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961|回复: 43

转《大般涅槃经》略释认证版-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 18: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般涅槃經》略釋認證版

+ |% \( P1 W( L; T! ~

6 S9 v* P4 b( q3 N

! f/ c) L- k% f) e4 G, I


淨慧法師

9 K3 Y+ O9 B1 V

* q' T3 z1 r' d8 ~: ~1 {1 l+ }

2 o) t5 f$ r7 g. r' F

% ^5 v: m/ s! j8 \/ S; U/ l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大般涅槃经》略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略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特此说明!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十二月
公历二零一零年二月
諸位法師、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 _$ g5 Q1 F' D; y& x

! t: Q T' \( F# o9 n1 S5 ?

涅槃降魔咒

7 |& h* v4 J# N$ _! C6 v' b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前一段时间,我于定中观见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我感知欲令我承担一项重任,后而隐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见到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礼拜大德高僧时,也观见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外形上一模一样。由于这个因缘,我才发心为诸位略释此经。本不愿讲这个缘起,怕有些人心起疑惑。但此经不可思议,缘起也很微妙,不得不讲。我还自知,讲完此经后,在一段时间里,不再讲经。为什么略释,因经文内容很长,诸位来此道场听法时间有限;加之,有些经文内容诸位又知一些。每卷中选择重要的或不易理解处,简单讲一讲,与诸位共同获益。

首先,讲一讲这部经是佛住世时,所说的最后一部经。佛从兜率内院示现降生至十八岁,为太子阶段,主要是感悟生、老、病、死苦。十九岁出家,六年参访,六年雪山静坐为修行阶段,主要是证悟佛理和示现成佛。三十岁至八十岁之间,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主要是阐扬佛法与广度众生阶段。在第三阶段里,说《阿含经》等类似动员,说《楞严经》等类似发展,说《妙法莲华经》等类似高潮,说这部经类似总结。对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难得之法。

这部经为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忏翻译。佛入涅槃后,佛教在古印度兴盛几百年,于西汉时期流入中国。古印度一些僧人从民间把一部分佛经传入中国,佛教也在中国兴盛。初期传入中国的佛经为《四十二章经》等。达摩祖师西来后,佛教在南北朝至隋,掀天揭地,智果于真。唐三藏法师去天竺参验周流十七年,回国后翻译经典为官本流传。民间流传的佛经有译音不准确或错别字之处,但没有伪经之说。现代一些学者却把民间僧人翻译的佛经解说为伪经,实无凭据。

这部经有北本,南本。北本四十卷,南本为三十六卷。二版本内容相同,分卷目录不一。我们今日略释的是南本。南本是以《般泥洹经》为版本,经唐朝荆溪尊者堪验为《大般涅槃经》。

然后,讲一讲经名。大般”是“大般若”的简说,是大智慧。是说这部经里有佛的大智慧。“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声闻、缘觉的涅槃是有时间限制的涅槃。佛的涅槃是无限时间的涅槃。涅槃可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对涅槃可理解为;一是对四圣道之人所专用,其他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外道与六道众生皆喜生惧死;生则苦中有乐,死则无乐皆苦。二为佛是化身涅槃,声闻缘觉是报身涅槃。三是示现涅槃,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成就的示现,成就示现的化身入涅槃,而真正的化身可化无量亿佛,而没有涅槃。即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涅槃不是死亡的代名词。四是涅槃之乐,佛之肉身可法喜充满,享受报身佛的常乐我净。肉身入涅槃,而真实的化身,还同样享受这种快乐。人间净土是圣人的肉体;能讲三藏十二部而无实证的法师,其肉体不是人间净土。
经名可简释为,“智慧能超脱生死”或“超脱生死的大智慧”经。

最后,讲一讲诸位要知珍惜法缘。“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是如语者,实语者。这些法语是真实的,不是吓唬人的。俗语有一句,“精人害怕,傻人胆大”,可用来比喻此义。因为一些人不信、不知佛法;所以,不知害怕。精人为什么知害怕?相信佛法,证悟佛法真实。现代科学证明,地球寿命已达约四十五亿年,在这四十五亿年里,这是最后一次值遇佛法。我们虽未值佛住世,但今日幸遇佛法。还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将在地球上灭失,须五十七亿年后,再值弥勒佛住世。无佛与无佛法时间多么漫长!难道不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吗!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那我们就要珍惜听闻佛法的机会,珍惜法缘,精进修行,去证悟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
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世尊示疾,预知涅槃,弟子请法,入般涅槃,舍利供养等。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这一品,首先是佛普告众生,佛在某时、某地将入涅槃。众生所疑悉可问,为最后问。然后十方众生前来供养,表示哀苦。
如是我闻。一时。是佛经与其它典籍的区别,为释疑,息争论。
佛住世于八十岁时,一时来到拘尸那伽城外婆罗双树林间。
这是佛将入涅槃的地点,这个地点四面各有这样的双树。这种树的特点是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香气四溢,清馨宜人,环境优美;如西方极乐世界,是佛的庄严净土。

这里讲两层含义;一是佛入涅槃为什么选择双树林?佛出生于岚毗尼国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双树下。出世时童贞无忧,修行破烦恼能证菩提,入世与出世对称如双树。二是双树林有什么说法?体现诸佛的佛性空道。佛教认为,宇宙的体性为七界观,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性大、识大。地水火风为物质特性;空是虚性,遍一切处;性是众生本自具有;识是众生自心灵应。人是小宇宙,与宇宙对应;内有六根,外有六尘。空道是诸佛不依于业的不生不灭的真实佛性。六大为性大之六德,六德妙用为佛神通原理。佛出生、成道、涅槃没有在王宫、寺庙和殿堂,而示现于空间树下。双树林释为真俗二谛,真谛为世间与出世间,枝枝相对,离开世间无从谈出世间,无出世间也无从谈世间。俗谛为出家人与在家人,叶叶相映;僧人为俗人中出,俗人为僧人所教化度。

佛将于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的消息普告众生。范围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之内,十方分身释迦文佛所教化众生国土,即娑婆世界众生。佛以神力所发音声,各法界众生都听闻明白。

现代人自喻聪明,讲科学的普遍,所发音声不能十法界众生都听闻明白。连地震都不能准确测知,而动物却能提前知晓,有逃生反应。
罗睺罗为佛唯一之子,佛平等看待九法界众生如同一子想。佛住世时,佛为一切众生皈依处。佛自有法,佛是真僧。佛可为众生遮风挡雨,宿住安稳;即销除烦恼,修成道果。

佛入涅槃后,世间人再不能用音声向佛问疑;所以,为最后问。
佛从面门,放种种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其中六道众生,有缘被一佛光照触者,罪业和污垢烦恼即刻销除,可成圣道。

这里难懂的是“遇”字。现在,十方诸佛慈光也遍照六道众生,可众生遇到了吗?一是有缘之人;二是禅行之人。其它众生虽佛光遍照三千界可耀眼,而众生如盲不觉有分毫。当时,九法界众生都请佛住世,为什么佛还要入般涅槃,就是众生垢重,难逃魔纲。垢重表现为一部分人认为修行来得及;另一部分人不信佛法或遇不到佛法,长期受魔王掌控。
“佛之真子”。这是对十方来此双树林供养佛的阿罗汉所言。阿罗汉是名誉佛子,不是佛之真子。而这里怎么又说是佛之真子呢?一是因为这些阿罗汉是十地菩萨示现的,是随佛示现声闻化度众生的菩萨。佛因地时名善慧,亦名忍辱仙人。佛出生于兜率内院时,名圣善菩萨,亦名护明菩萨。诸位应知,轻视周围的修行人或弘法者,就有可能轻视未来佛;诸位要慎之又慎,要善待周围的同修。我不是自夸,自懂事起,心里就没有“轻视”或“欺狂”等字,在身边常有座右铭,为“心不轻仁”。
观察法,对治之门”。这是佛对来双树林供养佛的优婆塞的评价。内观业习感因果,在行做上找到去掉恶业习的对治方法;培养修行善业习,在持戒中找到增长善业习之佛法。
“八功德水”、“六种味”、“三德”。这里的八功德水是八戒所成,六种味为六度所成,三德为轻软、净杰、如法,是戒定慧所成。这里比喻为十方优婆塞,来此双树林下,供养佛的物品上乘。
如来出世甚难”。佛说法才四十九年,佛法住世才一万二千年,与五十多亿年比是太短暂。人生更短暂,佛法也难值难遇。我平时一句闲话都不说,是没时间说,不能拿有限的生命开玩笑,开不起玩笑,只是默默静修,行住坐卧无非是禅。

佛将入般涅槃都有哪些众生前来哀告供养呢?佛的弟子及八十亿大比丘,六十亿比丘尼。一恒河沙数十地方便现身菩萨,二恒河沙数优婆塞,三恒河沙数优婆夷,四恒河沙数阎浮提诸王眷属男女等,五恒河沙数阎浮提大臣长者,六恒河沙数阎浮提内诸王车兵(将帅),七恒河沙数诸王夫人,八恒河沙数天女,九恒河沙数诸龙,十恒河沙数诸鬼神王,二十恒河沙数金翅鸟王,三十恒河沙数乾达婆王,四十恒河沙数紧那罗王,五十恒河沙数摩睺罗伽王,六十恒河沙数阿修罗王,七十恒河沙数陀那婆王,八十恒河沙数罗刹王,九十恒河沙数树林神王,千恒河沙数持咒王,一亿恒河沙数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数天诸彩女,千亿恒河沙数地诸鬼王,十万亿恒河沙数诸天子及四天王,十万亿恒河沙数四方风神,十万亿恒河沙数云雨神,二十恒河沙数大香象王,二十恒河沙数师兽王,二十恒河沙数诸飞鸟王,二十恒河沙数等水牛、牛羊,二十恒河沙数诸神仙人。阎浮提中一切蜂王,无量阿僧祇恒河沙数所有诸山王,无量阿僧祇恒河沙数四大海神及诸河神、魔王波旬及眷属、非人等。十方诸佛国土各遣大弟子和无量阿僧祇大菩萨前来问讯供养。什么人没来双树林下呢?摩诃迦叶、阿难两弟子,后文有交代。还有一阐提;即燃烧善根的众生。

在来此双树林下哀告供养的众生中,除阎浮提的少部分众生外,不管现什么身,包括外道仙人、飞鸟、兽王、罗刹王、鬼魅王、魔王等,都是菩萨化身示现。
对各法界众生所持美妙上味供养,佛默然不受。

因为佛是化身示现,示现肉身,佛要怜悯人这道众生。这道众生修的是生灭法,而化身菩萨修的是苦乐法。所以,要入般涅槃必然示现无常的生灭法。
宣化法师圆寂时偈曰,“吾从空中来,吾回空中去。”有人问我怎么想,我讲,“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我曾来过,我曾去过。”
& a* ~0 ^( ^; W m' x , }- H- e* [6 j+ r0 z' V3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2 Z) x h; m R D3 Z

4 t" K; l4 s7 h2 k

涅槃降魔咒

5 X( ` g2 O" C3 F2 @% b* B, X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纯陀品第二】
这一品内容是,佛接受了纯陀的最后供养,而拒绝了纯陀请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请求。
纯陀与其同行共十五人,为优婆塞。大胆地站出来,顶礼佛足,悲感流泪,欲从佛这里为众生求得功德资粮,恳请佛接受最后供养。

最后供养。这里是指佛住世入般涅槃的饮食供养。与以后的舍利、佛像、塔等供养一样。区别在于佛用有形之体受有形于供。而后者供养是无形无相之体,受有形于供,所得功德不一样。可比喻为父母在世尽孝和逝世尽孝,虽都是孝,但有区别。

施食有二,果无差别,具足无极限供养。佛为让众生断除贫穷,常得富贵安乐,长寿和有智慧,接受了纯陀等十五位优婆塞的最后供养。这个世界一切福报从供养得。离开供养,无福可求,无福之慧也是空慧,不能成就功德。

佛告纯陀说,世间最具足的供养,也可称最大的供养是;一者受已成佛;二者受已入般涅槃。而且,这二者供养所生功德一样。
纯陀说,这二者的供养所生功德不应该一样吧?先供养者即牧羊女供养时,佛还是众生,不具足佛的智慧,不能让众生具足供养功德,不能让施者尽除烦恼。受施者还是杂食身、烦恼身,可能以后会感业而著善恶两边之身,是无常身。只具肉眼,受已得命、色、力、安、才。而后供养者,供养的是佛,是无烦恼之身、金刚之身、法身、常身,不受善恶业召感之身,具足六度和佛眼、慧眼,受施者无命、色、力、安、才。怎么说二者供养一样呢?

佛说,我无量劫前就已经没有杂食身和烦恼及善恶业召感身了。当初受牧羊女供养后,即见佛性,成佛破魔与今日入般涅槃破魔相同;二者供养功德一样。虽当初没说十二部经,但早已通达,与今日说了早已通达的十二部经是一回事;二者供养功德一样。“牧羊女所奉乳糜,我实不食。”“汝最后所供,实亦不食。”

为方便讲法故,这里的“佛说”是对经文的解释说,可理解为按经中佛或菩萨之义说,其它类同,特此说明。

化身佛是报身佛的意生身,可化无量亿。诸化身佛不食供养,也不入涅槃。而化身佛示现之肉身佛,要示现受食供养和示现入般涅槃。简单地说,佛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示现的肉身还要遵循世间法则,也在遵循毗卢遮那佛法性的法则,“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纯陀和牧羊女一样,都是菩萨化现而来。供养佛入般涅槃的功德要大于大梵天王的功德。生世为人难,佛出于世难,值佛生信闻法难更难;遇佛入般涅槃难上加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纯陀见佛能接受最后供养后,便向佛请求,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的功德是人得长寿。我们今日请佛像供养等于请佛住世,种下长寿之因,将来必得长寿之果。

佛说,不应请佛久住于世。
因为在此世界,一切有形像者,都在无常力的作用下,被破坏掉。无为之佛必示现有为之佛形,来度有为众生去证悟无为境界。佛这么说,是破众生的执著;教众生依法去修证,去自度慧命。用智慧的真妙有破假有为,这是佛的真慈悲。可以说,真佛寿命无量,真常妙有,但不是在这个世界。贪求万岁的人是道士,只是看尸鬼。如是真修行者,会在定中观到释迦牟尼佛真正化身没有入涅槃,法会还没散。当拜佛真身舍利时,会感应到佛的真身妙有。当讲佛经讲出佛法本义时,会观到佛带领百千菩萨与天王等亲临道场,让讲法者生信心,让听法者生欢喜心。有时道场祥瑞百端,异香不散,让听法者似如虚空。我告诉诸位,哪里有讲大乘经典者,一定要拥护道场,赞叹讲法者;因为,在此世界弘佛正法太难了。宁可自己死一千次,都不对讲法的法师说一句不恭的话,何况诋毁;业报太重啊!所以,我鼓励诸位,修证真实法,究竟断诸有。此身苦所集,一切皆空寂。

【哀叹品第三】
这一品内容是,六趣众生闻佛将入般涅槃,心生愁恼,恳请佛慈悲众生,不入般涅槃,请佛住世。

纯陀去办理供养餐具与食品之时,地有六种震动;一是震动的范围,地球至大梵天;二是震动的缘因,佛降生、成道、转法、入涅槃。三是震动的次数,六种震动就是让六趣众生都感应到有大事发生。四是震动的大小,大动带小动。大动是众生普遍感应,小动是让众生普遍欢喜或惊怖。

