' w! n" }: _& p

9 L& @& N& c( A2 R
& w+ f9 b* d. B* r( F9 x& \
7 |7 Y- E1 ?2 c9 }: K7 V; q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9 w! n8 S" i6 A/ a# V

$ F$ R  u, O8 B+ e/ j6 z2 x" Y 7 w) A% g" ~1 U: u5 T7 z
# L6 v' ^2 I6 |  A8 n& W: \% d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 F4 ]2 K- `% f  R7 O" n' J. T$ p* f! ~7 x6 @4 r. q: |* m

# K9 h0 r2 f  e) N% `8 m) E7 a" B2 Z7 k2 O0 Z/ ~# D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 ^0 ^% F4 n7 ?# ~8 o+ ~
; b, Z9 F6 h6 J9 b( w8 y, O9 A3 t$ {, K- ~
$ L3 z9 ?! h' w' L) e
& m* {9 ~; V- m* g6 t/ k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著:‘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著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著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著「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p9 v4 Q" E  ?, N- S( _! E
; W+ h0 ^# `; G  V6 @
' `/ q: n+ m5 h

- z& M- ?, ~, [3 f" j! u3 A6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著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 E' _7 d- O5 l6 S8 T, ?
; H! H0 _2 h' `9 n( F 7 b0 E+ G" f1 a" @) I. \
6 p; j# j4 i, X+ O  Y! B
三、经题" g* c9 v4 E8 I7 P5 H4 G

) c0 ]0 I5 S3 G/ U- M) R 7 v8 n% s' l9 e
: W2 x8 K) [) X; Q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 o5 s2 ]1 q% l2 F$ w- T" c" d
) l; t- v6 @- z* d3 E( k" G3 m" D
1 |- j0 C; r: ?- g7 S6 ]" U/ j. p0 x6 r9 S8 _5 x
四、离相修善; G/ @5 r2 z) j. Y' u$ M
& Q3 D- n  F# C: ~3 L! I0 F

. P7 D$ r, N: a+ i( K6 S  ?; I# S3 G0 e5 V- M& I6 F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再例如:我布施了一万美金,我把钱给某先生了,若是三轮体空,内就不见我,外不见有某先生,中间不见这一万美金。虽然不见能施与受施之人,中也不见这一万美金,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做了。这就叫三轮体空啊。这就是很殊胜的。这样的布施就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一万美金给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记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万美金救济了某个人,老记著他曾经得到我的一万美金。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万块钱,但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并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时不住于相。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一切都落于空,都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就跑到偏空的一边去了。所以蕅益大师就写了一篇《金刚经破空论》破这种偏见。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没有度。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不是不度众生,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我在度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相,我没有度众生的相,而终日终生都在度众生。这样度生与般若相契,就是波罗蜜。/ i: ~9 O( z$ g' s9 M

" K  C) M/ ^2 O8 A# U * j  S: k) e9 x. N3 P  x
& y& \( l- p9 C, R+ U. `4 e2 D7 A& |
《金刚经》劝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粗浅的说,我相就是自身。有了我就有你,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还有种种的人,轮回中种种的生物,那就是众生相。中间有长生长住的是寿者相。这是最浅说的四相。又如刚才说,有一个能度众生的我,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个物件,这就是人相。而我所度的种种,就是众生相。而我所度的众生他得到涅槃,这就是寿者相。这都是极粗浅的解释。再说得稍高一点,我就是以主宰为义,误认为有一个能当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我。实际上,实在是无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哪个是我呀。像片上二十岁的我早就没有了。三十、四十岁的我也就没有了。再过些日子,今天七十岁的也应没有了。到底哪个是我呀,我能作主吗?我能留住年轻力壮的我吗?这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都是被因缘牵引,哪有主宰!与我相对的是人相,而且物件之人有种种,就是众生相。而这种执著有我的想法总是相续不断的,就是寿者相。更进一步,《破空论》说:‘主宰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能在自身内当家作主的是我相。一切可见的形相是人相。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众生相。阿赖耶识相似相继是寿者相。可见四相都从我相而生,所以经中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四相,般若就是要照破这四相,离开这四相。然而不是空无断灭。而是离相修一切善法。经上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地方就不落有无两个边。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以上空边),可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中(有边),可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离开了两边,契入中道。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是无上,没有更上的。正等:上至诸佛,下到蠢动含灵,本性都是平等,是这样的大平等。正觉:这就是圆明普照一切,没有偏缺,没有亏欠的大觉。所以叫做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最高无上的果觉。
7 v+ N2 R4 l, t8 n4 i
9 D3 ?& U! Z7 d' p' e9 M , |% [8 E+ e, X; I( {4 J
$ T; v# L! s3 O, o# g1 h3 c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得佛的无上果觉。若人只重离相,而轻视了修一切善法,有所偏呀。只知道修一切善法,而不能离相,也是偏啊。蕅益大师说:‘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唯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这实在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示。
  T( }5 h  K4 h+ W" [- c3 Q' c# [  E& v+ O  Q  W7 F* O

