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是凡所有相样样都当真,你不能如幻,你这境界转不过来,经念上千遍万遍,境界总是转不过来,不是你的境界。如何能把这个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确实要成了自己的境界,你就大彻大悟了。你要问佛菩萨见解如何?佛菩萨见解就是这个见解。0 _4 K, c6 i! N- B( X
4 K  d& J9 ?8 ]8 h
  《法华经》里面讲「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佛的知见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晓得这一切法统统是幻法。幻法有没有?有,虽有不实,所以他在一切法里头不取着、不动心,他心地清净,智慧圆满,他在境界里起作用就是圆觉清净觉相,这是第一章里面所讲的,我们学佛就是学的这个,我们念佛也是想念到这个境界,念到这个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乱,念到这个境界,天下太平。我太平,他不太平,只要我太平了,我看他也太平了,你看这个世间打仗就像看什么?像大人看小孩打架一样,自己的心清净光明,一点妨碍都没有。所以顿超没有次第,实在讲没有渐次,凡是讲渐次都是没悟,没悟的时候有渐次,悟了以后没有渐次。* Q. r7 r) N! N$ S' ]- z9 [

/ a2 V- v/ y5 i& E7 r- \5 q  序【如梦疮之人,既已离梦,即为醒觉,觅疮了不可得,亦无须用药,渐次求愈也。】; {( S8 x+ x% |$ x# j8 F" W
' c. f7 x' N' ?* l. z
  这个比喻一看就明了了,这就是说明的确是如此。佛与众生就是觉与迷,而觉与迷正是一念之间,所以前面讲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是实相,觉迷不同,觉悟的一念就叫佛,迷了一念就叫众生,可见得佛也是一念,众生也是一念。从一念上讲,生佛平等,生佛不二,所以佛在本经里面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的。你要说众生跟佛所差别的,佛一念觉,众生一念迷了,一念是真的。再跟诸位说,只有一念并无二念,给你说二念、说三念、说万念都叫方便说,那种境界是一念迷的境界。这是讲第二章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可以说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着重在「知」,「知」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回向偈说「愿求智慧真明了」。第三章是佛告普眼菩萨:: d( A0 o& d0 F; j& V$ r
& ~3 {( N1 r- O
  序【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  i4 y+ y5 W0 R: r
2 \/ ~1 ~; k/ O8 E( p7 K, K$ B
  普贤这一章里面没有渐次,所以那是上上乘人的境界,一闻千悟,一悟就彻悟,是那个境界。我们到不了这个境界怎么办?到不了就慢慢来,那就得借方便。像我们今天念佛,念佛就是方便法的一种。参禅也是方便,持咒还是方便,那就是借着方便法,渐次的去深入。可是渐到你心要达到清净的时候,由渐就转到顿,所以悟的时候一定是顿悟。烦恼轻,心地清净的人容易顿悟。我们现在用渐修的方法,无非是先求我们心地清净,先求烦恼减少,这是念佛。所以像念佛,你念到功夫成片,那烦恼几乎去掉一半;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再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顿悟。理一心以下是渐修,顿是由渐而顿的,没有渐的功夫,你顿不了。我们看《坛经》里六祖大师那个顿悟,虽然这一生当中没看到他渐修,人家还有前生,生生世世的修行,那个帐都要算上去,多生多劫修习,他这一生成熟了,他顿悟了。好像我们看一个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他不是突然来的,他前面不晓得用了多少年的工夫,由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才能够达到理一心。当然这个里面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你信心清净就容易顿悟,《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顿悟。
3 u/ n& E: f& u9 X. Y" b1 \( \9 b0 m2 `$ H' v$ \# O
  所以怀疑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你要不把「疑」这个烦恼破除,你的信心怎么能得清净?信心不清净,你怎么能够悟入?这个道理我想也不难懂。所以疑是很大的障碍,有疑一定要把这个疑惑断除。所以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就是因为这个疑团没有法子打破,这才要读经,才要亲近善知识,求他们来帮助我们把这个疑断掉。疑断掉之后,那个境界人家帮不上忙了,那是你自己的境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你自己的境界,什么人都帮不上忙,换句话说,什么人也障碍不了你。可是你信心不清净的时候,别人能帮你忙,也能障碍你。帮你忙是把这些道理给你说清楚,把你的疑问破掉。要障碍你,是再制造一些麻烦叫你更怀疑,那就糟糕了。再找疑问叫你更疑,那就是找你的麻烦,就是把你的怀疑加重,叫你永远不能开悟。所以你在有疑的时候,人家也能帮你忙,也能够障碍你。这个疑要一破了之后,是人家帮不上忙,也破坏不了你,他也没办法。你的心生实相,成佛证果的时候,他障碍不了你,破坏不了你,同样的,他帮不上你忙,十方诸佛都帮不上忙,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白。心里头有疑,这你就怕了,疑神疑鬼,心里头惶惶不安。如果疑断掉了,你想想看怕什么?没有可怕的。菩提大道就在眼前,是一条康庄大道,稳稳当当。  R/ s' D* c9 z1 s- {

- u& i3 I! s+ |- a% L+ X  所以断疑生信是一切经里面第一个宗旨,连《华严经》大经一展开,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头一分就是信。信解,信了,理解了,疑就破了。所以别人能够帮你忙就是帮你信解,在这上帮你忙,行证上帮不上忙,就是行证上也没办法障碍你。你想想看,行,你修清净心,你修清净心什么人也障碍不了。我不让你修行,我把你关到监牢里面去,你心还是清净的;我用火把你给烧掉,心还是清净的,这没办法,什么人对你都没办法。所以你到这个阶段,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妖魔鬼怪也没法子障碍,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这个情形。可是你这个信解没有基础的话,是诸佛菩萨善知识能帮你,妖魔鬼怪也能障碍你。  J' O, `9 {/ P9 y& e; o

/ W6 u" ^- k# `/ B  这位菩萨的名号含的意思很深,到渐修的时候,第一个是普眼。普眼是智慧之眼,你要能观察,换句话说,你要能够认识境界,要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真妄,要有这个能力,所以在渐修一开始,用普眼菩萨来代表,菩萨在此地也是表法的。
; _7 l2 {( l+ r, i( j
; K& u+ d. N. t# p3 D& Y! D- K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就是无妄念,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不是无念,昨天跟诸位讲了,正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以无念为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祖师传来这个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旨。无念是无有念亦无无念,这才叫无念,所以他这个无并不是相对的,并不是有无的无,无念对有念,那你就错了,你把这个意思完全搞错了。有念没有,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这叫正念,所以无念是正念。有念是邪念,无念还是邪念,不是正念。我们六道凡夫有有念,无想天跟四空天他有无念,他无念还是凡夫。所以佛教给我们,什么叫正念?无凡夫的有念,无外道四空天的无念,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这时候正念现前,这个境界是佛家所讲的,所以这无念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无念是有正念。这一句话也很难体会,为什么难体会?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今天的境界不是心里有念就是无念,怎么能够这两种妄念同时离开?同时离开那是什么境界?你有这两种念,有有念或者有无念都是不觉,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得很好,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这两样东西都障碍圆觉,我们的圆觉性不能现前,所以不能见性,必须把两样都要离开才能真正做到明心见性。
0 G8 p* {$ p/ g: \9 i5 u; C3 W3 I" f( q% i4 @1 m9 D- h* d
  这个修法昨天也跟诸位提了,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很好,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不让这个心里面有其它的念头。你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有念,没有其它的分别执着妄想是无念。有一句阿弥陀佛是离一切无念,无一切念头的时候是离一切有念,所以这句名号确实是修学正念(离一切有念跟无念)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但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句佛号的功夫才能够得力。这一句佛号完全与圆觉性相应,这一句佛号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把自己唤醒,如果不唤醒,必定又迷在外面境界。迷在外面境界,两个现象,一个是生邪见,一个是长无明。修行人第一个要破邪见,第二个要破无明,一句佛号确实能够办得到。9 o7 h; a2 g# l

