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9 1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教学方法。如果,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这样教学,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当然重视教学;教师——和尚——善于开示,学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见解,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最优良的教育。
) ]3 X% R8 f' N/ [1 y% a3 ]4 K4 l$ _/ x1 Y/ F5 O
自第七页第三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有没有妨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而无所妨得。经文至此,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这四大段,是本经的问答主题。
3 o* W4 X, Z# G" e+ ? ~( J$ U( @" u& s; l7 V2 x0 l5 j, ?- @0 S
自第八页第八行‘阿难闻佛说’,至第九页第三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 i' N/ c: L, S
9 z. y; c3 J# B 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偈颂,是诗歌体裁,四句一首,本经皆属五言,可以演唱。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旨在助佛劝化大众,应该要依教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负老师——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学。
4 { z! p7 H& j; z. y! y- B; O1 t6 R9 ^5 N* u' _0 m) X, x7 t& O8 x9 j
最后一段四行经文,是大众闻法信解,受持礼谢的文字,是全经的总结。
* o! v& D# L' x9 c- A1 L( w' P. b) D8 y+ Q' f; a! J
以上,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简单介绍至此。下面要为诸位介绍本经的翻译人:
+ n0 j: V* o- q& u1 K/ v) R( w: q3 ?) B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4 O0 G, Y$ v3 Q2 [2 q0 K
7 `/ v4 A' M' z8 D- O
‘后汉’,是指朝代说的,代表译经的年代。‘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世高大师,是当时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世高大师,本是安息王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艺。他父王故去之后,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
( V/ C! x# f( {" b; t8 N4 ?; n( J; c5 U4 S) x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备受朝廷礼敬,译出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历时二十二年。至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译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现在的江西南昌)创建大安寺,为中国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诸位可以参考高僧传初集。: o- z7 e7 Z! Y% J; k, p& G5 T& I
9 V+ _3 [2 q" N6 @" @- C& ~ ‘沙门’二字是印度话,也是古印度对出家人的通称。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处是表示大师身份的称呼。
7 H) H$ _6 z7 D% y* T( Q
p0 l" b' L, E5 @4 {5 k( c1 V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 g) Q4 h, y" C
, h" @- ?; s6 x F" E) h5 K 以上,我们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翻译者,已经介绍过了。
4 A9 i0 n; i3 X$ x! \. H* r1 a# E# h9 ?
●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 y8 W* x; \7 p9 O1 P( a" Z
- \' i$ u6 O: T4 ^& X4 r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7 s' F, ~/ X# `* c6 i& {% n, f5 X8 @/ q0 Z2 D* ?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7 B! h+ T( A0 ]0 j3 G
* e+ A [$ \; F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 `' q& k& v' j9 q
9 e; I- C! o8 @2 d8 ~7 q+ s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8 W9 s0 g2 J% P, W, i2 \3 e0 E
5 p1 P. o) L# n5 Z/ J$ H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5 e( N( k) a5 o$ t' n% {
! r h" k" m) ]8 p* x$ s6 w* N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4 C9 U, ]2 k; n2 F
* E' \2 r. m. y# t1 j- i2 Q J (一)从明受戒信行; v; [! k7 Q" V4 I' |: [* O
& ~' Q' u" b1 J0 G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9 e2 U( x- m/ A# [- O
) ^; O: S1 r( u# @1 P1 N% K. K, O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f) @+ I7 i" o0 D: q/ |
8 N8 V9 j: [4 x! U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S8 Z' Z+ t* c$ G. H& l
% H+ D) m0 \# v, Y, i! ]) `) i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 p7 s6 p/ z0 E9 M0 g: J
7 v) I8 N8 W' m* h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j. c7 D" b1 s' b
/ w9 H* f9 H1 h7 l1 {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 I0 J3 `0 E' _# d4 r" \* A* t& H
% A& V y% q! g/ s& A6 }3 _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 ]* Q, J" d7 f( i7 \5 _: s. |8 N5 m! u; a8 Y% ^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0 \) M- Z8 r5 }6 m$ {4 Y5 _" b. B' j8 k0 e% n* o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 c5 f, l- D! H2 l
: @" }' V+ u9 E" y- B. p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