0 n& J% `( f& R- M8 a3 V) X  R' ^( [; }9 f* s3 B
五、空假中
( n6 e7 j0 K: _6 c8 a) E9 S2 g. b8 {9 b6 T& @% f- ]/ ]$ j- ?
0 H1 l1 N# C+ q/ }# V
3 a+ {* L9 ]! l* f
《金刚经》中:‘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又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经中这种话很多,应如何体会呢?经中指示我们,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真俗二谛与假空中三谛,一个是假(也称俗谛),一个是空(也称真谛)。真俗二谛是二谛法。二谛再加中谛便成三谛。世间大地山河森罗万象,世俗认为是实有,佛教认为这是虚幻的有,名之为假。世俗以虚无断灭为空,与有对立。佛教认为既是幻有,幻有就是空,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法皆空,这是空谛,也称真谛。世间的看法,认为大地山河真实是有。悟道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六祖说无一物。这就合于真谛。这个道理过去是最难懂的。有人常发这样的问题,你面前这个桌子是什么?不是明明在这儿吗?怎么说它是空呢?所以这个问题往往就成了一个拦路虎了。好在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替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语言。科学家认识到:所谓物质,并非实有,只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没有具体的物质,只是人类的错觉。从科学语言说,宇宙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著补充,进一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所形成的。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一个氧一个碳是一氧化碳气,你吸入多了就会中毒死人的。很简单,不过是一百多种东西变来变去。这一百多种东西,你究它的根源,不过是电子、中子、质子,没有别的东西。电子、中子、质子都有物质两重性,一种是波动性,光波、声波、无线电波、电磁波,都是一些波动。只是波动并没有东西,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传递讯息等等。光波中没有什么物质。声波也是如此,声音传到大家耳朵里去了。这是我的声带鼓动空气的变化,而波动达到你的耳朵里去,你就听到声音了,这都是波动。比声波更高一级的无线电波,什么墙壁都挡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东京、莫斯科,还是伦敦、巴黎,旋钮一转,在当地就出现了。很玄妙,就是波。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见,摸不著,抓不到,没有个实质。这一切中子、质子、电子二重性的第一个性质,波动性。再有一个是颗粒性。颗粒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并非形成颗粒。能量就是作用。所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波动和作用而已。这样而形成物质。可见物质并不像大家头脑中那样的具有实质。这样说也许不能生信,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世间极浅近的比方,在夜里点枝香,香头只是一个明亮的光点,你在暗室中把这枝香去转动,去画一个圆圈,你就看到一个发光的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由于一个光点的动相,它在动。光圈是什么呢?是你的错觉。你确实亲眼看见一个发光的圆圈,到底有没有?没有嘛!我刚才说的电子、中子都是在动。整个的宇宙在动,我们在这儿也没有静止。我们动得好厉害呀,我们随著地球在旋转。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地球自己在转,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一切都在动。身体里一切东西都在转,一切都是动相。动相就像香火头在动。经中说:‘如旋火轮。’旋火,有种表演节目叫火棒,两个点著汽油的火棒,表演者挥舞双臂,可以做出各种悦目放光的图形,图形都是没有的,只是两个火棒在动。所以大地山河,种种的皆是动相。到底什么在动呢?咱们再引一个禅宗的公案,六祖到广东的一个庙里头,听见两个和尚在辩论,一个说:你看看,这个幡在动。那个说:不对,哪是幡在动?是风吹得它动。这两个人就辩论起来。六祖说:两位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啊。所以动相之根呀,在于咱们的心动。所以错认种种大地山河,一切一切,说是有啊无啊。从动相所显来看是有呀,若论其实际,只是香动,没有所看见的火圈。所以《起信论》说:‘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又‘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永明大师说:‘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由上可见‘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是俗谛也即假谛。‘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界灭’是真谛也就是空谛。真心遍一切,不妨万法纵横种种境界,万境纷然无碍于一心不动,清净本然。这即是中谛,又称中道第一义谛。《金刚经》许多话都是此义。例如‘众生者’,众生是假有,是世谛。‘即非众生’,没有这个众生,是真谛。‘是名众生’,若说是有只是个假名而已,若说无何处来这个假名,所以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是中谛,不二了。不贪于有也不偏于空。所以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都是指出有无俱遣,不落二边,理事齐彰一心全显,一体寂然,万用纵横。所以说,妙契中道第一义,‘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啊。, R2 o# p, D: k( {: Y  u* Z2 s
( v" {6 K7 j7 \" Z+ H