诸天人、龙等八类众生身毛皆悚,同声哀泣,表现既恐怖又痛苦。以比喻向佛请求说,您如国王,我们如诸子,心爱我们又教技艺等生存本领;今日又要抛弃我们。我们不愿让您放舍,请您久住不入涅槃。理由一,而于诸法,复生怖畏。理由二,初学佛法,未得安乐,未离诸苦,畏惧不能成就。理由三,佛有密藏偏教给文殊等菩萨,没有普度众生。我们想佛不是不教,是没来得及教。理由四,少者无智,老者业重,病苦未脱生死,入于险道二十五有中。
二十五有,即三界中恶趣四有众生;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四有众生;欲界从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六有众生;从初禅天至无想天,色界七有众生;从空想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四有众生。

这时,佛没有直接回答天人、龙等所请所问,而对诸比丘说,你们不要向天人等愁忧啼哭,当勤精进;间接的对诸天人、龙等作了回答。佛接着说,诸比丘有什么疑惑,今皆当问。“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无量劫中,佛为汝等比丘舍身命财,你们应珍惜这个因缘,不应放逸,不应取此虚伪之物。
这里的“虚伪之物”是指诸比丘贪著小乘法,不得究竟,以下劣心得少为足;同时,不应情感用事。
佛接着说,你们诸比丘,虽身披袈裟,乞食,去除须发,却不知求大乘法;如进宝山而取石头,取真金才是大乘法。解脱之法,如来之身,佛的大智慧,没有涅槃。为众生故,是肉身示现入般涅槃。

就此世界而言,佛传给弟子修行身心、解脱生死的方法,在一万二千年里佛法住世,谁依法而行,谁得解脱。佛的化身即如来之身,在佛法住世的时间内自然住世,只是不以肉身住世。佛的大智慧法藏,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为了众生不贪诸有,知空、苦、无常,求出离世间,而肉身示现入般涅槃。

诸比丘闻佛意当涅槃,表现忧悲痛苦。向佛提出几个请求;第一,请佛快给我等讲无常苦,空无我。第二,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佛怎么放舍我等而入于涅槃。第三,我等今者还为烦恼所缚,不知如何解脱,佛怎么放舍我等而入于涅槃。第四,我等久病未得安稳,佛怎么放舍我等而入于涅槃。第五,佛当为我等施法药,让我等得醒悟后,再入于涅槃。第六,佛教我等修行除慢,知空无我等法,我等也这么做了,但不得究竟。几个请求的目的是请佛住世。
佛对诸比丘说,你等善能修行诸法,但有三种修未达实义;第一,但知文字。第二,颠倒生心。第三,有我修行。今当告知诸比丘,达实义的三种修行方法。因为世间有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的思颠倒法。众生必然产生想、心、见三颠倒。所以,众生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但知文字而不知义;颠倒生心,有我修行;即执著有无两边修行。应分三法修行;第一,知文字义修行。第二,远离四颠倒修行。第三,依无为法修行。这样修行可化作世间的常乐我净和出世间的常乐我净。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有义;即世间圣人的肉体要入灭,是诸法空相;出世间的法身无入灭,是诸法实相。

诸比丘说,佛您永离四颠倒,了知常乐我净,为什么不住世一劫或半劫,教我等也离四颠倒。我等如何止住身毒,修于梵行。我等也应当随佛入般涅槃。
佛对诸比丘说,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如国王出巡,将国事付嘱大臣。摩诃迦叶是有智慧的人,能以方便力,巧取水中宝珠,可为你等依止处。入般涅槃是证得,不是说得或随佛而能入得。

诸比丘说,佛您以前教我等诸法无我,如此修行以后,可以成就,得入涅槃。今日佛您入于涅槃,我们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佛用一个例子回答诸比丘;即用国王、旧医、客医、乳药治病加以说明。国王者,我等心是;旧医者,我们的思维是;客医者,佛法是;乳药者,世间诸法是。国王之心愚迷无智,旧医之思维顽愚骄慢,客医之佛法方便技艺。旧医之思维只知世间诸法之乳药,客医之佛法既知世间又知出世间乳药。乳药之世间诸法,既可益人,又可毒人;即众生根基不同,度脱的方法也不同,适应学净土的不能用禅密法,反之亦然。但总归其一,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不管修行什么法,殊途同归,诸法无我时,一定得入涅槃。可现在你等比丘,还未得诸法无我之实。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
8 X) k, C/ f3 W8 x

( g j1 ]7 s3 p3 |

涅槃降魔咒

3 K/ Q( b; z6 R4 ?$ O) s" P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长寿品第四】
这一品内容是,说佛的寿命不可称量
佛接着对诸比丘说,你们对戒律有何疑问,今日都可以问,我当予解说。

诸比丘说,我等无有智慧,于诸戒律不知问什么。我们如同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体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远行他方,将宝物存放在老人这里,老人无有子女,命终后所寄存宝物尽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宝物存于我们这些声闻这里,就如同富人把宝物存于体弱老人那里一样。

佛又对诸比丘说,你们今日若请法能利益一切众生。
诸比丘说,佛您应该将佛法之宝藏寄存于菩萨那里;如年轻人有妻子儿女,家宅兴旺,会保证富人寄存财宝不散失。佛若将佛法付嘱于摩诃迦叶、阿难及诸比丘,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无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诸比丘说到这里,都沉默不语了。

这时,佛对大众说,我之寿命不可称量,我说妙法不可穷尽,你们随意咨问。
佛这么说以后,有一童子菩萨(在古印度时,未结婚的青少年称童子,下边统称为迦叶菩萨。)姓迦叶,从座起对佛说,我不多问,但佛您能听,我才敢问。

这里诸位要注意童子菩萨四字。迦叶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众弟子。什么人是菩萨,唯有佛知,而我们四众弟子,以声闻或凡夫境界,用颠倒知见衡量不了他人。童言无忌,表示菩萨纯贞境界和佛法真常。

佛赞许后,迦叶菩萨向佛请法。共问了三十二个为什么,并表示我们请法是为了顶戴恭敬守护佛法;如大臣守护国王的宝珠一样。同时,为增长广深智慧。

从第四卷开始至十六卷,佛广说迦叶菩萨所请。佛教化众生如何发菩提心,菩萨以身示范众生具体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们学佛、念佛,修行六度万行,是为证得佛果;又不为证得佛果而证佛果,而为承传佛的家业,广度众生。在世间法空的境界上,又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于出世间法定的境界中,又有愿力牵引,因缘汇合,妙有法喜。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我为你说佛如何得长寿之业。佛的长寿之业是以因地菩萨因缘修行而得,菩萨以此业因缘修行必定成佛;如王子犯罪坐牢,国王怜爱自己犯罪之王子,亲自去牢房探视。菩萨如国王,欲得长寿,应怜爱一切众生,对众生应如对犯罪的王子想。有二种法义;一是生慈悲心;自己不杀害也让众生互相不杀害,教其众生守持五戒十善。二是再来三界;菩萨化现到三恶道等六趣众生中去,安慰众生远离恐怖,教其离苦解脱之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佛您说菩萨修行平等心,对众生如一子想;为什么有一童子僧盗听说戒,金刚密迹,承佛神力,杵碎其身;是金刚暴恶还是把众生同一子想只是这么一说呢?

佛说,菩萨为教化破戒之人,而示现破戒童子僧。毁灭佛法、诽谤佛法和不信因果等人,他们杀生、邪见、违犯国法等,佛菩萨同生悲心,同于子想。佛法不同于国法或世俗法,对破戒之人,启单、呵责、说明因果等,让其自我放弃,远离诸恶。佛入涅槃后,有持戒比丘守护正法,纠治破戒;今行善法,得福无量;如伐除宅舍毒树,少年剪掉白发一样。否则,姑息养奸,非我佛子。
这里的启单,还要理解为佛法不度破戒之人,连往生的资格都被取消。有人会想,能这么严重吗?有一破戒弟子在佛前忏悔,我问她,佛听你的忏悔吗?佛观知是你行动上的心忏悔而不是言语上的嘴忏悔;如一死亡的三岁儿童能入祖坟地安葬吗?一定不会,族亲也不会让人破坏俗定之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迦叶菩萨对佛请法说,一人持刀害佛,一人用香供养佛。佛对这二人生平等心,就不应惩治刀害之人。
佛说,如国王有四子,请严师授学,都让成就。而经苦治,因仗罚而死三子,仅一子成就,国王与严师对四子是平等心。有一子成就而使全国人受益,国王与严师得福无量。国王与严师,如苦治不修戒、定、慧法和懈怠、破戒、毁正法之人,同得福无量。菩萨修行此业,便得长寿,并善知宿命;既知自身宿命,又知有缘人宿命,为自度度人。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如对众生生平等心,您应得长寿,善知宿命,常住于世。那今日您寿同人间,不足百岁,是怨恨众生还是往昔造恶业了呢?
佛说,迦叶菩萨这么说是粗言,你只知佛化身示现的肉身涅槃,而不知佛的真正化身、报身、法身寿命无量,如同天地虚空一样。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按此义佛您应住一劫,减掉一劫的生死,为众生常说妙法。
佛说,为度众生故,佛示现如毒树一样的无常肉身。肉身示现入般涅槃,同样是让众生知见,佛的真正三身是常住的。目的是让四众精进修行,广传佛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出世间法与世间法有何区别呢?
佛说,世间法如贼盗牛,被妄心所迷,众生执著肉身生灭,不知佛法,不信佛法,不修佛法,将自身具足的常住佛性散失于六趣中。虽有些人修戒、定、慧,由于没有证得出世间的智慧解脱,而不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脱。出世间法如王退群贼,即闭住自心六贼。清净之业,证知出世间的真常,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脱;证知真正的佛法僧三宝常住;证知世间法的诸法实相,诸法空性;证知出世间法的诸法空性,诸法实相。最后具足佛的常乐我净,也是诸佛法性入常乐我净。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法性或如何知身生法性呢?
佛说,色界天以下法性有身,无色界法性有意无身。诸佛的法性三身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如不相信出世间佛法僧三宝法性,此众生不是清净三皈依,不能持清净戒律,不能证声闻、缘觉和菩提圣果。反之,则能成就。

【金刚身品第五】

这一品内容是,如何成就金刚不坏之身;即菩萨以什么坚固力,什么因缘而成就出世间的法性不坏之身。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佛之真身是常住不坏金刚之法身,不是现在化身示现的肉身。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只见肉身,不见不坏法身;佛您今日为什么要示现入涅槃呢?
佛说,佛之真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有为、非无为、非有相、非无相等。佛的化身无量亿,无处不现身,示现三乘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外的其它佛国土,示现护法身、比丘身、居士身等,度脱十方佛国土众生。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功德圆满,愿力宏深,十地菩萨围绕,唯一佛乘,常乐我净。佛的法性身,毗卢遮那佛,包藏娑婆界,虚空法界,森罗万象,无量众生,是一真如性。佛今日示疾入般涅槃,为欲调伏众生知世间无常,出世间有常。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的金刚不坏法身是如何成就的呢?我们想知这里的缘故。
佛说,以守护正法的缘故而成就金刚不坏之身。什么样为守护正法,菩萨行人护法度人的愿心是;如韦陀菩萨护法度人的行为是;四众弟子的持戒、弘法、自利利他、护持行正法者是。即现代拥护法师广说佛经典者是,依法修行六度万行者是。否则,出家二众为不护法者,在家二众为秃居士。秃居士为相不具足,行有缺欠的假信佛之人。护持正法的人,必生佛国土,得无量果报。佛涅槃后的世间,有众生为吃、穿、住而出家,即职业出家为僧,不为修行、弘法、护法等出家人,这样的人为秃人。这样的秃人,相为出家,心有缺欠,见有护持正法之僧,驱逐杀害,攻击弘扬大乘佛法者。必须有护法四众,持正见、喜大乘、不为利养、具足威仪,制住恶人。这样的人才是持戒、护法之法师,众生的真善知识。出家人有三种;一种犯戒杂僧;二种愚痴僧;三种清净僧。持戒僧为利养故与破戒僧相互亲近,同其事业,这样行做的为犯戒杂僧。不平等教化众生,对犯戒的人不加教诫,还以自己不犯戒而觉得心安,这样行做为愚痴僧。调伏犯戒杂僧和愚痴僧,也能善持戒律,护持正法,为清净僧。菩萨为调伏众生,还示现到白衣、淫女等身,教善止恶,为声闻众所不能为。这样的菩萨善解佛法,善持戒律。有上述正见、正知的护法者,可成就佛金刚不坏之身。

【名字功德品第六】
这一品内容是,听闻这部《大般涅槃经》经名的功德。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有人听闻到这部经的经名就善生人天,不生四趣;即不生三恶道与修罗道。这是说人,所得即生功德。因为,此经为诸佛修行所得功德,具足清净梵行,降伏一切烦恼魔性;佛一生所说妙法,皆入此经;此经具足八味;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凉、五不老、六不死、七无垢、八快乐。八味者是佛法常住,菩萨恒常守护,众生安稳,去除烦恼,是佛正法,可以解脱,清净智慧,法喜充满;佛示现涅槃,而佛法僧三宝常住。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出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是,三身佛真体,三世佛度脱众生之法,佛、菩萨、自性为真僧。所以,此经具足无量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
, H2 P$ N2 C: s. G* ~

% j- O( N) k6 P- |' I2 @6 R

涅槃降魔咒

2 A% W1 ^5 Q, F9 R' C& _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四相品第七之上】
这一品内容为,什么是四相?佛如何示现度脱众生。

佛说,菩萨若为众生开示或宣讲涅槃实义,要具足四相;即法师讲这部经必须坚持的原则。四相是;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如何理解自正;宁可自跳火坑不说佛经三藏十二部为魔说或伪经,宁以利刀自断其舌也不说佛法僧三宝无常,若闻他说生怜悯心如自身被火烧一样,是自正。如何理解正他;如一女人,喂哺婴儿,希望其健康成长,长大以后食苦、酸、咸、甜、辛、淡六味,母欲远行将家业交给善子掌管,而不交给恶子,善子知母远行未还,恶子言母已死。当知其母亲健在而常住的人为正他。佛自比喻为母,声闻弟子为婴儿,母乳为佛法甘露。声闻食六味为苦,无常、无我、无乐。用智慧之火,燃无常、无我、无乐之薪,达到常乐我净。而声闻不知佛入涅槃为示现,而菩萨在品位前菩萨这一大阿僧祇劫,已证知佛法僧三宝常住,菩萨承传佛法,度脱众生为正他。



这部经多处提到如来秘密之藏,一为法秘,口不能言;再深一点讲,修行方法秘,修行口诀秘,承传形式秘。二为义密,不能泄露;深一点讲,菩萨以何相何地等度脱众生密。这些密藏须自己证知,实无秘密,靠东寻西找是徒劳无益的。如有坐脱立亡之法,证得此法之人至死不说不传给弟子,谁证谁得,可用可不用。多讲一句,诸位不要心思用在密藏上,而用在当下修行上。须知林内事,入林便自知。生生世世迷,还世世生生。

