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05|回复: 33

【优婆塞戒经】浅释--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4 20: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優婆塞戒經》淺釋 $ w, a5 p$ W( [! R6 {7 n

# [# _9 H, a( `! f

3 w1 h2 G' O5 M& p( n& W: Y, t/ b


淨慧法師

0 f0 z$ G5 H$ |) F) B, ~0 ?

2 N7 j+ O9 p" x& s" }# |0 p

- [' m/ N$ p: D% o% b- E

  

3 O7 n$ t: w/ L% w

9 b* G5 [, E& g+ O( D& O

2 s6 A5 ?3 h4 M& a: j

诸位法师,诸位仁者:

4 A4 u8 k3 X) D/ p3 {

' }. B# X; ]7 T! d) _

; }( E8 }. A `$ D3 {- k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 h- e" ?/ T- x2 q. r! D: K

" r. l' t; z; ^9 r

; N( d3 n! t2 B6 [4 Z2 q

5 K# f# K/ o! U8 E- a) L v

5 u. q& e8 u+ u$ B" V% M

- }7 {7 d$ G2 P# r0 n

我们今天共同读诵受持《优婆塞戒经》,其他经书都有四句开经偈,而这部经在开经的时候,没有用四句开经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经》中佛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个开经偈的意思是,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有戒在就等于佛住世。

4 j$ Z" E0 q, ?4 O; ]- O

4 Z0 G/ g7 D7 ?9 T. l

3 Q. v: R; S$ D

缘起是在家二众想知道怎样持戒修行才为具足,请讲此经。

4 K7 @: E i2 L; [2 y* U& y6 u

& l( Y8 K' }3 ~! k% i4 r, o0 ~

; D' D* q3 S4 {0 u6 {$ V

讲一讲经名,《优婆塞戒经》属于佛教三藏十二部中的律,从经名上看是佛为在家人说法。但是内涵里,是为四众弟子说法,只不过是一位在家男众请法;所以,以请法的优婆塞为题,将经名定为《优婆塞戒经》。并不是专为在家人所说,法会上包括四众弟子。这部经一共分七卷,二十八品。由印度僧人昙无忏法师翻译,“昙无”译成中文为“法”,整个名字译成中文就是法丰法师。昙无忏法师来到中国后,在甘肃一带翻译经典,这位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在中印度时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主要译的经典有《大般涅槃经》、《大集经》、《光明经》、《菩萨戒经》等,此经与《中阿含经》、《优婆塞五相戒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等。一些经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此经为大乘经典。

9 a) l& V4 n' {, S6 q6 A

6 G) t2 h" L+ J L& \

' r, }5 X _ w) H, p$ s

/ O9 a; S; k- T1 [

# `7 b! U, U: q

& s/ I& \1 H6 t" r+ w

在家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家的信佛人;二是在家的修行人;三是在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出家人是少数,在家人是多数。这部经的特点,即不分宗门教下,哪宗哪派都得依戒而行,不管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以戒为师。这部经主摄各门,具足各宗,总持三藏。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出家人以戒为师;在家人也以戒为师。下面讲几个关系:

" v7 J" G% W3 Q1 j5 N! e; w

) Y$ E9 n; j; d1 |

% L& ^. t: t' |' R- k- [

' A2 f7 b& Q; C4 R( ]3 @

! h/ r) Y4 B3 g+ |: a" M: O

6 Z3 g7 r* {) U. M+ m

一、
戒与修行的关系

9 X1 r: {8 G# M$ E

' u8 b( n6 D1 O2 C

& r9 Z0 Y O w& V" v% P$ Z

1 F: q. q) m# \) \0 m& N9 d

( K! o8 g( x$ v: K) w% @4 v$ a

# b3 j# k; F" V4 J% Y

佛法是船,戒是行船操作的规范。我们这个身体修行是主人奔向彼岸,想到极乐世界去;修行的主人是舵手;奔到彼岸才是我们的目的;导航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在苦海中,想让这艘法船航行,必须按操作规程办;不按操作规程办,这艘船会触礁,会迷失方向,奔向何方不可知,什么时候到岸就更不可知了。如不持戒,不可能到达彼岸。只有在以戒为师的前提下,才能依法修行。否则,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边修行,一边杀盗淫妄犯戒,在寺院里,主持戒律的法师不允许;在家人犯大戒有业报跟着,受业报牵引堕三恶道。持戒修行能够到达智慧的彼岸;而破戒之人堕愚痴的彼岸,即三恶道。正所谓持戒修行比翼鸟,破戒修行单翅飞。空守戒律不修行,还是原地没有动。

/ Q% l& E( w! W: \

: }* ?1 H3 J. U/ ^2 W

6 C3 d% x4 `0 R0 y% T* {5 q8 b8 Y

- G$ L; q; J1 r: E; s. ~- s

; t6 I& W+ D, n: _

! `2 j; E9 d E$ J

要明白守戒、持戒不是目的,光守戒、持戒也不能到达彼岸。不管出家、在家,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同一个害怕犯错误的小学生,心里就想着不违犯纪律,却忘了学习,还是不能学习好;修行人也如此,害怕犯戒,进而不闻、不思、不修,忘记了自己修行人的本分,也不能修行好。出家人守持戒律容易一些,夏季可以结夏,不染酒色,有持戒的环境,又不容易犯戒。而在家人修行却不容易,不管是声闻、缘觉,还是菩萨行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戒条,走路时不小心踩死蚂蚁怎么办;农民发现果树生虫子要不要喷洒农药;家里蟑螂泛滥怎么处理;将军不指挥千军万马行不行;在家人守持戒律很难。过去佛教里有过公案,在家人修行为了不犯戒装哑巴,现在行不行?现在在家的修行人哪行哪业都有,不说话能行么。上面讲的这些情况都能如法处理,既得到解决,又不犯戒。这里就需要如法思念,如法说话,如法办事,如法修行。

$ B g P% |, C+ {5 k

5 [4 Q, ?# |) Q! A

1 }. l- D/ |2 D. V$ {

; a5 i" k) W1 L n

& d9 _/ q$ D. M

& L8 ]' f) @) W

二、
守戒与因果的关系

: z6 y! `$ R# i2 n1 g& Q3 i$ r0 o

& ^4 {1 H6 b9 g' B1 i

% I# C) v2 ], r9 x' H7 d, s( o0 m7 W

j3 Z" E" V2 g2 f

2 h! S& l/ Y2 d3 w/ r- C; l& N

4 w# B* f. `: K

身不该做的事不做;口不该说的话不说;意不该想的念不起。如果不该想的想了,就有因果。有善念就有善因果;有恶念就有恶因果。戒条就像高压线,不可越雷池半步。世俗的事把握一个度,过一点儿就为失,有业报跟着。善事无度,恶事有度,有底线。对受三皈依的人说戒,对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说戒。但平常人听了有预防作用,可以避免造业。修行人的身体就是法船,无量劫以来业习结集所感,尽有诸漏。六根天天在漏,说白了就是六个漏功德的大窟窿;戒就是帮身体堵漏的。预防产生新的漏洞,只有靠戒能够实现,能够最终到达极乐彼岸。否则,苦海中行船,根本走不了。修行人的身体是法船,也是载法之器;这个身体造作业因必入因果律,就是因果的规律、法则,谁也改变不了。自种因,自受果,俗话说是“自食其果”。谁做的恶果肯定是谁自己承担,别人替代不了。有的果报是一因多果,如做了一件坏事,有多种果报跟着。造了杀因,可以短命,亦多病,这就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一果多因,如生重病,是由多种业因共同结集所致。不管时间多久远,业因不失,业果相随。前世、现世和后世,三世因果。果报有三种,一是现世报,现世作业,现世受报;二是下世报,今生作业,下生感召受报;三是百千万劫报,就是说造的业因百千万劫都不消失。人要是不修善、不出离,因果就永远不消失。“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所以,讲戒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因果。

