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7 v7 ^) z" Q) y o+ R0 b) ], ]- B8 A; x0 d4 q! P7 u5 s) l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7 q: ~- p8 K- i( d- F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4 |1 n, |7 V; p, `4 y4 U9 \会性法师讲述 9 G; N" z$ T4 X* b _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大势至菩萨在二十五圆通中,列第二十四位,属于根大圆通,观世音菩萨为最后第二十五位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楞严法会上,似乎并不重要,但对念佛人来说,却不可或缺。
) I; b. n2 j D/ K4 ~+ n I现在大家所看的书,是民国初年台州府(即天台山)静权法师受邀于上海功德林为念佛善信所说,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国历三月二十五日,听众中有人将其笔记,很早就印成讲义流通,我收集了一百多本,预备将来讲时可用。因文少,若单印经文,只一张而已,虽然看起来很方便,但很难保管。我多年前曾在某地方讲经,因为时间短,只三天,选一最少字的经,印成一大张,没料到,经讲圆满,竟有人随手乱丢,也有人拿去包糖果,本图方便,反成亵渎法宝。有了这次经验,以后,短篇经文,不敢再印单张。/ ?# M! F, b; ?) d/ ~7 O
这本虽是讲义,大家听的时候,看正文便可,讲义留待自己有时间再研究。主要是第五页有印光大师书写的经文,为一代祖师的墨宝,也有人将其影印放大,弥陀殿中裱框,挂在前面左边墙上的就是。我讲并非全照讲义,当然,也有许多相同之处。6 @2 g' z- A' K" [
这篇经文,讲的人不多,若非听楞严经,或许很难有机会听到。现在,先把经文念一遍:+ h! V3 R4 K/ R+ T# j H% l. r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Y& W* o: S/ A9 \% u
经文念一遍,对全文大略有个印象,再解说。下有‘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季夏常惭愧僧释圣量书’字。
* ]8 ]( i# G) T# S9 i2 z‘己卯’农历六十甲子的己卯年。‘季夏’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谓孟,第二个月仲,第三个月叫季,譬如春天,正月叫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是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这篇经文是印光大师在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夏天时写的。‘常惭愧僧’印光大师自谦之词,说自己德学不足,时常心怀惭愧的出家人。‘圣量’法名。字印光。依中国佛教习惯,法名又叫内号,师长才用,字号是外号,一般人方称,因此,大多数人只知印光,不知圣量,念佛圆通章裱挂在弥陀殿,常有人问我:圣量是谁?释圣量即是印光大师,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祖一生非常注重弘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老人家认为净土三经,尤其阿弥陀经教人持名念佛,一日至七日得一心不乱,并未详示持名方法,无量寿经也只说念佛好处,本章对持名念佛有相当完整的开示,故自印祖提倡后,一般净宗道场都有读诵解说,与普贤行愿品,净土三经,合称净土五经。文字比心经少,净土行者若忙,没空念阿弥陀经,也有人将其当日课,每天读诵。
6 p( `" U& x( f0 M现在我照经文用讲话的方式说一遍,加深大家印象,再详细解释。8 y$ _0 o* W9 J+ ~
当时楞严法会上,释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说亲证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萨、阿罗汉自我介绍,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识,都有阿罗汉、菩萨说明,其中耳根是留在最后(根大圆通之后)。识大之后,由大势至菩萨说明根大圆通,随弥勒菩萨后,即从座起,介绍自己亲证念佛三昧的经过。# r% u6 I, h6 z. `
‘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是菩萨的通称,‘与其同伦’同伦,共同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的同道,‘五十二菩萨’五十二非五十二个,而是借、住、行、向、地、等觉,再加十信前的干慧地,共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都有无数菩萨,跟随大势至菩萨,参与楞严法会,闻佛说法。五十二阶位的无数菩萨,随大势至菩萨‘即从座起’即刻从座位上起来,到佛法座前‘顶礼佛足’,向佛行最敬接足礼,‘而白佛言’合掌禀白释迦牟尼佛,自述亲证三昧的情形,下之经文,都是大势至菩萨讲的话。; N X( } I) ?1 U o, M0 V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我回忆过去无量恒河沙劫以前,有位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一大劫中,先后有十二尊佛出世,连续相继在世间教化众生,最后一尊,名叫超日月光佛,就是我初学时的亲教师。‘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怎么修呢?7 ~" s0 v7 z7 }# C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譬如有甲乙两人,或张三、李四两人,张三念念不忘李四,李四早已忘了张三,这两人纵使重逢,相见不相识,如同未见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假使反过来,两人常相忆念,思念深切,不只今生今世,纵经多生多世生死流转,也如影随形,决不会分开。这比喻什么呢?专念者如佛,专忘者如众生,佛念念不忘众生,众生却不念佛,假使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般,则如影之随形,永不舍离。* }' C+ E7 c! F2 B; @- y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再比喻说,十方诸佛,悲愍怜惜众生,像慈母想念儿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若为人儿女者,弃父母不顾,浪游他方,慈母虽日思夜念,又有什么作用呢?‘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倘若儿女思念母亲,也像慈母忆念子女一样,舐犊情深,别说今生,纵使经历多劫,也不会失散分离。
! h6 a& K) S1 w! L z% d7 z+ ]以慈母喻佛,子女喻众生,佛是众生大慈悲父,超过世间父母千万亿倍,常怜念众生,众生常不领情,不肯念佛,故不相见。
2 a4 B/ l1 o. O7 G3 n$ V9 }9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