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7 1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为丑
$ S2 o) k$ X- t* F5 y+ _ 9 ?4 \0 L$ j/ T5 Q3 B$ J: R4 f* j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7 d- ^2 p7 u& E* g1 N5 ?* j
# u6 S6 R$ h6 P4 U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 u( m& H# p# d/ F/ W+ ~% w: @
5 O0 W1 v( z" ?6 p8 k7 a1 y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 X4 V; k$ i' { m
5 p0 Y$ p# Z4 ?- ]! V$ H* L: ~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 f2 j/ F4 \ `6 d* X
* V/ a: U8 F- ~) O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1 r- f7 d6 h; b* k) t
( _0 O) L& x: \0 ~, ~& |, h0 w: g% {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 ~# G6 |9 m$ Y
# t, n7 D$ J; f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6 p9 j# Q5 `5 z$ i; @4 ~
0 G/ e H& X# i' `* K* M8 Y3 a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 X$ W7 o6 x- W4 e, L. R3 I
- I: U& b$ b6 o8 r& d. `3 R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9 J j) I- ?' q. m% @( U! g( y
) L1 K, w; h7 W1 _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 g" S8 k( U4 {: Z' E
& }1 q G3 x/ C4 s8 ^' \, v6 E 【信】
! N$ r8 ?7 P5 w( r L$ O+ R7 w" L
* Z! Z! v2 Y+ ^ D# i: R! H4 X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 h" O, N. |/ H% ~) ~% _
1 J1 l" k* L; f! _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1 B5 B% p" C/ s
6 w+ S5 d6 k; o6 o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 d& r6 R8 W" I1 C3 U! \; x$ l0 [
- `* D i* y& v$ D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 G1 z, f. ^/ K5 e
- Y% p0 M8 F* U y& h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 D: H) Z8 d5 { B) p7 a - p' k$ b$ C$ q3 @" v) X- V: x m, V) W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 f0 O% D* b* _+ [8 E" X
" j! \7 ^; u. Z6 N6 \9 p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 ~ @' ~" Y# c& S7 f
9 J( ?+ F# |6 ~& k4 l8 N; m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8 r3 s0 I2 Z5 Y0 L
* k1 O# d8 U" p) c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3 A. J7 L, c2 o- W* @ 9 s+ q) n: B# c! c6 a% |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 H- Q _$ K% v1 X. e
3 i- @$ ?9 b' x' p+ N* b3 v* G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 R* E8 v# J0 l ' R5 r y' K) i2 ]+ D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 z* b& m* z; {- B4 V/ n& c) u
9 L* n3 V9 A, I6 c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 a+ |2 v2 E& F; q0 T5 e$ x 0 G6 q1 u6 [5 E% `5 M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 l" W; K) ~9 g) P1 g( }7 Q u
# A$ F' `. ~ A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 j+ }5 _2 u! T+ ` / {5 `) y! N9 g# S
【泛爱众】
: v9 T: X+ f5 G. Y* {8 O+ B( a 5 ^) K! ?0 Q% E5 G1 f- u3 p9 A" w9 D'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N" h$ E* x4 x/ V
$ C1 F, [# H8 n+ Y& [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 f3 R% `4 `9 N0 O7 O
8 u* O1 }7 f; _' \& p5 Q: E# G: x8 w5 n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4 y; ]4 T5 [% u! w+ n ) w8 [( ~* x% i K5 g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 b* r: M- p) P% C! j0 [4 [; k$ ?
- x: T$ g3 ~; e4 _2 ~( y8 k, k8 m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4 |5 W( ]/ }7 B# F6 F! x
5 h8 Y' K2 C1 b& K3 @+ I6 q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 ~; V6 o7 W6 e( a& N
) X# ~3 ~8 h# u/ X+ Q! Y8 C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 w4 h5 B. w" q, N/ A
. e1 a! B1 @/ Z8 s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 h5 c: b2 ]0 M! Q+ W% ?2 q
8 \: j2 T- m% h2 I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 B' F8 c6 o* t( ]
5 ^6 w0 e$ o0 W5 q" f- v% Y$ w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 r6 u0 |" c- A1 f
% w" H$ q6 \ S) ^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 e' v/ i0 B" F- m" S7 [) ^, }, Q , d1 X! Q8 j0 @. }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 K: w a9 F3 y5 ^) G; g) L4 C
& Z8 B: q# L4 A5 V+ w: e6 V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 {2 m9 P }* P: g' q " f C* s0 i1 f1 N9 n; Q: F; ~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9 R) d" f- L" h1 Y1 B3 L& \
) R0 ^3 Z& M, w' _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 A$ e4 \8 c' ~$ T
. U6 b- [- U0 A/ B% f 【亲 仁】 4 ?' T4 L4 ?- j* A! V8 `
; j' A" w, f8 [& u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5 ]- o/ U8 B: V1 o3 n' { ) L2 H8 N: P. s3 }* P$ h" d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2 y7 @' D* ]; w+ e `
" S2 o+ f% }6 ~) n1 x3 g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 k# j6 B% i: {' z
! w& E+ D9 [+ \! F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k8 S0 Q2 M& \6 l; C
" I# ?0 r( v! E5 @ 【余力学文】 ' ]: D7 R) S* `* K# d7 f! Y# W; K
7 K7 V. y6 O8 c( u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0 |: G+ j# S9 T. x5 d
0 f. k6 A5 E [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 l1 u- O3 r: g$ I$ o
- I; T& M4 V3 S; E2 t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o6 a7 g( h' ?
