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慧律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就赞叹。共天乐而同繁,共就是和天上的音乐而同,繁就是多而密,意思是说频率相同那么优美,同繁就是同样的频率,那么好听,那么美丽、优美。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风如果吹到极乐世界的宝树,树叶就发出说法的声音,这种声音和天乐频率一样。波动金渠,波表示池。) r. n' Z0 e+ {4 }* f
) m6 P, M5 F+ ?  L+ t- C) b$ Y+ _: T
【前二句,指树观。后二句,指池观。如经可知。】水池波动,是池,池的波浪会动,金渠就是水道,像我们的下水道,都是水泥、钢铁做成的。极乐世界不是,极乐世界的水道是用金子铺成的,它产生出来的声音像在说法。将契,契就契合,合经典而合响,经有二种就是三法印和实相印,小乘的听到就像在演说三法印,大乘的听到就像在演说实相印。契经,经典的三法印和实相印,而合响,意思是说响起来都是三法印,要不然就是实相印。
( R6 A# G% s' Z8 e5 i4 u- O
, F4 I4 u6 A0 T( n简单讲就是:风吟宝葉,共天乐而同繁,指树观,宝树之观,风吹过来会说法,底下是说池,水池,七宝莲花池。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
; ~. |$ R1 e# X7 T- @  【二 示正报】* s% x3 y# ^% t
$ j) S- i5 O3 R- y* w
【观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来。】
$ A5 x- y# S# E# n1 o( p* s2 A/ _  f6 y8 r
现在是观音和势至,底下是如来,弥陀如来。观肉髻而瞻侍者,肉髻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前面都有,瞻侍者,瞻就是看,侍就是弥陀的左右,简单讲阿弥陀佛的左边就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就是大势至菩萨,有的人没有用西方三圣,就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如果能够的话用西方三圣,西方三圣是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肉髻而瞻侍者,侍者就是站在佛的旁边,慈眼视众生,侍者服侍弥陀的左右。简单讲观肉髻而瞻侍者是形容后面有观世音菩萨这一观,还有观大势至菩萨这一观。7 |' w7 X0 X. I
  I) d) H* ?0 T( R( V
【初句,二大士观。以此二观,皆明肉髻。】念毫相,念就是观,毫相就是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而覩如来,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故次句,弥陀观。】$ F: H: b5 N" p- ^# n' U4 m
  【三 示三辈】
7 i, ~6 ^! i3 y: n* ^! a' D4 Q/ q; e1 O3 @
【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6 d6 J% f) B& A! d; e3 U- L3 h9 {5 S- r: t
现在说临命终的事情。
$ t0 R+ P! r- M* x
2 I8 i" Y' s$ U* ^: T2 z说直到瞑目,瞑目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我死都不瞑目”,瞑目就是临命终的时候直到眼睛一闭叫做瞑目。告终就是刹那间就表示要往生极乐世界。瞑目告终,把笔拿起来,表示临终自在。眼睛一闭就要上珍台而高踊,珍台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些都七宝琉璃台,珍台就是金台,所以瞑目告终就是生死自在,上珍台而高踊。所以上面六个字是上品上生和上品中生,上珍台而高踊这是表示上品下生,上珍台这个上就是登。你临命终如果眼睛一闭,刹那间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要不然就上品中生,上珍台而高踊,上就是登,登七宝或者是金台,而高踊,踊就是欢喜,表示很尊贵的品位。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 s2 P( U, e5 X$ K) r# u2 R4 |; A7 N- D8 S' p
诸位,看第七页倒数第二行底下,第七行小字,
8 e9 P$ v3 R. Y) u5 f( e2 h/ |& b. U& P+ @& s* H$ y
【初句,明上上上中二品。次句,上下一品。文成句,出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阴灭中阴生。今借此文,喻往生人,此土阴灭,彼国阴生。】
' x* F/ s( N0 Y0 ^9 L! M4 X; W* T7 X
这个还是需要解释的。
! s. Y8 o5 d/ C: n5 a4 {  T8 U, F1 Q! K  V$ S! [
什么叫做文成印坏呢?譬如蜡印用蜡做成的,用蜡做成的用大火一烤就熔化掉了,蜡就表示我们人的身体不永久,很快就坏了,藉着很快就坏掉的色身赶快拼命来修行。蜡印印泥,用蜡做成的来印印泥,印泥就是修持,好好的来修行,印印泥,印下去,印与泥合,印下去就表示(蜡印)我们人的修行,与泥合就是修得有感应,印灭就是盖下去蜡会坏掉,就是我们的色身会坏死,坏死文章就成,文成就表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简单讲就是藉假修真。蜡制成的东西大火一烤就熔化了,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受不了时间的折磨人会死,却是藉假修真,就像蜡制成的印,把它盖上印泥,盖好之后文章自然就成了,虽然蜡会坏但是文章已经完成,就是表示完成了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 A# ?9 C) W; t! \! m. L5 A  k
- E  l4 P; g4 O) i# [' Z以喻凡夫现五阴灭,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灭中阴生即产生,今借此文,喻往生人,此土阴灭,此秽土五浊恶世的众生如果五蕴灭,此土五阴灭,彼国阴生,彼国就是清净的极乐世界,清净的色、受、想、行、识就产生了,简单讲就是藉假修真,修得有成就了。$ @6 R/ G) P. k
7 V" u! [6 t7 y7 b7 n
【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 x7 l5 q5 w+ s
  c* w9 e' Q3 S2 X# }" J
   【此总示三辈往生者,】上、中、下,【俱出轮回。】5 v% y+ p5 {( J& ]* D/ {" _
! W% D6 r% R+ e1 r* H  k, I
而横截,横截就是直接,不是渐渐、渐渐的超越,不是,直接。越五苦,五苦就是六道轮回,就是五趣,五趣就是六道轮回,不包括阿修罗。而长骛这个长,把笔拿起来,叫永不回头,骛就是急忙的奔驰,趋向某一个方向。所以说五苦而长骛,永远不回头,骛就是赶快奔向某一个方向,就像我们现在的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永远绝对不后悔,也不回头,赶快拼往生,所以五道都是苦的,所以有首歌这么唱:我永远不回头,唱这首歌就是告诉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我永远不回头。所以我们如果觉得在这个娑婆世界受到什么委屈,或者是一些不如意的,就想今天我能够听到佛法,我的身体有很硬朗,我能够修行念佛,三餐能够温饱都没有关系,赔一些钱也没有关系,让人占一些便宜没有关系,日子就很好过了。像我这样子,我就是一直让人家占便宜,以前我很慈悲都被骗钱,以前我初出家,我都要度无量的众生,都很大慈大悲,然后大家都来找我要钱,我现在不一样了,我都挡掉了。今天有一个大胖子从嘉义来,供养的从嘉义来,来要钱的也是从嘉义来,大胖子来也很可怜,他说他凑十万元是他的财产,没钱很可怜,有一个朋友邀他合开自助餐,说钱不够还差五万元,他向地下钱庄借五万元,你知道吗?就把十五万元交给他的朋友,他朋友就把十五万元拿跑了,地下钱庄来向他要钱,是黑道,说:今天如果交不出五万元,要剁掉他的这只手指头。以前大胖子来,那个人我看有一百多公斤,那个人差不多我的二倍重,以前我叫他出家他不肯,他说他是独子要回去上班赚钱,来,说着说着就哭了,这个是真是假,我们也无从查起,一开口就要五万元,我说:今天如果有人打电话来,说师父今天如果没有一百万元给我,人家就要剁掉这只手,我不就要拿一百万元出来,对不对?说师父如果你不拿一千万元给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要把我的后脚筋剔掉,我不就要拿一千万元出来,我马上就倾家荡产,我说:要不然你考虑看看,如果你真的发心出家,你考虑看看,这十五万元我帮你处理,等你剃度之后十五万元才给你。没有关系,你真的要剃度十五万元我会出,对不对?男众都没有人肯剃度,真奇怪,真奇怪,现在只好用钱买没办法,早知道我自己生几个,也没有,不知道,我哪知道请男众出家这么困难,我不知道,女众不跟她剃度,却一直写信来看要不要考虑,我会剃度女众只有一种情形,就是男众令我很伤心,全都跑光光,都不愿住讲堂,讲又讲不听,让我很痛心。因为没办法了男众靠不住,要不然老了我自己整理这栋厕所,这样就开始剃度女众了,如果男众有人跟我住在一起,这样就不必了,对不对?是不是?所以说要开缘剃度女众,会考虑,但是要男众忤逆我,你不要煽动我的徒弟忤逆我,你不要这么做。所以我叫他出家他不肯,就要到外面乱搞,搞到欠人家钱,欠人家钱,头一个就想到慧律法师,所以现在我不可以这样,现在我的心很狠也很硬,十方来的钱我要好好的守护它,真的、假的,不知道,(大胖子)来,提起就哭,一个来就要五万元怎么得了,哪有这么好的,师父不是没有这五万元,有,但不可以这么做,这是众生的血汗钱,我不管理好会换我下地狱的,是不是?所以很可怜,叫他出家他不肯,他硬要去赚一个月一万多元,真糟糕!所以说六道轮回都是痛苦的,想一想这个世间实在不能住。【随、非随他。谓随己所修三辈行业,皆能横截五道,永得不退也。五苦,言五道皆苦俱所不免也。】 5 g1 l6 f* P8 B, f0 b, p
【二 结叹观行】0 H7 f, _: a. `3 m' `, H- G9 }
8 v5 g& s9 z# f( I
【可为微行妙观,】微就是幽微,微行妙观简单讲微行是无相,无相观,无相,妙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同时,叫做不可思议,叫做妙观。简单讲可以说是幽微无相之行的不可思议的空、假、中的妙观,【至道】就是你想要成就佛道叫做至道,是一个很重【要】【术者哉。】就是方法。简单讲就是不可思议的圆妙观。. |! i, f6 B, Y' M6 n" z# @

