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28|回复: 11

《星云禅话》:不识法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原孚上座有一次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时,有一禅者因听讲至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时,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罢,便请禅者喝茶,问道:
「我对佛学的研究,依文解义,我知道不够深契佛旨,适蒙见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给予指教。」

禅师:「座主刚才所讲的三德法身,在我听来,座主并不认识法身。」

座主:「我刚才所讲的,是哪些地方不妥当呢?」

禅师:「你再讲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禅师:「我不说座主讲得不对,只说座主对法身体相妙用,未能认识。」

座主:「既然如此,请慈悲为我开示。」

禅师:「你信得过我吗?」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禅师:「那你从现在起,停止讲经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起放下!」

座主就听从禅师所说,每日静心息虑,每日从初夜至五更。一天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叩禅师的门。

禅师:「教你传持大法,夜来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过去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紧,致使不能任性逍遥,从今以后不敢在语言文字上搬弄!」

座主便罢讲经,遍历诸方,终能名闻宇内。

法身,即真理之身,亦是吾人的本来面目,历代祖师为了阐扬法身之理,诸如所说涅槃、真如、自性、实相、般若、如来藏、不二法门此皆法身,「法身」不是理解的,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体证的,所谓菩萨断一分生相无明,证一分法身。

2 E0 t; j0 T( `: }, A( V: r: @6 x 6 z! i+ T; ?7 v* w1 J/ c"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

「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二十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些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在生气的学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道:

「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当学僧这么一说时,冷不妨老禅师立即挥手也打了他一巴掌,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道:

「刚才你说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了。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学僧愣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出来,老禅师道:

「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著,就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著又说: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即在身边!从此就在越溪禅师座下参学。

禅宗参学请法,动不动就是打骂,其实禅者的温和洒脱,和打骂的行为完全是两回事,但禅者硬说打骂皆是禅道,原因是打骂表达禅道来得凌厉,让你彻身彻骨容易感受罢了。比方禅者的风范,能屈能伸,打破茶杯,把它捡起来,泼出的茶水,可以把它擦干,这还不够体悟吗?

1 R3 O- |# ^/ l/ p. R" ~ ) e/ L, C8 S* M: x& e# O" P#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位信士问普交禅师道:

「修忏悔法门是为了自己忏悔呢?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一时无以回答,便开始云游参访,希望解答这个疑难问题,一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禅师大叫「喝」了一声。

普交禅师虽然不知「喝」一声的意义,但想到既然前来问道,总该自己先表明来意,哪知正要开口,泐潭的禅杖已打了过来。

普交不知所以,但只有忍耐,经过数日后,泐潭禅师对普交说道:

「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正要启口说好,泐潭又大「喝」一声!在此喝声下普交禅师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禅师走下禅床,执著普交禅师的手道:

「你会佛法吗?」

普交禅师大「喝」一声,复将泐潭禅师的手推开。

泐潭禅师哈哈大笑。

说到忏悔法门,有深浅层次:作法忏、功德忏、无生忏等。偈云:「罪从心起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为自己忏,亦为他人忏;为他人忏,亦为自己忏;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何必要把自己与一切众生分开?说到罪业,在事相上当然有罪有业,有业有报,但在自性本体上,哪有罪业之假名?「喝」的一声,是善是恶?是常是暂?是己是他?众生的分别在真理上实则无分别。

+ S" `. o2 M. S; n# y+ B% m & Q3 ^( T! S5 V8 i,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进仕。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且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而又烦恼重重,心里就不停地嘀咕,不时地怨恨父亲把他送到这种深山古寺里来做牛做马,但因父命难违,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满怀怨恨地发牢骚道:
「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听到,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偈回答道:

「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吓了一跳,从此收束身心,苦劳作役。

伟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禅者是从卑贱作务、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励意志。儒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佛教更是重视苦行头陀,劳役励炼。虽然如斯,这也只是充实福德因缘,乃属世间有为法,若禅者炷香,心能横遍十方,性能竖穷三际,心性能与无为法相应,当然「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了。

3 T4 A; l5 `) z0 k ( [' Y+ e1 m4 q2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渐渐涨高,终于淹到脚下,他急忙祈求道: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不久,他发现一位原住民驾了一艘独木舟要救他,他却说:「我不要你这原住民来救我,我有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独木舟没办法只好驶走,雨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他很着急地祈求道:「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地方,他又说:

「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什么机械东西我都不喜欢,我有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只好驶去,水已涨到胸部,他大喊著:「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来了一位美国人驾直升机来救他,信徒一看:

「你是外国人,我不要你,我有观世音菩萨救我。」

结果信徒几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禅师,把他救起,他向禅师抗议道:

「像我如此虔诚地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却不来救我?」

佛光禅师解释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当你水淹到脚时,菩萨变化了独木舟救你,你却嫌对方是原住民而不喜欢。不得已,菩萨又变化快艇救你,你又说你不喜欢科技文明的机械。没办法,菩萨赶快化身直升机救你,你也不愿意。观世音菩萨一次一次地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嫌这个嫌那个,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真不该救你,还是让你到阎罗王那儿报到好了。」