; }. _/ e6 y0 c3 ]/ l$ ]7 u

- A8 G) i& Z+ j

$ [4 k# \% q: h& ^2 a

$ M. P# V3 n4 `% e/ f

% e# a- _1 D( X; j

% }- H) V8 @ p3 `/ ?# b

三、戒与法的关系

$ V4 C6 }$ D0 u( z+ b# G' \

. p1 [! e8 }) w$ f/ O" n0 Y# X

; U$ c1 c' x* x# u

1 ~( T% |* t: V+ r& I

4 t3 k K- y3 M' U& T

4 r# ~ s1 q. C( Y

法是众生与宇宙一切事物现象和变化的规律,众生离不开法,众生一切的造作都是法。佛法是觉悟者之法,佛法分经律论三藏。简单地说,佛法就是让众生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凡为圣的规律,这也是一种因果规律,这就是佛法,谁也改变不了。谁不按这个法行,谁就成不了佛;谁按照这个法行,必定成佛。戒是佛法中的一部分,是修行人共同遵守、共同奉行的规则;既约束自己,也约束别人;持戒是共同遵守、自愿遵守。戒是为修行人前行保驾护航的;一犯戒,道行马上停滞,前进不了。有戒,法船才能正常航行。既要守戒,又要积极去持戒修行,这才是菩萨行人的愿力。修行过程中不犯戒,积极去持戒,心里不觉戒的存在,又处处是戒,无一不是戒,有这样证悟的人都是大乘之人。正常的守戒多为初行者,觉得有戒律存在,身、口、意为戒律所约束。佛法与戒同行;一是受三皈依的时候,受三皈就有戒;二是承传佛法时,同时受戒。什么是“承传佛法时”,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佛说“我有秘密口诀、修持方法,传给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以道传道、以法传法。”传道传法的时候,就已经受具足戒,男众二百五十条,女众三百四十八条。三是修行一段时间后,由沙弥戒转为具足戒;在家人修行由声闻戒至菩萨戒;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大乘戒动念没作都是犯戒;小乘戒有念没作不犯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讲一下破戒的危害,佛说三途轮回报。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一旦破戒,法在身上就失效。为什么说对一位圣人或有修行的人起疑惑心的时候,法就已经为不度。“法不度”什么概念?人同样载法,护法善神不护佑,心被邪见所蔽。还有,破戒的果报从人直到阿鼻地狱,破戒之人不可能生天。有人不愿守戒,是由于自己的业习、业因感召,无量劫造作的,今生就有这个魔蕴。谁有业习,魔就会去找谁。“业习”就是我执我见我慢,通过第七意识反映出来,有习惯力,不受理智的控制或控制不住。抽烟、酗酒、吸毒、贪欲等都是业习感召,习惯力在起作用。再有,修行人心有所求,著相前行,心意自狭;就是有贪著心、往生极乐心、求法心。一有求,就把自己的心量变小,本来心有一丈,一有求心,变成五尺。心量一小,做起事情功德就变成福报。自己不觉,善知识、护法善神一下就知道。贪善也为贪,贪不到的时候,马上变为嗔。有些人求善法,求不到心就生嗔。心量自狭的人难求圣果。贪求善境界,心有贪念都是小乘人的心魔所致,心魔无始劫来与人同行,魔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心魔是自己内在的魔,顺逆二境来的时候,击败人的心智,让人心智散乱,明白转糊涂。遇到自己心魔的时候,败者多胜者少。胜者就是出离,败者就是六道众生。心魔在人这一道,最主要的时候,有心魔就召人魔、事魔,世俗的是是非非。然后是外魔,比如想出门,就遇暴雨,或者生老病死等,都属于外魔之事。修行人有一定圣果的时候,肯定召天魔;天魔魔成就之身。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破魔军,魔王、魔子、魔民全上来。我们体内有魔因,自性有魔才召外魔。魔考过关了,成圣;魔考没过关,败下来,那就是众生。什么保护修行人?戒律。没有戒,内魔没守住,外魔破不了。降伏不了内魔,外魔一击就败。心里想喝酒,那里一召呼喝酒,乐颠的肯定就去;心里想打麻将,那边一召呼就走。一个修行人,要做坏事的时候,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说“去做”,另一个说“不要去做”。凡夫认为做“坏事”是天经地义的,“坏事”指的是吃肉、喝酒、找小姐,世俗人眼里的好事,内心还有个声音催促快去,都是不知不觉做了不守戒的事情,才种下业因。明白因果的人才知害怕,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作犯戒的事。戒与法的关系,戒是保护依法修行的。

6 c- s# Z3 d/ \; Q


! P& q( m8 k- S$ M


J6 G" F' P% G; \

四、古德与现代人的关系

8 v. K! t- j7 R7 f j3 d; S4 D3 r. p+ S


8 V) f8 N0 |2 G5 ]8 g9 d0 ^


8 B6 T/ w' X( R

讲法要离开文字相,法不依文字。没有证悟的人讲不出三藏十二部的真相,怎么讲都是文字般若。世人追逐名相,追逐文字的华丽,这和证悟是两码事。但从佛法一万二千年的后五百年开始,最先陨落的大乘说是《楞严经》,从声闻乘说是《大般涅槃经》,只有《阿弥陀经》住世,是最后一部经。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世论就是世俗的观点言论,把佛说经典彻底毁坏掉。到那时候,信佛的人念四字洪名修行就得度;现在诵持四字洪名只是结法缘,不得度;念六字洪名修行得度。佛说经典陨落不是佛法陨落,佛法种性不是真正灭度,只是这个地球要遭受劫难,阶段性的灭度,等弥勒佛出世,继续弘传佛法。三世诸佛有两种法通;一是说法通;二是自宗通。佛法不管怎么去修证,达到怎么高深的程度,现在佛不否过去佛,未来佛不否现在佛,因为他们是一脉相通,无互相攻击。后佛不超前佛,前佛带领后佛,佛佛平等,是这样一个法相。而其他的宗教,开始是父亲讲,儿子来讲又是一样,一教之内出现两派,两派之间互相争斗。佛教是过去、现在、未来佛一体,提倡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修持方法或有不同,但不许有争论,不可互相指责、斗争。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个。“说法通”就是随众生心,随应种种说法,言说文字又离文字。“自宗通”是修行者离自心,离种种妄想;又超一切心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见相。一切外道、地狱、声闻、缘觉,堕两边所不知;所以,佛法不灭。修菩萨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离种种妄想而无种种妄想;离自心而不离自性。性本圆融,心还不真实。以世间有为相,修世间有为法,而证出世间智慧。所以,听闻佛法,不说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灭度。

7 [& V, h8 ?# @! h5 v6 F; {


- \# v7 W: G3 x2 t' I2 \( ^


) V# Q9 ?# o4 M( t& h

五、“以戒为师”与善知识的关系

0 V+ [8 Q. E z


, N2 g& n- V" u5 E; W4 z% X* C% p


' Y8 z& b4 u, S. h, r( j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的弟子是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都住世,以平常人的身份在人的身边。可是不露相,别人不知道。我们能跟他们结缘就三生有幸,不要贪求别的,有求为贪,贪就是要断缘的。糖块好吃,小孩吃多了要有害,好吃的东西吃多了要撑坏。贪求善境界仍然为贪,为佛菩萨所呵斥,这和恶行的贪虽有区别,也是要断缘的。一些声闻、缘觉、菩萨都是世人,他们住世的时候,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们默默的绍隆佛种,承传佛法,引领有缘众生超凡入圣。他们在持戒、传戒,但不制定戒。关键就在这,他们不制定戒,也不改变戒。不管哪位佛弟子修的如何好,佛制戒律一字都不会改。善知识尊佛法、遵佛戒律。所以,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只能引领人守戒、持戒修行。

, `7 w! Y& s% @


0 f2 |+ ~4 n! \* T


6 ?: B3 |5 |0 _' v

第二,戒律不可更改。戒律是佛住世时亲自制定,众弟子受持戒律修行。众善知识是守持戒律的模范,三世诸佛如此,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也如此。现世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佛的戒律不可更改。包括末法时代后五百年,人不持戒也照样不可得度、不可往生。因此,永远不可犯戒,戒律也永远不会因时因地而改变。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破戒之人只有在大善知识的引领下忏悔,才可得度。否则,人的忏悔只是言语上的说辞,不知如法忏悔。

$ R' j3 V& y# \" C


: {* g& f" E# t! y- i) C+ y


1 n6 D5 i& o$ C% u6 ~' h

第三,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佛在自己的法性身之内,在报身主持的三界内,不舍众生故才制定戒律。这个戒律是十方诸佛接引众生共同遵守的宇宙公约,十方诸佛都遵守,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都按这个标准接引众生,没有不按照这个标准的。修行人破了戒,天地不容,龙神共愤;有人想“我破了戒,佛菩萨不知道吧。”别说诸佛诸菩萨知道,就是有修行的学佛人看一眼就知道。破戒的人眉宇之间有一股邪气,不把它说破,就是给留面子。在佛菩萨那里给人留一个忏悔的机会,若自己不知忏悔,再往前行非常危险。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贤劫千佛出世都不度,就流转六道。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善知识只能讲佛法,让修行人坚固信心,去持戒、守戒、依戒修行。释迦牟尼佛化身在这个娑婆世界常住,谁守持佛的戒律、依法修行,佛就度谁。否则在这个世界,修行而不守戒的人等于没修。末法时代,魔王在干什么,他与善知识相反,干两件事;一是破法;二是破戒。哪个法度人,魔王就想方设法破坏哪个法,让该法不能度人,特别是佛密传之法。能不能破坏呢,只是让人心起疑惑,真正修持这个法门的人仍在秘密传承,真涵内要他盗不走,也破坏不了。就像单线联系的电话一样,一旦谁利用这个法从事其他破坏活动,这个线一下子就断。如罗睺罗修持的密法,谁也破坏不了。魔王想知道,绞尽脑汁套口诀内要,用语言激怒,诽谤“修的是外道。” 谁受不了,辩别几句,一下子就中计,他就是以此达到破坏佛法的目的。因此,法师传法前要观察人的根基,根基尚浅,定力不够,对不起,不能传法。破法的方法就是说相似法,利用魔子魔民和魔境给修行人设置障碍,目的就是毁法,逼迫修行人退道,打击修行人的信心。破戒,就是修行人自毁菩提。表现为魔子魔民破僧威仪,进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有的出家人出家几年还俗结婚了,这就是魔子魔民入我伽蓝,典型的以破坏戒律来破坏佛法。所以,在家人没修行之前,还容易点;修行之后,魔子魔民以美女身、美男身勾引,守持不住,就是魔子魔民的俘虏,不用多说别的。破戒之人,没人度,谁也不救。而且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堕阿鼻地狱。不是说的重,戒律和诸法实相就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这个法则。讲上述几点,是为了帮助诸位更好的理解此经。在经教讲解上,重弘法义,不专一宗,方便随宜。下面讲经。

2 a/ a3 e+ ?6 u/ V/ o; [


I; u! W* V6 w* s G( z z


優婆塞戒經卷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闻,此经是佛说真实。时间是一时,地点是祇陀林中阿那邠抵精舍,听众有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僧五百人,一千名善男子,五百名善女人,还有五百乞儿。请法的是长者子,就是地方有威望的一人之子,非常有影响,佛称之为善生。

善生向佛请法,外道讲供养六方,东西南北上下,各方均有护佑;佛法中有没有六方之说呢?

佛法不离世俗的形式,即形势相同,内涵不同。世俗人结婚要摆宴席,但一样摆,信佛的人摆宴席,要念死。即用诵经、念佛号的功德提前回向给被吃、被杀的众生,让它们得到超度。不信佛的人杀生,就要业报循环。佛教随顺世俗这些形式,形式相同而内容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佛法中也有六方。六方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供养六方,也增长寿命、增长财富。佛法中的增长财命和外道不一样。外道供养六方的增长财命是有为的,即生财命;佛法中的增长财命是无为的,今生和未来生。首先是寿命,一个阿惟越致菩萨寿命无可称量,佛的寿命更是不可称量。其次是财富,极乐世界的人就是思衣得衣,思食来食,而且都妙不可言。这个财富即功德,是无穷无尽的,跟世间的有为财富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可比性。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呢?