$ w. H, |+ ~/ u6 F# j( i- _2 E底下看小字体的,( Y0 \3 F  p1 L9 D" q3 r: @. @
6 D4 `( ?& p6 `% G% q- x2 F
   【微行,叹三种净业。虽是身口运为之善,】身口运为之善就是指有所造作,就是有为法,【今顺理修,皆成无作】顺理就是如法作观,皆成无作,无作就是空、无相,本性本来具足、不假造作,有为叫做有所作,顺理就是如法作观,就是妙观,皆成无作,不可思议的妙观叫做无作,【幽微无相之行也。妙观,叹十六观,虽托安养依正之境,而】就是但,但是【皆称性绝待照之,】托安养这个托就是藉,藉着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的境界来做十六观,而就是但,但是都是称性就是不可思议的空、假、中绝待观照,【即不思议圆妙观也。】
1 P. y1 J5 M/ h: S* H  【丙二 叙经宗体】4 B6 Z) X; Y8 W; }2 |7 @
! P0 n+ P9 ^' w: z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8 Z. e) [- i1 q, [
5 J2 M4 F" p. b; G; r) Z9 \
此经就是这部《十六观经》是印心观想为宗,印心就是用圆妙不可思议的心来观想为宗,实相就是无相、中道为体。
! ?5 b- w& Z$ R( u4 F" U6 o
7 c! _3 N4 J  a0 p底下看小字体的,& L0 V) |7 |' B
, Q7 g9 a( E/ t" |6 |! C3 u
   【经以观佛为题,】就是观无量寿佛为题,经典是以观无量寿佛经做为题目,【疏以心观为宗。】运心来观想为宗旨,【此二无殊,】无殊就是没有什么差别,【方是今观。】才是现在的观。【良以圆解,】良以就是因为大乘都是圆妙不可思议之解,所以空、假、中同时,【全异小乘,】就是全部不同于小乘,小乘【小昧唯心,】小昧就是二乘人,小乘的三昧叫做小昧,小昧就是小定,不是大乘之定,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小乘的三昧只是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现在心所散发出来的空、假、中三观圆满的观想,其体不同,【大乘了知心具佛性,】大乘了解每一个众生他的心都具足佛性,【托境】极乐世界的十六观【修观,佛相乃彰。】才能够显示出来。【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缘熏乎心性,来熏习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就是心性本所具足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由熏发生。】因为熏习就是注重观想,每天都专心熏习这个观想,【心具而生,】心本来就具足而产生,【不离心性。】不离我们的本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你整天都在观照你的心,整天就是在观你的佛,心中的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语虽不同,其义无别。】都是一样。【须知心观,此不专观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以由托】就是藉着【彼依正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妙玄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就本体而言是没有差别的,【观心则易,】观心很容易,【纵观他境亦须约心。】就是不能离我们的心,【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约心就是把你的心集中,把它约束,我们的心散乱。正当约心观佛,就是约束我们的心。【实相为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体。】6 X, E8 V. _; r4 `; S4 e% E
  【丙三 叙经题目】( j& ]5 F* K2 b. K. z6 s
/ C( l. d: b; f4 m: @; @7 ?$ H4 F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心是能观,众生的心是能观,佛是所观,殊胜的境界叫做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这个“收”不是收回来的收,包括的意思。中国字很不可思议。有时候中国字安在这个地方,意思完全不同,我们说收到,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以收这个“收”变成“包括”。所以昨天美国人来,他现在是住在纽约的东北角那个地方,来台湾,现年26岁,他去佛光山,佛光山不晓得为什么介绍他来这里,他要找一个会讲英文的,他来我就用英文告诉他,你不要以为美国人来到台湾你有办法看佛经,即使是我,我(日语watakushi),我受了二十一年的高等教育,今天看这些佛经还是要作笔记这样看这样画线,慢慢、慢慢来查字典,辞彚(音同汇)、康熙字典,还要查得不眠不休,美国人怎么有办法。他就说:Master please teach me meditation.就是拜托我教他禅坐,我告诉他control your mind,you must keep your mind no worry is meditation.就是说你只要保持你的意志没有烦恼,这就是无上甚深的禅,他就:哦、哦(师拟美国人如鸡啄米点头貌)。。。这样子,不知道听不听得懂,他一直“哦”不知道听不听得懂。美国人来要学禅坐,有办法用英文交谈,多少还可以,对不对?如果深一点的你有办法吗?三昧,你怎么告诉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的英文多厉害,(笑)你的英文多会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没有办法。所以我告诉他:dharma is special noun.dharma就是法,佛讲的法是一个很专有的名词,Translate English is very difficult.翻译成英文是很难的,很难的,No easy is very difficult.Difficult(师加强语气).英文的音如果读重一点,他说:师父你的英文怎么讲得这么好。我就说:In Taiwan every student must study ten years English.就是我们台湾的每一个学生要读大学,一定要受十年的英文教育,读十年的英文不会说英语会笑死人的,所以我说出生在中国的人福报实在大,你想想看美国人从美国跑来台湾求佛法,英文没有办法不通,不通,观无量寿佛,你有办法说吗?(笑)你多厉害?题目subject,主题,所以我有办法和他交谈。所以我常常说出生在台湾的人又受过中国的教育,说真的在台湾你不用说什么,你读小学福报就很大了,你读小学看中文就比美国人读四年大学的中文更厉害了,对不对?为什么?因为你出生在台湾你随时都在讲中文,如果出生在台湾读到国中,他就已经比美国人读到硕士更厉害了,因为他的中文要读到国中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举这个例子就是要使你了解。我就对他说:How long can you stay Taiwan?Your passport can delay?就是说你的护照是不是能够延期,如果可以的话,就在台湾住三、五年,You must study Chinese language.We can talk together.就是你必须住在台湾三、五年,这样我们能够以中文交谈,这样我才教你佛法,要不然用比手画脚的吗?牛就这样子(师拟作牛状),可怜(笑摇头),美国人来学习很累,很累。说教打坐meditation,坐下来,我就说:肚子一吸一胀,肺部就胀吸,肚子,你怎么说,肚子,你会说吗?肺部,胸部,这个this is胸部,太累了,讲给美国人听实在没办法,难,的确难!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我们有佛经还看得懂,还有师父在讲解,这实在是大福报,不简单。那个美国人吃素,美国人说他看到人家在杀生很残忍,我说(竖大拇指):American people you are very kindness.very kindness就是非常慈悲,你很慈悲。美国人不简单吃素,还知道杀生是很残忍的。底下,这是告诉诸位,举正报以收依果,就是包括依报,依果就是依报。【述】就是讲到【化主】就是弥陀,讲到阿弥陀佛【以包徒众。】包括徒众,徒众就是海众,清净大海众菩萨,以包括清净大海众菩萨。【观虽十六,言佛便周,】虽用《十六观经》这个十六的观法,但是你如果讲到佛,阿弥陀佛就包括在内,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法就是教诫之法,【训常。】训就是古来的格言,训古。训常就是认识永恒的本性,就是训常。训法就是佛所教诫的法,训常,佛所教诫的本体就是常。【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7 Z3 }! O  D) d8 p8 x, ?2 R) c7 s2 E