7 V  j+ t5 F1 C; a( u! [  K4 C/ J) Q7 P+ K
六、见相非相见如来, \/ |! o+ X- G( A) T

$ s6 H1 w$ F8 i% t , N# n; L& {8 z) R/ g, W

4 o& U0 g3 h" \5 h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离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见如来。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不可以色见声求。这里一位蔡居士认为这四句还不圆满,她很有智慧。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简化了,原来是八句。好几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师翻译的底下还有四句,玄奘大师的全偈为:‘若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思,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后四句指出,应观导师的法身,法身即是佛的法性。(即佛真性,又称佛性,或自性。法性所适用的范围最广。)如来的妙体即是法身佛的真性(法性)。但法身不可以世智来见,所以说法性不可见。也不可以‘识’知。故玄奘大师云‘法性非所识’。不可见又不可识‘故彼不能了’。佛身只是众生不能见不能知,但绝不是断灭顽空。打个比方,有的物质有磁性,它产生磁场,有极大的作用。例如电动机、发电机,种种设备都是利用磁场的作用。但是磁场看得见吗?摸得著吗?连世间的磁性都不可见,何况法性,当然更是不可见。只是有,法性是有而不可见。法体,如来法身的法体,用我们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说法性、真如、实相、般若种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众生的知见,是达不到的。所以说不可思议。不可议,就是你说不出来,不是你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不是你脑子里所能想得到的。只有在离开这个思才可知。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见,去知这个法体,就等于你坐在这个椅子上。自己想举起这个椅子,是不成的。你只有离开这个椅子,才能拿起这个椅子。‘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遍一切,就是导师的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空间。但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认识的,猜测的。大家在这地方千万要小心。所以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法身如来在众生的情见之中不可能认识到,知道,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所见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眼前所见本来没有,只是由于动相所生。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倓虚老人在香港刚刚圆寂,这件事是他亲口对我说的。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吴佩孚将军的顾问。吴佩孚下野后,他就到青岛湛山寺当教员。湛山寺是倓虚老人创建的,董居士在湛山寺给佛学班的学僧讲国文,改文章。除了上课改卷子之外,他就是用功,把门锁起来闭关自修。他与当时在湛山寺讲戒的弘一大师相知,只是这两个人彼此间才谈谈话。一天正在用功的时候,念得很虔诚。动了一念,他想到大殿拜佛。这一念一动之后,人就在大殿中拜佛了。拜了佛之后,他想我正在用功,我回我的房间用功吧。走回到自己房间,门都关锁著,进不去。别人走过来,他就说:‘师兄请你给我开开门,我进去。’那人说:‘你叫我开门,你怎么出来的?门都锁著,你怎么出来的!’于是这件事就这么传出来了,轰动湛山寺。大家听明白没有,人是怎么出来的。我在北京听到了,我认为这事很重要,是对我们学佛人一个很好的资料,是一个近代的实证啊。我问夏老师是否知道这件事,夏师说:‘确有其事。’这个董居士就是夏师的外甥。后来倓虚法师由东北经过北京到香港去,我当时是广播电台台长,我请他在电台播音,我亲自招待他。我们谈得很愉快。我就问他,我说:长老啊,你在湛山寺,当时有一个人从锁闭的关房中出来到大殿,你知道不知道这回事?他说:怎么不知道,当时我就是方丈。倓虚法师自己著作里写了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事很能破我们的执著。你心中没有离妄之前,墙壁都是障碍。你心中能有一念离妄,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何处是墙壁。所以这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不是说没有这些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是看到这些相不分别、不执著。自己不因见相而起心动念,就合于‘若见诸相非相’。这四句经文中,‘凡所有相’是假谛,‘皆是虚妄’是空谛,‘若见诸相非相’是中谛,无相而相,相而无相,(从无相的理体显现事相,是无相而相。虽有种种事相,万象森罗,可是论其实无一物,故说相而无相。)真俗双融,事理无碍,所以是中道第一义谛。从容中道即是如来。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d1 t9 K: R' @% Z; K