佛说,得菩提者名为菩萨。菩萨是菩提性,具足这个功德。刚才讲的财就是菩萨具足,财就是菩萨功德,寿就是极乐。怎么理解“修六度万行就是菩萨”?笫一,得菩提者应为佛,菩萨一定能够成佛,在没成佛之前称为菩萨,也称佛子。第二,具足菩萨的功德,为菩提性,才称菩萨。不是“众生皆有佛性”就是佛,而是善恶业因合和,感召不同果报。菩萨是无量众善因缘合和,证道后发菩提心,才具足菩提性,成为菩萨。众生在什么情况下才发菩提心呢,有修外道的,见外道不究竟;有众生身著寂静,内善因缘成熟了;有的众生见恶闻恶然后觉醒的,感觉到作恶行恶没有意义;有的知自身无常;有的是贪嗔痴被佛呵斥;有的见外道有五通;有的众生想知道宇宙奥秘;有的众生怜悯众生;有的众生爱众生;这些都引发众生发菩提心。外道有发菩提心的,在家人有发菩提心的,出家人有发菩提心的。由于环境不一样,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基础是一个,即无量劫来修的善因,都是往昔所修,因缘所致。因缘不同,愿力相同。证果后感佛恩、报佛恩,舍离福报而替佛分忧,承传佛法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有下中上三种;下者,勤修无量善法。时间上有间断;善法为最低标准,间断的原因是不修或破戒;停止不修的,以前修的不散失,等因缘合和时还会得度;破戒之人不遇大善知识,不深加忏悔,不立即改掉,贤劫都不得度;有缘得度时还从往昔修的这个起点开始,没有超越。中者,菩提心有退心和恐怖心;恐怖心是度众生的人,魔王来扰害,带来疾病或带来麻烦,及损害周围的人时所生;退心是我舍身命财救度他,他还不好好修行,不知道珍惜己身与佛法时所生。上者,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精修善法,修六度万行没有恐怖,没有退转。三者之间,下可转中,中可转上,上可转中,中可转下。问题在于自己退不退,恐怖不恐怖。没发菩提心的人,刚修两天,或修那么一段儿,就发愿度人,那是决心书。想去度人,我看度不了。出一点麻烦,立刻就转弯。自己不修行或不具足功德,自己一想或别人一说是菩萨就认为自己是菩萨,那是邪道。自以为受了清净戒或者别人说我是菩萨,我就是菩萨,这样的人行邪道。菩萨如何修行大乘,就是行六度修大智慧;就是欲知宇宙人生真相,庄严佛净土,不惜身命,内财外财均可舍弃。菩萨有两种;一是退转;二是不退转。退转的不退道,一般情况下,一地以下的新发意菩萨有退转心无退道心。昨天一位出家人说以前一些事发生了,我退转了但我不退道。她始终说这样一句话,我说你哪来的道啊,只能说你出家的心不退。有道的人是你这样的吗?是一果罗汉还是二果罗汉啊?只能说你出家这颗心不退。一地以上的菩萨为不退菩萨,直至成佛。菩萨还有两种,一是出家,持八重戒,具足清净戒,这是名不退的出家菩萨;二是在家菩萨,在家菩萨持六重戒,具足清净戒,这是名不退的在家菩萨。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出家人发菩提心不难,在家人发菩提心难,名为不可思议。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所以,在家人发菩提心的时候,从四王天到阿迦呢吒天普天欢喜,这个人修菩萨道,不久要成佛了。阿迦呢吒天是三界二十八层的色究竟天。

【發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众生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

佛说,共有二十四种原因。一是增长寿命,这里的增长寿命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指与宇宙同寿。我们的骨头渣子留在这个世界,也不能和宇宙同寿。因为星球毁灭的时候,骨头早就跟着消失了,无论如何做不到。只有佛有这个能量与智慧,与宇宙同寿。二是增长财物。这里不是世间财物,而是享用不尽的法藏和宝藏,即功德。三是续佛慧命,承传佛法,绍隆佛种。四是度脱众生发菩提心,为不舍众生故。五是自观无量劫来不发菩提心,永远也得不到真正解脱。六是诸佛不能度脱我身,是我身自度。我们自己的业自己了,自己不努力修道,想让佛度脱、让佛替担业障是不可能的;不求自度就是贪,为佛菩萨呵斥。七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又不为善而善。八是不为自己得好名声或利益而修善,为众生脱离苦海而修善,功德不会失掉,而在积聚;否则只在积聚福田,得善报,终将失掉;我们做善事是为激励众生,为坚固其道心而去做;同样做善事发心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九是超越人天果报。十是超越声闻缘觉报。十一是为证菩提,以苦为乐,就是修苦乐法,以烦恼为良师益友。十二是像佛一样,国土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无量众生。菩萨度众生,一为己度,即报众生恩;二为佛度,即报佛恩。十三是我和过去佛、未来佛因地发心修行是一样的。十四是文字般若不是般若,实相般若才是般若。实相般若是自修、自证,佛法是可修、可证,谁修谁证谁得谁悟;谁想读文字证果,永远都不可能。十五是观察住六度万行的菩萨,虽然有退转心,仍然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比。新发意菩萨,声闻、缘觉都不能比。一地菩萨超越四果罗汉与辟支佛。十六是勇猛精进,修行最上道;就是在修行过程中,不要满足现状,要自己默默做到最好,不是说到最好。十七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让杀我、辱我、慢我、轻我、欺我、诈我的人,都去往生佛净土,业报由我来担;一般人发菩提心难,就难到这里。十八是承担众生之苦,让众生修善得福超越外道的人天福报。十九是直至成佛也不舍离众生,还有三转法华。二十是虽身无常,处在烦恼之中,却不被其染著,求得解脱。二十一是身体所行,口中所言,皆令众生欢喜,入佛知见,永断苦恼。二十二是我愿为众生受苦恼,心甘情愿二十三是做警世明灯,断众生智慧不足所产生的障碍,也称“见、思”二惑,也称“知见障”;拿着一句话钻牛角尖,不知道佛法圆融无碍;佛经可没告诉拿着哪句话就能得解脱。二十四是引领众生依法修行断众生无常因和无常苦,还有业习带来的烦恼障碍。

佛说,发菩提心还要具足十个条件一是亲近善友,不亲近杀盗淫妄等人。二是断嗔恨心,自处逆境或见亲人处逆境而不生气,不生报复心;还有看电视、报纸情爱凶杀之事、设阴谋害人等,也不生爱憎之心。三是随师教诲,教导要听,批评更要听;不听批评的人,犹如树枝长杈,不把杈修理掉,长不高。四是生怜悯心,见苦、弱、残和年少、年老、被抛弃之人,要种悲田,心生怜悯;再有就是放生,办水陆法会。五是勤修精进,不懈怠,不放逸;现在修行最难做到的就是耐住寂寞,而找刺激、找灵感等就是懈怠放逸,就不是菩萨行人。六是不见他过,不见这个世间之过及别人之过,只管自己的修行,只做好本分的事情。七是虽见他人有过而心不悔,不去攻击指责,而是给予宽容感化。八是得善法之后,不生骄慢;特别是得到佛教密法的人,不要以为这个法门比其他法门强;实际法法平等,只不过由善因缘积聚,所感所召,有这个幸运。九是见他善业,不生妒心;欢迎别人比我强,比我好。十是关注众生,如一子想;对一切众生,蠕动含灵,像对待自己独生子一样,宝中之宝。

有智慧的人发菩提心,也称为乘愿再来人。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往昔如须弥山的业障消掉。发菩提心的修行人,在静坐过程中,或者在言行当中,就像阳光照在雪上一样,业障无声无息被融化掉。而且听经闻法,还能帮助自己消业。乘愿再来的菩萨发菩提心,不需要上述条件,五条就够;一是乘愿不舍五浊恶世众生;具体说来就是不舍自己有缘人。二是知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都是精进证得而来;怎么证得,去发菩提心。三是常听闻佛法,用八种妙音度化菩萨、缘觉、声闻、天龙、鬼神、修罗。乘愿再来的菩萨讲佛法的时候,一些天王等都会到场受教护持;八种妙音一个发音,根据不同众生各自不同根性听到的音声都能听明白。四是知自己功德尚不圆满,业习要用身苦了掉;身受苦了旧业就是圆满功德的过程。五是了众生苦,就是了自己的苦。正所谓普度众生为己度,不为佛度为己忙。众生父母我为子,累劫养育恩绵长。环境空间度众生,相依互存共存亡。无名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品第三】

善生向佛请法说,外道六师不讲因果;而佛说因有两种,一是生因,即一切事的起因;二是了因,即果报。佛说因果,初发菩提心的人为了什么因呢,还是为了什么果呢,他是为因发菩提心还是为果发菩提心呢?

佛说,或说一因、二因、三因,乃至十二因。一因者只说因。二因者说因果。三因者说烦恼、业、身体,从环境包括物件,世间一切存在。四因,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说五因者是色受想行识。说六因者色声香味触法。说七因者六根加上第七意识。说八因者,前七因加上第八阿赖耶识。说九因者,性也。十因者,十地也。十一因是十地菩萨证菩提,化度众生。十二因,六根对六尘,十二因缘是也。这个世界,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的因,有智慧的人,想知道吗?只有佛能全部通晓,就发心成佛吧。佛接着说,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既为因又为果,有的先为因后为果;有的先为果后为因。但是无论哪种,都是从慈悲开始。慈悲是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因。慈是平等的善;悲是拔众生的苦;失去慈悲无慧根,一切修行从慈悲修起。

善生向佛请法说,怎么修行才能得慈悲呢?