. t4 g* i! B# _! R0 W, F看底下小字体的,
# N# G0 H; y. \& i# m0 P* s* n( u$ R7 i3 g4 x
   【钞云:七字】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具含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能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就是无量寿佛,观就是能观,无量寿佛是所观,【正文释名,】解释这个经名,【备显其义。今序但明】指说,【以胜摄劣,】以就是用殊胜的来含摄劣的,【揽别为总,】揽就是摄,枝枝叶叶叫做别,揽这个别为总,讲到阿弥陀佛就是总,包括在内,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徒众海会、菩萨,都不必,讲到无量寿佛就包括在内了。如果有人要来讲堂,讲堂的厨房、教室,他的徒弟二十几个,都不必,我到文殊讲堂找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就代表一切了。就是阿弥陀佛就代表极乐世界的一切,叫做揽别为总。【立题之意也。】就是这个意思。1 f, e  S) z2 a" ^1 F3 L- I) q0 Q; l. Y
【乙二 释钞序】
( Q3 k3 `0 |2 N+ w
. Y+ {# O" f% q+ d1 z* B* S【前疏序,必通序全经之旨趣。今钞序,宜先叙疏意之源由。】
% ~' J& {  ?1 f, D' R
1 K. u8 g" ?6 v3 I" }( h【分为三 初 叙疏大意】% |  L6 x. m" u) u: ~
) k3 ]( I9 d# b* z" ~- @1 U2 x
【此经义疏,人希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意思是说十六观经这部经义疏:道理的注解,义疏就是道理的注解,疏就是注解。人希净报,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净报,清净的果报。
3 ], t6 H# H9 G: s$ p9 t/ P9 h* }6 @" C# d% m/ F* d
【言此十六观经,纯谈西方极乐净境,修行方法。人如有志修净业,而求净报者,不可不闻。故云说听者多矣。】所以自古至今研究净土法门的人,大家都要听《十六观经》。8 J" _* G7 |1 }) M8 z" D1 \$ T
【二 叙所禀承二 初正所禀承】
# N0 B6 l: X9 q- }" X# V5 |
) [. R4 n9 z1 s, s: F( ]看黑体字,大的黑体字;有一个阿婆来,我说:看大的黑体字。她说:师父,我统统平等。我说:为什么?她说:大字、小字我都看不懂。你常常说看哪一边的黑体字,我都不懂。我说:你修到这样也不简单,修到统统平等。她说:对,师父以后你不必说看哪里,我都一样看不懂。(笑)看不懂也要讲,有的人还是看得懂。所以老人家和美国人一样可怜,这个美国人读到大学很厉害,对佛法有兴趣,结果在西洋没有佛教,很少,现在我们中国人有过去传教,但是美国太大了,美国的土地是我们台湾的一、二百倍,人口有二亿多,是台湾人口的十倍。美国太大所以佛教很欠缺,不兴盛。今天我接到西雅图,西雅图在哪里我不知道,曾经听过西雅图,寄美金二百元来给我,说请师父慈悲,无论如何要去美国弘法,美国很惨,法师很少。法师如果你到美国来,到哪一个机场,开几十个小时的车,他都会来接机,他说:虽然法师没有来美国,但是在美国所到之处,统统是你的录音带。
* k. P. l5 L/ j" O: h" \; m5 ?) `9 |$ \1 c2 y8 \1 c
【所禀宝云师】宝云是四明之禀法师,就是所承袭的。四明尊者所承袭的就是宝云大师。【首制记文。】首就是第一,制就是创造有记载,文就是观经的疏记这个记载。首制记文就是用观经来疏解,来注解就是疏。【相沿至今,】沿革至今。【着述不绝,】就是写作不绝。【皆宗智者。】都是遵从,智者就是智者大师。再解释一遍:所继承的是宝云大师的衣钵,他是第一个创造有记载观经疏的文章的人,相沿到今天,著作不绝,完全是遵守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这样子。
+ \. m, Q0 q$ V0 f! N3 I
/ x' k1 W* x. `$ Z看小体字,
( {5 V, F' e  V  H8 ]1 @, \: L7 ]
【宝云是四明之禀法师也。】禀就是承,禀承。譬如说我是你的师父,你是禀承师父的法。【讳义通,字惟远,】宝云就是这样子,【高丽国人。】韩国人。现在说宝云法师的传记,【族姓尹梵,】族姓叫做尹梵,【相异常。】面相和别人不一样。我的面相也和众生不一样,我是男众都被看成女众,我这样也算是异常。一只很伟大的动物,要不然男众怎么会看成女众。去我大阿姨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大阿姨的邻居说:你的外甥是男的还是女的?说:男的。所以说出家人,尤其我现在吃邱医师的药更是白皙,男女更加分别不出来。(笑)【顶有肉髻。】也是突出来一块,【眉毫宛转,】这个也有眉毫,这个也不是普通人,【长五六寸。】一根毛,以前我这里也跑出一根毛很长,(师指自己眉毛)这种叫做寿毛,不是禽兽的兽,是长寿的寿,很长,不知道怎么搞,就不见了,脸洗一洗左边一根毛长到这里(师指眼睛下),听说功德做多的人会慈眉垂目,这样子下来,我也没有。以前长一根高兴好几天,那一根竟不见了。真没福气一根而已,马上就不见了(笑)。人家是眉毫宛转五、六寸。【幼从龟山院,】小时候从龟山院,【释宗为师。】释宗是一个法师的名号,为其师父。【受具后,来游中国。至天台云居,】就是安居。天台山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忽有契悟。】就是有所悟,【及谒罗溪,】一直到参访罗溪,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谒罗溪,谒就是参,恭敬的参访、拜访叫做谒。【闻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之旨,乃叹曰:】赞叹说天台宗三观的思想,【“圆顿之学,毕兹辙矣”。】毕兹就是究竟之道叫做毕兹辙矣。天台宗的三止、三观,一心三观的圆顿之学,在此找到最究竟之道。叫做毕兹辙矣。因此,【遂留受业,】因此留在那个地方接受教化,受业。【具体之声,浃闻四远。】具体就是含有本性的,意思是说说法都夹带着本性,称性而说叫做具体之声,意思是说所说的都不离自性。这就是正知正见。浃闻四远,浃就是普,我为了查这个字还查辞彚,浃的意思是说四周都被水浸湿叫做浃。意思是说:从本性说出来的音声,来教化众生,浃闻,四周围的人都被他所感化。【一日,别同学曰:】离开同学这么说:【“吾欲以此道导诸未闻,】我要以空、假、中三观的圆顿称性之谈这个学说,来引导没有听到佛法的人。【必从父母之邦。】就是一定要回到父母的故乡。简单讲就是韩国,必从父母之邦就是要回到韩国。【拟还故乡,】拟就是预备,准备回到故乡,【假道四明。】假道就是经过,假道四明就是借道经过四明这个地方,这个四明不是四明尊者,现在这个四明是地的名字,不是人的名字,假道经过四明,人家说假道高雄,借过高雄。【郡守钱惟治,】郡太守,太守就像我们现在的县长这么大,非常的大,家里有一个人做太守,群太守不得了了,算他家里祖宗有积德,太守就是最大的,统理整个县市。【闻师之来,加礼屈延,】屈就是委屈求全,意思就是表示诚心的请法,屈延就是对他非常的恭敬,诚心来向他求法,【咨问心要。】咨问就是任他请示诸佛的法要叫做咨问心要,【复请为菩萨戒师。】他要受菩萨戒,请菩萨戒师,【留之曰:】并慰留,【“利生何必鸡林乎”?】你要度众生为什么一定要回韩国?在中国大陆你也是能够度众生。【师曰:“缘既汝合,】因缘既然适合你,【辞不我却”。】就是我不能辞却的意思。这个倒装句,我不能推辞。【因止其行。】因此停在那个地方。【开宝元年,漕使舍宅为传教院,请师居之。】使就是运输官,比太守还小,漕就是姓氏,有一个姓漕的运输官,舍他住的地方给他讲经说法,就是变成传教院。【后赐额宝云。师敷扬】就是演讲,开敷弘宗演教,敷扬就是弘扬佛法,【教观,】教观就是天台宗的思想,有教和有观,教观。【二十余年。生堂受业者,】就是讲经说法度众生,生堂就是来到他讲经的地方,接受他教化的受业者,就是接受他教化的人,【不可胜纪。】不计其数。就是没有办法计算。【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示寂。】示寂就是圆寂,【阇维之日,】就是火化,我们现在所说的荼毘,荼毘就是火化的意思。火化那一天,【舍利盈满骨中。寿六十有二。】舍利子都充满在骨头里面,这个不是简单的人,他天台宗修得非常有成就,不像我什么都没有。我活到六、七十岁才死,不知道有没有,我如果没有舍利子,你们不要笑我,我是凡夫俗子,如果有舍利子你们不要拿去拜,如果没有临命终跟他借几个,借来放在口袋里面,要不然羞死了,讲经讲了三十几年半颗都没有,羞死了。要不然带玻璃珠,以前小时候常常玩玻璃珠,借几颗,那个烧不坏的。这个都是为了面子,为什么火化出来一定要有舍利子,临命终如果自主,火化出来的骨头白白的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有舍利子,我都不敢这么求。我也没有什么修行,要修出什么舍利子来,有的人火化出来,说:怎么整根都是钢的。结果不是,结果就是脚断了装义肢,人家以前开刀(笑),说:怎么烧出一根钢的舍利子。结果不是,是脚断掉开刀。【著有观经疏记,是四明之所禀承。】禀承就是师父,四明尊者的师父,有一个记载,【故曰所禀首制记文也。】就是所禀承的就是他的师父宝云大师所著的疏,【沿、流也。】流传到今。【言从是以后,互相沿流,直至于今。尚有著述行世者,所宗无不崇尚】所宗的大家都崇尚于【智者大师者也。】
1 Z! `; \3 x$ r5 v: a+ h4 _
8 K, s9 i. z& D% v: l现翻开第二页,那个主乾符,我们罗汉伯他去查,第二页的倒数第三行,【师受请,主乾符】就是乾符寺,这是一个寺庙,我说过这个可能是一个地方,也许是一个弘法的地方,果然猜中了,就是寺庙的地方,乾符寺,主乾符寺表示他主持这个地方,更正主乾符,这样子就没有遗漏了。乾符寺是一个寺庙。/ z8 h: }* O9 ~+ K! ^