# s. H! V! n9 }. y8 f/ X0 y: X  所以念佛就是正念,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念这句佛号还是迷,他念念求阿弥陀佛保佑,他不是把自己的觉性念出来。会念的人是念念无量觉,样样我都觉而不迷,与西方阿弥陀佛自然相应,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觉。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我们今天跟他学同样的法门,我们也学觉而不迷,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真正有效果。如果不晓得这个门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把阿弥陀佛当神明看待,我们完全依靠他,这个力量就太薄弱了,可以说只能够跟净土法门结个缘而已,阿赖耶识里头种一点佛法的种子,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这个事情是阿弥陀佛帮不上忙的,前面讲过帮不上忙,觉是要你自己觉。2 @# j; |  m6 G. D- R- ~
& A) Q' @) U3 h4 m) @
  往生净土,虽然没能够大彻大悟,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第一个你要信。你要怀疑的话,阿弥陀佛帮不上你忙,这个帮不上忙。你决定的信心,阿弥陀佛能帮上忙,所以他这个法门是其它法门所没有的。其它法门必须要从信解行证这个顺序上去做,净土法门他可以不必,你纵然不能圆照清净觉相,你对于西方净土这些理论方法真正能信得过,依教奉行,你自己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佛来接你,一半靠自己,一半佛来帮忙;你自己没有信心,佛不来帮忙,所以这是相对的,但是这种相对的便宜在其它法门里头没有,唯独净土有。你有一分信心,佛帮你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他帮你十分忙,所以这是自古以来所讲的难信之法,这是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太多了。# ]8 p2 c7 ?6 S- S: y1 T4 ]: ?
; P/ J( E/ v) _5 E% h0 y; r) M
  正念现前就是一切妄念都离开了。我们念念执着这个身,这个念是妄念。我们念念想着我们自己心里的见解,我们的成见,我们的执着,这是妄心。所以幻身灭了不是说身没有了,是身见没有了。诸位晓得,身见是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见解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我们还拿做梦来做比喻,你在做梦的时候,梦里头当然有自己,不会说你做梦,梦里头没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的,一定有个自己。梦里这个身是自己,梦里面的境界是不是自己?你要醒过来想一想,整个梦都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你执着这个身是自己,错了。你应该要觉悟全梦就是自己,梦里面的山河大地,梦里面的一切人物全是自己,没有一个不是自己。你要这样一醒悟,这个认识叫什么?法身。从这个地方你如果能够稍稍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哪一样不是自己?你在这上一下入进去了,你就证得法身。我们这个身是不是法身?是的,是一部分。你把这个法身里面的一点点认为是自己,别的都不承认,都不是的,这是你迷惑颠倒。
% v8 V% l- k9 m; A6 m1 ~7 `* M' N4 w9 p
1 Z9 n& G1 C! J! P: {5 y) d2 m  『幻身灭故』,就是你身见断了,见惑断了。『幻心亦灭』,「幻心」是代表思惑,贪瞋痴慢疑是思惑,所以这两句就是我们讲的见思烦恼断了,离开了。见思烦恼断了是烦恼障破了,我执破了,我执破了还有法执。『幻尘亦灭』,「幻尘」是外面一切法。知道无我了,无我还有法,法也不是真的,法也是自心变现的。就好像在梦中一下觉悟,整个梦都是我变的,这整个境界原来就是我自己一个人,你要是觉悟到这一点,我执破了。我执破了,你把这一切境界认为都是自己了,这叫法执。是不是自己变的?是的,但不能执着。你一执着,这就是病,不执着就对了,不执着就是入了诸法实相,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法执破掉。幻尘是讲的六尘,也不执着了。2 \* g3 I# ~- q: L" U+ n( e
4 G/ t6 s' v! Z0 C" @" O" p1 n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尘」,如果我们从唯识上讲是相分,「幻灭亦灭」,见分也灭了。见相两分都灭了是什么境界?本觉现前,圆觉现前,『非幻不灭』。如果就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讲,你要是把见相两分都灭了,这个时候你什么东西用事?「非幻不灭」,就是见性不灭,闻性不灭,真如本性不灭,这个境界就成佛了。这是什么佛?分证位佛,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圆教初住菩萨是分证位佛,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是分证即佛,后面还有个究竟即佛,这个时候你所用的心是真心,一点不假,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就是十方诸佛他的境界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现在是才证得。好像月光一样,古人常常拿月亮来比喻,你现在这个月才是个月牙,好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如来是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的,但是不是月光?都是月光。你总不能说初三、初四的月光不是月光,十五那个月光才是月光。绝对是真的,只是一个圆,一个不圆,这是真佛,绝对不是假佛,一个是圆满的佛,一个是不是圆满的佛,但决定是真佛,这时候就用六根的根性了。1 n! C2 L6 i$ F9 i- m6 W2 s2 ?
1 z- E, L' J+ N7 X
  六根根性,在《楞严经》里面有很长的一篇经文,「十番显见」,那个显见就是讲的见性。佛举一个例子,在六根根性当中举一根,举眼根,举见性来说明,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常不断,这真的一点不假。什么时候你才能利用,你才会用?这上面几个层次,你要断见惑,要断思惑,要破我执,要破法执,要离相分,要离见分,真心才现前。这就讲渐修了,一步一步有次第,而且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因为它有浅深不同,最初的一定是先破身见。小乘里面破身见就证须陀洹果,这小层次,小乘叫见道位,见道之后就修道,所以从初果以上这叫修道了。到四果阿罗汉,破了我执,烦恼障断了,就是此地的两个阶段,「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是阿罗汉的境界。「幻身灭故」是小乘初果须陀洹,「幻心亦灭」是四果阿罗汉,到「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 F, }- w( W% Z  b
  Q+ e# D) z( }# v  如果我们用念佛这个法门来说,幻身灭故就是功夫成片。我们现在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身见太重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扰乱得我们功夫不能成片。如果我们一旦觉悟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世间无有一法可得,一旦能真正觉悟到这一点,你这个功夫跟别人就大大不相同,你就能够达到功夫成片。如果到幻心亦灭,烦恼也没有了,事一心不乱现前。到幻尘亦灭,幻灭亦灭,这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是讲渐次的修学,这个理论也是通一切法门。* L9 M" x, w$ `: x( G4 o. W- ^1 |# l
" h6 ~% q% E! H" h6 ~: Q/ n
  第一章文殊菩萨是讲知见,正知正见。第二章普贤菩萨是顿修,顿悟顿修。普眼菩萨这一章是跟我们讲渐修的原理原则,所以他后头这两句说得好,『即是修行,渐次深入』,这是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像普贤那一章是上根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普眼以下,这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这部经是愈讲愈浅,深的在前面,往后愈讲愈浅,讲到圆觉那一章,就是我们初发心的就能做到。他教材编的顺序是最深的在前面,最浅的在后头,不是像一般浅的在前面,深的在后面,他最深的在前面。深,不行了,再浅一点,还不行,再浅一点,就是这个办法,到最后实在不行了,讲到最后的圆觉章那就很浅了,完全是我们现前境界。第四章,金刚藏菩萨:5 }% R# n, J) H9 @1 u- ^) i4 E8 j

: c8 Y: D% Q) f9 T: ~) I  序【闻前章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即伸三难。】
. ]0 P  p7 u. l" u5 {
- L  n$ n7 w- r; K  第一个是:: r$ s8 X$ Z$ K1 W! Z: T6 c
9 W0 j' G6 h! j1 i
  序【以真难妄。】. ?7 |  g: h# ^' K