佛接着说,能随问答;如有人问佛,我一文钱也不想供养他人或舍给他人,我还要名为大施主,怎样能办到呢?佛回答说可以啊,你见着僧人供给他肉食、美女等,你不损失一文钱,还能名流天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能随问答;即随顺众生,不让一众生因我不能善巧而生烦恼。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您都不听食肉二字,是这样吗?
佛说,食肉如同食自己儿子之肉,断大慈悲种。受戒之人不但不食肉,还不能食五辛之物。不穿贝壳装饰的衣物和皮革衣鞋等。不如此,其身臭秽,众生恐怖远离。佛涅槃后正法时代,四众弟子都能这么持戒修行。从像法时代开始出现,至末法时代流行,出家人少读经书,贪食养身,外观贤善,内怀贪疾,诽谤正法,破佛戒律,相互斗争,攀缘权贵,算命看相等,自称佛弟子。离上述诸恶事的持戒修行人,才是真佛弟子。如是说、如是行的四众弟子得此清净法,为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为佛度众生,先皈后戒,随教修行,渐次而制;以戒修善而知忏悔,去除邪见及堕恶道之因缘,培植善根,增长功德。众生的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因缘不同,说法随之有区别,度脱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这就是善解因缘义。

佛住世时,因出家人众多,粮食欠收等,佛以悲力化三净肉,供出家人食肉;即今日的太岁,是一种真菌类,而不是众生之肉。对三净肉,现在有的法师解释为不见、不闻、不为己杀。

佛接着说,如是四相,即是一义,为大般涅槃。大般涅槃义为灭诸烦恼,离诸有者,离欲寂灭,空无所有,常住无退,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佛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即一是此身毕竟不从爱欲和合而得生,而是如法乐观之身,示现入胎,示现出世,示现婴儿,其母摩耶夫人都是化身菩萨示现。二是示现太子,入学堂,学习技艺,欢娱受乐。三是示现出家修道,受具足戒,精勤证果,力度众生。四是,示现坐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实为降伏刚强众生。五是,示现出息入息,有大小便事,实无诸患。六是示现受人信仰布施,实无饥渴、睡眠等事。于无量劫中,早已具足无上清妙智慧。七是示现是人,实非人相,即相是人,佛性早已非人相,可示现人相等事。八是示现涅槃,而我真实化身,实永不灭。另外,在此世界的无量劫中,佛行菩萨道时,除正面示现外,还示现过反面,如戏中演员,主演过英雄,也演过丑角。再如,示现过破戒、犯四重罪、什么都不信之人、破和合僧之人、魔王波旬、四趣众生、入淫女舍人、奴仆、教师、喝酒、博弈、争讼、大鹫身等,实无造诸恶业,而是化身度众生。同时,也化现梵王、长者、居士等身。为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
为什么我们现在造业不行?我们是报身,化身没有成就。报身造诸恶业,必遭报无疑。
佛接着说,罗睺罗名为佛子,实非我子,也是有愿力的化身菩萨示现。佛的涅槃为常,而声闻、缘觉涅槃如灯灭,不是大般涅槃,自己没有成就佛国土。三果以下罗汉,不名涅槃。
这一品中,提到化身示现问题,化身即意生身,是报身证得意生身。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生身随愿示现身。证佛果的菩萨,可示现佛身,而十地以下菩萨不能示现佛身。在娑婆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可示现肉身佛,其它佛国土的佛,到此世界,也不示现肉身佛。释迦牟尼佛得真身法性,真常永住。而末法一万年以后,佛法在此世界灭失。
佛与诸菩萨随愿示现度脱众生,有一个前提,即度有缘,难度无缘。我们今日值遇佛法,是与佛、菩萨有缘,但还要与周围人多结善缘。结善缘的人,谁要证得菩萨,自己一旦未出离时,相信菩萨一定化现各道中去度脱我们。众生有贪、嗔、痴为可怕,修行人有妒、慢、嗔为可怕。请诸位慎之又慎,保持住精神健康,身体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
. p3 Z* o# L# t0 s' j

) }8 X% }2 p* l ]+ Z. }

涅槃降魔咒

+ \8 u. O9 T) }4 @3 e

6 x8 _# O# }# \) b

% E4 L) h0 t' y3 O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4 ]) I! y/ Q3 U9 w6 y6 M* i- m

【四相品第七之下】
这一品内容有两个;一是讲有无秘密藏;二是大般涅槃行是解脱义。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诸佛唯有秘语;为什么还说诸佛有秘密藏呢?
佛说,诸佛实无秘密藏,只是愚人不解,证有智慧的人了达;即凡夫不修无证,把四圣道视为秘密。依法修行有证有悟,自然清净心尽知,无有秘密。
这里不包括密语真言等,是为承传者说。

佛接着说,若说诸佛有秘密藏;如富人藏有珍宝不给唯一贫子;即将众生出世间得解脱之佛法,隐蔽起来。诸佛能这么做吗?不能。但火宅众生贪著诸有,执著戏乐,不相信诸佛有珍宝。而诸声闻如年幼之子,不懂大乘佛法之成人之事。为此,只是告知一半珍宝,而没有告知另一半珍宝,待幼子长大后,自然知全部珍宝。佛积聚的财宝有两种;一是声闻,即有为僧;二是佛、菩萨,即无为僧。
诸佛于大般涅槃中,为度脱有缘众生一大因缘故,来此世间,示现肉身,示现涅槃。

佛接着说,这个世界众生,常被淫、怒、痴烦恼毒害;即一为可治;二为不可治。对佛法有信者可治,无信者不可治。无信者称一阐提,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拥护善法,不生一念之善。此善为出世间大善,不是世间小善。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涅槃呢?
佛说,涅槃即解脱。什么才是真解脱呢?说色解脱者,即佛解脱,因佛离一切色相。说非色解脱者,即声闻,因声闻未离一切色相。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唯愿佛哀怜众生,再说一说大般涅槃行解脱之义吧!
佛说,真解脱者为;一为不生;为度众生示现肉身,实则性已解脱,故说不生。二为虚无;即无相。三为无为法;即空性常住。四为无病;即无烦恼所缚。五为无垢;即无业报,功德圆满。六为无漏;即无欲无求,只依愿力而行。七为无斗争;即心安清净,无有对立。八为安静;即身安静而常乐。九为安稳;即心安无躁,对三界火宅不生恐怖畏惧,我曾来过,我曾去过。十为等侣;即涅槃路上无朋伴,谁修谁证谁独行。十一为无忧愁;即不为爱牵挂,不为情挂碍。十二为无忧喜;即不闻悲而忧,不闻欢而喜。十三为无有尘垢;即不为六尘所遮蔽。十四为无有垢秽;即纯真无杂染。十五为不可坏;即不为魔事所破坏。十六为多有财宝;无有所负,即功德圆满得大自在。十七为无逼切;即不被无常力迫切所逼。十八为无逼切者;即不为凡夫慢高所逼,不为世间诸毒虫毒兽所害;如日月不逼众生,虚空可容日月。十九为无动法;即佛法久住。二十为无动法者;即法中无我。二十一为稀有;即如火中莲花。二十二为虚寂;即稀有者为妙有,无有未灭尽之事。二十三为不可量;即功如大海不可度,德满虚空不可量。二十四为无量法;即善业无量为因,功德圆满为果。二十五为广大;即无有与之相比者。二十六为最上;即与此比无有超越者。二十七为无能过;即荧火不能比过日光。二十八为上;即究竟彼岸。二十九为无上上;即彼岸智慧无极限。三十为恒法;即长久坚硬,遇之伏顺。三十一为坚实;即性本具足,悟性各张。三十二为不虚;即出世间所证道果真实。三十三为不可法;即无浊自净,真空无尘埃。三十四为无边;即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三十五为不可见;即如虚空鸟迹,水里鱼踪。三十六为甚深;即如声闻、缘觉未达第三城。三十七为又甚深;即如孝子致孝,为诸佛菩萨所恭敬。三十八为不可见;即智慧为声闻、缘觉所不能知,何况凡夫。三十九为无舍宅;即离诸有,有即三界。四十为不可取;即证不可求。四十一为不可执;即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有。四十二为无有身体;即离一切相。四十三为一昧;即唯显愿力。四十四为清净;即无染污。四十五为又一昧;即愿力化为慈悲,智慧为慈悲用,可随缘现镜台。四十六为除欲;即有欲则迷,云开见日。四十七为然静;即无音声之扰,无烦恼之波。四十八为平等;即对众生心平等于一子想。四十九为无异处;即自古华山一条路,妙高峰顶无等论五十为知足;即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五十一为断绝;即断一切无明本,绝一切业障之根。五十二为彼岸;即空无此岸处,了义清净觉。五十三为默然;即性智无声,真常自现。五十四为美妙;即真空存妙有,平静有谁知。五十五为除诸烦恼;即良医妙方、能医众病。五十六为无则;即如心内赛马,肚内行舟,能容众生难容之事。五十七为灭诸爱;即爱河泛舟欲为橹,性空无求干爱河。五十八为法爱;即自拔三毒根,怜悯众生苦。五十九为离我我所;即三界无法我,火宅逃主人。六十为灭尽;即诸有灭尽,诸贪绝根。六十一为救护;即救众生出苦海,护众生离怖畏。六十二为皈依;即真皈无动转,依处无余依。六十三为屋宅;即行走无险难,安稳觉尘迷。六十四为无所畏;即如狮子王百兽,成道破诸魔。六十五为无有则狭;即大道无关卡,智海阔宽无狭峡。六十六为不则;即纯益无害。六十七为又不则;即如舍小舟,而登大船心安快乐。六十八为拔诸因缘;即不受因果律,来去自由身。六十九为能伏骄慢;即众生有佛性,平等慈悲心。七十为伏诸放逸;即贪有多散乱,空无不闻名。七十一为能除无明;即业净无杂染,真明一轮红七十二为寂静;即空旷涅乐,独一无伴侣七十三为坚实;即籽实可为种,漏尽慧命通。七十四为能觉了增益于我;即一觉为佛,了义彼岸;增功益德,救度众生。七十五为舍诸有;即色相虚幻,泡影不真。七十六为决定;即花香无叶事,同根不同用七十七为水大;即甘露润草木,亦能滋众生。七十八为入;即久修无我者,得金于宝山。七十九为善;即喜事于师,得师善教。八十为出世法;即莲花出污泥。八十一为不动;即风吹门动而框稳固。八十二为无波涛;即似一滩清水,喜乐无时日。八十三为宫殿;即宏而戒法为尊,伟自臣服得贵八十四为所用;即金能多用,本来无过恶。八十五为舍婴儿行;即丈夫远行与魔战,不能带五蕴小儿。八十六为究竟;即已破魔罗纲,清净还家乡。八十七为无作乐;即妙药已除五毒,身愈而得安乐。八十八为断四种毒蛇烦恼;即慧剑斩断生、老、病、死苦,行深般若除去烦恼魔。八十九为离诸有;色相烦恼根,拔出无苦集。九十为断塞诸有;即断外道一切有为法,塞法执中无我我见性。九十一为不空;即空空尼犍子,妙有为不空(尼犍子为外道,裸身无财舍为空空)。九十二为空不空;即空三界诸烦恼,不空常乐我净。九十三为离爱;即菩提彻观明了义,爱有求想非慈悲。九十四为断诸有贪;即远离一切有相、束缚、烦恼、生死、因缘、果报。九十五为受安乐者;即众生怖生死,三皈可免离,三皈除四魔,依则得安乐。九十六为涅槃者;来去身安乐,远离诸色相。九十七为不生不灭;即肉身示生灭,真身无生灭,法性恒宇宙,佛性如虚空。九十八为喻虚空;即佛性真常虚空喻,虚空虚无无佛性。九十九为非喻为喻;即为化众生不能喻而喻虚空,众生知虚空而不自知佛性。种种方便比喻因缘化有情,不可喻勉强喻得知实法故。

达到这九十九种境界为真解脱,真解脱者就是觉了为佛。菩萨不达真解脱,尚有一念无明未破。

佛接着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般涅槃。涅槃是佛区别于外道的根本,外道无涅槃之乐,执著于死后的天堂之乐及诸有之乐,众生迷于五欲之乐,天堂之乐都很难得到。唯佛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来者身如极乐,法乐充满:去者常乐我净,妙乐无尽,唯佛般涅槃之乐。什么是三皈依;一者众僧之中法常、比丘僧常;二者佛为觉,法为不觉,僧为和合;三者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皈(即三皈的具体表现);四者随佛语等于供养佛,依法修行求解脱为供养法,众僧为随佛语、依法修行的具体体现者,为供养僧。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 t( ?4 z# H! f" k) g

1 T; e6 V' h# u

涅槃降魔咒

; a" W; b4 S. P p4 [, A

7 P2 }. J: Z8 a6 \8 s

' b4 C8 V! C; r: R4 t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2 _$ X: X7 S+ l, w! d# |& {. V


【四依品第八】
这一品内容是,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为世间众生依止处。菩萨的任务是弘传佛法,引导声闻发菩提心。菩萨多隐于世间,利益众生,教导众生去依止四果圣人。四果圣人必是正法修行人,依像法与末法去修行不能证得四果圣人。

佛说,有四种人依此经护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安乐人天。四种人为;一是须陀洹,为一果罗汉;二是斯陀含,为二果罗汉;三是阿那含,为三果罗汉;四是阿罗汉,为四果罗汉。

这里一果、二果罗汉,必来世间了生死,为世间依止容易理解。而三果为不来果,一返生死在天上;四果罗汉已了脱生死,为什么还来世间。有三种缘因;一是一果、二果罗汉在世间修行遇大善知识指引,可修证得三果或四果;二是三果、四果罗汉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再来世间;三是菩萨示现。

佛接着说,须陀洹人烦恼未尽,故有七返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义;广说世间无常觉,多欲苦为觉,心不厌足觉,懈怠堕落觉,遇疾生死觉,贪究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善知菩萨方便示现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斯陀含人也烦恼未尽,故有三返生死为一来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转正法;不受、不持、不说世间不净之法;不净之法不能染污,不能坏其行;如遇大善知识指导,可满三果后至新发意菩萨。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烦恼未尽。是人为不还果,即不来果。若遇大善知识指导,发菩提心往返世间为新发意菩萨,可证菩提道,直至成佛。
这样的人,世间一切戏论、外道典籍、客尘烦恼所不能害,对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离淫欲:说大乘佛法,梦中也不犯戒。

佛接着说,阿罗汉为诸漏已尽,无世间烦恼,如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常随诸佛化身来此世间弘法,成就菩萨道,直至成佛。
现在世间尚有部分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尊佛旨住世,护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见知。正法时代,阿罗汉住世,示现神通,制伏外道,无世间诸漏,集无量功德,能随佛化度众生,除佛菩萨外,为人天中最尊最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在《瞿师罗经》(《美音经》)中说,天魔为坏佛法可现佛身相庄严,眉间放光。魔尚能变作佛形,那也能变作四种罗汉身相,各现种神通。佛您说可依止的四种人,众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

这个问题在当今末法时代特别现实。末法时代,说法者多如牛毛,怎么去辨别真伪,一位几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对我说,“我信修佛法几十年,三藏经典我都研究过,过去和现在最知名的法师讲法我也见过或听过。但像您如此讲法还是第一次听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听后立刻明白如何去修行。你要么是菩萨再来,听你讲法后,会有无量众生得度,人天之幸。要么是魔王再来,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祸。”我问他,你说我属于哪种人?他说,“我无实修实证,判定不了”。其实这两种人我都愧不敢当,太抬举人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修所悟,有六种辨别方法,供诸位参考;即:一有师承;二有开悟法师认证;三讲法时有祥瑞让听法者感应道交;四依禁戒正行;五依身行正法,离相受持;六龙天护佑,能伏外道。第六条现代人很难理解,我讲两个实例,一是有一位按隐态天师法语修行的人,见到我后说,“怎么见到你后,我只见光,而且不能与我空中隐态天师沟通了?”二是有一位人称“大仙”的人,能卜事看病等,见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这样的事不只二例,还有很多。他们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龙天护佑,非我之能。辨别魔王或魔民讲法也有六条;一贪求供养;二赞叹淫欲;三说灾或造灾迷惑众生;四自我癫狂自喻是佛;五讲相似法离戒定慧修行之根本;六遭王难,国法不容。