# r6 C5 G/ F5 E. @$ U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3 W. U K" H- Y! `
- Z w$ p4 J4 E9 c# e) s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7 p" M/ q1 [% `: k9 c
# f3 C4 Q: Q/ T# ?9 m# s& ?2 B3 h$ T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4 J* i& A6 O" X( q$ Y6 y 7 W. `, B; L& Q% p3 {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4 O L$ c" [3 x# c; r* p* u2 G! _! w
+ P6 Z, T* K: z2 j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9 U4 a: k! d* a+ P5 t
4 L4 U, `. R9 I5 f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Z+ `& h. J. X5 r/ f; b k( _
' t* f I5 f9 c' j; v6 L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0 O7 U d" W4 d8 E+ k4 V' ?: h
' H4 W) H$ @5 X& @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 O$ V, q6 F4 H# K; L% g/ ?: L5 z
, x" ^# M# H7 o% A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2 J/ _2 x2 p1 }7 A4 i: F
@. R" \+ j3 A+ N% ?& x; \ 第一章 总 叙
* s$ X/ Y. S; w% F' A* w
4 D$ U. h" _8 w! [% H0 T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7 l: G" |* V+ o! M; r+ T6 K 3 V4 w& ?2 ]; x+ q! U0 c2 U& K: b
这个总叙出自《论语·学而》第六条,孔老夫子教导弟子的科目。《论语》是孔老夫子的言行,它所记载的都是孔老夫子这位至圣先师每日的生活行持,所以《弟子规》是圣人训,是孔老夫子这位圣人对我们的训导。《弟子规》不是规定这些我们必须得做,它是圣人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教诲,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性德。不是外面给我们加上的,是我们本有的,是圣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证得的,然后把它说出来。
g6 `% T- }7 l& n2 W. a $ Z. }* u/ o' ~
佛在《金刚经》里经常提到,“如来无有法可说”,意思就是佛没有说什么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为什么佛却说自己没有说法呢?这是因为,他所说的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没有给我们再加一个新的法,所以他无有说法。《弟子规》也是这样,圣人虽然说了《弟子规》,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有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弟子规》我们就应该有信心了,相信自己,《弟子规》所说的每一条都能做到,因为是本有的,所以当然就能做到。本有的性德无量无边,说起来可是无量劫也说不尽,但是圣人用归纳的方法归纳了七条。
: ]3 O9 R, ]* t+ t4 d1 @) C& [ 5 ^; X) ]/ v3 a3 |* R
“首孝弟,次谨信”。第一是孝,孝是《弟子规》圣人之训的根本,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它是所有圣人教育的起点。所以,《弟子规》就得先说孝。 0 i# |) ~. q9 g
! ]2 U) p" [$ K) g& Z& A) b5 B0 J 孝是一种什么观念呢?就是父母跟我一体,父子有亲。有了这种孝的观念,自然就能做出孝行来。当然了,这个孝要扩而展之,不仅父母跟儿女是一体,老师呢?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跟我也是一体。佛经里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一样看待。你有这种观念,这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这么看待的,他认为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他供养众生如同供养诸佛如来。修普贤行就能成佛道。所以,恩师曾经说,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孝道的落实。既是涵盖圆满的佛道,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那么教学又得从这里开始教起,所以这个孝非常重要。
4 c, v' b# u2 Q5 l& u ! f4 ]. \4 E2 X* I0 E. ]4 R# d+ o
悌就是恭敬的观念。由于孝心表现出来就是恭敬,首先对父母恭敬,扩展出来,一切长辈我们也要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要恭敬。所以悌是无方大用,一切恭敬,这是悌的本意,这也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讲第一条,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孝道的落实,所以悌从哪里来?礼敬就是悌,悌是从孝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到,《弟子规》所说的,其实可以通华严境界了。
1 s2 c, z& W: V, Y! Z+ k
1 l! F% F4 k3 m.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