3 r9 v$ x0 o; k  我们先解释第一。在第四章里头是金刚藏菩萨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相似的,是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在佛教里头是最大的问题,一直到今天,学术界里面都认为没法子解答。为什么没有法子解答?无法解答实在讲是真正的解答,因为这个境界是要你亲证的。佛证出来,说出来,说出来你不相信。他是真的见到了,你没有见到,他跟你讲你不相信。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这里有许多菩萨龙天在这里听,我这样讲你相信吗?你不相信,你为什么不相信?你看不见。佛眼他看得见,他看见有多少人在,一个一个名字都叫得出来,你一个也不相信,这没有法子的事情,确实是如此,所以说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其实这些问题菩萨既然提出来,富楼那尊者提出来了,佛解答得清清楚楚。因为金刚藏菩萨听到前面佛说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于是乎他就起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深疑不是浅疑,是大疑问。第一个问题:, }, \  u$ X* C8 Q6 \9 C8 O
3 r1 N3 i1 P. ]$ v  v
  序【以真难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
: s4 k" |0 C& c1 e+ `% h' Y2 [
6 S! L( P, L- G9 k4 P- H- Q  他本来是佛,佛为什么会起无明?这是个大疑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当然是因为他起了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什么道理起的一念不觉?什么时候起的一念不觉?疑问就产生在这里。诸位要是细细的去体会这个经文,答案全在经文里面,这个决不是宗教的感情,要以理智契入,你自己才能够得到答案。第二个疑问:
7 `$ i1 `  h# B7 T0 u5 H6 U% q2 Y$ r! @5 y" s3 a( }- U
  序【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V+ \" m2 n3 s( k2 I/ C) r, |

$ t9 p8 W) i1 J2 Q1 o9 J7 ?: }  假如说无明不觉是本来有的话,那佛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这是第二个难题。第三个难题:( O: c- b* \& }; Z

" x) V2 F+ S" A* z6 F  序【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来成佛。】, t& A+ x7 d' G' b$ y5 E; X/ N9 j  \
3 N4 l; w4 L: A4 Z& A
  『异生』就是指九法界除了菩萨以外,叫「异生」。菩萨叫同生,因为菩萨跟佛相同,菩萨圆满了就成佛了。声闻、缘觉跟菩萨不同,六道凡夫跟菩萨不同,叫异生。你看《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同生性、异生性,就是指这个。修菩萨道决定成佛,所以菩萨与佛是同生性。十法界里面其余八个法界叫异生性,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若诸异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e- D: j2 C& Q, b% W9 m7 L

# }9 O$ a) y; @" {' ^; m  序【后起无明,此乃真能生妄。】
$ t7 ~$ x. C2 R$ Y6 [5 e  |  y* _$ u* n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他现在一念不觉变成无明,现在变成六道凡夫,这不是真能变成妄吗?既然真能变成妄,现在这些诸佛几时再起无明?! O1 `5 s0 u  n& X( ]* S
7 f. J5 @" u/ V0 F! S! h5 `
  这三个问题与《楞严经》第四卷里富楼那提的这三个问题完全相同,这是三大疑问。诸位要晓得,如果这三大疑问横在心头不能够破除,魔可以障你,所以菩萨道上有五十种阴魔,他才能做怪,他才能找麻烦。他为什么能找你麻烦?就是因为你有这三大疑问。也许这三大疑问现在你还没能提出来,这叫根本大疑,大的疑问。你现在虽然有这个疑问,你现在自己还不晓得,如果你这三个疑问要拔除了,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你在菩萨道上不管学哪个法门,障碍会很少。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但是这个问题真正不好懂。我们看底下两句话:
  @0 c9 [! _; z
% H# b, S0 ]8 K/ {, [  序【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 V' s! P+ Y9 l, n3 h
5 i8 B  f( u: f8 e1 P  所以这是根本的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能障信心。我好像在初受戒的那一年,民国五十年到五十一年,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他已经过世了,这个人很用功,是非常好的一个人,人也很慈悲,也非常的发心。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就是学讲经,他就很不以为然,他说:「你学讲经,虽然是苦口婆心,怎么样去劝人,人家不信你还是枉然」。我说:「那怎么办?」「那要有神通,一现神通人家就相信了。」所以他学神通去了。心是好心,学了神通怎么样?弘法。他说:「我一现神通大家就相信了」,他就到大溪斋明寺跟屈文六学密。那个时候在台北,密宗的上师屈文六是很有名的,跟屈上师学密。他真干,三个月磕十万大头,那个地板痕迹都磨得很深,真正干,日夜的苦修。学了三年,他告诉我,他能够看到鬼神了,人鬼杂居,住在一起。他说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了,不多,就好像是早晨街上人不多。到晚上八、九点热闹得不得了,鬼也拥挤得不得了,到处都是。当然他不是说假话,他这个人不是说假话的人,可是我说:「你完全说的是鬼话,你看见我没看见,你神通没有得到,得了个鬼通」。我说:「你度不了人,你说这些话,人家反而说你妖言惑众。你看到了,我没看到」。我说:「你还是度不了众生」。但是常常与鬼打交道没好处,搞了一脸阴气,人虽然是胖,脸上发青色,不正常。他就常常跟鬼打交道,所以大概以后不到一年,他就过世了。" X, s' j' }0 [8 K
1 t5 E( |; m" q* U! a# W
  我那个时候看他这情形不对,人好像是浮肿,脸上颜色非常不正常,我到台中去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这个没办法,他说我们谁也没办法帮他的忙,除非他自己觉悟,他自己执迷不悟那没办法。所以古圣前贤教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不能常常跟他往来,那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说你要想见到鬼道,要想证明六道,像他那样修行三年工夫就可以了,就证明了,是不是真正存在就证实了,这东西不难。虽然证实,他个人相信,深信不疑,可是对别人讲,别人还是不相信。, v- ]) S. ]2 l7 {" S
  K8 ^! i/ h; d1 Y
  佛在此地答复的,当然经文不长,《楞严经》长,答复得详细,虽然言语有详略,可是意思没有两样,意思都是圆满的,《楞严经》答复得圆满,本经答复得也圆满,这个答复跟《楞严经》上的话也相同。+ m7 Z: o+ {6 @0 v2 ^
( `1 [6 ?, g& u7 U) s
  序【佛即答云:虚空本不生华,真金理无重矿。】
: ^9 E$ A0 r. A4 C1 o! h, R, ]3 O+ m) g. x. T* C- v: z
  这两句话答复得实在是很圆满,可是很不容易理解,换句话说,很难从这两句话就把这三个疑问就断掉了,可见得这个疑之深不是小疑、不是浅疑。必须自己有一些修证的功夫,然后再听佛这么一开示,能悟入,能断疑。自己没有相当定慧的基础,听佛的这两句话还是不能断疑。佛在此地是举个比喻,好像我们这个眼睛害了病,有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害眼睛的时候,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看到灯上有圆影子。灯上有没有圆影?没有。可是你害眼睛的时候,你看到灯上有圆影子。灯上本来没有圆影子,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佛用这个是答复什么?答复真心里头本来没有妄念,本来没有无明。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本觉本有」,『虚空』就是指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妄想,本来就没有,不能说众生有这些东西,佛没有,不能这样说,它本来没有。所以迷与悟,悟是本有的,迷是本无的。
0 p* f/ q! s: N" v. s' j8 G' U1 ]3 _9 Z" U. q
  佛在《楞严经》上举一个例子,举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例子,这是真实的事情,不是假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时候会发现,军中常有这种事情,我们做学生也常有这种事情,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像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军队、学生常常举行演习,紧急集合,紧急集合要服装整齐。不晓得什么时候,教官一吹号,口令一发,马上紧急集合,穿衣服,穿了之后赶快跑出去,这一下跑出去,忽然想到帽子没有戴,到处找不到,问问同学,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你帽子戴头上了。一摸,果然是戴头上了。这个迷,你问那个迷有没有?迷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一天到晚迷才对。不迷,它是突然之间有的,这个迷没有理由。你要问什么理由?没有理由。你问什么时候迷?迷是妄的、假的,不是真的。佛就举这个例子,这情形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做学生见过,在军中也见过,常常会发生的事情。
6 y8 c' u; ]7 V$ @4 M
7 M: _" f3 f! g* T4 u3 @( j  众生本来没有无明,本来没有妄想,你现在起无明、打妄想,就好像你紧急集合当中,戴上帽子忘掉了,到处去找去了,就这么个情形。有没有丢掉?没有丢掉,所以你的自性清净心完全没有失掉。刚才讲过了,圆觉的体相用,生佛平等,佛有体相用,众生哪个没有体相用?都有体相用,而且这个体相用真是一点差别都没有,就是佛悟,众生迷,佛悟体相用,众生迷体相用。所以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圆觉。佛悟一念,众生迷一念,悟一念是正常的,是本来的;迷一念是暂时的,不是正常的。所以佛在此地讲『虚空本不生华』,这是对眼睛有病的人说的,本来没有花,是你眼睛有病看到花。$ h9 H% _, Q/ {* y4 ]$ l0 i+ y
  e1 c+ v' r+ c$ c8 d8 C, x$ n
  『真金理无重矿』,这是第二个比喻。好比纯金,金是从矿里头提炼的,把这些矿石、渣子淘汰尽了,真金提出来了,纯金提出来了。这就好比是众生修行成佛了,把这些烦恼、无明统统断尽了,成佛了,成佛就好比真金。你要问佛几时又起无明,又变成凡夫?佛就用这个比喻,金从矿里头提炼出来之后,再不会变成矿,用这个比喻答复第三个问题,因为前面这个比喻是答复前面两个问题。实在讲,佛这些答复的确是很圆满,可是一般人觉得这种答复不能满足,再找个满意的答复找不到了,佛也找不到了,除非你自己亲证这个境界,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话来答复。% K( {" d3 K4 j: _