" f9 ^6 w$ }5 l/ U" N% R再来第十一页,第一行,
& P( c' G$ L: J. _  【二 著述用意二 初反显】
* F. ]. s5 \& k' [' u( _: a$ v/ e" U3 Y) Z
   【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1 I/ ~& c9 e8 W4 |# J1 @' L( ^

: A2 W/ ]* C, t1 s8 L7 V0 [' M4 T   【言近来诸师著作,咸以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并非不知修心妙观,不肯发挥感四净土之文义也。】
, D- E% M1 V4 x9 l' w【二 正示】
' s; |( m6 B; ?7 ?9 r6 k, a6 c- b
8 M2 X3 w5 c: A& E* I2 i' Z我们都知道了,【良以】就是因为【悯物情深,】怜悯这些众生太深,因为众生根基不够,【适时智巧。】适时就是恰到好处那个时间,顺从那个时间、那个机会,【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务就是最重要的,必须要在下根器平凡的人能够【普沾缘种。】能够普遍了解这个观门。所以多谈事相,少示观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谈事相是因为怜悯众生的根基不够。左边这个“四依大士”当然是说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谓的四依止。
7 S" }, b5 D- A( t! a2 ?, X8 W8 C  U, Z
   【言时至今日,钝根者多。四依大士,愍念物情过深。为顺时机,以权巧妙智,务在下凡普结净缘。所以少示观门,多谈事相也。】
& x* Y( z" L7 d7 x1 h  【三 乘时述钞 初乘时演教】0 a& I7 y/ g6 h( l1 M
( P/ @2 U! \, Y3 `3 E9 d
   【方今嘉运,】就是现在遇到时机,【盛演圆乘。】很流行,盛就是刚好很殊胜,来演说一心三观的圆乘法,【慕学之徒,】仰慕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很想得到观经的宗旨而修证。, {3 _5 ^! P0 n3 e$ Y5 J$ H

