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和这个色与空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说“受想行识如空色”。9 K8 w+ P7 A% }! v6 @9 d% l

9 \4 k- p) _( r! O  N9 z那么,讲这个色受想行识已经讲了很多次,究竟什么叫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若能把色受想行识的体弄明白了,就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的作用,就知道怎么样降伏它。我现在就用很浅显的道理,来讲一讲色受想行识。
. M# C" J* k1 ^( {2 |* {' N0 n9 |' m, }0 l. E) R7 Y! x7 h- _
一、色。什么叫“色”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属于色法,就是个色,所谓色身。虽然这个色身是有形象的,可是溯本穷源,追求它的根本是空的。怎么说呢?以前讲过好多次,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由地水火风共同合作成立的一个有限公司。换句话说,这个有限公司是由四种的因缘合成的,由地的坚固缘,火的热缘,水的湿缘,风的动缘,由这四种缘合成一个有形色的身体。这四种的缘若分开,就都各有所还,这个身体就又归于空了,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O* A/ }& O- P! R: F
7 o& r. q8 o8 D“色不异空”,是个真空;“空不异色”,是个妙有。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不是离开真空而另外有一个妙有,也不是把妙有搬到一边去,才现出一个真空。这个真空就是那个妙有,这个妙有也就是那个真空。这个就是天地没有开辟以前,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和众生没有分别的那个本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A& Q# m- ^, r
2 k3 u! b5 a5 m二、受。四大和合变出我们这个色身,有形色可见。有了这个身体,它就欢喜享受。受有三种的受,三种受也就是三种苦。这三种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R2 \; q+ }! T5 ^' P% q1 W9 W
; H3 s4 S' D* V( k/ S+ w2 X
(一)苦受。你怕苦吗?你越怕苦,苦就越多。那么说:“我不怕苦”,苦就少了吗?虽然苦没有少,可是苦会没有的,因为你不怕苦,就根本没有苦嘛!你若怕苦,越怕就越觉得苦,越觉得苦就越苦,甚至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对所有一切都觉得苦。好像我有一个皈依弟子,他觉得一切都是苦,他讲 lecture 都是讲苦,吃东西也欢喜吃苦的,但是做工就不欢喜做苦的工,欢喜做乐的工。可是世间很少乐的工,乐的工也就是苦的因,结果还是苦。
8 j4 K* U* Z0 n* [. f
/ p! ]1 S1 i( [4 u9 J6 f+ B7 k(二)乐受。乐受就是快乐、享受。觉得有一辆汽车是快乐,但是汽车买了之后,又想要一架飞机,有了飞机又想买一艘汽船,到海上去玩一玩,有了汽船又想坐火箭,到月宫去旅行去。你说这种妄想怎么会停止呢?虽然说享受是快乐,但是把你那个心越撑越大、越撑越大,撑到月宫里头去了。结果,哈!到了月宫,不服水土,就得了病了;得了病,在月宫又没有医生,结果就死在月宫里,做一个月鬼。你说这是乐?是苦?所以乐受也是苦的因。
6 Z' L! s! I: b5 k( r2 ]- Z7 m# B* ]* m8 b5 P9 S
(三)不苦不乐受。有人说:“我不想吃苦,也不想太快乐,就平平常常过这一生就算了!”不错,你这一生可以说是够本了,广东话叫“够数”。作生意没有赚钱也没有赔钱,本钱是五千万,现在你还有五千万,也没有赚、也没有赊,但是赚一个白忙,这叫够本。你到这个世界上,迷迷糊糊来了,又迷迷糊糊走了,所有的财产也没有处理好,帐目也没有安排好,糊涂来糊涂去,这叫不苦不乐受,但是赚了一个糊涂,没有什么大意思。; X( g5 W2 r, I- _

# O! |4 b9 n. ?1 i( z3 v2 a0 X三、想。想要享受就不得不打妄想:“我怎么样想法子才能买一辆汽车呢?怎么样子才能买一栋洋房呢?怎么样才能买一艘汽船呢?买一架飞机呢?”想来想去,打妄想打得头发都白了。啊!怎么白的?就是打妄想打的。我以前不是讲过,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千条计,一早又不愿意起身去实行这一千个计划,还是睡觉最好了。这都是妄“想”。! w) s1 t( S, }

; b. g% s$ U2 b2 U* A* f( t9 c四、行。行也就是去实行去。实行什么呢?实行你的妄想。现在我给你们讲,五蕴就是我们人的身心。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色蕴,由这个色蕴,然后就有了享受的这种思想,这是受蕴。想享受就要打妄想:“我怎么样才能实践我这个享受?才能达到我的目的?”这是想蕴。想了以后就要去做去,这是行蕴。8 t( `' p' @2 R' H8 {
- @! |. R2 m1 l- b/ {. a& V
五、识。去做去就多少要有点智慧。这个识就是一种小聪明,大约像头发这么多的聪明。小智慧就住小智慧楼,办小智慧事。这小小的智慧在小小的楼里边,会有什么大发展呢?没有什么大发展。小小的公司成不了大事业,所以你要有智慧,才能帮著你实行你的计划。你的计划实行了,才能达到你的妄想;达到你的妄想之后,才能得到享受;得到享受了,才满足你这个身体的需要。这一享受大约有五分钟,因为操劳过度,得了暴血管就死了。这个享受也不久,有什么意思?
5 A8 ?& z" N1 k. ^( G" U7 d7 n/ S% A. M) r" z/ E, E; Q
这五蕴和合,共同合作来开这么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开了又开、开了又开,昨天讲《地藏经》不是说“因蔓不断”吗?就是说这个五蕴的公司,开了总也不停止,总觉得有这样一个希望。什么希望?今生没有赚钱,等到来生一定会赚多一点。谁不知来生更赊本,就好像赌钱似的,以为是赢钱,结果到那儿一扳 machine(吃角子老虎),美金就掉到下边去给人家了,没有流出来。本来以为会赢钱,结果输了。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这样的,也是在赌钱。为什么你要赌钱呢?就因为你没有看破,不知道天地间有这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不可以这样往前去左一步、右一步地越陷越深,要怎么办呢?要把你这贪心没有了,这就不会赚钱也不会赔钱,你再能守一点本分去修行,这叫返本还原,才可以回家。9 W* c7 R  U% H- m" _5 X

2 i3 c+ _" @5 b% M# c/ e前边讲了三种的色法:第一,可对可见色;第二,可对不可见色;第三、不可对不可见色。又有十一种的色法。什么是十一种的色法?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色法,再加上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六根所对的六尘,合起来共有十一种。把这十一种的色法分门别类,就归纳出可对可见色、可对不可见色、不可对不可见色这三种的色法,前边也已经讲过了。
! u5 E. e  e( g3 ~. h( u/ H* I9 n
) R/ D$ N. S$ B/ {1 w前边又说色即是空,现在说受想行识和色蕴一样,也是空的。色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六根对著六尘就生出六识,就生出一种色蕴。但是六识--见、闻、嗅、尝、觉、知--的性是空的。色是由性而显色,性既然是空,色当然也是空的。而且在这个色上就是空的,不要离开这个色才能取空。就拿色和见性来讲,你说是先有色?还是先有见性?若先有色,但没有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怎么能显出色呢?若说先有见,那么没有色的时候,这个见性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没有色,见性也没有用了。所以见性本来就是空的,色也是空的。你不要生一种偏计执性,执著有的就是有的、空的就是空的,这空有本来不二。空有不二就是真空妙有的作用。没有明白佛法的人,见到空就一定是空,见著有就一定是有,他没了解这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就向外驰求、头上安头,跟著妄想跑。因此佛才说这一部《心经》,说这个空有不二的道理,色空不二的妙法。
/ [) C. w6 b, E$ K7 L' V2 o+ J! e2 r9 J/ M) v& y- E! m
再呼舍利汝谛听。再叫一声舍利子,你注意听一听。
* E% C9 N% U# `3 \+ @, T8 j' x9 z) G$ H& k& x3 s) ^% k) {- @; I
是诸法空相无性。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法都是空的,它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这五蕴的法,是诸法的一个总法。受、想这两蕴,是属于五十一个心所法。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0 \6 O9 e* y) }: C