. m1 h6 R# E$ d% p  这个问题在大乘佛法里列为根本大疑,根本的疑问,当然这些疑问都是从我们分别执着妄想里面产生的,如果自己心真清净,分别妄想都没有,哪有这些疑问?没有这些疑问。可是分别执着妄想不容易断。第五章讲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这一章:7 d! ~9 R8 i% T
3 q2 V8 V8 A3 g+ r
  序【次告弥勒:一切众生,由无始际,种种恩爱贪欲,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4 d2 H8 ?: b% c, V8 n& O8 r4 e( R9 P) ^
  第五章是弥勒菩萨这一章,弥勒菩萨请教的问题就是生死轮回,这是个大事情。《法华经》里面所谓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就是讲的一心,一真法界;所谓的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轮回是大事。生死轮回不容易出离,无量劫以来生死流转,经上常讲「生死疲劳」,苦不堪言,这个东西是假的,没错。譬如你做梦,梦是假的,知道,如果天天做恶梦,这不好受。每天晚上做恶梦,你想好受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可是难受。六道轮回的确不是真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受用不好受,就好比是做恶梦一样,这是个大事。如何能够超越?如何能够解决?佛在这一章里面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先说明生死轮回的根本。
. P4 v) j9 T" P: b/ {5 z& n2 a0 l
  『一切众生』是指的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以外没有这个事情,六道以内的众生迷得太重了,才有这个事情。『由无始际』,这是指的时间,无始劫以来,『种种恩爱贪欲』,这个境界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才有『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远不能够断,它要不相续就好了,就超越了,它相续。相续的原理就是迷惑,迷了之后就造业,造业之后他有果报,在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所以惑业苦就变成一个轮回的相,这是六道轮回的理论,六道轮回就是惑业苦造成的。惑是什么?贪瞋痴就是惑,迷惑。由于贪瞋痴他就造作,造作里面就有善业跟恶业,善业是三善道的轮回,恶业是三恶道的轮回,总而言之,离不开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就是迷惑,所以说『由本贪欲』。『发挥无明』就是增长无明。( H" q7 X0 p/ F+ {: M0 R9 u3 U
/ H3 o/ d) B5 r
  『显出五性,差别不等』,这是讲我们学佛的根性有五种不一样,有菩萨根性、有声闻根性,声闻里面有定性声闻,佛跟我们讲这些,我们一般讲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根性不相同实在上讲是对事、对理所迷的有浅深差别不同,你迷得浅的,烦恼轻,根性就利;迷得深的,烦恼重的,根性就劣,差别是这么来的,实际上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就是从迷的程度上显示有这么多差别。这五种差别是大分,要细分是无量无边的差别,可以说每个人差别都不一样,从大的方面来分这五种,在这一章经里面跟我们说的。
: v: p5 E" V% Y# Z
" M' N0 j+ A' J7 ^  后面这几句话重要,『欲泛如来大圆觉海』,你如果要想成佛,这个是比喻,把「大圆觉」比喻作大海,你想坐船到大海去游览。这比喻是说你也想入如来的大圆觉海,你也想证得如来的大圆镜智,就是这个意思,成就大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本觉既然本有,本有为什么不能恢复?你有两种障碍束缚,这两种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 J! G7 \# o+ ^7 f# C% |

3 [: X* x. B2 u7 B, D& E  这次我在洛杉矶讲经,日常法师,你们大家有很多人都认识,他是每会必到,不但必到,我有的时候不讲经,他们有同修邀我到他们家里去住一二天,去玩的时候,他打听到,他也找来,所以他要我在他那里住两天。我就告诉他两句话,我说修行人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难,舍知见更难。五欲六尘是烦恼障,知见是所知障,知见是我的看法,我的见解,我的理想,糟了,麻烦大了,这是障碍。佛为什么能成圆觉?跟诸位说,佛没有知见,佛没有理想,没有成见,佛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多自在!你有个成见,有个想法,也有个做法,坏了,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本来的圆觉性,你本觉所以不能现前就是坏在这个地方。佛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舍知见,正知见就现前,佛知佛见现前,那是你本觉。你在本觉上再建立一个知见,这头上安头,障碍了,所以一定要舍。
0 b* @& `+ m% a" D9 M# q3 I, e& o& ?, e4 {- _/ o
  今天佛教为什么不能兴?昨天我也是跟你们几个同修说过,我拜会了许多法师,很多法师一见面都提同样的问题,可见得大家很关心。他们向我提的问题,他说:法师,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这么多地方,你觉得美国佛教有没有前途?问我这个问题,可见得他们对于美国佛教的前途怀疑。我答复得很肯定,我说:有前途,可是佛教如果在美国真正能建立,要团结。他们听我这个话,摇头,太难了。我们大家在一起,哪一个听谁的?谁愿意听谁的?谁都不服谁,这就不能团结,不团结佛法将来就会消灭,这个地方就不会有佛法,团结佛法就兴。所以我到处劝勉这些法师、大德们,五个人同心,佛法就建立了。怎么样同心?第一个,舍知见。你看佛给我们制定的基本戒条,僧团里头基本的戒条「六和合」,你们都知道,僧称之为和合僧。这六个基本戒条,第一个,见和同解,知见要相同。知见怎么相同?不是说你一定要接受我的见解,你要跟我相同,这太勉强,这做不到。佛教给我们把知见统统都放下,都丢掉,那就同了,真正是民主,高明极了。你也有成见,我也有成见,我们把成见统统放弃,没有成见了,谁也不要听谁的。
- A) d9 b# \0 g0 G6 b
; }( L5 m/ I9 f3 o, x% P) l  然后在一块,我们有事情怎么办?开会,所以民主会议的制度是佛教首先建立的,这个诸位要晓得。僧团里面你们看戒律,那个时候不叫开会,印度话叫「羯磨」,羯磨就是开会,无论大小事情是会议决定。大事所谓讲「白四羯磨」,小事是「一番羯磨」,就是会议议决通过,小的事情一次,我们事情就解决了,大家通过,大的事情是四读通过。像现在有些国家政府机关立法,重大的案件三读通过。佛门里头大事是四读通过,通过的时候,也不要选票,也不要举手,就是提出案件这个人念,把这案件向大家宣布,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通过,就是默认,是这样的通过法。如果有意见马上提出来,或者你有修正的你再说,你再说大家如果都没有意见,那你修正案通过了。所以民主会议制度最早是在佛门建立的,佛门就是大家知见统统放下,有什么事情会议解决,少数服从多数,这么来的,不是说哪个要听哪个的,哪个要服从哪个,没有。所以僧团叫清净僧团、和合僧团,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见解要相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是秩序,我们大众生活在一起,总得有个规矩,要守秩序。「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僧团这个制度实在是太好了。
! R: e8 K8 Y5 y1 F
8 _: }# e5 T1 ^8 k! L2 b  大家既不放下五欲六尘,又不肯放弃知见,他怎么能和合?不能团结!不能团结就没有僧团,没有僧团就没有佛法,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佛教复兴在我看前途非常光明,因为什么?这个世间只要有一个僧团,佛教就能复兴。当年释迦牟尼佛就一个僧团,在鹿野苑的时候五比丘,他老人家一个,五个徒弟,六个人就把佛教建立起来,就影响到千年万世,多少众生受到利益。今年如果再有五个人能够合作,能够组这个僧团,佛法怎么会不复兴?当然复兴,所以这是我对同修们的期望。僧团,在家居士建立的还是僧团,僧的本义就是和合众,不是指出家人,无论什么样的人,四个人住在一起能够修六和敬,这四个人就叫僧团。佛门僧众是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住,就要开会,就要做羯磨。三个人以下的可以不做,为什么?那不能叫僧团。四个人以上的就要按照佛教的规矩去做,所以大小事情是要大家来商量,来议决通过,真正是民主。家庭里面这么做的话,你家庭就是僧团;你们学社这样做,你们学社是僧团,是如法的僧团。一个如法的僧团,诸佛菩萨拥护,龙天善神护持,因为如法的僧团太难得了,那真是黑暗当中的灯塔,真正难得。5 _* m% W: y$ _) Y6 v1 J