, _' G" n9 b7 q- ], P: e3 j % ?5 h( V# P( q0 [7 v2 |! q
! w  g) m- x7 [4 \
这又可以举一个古代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因为生下来母亲就死了,为报母亲的恩,所以成佛之后就上忉利天给母亲说法。世尊上天后,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造了佛像。这是世间有佛像的开始。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大家都去迎接。中间有一位比丘尼,她想到如按正规,她只能排在比丘队伍后面,前面的人很多,见佛的时间较晚,于是她就变化成一位转轮圣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佛从天降下,她头一个见到佛。可是佛一见就呵斥说:为什么你越轨跑到大僧前面来了?(大僧是比丘,比丘尼
' H' A1 h7 o- O6 h4 P4 d- E' x# Z: w/ I  e0 k$ \9 ^- x9 O
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头。)她说:我思念如来,想先见如来。佛说:你没有先看见我,是须菩提先看见我。实际上须菩提没来,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知道今天佛回来,先动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继而想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既没有来去,又何必接送呢?因此他就安然不动。这个没有来接的人,佛说是他先看见佛了,排在第一。肉眼亲见的比丘尼,倒没有见到佛。就因为这个比丘尼犯的是色见声求啊。须菩提了达如来本无来去,所以先见佛。我们如果体会这个道理,很多教义都可以融会。可以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缚。所以经中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著相就是众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所以破四相,首先破我。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经中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首先破除。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 b* n! L* T! }) ], E; w, O- U
5 N- |  e4 V6 e& w% M+ ?1 [: b 0 ?5 z( I; X4 O/ L, ^: b3 b7 I

  l* v2 J0 f, \% [' u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 i# B$ ~% g$ k1 A+ W6 L, G
' T3 V( f: }2 R: p7 N6 Z' L1 C- }
: Y% o1 [; K# @2 {
2 F1 }; @  c! K, \, j; ?这是本经的心中心。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也就是说,这一句话可以包括本经的全部金刚般若的玄义,大师又说:生心无住非二,‘唯无住故生心’。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净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净无住的心。本文开头便引世尊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在昏昧颠倒之中,那就是世尊当时紧接著说的‘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人我执)、执法(法我执)著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真心,但不能显现。也就是不能证得。所以金刚般若首劝大家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赋注》曰:‘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知,亦云无知之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耳。’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也即是说,顿然脱出六根六尘,纯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现前。)临济禅师所说的‘历历孤明’。(此处的‘孤’字、‘独’字,可与一真法界的‘一’字同参。)都是指示所生的心。蕅益大师又说:‘唯生心故无住。’所生心既是清净心,无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无住。一灯之光可顿破千年陈暗。大师又云:‘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宏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有余涅槃)。唯菩萨不住六尘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于佛住。’又说:‘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上之无住生心,功德殊胜,不可思议。生心与不住不二,故可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此实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萨境界。不是凡夫与阿罗汉缘觉等所能了知。后世学人通病,常把本人的体会当作大乘深旨。而不知无相生心,实非凡夫与别教的地前三贤所能行。幽溪大师在《般若融心论》中指示很详尽,现在择要介绍: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缘觉与阿罗汉)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天台宗判唯大乘之教为别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贤之位)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是也。可见这不是具缚凡夫所能办到的。凡夫举体在妄想执著之中,曾无一念清净,怎能生起清净心。(唯有靠持名念佛法门暗合道妙。)世尊因须菩提问,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降伏?云何应住?如来的答覆:‘应如是生清净心。’要生一个清净的心,不是断灭。要生离相的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约在经文的三分之一处。六祖当时到客店送柴,听客人诵经到此处,他就猛醒,直奔黄梅,见到五祖。五祖叫他作务。他说:‘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务?’后五祖专给他讲此经,又到此处,六祖当下大悟,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便付衣钵。可见般若玄妙不可思议。六祖初听便超神秀(他当时是五祖会中的上首,后是武则天时代的国师,不是凡流)。第二次再听到无住生心便彻悟本心,顿登祖位。五祖开始用《金刚经》教导大家,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 c# Y9 [5 m3 ]# p# R3 O1 P+ w1 |9 j( c
9 f! @" b' V5 n$ @

