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4: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忍大师会下,几句话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么原因?是他心里本来无一物,干干净净。我们做得到吗?你请六祖大师来,说我的庙很大供养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若是要了,心里面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给他,他都不要,还会用心机去欺骗夺取吗?这更不可能。
) l. L0 a0 y% d" V) g4 @2 }) h! X, w1 U
% S1 Y$ D; m# t3 s+ m0 L
; o* @- \7 E; ] J) I1 M6 z/ G也许同修要问,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这不是好事吗?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最好的事情是无事,大家千万要记住。道场里面常讲,佛菩萨随缘。你看看十大愿王有一条叫‘随喜功德’。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本来无一物是随缘。心里要想有一个道场、想有一个寺院,想弘法利生这都是攀缘。攀缘,心地不清净,烦恼重重。《楞严》里面所讲的,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原因在那里呢?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字之差,凡圣永隔。我们几时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成就。换句话说,修行人求什么呢?求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远离攀缘,把这攀缘心断掉,一切随缘。即使没有人供养,明天没有饭吃,也不找人化缘。若明天没有饭吃没有道粮,就求人赶紧来帮帮忙,这就叫‘攀缘’。要怎么呢?明天没有,饿一天念一天佛,后天没有,饿两天念两天佛,饿到死则念佛往生,心里面还是如如不动,这叫‘随缘’。这才能成佛作祖,才能成就。这是用功关键所在。真正能做到随缘,没有不成就的。因为随缘是不动心。有人来请你说法,他来请,当然你随缘去了。没有人来请,绝不会找上门来的;找上门也得是机缘成熟,真正是可度之机。那是什么呢?那是自己已经成就了。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自己成就之后,倒驾慈航,才行菩萨道。
9 I6 F6 g) h# s: F4 `2 a6 G- G: W- l; L; k% C9 W3 n& k
( t5 M+ H% ~; R$ ]; Y$ h
% ~# _' R) e7 ]/ g/ V! j: |
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他不请我,我也可以去找他。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所表现的,他怎么不堕落呢!阿难还证了初果,还要堕落。而我们连初果功夫都没有,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不堕落才怪!所以要晓得自己的程度,晓得自己的功夫。菩萨的心、菩萨的愿、菩萨的行,我们的程度不够。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是发心,要发成无上菩提的大心。初学下手要从断恶修善,最初步的功夫做起,才能有成就。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可以听,暂时不要学。为什么呢?学不到的。别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祖师们的功夫都学不到。不要看远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我们有没有学到呢?印光大师有没有学到呢?所以要学就要从《了凡四训》下手,学袁了凡。先把这个基础真正打好了。得到的效果是转无福为有福,转无寿为长寿,转无法缘为有法缘。那时再进一步学祖师;祖师学成了,再进一步学菩萨;菩萨学成了,再进一步学佛。按步就班的来,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你要自以为不比慧能差,你要有这一念,就比惠能大师差得太多了。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 B- d4 ?. Y" g! @ v/ e* o$ R
v7 @8 g7 M {
" f# f! V9 a I3 X, X( T# f" e- s5 ]
6 d, t% j7 U, `! B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 `; U" e1 s: |/ ]4 u9 a/ C5 E: y* c, `* D
/ m1 _( f/ J2 }; L& L! K
/ y1 T1 U' V- _6 f2 ?+ t‘彼’是指袁了凡。这一段都是讲袁了凡先生的事,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他们能认真的修学,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能做得到成佛作祖。我们为什么要自轻?为什么要自卑呢?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Z8 H, Q! N2 e( S$ u! F( s# G5 t
7 @8 Z) o( z( a0 o6 d 4 ]- j* q ?) ]6 K$ m
, m$ k' [" @; [. T9 B6 U$ c
尤注说:‘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岂不能是。然则自暴自弃者。实等于自杀耳。’2 P6 h( n0 s- Q4 s
7 ^/ P& y4 I% _9 c4 G- o( u! O" U
* L( \4 R8 T0 S% m