$ M, `1 y# @4 J9 V; T色法十一,就是五根对著六尘,五根和六尘都是色法,共是十一种的色法。心法八,心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是八种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受、想这两蕴详细分析,就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行,就是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就是前边说的八个心法。那再加上六个无为法,总合起来就成为百法。这百法是天亲、无著两位菩萨整理出来的。弥勒菩萨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时教,编成六百六十种法。六百六十种法也太多了,所以后来天亲菩萨和无著菩萨,才把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总括成为百法。
" ^( j- z3 [! J. Q0 l1 o) @5 [$ T6 ?/ a5 R+ x0 Z
不生不灭寂然通。对于不生不灭这种的理论“寂然通”,寂然就通达无碍了。龙树菩萨有几句偈颂,把生灭法说得很详细。他说:“已生无有生,未生已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怎么叫“已生无有生”呢?它已经生了嘛,既然已经生了,怎么还会有生呢?就拿一棵树来讲,这树已经生出来了,你就不能说它在生了。“未生已无生”,没有生的呢?没有生的,它还没有生嘛,怎么能说它生呢?所以还未生的也没有生。“离已生未生”,离开已生和未生。“生时即无生”,那么生的时候就是没有生,这就好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样的道理。5 a. U0 _, c- l( z# @& `
4 N# U! Q9 R8 o
龙树菩萨这首偈颂,把不生不灭的道理,说得很彻底。佛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龙树菩萨再用这四句偈颂来形容无生。生是这样子了,那么灭呢?也可以这么说:“已灭无有灭”,已经灭了就没有灭了;“未灭已无灭”,还没灭的时候也没有灭;“离已灭未灭,灭时即无灭”。这种理论,我相信一般人不会太明白,所以我总也不讲这种的理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讲到不生不灭了,就要把它讲一讲。/ d& m" I% F, n. H- R
- V# t; c- j5 S, ?% [. S* o
不垢不净离染污。我们本来的自性是不垢不净的,可是我们一出生做了人,就有了垢、有了净。这种垢净也是不垢不净的,不过我们人有偏计执性,执著这就是污垢的,那就是清净的,有这种执著心,所以变成有垢有净。怎么说是一种执著心呢?就拿这只手来做比喻,有的时候在一种特别的情形之下,你的手会抓到屎粪,或者猪粪、或者人粪,当时觉得很污浊、不洁净了。但是你用水一洗,洗完了认为这只手就干净了。可是若是一个手巾,把它拿来包屎,或者包其他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过后无论你用什么肥皂、苏打水洗,洗完了你也觉得它不干净,于是乎就把这条手巾扔了。所以手巾若接近过人粪或者猪粪、狗粪,就是洗过之后,心里也总觉得它不干净;可是对自己的手,就没有这种的执著,没有说因为它不干净了,就要把它用刀割下来掉了它,不要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东西不能掉,所以心理上就认为它干净了。就是它不洁净,也舍不得把它剁下来掉了它。但若是手巾,就是洗干净了,也不欢喜要了,不愿意再拿著它擦面了。一擦面就想起:“这条手巾包过狗粪,把我的面都擦臭了”,所以就不要它了。这都是一种心理作用。
0 [0 _. w) W4 Z: I) H$ s  V& _# w7 y$ [
若没有这种执著心呢?把这种执著心没有了,这就是“不垢不净离染污”。你若是心理上没有执著,就是污浊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污浊和洁净是一样的。“不垢不净”,这是自性的本体;在事物上虽然是有垢有净,但你若能从中会得这个不垢不净的道理,你的心理不为垢净所转变,这就合乎你自性了。你若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你的德行就和天地一样。“与日月合其明”,你的光明,也能和日月一样光亮。佛为什么可以入百千万日呢?就因为他会得不垢不净这种的道理。你能会得这种天然的、不垢不净的道理,就和春夏秋冬也都变成一个了,“与四时合序”,和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都相合了。你和鬼神也可以合其吉凶。为什么你还不能这样呢?就因为你还有执著心,有偏计执性。没有了偏计执性,你就会返本还原,离开这个染污了。$ g# O: U. O: q; f+ ~! Y

# N9 T% T# t/ u8 M4 X( Q; M不增不减悟玄中。你若能悟得这个自性是也不增也不减了,你就了悟最微妙的中道理体了。方才讲龙树菩萨所说的无生的道理,提到佛在说方等法门的时候,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已经讲过了。
, h( w8 E5 B3 n1 I5 M1 i, D7 N
“不断不常”。一般的人不是执断就是执常,断就是断灭,常就是永远存在的,这是外道的理论。外道不是执著断见,就是执著常见;佛说法是不断不常的。就拿我们这个人来讲,你说他断,我们这个人死了就没有了吗?我们现在人吃的这个米,还是古人所吃的米。古人吃这个米,我们现在也吃这个米,这是不断。你说他不断,那就是常了。若说他是常的,现在的人怎么见不著古人呢?没见著古人就不是常;我们现在还吃古人所吃的东西,这又是常。所以佛说法说的是不断不常,不要执著断见,也不要执著常见,要合乎中道,所以说“悟玄中”。. D( z9 l5 d% j; N' N

, M* t: c8 m5 M- e( W“不一不异”。“不一”就不是一样;“不异”就不是两样。“不一”是没有相同相,“不异”是没有差别相。就拿我们这个身体来讲,这个身体不是单单由一种的东西组织起来的,是由很多不同的部份组织成这么一个身体,这叫“不一”,不是由一种东西组织起来的。但这个身体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其他的分别,这是“不异”。这种道理说起来是很复杂的,我们每一次少少说一点,说多几次才能了解。
" h9 G0 i6 }/ E
. M4 p# s0 ]% h“不来不去”。如来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要说如来,就是我们这个人,也是不来不去。说是来,我们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不知道。说是去,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你也不知道。所以说“不来不去”,无所从来无所去。9 N+ e; N! G5 _) o

, v& Z9 x) U- F7 [) F1 \+ B讲到不增不减这个道理,我想起中国有一句话,对这一句经很有帮助的。这句话是怎么样说的呢?说“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佛法苦后甜”,岁月是无情的,一点人情都不讲的;它虽然是在增加,可是也就是减少。这又怎么样讲呢?不是说不增不减,怎么又有增有减了呢?有增有减,也就是不增不减。岁月无情,你叫它不要走,就停留在这个地方,多陪你一点时间,不可能的。“今天”是无论你如何留也留不住的。你想叫它不走,除非你能把太阳制住,叫它不动。现在科学虽然进步,也还没有办法叫太阳不动弹,所以它是无情的。5 B( U$ a) ?! S

4 [6 x% Y% _' A“增中减”,如果说我今年六十岁,明年就六十一岁了,在寿命上好像是增加了一岁,可是你若往死的那个年岁去计算,就是减了一年活命的时间,譬如我一百岁应该死,现在活了六十岁,就还有四十年可活,明年六十一岁,就剩下三十九年可活了,这是减少了。所以这一边增,那一边就减,这是增中减。那么减中也就是增,你若真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就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我在教你们中文的时候说过,你若没有一个老的心,就永远都是年轻的。! @- c5 L3 z& n

, J6 T& x" G9 i& ]- z  ^“有味佛法苦后甜”,佛法是最有滋味的。你学一点,就多明白一点。我昨天讲开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小悟,多少谓之小呢?像临虚尘那么小,那么多,在你八识田里已经开悟了,你自己还不知道。中悟,你觉得明白多一点道理了,原来不增不减是这样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这么多的意思。明白一些道理,这叫中悟。大悟,你把生死了了,怎么样来的知道了,怎么样去的也知道了;怎么叫增,怎么叫减,怎么叫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理也都完全了解了,这叫大悟。有味佛法是苦后甜,你一定要先耐一点苦,不是学三天半连五天都不够,就说我学够了。你一定要把你的忍耐性放下去,无论怎么样困苦艰难都要学。昨天我不是对你们讲,为什么天天到了教你们中文的时候,我一定要教你们中文,到讲经的时候我就讲经,除非有特别情形,否则我绝对不会懒惰的。因为什么呢?就是要你们认真去修行,才能得到这其中的滋味。“苦后甜”,你必须要先吃苦,然后才会甜!所以大家学佛法不要怕苦,越苦越好。要打起精神来,立定志向,向前勇猛精进。不怕苦,不怕难,才能学佛法。
, A4 l+ Q9 f7 N, N7 Q: Y% V# Y7 D: E( l- k! k2 r. z- z
湛然静极超造化。“湛然”,就是很清净的样子。“静极”,静到极点了。“超造化”,超出天地造化的这种功能。6 v* ^* a) g' D, K; \8 n
( F4 R0 ^! ]7 S& d/ ~, f
顿觉我法本圆融。你若能明白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的道理,即刻你就会觉查到,我和这个法本来是圆融无碍,没有分别的,是一个的,无二无别的。
( y. N4 C  ^( `( U. L3 M+ y( c. a& i5 d5 P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 g9 H1 {3 L5 b0 ]$ x
1 L8 N( i6 l1 {乃至无意识界。
1 o9 Q. w7 `/ M0 K5 ]! d$ I! a
# u7 l; A9 h) h# j0 j. a5 e是故空中无色相 受想行识亦亡蠲 六根六尘并六识 三心三止透三关
" _& w' ?+ r( x' D) E9 h  b  I6 @7 z2 f8 J8 j" D9 `9 J, _
白牛大车辚辚转 黄脸小儿跳跳钻 若问个中何旨趣 前三三接后三三
* P. R# D# d- ^5 u0 X5 L: t1 ^( j2 O+ I3 L/ o
“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接著前边那一段经文说的。前边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这样所以真空里头没有色。“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的本体也是空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了。“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没有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也都空了。《心经》就是谈空的,谈般若真空。般若真空就是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所以前边经文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法都空了。
7 B$ o7 I. ^1 @4 Y- C" O% g1 _- U* b0 I+ F+ f: Y
这五蕴法是法的一个总相,其余的六根、六尘、六识,是法的别相。这个总相既然空了,别相也就不会有,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又叫六入;六根加上六尘,叫十二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这叫十八界。十八界都是空的,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为什么又说出这种法来了呢?这种法在凡夫上是有的,对证果的圣人来讲就没有了。所以偈颂说:- E- ?/ ]& w0 q  v( H

