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16: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往生了。
/ ^0 c/ ^% V8 x! {6 @# \0 n8 m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 i! U' D) H* X6 \在庚辰那一年于病中,夏老师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愿很恭敬地来集结净土诸经中的文句,“副以祖意”,这是夏老师对净土宗的独到之处,就是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付以了祖师意,把祖师的真意也结合进来了。可能有人会说:“一学一念净土,再搞禅,就务外了、不专了。”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本来就差,一门还学不好,再多加一门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学净土的人去碰一碰禅宗,那么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带角虎”了。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永明寿禅师语),因此夏老师禅净结合的独到之处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6 ~5 U# B1 j0 M
对于净宗,大德们各有己见,都有原则。我们对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有些观点跟夏老师本人虽有点不同,但印光法师本人对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对藕益的赞叹,他说:“佛再做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藕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些出入。夏老师明白地说:“我这里面,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的一些风格、一些精神也融汇在一起了。”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包括在这“净修捷要”里面了。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诸经中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其中了。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大家是很应该留心的!
' u- s3 \( @' ]* \% A" c" k3 F! Z* y“作为简课,俾授初机”是说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课,“三十三拜”有利于初机人修。8 D* `4 K) ^! j1 N
这“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这个修行,就是要感应,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间有感应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得到感应呢?我们身、口、意做业称为“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而我们是在这三业里头达到自他感应的。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并要住于经文的奥意之中,是意业。你的身、口、意以此作为“能感”,就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
& |1 Z% R1 A/ t' n. N9 ?0 }“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门”都包括了。五念就是:一礼拜;二赞叹;三发愿;四观察;五回向。这是“五念法门”。“赞观愿向”是指这个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礼之际”。一个头磕下去或在这之前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在礼拜里头了。因为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融汇在这样的修持中了,所以称“五念简课”。 k7 ]' a0 B$ d, G# H1 S
“妄想不易乘隙”,这么做的话,妄想没有机会钻空子,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一件事接一件事没有可乘的空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这里文字文句都很紧凑,念完后,又是念佛,念佛中带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妄想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接了当的方法啊!
, u! D% }9 ^& ]0 [3 `+ c) } { “需时即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能做完,时间很短,收效却非常大。
6 o0 T9 F4 A& U6 D" T$ _& {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
3 A) j, ~$ n3 {3 l4 f9 g与别的方法相比,这个“简课”又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就是出家人也不闲着,甚至比我们还忙。因为现在的寺庙大多成为旅游景点了。一早晨起来就要把寺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又是香烟头、糖纸、果皮,在一天中都扫不完,还谈什么用功?腰酸腿痛,动都动弹不了……因此大家都是在忙啊,有的人想出家,现在到哪里出家?现在在家人也是有各种的忙碌,比如美国,就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竞争啊,要专门修持很难!只有这个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呀!
- t7 T5 A+ U( Y所以,前前后后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个人修到了九十多岁,他在马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简课”,他在心里观想着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着这个文,心知运转,跟《净修捷要》相一致了。“久习纯熟,”纯熟之后,“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在以后要详细地讲,因为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关系就在于:你本性就是佛,现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境界是一样的,和金刚智慧不是两样的。
8 ?/ d# v* g; Q常会有人说:《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两者之间有矛盾。理由是:《金刚经》讲一切有相都是虚妄,而《阿弥陀经》却说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这两部经矛盾。其实这两部经并不矛盾,是看经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实“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以后都要细讲。) q; h/ f' R% X
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
}! S$ q0 x1 m; @! f, _2 L懂了道理之后再念大经,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是在顺水乘船,而且是顺风帆划起来了,直接就渡过去了。0 S" Z- W) S0 b1 x2 U9 F
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 _3 E$ \7 f- l; Y
“五念”当中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这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是:2 o/ a! D7 `! j n& t
第一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
7 M8 f, R. E( s3 Q, w6 c+ H" f# z9 z第二无余修,你称名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称经中其他如来的名号,这是无余修。3 p+ i( @6 P3 j9 H' n* e
第三无间修,就是要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 i5 h$ ?( _0 I第四长时修,就是毕命为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