: d! I0 b+ H7 ^& f9 w' }) h我们要回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自暴自弃?如果不能效法前贤,就是自暴自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就是自暴自弃。万万不要贡高我慢,万万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们能比得了谁呢?文章到此是一段。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来勉励我们。下面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
5 f, A, V5 R, c) Z9 e. `0 ~) t6 [
% j f5 `0 @) E
) b, `' p# b- Y; `% o) Z1 o
0 \( P" o p1 U9 y4 u* B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d% ^$ F* h& z! m, z# c( L
4 ^* ?. M/ ~( T* K
" u, `5 ]3 e+ l
3 p& L+ D8 s; g7 e1 C4 \2 @
这是假设一个疑问,说或者有人这么问。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物是讲的“天下事物之理”;格、当穷尽讲。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万法的道理,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这叫格物致知。这跟前面大师所讲的不一样。前面大师所讲的是以人欲为物,以本性里的真智慧显现出来为知。而以去妄克欲之内功显现,称做格物致知。; z+ q: R% ]# x! A1 N/ S
* n. O# l2 k0 z d
; h0 t {" n3 h. p6 T
, h4 A' r# {# W" x, V! E$ g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7 |: z# f/ r. S3 d0 c
) v0 {5 _( ~+ ?( u0 t, @ d* r
0 `% _6 r- Q V4 g
: ~" e0 M5 \6 i& J' W这是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就把修学的因果提示出来了。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圣贤之道就在诚与明。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不必再说了。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 O7 U+ o3 o) @5 @
P$ Q6 N, y ?' x! R
# T. U- O3 F t4 B# y- f+ |8 \2 s D% O% T1 U
尤注说:‘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本性的理体、本性的作用,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来解释。那么诚与明,在名字上讲的是两个字,体上是一个。4 p8 f% }+ U/ k# e+ u U+ M+ K
2 L7 r0 y" R& }% e0 S& t) j& i3 m4 \+ _
4 F! R- W2 M. X
$ F5 T* F* F- n& F" \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6 E/ Q2 X2 n! j& x; |- `1 y$ x4 h$ q* x! {' ?
/ j8 {) o: x# |$ ~8 E J5 X/ U
8 [2 G, P2 d! N( O% B前面讲格物致知,知、意、心这三个名词,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诚、明是从两方面说的,知、心、意是从三方面说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说是有三,体是一个,那么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 V; |( j$ ]# f
9 R, x; k" P' w7 y/ E6 { V# \
9 p3 P/ Z. \" Y' X! ^
' \0 m: @' J* K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4 }+ y- u) a( N( ?4 D7 K; `
. I6 `# W" B; |- f: W ' x& z2 H2 {0 B# G
; {3 a, V- i: ^3 [; s两方面三方面,综合起来还不是一桩事情吗?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什么叫做闲邪存诚?‘闲’是防范的意思。闲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见,我们先要预防。你常常能够提起警觉心,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你才能做到诚明的功夫。诚明为什么失掉?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1 ^* ]3 d2 Z# c( ?! ?
# P8 o1 u' `* C" V
6 I/ t8 c* R# ]9 E! k- p& B' X, N! I3 x; Y
其检点省察造诣功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4 a$ a% ~9 o' l, n5 m
e) K# l( B9 e9 Q: ~8 p; u' ^ ' T" W5 ] ]8 x1 d0 V! ~( ~ l
1 J) C- p! L* M4 V8 c; y讲到做功夫,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检点、省察、造诣。‘造诣全神灌注不到不罢意。’* t3 I' R! X& {
, k# K. w% {' @5 s$ l$ K1 y1 i % _+ V; m! w7 P; C8 ]8 r7 h
( Q" J0 h' r! _. W
修行一定要成功。从那里做起?明是总纲,明就是真智慧。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而不是以聪明。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