5 H7 u" q+ E0 `: d8 P0 x9 Q0 p0 x( u是故空中无色相。因为前边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空里头就没有色。! _2 v# T9 m6 v( m$ S' F5 M% I

4 I7 @" \& {7 x, p受想行识亦亡蠲。受想行识也没有了。/ G, R# O1 d& Y% C

. T8 N, z0 L! r/ f7 c六根六尘并六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对著六根所显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根是以生长为意;尘是以染污为意。六根对著六尘,在心中生出一种分别,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 ~. \& K% ^3 S- B

% W5 R2 [" L$ r( l& O0 U$ K三心三止透三关。三心就是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过去心要止,现在心也要止,未来心也要止,三心都不要有,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了不可得。“透三关”,过去心不起,现在心不生,未来心没有,那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既然三心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想善想恶呢?所以这也就是在你用功修行,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时候。这个正在静坐的时候,你可以开你的初关、中关、上关。初关又叫尾闾关,中关又叫夹脊关,上关又叫玉枕关,又叫生死牢关。初关、二关容易过、容易破,到第三关就有一点困难。过了这三关,你若再向前继续的修行,会有什么境界呢?,就会:6 {  p) j" S" w! k
( f& e+ K4 T5 o0 m
白牛大车辚辚转。“白牛大车”,《法华经》上说是“大白牛车”,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是成佛才能行这一条道路,才能坐这个大车,你不成佛,就坐不了这个大车。这是说我们人用功用得能逆转法轮,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是白牛大车,而不说黑牛大车、黄牛大车,或者花牛大车呢?因为这个白牛就比方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染污的。没有染污,就能行大乘法。6 I$ f& D- b2 j$ [7 K

$ o( q+ e* {0 U5 F“辚辚转”,这个大乘的白牛车走起路来,车轮就辚辚地响。在这个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的人就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什么呢?感觉好像喝醉酒似的,又好像睡觉或作梦似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四肢非常的软,手也没有力量,脚也没有力量,就像泥滩似的,什么也不愿意做。这个时候,无论你打坐或者不打坐,心里都常常会跳,这个跳不是心跳,而是脾跳。我们人一走路,觉得心里蹦蹦蹦,就以为是心跳,其实这不是心跳,是脾跳。脾为什么跳?脾这么跳一下,打你的胃,是在帮助胃消化的。所以你跑得快一点,脾就要作工作多一点。! O6 _5 t$ L$ i2 O4 R: W7 g( p9 V
* h0 N9 c2 d# T* Q
黄脸小儿跳跳钻。这个“黄脸小儿”是谁呢?是你那个意念,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藏于脾经,这个脾是黄色的,所以给它取个名叫“黄脸小儿”。“跳跳钻”:它跳来跳去。有些打坐的人,到这个时候就不知道了,“怎么我的心跳起来了呢?是不是得心脏病了?”就生出一种恐惧心。这不需要恐惧,这是修道的一个过程。我们人在惊慌的时候,心就会像兔子似的跳上跳下的。这个“白牛大车”,它转起法轮的时候,这意念里头也就跳起来了,跳得很厉害,就像生恐惧心那样,这叫“黄脸小儿跳跳钻”。
) E$ Z6 Y- q" w: q! a, _2 H+ [' |. o( E
若问各中何旨趣。假设你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道理?是个什么宗旨?什么趋向?
. l/ ?7 v5 X$ Z' n1 s1 ]% R+ v. x0 F2 E
前三三接后三三。这个时候,前边的三个地方,和后边的三个地方,也就是前边和后边这个生死的路接上了。生的路和死的路是不同的,以前是各走各的,生走生的路,死走死的路。现在生死是一个,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生死不二,没有生也没有死了。可是你要用功,你若不用功,往前走一步就向后退四步,那还是没有用的。所以修道,除非你不修,你若修就要天天往前进步、往前精进;若往后退,一退就前功尽废,以前用的功就都失去了,再想得到,就还得从头再来过。所以修道只可以向前进,不可以往后退。
2 [" U7 `* [- ?+ i$ r5 \( x$ }. ^) D- o' D; v2 m! Q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Z% F: v$ q# l7 }3 H4 n" g2 j5 M" b' \
无无明尽本性空 妄行了别名色从 六入触受爱取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 M9 a/ i: c6 O# u
* S( i7 J0 `: N6 Z+ R/ \: `
万里晴空绝云影 满潭澄水显月明 如人渴饮知冷暖 说食助长总乏功# z% i+ ]4 R- Z) d% |! }! U

1 S3 L+ {. h# [2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的十二因缘。由这十二种的缘作为助缘,帮助人生了死、死了生。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修的。缘觉由修这十二种的因缘法,而明白人生的道理,开悟证得辟支佛果,这叫中乘。声闻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 K) v- B0 P% F
! R& x2 S/ V* v4 R( x  S无无明尽本性空。十二因缘说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么呢?就是俗话所说的糊涂。糊涂就是不懂道理,糊糊涂涂的。因为糊糊涂涂的时候不明白,就做出糊涂的行为,就有妄行了。: P) j+ x+ c' J  K; X6 w

! Z3 ?5 g' Y& c# W& ~9 |7 l什么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种虚妄的认识,“识”就是一种认识。有了虚妄的认识,就有一种糊涂的名色。有糊涂的名色,就有一种糊涂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涂的入,就有一种糊涂的触、接触。有糊涂的接触,就想要有一种糊涂的享受。有了糊涂的享受,就有了糊涂的爱。有了糊涂的爱,就有一种糊涂的求取。有了糊涂的求取,就想有一种糊涂的得、糊涂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涂的得,就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有了老死。
* V+ S& a6 m$ @/ J. X: n0 ^5 H7 G* v) U" Q9 V) @6 M3 I! v
这一些个因缘,都是开始于这个“糊涂”。开始是糊涂,所以结果也糊涂;这一生糊糊涂涂的,又有一个来生,来生还是糊涂。十二因缘最初就是个糊涂,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糊涂因缘,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这种因缘。这十二因缘就是说的,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
, V! w4 X2 g# R: O
! i2 u+ c0 v4 C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都是从这“无明”生出来的,“无明”就是糊涂的一个别名。无明生出来了,就想要去做去。因为无明,就有男女的性行为。这个性行为就是由糊涂而发生,然后就有这种糊涂的行为。有糊涂的行为,然后就生出来一种糊涂的认识、糊涂的分别。这种识也就是中阴身,在男女有性行为的时候,这中阴身离得千里万里,都看得到这个地方有一线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这个父母有眷属的因缘,就看得见这个亮光,就到那儿去投胎去,这个识就投胎了。
6 e7 k5 O4 r) d3 |3 V  y1 A  R/ L0 F
9 C0 F/ E& i, ^; J3 a投胎,这就有了名色。色蕴就叫“色”,“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受想行识这四蕴,在母腹里头只有这么个名称,还没有真实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六入就是六根对外境生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种性,这叫六入。由这种六入,这个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触觉,所以说六入缘触。有了触觉,这个小孩子就有一种领受的感觉。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生出爱心,然后就想要求取,求取这种的所爱,所以爱缘取。因为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著。因为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又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0 j1 J* k" m: ^; V

" n3 c2 ], @; w. ?  H如果无明没有了呢?这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也没有了。识灭名色也灭了,名色灭六入也灭了,六入灭触也灭了,触灭受也灭了,受灭爱也灭了,爱灭取也灭了,取灭有也灭了,有灭生老死都灭了。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所以才说“无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了。1 v% v) L6 I3 R  |
. P1 E' y6 N- s4 y/ Y# ?  U
妄行了别名色从。行是个妄行,识是个了别。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
- o' Y9 X6 @, k4 v1 W1 ~$ w
7 X1 H. ^6 d2 m, V六入触受爱取有。名色之后就有六入,六入之后就有触,触然后有受,受就有爱,爱就有取,取就有有。. c8 c+ O" @) o! X2 u