佛说,发菩提心的菩萨为拔济一切沉沦苦海的众生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没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处对魔境心生畏惧而生悲心。十力即,一是一切处智力;二是三世业智力;三是诸禅解脱三昧力;四是五根上中下力;五是种种欲乐智力;六是一切种智力;七是一切道智力;八是得宿命智力;九是得天眼智力;十是漏尽智力。四无所畏即;一是一切智无所畏;二是漏尽无所畏;三是诸法障道无所畏;四是说尽苦道无所畏。大悲三念即;一是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二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三是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又见众生虽多伪善怨毒,不识欺诈而愈作亲近想,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不知善行正路,又没有善知识引导,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深陷五欲泥潭,不知自救而出离不了,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常为贪著财物、妻子等不知无常而不能舍离,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以现在的身体而生骄慢不知诸苦相逼,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恶知识、邪知邪见迷惑,不知醒悟,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口意,造诸不善之业,多受苦果,自害自己而不自知,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渴求无欲,而被业习牵引不得解脱,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不知乐因由修行、布施而得,不去皈依受戒,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于无我而生我想;即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明明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却生常久想;世间一切无常,几十年后埋入尘土,哪还有这个人啊,就是一把土或一个记录而已,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有生死而不常住,流转于五道有情众生(修罗不单算一道),被六根牵着走,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怕生惧死,但天天造作生死之因,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心受苦,又去造身心受苦的新业,而生悲心;又见众生爱别离苦,为受因缘而不能断爱,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无明暗处,不知寻找智慧佛法明灯,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烦恼火所燃烧,天天处于烦恼之中,不知修行三昧定水,寂灭常乐,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业,杀生、偷盗、邪淫、破禁戒等,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知五欲乐为苦,又求五欲乐而不息,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在恶世又遇不施仁政的暴君而遭受苦难,不知行善自省往昔业力而去随暴行恶,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流转于各种各样的苦,不知持戒修行能断除苦因,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生存忙碌而又有饥渴寒热等,不得自在,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皈依三宝而又为名闻利养违犯戒律,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这样的人又不知悔改,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寿命、自己的安全、自己的言论,自己不能作主,要听命于客观,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体残疾行动不便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饥荒之中,身体瘦弱,或见众生处于原始生活状态,佛、法、僧三宝之名都听闻不到,更不知修行善法,而生悲心;又见人为生存,互相劫夺、抢杀,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战争中,互相残杀,恶心增盛,以恶报恶,越穷越打仗,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佛甘露净法不接受,被愚痴或世间聪明误而不觉,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信邪恶友,拿着无明找烦恼,始终不知追求善知识教,行于善法,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善舍种福田,为富不仁,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耕田作种,工作经商等都在有为当中苦求而不知善求,而生悲心;不管挣多少钱,只是一生享用,也带不走;小孩出生时攥着拳头来,发狠要发财;死时两手一耷拉,都是撒手人寰;人都是哇哇哭着来,咧嘴乐着走,“总算不受苦了”,而又没有真正的离苦,而生悲心;又见众生父母、兄妹、妻子、儿女、亲友、宗室不相爱念,互相打骂、打斗、争夺,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对于世间一切善法不为,见世间的一切恶法皆为,乃至三界诸天人有定乐,有智之人看见这些犹如地狱,而众生愚痴为贪欲而行恶,而生悲心;菩萨见众生苦,才生起慈悲心。

一些外道经论不究竟、不了义、不永恒,只是三界之内的有为。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内享受定乐的声闻、缘觉等,如不发菩提心,菩萨行人见之就像见毒蛇猛兽一样可怕。菩萨不舍众生,才慈悲说法让一切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

佛说,未证得佛道的菩萨有上述观只能是悲因,因为没有能力去救度。发菩提心可以,但没有能力救度。只有证得佛道的菩萨,比如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等,才有能力施以慈悲,救济众生。称念地藏王菩萨名号病就能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消除三灾八难,称念文殊师利菩萨名号,没有智慧的人获得智慧;如果人做事没有恒心,就称念普贤王菩萨。若随便找一个法师的名字念不好使,他不是证得佛道的菩萨。有化身成就的菩萨,要以示现身弘法度众生,只能称为悲。只有证得佛道的菩萨与慧共行,不动摇,不转义,对一切众生无差别想,能平等救度,才是大慈大悲。未证得佛道修行慈悲的菩萨,虽不能直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但已有了弘法利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却可以承佛愿力度众生,就是替佛结缘,接引这些众生去佛国土。这些功德都是修行六度万行而证得的,又示现修行六度万行而圆满。

佛说,出家人修慈悲不难,而在家人修慈悲难,因为在家人有多恶因缘缠绕。如不想喝酒打牌等,多有人找。在家人若不修慈悲,等于没有得到优婆塞戒。说受了清净戒,不修慈悲,受戒也等于没有戒,戒在身上没有起作用。只有修慈悲心的人,不受戒也具足戒。而出家人容易修五度,缺布施。就是说出家人修布施难,六度万行其他那五度都好修,唯独布施不容易圆满。在家人则能自食其力修布施,供养三宝,救济穷人,同样行弘法利生的法布施也能做到。这就是在家人修行又比出家人容易的地方。但是布施恰恰是六度万行之首;所以,出家人往往多少世出家而不容易出离,而在家人一旦发菩提心,出离的就快,是珍贵的火中金莲。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在家人有容易做到的一面,如不管是要饭的、残疾人还是怨亲债主来求衣求食求力等,愿意做都能做到;出家人却很难。在家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以修慈悲为先,以修慈悲为根本,布施是修慈悲的表现。有了布施,再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具足。于一切时中做到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做能做。这样善行才能坏恶业如须弥山,积善果如须弥山,必证佛道。出家人布施难;所以,修道就慢。慢在哪里,因为布施的功德没有,没有种福田、种悲田的能力,向前行就相对困难。所以,有智慧的出家人一定要学会布施。自己有钱布施给身边同修,或是给庙外的残疾人种悲田,不要用于自己买高档袈裟穿。种悲田功德大,等于值佛住世供养佛。同时,要作法布施;不能讲法的,随喜法师或以身行示法而弘法,让周围人受益也等于法供养。

【解脫品第四】

佛说,在家有修慈悲心的人应该知道得到法体,才能得到解脱。人人的身体都一样,但不是法体。身体是法中轮回之物体,不是得佛法而依法修行的法体。修行的人要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离,身体必须得到佛法,承载佛法,依法持戒,才是得法体。

善生向佛请法说,体是什么呢?又怎么能得到法呢?

佛说,体者,身口意是。我们这个身体的身口意即是载法之器,人和人表面一样,内心功德不一样,差别是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

法从方便得,即有缘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后,能认真思维,相信佛说的法。具体说有三种方便;一是惠施,以平等心给别人恩惠,即内外财和法供养;二是持戒,身是法器戒是船,掌舵无漏奔彼岸。离戒无师空往来,法体戒行自庄严;三是多闻,即多读诵经典,多听法师讲法。这个方便从哪里来?佛住世,从佛那里来;佛入涅槃以后从善知识那里来,否则无方便,也谈不上法体。世人多数不知法体,少数人得法体而不珍惜,破佛戒律而失法体。一样的身体,一旦破戒失法体,不受护法护佑,身体还在而法离体,就是法的实相离体。破戒之人想修也修不成了,只有生大忏悔心,立刻停止还能有挽救机会,这是补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生向佛请法说,得解脱的人是从惠施、持戒、多闻三方便得,有定数吗?

佛说,法体既是从惠施、持戒、多闻得,又无有定数。有的人虽然于无量劫中以无量财施,但也不能依法解脱;而有的人于一施中,于一把麦子施一乞儿能得法解脱。根本区别在哪里,功德不同。有人于无量佛所严格守持戒律亦不能得法解脱;有人一日一夜受戒,受持八戒就能得法解脱。有一位法师皈依师父三天,第一天没打坐,第二天打了一日一夜的坐,第三天阎王就通知“你的生死已了。”这不就是解脱了吗。一日一夜就得解脱,现世的人就有这样的,仍然在世,佛没说空话啊。什么原因啊?功德不具足,发的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有的人于无量佛所受持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能得法解脱;有的人唯读一四句偈,能得法解脱。六祖慧能大师,不就听了一遍《金刚经》就得法解脱吗?世界上就有具这种善根的人,不是没有,而且不光是一个,还有多少没露世的,不知道而已。就是因为功德不一样,愿力不一样。一切众生心不同,心不同,功德、因缘就不同。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说祖祖联芳,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菩萨护佑,十方诸菩萨护佑。没有这个功德,就没有祖祖联芳因缘。

佛说,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观察到生死无常带来的痛苦,观察不到证果圣人的涅槃安乐与法喜。这样的人无论去行惠施,持戒,多闻也不能得法解脱。能观察到这些的是什么人,是得禅定之人。为什么去静坐?静坐才能入定境,有定境的人必然看到自己过去生的苦,看到证果圣人的安乐,即身肉体也得到法喜。这样的人,虽然少施、少戒、少闻,也能得法解脱。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平凡得很,却是证果的圣人。有人自认长的比他强,口才比他好,文化程度比他高,受了具足戒比他高贵,怎么修的不如他呢!比了一大堆没用的,就是不比心功德。你观察不到,前者那个看似平凡的人多少世出家修行,和佛有善因缘。表面上一比起了疑惑心而不得解脱,又会经受多少苦难,才能回头醒悟。今生知道回头还不算晚,今生都不知道更是可怜悯者。



佛说,有这样得解脱的人可以从“三时”中得法;一是值佛住世和佛法住世时;二是缘觉出世,辟支佛出世时,修观十二因缘法;三是听到色究竟天天王讲法时,也能得法解脱。佛到这个世界上来,无师自证。怎么自证的?在净居天听到自己的报身佛在讲法,他听了以后,即身成佛。这样的法,欲界天得不到,因为欲界天放逸;色界天得不到,因为色界天无惠施,不持戒,不多闻;无色界天得不到,因为无色界天的天人无身口,没有身体,不用口说话,只有一个意识在定境中存在,他们有意定。法体是身口意三具足,一个不能缺,缺一不能得法体。所以,只有在色究竟天上得。北俱卢洲科技发达,人长寿,非常幸福;虽有身口意却不可能去惠施、持戒、多闻,不能得法解脱。现世只有三种人能得法解脱,一是声闻;二是缘觉;三是菩萨。只有遇善知识转声闻、缘觉为新发意菩萨,行菩萨道,才能得法解脱不退转,而且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被魔破坏掉。不退转的人自心生起正知正见,自心的魔性被破掉,心内无魔,外界的魔魔不了。即所谓魔因已破,魔军自败。

善生向佛请法说,善知识怎么才能分辨出一个人是能得法解脱还是不能得法解脱呢?