; j, ~% p+ l4 G! z0 O   看旁边小字体,【当四明教观双宏之候,自有一类圆顿初心,喜闻圆义,仰慕妙宗。此亦时节因缘,岂偶然哉。】不是突然的。
3 i) U1 M7 U3 J3 u  Z  【二 述钞所以】
5 z! M% e0 K4 B
' u' O- S$ [4 ]5 h! Z5 r【故竭鄙思,钞数千言。顺妙宗,略消此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
) O: E! [( D: g  Z6 w* m; i. w  Y1 _5 z: k2 z
我先解释一下:故竭鄙思,竭就是尽己之力,鄙思就他尽量去思惟。其实四明尊者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 Y2 i1 Z) x4 d
7 @! a5 m' z( j2 M# f
【第一行,是四明谦词。】他说话却很谦虚,【本是教海老龙,作数千言钞,尽是家常茶饭,毋须竭尽心思。乃言竭鄙思者,过谦也。】所以圣贤人说话都很谦虚,不像半桶水到处吹嘘,真糟糕。你要记住师父这句话,世间人没有几个愿意听人家狂妄之语,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到对方谦虚,就算你有优点,你我慢,人家反而不欣赏,我们如果很能干,说话含蓄一点,人家会觉得你的确德高望重,所以你看这么伟大的人他还要竭鄙思,根本不须要这样子,实在很谦虚。钞就是四明尊者,疏是宝云大师,钞就是四明尊者数千言,【上顺本经妙宗,】妙宗就是不可思议一心三观为宗旨,【略消此疏深意,正适时之巧也。乃曰非我所能者,】恰到好处,不是我一个人,是一切有情共同的因缘福报所造成的,所以说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亦谦意也。愿共下二句,作钞正意。谓普愿一切有情,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就好好的念佛,【即心即佛,念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钞也。】所以才作此钞。【天禧,真宗年号。】天禧五年。真宗年号,宋朝真宗的年号,时值西元一○○二年。我查这个还要用手指来算,几年、几年、几年,查历史再用手指来算,这样一○○二年没错,查这个很麻烦。岁在辛酉,古人都以天干地支来配,重阳日,就是九九重阳。字义简单,所以并不困难。 . P! `. X5 _9 k* m
【二 入文二】
" l8 x; J4 x1 V- I5 S4 v" x' s
! O% ?9 ]9 L  l8 T【初取义释题二 初标列】4 L' Z8 z, I* C
7 C3 [! a  L, W( S5 @) I2 }3 Y5 J
底下十二页的左边,黑体字,( O9 b" M1 R+ {$ `
2 P8 h0 c/ W& a( t
【释经五义:名、】就是释名,【体、】就是辨体,【宗、】就是明宗,【用、】就是力用,【教相。】这是第五。所以他都用一个字简称。释经五义,如果要解释经典用五重玄义,五个角度,是天台宗所遵从的,华严是十玄,华严是讲十,统统都是十、十、十,为圆满数。天台是五,五重玄义,因为华严宗过于繁琐,所以后来的人讲经说法,大部分都遵守天台宗的讲经,天台宗的讲经比较多。, Y6 |' S& }( J

, ]/ {" U# j; G3 W' o. X( ^4 V# t第一释名,诸位,你们看十三页第一段的黑字体,
6 m& R, t* h1 C$ U
1 _. F- Q# c/ C. @: h$ w【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这是第一释名。所以释名画一个框框,翻开三十八页,【次辨体者,体是主义。】把它画一个框框。再来,四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大的字体,【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在说宗旨是什么,以什么为宗。再来,五十页中间大的黑字体,【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再来就是五十二页,五就是教相,【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赴机摄化,广略不同。】
6 @& D) S" o: O$ w, a% B9 p1 g% d7 f2 r( i& B
所以五重玄义的意思就是把一部经的经题,它是以什么为体?宗旨是在做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教相是什么?释名,我们后面会讲到,解释题目是什么?辨体就是以实相为体。明宗是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典的宗旨。力用就是能够生善灭恶,就是《十六观经》能够生善灭恶。教相是属于大乘。如此说来表示五重玄义包括了整部《十六观经》的精华,重要的义理都在五重玄义里面发挥出来,五重玄义会比较难,最主要是说整部经典的精华,简略的意思都在这个地方解释。因此,如果对这部经典不是很了解的,听起来会比较吃力,直到现在还未讲到经文,那是古人说法前要让你先了解,这部经典的大概情形是什么,所以用五重玄义来解释。
: q. z  A/ S6 z, l; `. R8 j! T0 l
1 P$ [) e3 b4 Y# P/ g9 k4 w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 N# k* c( K3 e* d. H5 p

+ ^$ N; T9 Q- l3 r* {# M十二页倒数第二行小字体的,4 p- X3 B3 H0 S3 Z
! k( ^4 n" Z$ Q8 f
【钞云:言云云者,令依诸部,明于通释五章之义。】就是五重玄义,【妙玄云:就通作七番共解。】有的是七种角度,【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余三,起慧心故。】余就是开合、料简和观心。【观心,即闻即行,起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今疏从略,故注云云。】8 Y. z5 a2 |" {6 C  [( D# w; ]+ q$ ~9 `
  【二 随释五7 Q( o4 q" O7 C1 P# Y' P
9 Z) z; }4 t, H) d
   初释名二
4 f; [3 ]( z: w% P# M7 u& I% i7 A0 e. L6 l
初对通略示】
' y$ {+ g9 f; f$ X* Q
' t: Z: i( |$ I6 [% u所以现在疏简单即可,不必这么麻烦。古人比较有时间,现代的人比较简单一些。1 H) K, Q2 e5 B1 w, O/ }& C

6 q0 n+ S3 N- {5 t【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或复,复就是二种。人和法,人和譬喻,或者是法和譬喻。或具足一式,就是人、法、喻具足。
, g: v6 ]+ {4 K& ^2 I! G4 [& t" |4 N4 L5 i2 r0 S7 g: ~; y
第一次听经的人,可能会比较吃力,但是我们在研读班也讲过了,《弥陀经》也讲过了,《无量寿经》也有讲过了,所有这个并不是很困难。
& L1 v  t/ l5 [5 [. n6 [6 v
9 ~2 @5 J: K$ d3 }# e6 o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就是佛所说的经典,皆有通题和别题,通题就是每一部经典都通,通就是《八大人觉经》也是经,《弥陀经》也是经,《无量寿经》也是经,《十六观经》也是经,经就是通题。别题就是经典前面的名字,《弥陀经》只有这一部才是《弥陀经》,别部不叫做《弥陀经》,这个叫做别。《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这个才是别,经是大家通用的,通就是大家统统有,譬如说“先生”,大家都叫这是通,某某先生是指你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大家的通号都叫小姐,“女人”,大家都是女人,女的都是人,阿花这个女人,阿菊这个女人,通题就是女人,先生就是通,别就是她才叫做阿菊而已,别就是不一样,所以就这个譬喻的意思。* Y. C0 |5 S- ~% |
) V1 O) D* Z/ B
通则经之一字,每一部后面都有一个“经”,别则有七就是有七种,别则有七种。
1 ?1 x4 y  {( Q# }/ i; C7 N% b1 }" ~1 u3 x" W9 v; \' y1 P
单人,有《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就是人,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单一个人。
! X/ P2 r& w2 ^' K* x7 {' ^) o9 S0 m/ ~: I5 E! j
法,这个法是说单单说“法”这样子而已,单单说法而已。7 ~" J( P3 `8 C3 x4 {' s2 Y8 [

$ m5 v- J- O% d) f/ j" r譬喻,譬如说《师子吼经》,师子吼,譬喻,如果法和譬喻,(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就是比喻。
; Q+ O+ {& X# q$ C6 t- ?
2 s- i" O* t4 o1 s* T6 b所以说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单一个法,有时候就单一个喻,这样就三种了;再来就是人和法合在一起,这是第四种;人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五种;法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六种,这个叫做复,复就是二个,复就是人、法,人、喻,法、喻这个叫做复,有三种。
9 q( j# ^6 }! g0 R9 x1 Z$ O8 w, M& I  e& w" ^9 t6 H0 ]
具足一式,就是人、法、譬统统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一式,单单这个经题,人也有,法也有,譬喻也有,简单说就是经典的经题,不是用人,要不然就用法,要不然就用譬喻,要不然就有二种,要不然就三种统统具足,就是这种意思。
: o6 h! g( h/ H; Y* s0 s, K0 T0 J5 e1 }( f9 {8 K% P( i. R3 p' O
看小字体,' l5 |) [. @. A' v% s9 p

