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 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 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 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 ,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 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 如果想度众生 ,若是自度不了,哪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 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 。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 后头两愿 ,前面二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 愿成”,他 由此二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 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哪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 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 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 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 门、成 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 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着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所以我们学佛,先要断 烦恼 。亲近一位好老师,老师一定是教你先断烦恼,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 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 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 讲经说法,都 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都 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 。还有“第 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着我从头学起。” 这三个条件 ,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 ,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哪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 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 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 ,果然妄念少了、心清 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 的受用,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 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十方参学。参学 是什么?就是 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 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 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 他走了;听那 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 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 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 指导。良师难遇!好老师到哪 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 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哪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 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 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 能力只能教 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 师。我那时候 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 个人都是大 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两个人。”所 以他就叫我学 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 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 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书 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 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以后 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写中国第一部 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 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 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 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专攻史记 ,学史 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藕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 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他就完全 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 。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 了,这也是有了“师承”。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不要跟我学 ,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 师。李炳南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 。阿弥 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成功就是成佛了。诸位必须要知道, 学习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 精一门,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学经论,那时眼睛放光,经义自然明了,假如不开智慧,还用 意识虚妄分别,这样学佛即使学三百年,不要说经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其意。一定 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再来看古人的注解,就晓得他的境界,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年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 我在新加坡弘 法,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历,介绍给青年学生 ,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演公 老人拉着我的手到客厅里面去喝茶,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谛闲法师也是 给他这三条。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三条,是中国祖师,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不是某 一 个人的啊,这才知道真正的“师承”。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叫你 遵守这三个条件,先把你的眼 睛遮起来,耳朵堵起来,烦恼都进不去——“烦恼无尽誓愿断”。 真正断了之后,烦恼 轻、智慧长;然后放出去参学!那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广学、博闻是在第二个阶 段,绝对不是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们今天若不相信,下面 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 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如在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 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对的、有道理的。我们看古大德,在高僧传、居士传里,常见 学 人跟一个老师,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开悟,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 们修学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这个秘诀,不遵循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你 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 “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 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是“定慧等学”。除此一 经,别的经都不可以看,就看这本。五年之后,再看别的经,体会就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 。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所以样样都通达了。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在观念和方 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 是如此!他是希望你开启圆满智慧,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都明了。他是这样的 教。从哪里学起呢?从一门深入学起,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因任选 “一部经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决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经。 什么叫通呢?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这才叫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 一看就通达了。这有个比喻,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后再精、 再 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它有极限的,到达顶点,就终止了。 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他是 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 所以 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法突破,没 有办法再扩展,也没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 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教学法的高明,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之士所 能够明了的。开头好像是没有什么,后来的成就真不可思议。世学开头好像是广学多闻,到 后来往往触处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结果自然不相同。四弘誓愿是佛指示 给 我们修学的程序、修学的过程。依照这个过程来修学,没有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 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 通达,没有一 样不圆满,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华严经里,尤其是华严经末 后的一段普贤菩萨 行愿品,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作为佛法修学的榜样,他不 但讲理论方法,还做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 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条件,完成断烦恼,也就是完成戒、定、 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那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文殊菩萨把他放出去 参学,这 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 人物,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统统都可以接触,统统都可 以去学习,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遇到普贤菩萨。普 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导他修学,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他的无 上佛道就圆满成就了。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 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无上佛道不易成就。 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华严会是了不起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是一真法界,不是十 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 往年我讲华严经,看到这事实,异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 么?实在没有必要啊!想来想去,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那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 觉。如果不是为了这一桩事,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然后仔细观察,果然是为了这个 ,善财也是为了这个。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的 佛果),那就 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 四十华严,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 后,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颠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啦!第二 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对这一句经文,一直是 大惑不解。为什么有此疑 惑呢?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我不会疑惑,是讲得通的。这第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大菩 萨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怎 么会连菩萨都不晓得呢?还在劝菩萨要“深信因果”!怎么想也想不 通。后 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讲:“十地菩 萨始终不离 念佛。”我这才明白,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一直到十地,到等觉,这十一位 次(最高级的 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这一因果,实在讲,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他 不相信。所以 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贤 、善财,发愿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才把这一句搞通了,可见得来实在是不容 易。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不能一天 不见佛, 不能一天不读经。需知经不是念给菩萨听的,经是佛讲的,佛怎会要你念给他听呢?我们读 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他所讲的道理,使我 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或是行菩萨道时,要用什么样的 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换句话说,经里的一切教训,我们都要确实做到,读 经就有真实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课。早晚课怎样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 ,早课是听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的 教导,这是早课。晚课是反省、是检点,展开经典认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训诲,有没有牢记 ?有没有做到,要认真忏悔,改过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这就是早晚课的功德利益 ,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 晚上再念给他听听,自己起心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他 并没有知觉,你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还情有 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骗他,一天还骗二次,还说有功德!唉!造罪不晓得有 多重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一点内容都没有,这怎么 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净土宗的人,在过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弥陀佛经,三遍往生咒,佛号 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 论,太多就杂了,就乱修 了,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 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 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 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么深,弥陀经不 要看他文字很浅显,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 都很明显、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这里 的道场、美国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什么?这是净宗 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 ,我也发什么愿 ;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 (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 里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 要牢记遵守,此六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一样。如 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 是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都违背了, 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 心愿跟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 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 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只是唱诵 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虽也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 佛菩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 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 ,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 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没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 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佛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 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 的学,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 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禅宗集 等,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哪里会有障碍呢。这个好处利益, 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 会了,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 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 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听教义。 “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那 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 入教理,其次是教义,这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从 “戒、定、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 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来 ,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法门不错,那 经典殊胜;都要能忍着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 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 修学成功的秘决。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广泛的 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 要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 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这样的 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 行者都做到了,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 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 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 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 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 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 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J& B) p4 P. F! c2 u, Y( l9 r
