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0 20: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身后之苦,而后之后,仍要轮回H10不 停 。至於爱别离三,则是身外之苦,而外之外又有水、火、旱、潦、大风、地震、盗贼、刀兵 、牢狱等天灾人祸。以上即是苦苦。% m7 ~8 n5 r- Z
第二“坏苦”H11:坏是变坏之义,即约乐喜二受而言。因为万法无常,乐境才现, 苦境即来。俗云:贺者在堂,吊者在闾。当乐境坏灭之时,即是坏苦。; m/ j5 k6 O- {% d
第三“行苦”H12:行是迁流变动之意,即约舍受而言。虽有时不苦不乐,但我们的 神识(俗称“灵魂”)迁流无当。仁王护国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H13,一刹那有九百 生灭H14,是为行苦。
, Q7 Q7 o$ z. }/ Z$ z) q. w- _ 丙、三界统苦- I" C) h, x5 [2 |+ {- _
或问:苦有如此之多,那麽谁来受呢?是否汝受我不必受?当知,三界H15以内的一切 众生统通得受,谁亦免不了。请为分别言之。( j7 S* b- ~; e) `; d( h1 l( G
一者“欲界”H16众生统受三苦:欲界包括六层天和下面的五趣杂居地(我们人类即 居 此中)。因为这范围的众生,都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故名欲界。但是,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 本;贪染欲尘,自是一切苦之根因。所以,东方文化中,儒家主张节欲,佛家讲究断欲,以 求减少灭除苦因。若西方文化则提倡纵欲,不知这就等於提倡受苦啊!4 E7 ~1 \0 A' L" z' J; b, u! d
二者“色界”H17众生兼受坏苦和行苦:色界包括四禅,共十八层天。这范围的众生 ,因有禅定的功夫,已无男女饮食的欲望,却仍保有色身和宫殿楼阁等,故名色界。可是, 身为苦本,仍然不离生、住、异、灭,为生死所缠缚,所以有坏苦和行苦。0 E2 b( W* O* k' m N5 l. Q# H$ d" N8 v
三者“无色界”H18众生单受行苦:无色界包括四层空天。这范围的众生,所入禅定 (名四空定)更深,不但无饮食男女欲望,亦无色身执著,只留神识,故名无色界。可是,神 识为招苦之缘(故学佛目的要转识成智),为一切妄念所依起,所以仍有迁流生灭的行苦。
. R7 q2 L: P8 G' S 由此可见,只要是三界内的凡夫,都得受苦,无一例外。所以佛学教离苦的办法,就须 跳出三界。/ T; ^ F. O9 @/ l: ^
丁、受苦益起颠倒
! }" O: _4 ^& I4 B$ u/ X: a: L5 { 还有一层,众生受这苦之后,并不是从此完结。原来,观察其所以招苦 的原因,主要是烦 恼盖住本性(指贪爱、睼恚、愚痴等),这就是“惑”。因为迷惑颠倒 H19,无有智慧, 自然胡作非为(指杀生、偷盗、邪淫等),这就是“业”。既然造作恶业,将来必定招受恶的 果报,这就是“苦”。可惜,众生招受苦果,不但不知自反自省,往往还要怨天尤人,因此 更起迷惑颠倒;所以,“惑、业、苦”,恶性循环,永远不止。经上称为“三道”(道是能 通义,惑通於业,业通於苦,苦又通惑),又名“三轮”(轮是能转义,三者轮转不休),如 图示:' P A* O5 u+ C7 O- c3 Z$ p
人生实况,就像这图所示,解苦妄作,复造苦因;因此,加苦续苦,无有已时。譬如扬 汤止沸,只见滚上加滚而已。无怪乎聪明的人总要感叹一声“苦海无边”了。2 q( I) Q4 X; H6 V7 G$ O
最后,透露一点消息,佛法却有真正止沸之法,那就是要釜底抽薪,这且留到下文慢慢道 来。
# `+ }9 n4 ^' a) Y" ? 【注解】& J5 c! Q1 h% }- L6 t
*.受:受者领纳所触之境之心所法也。一、身受,领纳於身起分别 之受,即苦、乐 、舍之三受是也。二、心受,领纳於心起分别心之受,即忧喜之二受是也。(心受亦摄舍受) 。
# c! d9 C3 X8 e2 c$ i/ u' f6 ? */观受是苦:四念处观之一。(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y5 B; x, M: k *0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动态)
* o6 z C6 a5 y& q5 J* G6 A# S+ r *1乐受:领受顺情之境,使身心适悦者。
8 C& @4 |2 q8 E% d# f& R3 G! p *2忧受:心於违境受忧愁之感也。(静态)/ M0 `. B6 [) b j
*3喜受:心於顺境受忻悦之喜也。
6 g2 o# w2 t: y& K& { *4舍受:身心领纳不违不顺(不苦、不乐、不忧、不喜)之境而苦乐 之感共舍离者。/ C$ {* y8 o6 u0 _
*5五受: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 一、苦受,二、乐受,三、忧受,四、喜受,五、舍受。4 K6 r" @4 i6 ^+ U: Z" R: X
*6苦苦:三苦之一。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 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又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云苦苦。, n) n/ m4 ~' [/ @2 R
H10轮回:众生无始以来,旋转於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 无穷也。4 a% j- w ^; O
H11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
* d' D' w: j2 U/ P: ?$ ]4 I H12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 住安稳之苦。
a7 s$ R0 d3 T+ {9 [! s& X$ T6 S H13刹那: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探玄记云:“ 刹那间,此云念顷。於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 S7 t) i& Y' g$ r8 O+ E4 d$ }9 ^- c H14生灭: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谓之生 。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 法之无,谓之灭。有生者必有灭,有为法是也,有灭者必不有生,无为法是也。但自中道之 正见言之,则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4 j8 n0 U7 I- A% E8 X" Y H15三界: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凡 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㈠欲界㈡色界㈢无色界。/ N4 k+ n3 v6 V& [5 N, f% Y. A' ]
H16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 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详如六、七表)
- I* c6 P8 H" U# y6 K H17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 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 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 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
, G2 T, R, b* @ H18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之物,无身体,亦无宫殿 国土,唯以心识住於深 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即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 在色界之上。
" Q; [% x5 F- K3 K |$ P H19颠倒: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见也 。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o5 W9 K( E- B% Y* E: w
【附注】
o4 V7 [8 v% S: Z& h, f1 K2 @ 五蕴——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 ,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
" j, } A. H4 p$ B( j 【佛学讲座第五讲】
+ Z6 t6 b( [' y1 m; }2 E' D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4 ]! g, U9 x/ q: A1 y 当前人生,三界统苦;而千苦万苦,总在生死。佛陀 出世,即是为此大事;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
) v+ d- k* D6 m3 k C' p! I X 欲了生死,先须洞明根源;欲明根源,故须进观“人生三际”,亦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 死往何去?此为世间一切学术宗教所欲穷尽而终未能穷尽之千古秘密,而佛学独能彻底说明 之,且能彻底解决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