1 K+ d9 B; p, a2 y) ~【他家释题,】他家就是非天台宗。非天台宗的解释经题,【皆以经字,为能诠教,】能诠就是能诠释的教,能诠教,能解释的,经是能解释的,【余俱为所诠义。】通题叫做能诠,别题叫做所诠的道理,【作此分之,】做这种解释来把它分开的人,【甚违佛旨。】这样很违背佛的宗旨。【且人法譬,皆是名言。】人也是名词,法也是名词,譬喻也是名词。【岂非能诠?】岂非能够解释呢?难道不能解释一切吗?【那得一向属所诠义?】无论是人,无论是法,无论是譬喻,这些也都是名言,也是可以解释一切,怎么可以说一向是被所解释的呢?【经字不可一向属教。】为什么?【今解诸经通别二名,】现在要来解释诸经通题和别题二名,【俱是能诠,俱是所诠。】统统可以主动解释一切,一切统统也可以被解释,因为文字是相对立的。为什么它是白?因为它不是黑。为什么他是男人?因为他不是女人。为什么是那里?因为不是这里。也就是藉着某一个地方,显示另外一个地方,所以能诠也是被人家所诠,一样的,意思一样的。所以俱是能诠也统统是所诠。【良以通别,各自具于教行理故。】良以就是因为,因为通题和别题,通题就是经,别题就是每一部经典前面的字,各自具足什么?教、行、理。教就是佛怎么教我们,行就是怎么修持,理就是通达实相的道理。【勿谓二名,但在于教。】千万不要说这二名,不要说通题或者是别题,只限于在教,不可以只限在教里面,还包括了行和理。【须知通别,】须就是要知道通题或者是别题,【自有】就是本身就有,自有就是本身就具足教、行、理的三个名,【教名、行名、理名。即如今题,佛说是教,】佛教我们,【观即是行。无量寿佛是理,】要修行的道理,无量寿佛里面统统讲得很清楚。所以像现在的题目教、行、理就统统具足,【岂非】难道不是,【别教、别行、别理耶?】意思是说别题里面,别教、别行、别理,不同于其它经典叫做别,意思是说只有《十六观经》的教、行、理当然是别,经是通,别是只有此《十六观经》所讲的教、行、理是《十六观经》所用的,因此,岂非:难道不是别教、别行、别理吗?【以此三别,对于经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明此通别,宜分于三。】为什么通教呢?每一部经都教人通达,行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教人家怎么修行,道理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教人家通达实相,经就是教、行、理统统具足,每一部经的别题,教、行、理也统统具足,就是这种意思。) U6 r5 p8 s, W* l1 k) x
+ g) t- U: I+ V) x9 Z
所以初学者听起来会比较吃力,不晓得在讲什么,干脆我念珠拿着一直念佛就好了。其实并不困难,我现在整句简单解释一次,你要注意听:他家释题就是不是天台宗在解释这个题目,皆以经字当成能解释的教,其他叫做所解释,其他就是别题都当成所解释,把这个分为二段来解释的人,这个很违背佛的宗旨,而且人或者是法或者是譬喻,这些都是名言,难道不是能解释的,它一向是属于所解释的道理,所以经典不能说一向属于教,现在解诸经,都是通题和别题二名,统统是能诠教的,也统统是所被解释的,因为通题和别题统统具足教、行、理,就是经,一个经字就具足教、行、理,别题,《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也是具足教、行、理,所以不要说通题和别题这二种名只限于教,而且还有行和理,要知道通题和别题本身就是有名词,教的名、行的名和理的名,譬如说现在的题目,佛说就是教,观就是行,无量寿就是理,难道不是别教、别行、别理吗?意思相同。意思是说这个题目也是有教、也是有行、也是有理,以此三种不同对经来讲,经当然是通教、通行、通理,所以经的教、行、理就是比较笼统、比较综合,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行善、教证悟,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怎么修持,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怎么悟到实相的道理,这个就是通。但是每一部经典的教、行、理又不相同,所以统统是所诠也统统是能诠,统统能够解释、也统统被解释。
& g' j6 P; h7 b- J
3 M4 X6 k) y4 j/ I1 [# Z底下,十三页倒数第二行,这个就比较难了,3 f4 r. z7 k" X' C) |# L3 U

" A+ V4 _/ ~9 p( W& ~9 o【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 h9 E. f# `9 |) C

5 c( I8 C- D' S5 ~; P0 h不知道在讲什么,根本听不懂。明天再来解释,这是一个段落。因此,我说因为以前读的都是简单的,这个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明天还是要来,不来还是没有办法。下课!0 S0 F, l( w- M7 E1 N5 J% O, W
-------------------------------------------* C3 O/ J( U4 i' R( @9 K/ a) l" u
$ H: _* o% c+ l9 ^' N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o# C# P& i  t( @+ |: `
( h7 h4 S5 t8 P, B5 J# r# b3 e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h1 O; {# Z% a9 C. n' A
( a# a8 E& u: A# w# M- ]$ H: d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G7 ]3 o0 q2 s

6 X" h. c: y7 @请翻开第十三页,倒数第二行,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明通别。
2 T# I1 u0 s5 D* z. I+ p; \# C8 x8 U; v: @% r( j" P9 P
因为这是天台宗的资料,所以听起来会很艰涩。6 U. f" j$ h5 K0 G0 W3 g+ X& i
& {6 ^* ^! W+ t- ]' M) `
今,现在经典就是这部《十六观经》,从能说和所说的人来做题目之名,以立名,就是做为题目之名。立名,做为题目之名,《佛说观无量寿经》,这个就是教别。就是只有这一部经典教你,所以和别的经典不同。别的经典就不是这个题目,就是不教你修十六观经,所以这个教别,不同于其他的经典。9 w! L: M5 |. w