(二)六和敬  v+ F3 ]2 O) V. ]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 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 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 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 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 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 和敬”。“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 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 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家皆遵守这六条戒 ,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 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7 U9 e5 d3 q$ k1 x5 v3 A6 b
  第一、“见和同解”; D. \- s* \  i& B
  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 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 顺众生、随 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 之多,就是因 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 ,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 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 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 “和”之后才有“平”,“平”之 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 有“乐”啊 。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 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 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 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 ,和为贵。”我在 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 “金銮殿” 。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着“太和殿”,太和殿 后面叫“中和殿”,中和 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 帝王,想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是用“和”啊。
. a8 |$ Y3 Q( j( M$ n, d+ C  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 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 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 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 严 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 ,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 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 法无论哪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蒙童 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 “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 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哪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 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 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 ”。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 —列在三经之 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 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 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 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 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藕益大师的要 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 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 ,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 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注解,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 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得 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 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 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 !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 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 !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 利。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 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 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 、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 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 希夫人感到这 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 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 。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 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 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 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那个法门就学那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 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 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 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 @4 C4 d" _; A3 u9 V* A
  第二、“戒和同修”。
. Y" d6 d4 i8 E5 k, M/ d( B2 [  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 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 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 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 “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 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 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 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 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  ~' l! V) _' W
  第三、“身和同住”。
1 ^+ Y: Q2 _9 `2 Q4 L2 \  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 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 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 。共住不祗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 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 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 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 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 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 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 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 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 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 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 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 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 是非常规矩 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 ,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 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 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 s, |& i# s/ A. b  第四、“口和无诤”。5 U1 e" x" g5 S& \7 E- W
  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 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 么会生病呢?喜欢吃东西 、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 ,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 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 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言语愈少愈好 ,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的。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 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 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 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七点半坐 到九点半,其他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 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 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 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声念、 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 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 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 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 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 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 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复。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 ,他的眼睛看 着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 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 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 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 ,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 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 f8 [8 H/ I" r2 u5 f' s  第五、是“意和同悦”。$ i; g( l9 l& L$ |$ M/ d; @
  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 学那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 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 否则学佛的效 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 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 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 、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 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 都有真正的成就。. Y% S1 g3 Z9 e9 [+ Y+ P
  第六、“利和同均”。
7 u# I5 N8 f6 Q7 `  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 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 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 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 ,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 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 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 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 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 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 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 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 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 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 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 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 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 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 ,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 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 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 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 调。如此,问题解决了, 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 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 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 非常的惭愧。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 告诉他:“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 向、目标、 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 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 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 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 六和敬的基础 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戒·定·慧1 {# N6 ?- s$ D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 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 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 ,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 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 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 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 国、外国各类人才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译场,编 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 人(好像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 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逸失传了,残 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 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 所以佛法传入中国西藏比内地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 ,因此,中国西藏的佛法是由内地和印度传入的。佛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 、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 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造恶——造 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 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 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痴。造恶、散乱、 愚痴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贴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 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 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 况非法。” 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哪有 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 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 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乾年间,把全国 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 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 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 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 是智慧。你说他怎能不快乐呢!(四)六度3 H0 a* h, W+ ~. q1 t. ^9 v- M1 s
  1布施* X+ J4 d/ \* q' N4 ^& p. n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怎样待人处 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 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 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 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 的愿望、希求 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 有求必应。 ”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 实真相就是道 理!如果懂得道理、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 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地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 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 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哪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 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 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 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 ”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 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 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 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 远不变的定律。( X$ Z$ I% A( h% t& b0 s$ _/ l