菩萨三十三化身,光是执著信仰,而无禅的智能,不能认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难怪佛光禅师要慨叹不管了。

2 `3 r. [. {& u+ o: f2 S' u2 w $ v- Q& f. A- q6 I, n. q$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有一次在说法时,有一个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萨就问佛陀道:
「佛陀!这个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于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誉的我,为什么却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从定中引出,自己去问她。」

于是文殊菩萨就绕此女子三匝,并鸣指一下,但此女子都无动于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都不能使这个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现在,就算有百千万个文殊,也没有办法使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国土,有位罔明菩萨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涌出,向佛陀作礼后,便至此女子前,鸣指一下,此女子马上就出定了。

罔明应该就是无明了。禅定,不为外境所动,虽文殊般若智能,亦不为所动,但无明烦恼的力量不可小看,随便一句话,能令你欢喜,也能令你烦恼;随便一件事,能让你高兴,也能让你生气。吾人生存于世,若无禅定实在可怜,每日生活,他人要我们欢喜,说几句好话,我即欢喜;要我烦恼,说几句坏话,我即暴怒。别人掌握了我,我不能自主,连喜乐我都无法对治,此皆禅定不够。

虽系女子,但能入定,文殊菩萨亦不能动,但下方的无明起时,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可不慎呼!

) B' f8 ?- f' g R: W2 t! |" i 4 O6 j; u6 v9 \5 l1 y5 {! S&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严智闲因百丈禅师圆寂后,就到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沩山一见香严智闲就问道:「我听说你在先师百丈处闻一知十,闻十知百,不过那只是知解上的问答。我现在不问你生平体会到的以及经卷册子上记得的知识,但我要问你在未出娘胎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试说一句看看,我为你印证。」

香严智闲懵然不知应对,沉思了一会后,才说:「请师兄替我说!」
沩山禅师道:「我说,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香严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因此便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后,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香严智闲拜辞沩山禅师,到南阳慧忠国师住过的遗址禁足潜修。有一天,在割除杂草时,无意中瓦砾击中竹子,发出响声,他廓然顿悟,说偈云: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从这段公案看,就可以明白知识是知识,悟道是悟道。知识是从分别意识上去认知的,悟道是从无分别智上体证的。禅,也不是从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禅仍然要经过分别意识到无分别智的。设若香严智闲没有慧解,就是用铁锤把竹子打破,一样也不会开悟入禅。

$ H3 e. ^! {9 c4 Y. o! |9 e' l ' X" T( {- k( \9 J1 J) y,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名的大颠宝通禅师,曾住在潮州三十多年。写〈谏迎佛骨表〉而触怒皇帝的韩愈,「日贬潮阳路八千」,也在潮州。韩愈向大颠禅师问禅论道,终于归信佛教,成为大颠禅师的弟子。大颠禅师在去潮州之前到湖南衡山参访石头禅师。

石头:「你是参禅僧?还是糟蹋僧?」

大颠:「参禅僧。」

石头:「什么是禅?」

大颠:「扬眉瞬目。」

石头:「除掉扬眉瞬目之外,把你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看看。」

大颠:「请禅师除掉扬眉瞬目来看某甲。」

石头:「我已经除掉了。」

大颠:「我已经呈现给禅师了。」

石头:「你既然呈现了,你心怎样?」

大颠:「跟禅师没有两样。」

石头:「我的心不关你事。」

大颠:「本来无你无我。」

石头:「你我之间,一物也无。」

大颠:「既然无物,即是真物。」

石头:「真物不可得,你心中的见解这样,还必须大大地护持。」

江西颖川的大颠禅师,到湖南石头禅师处,才真正的开悟,得无畏法,发心到蛮荒瘴气的边陲之地弘法,可见其勇猛精神。

大颠禅师的禅风,正如其赞云:「彻证至理,岂拘正偏?扬眉瞬目,一任风颠。语默动静,妙阐幽玄,昌黎拜倒,衣书纪传。」

僧有多种,在工作上分弘法僧、事务僧、苦行僧等,在行为上分隐居僧、粥饭僧、应赴僧、糟蹋僧等。什么僧都能做,就是不能做糟蹋僧。

8 o" x, x! s; [6 a. i, M) o3 ~' l! ? e* y3 x'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年轻的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后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道:「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是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吗?」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众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地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地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

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他们之间,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禅的里面也没有输赢,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只弱者小虫儿,大公鸡伸嘴一啄,虫儿就是最可口的食物,但小虫儿可以飞走,象征著师徒不可以争论。所以,禅是不争论的世界,但禅也是一个规律有序的世界。

4 @' c1 v! E% b( A + O* @. ?% o' P; O.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09: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年轻的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后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道:「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是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吗?」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众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地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地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

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他们之间,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禅的里面也没有输赢,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只弱者小虫儿,大公鸡伸嘴一啄,虫儿就是最可口的食物,但小虫儿可以飞走,象征著师徒不可以争论。所以,禅是不争论的世界,但禅也是一个规律有序的世界。

- i% O7 D2 Q6 o7 F. I 6 G) K- i/ ~" ?" c# l' s0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3 10:05 , Processed in 0.0758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