佛说,善男子当善分别真假。如何辨真假呢?佛用一个例子作比喻,夜有偷狗之人入院。家人大喊,抓住贼人将其手脚捆住送官法办。这时,偷狗之人做贼心虚,跑掉后不敢再来。降伏魔王波旬亦而,此为一也。诸声闻人要勇健威猛,不要怯弱畏惧,当精进修行,坚固道心,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魔自降伏,忧愁而去。菩萨行人得佛深密法,其心欢乐。经历过无量亿魔侵扰,知修行大乘经典能降伏诸魔,此为二也。声闻、缘觉之人持咒,令魔王波旬心生畏惧而退。菩萨行人修学大乘经典,以方便降伏诸魔。让声闻、缘觉之人也信乐大乘经典,此为三也。菩萨行人以身示范,破魔法后方显大乘佛法珍贵:魔考一尺,道增一尺:让声闻、缘觉之人得知魔王从反面助你成道,此为四也。
在此世界有佛无魔不成道,有魔无佛不成佛。
佛接着说,佛入般涅槃后四十年中,此经流行。百千福薄众生不信诽谤此经,唯有此四种人可为依止,当能拔苦济贫。福人信受欢喜,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菩萨为众生广说此经,依菩萨力让众生闻受大乘法味。没有机缘听闻的众生是甚可哀悯者。佛入涅槃四十年后至八十年前,此经隐没一段后复出。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正法时代结束以后,什么人能受持此经,让诸菩萨得不退菩提心?
佛说,若有众生于无量诸佛所发菩提心,能在未来恶世中受持弘传此经,自听受又劝他人听受,自供养又劝他人礼拜。广说众生皆有佛性,善知法藏,建立无上正法,受持拥护;信受者可灭无量劫恶业。恶比丘闻佛般涅槃,不生忧愁,反生快乐,认为佛入般涅槃后,众生可利养,可不持禁戒等,这样的人诽谤拒逆大乘经典。若有对此经不信、谩骂等人,现身得多病、贫穷、值刀兵乱世、丑陋等业报不可思议;未来世不生善处。听受此经乃至一偈,闻后不谤,当知是人已近佛道。以此因缘,一至四果罗汉听闻佛说此经,一定坚信不疑,已近佛道,故为世间依止处。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才识知这样的人而去供养呢?
佛说,若有人建立护持正法道场,当舍身命供养。有了知大乘法义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对供养师长有所疑,如年长比丘向年少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年少护持禁戒比丘向认识的破戒比丘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如出家人向在家人咨询没听闻过的佛法,应不应该礼敬?礼敬为不持戒,不礼敬为不供养师长。
佛说,上述所说是为未来诸菩萨而说,而不为声闻弟子而说。正法时代结束后,菩萨隐世不现身。菩萨行人方便请法,方便供养为持戒,不为不持戒;如声闻弟子,在理论上很难解释通。末法时代,出家人有的用佣人,购房、购车、做买卖、看相等,为佛门不净之物。这时,一至四果罗汉中有人出现于世,现出家像,与此种出家人共处,不表明态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时机成熟后,调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场,护持正法。这样的出家人在没能力和时机未到之时采取默然的态度不为犯戒。佛又用比喻说明此事;如一国王突然死亡,储君年幼,王权被有刽子手之称的恶人篡夺。国人贤士等民心不服逃往外国。篡夺王位的恶人为稳民心,公开求贤人为师,许半国分治;贤人都不愿。这时有贤人之子愿为恶人之师,恶人与贤人之子共治国家。贤人之子对恶人说,你待我这么好,我家先人有长生不老的药,可供给你和大臣们,我们共同长生不老,共治国家。恶人欢喜受之,众人所服之药均为甘露,恶人见众臣服好,便服下贤人之子所供养毒药。恶人死还政于储君,国民和贤士都拥护贤人之子,称赞做得好。无人说贤人之子欺骗、下毒、杀人之过。佛入般涅槃后,诸菩萨以方便力将破戒假名僧调伏,护持正法;如同上述贤人之子除恶人的比喻一样,四众赞叹,护法者无罪业。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的菩萨已经受戒,这样做是不是于戒从缓呢?
佛说,你不应该说已经受戒。菩萨虽然这么做,但戒本不失,实无犯戒。菩萨是化身示现,无化身成就难度众生。这样的菩萨是大乘心,为护持正法奉戒。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僧中有比丘、比丘尼、男、女小沙弥四种人,似未熟之果,怎么知是破戒还是持戒呢?
佛说,良田中小苗时谷莠难分,成熟时谷莠各异。可观察是否远离八种事,以区别之;即:一有佣人;二有牛羊;三有田宅;四居不净地;五有金银;六有车乘;七有生意;八有种畜。唯有清净持戒之人,不受这八种事,也知作此八种事破戒,命终当堕地狱。
可在家人怎么知谁是假名僧谁是真实僧呢?在家人又不应礼拜供养假名僧;如现在人,在街上见出家化缘就报警,怕是行骗之人。一些在家人不敢去寺庙,既怕寺庙经济化,出家人职业化,又怕庙上各类仙堂;这些都是末法时代的表现。

佛接着说,如何判断上述诸问有四条标准;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智不依识;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此四法标准,可辨知是不是真实僧和假名僧。

佛接着说,依法不依人;法是常住佛法,一至四果罗汉知见法性,善解佛微密深藏,当知而为依止。不依人即不依有为,人不能度人,人要通过佛法愿缘度人。
这是结论的法义。有人听我讲佛法后,问我人在哪里。我转告他们,一瓦蔽体隐身心,心中宝刹空无痕,仁者早寻回乡路,昆仑顶上有故人。就是奉持,依法不依人。

佛接着说,依义不依语;义是觉了满足,讲法不离并承认佛常、法常、僧常,劝人正法修行,发菩提心,听闻信受为依义。不依语是;不听文词华丽,花言巧语,让在家人为其劳作等,不应依止。
有人听我讲法后来供养,我转告他们;山头白云,飘忽不定。小溪绿水,来去无声。认为我讲的佛法是正法,依法去行比供养我强千百倍。别依我讲什么,要依佛经说什么。

佛接着说,依智不依识;智是出世间的智慧,是修行证悟所得。依智为依佛,修行世间法,证得出世间。识为世间思维,五蕴之首(色、受、想、行、识),识蕴区宇含心里无量业转习气等。识不可依,也依不住,在不断变化之中。依真智为真常,不依识幻化性。
大乘为钢骨,简出小乘为别安,是古德智慧之语,智慧不立丝毫,出世彼岸有智慧。
有人问,怎么知自己是不是真心念佛?我讲,喜乐烦恼处,生死念相继。净念是真智,识念靠不实。
佛接着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为究竟、彼岸、心里有底。佛所说大、小乘经典都为了义经。说小乘为大乘铺垫,说大乘为小乘统领。菩萨证知佛法真实智慧,心无挂碍,可为了义。一至四果罗汉护持正法为了义。菩萨行人不以小乘经典为了义,众生必依小乘经典为了义而证入圣人流,方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再以大乘经典为了义。不了义有三种;一为对佛经心生怀疑,不相信有佛有法有真僧常住;二为一切外道经典;三为世间经论。这些不能使众生了脱生死,流转六道。
现在有些人专门把不了义几个字对准佛经,把相当一部分印度高僧冒着生命危险,从民间传入我国的佛经说成伪经,或用这部经攻击那部经。我们对此必须有正知正见,莫被迷惑而自毁菩提之路。莲池大师说,妄谈佛理,不如老实念佛。妙叶大师说,因地不真,修而无效。


【大般涅槃经卷第七】
- Q9 H" D( v$ h9 L! |. {" h0 ~+ t

# J. ]0 W# o3 m1 v

涅槃降魔咒

% L: ?8 ]( H1 r3 i4 b

9 q) i6 o" `/ P

! ~1 K1 {# f9 R' ~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 `1 }% ?- {5 Z/ Z8 W7 Z, T4 I, c5 I

【邪正品第九】

佛说,为什么说一至四果圣人可依止呢?因为有四魔的缘故。四魔为;一是魔师;二是魔子;三是邪经;四是邪律。魔子隐现于四众弟子中,破佛戒律,毁谤正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分辨是魔说还是佛说呢?众生如何所行呢?
佛说,我入般涅槃七百年后,魔王波旬现世,以有漏之行作无漏身,坏佛正法;即魔王及魔子现四众像,或现一至四果圣人像,或现佛像自称是某佛。佛说与魔说的具体分别是:
魔说经律是,人行布施得成佛道,受人天恭敬。不存在菩萨从兜率内院降生示现之事,如是说者是魔眷属。
佛说经律是,佛久已成正觉,今方示现,为度众生,随顺世间,如是说者,即是菩萨。
魔说经律是,佛降生时十方各行七步,不可信。
佛说经律是,佛出生于世十方各行七步,是方便示现。
魔说经律是,有菩萨降生以后,父母依王权到天祠用旨册封,使各天王礼敬,故名为佛。或说,天先佛后,诸天王不礼敬于佛。
佛说经律是,菩提树下示现佛破魔后,到诸天祠,天王礼敬。
魔说经律是,佛于出家前为太子时,娶妻深宫自乐。
佛说经律是,佛久已离欲,不受诸天妙乐;弟子赞叹,都发心出家修道。
魔说经律是,佛住世时,任由弟子们有佣人、养动物、蓄珍宝、有田地、做生意、储谷米等事,佛慈悲怜悯众生故,佛不戒止。
佛说经律是,佛门戒律严严,除禁止上述魔说事外,还不准驯兽、观星、占相、解梦、习治身咒术和惑人的外道咒术;还不谈俗事、不美容、不伪曲、不戏笑谈说、不穿皮衣皮鞋、不亲近国王权贵、不高声大笑、不妄说长短等是非、不穿美丽衣服、不造不卖不喝酒、不淫乱、不博奕(包括赌博)等。如有出家人这么做,即应还俗。
魔说经律是,世间神为大,菩萨为供养神故入天祠。菩萨入诸灭是,为调伏诸天人。菩萨不能示入外道邪论中去,菩萨斗争不和合,不为国王大臣等恭敬;于怨亲二人中间保持中立,故名为佛。
佛说经律是,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处示现,在示现处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魔说经律是,佛为我解说经律,说恶法中罪不分轻重一样重。佛经就为调伏恶人所说,谁不相信佛说等于有罪。如能信受,就是知足少欲、断除烦恼、智慧涅槃的善法因缘。
此外,我给诸位讲一点,现在世中有人不讲戒定慧,讲相似法度人,有些人上当或痴迷,就是相信语言,不求了义。
佛说经律是,戒相分明,不为惩罪,不为调伏恶人。是让诸比丘、比丘尼远离一切不净之物,得微妙清净,正了经义。佛为度化众生而说经律;否则,此等人不为佛法而出家,是邪见外道弟子,
魔说经律是,佛也是人、肉体也无常变异,不须无量功德所成就;也就是空说无我,世间根本没有真正的佛与佛法。
佛说经律是,佛为度化众生化生示现,实则为无量阿僧祇劫功德所成,常住无变异。
魔说经律是,若有比丘实没有五逆重罪,没有失去戒体;而众人说你犯了五逆重罪,失去戒体,失人身当堕地狱,就等于如此。
佛说经律是,若有持戒比丘,被国王,大臣赞叹,这些比丘是罗汉,不久会成佛。这些比丘说,我不是罗汉,也不会很快成佛。国王仍令人民供养尊重,其国王与人民都有大福报,这位比丘也没有犯重罪;如这位比丘听后,默然受之,则实犯重罪。
佛说经律是,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法修证,性无烦恼;除不信不修者外,皆可成佛。有人闻佛法信修,持戒不犯重罪,知身中定有佛性,必定成佛。这样的人这样想或说,都没犯重罪,我释迦牟尼就这么过来的。如不随顺此说,为魔说或是魔眷属。
魔说经律是,根本没有四种极重罪,十三上重罪,犯此戒又犯彼戒,三十下重罪,九十一上轻罪,四中轻罪、下轻罪、七极轻罪,无偷盗庙、塔、僧团、常住财物罪等。五逆、断灭想之人,仅是比丘戒一说而已。如有破戒业报,出家人破戒堕地狱,而外道无戒可犯而生天。按此法理,佛说戒也就是吓唬人呢!出家人穿上俗家衣服行淫就没有犯戒,佛住世时也有这样的出家人得解脱或生天。佛所说如犯了最轻的罪,不知不作忏悔,八百万年后要堕地狱,这不是佛在吓唬人是干什么呢!
佛说经律是,犯小戒及至微细,有因有果,当受苦报,期限不尽。四众弟子须知,而加以自身防护;今世若犯小戒不加忏悔和守持,后世就可无恶不作,何况犯佛所说重戒呢!四众弟子不可亲近上述魔说之人。众生虽有佛性,因持戒修行,才能了见佛性而成就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我多讲几句,修行与持戒似鸟双翅,光修行不持戒或光守戒不修行;如同一鸟折单翅,不能飞行,原地扑腾;又如演员演佛像佛不是佛,演菩萨像菩萨不是菩萨,演僧人像僧人不是僧人,假相演修而实无戒。特别是菩萨行人,动一恶念为破戒,等于折断鸟的一翅;光知守戒不知求解脱法修行的人,同为一理。很多人都误在此不得解脱,即生业障或后世业报不得出离。我劝行人持戒而修行,修行而持戒。劝初行人莫当演员而自误,自误而当演员。

佛说经律是,于九部经中或很多经中不说佛性,虽不说当知实有;当知并作说者,其人真佛弟子。
我在讲《心经》时,谈到入深禅定时的一些境界。一些人难理解,说一些经书上找不到,是真的吗?您有缘听到佛说此处经义时,当知人人具有佛性,您就明白自性观世音的实义了。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说的九部经中均没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说经中虽没有说而却实有,犯不犯戒律而获极重罪呢?