" p: {) W9 C# W% E  如果不发愿「勤断二障」,这个僧团不能建立。人多人少都有意见,人多的意见多,人少的意见少,总而言之,有意见,有争执,就不像一个和合僧团。所以舍知见非常重要,虽然很难,可是非舍不可,不舍不能见性,不舍不能得定。像我们念佛,如果你二障要不舍,决定不能得一心,这是可以断定的,你可以到功夫成片,也许能办得到,一心不乱决定不能达到,因为你要到事一心不乱必须要断烦恼障,要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才能得事一心,你修禅可以得禅定。要得理一心,那知见要舍,所知障破了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这是很要紧的。: i" ~* }( Q# h) d6 o: ~: q
& w/ t1 G* d8 o) G6 Q: o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伏是什么?降伏了,不起作用,这时候入菩萨境界。可是诸位在此地要好好的记住,二障要是控制不了,要伏不下去,压不下去,我们讲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从圆教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你连个初信都没有。我在台北讲经,有人问我「我们现在算不算初信位?」不算。为什么不算?你二障没伏,要懂这个道理。二障没断,但是伏了,就是烦恼没有断,他有力量把它伏住,伏住就是不起现行。譬如说我有没有意见?有意见,「阿弥陀佛,算了」。真有意见,算了算了,这是什么?他能伏得住,他不争了,他不坚持了。他真有意见,他真有烦恼,遇到这个事情不高兴,他真要发作,算了,他压下去了。烦恼虽然不断,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他这个功夫能把它压下去,这叫伏烦恼。伏烦恼才能够说是初信位的菩萨,没伏烦恼不能算初信。那个伏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给诸位说,八风吹不动。你们不要认为八风吹不动是了不起的功夫,其实这是初信位才入门,这是大乘佛法入门的样子。# z" ?- b: z7 E+ X% v; a: y6 G" x& [) H& r$ w
0 I1 ^9 K# s2 }2 u0 Q$ z! N" b7 q
  赞叹你,没有欢喜心;毁谤你,你也不会生气,纵然心里不高兴,绝对不会发脾气,喜怒不形于外,有这个功夫把自己的烦恼克服住,这是初信菩萨,所以说「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这个「悟入」是入得初信。到烦恼障断掉是第七信位,能够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放下了,这是七信位菩萨。再能把知见放下就是初住菩萨,知见要不能放下,你总在十信里头,不能入住,可是菩萨位子要初住才是大乘的见道位。十信位,你看在《华严经》里头没有地位,等于小学,佛门的小学。到初住等于说才有学位,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像刚才讲的,因为十信位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初住以上才是同生性,为什么?见性了。佛见性,你也见性了,所以是同生性。十信位没有见性,他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不一样,佛是用四智菩提,转识成智。所以圆教初住就开始用四智菩提,见思烦恼断掉了,尘沙断掉了,无明破了一品,所以与佛是同生性。1 t# A& u8 N, n4 k
* a1 l4 \# X( F) K; f
  由此可知,这都是讲的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破二障是决定不行的,千经万论决没有例外的,如果说有例外那是骗人的,决定不是真的。就是念佛,你不舍知见怎么能得一心?你不断烦恼障怎么能得事一心?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功夫不能把烦恼现行压下去,怎么能带业往生?怎么能功夫成片?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说烦恼也可以不要断,知见也可以不要舍,就能成佛,这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因为佛是依着真理、正理来说,说是烦恼不断、知见不舍就能够成佛,这是妖言惑众,没有这事情。如果要是这样就能成佛,那大家都成佛了,那也不必修了,没有这个道理。
+ i! P# ?6 P- e5 c( S* V/ g
7 ?+ j5 G2 N3 h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事」是烦恼障,「理」是所知障,二障永断了,这就明心见性,所以「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这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从初住到等觉,这里头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都叫做法身大士,为什么?他这两种障都断了,就是我们念佛功夫里的理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记住,虽然是证得理一心,理一心有程度浅深差别,有四十一种,都叫理一心。理一心有证得深的,有证得浅的,不要认为好像理一心都是一样的,不是一样的,有浅深差别不同。像我们看《华严经》,法身大士已经证得清净法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不同,都是法身大士,这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第六章是清净慧菩萨,佛告诉清净慧菩萨:, Q. B. |6 l  ?- r
. \! ~5 l+ }7 ]1 N
  序【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因众生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不能同佛受用。】; F  T  V5 b3 O
2 y4 ]# D0 o+ h& V
  我们看菩萨这个名号,你就晓得意思了。求智慧要求清净慧,有一丝毫没放下,纵有智慧不清净,不清净就是障碍。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清净慧,但是清净里面他还有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见一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他里面还有四十品,再破一品,还有三十九品,到等觉菩萨还剩下一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品再破掉就叫究竟佛、圆满佛,究竟圆满了,这四十一个等级是从这么来的。确实统统破了无明,可是无明你破了多少,还有多少还没破,差别从这个地方建立。% t9 E0 @! l6 r2 Z+ O4 D

