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7 09: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 A Y$ A8 f# s7 y5 U; f7 G【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略计划必然混乱无章。; T/ ?+ N- z) P+ q0 j, O; j
56.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duó )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C: o5 z8 s+ N$ e7 V6 P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人的定夺取舍,不一定都听取大众之言,也不一定要坚持己见,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情理法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 q( j+ j# G7 T5 {9 j57.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 g2 j" f a8 z9 _【白话】君主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 Y8 x2 S6 s ?0 f9 x58.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yǔn )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miǎn)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kuāng)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1 O$ j r! E5 K5 c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却好大喜功,智慧浅薄却独断专行;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好轻慢而忽略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同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 c+ ]0 }& b Z; U8 f9 \% _) }, N% z& h7 A3 p/ n( g
+ k0 r& [' Z! G: \4 q
9 ~, ?, k& ]) s |1 a0 t2 B4 O
( r( a4 }0 u! @
6 s8 k) v4 L) h) ^4 C* m
8 z; Q$ q% G( h. {; _% R/ k" ?* x' a& O5 x, |
贰、臣术
; }# A5 V9 T0 |) s( `' ]" e7 L7 l3 y7 N, p' j& L; \
一、立节
: B) J( W, p2 O( x" A7 [6 P1 w4 `( R59.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qì)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8 M# ^6 O5 ?) G【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
( C8 U, U* l; o( _3 \60. 夫(fú )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nìng),不阿(ē)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náo)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 ~3 f6 \9 W- x- b0 i7 p【白话】贤明的人做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求取自己安身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权。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9 {, L+ s7 |9 q9 z u) P61.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 b* {$ z4 j1 d- b$ v1 h" d. z【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晋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 w& o s y& H62.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 d- d, y$ E# p k8 r2 D/ T【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最大的是什么?”叔向说:“大臣重视禄位而不极力规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的大祸患。”3 I" K3 U! o( ^1 H
1 U' P5 W0 ^7 S二、尽忠
5 Z! J9 w6 O$ C* m5 N' z63. 人臣之行,有【本书有作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m( A# d4 D8 [. h4 {5 u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得到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_# [6 O) r, L0 T1 y
64.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上下下旧有治字,删之】能相亲也。”【君臣同心,故能相亲。】(卷九 孝经)
. U, W" x6 {+ M2 ]: M!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事奉国君,上朝为官时,总想着尽忠职守且认真负责,为天下人谋福利;退朝居家时,总想着补救自身的过失,增进德行学问,以便利益大众。如果国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顺势促成;对于国君的过恶,一定帮助他匡正、补救,能尽心尽力做到这样,那么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h4 x! X' s& x, r/ u9 E+ W) w
( H7 L8 y- W8 K. M0 V- W, S三、劝谏
7 D. z% o0 M2 v# t9 Y2 L65.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8 K2 B* X4 L6 \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卷九 论语)
% S' c7 P, s, x3 X【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8 V: j& h+ {- i+ M- m6 ]" X8 u
67.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