佛说,善男子,实没有犯戒律而获极重罪。佛的经典多为声闻、缘觉所说,但证悟者自知众生皆有佛性。在大乘经典中,对世间亦说有我,顺世间故;对出世间亦说无我,诸法空相故;所说中道亦为妙有,须持戒修行方能了悟。为此,不犯戒律,无极重罪。而不如是说者,为犯戒律获极重罪;如说我已成佛,因为我有佛性必当成佛,为犯戒律获极重罪。
诸位应知,虽有佛性,而没有持戒修行,没有了见佛性,故不能成就佛道。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为什么有的比丘犯戒获过人罪呢?
佛说,若有比丘为名闻利养故,谀谄权贵,邪伪欺诈众生。常想如何让四众亲近于我,先让知我是圣人;然后装模作样,善好第一,大得门徒,得大供养,女人敬念。这样的比丘为犯戒获过人罪。如有比丘想建立无上正法道场,住空闲处,未证得阿罗汉,而人都称是阿罗汉,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以这样的因缘,让佛门增加很多比丘等四众弟子,教化持戒修行,弘扬大乘佛法,建立正法道场,这样的比丘没有犯戒获过人罪,而是菩萨所为。四众弟子不应亲近供养犯偷盗的比丘;比丘私用供养佛寺之物、佛塔之物、他人寄存修塔寺之物、包括供养僧团之物和常住之物,为犯偷盗戒。这样的比丘下世的业报是,人无男女二根或同有男女二根,为恶根人。四众弟子不应亲近男不男、女不女之人和出家又住俗世有俗事、在家又穿出家人衣服、剃光头等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不像在家人之人。真正的出家人对众生应起悲心,不饮酒、不闻香、不妄语,不生淫欲心,乃至动念和梦中,都应如此。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有比丘梦中行淫犯戒否?
佛说,不也,应生悔和不净想。
这是对初行人而说,不包括三果罗汉以上的人和菩萨行人。
佛接着说,如见比丘经常翘着二郎腿,这样的人不为出家人;如见比丘食肉和食五辛之物,穿蚕丝织的衣服和皮革之物,蓄不净之物等,非佛弟子乃外道眷属。佛赞叹迦叶菩萨是有机智灵敏的人,能分清魔说与佛说差别相之法。随佛所说的人是佛弟子,随顺佛经典的人是菩萨。否则,是魔王及其眷属。

听了本品后,诸位应明白,魔有烦恼斗争之乐,作乐是苦。佛有清净无为之乐,以苦为乐。魔与佛斗其乐无穷,佛不与魔斗,魔军自败。魔子与圣人斗,其乐无穷;圣人不与魔子斗,邪说自息。魔法与佛法斗,其乐无穷;佛法不与魔法斗,邪见自除。魔王、魔子、魔法的反方向力越强,佛、佛子、佛法的定力、戒力、慧力就越强。初行人要培育自己的逆商,转逆境为顺境,安稳精进。菩萨行人要用定力、戒力、慧力三力转反方向力为佛正法道场,直至菩提。总之,在世间有佛无魔,不能成就佛道。


【四谛品第十】
这一品内容是,苦集灭道为四谛,声闻弟子如何理解四谛真义而修学四谛。
佛说,知佛真身常住,修苦自利利他,求解脱者为苦圣谛,而三途众生业报苦和人身八苦不是苦圣谛,是报苦,不得解脱。众生无真智,不知佛真身常住,必受轮回苦,枉受轮回苦,甚为怜悯。
苦集谛者是知佛法常住,正法修行,求正解脱。若于佛法不生真智,言正法断灭,不知法性,生死苦恼,是集苦报,不是圣谛。
苦灭谛者是知佛法密藏,精勤修行,有烦恼可灭,有圣道可证,为修苦灭圣谛。若执著修空,说空可灭烦恼,外道也修空,不能于诸法中而得自在。修空不能灭轮回烦恼苦报,因没有从戒、定、慧法藏中修积功德。
道圣谛者是知佛、法、僧三宝常住,依法持戒修行,得正解脱。若以颠倒心,非法计法,造无量恶业,轮回三界,无道圣谛可言。

【四倒品第十一】
这一品内容是,什么是众生的四颠倒?为什么颠倒?

佛说,众生有四颠倒:
第一颠倒是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即平生苦想。佛示现入般涅槃不是苦与苦报,而是常乐我净的一种表现形式。众生不知,颠倒的认为佛之示现肉身也有生老病死之苦,入般涅槃如薪尽火灭一样,而生苦想。喜生惧死是众生的普遍心理,心生苦想而悲痛。
第二颠倒是于苦中生乐想;乐者唯佛真常,而众生乐想是无常苦。众生在无常苦中,不知依法修空寂禅昧而求证真常也是苦;众生在无常苦中,不求出离而贪著五欲之乐生乐想也是苦。
第三颠倒是于无我中而生我想;佛法有我,即是佛性。而众生不知我有佛性,为我中无性我想;并生佛法中无我,我无佛性想。
第四颠倒是于净中生不净想;于不净中生净想。净者佛真身常住,众生执著佛示现肉身而不知佛常住真身,生不净想。众生身在不净处,不知有净而于不净处生净想;与此相反,如修行人心修不净观,也为不净中生净想。

讲到这里有人问,如何理解佛教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代,向佛其心坚固,专心修道,修道成道;如公案中有一富人,见一僧人住草堆而供养百两黄金。三年后,富人见僧人仍住在草堆中,不见庙宇。富人问僧人百两黄金怎么用啦?僧人指了指草堆,富人用手一摸,还是三年前他放黄金的地方,僧人连看都没看。正法时代的人只知修道,不知其它。但正法时代也有像法与末法存在,比例非常小,百分之一与万分之一。古称十人修行,十人成道。像法时代,专求功德,修塔造庙,刻印经书;但像法时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末法存在。正法住世为百分之一;古称有百人修行,一人得度。末法对像法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末法时代,专重形式,执著文字;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像法住世,比例为万分之一与千分之一;有称万人修行,一人得度。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 Q$ F; J; g% B! E2 D

: p: \1 ]) e4 O3 \8 w: z+ o9 T

涅槃降魔咒

; H$ D3 g l$ c+ s- B1 }

8 W& X! @' g, g! F. X( l

" s0 d4 p( A. a% r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 P( R' n h( g! |8 \8 F


【如来性品第十二】
这一品内容是,众生皆有佛性,是众生的真正皈依处。若有人修学此经,相信众生皆有佛性,是真佛子。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三界之中有我吗?
佛说,若说有我,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常为无量烦恼所覆盖,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如贫女不知宅舍深藏黄金;又如婴儿闻苦而不吮乳;再如大力士额有金刚珠因搏击而入腹内,唯有善知识或良医以方便力引导,方能见真实。六道众生业习轮转,身命常断而佛性不断灭。佛性不可见知,而能证知。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若人杀生而因众生之佛性不能被杀,杀生者有没有造不善之业呢?
佛说,杀生者有业报,即堕恶趣。佛性住于众生身的五蕴之中,因缘所生五蕴业相能为无常力所坏。虽众生佛性不能为天魔及人天破坏掉,但杀生又为众生的佛性上添加无明烦恼。
讲到这里,诸位要明白,在世间法中,诸有有我,我在法中。在出世间法中,远离诸有,法中无我;即自性在佛净土。有化身成就的人才称得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迦叶菩萨用偈语向佛请法说,我今不知皈依三宝处在哪里?
佛用偈语说,皈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皈依于法者,则远离杀害。皈依于僧者,不求于外道。此为化度声闻、凡夫,随顺世间法而说三皈依;若出世间,自性圆成佛道无三皈依。若为皈依,即皈依于自性佛。皈依自性佛以佛法身为皈依处,皈依法以自性佛真法为皈依处,皈依僧以自性佛真僧为皈依处。菩萨以皈依三事于一体,示现三事是为无量诸恶众生和诸声闻、缘觉而作佛事。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请法是明知故问,目的是请佛说菩萨清净行,说大般涅槃经,让众生相信自有佛性,正学大乘经典。
佛赞叹迦叶菩萨已成就深利智慧,当为菩萨说入如来藏。有我为常法,无我为断见,中道远离两边即是真法;即众生有佛性不觉佛性而生断见,执五蕴之身是我而生常法。知佛性而修乐的人为善行,知佛性真常而修行的人为入如来藏。知肉身无常而修真常佛性的人为皈依佛法僧,得正解脱。清净佛性,常住不变。众生不应戏论诤讼,应该去证悟了知诸法真性。知身有法乐之性,明与无明,凡夫谓二。有智慧的人了知烦恼即是菩提,一念觉即明,一念迷为无明,这就是诸法真性,也称实性。佛用草、牛、乳、酪的转化比喻明与无明,佛用海水可转为淡水比喻烦恼覆盖佛性。众生的佛性被生老病死烦恼客尘所覆,如假我只见人生人、羊生羊,而未见人下世如何入六道,同人见酪而不见草,见客尘而不见佛性一样。佛又用虚空雷震起云与象牙上的年轮花比喻,虽听闻很多经典,不闻此经,不能说知佛微妙之相,不能说入如来藏知佛性。若有人能受持此经,当知是人能报佛恩,是真佛弟子。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难见难入,声闻、缘觉很难彻底理解明白;为什么佛性难见难入呢?
佛说,无量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未能见所有佛性,何况声闻、缘觉。十地菩萨,见入佛性小一点;如望空中飞行的天鹅、大雁,入其目、见其形,不能知其详;又如醉人行路,朦胧见又不清睛见等。十地菩萨见自身佛性,如弱子通夜玩耍,清晨识物悉不明了;又如黑夜观人,见其影而辨不清面等。无量菩萨如何见入佛性,当精勤修持此经,唯佛能知。佛用“王子宝刀”,“贫夫与大臣未见宝刀”,“猜测宝刀什么样子”来比喻猜测佛性。菩萨知有佛性而如是说佛法;凡夫妄作佛相,种种分别,而起邪见。

妄作佛相很可怕,读几部经就凭猜测意断佛相,用理论批评这位法师,指责那位法师,起邪见而遭业报。在末法时代真修实证,见知佛性后再去评论,免误己害人。我禅修密行几十年,修头陀行,有时每日静坐十几小时,经明师认证后,方敢略讲佛法一二。哪位法师弘扬佛法,我都拥护赞叹。谁批评指责我,诚心感谢善知识的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品第十三】
这一品内容是,通过十个四字音,即四十个字音、字义形述佛之真身,用字喻事。
佛说,世间所有异论咒术语言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您怎么说这些文字的根本问题呢?

佛说,世间一切记论咒术文章等都是世间法,是佛法中的枝节末梢。而世间法的另一半,语言文字等也可记述流传佛法,让世间人闻知佛之真身来去无尽,常乐我净。
一、阿字喻三宝如金刚:三宝为功德。又喻世间为圣者,无著少欲清净能度三途众生。又如修行清净戒律,皈依圣人,礼拜佛、师长及孝养父母,修学大乘,听圣人教诲。

二、伊字喻佛法清净:辨明魔说。又喻佛法微妙甚深难得。得见佛法之人为众生自在说法,为己自在故说,同时转苦为乐。
三、优字喻此经于诸经中最上最胜,声闻、缘觉未曾闻佛性,菩萨能听受此经而于一切众生中为最上最胜。佛性于诸经中最尊最上,若有人诽谤,这样的人与牛一样愚蠢,甚可怜悯。
四、因字喻诸佛法性常住。
五、野字喻佛利益一切众生。
六、鸟字喻佛永断一切烦恼诸谛。
七、炮字喻大乘经典于诸经论中为究竟。
八、庵字喻佛法中能舍一切不净法。
九、婀字喻此经于诸经中为殊胜。
十、迦字喻佛于众生起大悲如一子想。
十一、呿字喻恶有不净、不信佛法密藏。
十二、伽字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常住不变。
十三、俄字喻一切诸不善行,皆破坏佛法。
十四、遮字喻依法修行让众生钦伏。
十五、车字喻佛能救度一切众生。
十六、暗字喻得正解脱无世间四相;否则,烦恼旺盛,不得解脱。
十七、若字喻知佛法真性的人为有智慧。
十八、咤字喻侧身半面说法,法身不足,难见佛法全貌。
十九、宅字喻法身具足,才见佛法全貌。
二十、茶字喻愚痴僧不知佛性常,身无常之法,不知报佛恩。
二十一、拿字喻外道不得究竟。
二十二、多字喻佛对诸比丘讲微妙法,让其远离惊怖。
二十三、他字喻众生愚痴流转生死不求自我解脱。
二十四、陀字喻大乘经典是佛对众生的大布施,称赞的功德非常广大。
二十五、那字喻佛法僧安住不能被魔倾动。
二十六、波字喻疑惑佛法僧常住为颠倒知见。
二十七、颇字喻世间之灾不能破坏佛法僧常住。
二十八、婆字喻用佛力承担依无上正法度脱众生重任的人,一定是大菩萨。
二十九、摩字喻菩萨严持戒律,受持此经与大乘经典。
三十、耶字喻诸菩萨在在处处为众生说大乘经典。
三十一、啰字喻舍声闻乘行菩萨乘,唯大乘能破贪嗔痴慢疑。
三十二、和字喻世间一切法皆佛法,青山无非广长舌,处处烦恼尽般若。
三十三、赊字喻远离贪嗔痴。
三十四、沙字喻威仪具足,受持一切大乘经典。
三十五、娑字喻广说正法让众生生欢喜心。
三十六、呵字喻佛离一切行,知佛常住,应生欢喜心。
三十七、罗字喻魔不能破坏佛法密藏,佛又要随顺世间。
三十八、鲁流卢楼喻,佛法僧随顺世间;如提婆达多示现破坏僧团为制戒故。佛法能令众生口业清净,菩萨能平等慈悲众生。
三十九、满字喻说世间一切善法,离不开相对的一切不善法。修行一切善法,持戒破一切不善法,才能解脱。
四十、无字喻亲近恶修之人,远离善行之人,分辨不清是佛法还是魔法。

【鸟喻品第十四】
这一品内容是,用鸳鸯等二种雌雄共止之鸟,比喻众生苦无常之身与佛性无我之法一样不得相离。哪里有众生因缘受化,哪里就有佛法示现。

佛说,有加邻提(印度的一种鸟)和鸳鸯二种鸟雌雄共止,不相舍离;如同众生苦无常之身与常住无我之佛性一样,不相舍离。众生贪著世间外道之法,不知自有佛性;常住佛性要经过修持,去除无明,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才能具足入涅槃的功德,成为常住佛。闻受此经,了知自身无常而有常住佛性,有烦恼如无烦恼,能利益人天。因为修行人知烦恼能转烦恼,最后证无烦恼。所以,能利益人天。接着,佛用庵罗树花与果,冶炼矿石与金、压榨胡麻与油、水流与大海作比喻以明此意。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寄忧悲诸有,无忧悲诸有,是什么缘故令佛忧悲呢?
佛说,佛法甚深难解,实无忧悲苦恼。而于众生起大慈悲,示现忧悲。视众生如一子想,现有忧悲;如树神依树而住,不能住根,住茎、住枝、住叶一样,是有不见,说无还有。佛性清净无染,无忧悲苦恼,才能利益一切众生。但要度脱众生,就要随顺世间,让众生感知佛的慈悲,佛法与众生佛性不可思议。有忧与无忧在佛境上,声闻、缘觉所不能知,何况众生,无有办法能知;如下劣人无法知上智之人的境界一样。但佛欲让众生离苦无常,同佛一样入于大般涅槃乐。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让众生同佛一样得入大般涅槃乐呢?
佛说,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精勤勇健者,开大智慧殿。

谨慎是依佛法修行,无放逸是精进持戒。放逸是有为法,是凡夫,在苦无常中轮回。无放逸为圣人,离苦得乐,离烦恼为菩提。精进勤行正法者,才能得正解脱,证出世间果。开启大智慧殿堂之门,安住大智慧殿堂为正觉,远离三界诸毒,才能随因缘,示现化度众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2 c$ G, N1 n- U) ]0 @# j

) c- e, @+ b- b( Y

涅槃降魔咒

2 p9 d; R5 _7 ?2 c8 G6 F3 M

( u! q n$ _ w- P9 y

' {/ c; Y3 y4 R4 S/ @+ h% N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 y7 V5 _5 y$ C |$ M7 c* [2 q

【月喻品第十五】
这一品内容是,用此方月落他方月出,而月实无出比喻佛示现般涅槃而实无般涅槃;即有佛入涅槃,而无涅槃佛。

佛说,众生见此方月落,不见他方月出,而此月实无落出。佛示现出生,示现涅槃,佛性实无涅槃,实无生灭,为度众生示现生灭。月有盈亏,佛性无盈亏。
佛用初一日至十五日的月盈亏来比喻示现初生、入学堂、出家、成道、破魔、佛像庄严、示现般涅槃。
佛用满月随水现影和人行万里月随,来比喻不同众生心里的佛相各异。声闻、缘觉、天、人、畜生等心中的佛各有区别。而佛真身是无生方便身,随顺不同众生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佛身。
佛用月蚀比喻有众生出佛身血、造五逆罪、魔坏僧断法等留难,是示现随顺世间,而佛法身无坏无变。
佛用二人比武伤身或致死,其罪不重,比喻有意无意出佛身血的业报,有意业重,无意业轻。
佛用良医教子用药,比喻佛制戒与比丘守戒。佛灭度后,持戒修行者是承传佛法,如子承父医。
佛用诸天一会儿工夫见月蚀月明,天日长、地日短,比喻佛为度众生随顺世间种性,在很短时间内示现生业因缘与成道及入涅槃。
佛用众生喜见明月,比喻佛性纯善清净无垢。佛法为善心之人喜见,恶心之人见而不喜。
佛用春夏冬三季的白天中、长、短,比喻声闻人等见佛如冬日短,菩萨见佛如春日中,佛见佛如夏日长。于未来世,若有人护持此经,开示众生,当知此人是真菩萨。声闻人见此经如冬日怕冷;即自身功德不具足。菩萨行人见佛性常住如春日发芽,必然生根结果,利益众生。
佛用白日见光不见星,比喻佛之三宝真性常住无变。
佛用黑夜彗星,比喻众生见知佛入般涅槃为不祥,闻知佛实无灭度而生忧悲。
佛用日出雾散,比喻此经出世,能灭众生无量无间恶业。世间有此经住世,如佛常住,正法不断、僧宝不减,当多修勤学。此经为无量功德所成,亦名为菩提不可穷尽,故得称为大般涅槃。

【菩萨品第十六】
这一品内容是,此经能为众生发菩提心之因,唯对佛法生断灭想与不信受的人不能为因;此经开始流布与最后陨没等。

佛说,此经大涅槃光胜诸经三昧所有光明,能入众生诸毛孔,能为发菩提心的因。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与作五逆业的人对佛生断灭想,对佛法不信受的一阐提人,怎么能将此经光明入身作菩提因呢?这样的人与持净戒修善的人还有区别吗?再有,有人于无量佛所闻此经不解其义,怎么一经于耳能断除一切烦恼呢?