$ f3 s! }+ [. g. V, \0 @) {% K  所以说『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如来的大圆觉跟我们自己的大圆觉是一不是二,确实没有差别。如来大圆觉里头没有障碍。我们现在这大圆觉里头有障碍,就是现在我们带了三重障碍,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小乘阿罗汉把见思烦恼破掉了,他还有两重障碍,所以不能见性。大乘菩萨再把尘沙破掉,他还有一重障碍,这叫权教菩萨,像圆教十信位里面八信、九信、十信就是这个阶段,七信是断了见思,八信、九信、十信已经断掉了尘沙。十信位的时候,破一品无明,十信心满就入了初住,就是初住菩萨,这时候无明的障碍破了,破了一品与佛就是同生性,这时候是真心用事,不再是八识用事,这个慧叫做清净慧。所以从真性上、圆觉性上讲,生佛平等,因为众生迷惑颠倒,就是有这三种烦恼。
+ T: ^1 |- }9 I+ c9 K; y% f2 z1 L" j- v; Y. T# \
  『未能灭除,一切幻化』,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是幻化,为什么?清净圆觉性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六祖说本来无一物,见思、尘沙、无明本来统统没有。「未能灭除,一切幻化」,这些幻化东西你还都有,还迷在这里面。『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妄功用中」就是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叫妄功用?这个功怎么不叫真的?真的没得用,真的本来都有,用什么?所以古人有个比喻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见得踏破铁鞋是冤枉用的功。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冤枉用的功,到后来一旦开悟,原来如此,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你一觉悟才晓得从前用的那个功真叫冤枉,吃那么多苦头,费那么多力气,于圆觉性毫无增减,一点也没帮助。在这个功用当中就有差别,譬如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些统统是在妄功用中显出有这么多阶级、这么多差别。一证到真如实际,哪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这些阶级差别是因为迷妄颠倒而建立的,是方便建立的。
6 P/ m6 ^' A2 l6 y- \3 y, d& r! z1 ]5 i. ]/ u6 Y9 S! F
  悟了之后,见思、尘沙、无明没有了,跟诸位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也没有了,要懂得这个道理,你不能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还有,错了。就好像我们病了,病了吃药,病好了药也没有了,健康的人没有药,如果有药,这个人一定有病,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要什么药?这个道理我们是要懂得。所以证得圆觉性之后,没有什么六道凡夫、四圣法界,没这个东西。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没有这个东西。如来大圆觉,这是一乘。只有一乘法,二乘、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说,是为迷倒众生而说的,所以这个不能同佛的受用。
1 O+ [7 w- ?8 m( e
' F% ~% C, ]/ s/ I  序【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示渐次差别。复为一类大根众生,以示圆顿随顺,平等安心之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谓以众生日用,不起丝毫妄念,同佛作用,本地风光。】0 ]1 I: A0 k5 p; W
1 v8 Y' l8 Z; `5 F. j
  在这一章里头佛教给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应该怎么修法?这一章里头最重要的意思,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诸位容易体会、容易明白。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眼前的境界统统随缘,不要加以选择,什么事情都随缘,因为你选择你就有心了,我们佛门叫随遇而安,随缘度日。随缘当中,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什么境界现前,我们在境界当中守住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心就清净了,你心一清净,境界就清净。你要说我选择一个环境,选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永远找不到,因为心不清净,什么样的环境你看了还是不清净。这是修行的一个秘诀,也是个重要的纲领。
2 ]; ~. g& f( w
6 h: c# _4 S8 E' ^$ v- C1 q2 x  在一切境界相先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顺境里面不生起欢喜心,逆境里头不生瞋恨。我们在顺逆境界里头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外面境界、内里头身心,全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圆觉性中,真心里面,本来没有这虚妄相。真正能够觉悟到这一层,我们在境界中才能修清净心,这清净心的作用与佛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地方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不起丝毫妄念,这个妄念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能把这个统统舍掉,我们的作用就跟佛没有两样。佛在日用平常,没有别的,就是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我们跟佛有什么两样?那你修行成佛就快了,你想得一心不乱也容易,没有障碍。' E/ }3 E% M  U
+ |: v6 w/ k; @
  序【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4 c# ^' u: y( s7 _* ^$ s: A

6 q- s$ `5 K5 c8 b( ^( X0 ?' w: o4 r  这完全是在事实真相上说的,你的妄想从哪来的?妄想是因为你迷失了圆觉。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妄念就不生了,『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
. A' K8 v4 v6 s: ]/ Q; G
- Y! _$ T2 X& ~2 K  d  序【虽住妄想之境,以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8 z9 d' \& s% @1 i1 K
1 g1 j6 }+ A% E, y+ n
  对于妄想,无需要加以了知。# Q9 y# {( h& ]* B

& n6 ]' o5 a1 d; p6 _2 t  序【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即是真知,故不辨真实也。因而信受,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 l9 P9 ?" P5 ^; d, r4 z" `1 w' R
, `  A! E, U1 V1 X  这就是随顺圆觉性而起修,就是我们一般讲「称性起修」,这是称性起修的方法。真正会用功的人,就是他一天到晚没有一样不随顺真性。我们凡夫麻烦在哪里?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随顺烦恼,他不随顺觉性。诸佛如来日用平常随顺觉性,他不随顺烦恼,这里头的受用就完全不一样。这里面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原则,在事上,六根接触六尘,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在理上,理上就是知见,知见上不再求知见,知见上绝不立知见。所以此地讲『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了知」就是知见上再建立知见,那就是无明,《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立知」,这个用不着,这个用不着就是把知见放下了。『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能知既寂」就是真智慧,这就叫无分别智,就是根本智现前,根本智就是正觉,根本智就是清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智就是圆觉性。这里头再不能求一个真知,再要求个真,真就变成妄。真的上面不能再加真,再加个真就是虚妄,我们应当要从这样先去看。
( L0 C7 P0 J  L* T" D8 ~
$ z- E+ P: U; B! U/ G  放下自己的知见不是没有知见,放下自己的知见是真知见现前,佛知佛见现前,你所放下的那是所知障,我们一般讲成见。你的见解、想法、看法统统是虚妄的,是所知障,应当要舍弃、要放下,这就是『随顺觉性』,就是称性起修。平常我们不晓得怎样叫称性起修,从《圆觉经》里面我们得到一个消息,晓得什么叫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修是什么?我们整个日常生活就是真如本性,与真如本性完全相应,这在《华严经》叫修普贤行。修普贤行成佛,成究竟圆满佛,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就是称性起修。! A; p! J% A/ }/ k
0 D6 q+ A5 z$ c  G2 ~. C) n
  这序文很有味道,跟其它经的序文不一样,它这序文实际上就是全经的大意,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读了一遍之后,然后再讲玄义就很容易懂,可以说是为我们研究玄义的前方便,研究玄义前,先对全经大概心里有个数。所以这部经非常有味道,它好在短,跟《楞严经》一样的味道,味道都很浓厚,但《楞严经》太长,讲一遍相当不容易,所以古人说《圆觉经》是小《楞严》,很有道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x+ W5 o' s, v' y4 g. P, x+ ?! d' p! M9 k8 a  t# q! q! s. J

2 z. u5 D, k& Y* n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3
  [9 |! J# w0 O$ H6 Y5 X/ K) M0 @2 P9 E
  序【次告威德自在:无上大觉,本无二相,随诸方便,便有三类。所谓奢摩他,如镜照像。三摩提,如苗渐长。禅那寂灭,如器中锽。此三法门,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三事圆证,名究竟涅盘。】+ F$ z% T9 I4 F% u
( C0 j- e% B& W( `" d& I
  『威德自在』菩萨在顺序里头,他是第七位。这一章里面佛给我们讲修定的纲领,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修定,修定总出不了三大类,就是此地所讲的『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三个名词都是梵语,三个名字都是禅,目的都是叫你开悟,叫你智慧现前。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说『无上大觉,本无二相』,觉相只有一没有二,定的相也只有一没有二,可是随顺一切众生根性的不相同,在修学方法上就不一样了,方法虽然不一样,统统修的是禅定。这三个名词与《楞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我们早晨看陈克文居士的《心经讲义》,在明宗这一段里面,他采取天台家的「一心三观」来说明般若的修学。天台家的「三止三观」与此地所讲的「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意思很接近,方法也非常的类似。奢摩他、三摩都可以称之为止,也可以称之为观,圆瑛法师在讲义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楞严经》的讲义里面说得也非常透彻,这都是我们可以做参考的。" o3 P% Y! ~/ s9 [& _) S
6 @4 X+ V) l5 U; V
  佛在圆觉会上将这三种定做了三个比喻,奢摩他主要的是讲观,观照,所以说『如镜照像』,我们从这个意思里面去体会,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但是镜子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在佛门修行,古人常常教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用心就要像一面镜子一样,这里面定、慧都具足了。你把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虽然了了分明,他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如如不动,这是定,拿这个来比喻奢摩他。奢摩他里面虽然有定,但是偏重在慧上。这三个都可以称为定,也都可以称之为观,三止三观的意思统统都有。『三摩提,如苗渐长』,好像种稻子,种子发芽之后,苗渐渐的生长,这是讲利用三摩提的功夫,定慧天天增长。禅那是定慧均等的境界,『禅那寂灭,如器中锽』,「器中锽」,像我们吹笛子、吹箫,里面有个锽,没有锽吹不响,比喻作乐器里面的锽,它本身没有音声,但是它能够变现无量的音声。佛在这一章里面用的是这三个比喻。
7 R) r$ p% J3 E$ V( w. q! n4 Y1 c) l* e: c  }% G7 b
  『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三事圆证,名究竟涅盘』,这一章是讲修行证果重要的修法,完全是讲修行的方法。换句话说,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禅定,不是修止就是修观,再不然就是止观双修。像中国禅宗就是止观双运,《坛经》里面讲的「定慧等等」,定慧等等就是定慧等持,那是讲禅定。这是提出了三个纲领,下面就是这三个纲领的交互作用,这就有二十五轮了。" y. h$ v* W, b& p

