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4 14: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仅存五种。
; F+ M9 L( Y2 s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
' \7 i, s0 t, u# T8 L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k0 t' d. [9 `6 u. y- L
3、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永嘉四年壬寅。
8 ^5 J) b9 n2 N. C4、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 `% G8 N+ p, A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
5 e4 z0 K, i, x( c9 j2 W& n1 n6 F. g解甲 本经译本1 `; \1 w2 {$ I# o; V2 S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1 U& A+ [- w# b7 } T. o! p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
0 J3 ^" s' N6 S! M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
; z8 f. |2 K* j! o5 s8 q. a U3、《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 P7 }: [! `4 K5 i6 r$ B4、《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积经》。(以下简称《唐译》)。; \/ x6 [; V7 t$ u" w, O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 }8 V9 J0 {, g! B& z* Y2 Q- ]
三、佚失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有:0 D* y9 {: u+ p6 |: L/ e) z
1、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桓灵之世。) W% [7 q: x+ M, r8 ~
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甘露三年戊寅。
/ ~; `: v; D' Z) \( Q6 |3、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察译。永嘉二年。1 `2 K+ A6 v5 w- V: W/ o
4、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F: D1 s1 Q/ Z/ ?' D0 T/ _" D9 ]
5、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于道场寺。刘宋永初二年。
" Y0 ]. q$ ~5 |$ p6、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永初二年。- y% \ Y" `7 ?8 H, w. _4 f8 I
7、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元嘉年中。
! v# I3 O- W# F解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 A/ k- U" s- @4 A% ~, K1、《无量寿经》二卷 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7 c; H2 U, Z- K
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t4 r9 _0 D' b3 p" h6 }2 C$ e' X3、《无量寿经》二卷 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 Z o0 V) e8 B
4、《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 Q2 }6 }$ N4 } l& R5、《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迦毗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
1 d8 U) x$ h- [" r1 r6、《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 I1 Z8 s6 b3 e/ c3 ? C2 |7 r7、《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5 v" z C9 R: }5 ~# s
四、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甄解云:「凡放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2 F, n# h. ^: U# E T0 H解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9 r& {5 R; p X- |- X五、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 A& l1 Q/ y8 x9 e! C% D2 j- d解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5 k0 \* b/ [5 `# }7 P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6 x0 N3 }! c4 y, I8 y# r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本,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曰《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W/ C2 ?% m8 b, f4 o7 e1 ~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G+ L+ M# h3 c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4 O+ L+ h; ~+ M. Q$ z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筴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祇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祗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