佛说,除一阐提外,其余众生皆能为菩提因;听闻此经法音,光明入毛孔的人,一定当得无上正等正觉。听闻此经的人不是福薄之人,于往昔供养恭敬无量诸佛,知诸佛甚深密藏佛性的大事。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未发菩提心的人怎么为因呢?
佛说,若有人说听闻此经后不用发菩提心,就能成就菩提道是诽谤正法。但有人听闻此经后,未发菩提心;如在梦中见罗刹鬼像,心中害怕,听罗刹鬼像说,你今若不发菩提心,就要你命。此人梦醒后,惊恐索命而发菩提心。这样的人,虽即生难以成就,在三途或人天等,经常能心念发菩提心这档事。在此经妙神力作用下,能成就这样人的菩提道。

这里,佛用罗刹鬼像索命作比喻,实则是于偶然中遇此因缘,并深深印入八识田中,于因缘成熟时,自发菩提心。而不是恐吓人,逼迫人发菩提心。

佛接着说,此经妙神力如法雨,能普润利益众生,为发菩提心因缘。唯一阐提,不能得到普润利益。一阐提如发霉种子,虽经千万劫,也不能发芽。这样的人断灭一切善根,即便有机会听闻此经,也不能发菩提心。此经妙神力如明珠放入破四戒与作五逆业众生的浊水之中,水可澄清而发菩提心。而此珠放入一阐提的污泥中,无论如何不能澄清而发菩提心;因非根器而无善心。此经妙神力如药树王,能灭众生一切病苦,能销除一切众生破四戒重罪与获五无间罪等恶业,而敬信修持发菩提心;如妙药不能治必死之人一样,一阐提不能发菩提心。此经妙神力,如众生手外伤敷药得愈而发菩提心。而一阐提如众生手无外伤敷药,无发菩提心因缘。此经妙神力,如金刚能坏一切物品,安止无量众生于菩提道。就如锯掉的废羊角无论怎么坏损也与羊无关一样,不能让一阐提立菩提因。此经妙神力,如马吃枝草,断枝草能续生一样,让虽犯四重戒与作五逆业的人,能续生菩提因。而一阐提如多罗树枝断不能续生一样,不能续生菩提道因。一阐提如断树不生、雨不住空、金刚不容外物一样,必然不能发菩提心。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说一阐提有什么法义吗?
佛说,一阐提不能见知真常佛,不能修行贤善之行,不能亲近善知识;认为造作无因果,世间根本就无佛,更不存在佛法等。有智慧的人,见到这样的人必堕三恶道,很可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此法义还有别的说法吗?
佛说,能知忏悔无量劫来造诸恶业,后不复造,诸恶业可消灭;如王者出游正路,盗贼望风逃散,不复再来一样。而一阐提心骄慢,多作恶,不畏惧;又如猴水中捞月,空转六道;有无量众生成佛,而没有一阐提什么事。一阐提不能发菩提心,具体有以下缘故:
一是,一阐提不知佛性真常,见佛入涅槃说,释迦牟尼不也和普通人一样,油尽灯灭吗!见菩萨作善业,诋毁破坏不信,欲置死地而后快。
二是,一阐提身有眼而心无目,不见苦集灭道真谛,而谤佛法。
三是,一阐提恶比丘自称我今是菩萨,不信小乘经典,只信受大乘经典,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缘因,认为众生身中也具足佛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自称我说法与佛说法一样,破无量烦恼如破水瓶一样简单,瓶破而见佛性。这样的人随文解义,口说佛性而心实不信有佛性,是为利养的恶人。而有智慧的人,如国家驻外使节,宁丧身而不辱使命一样,在众生中广说佛三乘法藏,真常佛性。

四是,一阐提恶比丘住伽蓝清净处,自称是真阿罗汉,是大菩萨,破坏佛清净法。见有人讲佛法,心里嫉妒,说这部经是伪经,那部经是魔说,佛经都是无常法等。毁灭正法,破坏众僧。
五是,一阐提恶比丘说,魔王说法就是没有善巧顺着佛说;如杀人放火做州官,死后业报谁见到,有业报也不过那么一说而已;这就是邪恶之法。
六是,众生听闻此经妙神力如日照莲花开放,悉为发菩提心之因。而一阐提虽有佛性,以无量罪垢所覆业缘,不得妙因,流转生死无尽头。
七是,众生听闻此经妙神力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虽有烦恼终不被烦恼所缚,为作菩提微妙因。而一阐提不是法器,不能为因。
八是,如良医善于用药,能治身、眼疾、小儿、邪鬼、毒胎鬼上身等病,却不能治心病一样,不能去除一阐提邪见心。
九是,佛说诸经禅定三昧能治贪嗔痴三毒烦恼病,而不能治已犯四重戒与获五无间罪的业病,唯有此经妙神力能治;却不能去除一阐提的断灭心。
十是,此经妙神力如良医良药,能治众生一切病,能让盲人复明,能治上吐下泻,女人难产等诸病一样,让声闻、缘觉开发慧眼,让犯四重戒与获五无间罪的人发菩提心。而不能治必死之人和天生盲人一样,不能让一阐提发菩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与获五无间罪极重恶的人,未发菩提心,怎么能作菩提因呢?
佛说,此诸众生虽造业极恶,但临命终时,听闻此经后幡然醒悟,知恶有恶报,心生忏悔。虽报在六道,但唯此一念于心识中作菩提因。此经妙神力,具体如下:
一是,此经妙神力如用药涂鞋赶路,诸毒虫自退,唯毒龙一阐提不能退。
二是,此经妙神力如药涂大鼓,诸众生闻鼓声而贪嗔痴等烦恼渐渐自断,唯一阐提不能断。
三是,此经出世如万粮秋收能安乐众生,悉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四是,四众弟子及诸外道,有受持此经、读诵或为人说等,皆为发菩提心因。若再能为犯四重戒与获五逆罪的人和为邪鬼毒恶所持身之人,讲解此经或教人书写此经,信受之人诸恶消灭,邪鬼自去。要知能这样讲解此经之人,是真菩萨。一阐提如聋人不闻其声一样,想听也听不到此经妙典,无此因缘。
五是,诸众生想听闻或不想听闻此经,一旦听闻此经后,众生烦恼之山自崩落;但一阐提不能。
六是,佛先教诸比丘等四众弟子,修学净身,修无我想,逐渐教学其它经典,最后说此经既为已发菩提心的人说,又为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作菩提因;但一阐提除外。
七是,佛以此经为无上船师,驾法船接引众生。但众生也要值遇大般若船,顺风顺水才能到达彼岸。否则,无量劫于六道生死,不能值遇。值遇此经要生奇特想,生清净信,才能安稳过生死海,达彼岸证菩提。
八是,佛示现入般涅槃,如蛇蜕皮,皮退而常住;又如真金作器,于三界化度众生示现种种身,而真身常住无变;再如庵罗树一年三变,开花、结果、落叶,于三界示现三种身,初生、长大、涅槃。而真身真常,不是无常。

佛接着说,“如来密语,甚深难解”;如大王身边有智之臣,知大王晨起后一系列的各个环节;一洗,拿水盆;二吃,上食物;三饮,奉水杯;四游,牵马等;是大王的无声语言,比喻佛说的大乘经典。若佛出世为大众说佛入般涅槃,有智慧的人应知,这是佛本真常而说无常相,想教诸比丘等修无常观。若佛说正法当灭,有智慧的人应知,佛本常乐而说苦相,想教诸比丘等修苦观。若佛说我病苦僧坏,有智慧的人应知,佛性真常而说无我相,想教诸比丘等修无我观。若佛说证空的人为正解脱,有智慧的人应知,正解脱是离三界诸有,想教诸比丘等修空观。若佛说一切众生有佛性,有智慧的人应知,是法常住,想教诸比丘等依法修行,若能随顺学的人,是佛弟子,知佛密藏。
甚深佛法,不是世间凡夫识几个字就能释解。

佛接着说,于佛灭度后,若有人不能恭敬此经,此人于大众中无有威德。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而此人误以为众生缺少福德。同时,正法将要灭尽时,多有行恶比丘等不知自有佛性,懒惰懈怠;如痴贼弃珍宝黄金而挑担草木,甚可哀哉可怕。唯有诸菩萨等取此经真实义,不著文字相,为众生解说。

讲到这里多说一句,有的人总有“大海无涯天作岸,登山绝顶我为峰”的感觉,见哪位法师弘法,不知末法时期弘法艰辛万难,居高临下而专作评论家、批评家。自己却空无证悟,妄谈佛理,甚可哀哉怖畏。交流证悟莫攻击,商洽知见莫指责。圣智凡愚自心明,说与不说众生知。

佛接着说,佛入般涅槃后,正法时代的后八十年,此经于世广泛流通。首先有诸恶比丘等众抄略此经,抄前不抄后,抄后不抄前,抄前后不抄中等。然后用此经的某一句去攻击另一部经,指责法师,使众生不知真伪而灭佛正法。这样的人也读诵此经,却是为装门面、装明白,文饰而不知实义;如贫穷牧羊女卖乳,辗转加水,已无乳味。这样的人破坏大乘经典,也是这样作法。此乳虽无乳味,但仍胜诸苦味千倍。如此经虽遭像法、末法,仍是诸声闻经之王,而为上首。
现在,有的人用一句“末法时代魔王说法如恒河沙”去指责法师,谁讲佛法谁是魔,弄得人人不敢弘法而灭正法;要知这样的人,是魔王伴侣。
佛接着说,如世人皆赞叹男身,知女身是世间是非罪恶的住处;女人虽对诸有贪欲无足,但能知自有佛性就是丈夫相;即不知自有佛性的男人也不是真丈夫相,如同女人。知自有佛性的女人,虽是女人也有大丈夫相,如同男人。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今日才觉得决定通达佛性。
佛赞叹迦叶菩萨说,你今日为随顺世间法故,才这么说。

迦叶菩萨对佛说,我不能随顺世间法,因菩萨知世间法,世俗世论破坏佛法。
所谓,众生恋世多激情,轮转生死浩浮盈。如是顺流背本己,无明神识六道中。学佛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世。识破无常因缘情,自度度人大英雄。
佛赞迦叶菩萨说,你今获无上法味,难知已知;如蜂采百花为蜜一样难得。但是,又如蚊子泽水不能润大地万物一样。虽此经于未来世流通,但能信受此经、听闻此经或见到此经者极少,大多数众生无法受益。何况于末法时代的正法灭失时,此经先灭失。那时佛法在此世间已现衰相,将无佛法。

有人问,世间无佛法时会是什么样子?今日的动物世界是。
佛接着说,此世间佛法要灭时,如秋雨连绵,其它大乘经典悉皆灭失。那时,若有人能保存一部完整无缺的此经或大乘经典都如人中王一样稀有,只有诸菩萨隐世才能做得到。
有人问,此经为什么这样重要?告诉诸位,只有依此经才能矫枉人心中的像法、末法,过正还原人心中的正法。早在十几年前,有一位九华山开悟证道的高僧对众弘法时说,大开普度十年后,将有人弘传正法,矫枉过正四众心中的像法、末法。于末法时代中兴正法,最后四众尚不证知是何人。我提醒诸位,要注意当今世上每一位法师讲法,尊重赞叹。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纯陀独有疑心。心疑依佛性而真佛常住,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即释迦牟尼佛肉身不真常,我们今日却实实在在地见到了;而佛常住真身今日说有,而我们却没有实实在在地见到。依据此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佛说,“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诸法,无有是处。”四圣位也有差别,也无差别。差别在功德圆满不圆满,无差别在佛性觉与不觉。分别解说,如乳牛种色不一,地域不一,而牛乳白色同一。不一的是业报因缘,同一的是佛性;这是四圣位的本无差别。那佛为什么还说三乘法呢?因为世间诸漏与出世间功德不一样,即功德不一样而有差别;如乳还可加工成乳油、奶酪、乳酥等。又如冶炼矿石成金,金价昂贵。矿石的含金量不一样,矿渣多少不一样而有差别;而同是金矿石的同一佛性,无有差别。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还有什么差别呢?虽然这么说有所不妥,但是什么因缘,众生皆有佛性呢?声闻入小涅槃,八万四千大劫,时间有限。缘觉入中涅槃,时间与声闻相同,而法乐环境比声闻天高界好。菩萨入大涅槃,离此三界至佛净土,时间与环境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比;菩萨虽入佛净土,但不是自己的净土。佛入般涅槃是入自性涅槃,无所入和不入,只是示现而已。前三圣位怎么不能同佛一样入般涅槃呢?
佛说,佛入般涅槃为入自性涅槃,不是其它圣位可比。大般涅槃为善有,即妙有。妙有自性净土庄严,妙有自性报身圆满,妙有自性化身无量而化度众生。菩萨的妙有有限,声闻、缘觉无妙有。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酥,佛如醍醐,是同一佛性而又有差别。众生佛性,不是外来,不是后有,各自本具。众生与佛虽是同一佛性,但因觉而智慧与久迷烦恼又有差别。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有人一发心就成佛道,而有的人久发心而不能速成佛道呢?
佛说,有声闻、缘觉、菩萨先于佛前速作誓愿,我当久久护持正法,然后就速成佛道;如商人市场卖宝,愚人不识货而轻笑,见商人吆喝此宝无价后,又是轻笑。还相互说这年代哪有真宝,真好笑。不能速成佛道的声闻、缘觉就如同这样的愚人一样,不识佛宝,而轻视佛道。速成佛道的菩萨,识佛宝而于佛前已作誓愿。同时,于未来世有人因被生活所困等原因出家,心志不稳,邪见不说实话,不精进修行佛法。见闻经中佛为发菩提心的声闻速授记,便大笑、轻慢、攻击等,要知这是破戒,是用世智诋毁佛智与佛法。佛为其速授记,是为坚固其声闻道心,又为护持正法久住。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怎么得不坏眷属呢?
佛说,勤修精进,护持正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怎么口唇干焦呢?
佛说,众生愚痴无智,不识常住三宝;既无法水润泽,又于烦恼险路。众生不知佛真身常住,虽有目如盲者。若知佛真身常住者,虽是肉眼,却似天眼,此人久修行于大乘法。若有天眼者,不知佛真身常住,却似肉眼,此人不能修行于大乘佛法。因为,佛常为一切形类,无足有足多足等众生,以一音说法,彼彼异类各得醒悟。所以,佛为一切众生之父母。佛随顺世间如大人对不会说话的婴儿说话,婴儿虽听不懂什么,却为将来会说话、说什么话打下基础。佛为众生说妙法也是如此,为众生将来成就佛道撒下菩提种子。

从迦叶菩萨请法,逐一开示至这里。

有人问,宣化法师讲,佛法灭时《楞严经》先陨没,这里佛怎么说此经先陨没呢?这里不矛盾,此经为声闻经王,有此经在,等于佛正法住世。《楞严经》是菩萨乘的铜轮王,有《楞严经》在,等于佛正智住世。从声闻乘讲此经先陨没,从菩萨乘讲是《楞严经》先陨没。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
! ~. H/ E) D: V0 Q' P# d4 Z

6 }3 ~* O9 m% x+ P

涅槃降魔咒

/ }" r! R8 f, _+ m9 R, ?