4 ~! z2 U2 d- [  k0 V4 d" l  序【次告辩音:一切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依顿渐修习,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单复无非圆修,别遍意在互习。若能随顺修习,不久便证涅盘。】
* y2 l5 t0 [1 q: t: u
4 B) i5 Q( p0 ^& R: [  前面这章说出了修行的三个纲领,这三个纲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修?是先修奢摩他?还是先修禅那?还是先修禅定?还是两种一起修?还是三种一起修?这一章就讨论这个问题。这三种可以单修,也可以兼修,也可以三个一起修,先后顺序不定。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也可以;先修三摩提,次修禅定再修奢摩他也行,这三个一交互,一共就有二十五种,先后排列顺序不一样,这是《圆觉经》里面所讲的二十五轮,『清净定轮』,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9 R  Q5 F) K! o# l4 ]$ u. u! g, `' f
7 |- i( x- P+ r0 h9 n  这一章是非常善巧的方法,如果我们会用,我们的功夫会很得力,这等于是二十五种方法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并不是教你选一种就一辈子修习,不是这样的,随时在调节,因为它统统都是定。譬如我们现在心里有妄想,用什么方法能把妄想打掉?昏沈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把精神提起来?所以这些方法你要会运用它,你懂得又会运用,比小乘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七菩提分又要详细得多了。七菩提分只是讲一个大概,告诉你怎么样对治习气。这个地方说得详细,自己随时可以选择一种、二种来对治,而且常常可以更换方式来对治,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清净心有很大的帮助。
( R8 i" W9 x: Z# \/ S/ f  Y$ D& h7 X* j4 K
  第九章讲净诸业障菩萨,净诸业障菩萨这一章:
# ~1 H$ ^4 n( I. ^- B/ V9 S! ]; ]' B0 r; [) b) h. ~
  序【次告。】
6 j* }+ F" U- k0 k; g' L+ s
3 }4 h9 X# d( T2 _1 b  这是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
# N: ^0 b' f7 D6 x2 s2 [# T- S; M% a9 o( t! m$ M9 V0 f
  序【众生由执我故,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因此便生憎爱。不了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无始妄流转,不得成菩提。若能除灭贪瞋痴,法爱不存心,自可渐次成就。】6 y1 Z6 r& x, Q- y3 y4 N, t7 `
0 f5 G9 p* @* `+ P
  所以菩萨的名号就代表这个法门的旨趣。业障当然我们都有,业是造作,实际上是惑业苦,这三个是连起来的,所以有的时候可以讲惑障、业障、报障,回向偈里面讲「愿消三障诸烦恼」,这就是三障。说业障,当然,你为什么会造业?你有迷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惑才会造业,造了业当然你就要受报。惑业苦是循环的,所以才有轮回的现象。轮回是从哪来的?轮回是从惑业苦变现出来的,原本一真法界里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自己心里面变现之物。既然起惑造业了,就没法子脱离,不容易脱离。3 d# J/ m! q8 ]' K; k$ _
' z6 _8 r0 p/ D, r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教我们了生死、脱轮回,这是佛法修学的主目的。脱离轮回怎么个脱法?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脱离轮回不是在果上脱离,是在因上面,所以三障,如果我们把迷惑打破了,轮回就没有了。不迷惑他就不造业,那我们要问,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世间,他造不造业?释迦牟尼佛在世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天天讲话,算不算口业?他是造业,但是那个业他没有果报,为什么没有果报?他不迷惑,所以那个业不得已给它说个名词叫净业。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所以造的业是善、恶、无记,我们造的是这三种业。人家造的业既不是善业,又不是恶业,也不是无记业,不得已给它说个净业,三界轮回里面没有他的果报。0 o& t0 B# l, }3 O" [1 C7 b

7 r' [) ]& N  O' K) D3 ~$ N  为什么这个业叫净业?他不执着,三轮体空。佛天天说法,佛没有我执,无我,像《金刚经》里面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没有法执,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法两种执着都没有了,这个业叫净业,真正的清净,跟我们现在讲修净土不一样。我们修净土也讲净业,那是讲净土,是修这个业,佛是真正的清净。我们修净土还是有迷惑,我们无明、烦恼都还存在,都还没断,我们是依照净土法门来修学。如果我们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时候可以讲是真正的净业,为什么?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一二分,这时候心地清净,就是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超越生死轮回,也超出三界。# H( A& f4 F  x1 y
$ _/ g0 G# K! A" [/ M, R
  佛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众生由执我故』,这就是我执,『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四颠倒」是常乐我净,在我们这个人间确实没有,每个人都以为有,这个见解是颠倒、是错误的。因为有这个执着,这就生『憎爱』,顺自己的意思就生贪爱,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瞋恚,这是两种最强烈的烦恼,就会生起来。『不了迷识与迷智』,凡夫迷识,二乘人迷智,所以二乘人也有四种颠倒,跟我们恰恰相反,常乐我净真有,二乘人执无。二乘人对理智迷惑,为什么对理智迷惑?因为他没有开智慧,没悟。他真正智慧开了,当然就不会对智迷了。二乘人迷智,凡夫迷在情识里面,这都是麻烦事情,这是『二种四相』。就是常乐我净,凡夫没有,执着有;二乘圣者有,他以为没有。『无始妄流转』,这一句是讲凡夫,无始以来没有轮回,他自己变现轮回,在这个地方生死流转,这是冤枉,苦极了。『不得成菩提』,这是讲二乘,二乘人如果不破法执(二乘人破我执了,但是有法执)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0 s$ v6 \) j. {& Q4 A; H

- q+ g# L& n( H) X% I+ _  『若能除灭贪瞋痴』,贪瞋痴称为三毒烦恼,这烦恼如果不除,你必定造业,必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果报总离不了三途。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头教诫我们,首先劝我们离贪瞋痴,贪瞋痴要是转变过来了,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无贪、无瞋、无痴,跟诸位说,这就叫三善根,无量无边的善业都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翻过来就是三善根。你看佛法里常讲,《弥陀经》上就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叫根本的善根,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诸位要晓得,菩萨当然具足三善根,所以那三善根就不谈了,三善根从小乘就学成了,大乘菩萨从三善根的基础上精进不懈怠,决定有成就。所以大乘的善根只有一条,小乘的善根有三条。6 q6 r( B3 R( d& h' k6 K

1 p- ~# }) U1 b. c# A  『法爱不存心』是破法执,除灭贪瞋痴是破我执,如果没有我,哪里有贪瞋痴?所以贪瞋痴慢这些烦恼都是从我执而生的。《唯识论》讲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俱生烦恼。我执一断,俱生烦恼就没有了,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识成智。我、法两种执着要是破除了,当然你就有成就,『自可渐次成就』,就是除灭我法二执也是逐渐的断,能够一下就断掉的叫做顿超,逐渐逐渐的断叫渐修。
/ H1 F8 P( Q" o! H$ g$ _; [1 C+ q9 d, b( U8 A
  序【次告普觉:求善知识,当求正知见人,心远二乘,除作止任灭四病,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依正智慧而修,便能证于涅盘。】
/ w+ q" F7 A7 `6 C" T5 m% A3 ?7 ~) G8 U$ t3 c
  这部经最深的是在第一章,境界是愈讲愈浅,到后面从净诸业障以下,都很适合于我们现前的境界,前面不是我们的境界,那实在是太高了。可是我们应当要懂得,因为你懂得这些理论、高级的修行,才可以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这是一个好处,不会守在自己的位子上。像念书一样,我们晓得我们在念小学,知道还有中学、还有大学,他念念就想往上升去,不会止在这个境界里。
/ O# _  v& d/ {  E
3 a3 Q8 _" m- J1 r* _& |: x  这一章也就非常重要了,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学佛第一个要求一个好的老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也讲这问题,那是小乘经。这是大乘经,《圆觉经》,你看还是给我们讲这个问题。老师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之所系,《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教我们亲近明师,此地也是这个意思,你看『求善知识,当求正知见人』,佛知佛见,这是「正知见」,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修学遇到一位高明的善知识指点,我们一生就不致于走很多冤枉路,成就得快。4 ^3 B" ?8 y0 I+ Y8 ^6 I% V! S