. G* v0 O, j: L& k5 @8 ?) [但却是同名为经,这一本也是一部经典,所以叫做教通。教通就是所教化的统统是相通的,要教你解脱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佛说观无量寿这是教的别。这一部也是经,别部也是经,这样教就通,统统是教我们解脱的,怎样修行的。再来,为行不同,行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
1 Y0 h7 Y9 G0 k: V4 l1 ?1 Q6 K0 I0 Y; y/ }4 J0 K$ O
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一种修行有一种修行的名相,这个名相如果出来,他修行的方法就又不同。譬如说《般若经》那是教我们修智慧之门,实相无所住。为行不同,修行不同,从一种方法到无量种的方法,所以一至无量是只有指方法,那就是行别,修行不同。意思是说《十六观经》有《十六观经》修行的方法,所以行别,不同于别部经典修行的方法,《地藏经》是叫你念地藏王菩萨,《普门品》是叫你念观世音菩萨,《药师经》是叫你念药师佛,一部法门的修行、一部法门的修行统统不一样,四谛叫你修行四谛法,十二因缘叫你修十二因缘法,行别。' }+ r7 [. V% r
+ u- i- c( ], S" D8 V
但是所有的修行,会同常乐,把笔拿起来,这个会不是合的意思,就是最后,最后同,就是都令众生进入,常就是永恒,乐就是永久的快乐,这是行通。《十六观经》的修行是教你观无量寿,这部的修行和别部经典不一样,但是修行到最后也一样能够得到常和乐,这就是行通。修行有相同的地方,最后的目的统统一样叫做行通。
( B$ F5 m% Y& Z$ j/ X/ [' R
' u. ^  \; R/ H理虽无名,道理虽然没有什么名相来安立,但是将门名理,就是这个法门来安立这个道理,因为道理不能说名相,所以你修什么法门,就安立那个法门,所以你修那个法门那个道理,就安立那个道理之门。
0 O, {8 V8 l) }
  q8 e. K: V5 `' p" a$ i: }4 o( d; o十四页,理随于门,因为门是可以分别的,能够安名相,理是没有,缘起是性空的,所以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四四十六就是四教底下,四教叫做藏、通、别、圆。藏教就是专说小乘之教;通教,通小乘至大乘,通教就等于桥梁一样通前通后;别教,别就是不同于小乘教,单独讲大乘法;圆教就是非藏、通、别,纯圆教,就是利根上智的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底下统统分有四个门。四门,把笔拿起来,第一个有,藏教有讲有的,有门;二讲空门;三讲亦有亦空;四讲非有非空。通也是这样,别也是四门,圆教也是四门,四乘以四等于十六。再讲一遍: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藏教就是四种门,讲有的一门,讲空是第二门,讲亦有亦空的道理是第三门,讲非有非空这是第四门。简单讲就是藏教就有四门,通也有四门,别也有四门,圆也是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就是道理有差别。. \6 p8 a1 B7 f+ @
1 b4 f' V; E- u, I
门随于理,所以门是随着道理来安住名的,即名理通,因此名就理通。四四十六这是理不相同,藏、通、别、圆,四乘以四,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每一门有四种理,所以理有别。但是因为门是随着道理,道理会相通,因为理性的东西是无形的,无形状的东西理当然讲得通。
- G! D) Z" W& C) c
6 Y8 P$ L' d* o: H( y8 `此约一化,把笔拿起来,这个一化就是一个大藏教一代的教化,佛一生所讲的都可以叫做一化,就是一大藏教我们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来说明什么是通、什么是别,以明通别。
7 j8 J' _/ ?6 ^; l" h' e2 z& f, l5 A- N3 C
底下小字体,
# [* D4 W  \/ I# ~/ S2 w3 ~
% V" J, H: L1 i【此明一化论通别也。佛说一大藏教,顿说渐说,施权开权,】顿说是对利根的人,对他说顿悟法门。渐说就是这种人根器比较不足,慢慢调教他,渐说。施权和开权,施就是施舍权方便法,开权就是显实的意思,开权就是要显实相的道理。开权,既然开这个权,是要显实相的道理,不能再说方便法门。因此,施权就是方便,开权就是要显实相的道理,空一切法究竟了脱的。【律论之外,皆名为经,】三藏十二部经典叫做经藏、律藏、论藏,律藏和论藏当然不包括在内,当然就是以经藏,所以皆名为经。意思是说除了律藏和论藏之外,这二藏,律、论二藏之外,其余的统统叫做经。【故称通也。】统统称为经典。【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单三就是单人、单法或者是单种譬喻,譬如说《师子吼经》或者是。。。譬如有一部经叫做《妙法经》,那就是法;有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就是人。如果《妙法莲华经》,妙法又多一个莲花的譬喻,法、喻,譬就是喻的意思,比喻,譬就是用比喻的。所以单三就是单人、单法、单譬三种,【复三、】就是二种合起来,譬如人、法,一个复,法、喻,一个复,人、喻就是复的第三种形式。所以复三就是复式的,复是二种结合起来叫做复,有三种,人、法,人、喻,法、喻,这三种。【并具足一。】叫做具足一式。就是人、法、譬喻都有。【以成七别。】就是三加三加一,单三有三种,复三有三种,这样就六种,具足就是人、法、譬喻都有,这样加起来就是三加三加一等于七。七种不一样的立题就是这个题目。佛说的经典不是用人要不然就用法,要不然就用譬喻来立名,不会超过这七种形式,以成七别。【诸经有用一种之行而为别,以对通名,】是什么?【经即通行。】经就是一般的都叫做经,一般通行,通就是大家统统这么做的叫做通行。【若论别行,】就是单单这部经典所说的修行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太多了,【其数无量。今以增数】就是以这个数目一种从一加到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示于行人。一如一行。二如二智。三如三观。四如四念。】要注意中间那个“如”没有什么意思,要懂得看经典,那个“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说就数目字一来讲,一有一行纯实相,一行,单提一念,一行。二如二智,二例如二种智,譬如说根本智、后得智。所以这个如就是就像,拿这个数目字一来讲一行,用数目字二来讲呢?有二智的修行,根本智还有差别智就是后得智。就三来讲呢?三观:空、假、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观。就四来讲就是四念住,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等等,就是四念住。【五如五根。】就是信、净、念、定、慧,【六如六妙。】数息止观,止观里面的六妙门,在天台宗里面有六妙门,数息、还归、止灭。。。等等,六种不可思议的修行法,就是一种慢慢、慢慢进入微细的六妙门。【七如七觉。】就是七菩提分,【八如】我们可以用【八正。】道来修行,【九如九禅。】九禅次第,【十如十度。】就是六度再扩张,最后一个般若再扩张成四,加起来刚好十度。《大智度论》里面有讲到十度,【乃至百千万亿,无量行也。】意思是说以数目来讲,一也有一种一的修行,二也有二种的修行,三也有三的修行。中间那个“如”是例如,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不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此等别行,】这种从一至十就有差别,包括百千万亿的差别修行法。【皆趣涅槃究竟四德,】把笔拿起来,就是常、乐、我、净,还要加一个字叫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涅槃的究竟四德,就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快乐,真我就是能够主宰的,真净:确确实实的清净。四德。【故云同会常乐。约趣涅槃,】不生不灭。所以别行当下就是通行,【别行即通,】就是别行个别的修行,其实当下就通达涅槃不生不灭。【故为行经。】行经,就是别行的经典。【名实相对,】什么叫实相对呢?这个对不是对立,这个对是趣向于,统统趣向于实相,都是针对实相去修行的。中文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名即是门。】为什么名即是门?因为道理无法安名,理是无形的东西,当然要门才能够安立,【乃以四门彰】就是显示,【一理,】四门就是显示一种理,【亦是事别,】事相有差别。【以对理通。】譬如说有门、缘起也空,空门也空,亦有亦空也是缘起法,非有非空也是对立法,所以就道理来讲这些都是。。。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统统是对立性的,就道理来讲都是无生,当下就是无生,只是众生差别心,就事相来讲有四种理,其实四理是彰显四种实相,但是理理相通,所以以对理通。【良以诸经多用一事,】所以其他的经典很多用一种事情【而彰于理,得理别名。】便有不同的名字。意思是说因为诸经很多,用一种事情就显示一种道理,所以得到道理,就有另外一种名字。譬如说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六根、六入、十八界。。。等等。【如今题以无量寿佛为别理,】无量寿,单单这一部是讲无量寿的道理,对通来讲它是别,【以对通名,】所以叫做别理。【经则通理。若于一化,以通别理,解经题者,】以通别理,就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解释经题,统统不会超过这四门的开展。【莫若四门,】不能离开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四个门,【以为别理。】不同的道理。所以如果以通别理来解经,就是如果以拿不同的道理,所以通要解释为拿,以拿不同的道理来解释经题,道理绝对不会超过四种道理,有的道理,空的道理这是第二门,亦有亦空的道理,非有非空的道理这四门。因为别理不同的理,【谓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双亦就是亦有亦空,双非就是有和空统统加一个非字。所以说有门,第一门,空门,第二门,双亦,二个都加一个亦,就是亦有亦空,双非就是二个字,有和空要加一个非,就是非有非空,【四教各四,】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通、别、圆教四教各四,统统各有四种,就是我们刚才所写的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所以四乘以四,十六,【四四十六。门门诠理,】每一门都解释这个理,【成十六理。】底下加一个字“但”【理尚非一,那有十六。】道理根本就是无的东西,道理根本就是无相的,就像无生理一切法不可得,道理哪里会有十六,一切法都是缘起法,是对立性的讲法,能诠、所诠,都是为名相所搬弄而已,理本来就无生,所以说理尚非一,但是这个道理连一都不可得,哪里有十六种呢?哪有十六种的道理呢?【然理无碍,能应诸门。】因为理是无碍,所以能够适合种种的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或者是藏、通、别、圆,四乘四刚好十六门,能够应这十六门。【犹彼虚空,体非方圆大小。以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成无量相。】没错,你把尖的、扁的、胖的、瘦的,像我们全球有五十七亿人口,每一个人的脸形都不一样,对不对?说我们人就好了,说建筑物,虚空都一样,没有说你家的空和文殊讲堂的空不一样,对不对?空是什么形状?什么都不是。你家里的空和我们这里的空不是都一样?无的东西怎么说,对不对?是不是?单单建筑物就有上千万种了。所以就是因为无才能够大用,这句话要注意,心如果愈放大,肚量愈大的人,愈大的人他得到的会愈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譬如说我放这些徒弟出去,就是说徒弟,只要是正知正见的法师,你们(指徒弟)都可以去参访、去亲近,我没有限制哪一个徒弟一定要归我,善财童子都五十三参了,你要拜谁为师,要参加什么团体都可以,因为我的肚量够大,对不对?徒弟就会到外面参访,走来走去、走一走,他会听到别的法师或者是别的在家居士说,我们要亲近这个别人不好,这样他就会说你的肚量不够,我们慧律法师说只要是正知正见都没有关系,你就说不行。这样他会做比较。所以肚量大的人一定比较好,一定比较好。我们的肚量很大没有关系,如果你觉得我这里有法你就来,如果你觉得我这里没有法不要互相勉强,所以无所谓,无所谓。肚量要放大一点,我的肚量很大。上次我和师妈去冲绳岛,有一个跑单帮小姐她不认识我,她对我说:师父,回来时你帮我拿化妆品。我说:好,我也不拿化妆品。她说:如果海关问你,你怎么说。我说:拿给我妈妈、妹妹、姐姐用。她说:你很聪明。她比较能节税。好,肚量很大,来没有关系,不要放吗啡就好了,我想是台湾人跑单帮很可怜,一个月赚不了多少。说:来,包一包。过海关都没有检查我,(她)说:早知道我就让你拿多一些。这个人心地很差,免税她就想让我多拿一些,心地很差(笑)。所以说我们的肚量要大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她来台湾看到师父讲经,有好几万人在听吓一跳:“我拜托他拿化妆品的那个人,竟然是讲经给好几万人听的法师!我竟然不认识他。”她也去受八关斋戒,她不懂佛法去受八关斋戒,跑单帮去香港吃什么?吃蚵仔煎,说蚵是喝水的是素食,她不懂,对师父也很好。我们人如果肚量很大就无碍,但是我们如果出国要注意,陌生人请你拿东西你要注意,有时候会藏吗啡,如果在马来西亚被抓到,都是死刑,如果你出国在马来西亚被抓到吗啡就是死刑,二个国家贩毒唯一死刑: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加坡持枪就唯一死刑了。所以犹彼虚空,体非方圆大小,以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不管它是方的或者是圆的,成无量相。【从无量说,即是别理。】无量,别的理,【体是一空,名为通理。无通不别,无别不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通理统统有差别,叫做不别,无通不别,所有的通统统会有差别的。无别不通,没有一种别的道理,没有不互相通达的。再讲一遍:无通不别就是没有一样互相通达的道理它没有差别,多少一定有差别。无别不通,没有一样差别的道理,没有不相通的道理,意思是说所有差别的统统会有通的时候,所以无别不通就是这个道理。【通别合标,成一题目。】
) u9 @- {8 Y: t# n十五页,
& |6 A6 f8 D4 L$ [# A8 m1 [# Q& O% |8 y. K9 K& c2 x. Q" c
   【更约一题,】把笔拿起来,约就是“就”,更就一个题目【佛说、即教。】佛说就是教你,【观、即是行。】就是十六种观这个就是行,【无量寿佛,即是理。】要修依、正二种庄严,依报和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即是理,【教行理足,任运有通别意。】任运有通别就是别中有通、通中有别,叫做任运有通别。任运就是桥梁,任运就是你不能只通理就不通别理,别不互相通通理,通不透过别,这样子就矛盾了。所以说任运有通别意,任运就是互相贯串,别中有通,通中有别。
4 d+ ^5 U, {+ [( a( H
: C' \2 M! L6 O1 e- e   【钞云:一化经目,】就是一代实教经典的题目,经目就是题目,【关涉既广,】这个包括很广泛,【思修或难。】或是要想好好的来修行,可能很困难,【今就本经一题,明教行理,宛然可见。】清清楚楚叫做宛然可见。【此三皆别,】这三种统统不一样。【以对经字,即是三通。】三通,教、行、理都通这个经典。【故云任运有通别意。欲使行者,即此一题,就说解教,】了解教理,【起能观行,见真佛理。】还是教、行和理。
/ `- X) I8 T1 j" \% D% |% {4 m7 M: B4 L' Q" c- Y. r' T
【更就一字说者,】更就就是“拿”,现在来拿一字,哪一个字呢?“说”字。更就一字说者,更拿“说”这个字来说,拿这个“说”来说,【释论云:所行如所说,】就是我们所修行的如佛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 u: J; E1 I9 J+ M
) Z4 T% Y) p  P. O: U* B
【钞云:题中说字,最可显三。故引释论,以示说中,含于行理。】" p! n* ?0 ]: i6 ]% ?