( Z! L2 _1 G" x( _! I% W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跋曰:‘金刚般若大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大师指示无住生心这一句,可以包括全经紧要殊胜的涵义。又说:‘而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由于无住生心不是凡夫与二乘境界,初机修习,则应从生心下手,从生心修六度下手。大师又说:‘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矣。故余尝谓此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文字为用。旧云无相为体,无住为宗者非也。’故经云,宁可有见如须弥山,不可空见如芥子许。与此同旨。《金刚经》的极端殊胜与重要,可是大家常常误会,以为《金刚经》中迎请了四位金刚,所以有威力。这是很大的误解。世俗有很多东西把佛教庸俗化了。我们要淘汰这些庸俗化的内容,还它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印《金刚经》,请金刚的部份全不印。重要的是你的自心。你的自心如何?先从生心下手,要如是生清净心。若单纯无相,是空的一边,故须生心。自心、清净心朗然啊。所以就不落二边,不落俗谛,也不落空谛,合于中道。
8 d1 R, |8 `% k1 w6 K2 {& @7 S4 o1 B, v
, V) R9 D& J& q$ u$ A2 ?" H

! |& [9 W$ E$ ]8 H回想当我第一次读《金刚经》还不满二十岁。读到这句‘无住生心’时,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无法形容的轻安。当时就感觉这句无住生心极殊胜,但是自己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想了一下,会心一笑,就体会到念佛是最好的办法。你一心的念,什么都不想,就是无所住,而你念佛这个心相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念念相续,净念相续,这不是断灭。念来念去,真正念到清净的时候,是谁在念也就忘了。念的是什么你也忘了,可是这一句朗朗现前。自自然然,没有我,自自然然的这一句就出来了。如果相续,那就是极殊胜的境界。所以我们只要念得绵绵密密,老老实实,就这样念,我们就达到了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境界。只要诚诚恳恳,绵绵密密,老老实实,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无牵无挂,这就暗合无住生心的道妙。(后来我又一想,可能念咒还要近一点,因为佛号还有一个佛字。咒很像禅宗的无义味话头,离开一切思想。)所以古德说: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以持名念佛最为容易。就是这个道理。9 a+ ]6 U" v, R9 w" M

. u* b4 q6 d: W, j( Q8 a# E4 D0 U& C# l 3 W$ @( q3 C% G# `+ Y' m

: Z6 r1 R8 P" l4 d9 @7 N八、最初方便的观门7 p+ R  N) P2 r

  ^# p9 ]) Q7 [. {! j7 d# T4 A; \: E 0 }6 C- j" h: V5 o. w4 Y

8 b. j' G; W+ @0 \% }- X4 l8 I6 P一切行人的修持,都应该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所以必须善于学习般若,遵循指示,直趋觉岸。学习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来进行观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的体会越深,观照的境界就越高。这样循环不已,将来有一天触著碰著,契入实相般若。开始下手的地方,就是下面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中最容易下手之处。也是人人首须下手的地方。像《金刚经》这样殊胜的经典,我们不是把经念一遍就完了,而是在生活中要能把它贯彻,观照起用。诵一遍也有好处,得到加持和熏习,很多的功德。但是更重要的,念一遍之后要依文字般若而观照起用。这四句很好嘛,各个人都用得上。有为法正与无为法相对。经中‘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至于‘有为法’,则‘如梦幻泡影’矣。有为者,有求有作有成有得,皆是有为。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但此无上胜妙甘露注入众生心田,因众生譬如垢器,污秽含毒,甘露入内亦同混浊。所以不可不先破有为法。初起步时,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在于初步,故须先从最切己处下手。有为法包括很广,人们切身的是功名、富贵、妻儿子女,种种这些很粗的,都是有为法。再高一点,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还是有为法。再说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种种,还是有为法。都是有为法嘛。大家都存在问题,从这里下手,如果都打通了,下面还有更深入的问题。有法可修、有果可证也是有为法。这句经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从干扰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爱生气,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一点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梦如幻?实际就是做梦,转眼成空呀。梦是很好的比方。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在梦里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觉时,本来无一物。例如害怕的梦,老虎咬自己,没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这些恐怖啊,是个梦。现前一切,整个是个梦。是幻术所变。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谑六色,但是没有谁去抢这个肥皂泡,知道它当时就要灭。像人的影子,哪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错认。于是自然而然对所执著的东西就淡了。能把这些东西淡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嗔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所以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这些有为法,贪嗔痴,人世间种种可留恋的,束缚自己的东西,我们看它如梦、幻、泡、影。这件事说来容易,做到也很不容易。有位受了菩萨戒的老修行,因为一点小事,和邻居生气,谁知因此一病而亡。你若把这些看淡了,至少你自己少生点气,对自己身体也好嘛,真的无所谓了,对方也就无所谓了。例如能海法师讲《金刚经》,说了一个实事,他有一个修密的弟子很有钱,他有一个对头,两人仇恨很深。他天天按照密宗修法的规矩,要把六道众生都观想在自己周围,有冤的众生更是离自己最近,就在面前,自己在修法时加持他们,他天天这样修法观想,修了几年以后,有一天在街上碰到这个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他天天作观,已经很习惯了,他看见他,那生气的印象已没有了,只是天天修法时所见到的熟人,于是出乎自然的就招呼他,某先生,好久不见,你好,那个人就很感动,他想到对方的地位比自己高,自己过去的不对还更严重
) M* p' s: d) G) N3 p% v4 J' d% E/ v, }2 `! ^: i: Y) ?
一点,现在对方这样和谑悦色地招呼我,我当然也更应该如此,于是两人从此就和好了。所以把贪嗔痴淡一点,世法上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些本来是很熟的,我们叫它生。很生的是发菩提心,持佛号,我们叫它熟。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生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x0 g9 i) V5 ^3 l8 }/ U( {% [3 E