  (1)财布施“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 的法门,归纳起来就 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 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着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 理解布施太狭隘了!哪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 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 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 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 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 ,要我天天 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 ,牢骚、痛苦 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慧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 。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 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 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 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 为 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 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 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 。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 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 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 。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 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 恼 、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 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着 讲,底下的人坐着听;坐着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 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 人不起劲,那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 、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 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 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 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 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 长寿、年轻、不衰老 。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 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 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 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 看,念头一转 ,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觉,一 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真正不可 思议,没法子想像!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 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 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 为自己着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 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 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 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 多去思维,就会做得圆满。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 ,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 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 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 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 夫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 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初 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著 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 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著而已。因为 执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 、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 d- R6 @1 U+ B) n  (2)法布施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 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 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 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甲烧得一手好菜,乙不会,但很想学,甲就尽心尽力的 教导乙,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对 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 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要是有代价、收学费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 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这算不算法布施呢?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 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 师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 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灰心了,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所 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 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 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 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唯独大乘菩萨法里面才具足, 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看看我们佛教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 的录音带、录影带;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 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 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了。这是什么?是商人在卖书啊!法施的功德利益 统统都没有了 ,那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 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了,这都不是布施 。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 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要大家真正 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 d" d1 l. q7 ?$ F  (3)无畏施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 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 ,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 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 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 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 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 寿。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 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 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 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 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聪明、智慧、健 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 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 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 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 畏施,才得这么大的福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 ”的意思。 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 、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 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 “舍”。舍 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 舍是什么呢?各位,你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 没有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满、得大 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练习慢慢的舍,舍到 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 }6 y, G" W, X. c7 s& C  2持戒0 s2 V" a7 S- z# T' P/ Y: i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 ,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 着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 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父子、夫妇、 兄弟,这是伦常,他有长幼 ,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 ,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不按这个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 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 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 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广 度众生,才能够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光说,做不到,便成空 愿。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 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 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 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够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这个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 ,就能够精进不懈。现在人,虽然是天天念四弘誓愿,愿心,没有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 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所以他有分别,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 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加注解——某 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 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因为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初 住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叫发心住。这种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 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教我 们如何过日子,怎样生活 。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到恰 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 重重无尽啊!所以这两句话不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这一段给大家 介绍的六度,是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啦 。只要能够善于运用,哪有不自在的!哪有不快乐的道理呢?这是持戒波罗蜜。
4 b+ O5 a* m  o7 Q6 Y  L  3忍辱
0 Z1 j; t! f9 _! p2 ]# s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 要有耐心。当年翻经的法师, 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着:“士(读书人 )可杀不可辱”。谈到忍 ,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经法师就将 这一名词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 翻的,它原来的字义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 我们小事情要 有小的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08: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 没 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够忍耐四 年,就毕不了业。到这个地方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够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 听得圆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 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 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 其他讲得很少。换句话,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俗话常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 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 !原因在哪里呢?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 怎样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呢!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耐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忍人家对你 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能忍,心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 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第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能够忍;饥饿、干渴 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够忍耐。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 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没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很 乐了。为什么呢?因为功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绕圈 子的时候,那是很苦啊!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 了,一切阻拦都没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开头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到底哪宗 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运的人,走一段小路马上就 接上 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 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 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 到他真正肯接 受了,再给他启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点醒你呢?点了,是你不接受 !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心想:唉!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 门比这个殊胜啊。你还跟佛 菩萨抬杠、争论。如此佛菩萨只好不来了。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所以修行要有很大 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 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f& q5 p$ t1 u& i; r9 u0 g7 r& {
  4精进
2 ~1 [+ N7 _4 ]& J: P: U6 T9 l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 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 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 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 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 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契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 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 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 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 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 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 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 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 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 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 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 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 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 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 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 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 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 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 从念书做起,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着:“我非出 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着小时候在 一起啊,这份 感情……。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 。”他说: “这没有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了,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接受。”老和尚说:“这很好! 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庙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 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给住下来。” 老法师在附近,找 几个护法、信徒每一个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 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钣。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 弥陀佛”。 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 去,你将来 一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 号。他真的念 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这 就叫精进。这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 太太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这个老太太心想: “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 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2-29 00:52 , Processed in 0.0981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