佛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是能够至心听法,专一其心思维经义;二是能够行作,不说世俗世论;三是对佛法不起疑惑心,一起疑惑,本来可度之人变成不可度;四是听到三恶道苦的时候,心生恐怖,毛骨悚然;修菩萨道的人听到这,看见哪个人一破戒心都直哆嗦,看见谁拿块肉都不忍瞅,不是恐惧而是悲;五是坚持斋戒,小心自己的过失;不管多细小的过失都不去犯;这样才是身体力行地去尊师重教,才是修行人,才能得法解脱;六是知报佛恩,怎么行作才是报佛恩啊?尊师重教必须要从身体力行开始,去静坐念佛,适量做一些粗活,对于正反两方面帮助你的人,要知感恩,要知报答;七是心内求法,不要拿别的法师讲过的什么理论当标尺,用这把标尺衡量这个,衡量那个,那位法师解脱了,学会他的理论也能解脱吗。这样的人多愚啊!能如此行作的人,能得法解脱。

佛说,外道人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无量劫,不能得法解脱,早晚是地狱人。不管是外道、大罗仙,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不发菩提心的人都是地狱人。若没有得法解脱,不管今天是国王、宰官还是平民百姓,在佛的眼里都是地狱人,还要受无量劫的苦恼。只有得法解脱的修行人才称作涅槃人。只有这两种人,一是地狱人;二是涅槃人。佛住世时,乞婆供养佛的一盏灯风吹不灭。为什么这样,因为佛对这位乞婆的真心供养心生怜悯,佛即度之,佛力加持,什么风也吹不灭她真心供养这盏灯。而佛对当时的王子提婆达多不生怜悯心,当堕地狱。他虽是王子,没发菩提心,行恶事破坏佛教,当生即堕地狱。佛发怜悯心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对低下的人可能发起,对尊贵的人可能不发起。根据人的因缘,是不是出于真心。

佛说,舍利弗等小乘人发菩提心以后又退菩提行,没有依法解脱。但是,根基还是优胜于声闻缘觉。舍利弗发菩提心以后,六亿劫不得解脱。但是,由于发了菩提心;功德还是高于声闻缘觉,佛出世随佛多闻,还有机会,菩提种子留下了。法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菩萨是唯一佛乘,三乘的法不同,体不同,行不同,果不同。有出家人、在家人于无量世中,各求戒,有的是沙弥戒,有的是比丘戒,有的是菩萨戒;还有优婆塞、优婆夷戒,并如闻而行,却不能得到戒。为什么呢?因为在没得法解脱前,只能说修戒或守戒。没解脱前,人还是人,只能是守戒修行人而已。人得到解脱,才为涅槃人。没发起菩提心,声闻、缘觉仍然不能逃离地狱,八万四千劫以后还要堕落。只有诸菩萨得法解脱,终不造业,不求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去享天福;而是示现常生众生之处。发菩提心的人,如果在定中知道,有生天享福报的,立即向佛发愿,自我去掉天业。可不生天,还要继续修行,还要生为人,见天福如毒蛇猛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修戒、修定、修慧,善业结集,才能得法解脱。

佛说,一果罗汉不过三身得解脱,即七返生死中,有三生人间身,四生天人身,得四果罗汉。所得解脱为暂时解脱,缘觉之人也是这样。唯有菩萨得法解脱,解脱之后还要经过无量身,仍行不退、心不退,胜过声闻缘觉。他们少施、少戒、少闻,即得无量果。为度众生故,示现入三恶道,不受三恶道苦,菩萨证入调柔地,无名烦恼渐微渐弱,是逆流。即学佛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世。识破无常因缘行,自度度人大英雄。这个世间有四种人;一是凡夫人,顺生死流;二是声闻人,逆生死流;三是缘觉人,不逆不顺;四是菩萨人,到达彼岸。什么是菩萨呢?常觉悟众生心,不以外道教人,不受外道典籍,不受三恶道、修罗、人天、声闻、缘觉五道法所约束。身在三界,身在浊世,心无障碍,这就是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有四件事永不忘失;一是不贪财物;二是不惜身命;三是修行忍辱;四是怜悯众生。这是修行的种子,也可称为佛的种子。为了让菩提种增长,还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自信一定成佛;二是身受苦而心不后悔;三是精进不退;四是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五是赞叹三宝微妙功德。同时,时刻不放松自己所修的六度万行。在世间常以八法行事;一法,亲近善友;二法,心坚难坏;三法,难行能行;四法,怜悯众生;五法,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六法,赞叹他人功德;七法,自修六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声闻缘觉不究竟;八法,常说生死无常。无常有七种;是名无常;形无常;性无常;事无常;因无常;造作无常;色无常。

佛说,发菩提心的菩萨是世间无上福田,要与之结善缘。能结上善缘,三生有幸,难值难遇。若知道谁是,攀缘是为贪著。菩提心不是用嘴发的,与人结善缘,受其教化,那就是三生有幸,无量功德。自己有业不自行了业,让菩萨替承担,反而不能得度,有缘者会断缘。看到谁是善知识,就去攀缘、纠缠,是为贪著,而且会破坏菩萨度人的环境,这种人不得度,为戒律所不允许。

佛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一成佛之道甚为难得。因无量无边众生,佛法愿缘度人,但还是众生自度,自己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的功德不是众生的功德。借别人的自行车骑,早晚得还人家,不是自己的。佛在声闻中说,无十方佛,现世中唯一佛。为什么这样说呢?怕众生轻慢成佛之道,也怕小乘人退道。即使这个世界无量无边众生能得佛道,能修佛道,而众生多有退转,有一人能真正成佛道,实在罕见。佛住世时也说,修四果罗汉即成佛道,即可解脱。这就是怕小乘人退转才说的,小乘法和大乘法不一样。一个人能发菩提心成佛道,实在难得。这个世界发菩提心的人太难值难遇,出家菩萨得法解脱容易,在家菩萨得法解脱难,行解脱之法更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提有三种,即声闻、缘觉和菩萨。为什么声闻缘觉不能称为佛?如觉法性为佛,那声闻缘觉是什么因缘,称为苦集灭道呢?

声闻缘觉也具足一切智,但是这个智有区别。小乘人修的一切智是四谛,即苦集灭道;缘觉的一切智是十二因缘;菩萨的一切智是六度万行,功德不一样。

佛说,菩提有三种;一是从闻而得;二是从思维得;三是从修而得。声闻人从闻而得菩提,即听到菩提不能成佛,没发菩提心,只修到四果罗汉。佛是修证得的,不是听闻得。辟支佛人从思维得菩提,即觉菩提少分,不能成佛。辟支佛人从思维悟到十二因缘,没有去行六度万行。如来无师,不以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直至证得菩提。“如来无师”是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无师自证,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时候,悟得和法性通,和报身通,然后祖祖联芳化身成就。所以,佛可无师自证。我们必须依师而行,而且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道,只有成佛的时候才会无师自证。

佛说,法性有两种;一是总相;二是别相。总相是报身因缘与四谛,以报身成就为究竟。只知娑婆世界一总相,这就是声闻缘觉乘。别相是十方诸佛国土,各国土有所差别,不仅报身成就,而且要法性身和化身都成就,最后成就自性佛,才有自己的佛国土。总相,别相无有差别,为一合相,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则,光知总相成就娑婆世界,不知别相成就才法身成就、化身成就。声闻、缘觉总相成就,不知别相成就,智慧不足。佛既知总相,又知别相,智慧具足。

佛说,如恒河水,有兔、马、象三种兽都想过河,兔子浮水而过,站不到底;马是半站底儿过河,想站底不实;而象过河,脚能站底。兔子和马比喻声闻缘觉,只能断烦恼,无世间诸漏,但自身习性不断,最大的习气是自我完善,独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他的习惯力还在。佛能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广度众生,积无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萨,既能过河;又能站底。

佛说,人的疑惑有两种;一是烦恼疑;二是无记疑。烦恼疑是思维产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过修定、空,将烦恼疑惑去掉;无尽疑是烦恼疑的根,不通过思维反应出来,八万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后,因缘再会时,还会产生烦恼疑。如同说冬天大葱根枯叶黄心不死一样。无尽疑要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拔这个烦恼根。

佛说,声闻人厌于多闻,因为得少为足的习气在。如《法华经》中,五千比丘离席,不发菩提心。现在厌于多闻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听说有人讲法,“我现在都不渴了,还让我喝水。”典型的“贡高我慢”。能得度吗?能得解脱吗?不用问,肯定不得解脱。没有谦下心,儒家都知道谦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如儿子要给父母叩头,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报恩,同时也表示自己谦下和顺而成就孝道。声闻缘觉之人压抑思维,就像石头压草,看到十二因缘就为极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愿发菩提心,不知报佛恩而成就佛道。石头压草,草仍然生出来而烦恼不断。闻众生苦,而思维上无法救度;只有菩萨闻众生苦而不厌,能够救度。

佛说,声闻缘觉智慧清净,但功德不具足,感召到天身不究竟,如同清水放在三界浊瓶里。自己清净了,放的容器不清净,把清净水又染污了。所以,说四果罗汉和辟支佛八万四千大劫被染污掉。佛功德圆满,国土清净,如智器俱清净。净有两种,一是智净,智慧清净,无杂染;二是行净,行做清净,不犯戒。声闻缘觉只有净智而无净行,行有障碍。如人刚发菩提心,魔就让吃点苦头,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痴,还打你、骂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发菩提心的人就会转道,不能进行。而佛智行具足,无有障碍,以苦为乐,以苦为良师益友。所以,能够把烦恼转掉。遇着障碍就转的人,小乘根基。说自己是菩萨,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自吹自擂。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其心量有边,即自了汉;其身有边,有神通但不能到达其他佛国土;度人有边,报身尽而度众生数尽。佛心量无边,十方国土任由往来;度众生无边;功德无边,过去现在未来圆通;时空无边,无处不现身;法无边,一毛端可现十方刹等。佛能用一念破坏掉智障和解脱障,佛无烦恼。所以,没有烦恼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点说,小乘人有想不开的地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见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经到达彼岸无极限的程度,佛的一念可比喻一盏灯,立刻可破满屋的黑暗。解脱障可以说是法障,即障碍解脱的宇宙法则。因法则、果法则、因果律法则。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无量亿因,可化无量亿果。所以,圆融无碍。而声闻缘觉做不到。

佛说,佛所说法,无有二语,没有谬误,真实不虚。因为,佛具足因智,即自智因。十方诸佛智因具足,观察众生因具足。佛具足时智,即在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里,十方诸佛度众生因缘都不受限制。佛具足相智,即化身无量亿观察众生相通达无碍,佛智对众生,起心动念都知道。所以,说法不存在藏藏掖掖、遮遮盖盖的事。说法时不需别人守着、护着,一切无所畏、无所求。佛教化一切众生如何依法解因缘,依法修道,善行灭掉无量劫所结业习,脱离世间法则束缚和诸苦。佛对一切众生有大怜悯心,有这样的智慧和愿力,只要众生发心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佛的身力能超越一切众生的身之力、心之力、不可比拟力。佛的心力是智慧力超越一切声闻缘觉,无量无边。佛的菩提和声闻缘觉的菩提有差别,声闻缘觉都是有限菩提,不究竟菩提,对众生无有彼岸菩提。而佛的菩提,是彼岸菩提无极限。出家菩萨理解三种菩提不难,在家菩萨理解三种菩提难,在家菩萨有多恶因缘缠绕, 很难证悟到这些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身力是什么时间成就的呢?