! U5 q# X: g; }
$ F7 \, q0 S: I: v3 L  u( h3 b) k$ o, t0 S, h) l
九、般若不可思议功德) V9 F8 p3 z  P# i0 Z4 _
+ H( W( |" E0 t  J3 _
( O2 |- q, t- V6 c- w& n$ N7 \; C5 B

7 s8 Q$ L2 c; N经中多处校量功德,把持经与布施等来做比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较最深刻。是拿舍生命来做比较。一个人最难舍的是生命,世人贪生怕死,谁不爱惜生命。但经中说:一个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上午是初日分,中间是中日分,晚间是后日分。)恒河有多少沙,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早上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都舍了,布施了。而中午还这么做,晚上还这么做。‘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劫这个时间就很长了,一块几十里的大石头,天人以极轻的纱轻轻地在石上飘拂一下,几百年一次,等把这块石头磨光了,这个时间叫一劫。这个时间的数位已经大得不可说了。但还不是一个劫,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一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劫,每天三段时间都拿恒河沙这么多的生命去布施,这个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一类,‘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若人闻此经典,能生正信,心中没有抵触,所得的福报胜过前面无量劫以无量身命布施的人。这实是众生情见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哪里能够有丝毫不真实啊。‘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更何况你还可以写经、印经,自己信受奉行,念经背诵与为人解说,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从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刚般若经的不可思议,也就是般若的不可思议。+ R+ y# Z& V" ^3 N% N6 a
# }$ b6 {. x1 M; ?3 N8 ?! W, ?# g
& N3 d3 V0 G8 w: v3 F
* X( u0 ~- s% V0 j6 }/ ^/ n/ ]
《破空论》中根据经文以八种殊胜来显示本经不可思议功德。(一)舍身是大事,无量劫是大时,虽然这样大事大时的布施,还是不如持经功德。因为这样的大施,具有五神通的菩萨也能做到,比不上本经‘正断无明漏故’。以上菩萨虽得五通,能行大施,但未得漏尽,无明之感犹存,故不如本经正断无明功德。无明断尽才是菩萨漏尽通,其功德远超于大事大时。(二)本经不是大小乘共同的般若,而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中推仰为圆顿菩萨的人,叫作‘发最上乘者’。可见若人真能‘信心不逆……为人演说’,即同圆顿菩萨。(三)如是之人,就是荷担无上菩提,他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这就是续佛慧命,长保佛种不断。(四)乐小法的人,著于四相四见(我见…寿者见)对于本经不能听受演说。(五)经在之处即是宝塔,具足法身舍利。(六)‘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销灭。’转重为轻,不再堕恶道。(七)当得菩提,夙业既销,菩提之体,自然明净。(八)释尊在遇燃灯佛之前,虽遇多佛,但心中尚存有所得心,未达无相。所以持经超过释尊昔时遇佛功德。(释尊遇燃灯佛后,才恒与般若相应。)经说:‘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那么我们对于佛所开演的部份,实应衷心信受,不得狐疑。* S5 \0 f, J+ y2 L3 V