A# z" C" P- v* m+ x

x" T+ s* j8 ~2 J9 s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 P8 ~) M9 A/ f4 S( j. k% k1 f

【一切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这一品内容是,纯陀及天人等各类众生愿最后供养佛。供养后,纯陀菩萨、迦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天人、世人、阿修罗等分别向佛请法。

这时,佛从面门放青黄赤白蓝紫种种光,照纯陀及眷属身。纯陀及眷属手捧器物,佳肴美膳充满,欲奉佛与诸比丘最后供奉。此时,有一位威望很高的天人拦住纯陀说,请等一等供养。诸天天人及其它众生,也各自持斋于佛前长跪供养;诸比丘也手捧衣钵供养。此时的三千大千世界,庄严如西方极乐世界。

纯陀跪于佛前,忧悲恳求,唯愿佛哀悯我们,再住世延寿时间越长越好。
佛告纯陀说,你想请佛久住于世,应快点奉上最后具足的供养。
此时,一切菩萨与各类众生异口同音,羡慕纯陀成大福德,请佛受最后无上供养。我们无福,白准备美食。
佛为让众愿满足,毛孔各化无量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众,示现受各类众生供养。唯释迦牟尼佛自受纯陀供养,并以佛神力使此膳肴充满法会而供养大众。

这里,表示佛示现入世间,随顺世间,怜悯世间众生,而独受纯陀供养。
此时,天人、阿修罗等哭泣悲叹,佛入般涅槃,我等永远离开了师尊,以后的路不知应怎么走。
佛用偈语安慰大众说,“汝等莫悲叹,诸佛法常住,悲心视一切,皆如罗睺罗。四众应善听,闻已应欢喜,即发菩提心,最上之誓愿。”

此时,人、天、阿修罗等大众,闻佛说法,知佛常住,心生欢喜;以散花、涂香、天鼓伎乐等供养佛。
此时,佛对纯陀说,你今日所见是不是稀有奇特呀?
纯陀答说,殊胜庄严。
佛对纯陀说,你今日皆已成就菩萨行,品位住十地。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纯陀所修成就菩萨行,我也随喜。今日佛为利益未来无量众生说此经。那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中,是有余义还是无余义呢?
佛说,所说经典中也有余义,也无余义;即所说法中有不了义,也有了义。
这里的不了义,主要是对诸小乘法,于世间为了义,于出世间为不了义。于世间了义,为方便说;于出世间了义,为究竟说。

纯陀向佛请法说,所有布施都可赞叹吗?持戒与毁戒有怎样的差别呢?
佛说,唯除一阐提布施外,其余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持戒为获戒益增福,自开智慧门。毁戒为自毁福田,自障菩提路。

纯陀向佛请法说,我还是没有明白,破戒的人,就是一阐提吗?如真信三宝真常,就不应破戒呀?一阐提是怎样表现的呢?
佛对纯陀说,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重业不知悔改,还心安理得的人等,为趣向一阐提。犯四重戒作五逆业,心不知畏惧,无忏悔意;又于佛正法,无护惜心,诋毁轻贱的人等,趣向一阐提。又有说世间根本无佛,也无佛法;谁若说有佛,请出来让我见一见的人等,趣向一阐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陀向佛请法说,破戒之人怎么表现的呢?
佛说,如犯四重戒与作五逆业及诽谤正法。

纯陀向佛请法说,这样破戒的人,还可拔济救度吗?
佛说,若遇有大善因缘,还可拔济救度;即破戒后心常忏悔,又畏惧自责,不应破戒呀!以后我也要护持正法,供养护持正法的人,读诵、受持、广说大乘经典。破戒之罪依法调伏后,可以重作新人,新人不算旧账,为不破戒;如日出破诸暗。此经能除诸罪,拔济、救度破戒之人。拥护此经正法可得大果报;若离开此经正法,无救度破戒之人之法。若有诽谤正法之人,能自改悔,还归正法,自念不善自害后,对他人说自己的教训,让他人从中受益,这样的人得福无量。犯五逆罪的人也如此做,也可得福无量。这样破戒的人,自悔后若知正法是佛密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当护持;还要让他人共知,再用正法供养他人,可得大果报;如母子渡河,弃子母可活命,但母拼命不舍,母子都被水淹没。此女本人没有作善业,而因慈念子的缘故,得生天中。犯重罪的人也同此理,因护法心而得福报。护法为世间无上福田,有无量果报。

纯陀向佛请法说,若一阐提也自改悔,也能如此做,也能得到同样的福报吗?
佛说,你不应这么问,如有一种果,皮苦仁也苦,不论怎么培育,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一阐提能如此发善心,就不是一阐提了。另外,一切布施,因布施对象不一样,果报有差别。只有供养佛,才得无上果报。

纯陀向佛请法说,佛怎么说布施果报有差别呢?
佛说,此王舍城中,有一男众信佛又奉外道。来佛这里请法,问布施果报差别之义。以此缘故,佛才说供养对象不一样,果报有所差别。同时,佛又对菩萨带领四众持戒而说,要弃除僧团中少数破戒之人。弃除破戒的少数人,就是对持戒多数人的慈悲。
这时,佛说偈语,“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文殊师利菩萨礼佛后也说偈语,“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佛您说偈必有余,没能全说,请慈悲说其因缘;如西牛贺州有河直而不曲;金银琉璃宝树有树无林;也有女人持净戒而功德成就,有大慈悲;诸天王虽得自在,悉是无常。

佛说,如良医治病,正常用药为治病甘露,超量服药不能治病反为毒。佛所说法也是这样,因听法对象不同,而有所保留取舍。说此偈语是为调伏王子与后妃的骄慢心,教他们知因果循环是很可怕的事。

如今日我为诸位讲佛经,诸位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修行,我要讲继续苦行;否则,往生佛净土很难。所修功德越高,往生的把握越大。如诸位都是初学,我要讲能信佛念佛,将来一定往生佛净土;否则,会让初学畏惧而放弃信念。

佛接着说,文殊师利菩萨,你现在应明白佛说偈语无有漏失,是根据众生根基有所保留。实则你早已明白此义,为利益众生才这么请法。
文殊师利菩萨说,“于他言语,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此偈是佛您所说,这么说法不是了义说法,特别是语言随顺不逆不了义,请佛垂慈哀怜众生,再为其说一说因缘。再有,佛常说一切外道,有九十五种趣向恶道,教声闻弟子应远离;法理在哪里呢?而声闻弟子走的路正确持戒威仪,慎守六根,深入禅乐,趣向善道。佛怎么于其他经典中,有呵责他们的语句呢?法理又在哪里呢?

佛说,所说此偈语不为一切众生所说,而专为阿暗世王所说。阿暗世王害其父王后,还说他父王的过失。至佛所是想用强势,让佛折伏于王者势力。说什么是佛一切智和不是一切智,若有一切智,于往昔无量世中就能调理好常怀恶心的人。怎么还有跟随追逐佛而来今世,成为专门与佛作对或专门谋害佛的人。他们还想出家就出家,佛也管不了呢?以是因缘说此偈语。告诫他,大王你今害父,已作逆罪,虽堕落无间地狱,但不知忏悔,以求清净,有什么缘由还指责你父王的过失呢!再有,教诲声闻弟子远离外道,是教其远离诸恶;声闻弟子再教诲他人也远离众恶。呵责一些声闻弟子,是为教其不毁禁戒,成就威仪;并教其发菩提心,而成就功德。

这时,佛又为文殊师利菩萨说偈语“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文殊师利菩萨于同时也说偈语,“非一切畏杖,非一切爱命,恕己可为譬,勤作善方便”。佛您所说偈语法义,没有全部说透,为不了义;如阿罗汉、四天王等,天人或阿修罗持利剑能伤害了吗?持戒比丘、勇士、烈女等能为活命害怕刀杖吗?阿罗汉能与凡夫相比吗?

因凡夫不识阿罗汉,将阿罗汉比作走路的人,与凡夫一样,而不知礼敬,那是邪见,是有因果的。
佛说,于众生生大悲心,无杀害想,是阿罗汉的平等心。所说偈语是以前说予此城中猎户的,他猎杀很多鹿,请佛去家中食肉。佛虽受请而未食肉,劝他说慈悲众生如子想,才说此偈语。还说,你当长寿,久住于世。受持不害法,犹如诸佛寿。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偈语,“云何敬父母,随顺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堕于无间狱。”即随顺而尊重父母,怎么还堕入地狱呢?
佛说偈语:“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随顺尊重是,则堕无间狱。”即人若随顺尊重贪爱无明,以贪爱无明为父母,必然堕入地狱。
佛说此偈,其因缘是为一婆罗门人,只求受不邪淫戒和不恶口戒,别的戒不能受而说。

佛又说偈语:“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骄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所说还是没有全部说透,为不了义;请慈悲说其因缘;如徒儿向师学手艺,说徒儿是师的儿子不成立;说师对徒儿不像儿子那么教他学不会;说不投师而想自在又什么手艺也学不到。又如,一个傀儡王子什么事也不能自主,能说自在吗?烈女出家,谁也不敢接近她,能说贤善爱念吗?有出家人犯四重戒后,还住寺庙穿出家僧衣,坚持威仪,护持依法修行的人,是人命终又必堕地狱,能说贤善爱念吗?修善的人也有因犯戒而被驱出寺庙还俗的,这又怎么说呢?

佛说,要随顺世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缘而说法。否则,断章取义,风马牛不相及。佛说此偈是为,此城一女子回娘家顺路至佛所;此女说,一切女人不自由,一切男子皆自在。所以,佛说此偈。
文殊师利菩萨见今日佛受纯陀供养而说偈语:“一切诸众生,皆依饮食存。一切有大力,其心无嫉妒。一切因饮食,而多得病苦。一切修净行,而得受安乐。”
此偈大义是,众生都依饮食生存;有势力的人,心才不嫉妒不如自己的人;众生为饮食而生存,才吃各种苦;修净行的人,才能得安乐。

这时,佛为文殊师利复说偈语:“非一切众生,尽依饮食存。非一切大力,心皆无嫉妒。非一切因食,而致病苦患。非一切净行,悉得受安乐。”因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所食为示现,让无量众生具足布施功德,令其出离三恶道,实无所食,不依食而生存。肉身不是真正常住的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谁又见四圣道有食呢!若有的世间凡夫,没有大的势力,但也一生嫉妒他人。若人有外伤,不是因饮食而得病苦。若世间外道人也修梵行,照样多受苦恼。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无余义或一切义。
佛说,一切人常乐善法为一切无余,其它一切为有余或无余。一切常乐善法的人中,要去除掉助道的人。正面助道为善行,不为助道。反面助道为逆缘,行恶法,要去除掉。

迦叶菩萨说,请佛说一说此经能得怎样功德呢?
佛说,听闻此经名字,所得功德声闻、缘觉都不能知,唯佛尽知。这是诸佛境界;何况是受持、读诵、流通或书写此经所得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这时,天人、人和阿修罗等也说偈语,诸佛难思议,法僧亦复然。尊者摩诃迦叶,及以阿难等。
佛说偈语:“我法最长子,是名大迦叶,阿难勤精进,能断一切疑”。
这时,大众以物供养佛后,立即发起菩提心,无量数菩萨得住初地。

佛又为迦叶菩萨、纯陀菩萨分别授记。并说,自修其心,慎莫放逸。佛请文殊师利菩萨为法会说法,待摩诃迦叶与阿难来到此地时,再付嘱如是正法。此后示疾,右肋而卧。

【现病品第十八】
这一品内容是,佛示疾众生不理解。佛又大悲利益众生,放大光明,为诸天及地狱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让众生得安稳、清凉、快乐,除一阐提类不得利益。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无一切诸病患苦,不像世间人等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四毒为病,有寒热、肿痛、吐泻、心慌等症状,今日怎么请文殊师利菩萨为法会说法,而佛示疾呢?我想有两个缘因;一是怜悯一切众生;二是施给有病的人医药。否则,佛今日怎么自说有疾呢?世间人有病坐卧不安,想吃这个那个,或想如何治理家业等。而佛不言不语而卧,不教弟子等持戒修行解脱法,不教如何不退菩提心,不教如何对治诸恶比丘不守清净戒律等;若真有疾,怎么右肋而卧呢?
凡是行菩萨道的人,供养病者医药得大福德。行菩萨道的人,又去供养一切众生,与众生共同发愿,心向菩提,可证无碍智慧。这种功德,能除去众生的三种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

烦恼障表现为:贪欲、嗔恚、愚痴、愤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忏无悔、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骄慢、放逸贡高、对恨诤讼、邪命媚谄、诈现异样、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有无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与恶欲、贪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迷乱、心缘异相、不善思维、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暗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所覆盖。

业障表现为:五无间罪,重恶之病。
报障表现为:三恶道众生与诽谤正法的一阐提。

迦叶菩萨接着说,菩萨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等;佛今日怎么自说有疾呢?世间人有病非常痛苦,想这个人念那个人等;佛怎么右肋而卧,什么也不说呢?愚人会想,世间人有病身体瘦弱,卧床不起,人生厌烦等;佛是不是常住长生,不应自说有病呢?佛右肋而卧,会被九十五种外道所轻视,认为佛也无常,还不如我等长寿呢?世间人有病,四大不适至极,不能随意坐卧等;而佛四大无不适而身力具足,具足十力;不应像婴儿一样什么也不会说呀?而佛有大智慧,大威德,神通自在,进止安详等;应无悲苦呀?