' i% W4 @) N3 W7 G来生老死尽相同。有又有来生,来生又有老死,所以说“六入触受爱取有,来生老死尽相同”。, H' t: P) }9 `, k1 b) r. A

0 {1 [3 J7 m& s1 C" n4 j! Z万里晴空绝云影。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绝云影”,什么云彩的影子也没有了。
/ _5 P% e# g+ n- R% H& z' i4 s. j1 l5 C+ V2 f# S  |3 x& U' {
满潭澄水显月明。又好像水清月现,水清了,月亮在水面上现出来。
' p0 ]1 i  t9 c, b- `9 R6 X- `# _3 h/ T( P7 e; b7 f/ h
如人渴饮知冷暖。你若能了悟这十二因缘的法,那时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样,这水是热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 C0 N8 I$ q; v, Z3 R: [7 x0 @  ~6 q8 W: ^7 K1 j% A
说食助长总乏功。如果你自己不去实实在在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参悟、了悟这十二因缘,就光说十二因缘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光说空,没有体会到它的意思,没有真正证得这种空理,就好像《楞严经》上说的:譬如说食,终不能饱。比方你光在嘴上数说食物的名字,而没有真的吃进肚里,你就是再多说几天,也不会饱的。
. l# O3 m! ]" m, S
$ c# v) D, f7 B" R4 Q“助长”,孟子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人,宋国的人最愚痴,所以在当时若是提到愚痴的人,就说好像宋国的人一样。这个人愚痴到什么程度呢?他可怜自己所种的那个庄稼不长,他说:“哎呀!我这个苗怎么长得这么慢!”他就帮著它长。怎么帮著它长呢?他把每一株苗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两寸,说:“你看,一天它就长了两寸。”“茫茫然归”,就这么糊里糊涂、迷迷茫茫,累得很疲倦的、辛辛苦苦的那个样子走回家,走得气喘吁吁:“哎呀!哎呀!哎呀!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谓其人曰”,就对他家里的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病啰,累坏了!我作了很多工!”“予助苗长矣”,我帮著这个苗往上长。“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说:“喔!我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大的本领,怎么这么有神通,可以帮著苗长,天地也只能让苗一天、一天的慢慢地长,不能说帮著它长,他念的是什么咒,能帮著苗长起来?”就赶快跑到田里去看,“苗则槁矣!”哎!那苗都干了、死了。$ d2 s6 i- j* g% @
% s' l4 V" S( H; Z' q# K! R
这个就是说修道不要老是想:“我开悟!我开悟!我开悟!怎么我还不开悟?我要怎么样才开悟?这样子不开悟,那样子也不开悟。往前行几步也不开悟,退后几步也不开悟。往上跳几跳也不开悟,坐那儿一个钟头也没开悟,到底怎么开悟呢?”你有这个心,那永远都不会开悟。为什么呢?你这个要开悟的心,把你那开悟给压住了,就好像宋人帮著苗长是一样的。所以说“说食助长总乏功”,总是没有功的,要你自己平心静气,认真脚踏实地去修行,不要老想著:“我明天会不会开悟?我后天会不会开悟?我到底什么时候开悟?”不要存这个心。你一存这个心,就是个妄想心了。你有了妄想心,就把那开悟吓跑了;那开悟就怕妄想,一有了妄想,它就跑了。为什么你心跳呢?就是怕你那个妄想,也就是怕开悟,你这一要开悟,“啊!不得了了,他要开悟了。”,所以心就跳起来了。无形中,你那业障也害怕了:“喔,他若开悟了,我怎么办呢?”它没有办法了。9 ]$ v3 W) R/ h1 A+ [

; S! a6 @) E! r% ~2 Y- r# A. K无苦集灭道
  F7 U, b7 k( b) l0 w- ^5 C* H( Z6 h1 Y' i* |! {
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灭可证究竟乐 是道应修悟法空9 b  z2 G; j' u

- W( ]: a+ l7 k/ v三转四谛法轮运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一旦贯通成圣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9 i, d, ~# B/ @# v" O0 K' v
4 ^" d5 n# ?* m. H
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是声闻人所修的。何以谓之“声闻”?“声闻”是闻佛声音而悟道,所以谓之声闻。这一类的众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机缘。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说《华严经》,二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为什么?因为这一种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为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这种的妙法,所以他就不知道了,所谓“不可思议”。
& M% t) d( K) N+ L+ Q! C* G" n) I& ^. `$ b8 X8 A0 A3 |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现的是千丈卢舍那身,二乘人就等于小孩子一样,因为佛身太高,所以他也就看不见了。所谓
! d( F7 W9 R7 }! r) d1 R0 r# O
5 ~& Y; F! E  U8 O2 m' J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x1 s! D# Q: A" x! p8 E5 j) F* N9 T# w# w5 z- ?0 Q; c% A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
8 s9 M4 p1 }4 l  L3 w2 S
! y( F' p! M* y  A' [( t“仰之弥高”啊!这么仰起头看,看不见它高到什么地方。“钻之弥坚”,用钻子钻,想把它钻出窟窿来,它还是很坚固。“瞻之在前,乎焉在后”,看著它就在前边,忽然间又跑到后边去。好像释迦牟尼佛放光,往左边放,阿难就往左看,往右边放,阿难就往右边望,这就叫“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因为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二乘人没有法子照顾得来,没有法子完全懂,所以有耳也不闻圆顿教,因为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明白了。于是乎,佛就隐大示小,现老比丘相,一丈六尺高,来说四谛法。) F: |8 D) D. j! ]8 o. H

6 p) ?0 ?! h% g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佛曾三转四谛法轮。第一次转叫示转,第二次叫劝转,劝你学这个法。第三次叫证转。这个“转”是以运转为意,就好像六道轮回,转过来转过去这么转。
3 h  P' O* _! Q% V4 T3 K# t( C
- y% d9 T( r5 K/ }$ E佛在第一次示转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可此是道,可修性。”告诉你了,这苦是个逼迫性,这叫示转。
9 h7 A8 l; o" T8 Q/ B' d) A% D8 G  P: Z1 y
在第二次劝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说你应该去做去,这叫劝转。
3 ~! p4 Y/ `0 s9 g) d. w! Y3 S
在第三次证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我已知,不复更知。”这个苦,你应该知道,我是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头上安头再知道了。“此是集,汝应断;我已断,不复更断。”我叫你断,那么我自己断了没断?我已经断了,不需要再断,现在就等著你断哩!“此是灭,汝应证;吾已证,不复更证。”我已经证得这个灭,证得涅槃的快乐了,不需要再证,现在就等著你证了。“此是道,汝应修;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道我已经修了,不需要再修。证转就证明他自己得到了,所以才叫你去修去;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就不会叫你去修去。
6 E' C% A8 N. B! i# V* e
$ C  L4 i$ O2 \5 q' O诸苦逼迫各相攻。四谛法的第一是苦谛。你说这苦是真的是假的呢?“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真苦。好像我的一位弟子说:“你这个客尘快走吧!快走吧!我太苦了!你如果不走啊,我真太苦了。”真是这么一回事,这叫现身说法。客尘若不去就会苦,客尘去了,苦就会减少了。你说这个事奇怪不奇怪?! \3 s& ?1 O/ P! |9 `$ `

# ]6 d3 c& n: P) w! O这个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种苦啊,是在本身生出来的;外边的境界又有四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无量诸苦。这个苦谛呀,是很多。所以呀,这苦把人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几几乎乎这个气都要被这个苦给压断了,受不了了!“哎呀!客尘哪!你快去了,快走了,我太苦啰!”这个苦谛,前边讲过很多,不再详细讲了。. x$ Y+ P0 ^6 d! K

- L1 G7 u6 ~* v- V, o, j“诸苦逼迫各相攻”:这所有的一切苦,这“诸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所以叫“诸苦逼迫”。这个逼迫呀,就压迫得你透不过气来,都来攻击你,都来和你好像作战似的,这客尘也来,是什么都来呀!啊,七拼八凑的。这外边的六识,又有六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伤害。“你有势力,你有钱,哈!我一刀把你杀了,我看你再能有什么用!”他并不是实实在在去做伤害人的事情,只是这样想,在心里想要伤害人。1 s% N1 c9 n/ @" T6 k. U6 K
3 {; D# K; E1 q5 G* B: m* O
第九个是什么呢?这第九个我以前没有做布施,但你们已经早都有了,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它是什么呢?就是“妒忌”。这个妒忌我以前所以没有讲,就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你也妒忌他,他也妒忌你,互相妒忌。可是,你不知道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所以我说你是偷来的。因为你不知道,来路不明;来路不明就是偷来的嘛!以前你不知道你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现在我告诉你,你就知道了。这是二十个随烦恼里,十种小随烦恼中的第九个烦恼。8 Q$ Q' j7 @) H2 ?0 J1 A