佛说,是从修三十二相业时开始成就。菩萨修行积聚三十二相功德的时候,就得菩萨果。这时虽然有些业习未破,但得二种定;一是菩提定,即智慧心生起,知有佛道可成,是真实法相;二是有定,即业习少许未破,而不暂舍众生。同时还得两种定;一是宿命定,即在定中观察自己宿命和众生宿命;二是生正法因定,即定中证知自己和众生必以正法精神去修行,方能成就。得正法必须亲近佛,亲近善知识,修六度万行,不退转,种不退转的因。菩萨从证新发意菩萨至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里,常随佛多闻,不生厌倦。修三十二相的时候,以百福功德为中心,修心五十,心行五十,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光发心不行,就是说得到,做不到。说一半、做一半,圆满才是百福功德。

佛说,一切世间功德,为人天福报,不能与佛的一毛功德相比。三十二相是菩萨大悲善业之果报,即证菩提。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功德不具足,是漏体。菩萨修三十二相,不是在天中修得,不是女人身能成就,需要满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证得菩提。那就是初发心一大阿僧祇劫;一地到七地一大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一大阿僧祇劫。一些人一听说发菩提心这么难,这么长时间才能成就,就退转为声闻缘觉。诸位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地前菩萨一大阿僧祇劫难过,包括出家修道的开始时间;一旦证得一地菩萨以后,这两大阿僧祇劫好过,常在佛身边听闻佛法。

佛往昔在宝顶佛所满第一大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第二大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第三大阿僧祇劫。往昔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修行过来的,我们能不能例外?修行的时候,以次第修行,有时超越,有时也退转。所以,时间不必确定。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等靠时间,只能是精进修行,才能证得;等不来果位,靠不来果位。为什么有超越、有退转;超越的菩萨,一舍天福,二发大愿,三最上法供养。退转的菩萨,为地前菩萨,一心退,二行退;但退转不退道。

菩萨修行三十二相是,以善眼视众生,得牛王眼相;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得八梵音相;供养师长,头顶礼拜诸佛菩萨,得无见顶相;不诳一切众生得白毫毛相;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得足下平相;供养父母、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得手足轮相;不杀得纤长指相;不妄语得足跟长相;善受师长等教得身臃满相;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教化众生,得手足合网缦相;以手洗除师长、父母身上垢秽后涂香,得手足软相;让众生修施、修戒等一切善法,得毛上靡相;至心听法、说法,坏生死诸过,得鹿王端相;众生有病施药得身方圆相;不欺诳一切贤圣得手过膝相;救护怖畏众生,不说他过得象马藏相;乐闻智论,乐治道路,得皮肤柔软一孔一毛生相;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得金色身相;不生嗔心,得七处满相;不说无义语,得缺骨满相;无两舌得上身狮子相;教人不两舌,得颊车狮子相;以十善法教化众生得四十齿相;让众生喜欢听教善法得白净相;称赞他人功德,得齐密相;修欲界慈,乐思善法,得四牙白相;受持善法得肉髻相;教化众生善法得广长舌相;不恶口得梵音相;慈善怨亲得牛王目相;宣说正法,实法不虚,得白毫光相;头顶礼拜一切贤圣等,得无见顶相。出家人修三十二相不难,在家人修三十二相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优婆塞戒经卷二
【发愿品第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三十二相业谁能做到呢?
佛说,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能发无上大愿心,身口意得做善业,愿众生将来都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亲近佛,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受持深法。但是初学人一定要亲近声闻缘觉,因为菩萨是从声闻缘觉中修出来的。连声闻缘觉都不是,一果罗汉都不是,那对不起,亲近谁都得从亲近声闻、缘觉开始。亲近诸佛、声闻、善友,可以无量世去亲近,受大苦恼也不疑悔,不于菩提心生一点退转心。众生如以恶口打骂我,毁辱我身,我愿增加慈悲,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后两种人即非男非女或是既男又女,就是疑惑不信而犯四重戒的业报之身。我愿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夷之地,常生在豪姓、大姓之家,身体好,财宝自在,而且有好心,有时间能够修行,心得永见。我愿思维不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连意都不起恶念。常为众生做大利益。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求恩报。我愿常行十二部经受持,而且转教他人,弘法利生,能坏众生恶念、恶业,一切世间的事情,不能超越弘法利生这件事。我愿承传佛法,为带领的弟子培德,让他成为声闻缘觉直至菩萨,续佛慧命。我愿救治众生身心重病,心里有病贪嗔痴,身体上有病杀盗淫等。我愿救度自己和众生,说种种法,让众生听了后高兴。对于根基不好的人也要择言说法,不管什么根基的人都让他高兴。如果说法不究竟,引起一个众生心生不快,这不怨众生,是说法不圆融。我愿为饥饿众生舍身,当有人吃我、咬我、打我的时候,就像草木一样,不生嗔恨;而不是吃别人的肉像吃萝卜似的。我愿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于怨亲中其心是一样,诚修六念于无我想,和十二因缘法。我愿常于清净修集慈悲。一切众生如见我身就高兴,乐于和我亲近。一亲近一高兴就丢掉烦恼。只有菩萨行人发菩提心以后只求佛果而不求余果,才能这样。菩萨若能立如是愿,当知是人是无上法财长者。只有这样发愿,才能得到无量财,才是功德事,才能求法。现在发成佛之心,但不说自己现在就是佛。

佛说,菩萨要具足三事,才可谓法财长者;一是心不喜欢看外道典籍;二是心不贪著五欲之乐;三是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别人受苦心不后悔;二是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是行善法时,心不生骄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度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乐;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他的苦报我皆代受,就等于我在受乐一样;二是见善行功德不生嫉妒;看到谁得法修行,亲近善知识,修的比我好才好呢,心生高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三是所行善业不为生死;不为谋生,不为死后做什么,就像秦始皇修建皇陵、兵马俑等,不去做这些;这样人无智慧,因为活着时为死后继续造业,增加自己苦本。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是所行善事功德都为救度众生;三是善巧方便让众生依法解脱而离苦。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观人生欲乐如看到毒蛇;二是唯度众生修苦乐法;菩萨行人是几千次上万次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而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三是行于无生法忍可积累功德;无生法忍就是行不受世间诸法所影响,顺逆二境不动一心。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舍身;二是舍命;三是舍财。发菩提心的人为入世度众生就要舍身命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多闻无厌,勤听善知识教化;二是能忍诸恶;三是诸恶为我成道而助道,同时教他修忍;烦恼火可烧功德林。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二是善能容让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过失也别张扬;三是勤修慈心,经常把好心放在前头。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致心受持禁戒;二是教众生不放逸,自性众生也不放逸;三是口言柔软不粗,不说粗俗低级下流语言,要说让人能够接受的语言;不说让人一听就生烦恼的语言,把好心好事用柔软语说出来;这是一种智慧功德,又是一种口功德;有了意功德于心和口功德于行,自然身功德就具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能法施,法施就是在自身正行的基础上能够弘法、讲佛经或流传经典等;二是能大财施,内财外财为佛事而布施;三是以上两种施,劝人同施;特别是流传经典时,一定要给众生法施与财施于一体的布施机会。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以大乘经典讲给众生听,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二是自己精进禅行智慧等,也教化别人共同修行;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不生轻慢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虽然有烦恼,但能转烦恼,让烦恼转为菩提智;二是知烦恼过失,但不生厌,有愿生生世世来度众生,不因为浊世有烦恼而失愿;三是,有为的烦恼只有用有为法对治,才能把烦恼的根破除掉。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别人证得功德而欢喜,二是自得安乐,不愿意自己独受,还要让大家分享;三是不要满足,满足声闻现状。另外还有三事;一是闻诸菩萨苦行心里不要害怕也应该好好修行菩萨道生起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二是见有人来求助,要想办法尽力满足;三是保持平常心而不生骄慢心,永远不要有贡高我慢心。菩萨若能观因观果,亦能断因断果,是断六道轮回之因果;亦能得因得果,是得佛菩萨的善因果,将来成佛道。菩萨能断因果名为法果,自然会成就法王子。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假名菩萨,一种是实义菩萨。什么样的人为假名菩萨?

佛说,众生发菩提心以后还愿意读诵外道典籍,修学外道术法;为了自己身命,杀害他命,不修慈悲,暂时还乐于生死;常造诸业,活时要好好活,死了也要死的风光;疑惑三宝;爱惜自己的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俗,言行放逸,悔恨;于自身生轻慢想,经常说什么“我永远也成不了佛”之类缺乏信心的话;对修行有烦恼心、有恐惧想;亦不能勤修智慧,坏掉这些业报;对五欲之乐常生贪吝想;对众生不合己意的事有嗔恨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易生无明;不信六度万行;不愿意去修善积福;专门乐意听邪知邪见的恶语等,这就是假名菩萨。

这里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在行上不去做,这些都属于假名菩萨。还有的人,嘴上发了菩提心,可是无量劫以来,一行菩萨道遇到点困难就生疑悔。虽也在行这条道,但不真实,不是真心去行对自己的过失不生忏悔,对众生苦不生怜悯。有的在家人为自己生计或家庭红白事请客而杀牛、宰羊,或杀其它众生祭天地等。虽然信但是不坚固,为世间的五欲和名声造种种恶业。依仗自己年轻力壮或财力雄厚心生骄慢,轻视他人。虽然世间人都这样,但行做的真实性是颠倒的。心里想我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是做的事背道而驰,都是颠倒的。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最后只能沦为生死之乐。而行的布施是人天福报,虽然也受持戒律,只能增长寿命或世间财富,这是假名菩萨的种种表现。什么是实义菩萨呢?最起码往这一坐,心里知道我今天在这静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这种心态就宽阔,苦一点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萨是坐了一会儿,“我这腿疼啊,还是出去度众生吧,给众生讲法去吧”,说一些以文解义的不是自己证悟之语的“法”。真实的菩萨不是这样,往这一坐,腿再疼再麻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为真菩萨,必须先修禅定,证空、证禅、证定,破除这些无明烦恼,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为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为别人能做到吗?为自己能做到的时候,还不忘别人,还要为佛承担事业,这样心量就广,这样才能吃苦耐劳,进入实义菩萨。