) Z; u- S# g& P( F# k' K 8 q* _- f! D) ~, a" r
' p& W7 J- I1 d6 }7 m, N: y/ l
十、信力圆时全成佛力" v, F& r! w! `4 E0 }8 J

# J5 ?2 b0 m' }, U
+ q: ~* \2 j0 Y, l8 Q& J: N3 i9 x0 E8 H) A
末后引证永明大师《心赋注》中一段,以巩固增长我们的信心。赋中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这正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这四句中,前两句是因,后两句与以后诸句都是果。因:(一)需有决定信心,永不动摇。(二)应生正解,不但毫无邪见,而且所解圆融,明鉴无碍。这也非初学凡流造次所能行。只有以弘深誓愿,作为铠甲,奋力精进,才能真得如下妙果。于是顿超三大阿僧祗劫之大关,刹那圆成无上菩提之力。
0 N: R1 X; G! w1 H8 D4 u) h3 v: E( r( M, w. |% |9 e# J- l

* N4 {# ]( N2 u, d6 P5 \6 ]6 r6 y4 J" P
‘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长居净刹’。虽是凡夫,常在尘劳世俗之中,轮转生死海内,然而不离生死,常在涅槃三德之中,尘劳堆里无异清净佛国。0 U+ R9 A7 z7 T% R- M, {
$ n4 `# T9 s3 E8 m  B( @
$ h1 N# P) y' B5 u+ {/ k4 |

; k( N/ \$ A. U, S‘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真实悟心之士,肉眼可当佛眼用。(蕅益大师说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这比‘当佛眼用’更进一步自肯了。)因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悟心的人不见得具天眼,但有法眼慧眼之用,所以说‘开慧眼之光明’。开慧眼,便悟入佛之知见。即是佛知见,即此凡心便具佛智。9 h7 b4 {/ _& R1 W8 p, [/ ^& U
8 ~* `, V) B5 Q6 i  _

$ j$ [, B: U! O4 E+ ]6 e; f
+ i2 Y) v. b$ ~8 I‘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断,菩提妙圆弗假修而自圆’。于是烦恼不断自断,菩提不圆自圆。不靠修持不历阶梯,顿出苦轮,刹那成佛。如是不可说不可说之力,‘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无住力’。
' _# Q: c/ D$ l. W4 B9 N  W% Y# |) n7 m; S
9 ^* @) E2 Z; }3 C) ^. l4 M

- O1 b, i" ]$ T! x$ u《心赋注》又云:‘若于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
& R% u6 v! i# H" S
; ~' R1 _% e& U3 n 3 ]- I% \7 x$ f6 J+ d% \4 i3 u6 ]
# Z# |" A/ L- h3 C5 }6 D% D
由上可见,若于般若一心妙谛,能圆信圆解圆修,即得超劫顿成之力,刹那成佛。至于初机,于此妙法,只要有缘‘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皆可顿消尘劳业障。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前云老实念佛,即暗合般若无住生心的道妙。所以赞般若就是赞叹老实念佛。
% u1 c4 t- ?- P' [6 ~  R# B9 d% s, ]6 m+ r

1 _( H0 O5 [: U( Z3 ^) Y
5 u: X* O+ E9 Q. P5 |+ `末后敬作一偈,虔诚祝愿:
4 F; x  v6 p( ]: \9 s  q) k
8 Z2 O1 r! E9 r8 {+ h) _ ' Q5 W9 r8 F: b+ V7 b  r& A  C4 m0 F
7 G7 ^2 ]: J4 R& ?/ {
普愿见闻者    同沾菩提露    顿契本来心    清净无所住! i& m  V* R$ x. W. J+ z
# h; {: j- D- a$ ?

  q/ G. n9 W4 Y: a
! N. [) b( Z/ Q& S1 L4 _5 U一九九一年元月黄念祖校于京华方便关中1 j( b! F7 G. Z" E* ^! P+ U  V
1 A+ E4 \& c1 F8 {" Z

7 o: J. q) m: t
: s" ~5 o7 f1 I8 g8 f% f2 T9 V% z选自黄念祖老居士著《心声录》( r& i  D2 Q1 S; F8 H# h
- @' `& }$ R2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05:47 , Processed in 0.0851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