& X- }2 M6 h3 f2 @4 p( f/ M第十个,差不多的人会有,差不多的人会没有,这就是“悭贪”的“悭”。什么叫悭贪?就是舍不得,不肯布施。有钱了,拿一个铜板在手里用力地攥、攥、攥、攥……,啊!把铜板攥得都变成水了!说:“喔!我的铜板怎么没有了?我也没用啊,怎么没有了呢?”原来变成水了。这是第十个小随烦恼。
/ x7 @: e2 F2 B
6 o. s# Z: u9 A  t! {3 [7 V: W$ Z+ [二十个随烦恼已经讲完了十个小随,还有两个中随、八个大随。随就是跟随的随,跟随谁呢?跟随你,也跟随我。你有烦恼,就跟你去了;我有烦恼,就跟我来了;那么他有烦恼,就跟他去了。
* v1 M+ i3 R: w. T4 Y  ?
4 j0 n) Y, {: L5 E. P这两个中随烦恼是什么呢?就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惭愧。“惭”字是竖心边,加一个斩首的“斩”,也就是斩断烦恼的“斩”,是个杀的意思。这种烦恼,就是你做错事了,而还不认为是错。譬如你杀了人了,本来是犯法的,你自己却觉得这是你应当杀的,不犯法。乃至于杀众生,那更不用说了,自己就不知道改悔。你心里所应该断的烦恼,你不去断它,这也叫无惭;也就是你心里有一种杀心,你不去改过去,这也叫无惭。
/ Q9 u# W# ^9 ~- S* I' s4 |5 K8 B5 o5 m. ]% L% N& L5 c
无惭在中文讲就是不知道羞耻。什么叫羞耻呢?羞,就是不能见人了。不知羞耻,就是你做的事情很不光明正大,见不了人了,但是你不以为这是不对,还认为“这有什么关系,他也一样做错事嘛!”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己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有道理,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理论非常正确。那么这就叫无惭无愧。! z4 H. m' K0 l6 |7 A

- K* \' B2 |5 `( O1 p“愧”,这愧是心字边加一个鬼神的“鬼”字,就是说你心里不光明,可是你还认为是对的,这就叫无愧。愧就是愧疚、内疚。内疚就是心里有一种很抱歉的感觉,好像很对不起人似的。无愧就是很对不起人,可是他也不说“I am sorry”,还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人。“无惭”、“无愧”这是两个中烦恼。
7 \4 g, t5 ^  r2 j
. G; i% Q+ J7 c3 [& o9 g$ }再有八个大随烦恼。第一个大随烦恼就是“不信”。你想不到“不信”是一个烦恼吧?你讲什么他也不相信,你讲对的他不相信,你讲不对的他更不相信;你讲得有道理他也不信,你讲得没有道理他更不信;你讲多一点他也不信,讲少一点他也不信;你讲有他也不信,讲无他也不信;讲空他也不信,讲不空他也不信。无论讲什么他都不相信;你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也好像没听见似的。总而言之,他的这个宗旨就是不信。这是第一个大随烦恼。
0 Z% ?- Z3 Y' K" i% Y8 S( |/ {$ X- G: z1 j- _4 ~! i9 J8 e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个大随烦恼就是“懈怠”。人人都想不到这个懈怠是个大随烦恼。什么叫懈怠?“懈怠”就是懒惰。懒惰就是不勤学法门,无论做什么他都懒惰,甚至吃饭他都懒得吃,吃一口要等五分钟,再吃一口再等五分钟;睡觉他也懒得睡,干什么他就不懒惰呢?中国那个打麻雀;打麻雀,就是那麻将,就是玩那种牌。几个人坐在那个地方打麻将,那个时候他就有精神,不懒惰、没有懈怠了。他这种的懈怠,在法上也懈怠,在修行上也懈怠。他不单自己懈怠,还要影响其他的人也懈怠,不单要影响其他的人懈怠,他根本就不愿意任何人去做什么事情。8 c; k3 P  u0 I# x7 q7 o
) N3 H9 h0 ~# D' i3 b& s
好像这儿有一个人,他睡觉睡到八点钟,为什么呢?就因为旁人起身起得早,所以他要替旁人来睡觉,这就是一种懈怠。他这种懈怠就是有一种烦恼心了,有什么烦恼?“你们这些人这么修行,我就不修行,把你们影响得也不修行了,你们就勤力两天,连三天都不到,你们就也懒惰了。”他想用他这个懈怠,来影响其他的人随著也懈怠,所以这就叫随烦恼,随著人家而生的烦恼。: c" n9 W! h4 c% T+ h. K. W

6 f0 ]- }# B( e8 l4 A4 y第三个大随烦恼叫“放逸”,也叫放荡。什么叫放逸?“放”就是放开,“逸”就是散漫。散漫、放逸也就是不守规矩了,不愿意守规矩。他不单自己不守规矩,而且也希望人人都不守规矩;譬如他自己欢喜喝酒,他想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到酒海里头去,用酒把他泡起来。他自己欢喜什么事情,就把一切人都拖到那里边去。他欢喜跳舞,就把一切人都拉到跳舞厅去;他欢喜看电影,就把所有他认识的人都拖到电影院里去;他欢喜下地狱,就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得下地狱里去。他欢喜做饿鬼,就说:“饿鬼是最好的,你快来、快来啦!”把他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拖到饿鬼道里边去了。他欢喜做畜生,就说:“我做人做够了,还是做狗最好。你看那狗不需要做工,就有人给它东西吃,又有人来保护它,这多好啊!”就去做狗去了。不单他自己做狗去,把亲戚朋友也都拖到狗道里头去了。这个放逸是这样子的。* a2 O- g7 O- l/ \6 N! u

% ~7 b3 J& P2 K' D第四个是什么呢?这回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去了,是什么呢?昏沉!什么叫昏沉?你看他听经,听著听著,头就垂下去了。打坐也是这样,他自己还以为这是入了定了,其实这是昏沉。自己还说:“我听经听得清清楚楚的,但是这个头大了起来,想和脚去做朋友,去接近这个脚了。”这都是昏沉。昏沉就是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就是想睡觉,睡又没有睡著,听经又听不太清楚,听人家说“如是我闻”,“唉!我有没有闻?”这就叫昏沉。
  p) G# p+ Q- z2 J' G3 Q5 |  N& k5 a$ H( E! I0 o
第五个叫什么?叫掉举。“掉”就把它掉到一边去,“举”就举起来。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掉举呀,譬如你这儿正在听经,不知怎么的这个头自己就摇动了,也不知谁叫它摇动的。你自己本来也不想摇动这个头,好像阿难他是要看佛放的光才左右摇动他的头,你这儿也没有光,它自己就这么摇动起来了,这叫掉举。还有,心里头这个烦恼总也掉不了,总一直往上冒出来,心里不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怎么好?听这个经没什么意思,我就打坐吧!”心里不安乐,坐在这个地方总觉得屁股好像坐在针上似的,甚至比坐在针上还痛,这都叫掉举。你看!所以我不讲,你们都不知道这些是毛病啊!“这原来都是在八个大烦恼之中的其中之一呀!”你若常常这样就会生出烦恼来,心里就不安乐。你说这个掉举怎么办?你掉不掉?你还举不举?你若不掉,它就举,不举它就掉,所以这掉举也是烦恼之一。+ Y% ?0 k$ n# O. U3 |# v; E
7 F; q( b7 l4 _1 ?" s
第六是什么呢?第六叫失念。“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失念”就是把念失了。有人说:“失念,没有妄想了,那不是最好啦!这怎么叫烦恼?”这个失念是失去正念。譬如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句就停了、忘了,不记得念了。你想念〈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啊!还什么来著?”这念念,大家都停住了,也不知道念到什么地方了。这是什么呢?就是失念,把你念经、念咒那个念失去了。并不是大家都不出声,就都入了定了、入了无声三昧了,不是的。现在你们懂了吧!" Q- @( L+ `. S  y) M% ?
# a- Q* [; c" K0 r8 k
第七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对;黑的他说是白的,白的他说是黑的;好的他说是坏的,坏的他说是好的。好像我听见一个弟子讲,说是多吃东西,吃得多一点那叫最难行的苦行,所以他们就左一下右一下,不要命那样拼命地吃,说这是行苦行,这就叫不正知。他以前那么讲,我都不去理他,也不去管他。你苦行就苦行,甜行就甜行,你愿意什么行就什么行,我不管。今天我告诉你,这就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 A# B3 b  y' S" l2 z
/ t! y% n2 T) O
第八是什么呢?第八是散乱。散乱就是没有定力,就是尽往外照,好像那个照相机似的,左有一个相片照进来,右又有一个相片照进来,都是照人家的相片,不往里边照,这是没有定力,所以就有散乱。修禅定就是治散乱的。这是第八个大随烦恼。
7 G! C, E' ?% G0 O
& y& q! D& y& b" E上边讲的是二十种随烦恼,大的有八、中的有二、小的有十,合起来是二十个。还有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根本烦恼,我相信你们都很熟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 Q1 c) {* A- ]2 A; p& X. ]( q, V# H# F
第一个就是你的那个“贪”,和我的这个“贪”,和他的那个“贪”。我们这三个贪都是一个样的,三而一、一而三,人虽然不同,但是这个贪是一样的。贪虽然是一样的,但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不同呢?你那个贪就大一点,我这个贪就小一点;或者你那个贪就少一点,我这个贪就多一点,各人有各人的贪。这个“贪”把我们都给害了,怎么害了呢?你还不知道怎么被它害的。你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为什么你这样的愚痴没有智慧?现在你懂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贪!这个贪就是贪而无厌,什么也不怕多,钱也不怕多、物质也不怕多、垃圾也不怕多,烦恼也不怕多,什么都不怕多,越多越好。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是汉朝的一个大将军,他用兵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这就是贪的表现。
* g! k3 K4 z* y# u6 Q: L0 c3 G) Z- C3 k; m" N$ Q
第二个就是“嗔”。这个嗔,我每讲一回经,都要把这个“嗔”字详细讲一下。这个“嗔”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无明,就是你那个像炮冲那样的脾气。像炮冲那还是小的,现在的人发明了原子弹,氢气弹,人的这个无明、这个嗔心,也就有原子弹那么厉害,有氢气弹那么大的威力。这个嗔就是一种脾气,一种最大的火气。: O5 z7 u" i, b/ N8 z# q4 F( k) W% m