佛说,实义菩萨能够听闻佛法,了解深意,理解佛法实义,能亲近善友、善知识,供养师长、父母,乐听佛法,受持、读诵、书写、思维,为法的因缘,不惜身命财物,其心坚固。内财、外财、妻子、儿女都可舍弃。说话就说柔软语,见人先说话、先打召呼,不说让别人后悔的话,不要事后埋怨。说实话,以诚相见,不说恶语,不说两舌。于自己也不生轻慢想,能做到的事情我一定去做,哪怕只能做一点能利于人的事情我都去做,做善事没有上限,遇到路旁行乞的不要给自己限定只给一元,残疾程度特别严重的,条件允许可以多给。这样做增长福德的同时,让自己的智慧力也增长。

佛说,应该磨自己的智慧之刀,锋利自己的智慧之剑。什么是锋利,自己的智慧明明白白,什么魔法魔军魔子魔民来了,立刻就斩断。虽然也看一些外道典籍,带着破邪之剑去看,要想说服外道,不看他们的典籍就没法说服他们。看他们典籍为破他们知见并且超越于他。用方便的方法调伏众生,让所有人信服而不生恐怖。常教化众生,说“菩萨是人修成的,菩萨道是可以成就的。”虽然吃一点苦,但在苦中有乐。同样是干粗活,别人干粗活是苦,发菩提心的人干粗活是乐事。为了这个常修精进,把自己烦恼放一边去,不让烦恼烦自己,也不把烦恼转嫁给别人。心里经常摄持自己去精进,不去贪图安逸,常修忍辱,无辱可忍。以涅槃乐为乐,以涅槃果为果,持戒去精进。愿为众生驱使,只要是为佛法,让我干什么都行,有求必应。我曾发愿,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个人请法,我都给讲法;十人修行,我为十人讲法;百人求法,我为百人讲法。我不为一人少而不讲法;也不为百人多而乐讲法。这是一个菩萨行人的愿力问题,为他人受苦不后悔。见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怜悯并言语安慰,使之重新生起坚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萨道的人必须这么做,不让任何人生烦恼,不求任何果报。不要想“我慈悲谁了,给我个慈悲果报吧”。这都没用,这个名相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几十年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对于怨你、恨你、误解你、对你求全责备的人,我们要想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呀,我有我的过失和不圆满处,这样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布施的时候要平等布施,还要超越自己的亲人。看见出家人,多供养一些;过年过节供养自己父母可能都没供养这么多,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亲人,这才是真供养。知这个世间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众生和自己都要经常有所约束,用佛法来约束。佛法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经常这样约束自己时,自己的心量就扩大。为自己和众生共同脱离生死烦恼,就能发起大愿心。随众生语,不逆众生语。在随顺的过程当中,用佛法去启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断,“你别说了,你说的不对”这样不行。世俗谈论也好,要用善语、柔软语去启迪众生。还有比这好的方法,知道吗?为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菩萨行人都是默默承担一切苦难,而不让人知道。见众生作恶,行少善,只对善业念念于心,尽管少,将来为这小小的善念或善缘都来度;做那些恶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担,让其出离,这才是修菩萨行的人。

于三宝所,对佛法僧不生疑心,乐于供养佛法僧三宝,钱少时,先给贫穷。去寺庙礼佛,宁可进庙不烧香,也要把兜里仅有的钱舍给庙外那些乞讨的人,先施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可是一般人不这样,有一块钱先去供养三宝种福田,舍一得万报,种悲田看不着回报。菩萨行人不求回报,才去种悲田。所以说“先种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做的。咱们有钱,一定别吝啬,对于那些残疾人,受苦受难的人,一定要给予他们,让他们心生希望,“还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这么多坏事,感召此报,他们还这么对待我。世上好人多,还是信佛的人好。”让这样的人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种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万倍。菩萨行人做得到,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钱送当官的、管事儿的,就不供养三宝,更何况贫穷、下贱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钱给他?看过那些恶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点缘,宁可把馒头扔给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给出家人吃。

先为贫苦,再为富贵。要是遇到一个穷人、一个富人,你要先跟穷人打交道,后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情的顺序,都是先对穷人,后对富人。让穷人心生欢喜,富人不因为没先跟他打召呼而不快,而穷人容易生起这种自卑心。富人对谁是否先跟他打召呼觉得无所谓,就算轻慢他了,改日一说,淡淡一笑就过去;穷人要是被有意忽视,后打召呼了,他可能耿耿于怀,终身不忘。菩萨行人绝不让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应让任何人将任何做的不圆满的事耿耿于怀。乐赞别人的好处,说佛涅槃的乐处。如果有技术和艺术,要教穷人学,让穷人得一技之长,让他有饭吃。穷人学了技艺,会心生欢喜;别自私自利,教他并不是贪图他的供养,而是让他得到利益,让他去养他的父母。身口意业,所造诸善,终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利益别人,共为佛事。不是暂时这样,而要一生都这样,恒为他人,这才是实义菩萨,真菩萨。

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在家修菩萨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着来的;所以,难行难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义菩萨怎么知道自己是实义菩萨呢?

佛说,菩萨苦行的时候,首先是自己有诚心,不为苦而苦。干点活是为自己修道,为众生得道,为同修能安心修道创造条件,做点累活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吃点苦,同修都能成道,这点苦吃的太值得了,太应该了;这里真是我修菩萨道的好地方,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好更适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点苦、挨点累,心念就转,“我可不在这庙待了。”这一转,就不是实义菩萨了,是假名菩萨。暂时可以逃离,不能生生世世逃离,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远比这艰苦百倍、千倍。还不如把无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是修行人的福报啊。越是设置障碍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识;越是设置困难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实义菩萨能行得到,不是实义菩萨做不到。

佛说,我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就是从外道那里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转。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他谷物;住的地方多有荆棘;路上有牛粪、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气酷热时在阳光下暴晒;寒冬腊月时受冻;偶尔有点像样的食物时,与人分享,都不退转。现在的寺庙能有这么苦吗,肯定没有;在家人有这么苦吗,更没有。跟佛比一比,我们这些自诩信佛的人,相差太远了。咱们太享福了,福烧的,都不愿意发菩提心了。

佛往昔为四事舍弃身命;一是为破众生烦恼;二是为让众生得安乐;三是为破除贪著身。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拦路虎。如果发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单有苦在等着。哪里魔王最盛,哪里是发菩提心的人修道的道场,无量劫来的业报都赶到今天了,实在太好了;四是为报父母恩。如此不惜身命者,即是实义菩萨。有的学佛人,宁为病重父母舍弃自己寿命而让父母长寿;也有些人,别说舍寿,花个万八千的给父母治病都不干呐,给亲生父母都不舍寿,为别人就更不可能。这样的人能成菩萨道吗?发菩提心的人是只要你学佛修道,你的一切苦、一切罪我都替你承担,你的病我来受,你去往生。佛这么做能成佛,你不这么做就不能成佛。说“我暂时先不这么做,以后再这么做行不行?”那暂时成佛的就与你无缘,成佛的时间就得往后推迟。为什么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而且难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坚、心不转物。佛于往昔为正法故,割身为灯三千六百盏,在那个时候,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但是,为了度脱众生,让众生心坚固,心不后悔也不退转。这是佛往昔修行时看到同修晚上没有灯,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大家点灯。这是什么精神啊!为众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们做到了吗?别说让人割肉,花点钱供养别人都舍不得;为别人做点善事,舍点利益人都不愿干;为别人牺牲点时间,不愿干;他的时间干什么了,忙于世间五欲乐呢。

佛当时具足三种事情,一是毕竟无有退转;二是得为实义菩萨,即只有不惜身命,才能得实义菩萨,光说不做,失掉百分之五十,为假名菩萨;三是功德不可思议,只有如法行作才是功德不可思议。

佛说,往昔曾受千种苦,周身长满千疮,具足一切烦恼,为了众生得解脱,常有为众生担业受苦的愿力,其心不退。比如有的人打坐,为了自己能成佛,也为了别人能成佛,坚持坐住。腿很疼,它不还没折呢么?有的人打坐,腿一疼,马上就退,“哎呀,还是四字洪名轻巧啊,还不用打坐。念佛号就可成,何必这么难受呢。”佛为了众生心不退转,其心坚固,这才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佛往昔曾为了一只鸽子,弃舍自身。当时一只老鹰要吃这只鸽子,鸽子飞到佛处寻求庇护,佛将鸽子保护起来,鹰追过来说,“天理设置如此,这类众生就是以它为食的。把它保护起来,我们这类饿了怎么办呢?”佛对鹰说,吃我的肉吧。为一只鸽子可以舍弃身命,而且不后悔,我们能做到吗?为了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解脱、得到庄严,我一切都可以舍弃。他们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要用菩萨的智慧化度他们,前提是自己先具足菩萨智慧。让他们无烦恼,让他们的恶友、恶业都消失,这就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菩萨已舍离烦恼,不受恶兽之身、不受三途之身,虽示现业力现前,但不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因为往昔有愿力,要替众生受业。所以,有的时候,受恶兽身是为调伏此类恶兽;受地狱身,也是为度地狱众生。受三途身以后,善用人语、法语、实语、不粗语、不无义语,怜悯教化慈悲救度,让这些有缘的三恶道众生即除恶习、恶念,得生人天。这就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往昔为度脱一个有缘众生,受为熊身,熊身有很多烦恼。佛要度脱的众生在哪一道,佛就现哪一道的身去度脱,是化身去度,不是报身、法身去度。凭愿力去的,只能是化身,化身有自在方便。用神力和各类众生交流法音,进而度脱这一道的有缘众生。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不仅可以化熊身,还可以化龙身、兔身、鹿身、蛇身等,度脱自己的有缘眷属、亲戚、朋友等。如果今生信佛,赶紧劝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眷属也信佛,否则的话,他们落到哪道上去,你成道后有化身能力了,就得去那道度脱他们离苦。自己不去度,谁去度啊。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义无反顾地到各道去度脱自己的有缘众生,声闻人和普通人做不到。现在没修到那,根本不知道无量劫来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等各在哪道上,等成就了自己的化身,就能清清楚楚知道。今生有能力时,一定要用佛法去超度他们,到庙里三宝前做法事超度;在世的赶紧劝他们信佛修行。现在不劝,死了以后受业报而牵入六道轮回,等自己成道了还得去度他们。菩萨行人要拥护正法,要怜悯众生,要报四恩,要修菩萨的法行。