这时,佛心大悲,究竟随顺利益众生,立即从卧而起,结跏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放大光明,充满虚空,明彻地狱。诸天众生遇此光者,得不退菩提之心;地狱众生遇此光者诸苦灭掉,清凉快乐。佛于大光明中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地狱众生因闻法,心生欢喜,当时结束地狱苦报,生人天中。地狱中仅剩一阐提,不能得利益。诸饿鬼类遇此光者,饥渴解除,立刻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畜生类众生遇此光者,恚心灭掉,立即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佛身毛孔出无数宝莲,一一莲花各有一佛,庄严其身。又示现欲界六天,又为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六度万行所得功德。世间人遇佛光者,盲者见色,聋者听声,哑者能言,腿残能行,贪者得财,悭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生信。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六道众生都盼望有佛住世呢?三善道得救度,三恶道罪苦得豁免。
有人问,三恶道众生能有想吗?于心识中冥冥期盼,而身意所不能想。另外,一切众生皆有三身;于三恶道中只是一报身,还有二个心识之体冥冥期盼呢!
这时,天龙鬼神等类众生,心皆欢喜,歌舞散花,供养佛与僧。并说偈语:“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谁能知,施诸甘露法,为断诸烦恼。”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你现在已得这样甚深微妙智慧,一切外道诸魔不能破坏,不为恶风所动;已成就请法功德,乐说辩才。佛早已除病根,永离依卧。于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名无上胜如来,说此经典,开示我等声闻。听闻此经后,受持、读诵、书写、为他人解说。以此功德,发菩提心。从那时起,再没有诸恶疾烦恼业缘;永断诽谤正法一阐提,再没有犯四重戒,没作五逆业。
这里,诸位应知,此经薄福之人,难听闻到;有福德的人听后大果报不可思议。有缘听闻此经之人,实为佛缘殊胜。

佛接着说,佛真实非人非天,也不是鬼神等类;犹如大海无咸味,犹如高山无土石;犹如父母,实非父母;犹如船师,实非船师;犹如商主,实非商主;能摧伏魔军,实无恶心;犹如医王,实非医王。这些都是随顺世间,比喻说法。若有依佛法修身口意业,死后火化、水葬、弃尸供野兽飞禽食用。是善人用尸身行最后善,死后生善道。佛今日自说有疾,请文殊师利菩萨为四众说法,是将示现般涅槃。佛身大般涅槃,是佛甚深禅定,是虚空之性,是无有坐卧等事;更无迦叶菩萨所问世间诸事,诸佛如虚空,性实出世间。世间有三种人的病难治;一是谤大乘佛法;二是作五逆业;三是一阐提。这三种病声闻、缘觉不能治,此病必死,堕入无间地狱。世间有侥幸乱投医好病的巧合,而这三种病,没有巧合。声闻、缘觉从佛或菩萨那里听闻到此经,发菩提心或不发菩提心,以后值佛或不值佛、值菩萨或不值菩萨、闻法或不闻法都能自然成就菩提。何况能受持、读诵、供养此经。

有人问,不到法华会,不得成佛道与此是否矛盾?能听闻受持此经的人,种下菩提因,也一定能到法华会或听闻《妙法莲华经》。

有人问,值菩萨或不值菩萨怎么理解?佛已灭度,我们今生再难值佛住世;但又有诸佛与诸菩萨示现世间,以不同相隐于世间,只是众生愚迷不识而已。我们只有于正修正行中,与周围同修中多结善缘,多受教诲;于不求值遇中,自有因缘值遇;值遇而不知,却又胜似知;若为名相转,虽值又未值。

佛接着说,有五种人听闻此经有不圆满处;一种人为一果罗汉,虽永断三途诸苦,须人天七返;过八万劫后证得菩提。二种人为二果罗汉,虽永断三途诸苦,须人间一往来;过六万劫后证得菩提。三种人为三果罗汉,永断人以下五道,为不来果。过四万劫后证得菩提。四种人为四果罗汉,世间诸漏已尽,入余涅槃;过二万劫后证得菩提。五种人为辟支佛,永断诸烦恼,入余涅槃;过一万劫后证得菩提。

这五种人所证菩提是,听闻受持此经后,发菩提心,才能证得品位菩萨的智慧。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
7 g3 @* o& n! i$ a r

( D, d3 T& [2 u1 M2 J' ?0 d

涅槃降魔咒

! T1 ]4 U- i A! w

$ G& y) k! i5 C) X6 b

# Y9 r4 D9 p. f3 E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5 I8 R3 x" Q+ [, q O! `

【圣行品第十九之上】
这里的菩萨,于世间应理解为菩萨行人,于出世间为品位菩萨。但于菩萨境界中,又没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名相。由于此经中的菩萨,既有世间行作方便,又有出世间品位自在等,如释解中加以区别,诸位不易分辨,故统称为菩萨。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菩萨当于此经专心思维五种行;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菩萨经常修行这五种行,还要修行佛行;即受持佛说大乘经典与此经。具体如下:

菩萨住于圣行,住于此经,久修善法。
一、菩萨听闻此经生信,思维诸佛无上道;为受持佛大乘经典与此经,应舍离妻子、眷属、舍宅、财富等一切外财,视居家如牢狱一样让人烦恼,不得尽寿净修清净行。应出家让一切善法因此增长,修行无上菩提之道。舍外财出家为菩萨行布施,菩萨想出家时,与魔王的战争开始。魔王生大烦恼,说我又减少一个子民多一个战争对手。这场战争又旷日持久,一直战斗到菩萨菩提树下证菩提。
二、菩萨出家后服法衣,奉持禁戒;菩萨护戒之心,犹如金刚。乃至小恶心生怖畏。菩萨护戒如人持浮囊,想渡大海;魔子想破戒,向菩萨乞索浮囊一半、三分之一或再搭一把手不可;菩萨宁被魔子杀掉也不破戒,如不舍浮囊。菩萨护戒,常有烦恼魔子来巧语诱破,而菩萨为证无上菩提,护持重戒与微小戒律一样,坚固心如金刚。
三、菩萨具足五方面清戒;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三非诸恶觉清净戒;四护戒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菩提戒。
四、菩萨又有二种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终不为恶。
五、菩萨还有二种戒;一性重戒(四禁戒);二息世讥嫌戒,世间人都认为不该做的事,如小称大砣和不食五辛之物,不看凶杀戏等。
六、菩萨宁以热铁炙身,终不取以身破戒;菩萨宁吞热铁丸,终不取以口毁戒;菩萨宁卧热铁床,终不取以身贪求高广大床而破戒;菩萨宁日受三百矛刺,终不取以身贪求滋补医药而破戒;菩萨宁投入镬汤,终不以身贪求豪宅而破戒;菩萨宁被铁棒打碎,终不取以身贪求礼拜而破戒;菩萨宁被铁器挖出双目,不以色心视好色;菩萨宁用铁锥刺耳,不以染心听好音声;菩萨宁用利刀割其鼻,不以染心嗅诸香气;菩萨宁用利刀割去其舌,不以染心贪其美味;菩萨宁用利斧砍其身,不以染心贪其触。谁这样对待菩萨,将堕三恶道。而成就菩萨护持清净戒的功德,具足圆满。
七、菩萨修持这样的清净戒,进入八地菩萨,不动地;此地菩萨为不动、不随、不退、不散,如山一样不为大风动、堕、退、散。一不动为,不为色声香味触法所动,不为贪嗔痴所动,不为烦恼魔所动。二不堕为,不堕三恶道,不破四重戒,不为色受想行识蕴魔恼害而堕。三不退为,不退回声闻、缘觉,不退戒还俗,不退菩提道。四不散为,不为邪风所散,于大乘经典不散,不为死魔所散。
八、菩萨进入不动地,为菩萨修行圣行;佛与菩萨所行为圣行。佛与菩萨为圣人;有圣法,有圣戒,有圣定慧为圣人。圣人有七圣财;即信、戒、忏、愧、多闻、智慧、舍离。圣人有七圣觉;即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九、菩萨圣行,修于诸观;观身不净谁是我,我是谁。观身白骨断除一切色欲。观骨节分离断形貌欲、姿态欲、细触欲。观青色十方皆青,黄、白色也是如此。在各色观中此身不净,因缘和合,四大无我,示现身作事业,幻化不实;并观何处生贪欲、骂辱、嗔恚。若心不忍,心则散乱,失去正念。若失正念,不分善恶,堕于恶道。如是观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得四念处。得入堪忍地,即一地菩萨。
十、菩萨堪忍,身心苦恼一切能忍;堪忍贪欲、恚痴、寒热、疫病、恶口、打骂等。
十一、没有得住不动地持戒时,有因缘可得破戒;为令他人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令人不退菩提心,故得破戒;如七地以下菩萨为度化饮酒的人,就示现饮酒接近此人等。为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十二、菩萨拥护大乘经典,令人不退菩提心,虽破戒却无地狱可堕;往昔佛于此地球做大国王时,敬重大乘经典。当时,无佛和声闻、缘觉住世,只有佛教经典。佛十二年供养婆罗门,又十二年保护安全。后劝婆罗门发菩提心时,婆罗门说,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也如此。见闻婆罗门诽谤大乘经典,当时将其杀掉;如此因缘,没有堕地狱。护持大乘经典,有无量势力。菩萨行六度成就十种自在,即行法施、无畏施、财施,可以圆满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持戒行能圆满业自在、生自在;精进行能圆满愿自在;忍辱行能圆满信解自在;禅定行能圆满如意自在;般若行能圆满智自在、法自在。
十三、菩萨圣行苦集灭道;苦有逼迫相,集有生长相,灭有寂灭相,道有大乘相。苦灭相,集转相,灭除相,道能除相。苦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集三界诸有相,灭三界诸有相,道戒定慧。有漏法有因有果,无漏法也是有因有果。有漏法漏果为苦,漏因为集;无漏法无漏果为灭,无漏因为道。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为苦;能生苦法为集;无有苦处为灭;十力,四无所畏,四念处,大悲为道。生有五相;一者初出;二者终成;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老有二相;一为念老,也为增长老;二为终身老,也为灭坏老。病有二相;一为身病;二为心病;病为地、水、火、风,四大互不协调。身病有水、风、热、杂的原因和外伤,外伤由战争、不小心或误摔、刀杖瓦石、鬼魅作秽四种原因。心病有高兴、害怕、忧愁、愚痴四种原因,这四种原因有三种根源;一者业报;二者恶对;三者季节与代谢。死有二相;一为命尽死;二为外缘死;死为失去受报之身体。命尽有三种情况;一是命尽福没尽;二是福尽命没尽;三是福命都没尽。外缘死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想害他人或被他人害而自杀;二是想杀他人或被他人害而他杀;三是又想害他人又想自害而死;另外,有的人外缘死可为放逸死、破戒死、坏命根死。放逸死是人诽谤大乘经典;毁戒死是人毁犯诸佛所制禁戒;坏命根为舍五蕴身,是成道之人。
十力为;一是处非处智力(道理与非道理);二是业异熟智力(知三世业力);三是诸禅解脱三昧力;四是根上下力;五是种种智解脱力;六是种种界智力(众生界);七是遍趣行智力(显现六道);八是宿命智力;九是天眼力;十是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诸法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爱别离为所爱之物被破坏离散有三种;一为人的五蕴坏,即心、肝、脾、肺、肾;二为天的五蕴坏,即色、受、想、行、识;三为其它五蕴坏。怨憎会为不爱而脱不掉,还要会集;重点是三恶道,不想去、不愿去、不愿作也得会作,不见轮回饶过人。求不得为所求不得和费大力气不得果报。五蕴盛为七苦作用于心,念念为苦。

十四、三界众生无不有生,不一定有老;众生贪生而厌病老死;菩萨不然,知生必有病老死相伴生,善必恶相随。佛用功德天女与黑暗恶女姐妹比喻,美与丑伴生,富与贫相随。有智慧的人驱逐功德天女,而黑暗恶女也相随而去;愚痴的人贪求功德天女进舍,而黑暗恶女也相伴入宅。菩萨舍生而病老死都无,众生贪生而八苦根本。众生贪生如小孩饿逼取粪中果子,洗而又弃。菩萨见生如粪中果子,不受也无舍。菩萨不贪色声香味触法尘味,诸苦恼自免。众生贪其美味而得色力,知有一患将来要死,也出高价贪而食之。愚痴贪受,诸苦相集。
十五、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生为大苦;菩萨受持此经,知佛要随顺世间,示现般涅槃,还有谁能违背世间诸法规律呢!三界受生处,如毒树根、茎、叶、花、果都能杀人;又如臭粪一样,人生十岁乃至八万岁,都诸苦相随。凡夫贪生求寿,如冒险采药人不觉跌于深坑。菩萨见生寿与见天人妙食,似吞地狱铁丸。
十六、菩萨住于此经,观知老为大苦;老能坏勇力意念,无年青时的快乐骄慢等,被人轻慢。人老如池中莲花鲜美而遭冰雹,小国王好战而遇大国强兵,车轴折断,富家遭强盗等,盛年壮色为衰老干枯,再无出家、读经、静坐的劲头。老人也如国王失国乞食,油干灯灭,干河无水,不能咨受一切善法。
十七、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病为大苦;病能让人失去安稳乐事;如小苗遇雹雨,常人失手足,芭蕉有子等,抢夺人的正念根本。
十八、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死为大苦;如火烧一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唯四禅天可免。一禅天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天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天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天内无患,外无灾。唯菩萨住于此经,观四禅如国王能识破怨贼伪装亲善,而欲杀害之阴谋诡计等。菩萨住于此经是住于空、无相、愿力三定,与死远离。
十九、菩萨住于此经,观知爱离别为大苦;爱别离苦,为诸苦根本。偈语说“因爱生忧,因爱生畏,苦离贪爱,何忧何畏。”爱别离能生出种种苦;如顶生太子具七宝为转轮圣王,又贪忉利天天主诸宝,忉利天主受持此经,并为其开示。而顶生转轮圣王,于忉利天主生恶心而堕落人间,别离七宝和爱念之人,因苦恼生死而死。当时忉利天主迦叶佛是,顶生圣王我释迦牟尼是。应知爱别离过去现在世都有,未来世众生也是如此。
二十、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怨憎会为大苦;菩萨观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五道,都是怨憎会苦,恨这个,怨那个,如看见牢狱紧闭,枷锁杻械于人一样畏惧。菩萨舍外财而修六度万行,入于涅槃。
二十一、菩萨住于此经,观知求不得为大苦;一切尽可求,但分二种;一是求善法,求善法不得苦;二是求不善法,为度众生求恶法不离苦。
二十二、五蕴盛为七苦所集,修善法有乐想,作恶者生苦想。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如色是苦,一切众生不应有求。又如善道中,六触受乐,乐是苦,一切众生不应有求。佛说的偈语“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做众事办,是名最为乐(余下略去)。”诸经中所说乐相是什么样呢?
佛说,一切众生与下苦中,横生乐想。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下苦为八苦。下生为三恶道,于中乐无苦乐想,于上乐生乐想,当怎么回答?怎么说于苦中而生乐想呢?
佛说,从理义上说,无有乐想,是妄生乐想。五蕴中有三受三苦;三受为乐受、苦受、不乐不苦受。三苦为苦苦、行苦、坏苦。以苦乐受中,虽为三苦,实有乐受,是菩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以苦为乐,不舍离众生。若于一切众生处是一切皆苦,实无有乐,妄生乐想而已。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修行善者,则受乐报,诸经所说乐受是真实的吗?
佛说,因为,修善受乐报是菩提道之根本。所以,在诸经中说有乐相。而世间人以女色、美酒、财宝等贪欲满足为乐;如是乐能生苦,是忧悲苦恼,乃至断命。菩萨于八苦中,能解苦无苦,于此经中能知苦因乐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4 01:03 , Processed in 0.1519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