! V2 O) d( i5 f1 {" A! |) ^第三根本烦恼就是“痴”。我们为什么尽做错事呢?就因为有这个痴。这个痴,令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也去做,不应该学的也要去学。好像现在一般青年人吃迷魂药,这本来是不应该吃的,他就吃了这粒还要吃那粒,吃了那粒又要吃多一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多吃。为什么?就是因为愚痴。这愚痴使他以为这里头别有洞天,以为在吃这个药里头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甚至于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发现。他要在这个吃药里头发现新大陆,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就因为“愚痴”,所以被这个“痴”字支配得颠颠倒倒的。
. y$ R' R; h& w+ s2 c, M3 Y* h& @
第四个就是“慢”,就是我慢的“慢”。骄傲、憍慢也是一种烦恼。
6 A$ C; Z% ]! L2 c8 k8 U" p0 X
- D7 U' Z# y$ I1 o第五就是“疑”。疑,就生一种怀疑不信。什么他都疑,疑神疑鬼、疑是疑非、疑己疑人。对自己他也怀疑,对人他也怀疑;这个道理是的,他也怀疑,这个道理不是,他也怀疑。; r6 @  y+ ]: k3 _

* J9 ~" g6 N* c9 F( s& B4 g- f第六个是什么呢?是邪见。他的知见是不正当,有邪知邪见。这是六根本烦恼。1 X5 u7 y" H- [  v4 F
* F. c/ u1 ?2 j
我今天把烦恼讲完了,我希望我们的烦恼也都完了。不要以为烦恼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应该把它撇掉,不要再帮著烦恼来造罪业。你帮著烦恼,烦恼就帮著你造罪业,罪业就落到你的身上。烦恼它是摩诃萨不管他了,它是不管你受罪不受罪、遭报不遭报的,它先逃之夭夭。你受罪的时候,烦恼就跑了,他也没有烦恼了。你到地狱那时候,就没有烦恼跟著你再起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烦恼也 Goodbye了,跑了。& X( G/ K) y% q

' Y! Y4 y; [6 I. T3 K' n. a2 u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二十种,这都是在四谛法里头的集谛里包著。这个集谛里头,就招引出这么多的烦恼来,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招感什么呢?就招感烦恼。有烦恼就令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你若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要把烦恼先降伏了。要降伏烦恼,你要先认识它是烦恼,你才能降伏它。你若不认识它是烦恼,你降个什么呢?降哪一个呢?不知道哪一个是烦恼,你怎么降呢?就好像《楞严经》里讲的,你想去杀贼,就必须先要知道这个贼在什么地方,还要认识贼的面貌。你若不认识贼的面貌,你和这个贼对面走过,你还以为他是好朋友哩!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他,所以你不知道原来偷你东西,抢劫你珠宝的就是这个贼。烦恼也是这样子的,你若认识什么是烦恼了,就不会再被烦恼的境界所转,这就可以把烦恼降伏了。( @; ?% R* U  ^

0 |0 W7 b" Y8 h6 ]5 l惟灭可证究竟乐。前边已经讲过苦谛,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讲了集谛;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是属于集谛。现在讲灭谛,这个“灭”就是不动的意思,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证得灭谛,你就得到真正的快乐了,所谓“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得到这常乐我净,就是证得寂灭的果。可是证得这种果,还是小乘的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大乘的究竟妙果,是阿罗汉所证得的一种偏真的理;他把分段生死断了,但还没有了脱变易生死。, S& ~3 R( u+ |; M; p5 [5 W/ T
$ \( X8 Z5 |5 c+ G- w( A) P
什么是“分段生死”?这个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这叫分。段,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他有他的身段。有的高度有六、七尺,有的四、五尺,又有三、四尺的,所以各人的段落不同,这叫段。又者,由生到死那一天,这叫一个段落。由今天到明天,这也叫一个段落。这是一般凡夫所具的分段生死。二乘人把这个分段生死已经了了,没有了分段生死,证得寂灭的乐了。证得寂灭乐的时候,就把见惑和思惑给破了。
- o4 B. i5 d4 V$ S1 \) k, J4 J8 |+ b' Y
什么又叫“见惑”?见,就是你看见而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惑。你对著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这叫见惑。你见著,被见著的这个境界所迷惑了。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你对于这个理,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种分别心;你这个分别心一生出来,越分别就越远,越远你就越分别。这所谓误入歧途:你走到这个岔路的里边去了。所以,这叫思惑。
+ ?8 q3 s3 Y7 P
. B* y* u) s* q: F# x( I( I" W  q9 [! \证得这个寂灭之乐,就把见惑和思惑都断了,可是这个无明还没有断,因为这个时候无明仅仅可以降伏,还没有断。不单在罗汉的境界上没有断这个无明,就是等觉的菩萨也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证得寂灭这种的果位时,无明还有,不过它不现出来。
6 S2 D# i. M# m' p
" i5 `' U9 k  P; c8 y阿罗汉分段生死已了,变易生死还存在。什么又叫“变易生死”呢?这“变易”就是我们人所生的这种念,后念跟著前念,后后念又跟著后念,念念不停、念念迁流,这就叫变易生死。一念生,这就是一个生;一念灭,就是一个死。因为他这种境界还没有到真正的定上,若到那个定上,就连念虑也没有了。所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这个脉会停止;到二禅的境界,你这个气会停止;到三禅的境界,你这个念虑会停止;到四禅的境界就无念了。可是这四禅的境界并不是证果,不过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而已,这四种禅定并不是什么太高的境界,一般修道的人多数可以得到这种的境界。
) e* J8 k& N2 V8 o) D4 F
) _% q* y0 w) B) c5 Z& B# s! {2 N/ L是道应修悟法空。道是应该修的,灭是应该证的。谈到“道”的问题,我们首先把这个“道”字解释一下。道这个字用一个“走”字,这个走字就是行的意思,言其这个道就是要修行;不修行,这道也没有什么用。你必须要依著这个道去修行,所谓“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道就是要去修行,你不修行,道是道,你是你,没能合而为一。你若依法去修行,这个道也就是你,你也就是道,道和你根本就分不开。$ r* T% X; Z' p0 \

* V# f5 ^& w1 w3 ?% O德行也是这样,“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口头上说做德、做德、做德,实际上什么德你也不做;不单不做德而且还造孽,口头上造德,身上就造孽,这根本就没有德的,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挂著个羊头,不卖羊肉卖狗肉。你说做德就必须要做德,所以说“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想修道,就要去行去,要依照方法去行去。6 }& Y  v: r, a. ?+ S/ b9 C6 k

