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E( @2 W! X6 W, E6 a* I
* X4 M& f+ K' T# }8 ?
& ]3 R$ p& F9 C4 @: y& v净空法师讲述% l+ g, O4 D6 K- b# D; m
0 u: o7 F. G3 G" M/ G$ G9 T ; x. O* e' Z! p% n' n$ L) k
9 `) n8 {. k! T6 X- A. ?0 W S
《了凡四训》这部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训他的子女而作,并不准备对外流传。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里面,提到修学佛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深信因果。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的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第二、严持戒律。戒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初学的人,不必在律学上斤斤计较,能把五戒十善持好就行了。不但是在家同修,就是出家同修,能将五戒十善持好就很好。明朝的蕅益大师,通宗通教,著作很多。在律宗里,他也算是一位律宗的大德。但他在戒学里却自称是出家沙弥。他的学生成时法师,不敢跟老师比,就自称出家优婆塞,就是守五戒。所以我们能严守五戒就很好。近代的弘一大师,也是严持五戒,自称出家优婆塞。
/ `9 w+ ]. R$ @9 L* p$ |
- t- _. b. ]2 H4 h. P F 8 k" y/ a9 {# A; |" j
! |, {; o1 X8 t4 V' Z% c第三、坚具信心。不能被外面邪知邪见所动摇。第四、决定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修那一门,决定行门以后,绝不轻易改变。具备这四个条件,才算是真正学佛。所以,老和尚这四个条件,可以说对我们今后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门里面,也是不能缺少的;总而言之,确确实实指出了,今后弘宗演教的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6 W" B' Y k$ W
( c6 U5 ~- z2 ^' }+ @1 x, }
; t" l" A0 J3 _* Q$ U# v
7 D2 X7 Q' t9 [* N' |在《四十华严》里面,甘露火王这一章里,也提到了修学有六大纲领。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是佛陀在华严会上所说的,世出世间的学问,也超越不了这六桩事。经文里述说得非常详细。甘露火王是一国之主,每天还会犯错。他除了处理政事以外,还要抽一点时间来听讲经。在宫庭里有讲堂,要请谁来讲呢?总是一些有大智慧的大沙门、婆罗门,或者证了道果的圣人,请他们来演讲。国王率领大臣们,天天也都上课,习以为常。所讲的内容,可归纳为六大类: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那些法与我们有利益、那些法与我们有害,就是这六桩事情。世出世间学问,归纳起来亦不外这六桩事。也就是叫我们能辨别善恶、辨别正邪、辨别是非、认识利害;学问之道无他,如此而已。* j3 r b \: I2 g/ ?
9 h; ^2 m4 F9 C6 ?3 N $ q0 Y5 G0 j5 M# ^2 x8 x y9 S9 [4 Y
+ Q/ V; H- s% S2 F6 \; h1 ]《了凡四训》既然是袁了凡先生教训他儿子的四篇文章,我们读起来,当然与经典不相同。这四篇文章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几乎都是说我们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这四篇当中的两篇,是《四训》的重点—改过、修善。我们印的这个本子,有印光法师的序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四训的玄义来读,是介绍这部书的。
2 h8 P9 E5 I) Z* B' P7 B- A
+ F% {& w9 L7 R
) ~" A8 y. ?5 ~! ?, ` b
% z, T2 O" @1 o0 Q7 S* v, w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阴居士作的。相当扼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 |$ C8 @" F8 M- h/ o7 L! i0 \2 z& W9 T
" @& g5 H2 m) T6 r) X7 t9 P
! z3 d% F5 W" N; _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 I8 `1 V! M; h4 B6 k" \! c
( u0 [( S7 M7 [! z% _6 S" t 6 M( G7 R' U- T, a, V) }8 f' t2 b4 D
2 o$ O9 U' {- \. K5 m0 Z7 f: E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迥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这一条道路,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2 C$ ?( g! F9 ]7 _, P! m
' `4 c/ F9 q& y7 {! Z
, \ D* K3 `/ h9 [: t5 D4 J) p6 d: O4 b
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懂得这个意思,《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诚’就是如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直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2 V% s [! M1 w6 E! H
/ ^9 _9 [# t- a1 c# ]' E1 Z* r; O
. _0 Q- W4 t& f8 u, ^4 _7 d. Q1 Q; h. |- O, d# B
‘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做到积善。所以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和‘明’的基础上。
3 [$ j7 m( j* R7 Q5 v- k
; h, o& Q# m8 c$ d1 p6 Z [$ I2 J $ S, M5 V* F4 J: Y, b
3 R K. X- D, a: c% z' b
如果我们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过与积善。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诚’也就是讲的自净其意。这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这两个字,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祖师后面还有详细的说明。7 C1 X Y3 v8 I( n* f2 u
0 r! G% Z1 O' v8 X
2 z, r3 o5 R! }0 P4 \
0 l1 u, B- V( l# }& s/ J6 n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3 y0 d+ |* @$ E1 Y4 T$ ^
* Q& V/ H4 \2 |# r
9 {% n- \; [! h1 V. i8 t$ s6 M# ]6 ?0 }" J
‘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
* `9 D' x, ]! [8 B3 D5 i: u- K% e% M& y1 h; s
/ j, \. x( G& C# i w
$ ]9 `6 R0 i* |/ ?7 s“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要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就是觉察的意思,‘罔’就是失掉,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
) `& S9 W" Z: ^ W( j4 c) r9 q4 H0 E! I4 H+ O6 b
4 Y6 }, k9 D/ w7 p! [
7 w% F& G, j- N; S- X: q! F“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分别就在此地。# y# I+ O7 W" s1 y' [1 m
' p: A; k5 F5 s: F3 d
2 z- M* ~" O+ U% R7 n: \
6 ~& W' D$ c# } E ]' v1 l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 u5 Z' t8 S7 o1 F: D$ k A- a3 V: D, X8 o
0 v0 H0 S9 p2 O+ ?/ D ?7 @' B% |
& q, L; f! O" [1 Q4 r. o2 g0 ?“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确实是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