如果在这个世界饥饿的时候,就要立大愿,变成大鱼,让众生果腹,离开饥饿苦。菩萨为化解众生苦难,宁堕畜生身。而让吃鱼身的众生有机会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恶。如果在瘟疫的时候,就要立大愿,化作药草,让这些有病的人,吃到这种药,离开病痛苦。菩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这就是实义菩萨。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不要求得到六波罗蜜果。佛道是证得的,不是求得的。说白了,只管去修六度万行就可以,不用成天总想着“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点成佛吧”,这都不行。求六波罗蜜果就是贪性,不是实义菩萨。什么事利益众生就做什么事情,菩萨知生死过幻,让众生脱离各种苦难,就是实义菩萨。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如果受了别人恩报,还要加倍回报他人。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为菩萨,利他就是自利,只为利他。虽然在利他过程中,有很多烦恼,要吃很多苦头,还要把“怨”当“亲”想,平等利益。这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说,诸外道调伏众生时,或打骂、或用刑具折磨众生使之调伏;菩萨要调伏众生,不打、不骂、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药控制,而是用柔软语、真实语让其高高兴兴地接受,这是区别,一定要注意。又打又骂又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语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萨如果遇到盲癃喑哑、愚痴或者是边地这些恶众生的时候,挨打受骂,心不疲倦,行不退转。菩萨有四种不可思议;一是所爱重物能施于人;二是虽然替众生受苦具足烦恼,能忍住恶事,一切恶事能忍;三是离坏之众,就是说坏人堆里找不着他,就算为度坏人,与之同行,坏事肯定也找不着他;在坏人堆里,能劝坏人从善;四是虽然临终见到一些恶境界,不惊不怖,能说法转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后一定回来度你。你等着我。你要是不能等,宁可我不往生,也要让你先报复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还来恼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萨时,非让你堕地狱不可。”这可不行。成道以后的慈悲心是非常大的。佛说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一是开始给的时候,心生欢喜;二是给的时候,不求果报;三是给了以后,不生悔恨。凡是这么做的人,这个人就是行菩萨道。出家菩萨这么做不为难;在家菩萨这么做太难了,有多恶因缘缠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

佛说,如果离菩提无菩提道,就是没有佛就没有成佛之道。虽然有佛可成,没去行菩萨道也成不了佛。

善生向佛请法说,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为什么说他们不究竟呢?

佛说,声闻缘觉道不广大,就是功德不广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别的经上有将声闻缘觉称为究竟,那是方便说,事实上,属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经上说明白了,和其他经典不一样,声闻缘觉证菩提只是方便说。菩提道者就是学果,世间说,四果罗汉为无学,三果罗汉为有学;出世间说,菩萨为有学。声闻的无学是在娑婆世界无学,在其他佛国土成佛道时,必须有学。一地菩萨高于四果罗汉果位,认为这个世界有学,佛道无上我要成,佛法无上我要学,而声闻缘觉不究竟。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万行,这都是有学之处,学什么,就学六度万行;声闻缘觉不修六度万行,认为是无学,只是在这个世间无诸漏。有的人行布施,不是波罗蜜,即声闻缘觉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七地菩萨,所行布施达不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是未得菩提果。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布施,可以达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果。学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众生,是得菩提后才是学果。

有学的菩提行人是有学尽智与无生智,勤心修习三十七道品,才能证得菩提果。尽智是无有障碍的智慧;无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种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积极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进、慧的四种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源。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破除一切恶法的五种力量。七觉支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慧七种能趣入觉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远离轮回,悟八正道的正确之道。这样修行就是有学。自得解脱以后又让众生也得解脱,证菩提果为学果。心能自调自身诸根不动,然后能调众生是有学;自证菩提后,又让众生得解脱为学果。修集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为有学。修行证得具足十八种不共法,为学果。十八不共法分别为,如来身无失者;如来语无失者;如来意无失者;无异想心者;无不定想心者;无不知想心者;信无上成者;欲无上成者;精进无上成者;慧无上成者;解脱无上成者;知见无上成者;身业随智慧行者;语业随智慧行者;意业随智慧行者;过去知见无著无碍者;未来知见无著无碍者;现在知见无著无碍者。为自利利他而造作诸业,为有学;能利他就是利己,为学果。入世随世学世间法,为有学;入世随世而修出世间法,为学果。为救度众生不惜身财,为有学;为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为学果。能教化众生行善生到人天受乐的,为有学;能教化众生修无漏学证声闻果又发菩提心的,为学果。能布施众生一切财物的,为有学;能行法布施的,为学果。能自破贪嫉的,为有学;能破他人贪嫉的,为学果。能受持信、进、念、定、慧的,为有学;教化他人也达到这样的,为学果。

佛说,菩萨信根具足。这个“信根”就是信仰坚固,菩萨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萨道,在这个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坚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间断。菩萨行人遇到多大难处,其心坚固,不退转,能度化众生,不为众生所化度。随顺众生而化度众生是菩萨;随声闻缘觉而化度声闻缘觉是菩萨。随菩萨行人随处安乐,让别人也得安乐。菩萨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现世;二是后世。为现世利益,有无常而不为实;让后世和现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还能让生生世世得成就,这才是自利利他。否则的话,今生再风光,此生结束,一切化为乌有,这不是菩萨的自利利他。菩萨乐有两种;一为世乐;二为出世乐。菩萨自己得乐,也让别人得乐,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暂时没得乐,以后生也会得乐。

佛说,菩萨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这个“一”的基础上,还有二事,一是多闻;二是思维。是佛法都听一听,听完之后用思维加以筛选。众生的业报千差万别,但今生就这一条做的不好,其他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这一条,其他的不要思维。不要把佛对众生说的这些或者法师所讲的都往自己身上对号,人不一定都不圆满。无量劫来的修行,可能有一个地方谬误或两个地方不足,没有关系,就解决当下这一个或两个地方就行,其他的是说给其他众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二法基础上,还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怜悯众生;二是勤修精进;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经常想到众生苦,让众生得乐;经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里有这个基础,见到这个事,自然就会这么做。还有四法;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处处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仪让自己或别人心生后悔,而让他人生疑惑心。还有五法;一是信根坚固;二是持戒,处处是戒,处处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闻;四是布施;五是智慧,多行布施增长自己的智慧。还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众生还有七种贡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见众生有诸过失,发现了以后,不马上纠正,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使之调伏,这样说法是菩萨。如果不顺其意,便为说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萨。

佛说,菩萨有两种;一是乐亲近善友,乐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亲近善友,就不能利他。乐近善友还有两种;一是乐于供养;二是不乐供养。对善友不能说布施,只能是供养,供养善友、善知识;不乐于供养,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们;谁苦,我自己乐就行。乐供养还有两种;一是能听法;二是不能听法。最大的供养功德是什么,是能听法受教化。如不能听,不受他法化,等于供养功德减半,给多少钱只种福田。至心听法还有两种;一是能问;二是不能问。能问者就有所思维,能请法。佛鼓励他的弟子请法,请法者,能自利利他。如果听明白了而不去请法,就是光自利了,没有利他。请法的人也有两种;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听闻佛法后,没教别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没有利他,为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别人受持,这就是自利和利他,为至心持。至心持也有二种,一是思维;二是不思维。思维能得自利,不思维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不思维就像囫囵吞枣,吞下去不知啥滋味。听闻《优婆塞戒经》,要知道这部经解决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没有;自己怎么去持戒等。不去思维的会想,我一点不如法也没有,一点也没破戒等。这种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维解义之人还有两种,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维以后要解义,解义以后戒行处处如法;如法思维,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卧。不解义的人听完戒经跟没听没两样,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种;一是具有八智,一为法智,闻法生智;二为义智,知义生智;三为时智,知时间而生智;四为知足智,无有大贪求想;五为自智,自知之明;六为众智,能够统领大众;七为根智,善巧于心;八为上下智,知尊卑礼让。二是不能具足这八种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说法有十六种说;一是时说,掌握说法的时机;二是至心说,专心致志地说法;三是次第说,说法要有程序;四是合和说,要结合世间的人或事说法;五是随义说,说法要符合经文义理;六是喜乐说,得持高兴的心态;七是随意说,说法结合什么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轻众说,不要轻视大众;九不呵斥众说,可以说一些破戒的少数人,而不是说大众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说,说的要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说,让他人得到利益;十二是不散乱说,法义要说清楚;十三是合义说,要有一个主题,又符合大众心里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说,说了义法让别人信服;十五是说法,自己别生骄慢,认为就我行,别人不行;十六是说罢不求世报,说法只为报佛恩,不求世间回报。这样的人,也能听从别人说法。也有十六种听,一是时听,要遵守听法时间;二是乐听,听法心生欢喜;三是至心听,不要边听边议论;四是恭敬听,要尊重法师讲法;五是不求过听,不要一边听一边挑人毛病,专挑毛病不听人教诲,为戒律所不允许,是可怜悯者;六是不为议论听,要为受持听;七是不为胜他人听,要为受教而听;八是听时不轻说法的人,哪怕是一个乞食的人说法,也要好好听,不因为不是名人就有差别心听;九是听时不轻于法,法法平等;十是听时终不自轻,不要有他比我强,我不如他之类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听时要离色受想行识,放下执著心;十二是听时要为受持而听,从善如流;十三是听时要除去五欲想,法中无世间五欲之乐而有法喜之乐;十四是听时要具足信心,一定能听好,也能行好;十五是听时为调伏众生,既调伏自性众生,又调伏其他众生;十六是听时为断闻根,将来能不用耳朵听的事情,而用心知,那才是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说,能如法听,能自利利他。否则,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20:49 , Processed in 0.1125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