; m: f2 ~7 h# s6 f$ u, R你想修道吗?就要去行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行去。那么这个“道”字,走字又加上一个首字。这“首”者头也,首就是头,是说修行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吗?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这个了生死并不是怕生死。这个人活著的时候,觉得很欢喜,死的时候,哦!非常的恐怖,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没有生死,并不是怕这个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个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 q% `" x- X! q) s  @  w& l$ p! ]+ m  b
“首”字我们再把它分开来,这“首”字上边两点,底下加一横,这个我们把它先放到一边去不讲它,单讲底下这个字。这是个自己的“自”,是说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别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这样子的,要你自己修。这个道,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个“自”字。自己做,做什么呢?这“自”上面这有一横,就找这个“一”。
% \7 k& h0 i) Y8 i2 F
) T- c4 z; C9 |9 b这个“一”,“一”又有什么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什么是开始?这一就是个开始,有一个然后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有四个就有五个,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万万那么多,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字就是无量。
4 M/ V$ O1 p: T# |6 V/ B  x( P  C( ]
, ^) A& e. P  ^4 c无量是从“一”字生出来,无量也就是这个一。若没有一就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就没有一。我讲这个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有法子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识数,哈!我懂这个数学。数学就是从一开始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现在也不要一,也不要无量;也没有一,也没有无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一。那么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什么也没有,就是个“○”,变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圆圈圈,在英文就是那个“○”字。这个“○”字包罗万有,真空也在这个“○”字里头,妙有也在这个“○”字里头,这个“○”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它就是“一”字的变相。这“一”你把它这么一圈成圆圈,就变成“○”;你把它一打开就变成“一”了。
, g, G; L# S( E9 f+ w. |5 O
  t2 g9 ]: d% ~) j- {- R这个“○”字就是“一”字的本体,它不单是“一”字的本体,也是天地间一切一切的本体,也就是那个大光明藏,也就是那个如来藏性,也就是那个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7 H) x* Y2 m) B% U# I

* R4 t* f) @8 i5 ~% {1 q这一个“○”,就是代表如来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字,它没有一个始,也没有一个终;你若把这个“○”字给打破,给割断了,它就变成“一”字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无明。有了这个“一”就有了无明了,没有这个“一”的时候,这个圆圈还没有打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如来藏性;打破这个圆圈,就变成无明了,这“一”字就是无明的开始。8 G8 D- I# c! z2 v
8 H& h! `1 v9 m, q) U( V# r3 n0 V
所以方才我不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一点的烦恼就生出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烦恼也就因为这一点的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生出来这无量的烦恼。为什么你做了这么多的糊涂事?就因为这一点的无明;这么多的糊涂事、这么多的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从这个“一”上生出来的。所以你若想修道,就要把这个“一”字返本还源,叫它变成一个“○”字。变成“○”以后,你就可以返回如来藏性上,返回真空妙有上。
5 T5 t7 A0 l! w" v5 ^8 ^4 C& t) y6 A
. y* c% f# H, [: A# _9 l6 i“首”字上面这两个点,代表一阴一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一阴一阳是个道,若是纯阴就变鬼,纯阳就变神,这叫“偏阴偏阳之谓疾”。这两点也是从这个“一”字又分开的,由这个无明就生出见惑和思惑了,这两点也就是一个见惑、一个思惑。方才讲这个断这个见惑和思惑?这两点就是见惑、思惑。那么,有了这个见惑、思惑,就生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惑。这么多的烦恼,都由这个“一”字生出来的。- L3 ^% E) [4 O; {- O

2 n6 Z' c5 y8 Y& I  f' ?1 g你若想返本还源,就是要把这个“一”字变成“○”字。怎么变法?并不困难,你只要天天肯用功修道,去参禅打坐,就可以返本还源,变回这一个“○”字,得到你的本性大光明藏。有人说:“这种的境界,我不相信!”所以你才黑暗。因为你不相信这个法门,所以无明烦恼一天到晚也离不开你;无明烦恼离不开你,你那儿就变成一个黑气筒,禅宗讲黑气筒。这一个竹筒子里边尽是一股黑气。你若相信这个法门,就可以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返本还源,得到大光明藏,也就得到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2 d4 B4 q" Q3 @) h' K. F

" Z( _# M2 L- I+ e- P你看!就这一个“道”字的意思,我现在只讲了一点点,连万分万分万分之中的一分都还不到,若是详细地讲,恐怕再久的时间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妙了。因为它妙,所以讲也讲不完。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旬,九十天,那么讲这个“道”字,若往清楚了讲,不但九十天,就九十年恐怕都讲不完。你看!我这一生的生命恐怕也没这么长,所以只可以讲一点点。
9 h7 X0 {1 ~2 e4 j  b0 u6 @  Y% e; X1 _: Q. A
这一个“道”字,再把它讲一点点。“道”字上边这两点,方才说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个“人”字;也就是说,这个道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也不是在畜生里边,也不是在恶鬼里边,是在人这个地方呢!。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这个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这个道,每一个人本来就有这个道,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你修成这个道就是成佛道,你现在没修成这个道,这个道是不是丢了呢?没有丢。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道。所以,这两点若是往天上讲,就可以说是日月,一个点是日、一个点是月;往人身上讲,就是两个眼目。# I% ?: h) e7 }  ~( P: y" j

( Y/ P: x4 o( `+ u那么究竟这个道,要用你的智慧眼来修这个道,要有智慧。愚痴的人是不能修这个道的,必须要有智慧;有智慧,你修这个道,把这个“一”字令它返本还源,变成这一个“零”字。这一个“○”字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大光明藏,就是你我共同具足的那个佛性。你能恢复这个佛性,你就即生成佛,不要再等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即刻你就可以成佛。你为什么没成呢?就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你没有修这个道,也没有人教你这个道,所以你到现在还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来转去,也跑到这个“○”里头去了。跑到哪一个“○”字去呢?跑到六道轮回这个“○”字里头去了。在六道轮回转来转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恶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忽然而阿修罗,忽然又做人了,在这个里头轮来轮去,跳不出去这个轮回。你跳出去这个轮回,你打破那个“一”字,返本还源,再回到如来大光明藏,那就是你本地风光、本有的家乡,你自己本有的家乡就在那个地方。* F9 C/ l) z$ |/ t& {) W

* \: m* y: {# \9 l5 S* r三转四谛法轮运。“三转四谛”,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三转四谛法轮。“法轮运”,就是来回转来转去,转四谛法门。" O3 G+ x1 J8 J) d, s* g
! x: u# X3 x# K7 F
七觉八正意念勤。“七觉”就是七觉支,也就是七菩提分;“八正”,就是八正道分。再加上五根、五力、四如意足、四念处、四正勤,合起来叫三十七助道品。
5 @' k, ~3 g6 }1 [, Y8 f. c
* z) H: U' R  h& j- ?$ ]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念觉分、定觉分。修行就要依照这七种的方法去修。+ l" [1 X( @5 P" d" S

+ j( x$ B1 |6 e" ~* s6 B一、择法觉分。怎么叫“择法觉分”?“择”就是选择;“法”就是方法;“觉”就是明白,也就是觉悟。对于修行的方法,你应该要有正确的选择,要有择法眼。有了择法眼,你就知道什么是是法、非法、善法、恶法、黑法、白法,有一种选择的力量。你不能以是为非、以黑为白、以善为恶,你若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择法觉分,你选择法就选择错误了。7 [1 G& n# ?, w( Q

! F# E( d/ y8 Q$ T; |( X' X/ g二、精进觉分。你选择了法之后,必须要依法修行去;依法修行,就要精进,所以要有“精进觉分”。你精进,要有正精进,不要有邪精进。正精进,就是无论你是坐禅,或者持咒,或者学教,或者持戒律,或者修忍辱,都要有一种精进来帮著你,不懈怠。你若没有精进,今天坐禅,明天又不坐了;今天持戒,明天又不持了;今天修忍辱,明天又不修了;这就没有精进觉分。有精进觉分,就是昼夜六时恒精进,昼三时、夜三时,常常都是精进不休息的。
- \% O- S6 L& a9 n- [# |* k0 Q- i# K' j! O4 h# f
三、喜觉分。你有精进了,然后就会有一种禅悦。这个禅悦就是“喜觉分”。你譬如坐禅坐得有一点工夫了,就觉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比吃鸦片烟还舒服,甚至比任何事情都觉得快乐,这就叫“喜觉分”。也就是,在这个坐禅得到轻安的境界,是非常快乐的,但是这种境界,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也容易走火入魔。怎么会走火入魔呢?这时候,你若生出一种执著心,生出一种追忆的心,追忆:“我头先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总想这个是不错的,就执著了,这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怎么叫“走火”?走火,就是你一执著,那个魔王就入窍了,就有一种境界现前;。你若没有执著,魔王他就没有办法。- E+ x- h: {$ d2 U7 p5 `" D