# C% [1 O! l# v3 h; G2 D  我们看过去古人的修学,在《高僧传》里头看这些出家人,在《居士传》里面看在家学佛的这些人,他们的成就远超过我们这一代,那简直不能相比。在时间上来讲,我们看到人家成就快,根性利一点的,三、五年成就了,一般讲绝大多数,像十年左右成就的,几乎占百分之七、八十。在三、五年成就的,固然是不多,但是也常见到,那是根性稍利的。他为什么会成就?明师指导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他有好老师指导。9 I6 c7 w/ M8 H; m' p

% B8 y: v1 H1 p* ]! h! [+ \  而我们这一代要想遇到一位明师,不容易!这机缘非常的难得。在去年我也跟诸位建议,现前这些知识,到底哪位是正知正见,我们没有能力辨别,万一我们亲近这个人,他不是一位真善知识,我们这一生一定又要耽误了,这怎么办?所以在这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找另外一条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尚友古人。我们在古人当中找一位善知识来做老师,专门跟他学,这决定不会错,这是个好办法,这办法最早是孟子运用的。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师法孔子,所以为孔子的私淑弟子。孟子那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文章留在世间,他就照孔老夫子的书来学,以孔子为老师,他成就了,像这种情形到以后效法的人就很多。
% c  Y+ L  w. l/ O/ `) H5 U8 S  {1 _; y
  我们诸位同学都知道的,司马迁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历史第一部正史,他写的是通史,二十五史里面列为第一篇。司马迁就是学左丘明的,那时候左丘明已经死了很久,他学《左传》,文章是从《左传》上学的,他学成功了,这都是师法古人。当代找不到好老师,到古人那去找。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大家晓得,这是了不起的文学家,韩愈学司马迁,专门学《史记》,他也学成功了。在佛门里面,蕅益大师私淑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了,他把莲池大师的著作搜集起来,专门在这下功夫,以莲池大师为老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他成为第九代的祖师,他学成功了,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今人当中找不到真善知识,我们到古人里面去找,这很可靠,决定没有错误,人家真正是有成就。这就是明师的重要,正知见的人重要。
! ^/ D5 T& W9 K1 S1 I
+ W% ~# E& S" g$ A7 Y0 F  什么叫正知见?第一个,要以了生死、出三界、证大菩提为目标,这个知见正,这是目标正确。第二,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断烦恼,破我执、破法执,这是在修行原则的知见正了,你看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是这样教给我们。第三,法门一定要专攻,在中国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你看看他们的成就,无不是一门深入,他才能成功。像在学校念书一样,佛法里头八万四千法门,就像学校有八万四千个科系,你想想你能不能把所有的科系统统念完?一个科系念四年毕业,十个科系就四十年,一百个科系就四百年,你们现在学校多少个科系,你要用几百年把它念完,念不完的。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一门通了,你一切都通。一切都通了,还是弘扬你这一门,为什么?大慈大悲,给众生做模范。你看《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每个人学的不一样,各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为什么没有第二?因为他用那个方法都能证无上菩提,都能成楞严大定,那当然是第一没有第二。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要紧的是一门深入。' S1 Z& h4 b5 Z0 T, F* z. d
* _% f+ Q' s- _5 y
  我们一门深入,其它的经论我们可不可以看?跟诸位说,可以看,也可以听,可是你自己修的是一门,你自己将来也是弘扬这一门。譬如我专修净土,我专弘净土,你要讲禅、讲天台、讲贤首,我也可以去听,我也可以看,所有心得统统用在净土上发挥。你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不得了!世出世间的学术,他几乎无有不通达的,他全部在《弥陀经》上发挥,所以你看《弥陀经疏钞》就等于看了半部藏经,他在一样东西上发挥,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
8 r: O  T5 \4 w- t( Q  P' |) I8 d! `2 H  ~" M5 d+ C
  初学,他的心定不下来,换句话说,他放不下,叫他学一样,他看到那样东西也好,这样东西也好,样样都想学。讲《弥陀经》叫他念佛不就好了吗?这要是对上根利智的人来讲没有问题,行,人家是一闻千悟,死心塌地的学这一门,他能成功。还有对这些老太婆、下愚之人也行,也能成功,为什么?你教她这一门,她绝不改变。唯有对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当中这一阶的人难,太难了。
% I# U4 Z" n4 W5 ^, l& M! y
8 X- V& ]  n; u  过去李老师在台中讲《金刚经》,讲《楞严经》,他就说过,我们念佛修净土,为什么要讲这些经?讲这些经的目的是给大家断疑生信。因为外面人批评台中莲社只懂《弥陀经》,人家高的《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经大论你们都不知道,妳们这老太婆只顾学《阿弥陀经》。所以我们也讲一点大经大论,使我们念佛的人到外面去,「你那些大经大论我也听过」,不致于产生自卑感,好像我们样样不如别人,见到别人学别的宗派,我们都好像低了半截,是为了这个原因而讲,是给我们断疑生信。这就是因为你疑惑,总觉得不如别人,人家都学高级佛法,我们学老太婆佛法。如果自己没有这个错误观念,没有这个疑惑,一部《弥陀经》讲到底,那个成就不知道有多大!
6 ~. D; Q& o3 w
& ^0 b8 c: b: b' u0 s: ~  我们看看《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要解讲义》就是讲《要解》的,你看看宝静法师有《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圆瑛法师有《弥陀经要解讲义》,这都是讲《要解》的。圆瑛法师这部《讲义》是明旸法师给他记录的,大概这个本子上可能也有,这是雪相戒净敬录,这都是老法师在圆明讲堂里讲的,明旸法师现在还在大陆,年岁恐怕也很大了。这些书都可以作为我们自己修学的依据。圆瑛老法师是近代的高僧,是个有成就的人,为我们当代大家所公认。而《弥陀经疏钞演义》的分量就更多,这书寄到了不久,好像我到美国来的头一天,我们印了两千册,印刷厂送了八百册来,装订的时候就先装订好八百册送来。先送来之后,我立刻就寄到此地,所以这部书寄到洛杉矶有八百册。我到旧金山的第三天、第四天,这书到了,已经拿到了,所以我前天到此地来,打个电话到洛杉矶,他们洛杉矶正好有人到旧金山来,所以顺便就带来一百册给这旧金山的同修,将来这边也寄一百册过来。1 d* w2 s. o- i
2 }+ n; H; E+ L0 B8 x
  《疏钞演义》,疏钞是莲池大师作的,演义是古德法师作的,古德也是莲池的学生,对于莲池大师有很大的贡献,莲池大师过世之后,他老人家一生的著作就是古德替他整理出版,流传于后世。他亲自听老和尚讲《弥陀经疏钞》,所以他有笔记,这个笔记就是现在的演义,演义就是批注疏钞的。你看《弥陀经》,疏是批注经的,钞是批注疏的,就是批注的批注,演义是批注钞的,就是批注批注又批注,成了这么一部大书。( ?+ ]" L) `! T6 i, o* G
6 n: O+ S' e8 n! I# x; o  m
  这部《疏钞》流通得很广,《演义》很少流通,所以有很多学佛的人不知道,不晓得《弥陀经疏钞》还有批注,很少人晓得。我最初看到这个本子是在《卍续藏》当中看到的,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木刻的本子,所以我带回台湾翻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7 05:52 , Processed in 0.08060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