+ i2 w" C5 h) H$ w& i* N7 B四、除觉分。那么境界现前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用这个“除觉分”。“除”就是审查,审查诸恶觉观,就是不对的要把它除去,对的当然要保存。不对的就是有所执著,要把执著除去。
' u4 N0 N2 Q& T! b& }* M+ y% n8 J1 e, ?- A7 M
五、舍觉分。你除了执著,这个时候又有一种“舍觉分”。舍,就是叫你舍去妄想、执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果不舍去妄想、执著,也就不能得到这个三昧了,不能得到这七菩提分。( m" y% Z: `# O1 E7 n  }

, d) C# r1 c+ c2 o7 S& e5 V& ?+ ?; G六、念觉分。舍去这个妄想执著以后,要保存一种念念精进的念,不要忘了精进,总要念玆在玆的,念念不忘地修精进,这就是“念觉分”。
7 r; K3 a( U. A, O+ [( `1 F& r
$ U( X6 n, }$ ?3 S/ o七、定觉分。修精进,然后就得到一种定,也就是“定觉分”。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
3 V7 \8 A/ m, _: w- h% b% N5 O2 X5 I4 W2 w8 Y$ Z
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这个“见”是意见的见,还没有发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里边有这么一个见解,这个见就是见解。你的见解要正确,要正当,如果不正当就容易走入邪途,见解正当就走到正当的途径上。怎么叫正见?譬如佛法是正当的,我应该去学去,这是正见。什么叫邪见?譬如去学习赌钱、学习游手好闲、学习懒惰、学习害人,这都叫邪见,所以正见是很要紧的。
' K/ E( X0 w" U; V' n% p9 o3 b( ?4 |" B; f
第二是正思惟。“见”是意见刚发现,有了见了,然后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见解,然后就要想一想,这是对呢?是不对?譬如:“我想学佛法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件事,没有错。”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学佛法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都科学时代,这佛法讲来讲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现在哪一个人是好人呢?没有什么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坏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钱用、又有酒喝,什么他都有了。”这一想学佛法没有那么好,于是乎就跟著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会这样了。
9 ~- x* Q7 |1 M5 Q1 T& v# ^1 ]% D. `; |" N! \6 G& U$ b! j
第三是正语。有正思惟然后才能说“正语”。正语就是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会引人入邪途,入那不正当途。说出的话都很正确,也不讲一些好像醉话似的,或者好像那个疯癫的话似的,就讲很正确的这种语言,令一切的人听见,都很欢喜听,很愿意依照著去做去。; z+ P* s5 b8 ^8 b) k( H
) t5 W( h* c. R/ v
第四是正业。“业”是指身口意三业所造出来的业力,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行为,不但要正语,而且身和意也要清净。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业也就正了。1 I% D& P6 ~* }+ L! {$ O

# k. {' j& ~4 x1 f/ w0 o第五是正命。正命是指正当的活命职业。正当的职业就是一般正常人都适合的职业,不是那一些个犯法的职业。你有了正当的职业,生命也就正了。& ]+ w: D9 z$ R( I1 ]- Y# [5 U3 T
! j2 _. Z: V- E' {6 k
第六是正精进。你做正当的事才应该精进,做不正当的事就不应该精进。7 r/ ]7 t* K1 C- A! T, A

" s$ i7 N( O7 x7 U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这是八正道。- I/ b7 g3 i7 q0 s  a

2 o: V4 T! Z+ E1 b1 m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p4 q. U  p9 T, u9 R& c$ \
  L6 O: y* Y9 D4 A- q! z四念处就是:念身、受、心、法这四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0 B1 e& }3 q  l6 T( Z, O9 V
+ N+ g3 b! ~7 |7 s; ?3 L+ P
四正勤就是:还没有生的善根令它生,已生的善根令它增长,这是从善的方面来讲;从恶的方面来讲,还没有生的恶要令它不生,已经生出来的恶念令断,要令它断了。
8 v+ J& f# K  ?6 c* W( K, K: J2 t
# ?. T* O0 I; K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之根,也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的根生出来了,就会产生五种的力量,信有个信力,进就有个进力,念有个念力,定有个定力,慧有个慧力,这就叫五力。五根、五力合起来是十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这是十二个;再加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十五个;共成三十七道品。1 N( P$ Y. p1 {8 |

# I2 x9 u; o9 U. d) T2 `1 A: a一旦贯通成圣果。你修三十七道品,有一天就会豁然贯通,忽然间你就明白了,明白就证得圣果了。
0 J" p& [7 B1 G$ @0 I; ]; F1 B" R. E- U2 x; D- K% [
偏真有余乃化城。你可不要住到偏真有余的涅槃上,因为偏真有余涅槃是化城,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城。偏真有余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你还要往前去修行。
/ r) ]7 N3 i. q5 ?7 B# d7 A  o: F4 b: z0 Q
无智亦无得
, h# v, g* Z7 j5 b4 K0 y0 b9 T; Y, ]8 Z) ~" M9 n% C
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 无智破执空诸相 不得非证了法融
- Z* a) l( H+ _& O. A8 P3 P+ {3 y! X, ?2 K% Q. G5 C
于一毫端现宝刹 坐微尘里转法轮 此语说出鲜诚信 未悉知音有几人" a+ q* I3 G& i6 O& P! d6 k6 K

$ W* V$ H  h9 y0 g6 }“智”就是智慧;“得”就是证得的果位。那么到这种的境界,智慧也不要了,所证得的果位也没有了,什么希望也没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想要学智慧,有了智慧,就证得佛果。现在这个般若智也没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没有了,无所得了,这是空了。但这不是没有智,也不是没有得,就是没有这种执著这个智慧,也不执著我要有所得了。
5 N% _8 X: k. [: [+ K; k
# W+ [9 V! I! n- r6 E6 W) X藏教菩萨事六度。这一个阶段,是说的这个藏教菩萨,藏教菩萨就是三藏教的菩萨。藏教菩萨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门,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理六度,就只有一个理,没有事相,没有执著了。事六度,就还有所执著,执著什么呢?执著有众生可度,执著有佛道可成。执著有众生可度,这是有智;执著有佛道可成,这是有所得。那么现在是无智,没有执著这个事六度了。7 _8 d) c7 a& E2 q* D6 O5 L
" C! y: v4 O  C& V7 b( R3 g. c
什么叫“事六度”呢?事六度就是:) y8 A/ Z& S$ T, i
4 y# j  F5 b7 I8 Y" R2 N
第一、以布施度悭贪。你若布施人,行这个布施度,你就不能悭贪,你若悭贪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你这一布施,把悭贪心就度去了。
8 a8 \% x6 O* ?' r1 q
$ H' A$ s; L, V2 a) n( O: [第二、以持戒度毁犯。你受持戒律,就没有染污,非常清净,好像宝珠那么样光明。你若不持戒就染污,染污就是肮脏,也就是不洁净、不干净了。你不持戒,就好像一张白纸染上黑墨,越染越黑;你持戒,那白纸本来就是白的,是清净的。所以持戒就度染污,染污就没有了。
0 ]! F" V2 v' l2 |8 z6 P  F  Q6 b7 a( B7 S, v% X- w" Y
第三、以忍辱度嗔恚。你修忍辱就没有脾气,你若有脾气就没有忍辱,所以修忍辱嗔恚就没有了。
5 e. v6 M1 L  z8 k8 k- R2 v/ q2 C( W, p" i
第四、以精进度懈怠。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精进、精进、勇猛精进、勇猛精进,因为你这一精进就不懈怠、不懒惰了。不精进就是懒惰,精进就把懒惰给度过去了。
! ?0 U4 o. k2 _2 ?6 f9 Q
$ T! E$ K* C( J; P第五、以禅定度散乱。修禅定修的时间久了,有工夫就会定住了,有了定力,就不散乱了。
/ L+ h' K, U: B: \& G" ~  X* }( G4 T" S" V2 A
第六、以般若度愚痴。般若把愚痴就给度过去了。这是事六度。$ X) ]6 y! m2 m; G  V2 [/ g

; L4 v/ l0 a7 I2 a9 q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见,有形象可表现的。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贪了,但还有一个执著,“我这回做布施,我就没有悭贪了。”你若是行理六度,根本就施而未施,布施也就像没有布施似的,无所执著了。这理六度也就是圆教修的“无作六度”,一点执著也没有,作了等于没有做一样。所以叫“无作”。施而未施是可以,但是不能说未施而施,不能说没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不能这么样子讲的。你布施了然后像没有布施可以,不能说没有布施就是布施了。这事六度,是藏教菩萨所修的,所以说“藏教菩萨事六度”。
$ ^) O4 ?8 H7 T& y3 J0 Y
/ r2 s* N+ d: @4 P圆修妙觉理顿明。圆教菩萨修理六度,圆教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和别教菩萨都是修的理六度,所以能“理顿明”,他即刻就明白这是施而未施、度而未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2-29 01:24 , Processed in 0.08041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