6 r( J, K* y2 w  V看左边的大字体,
' u/ T2 B; D2 H) ~( j1 Z' ~- H8 m) R6 i3 T- o
【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所以法身、般若、解脱称为三德,本性的三德。所以法身就是佛的体,般若就是他的宗和作用,解脱是他的力用,所以无量寿就是解脱,佛有包括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为什么?这个意思是说法身德当下就具足般若和解脱,这三种不可分开的。如果讲到般若,法身和解脱——(般若)当下即包括这二种。讲到解脱,法身和般若当下就具足了。譬如说我们人当下就是有智慧,人和智慧和聪明一定分不开的,只要有我们人存在,不是小聪明就是大智慧,一定存在的。所以一达三,三就达一,意思是说法身、般若、解脱同一体,但是各种角度不一样。【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所以一就是理,无量就是别,一就是通理,无量就是别理,别和通都合在一起,所以说一就是理,无量就是事相,藉着事相来安插道理,意思是说无量的道理就是合一理,一种道理就是合无量的道理。【于一字,】或者是只有一字,【尚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首题就是经题的意思,【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就是要通达。简单讲就是佛经要通才有办法。
* d4 c  v* b, b) t$ R
9 g1 i# P0 S3 h/ j" t( n, p0 d! b十六页,
# i1 e+ d. O* o0 p8 M7 c5 Q4 b8 U& _1 R" F) ~9 {, ]6 w, n
   【钞云:向】就是刚刚,向【就一字,】向字就是刚刚的意思。十六页第一行,我讲你一定要抄,你不抄自己看就看不懂。“钞云,向就一字”,这个“向”就是刚刚,刚刚就是拿一字简单作解释,【明教行理。虽约说字,义具于三。】把笔拿起来,这个“义”就是道理就通三个角度,【既约修辨,】就是既然就修行上,辨就是了解,就修行上的来了解,【尚通前教。】也通前面的教,就是不可思、不可议的三观,三止三观、三德,尚通前面的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也并没有说每一个字统统具足有三个德。再解释一遍:既约修辨,尚通前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故今特用涅槃三德,对于诸字,】现在就修行上,辨就是了解一下,尚通前教,就是也通前面所教化的,而又没有说明每一个字都具足有三个角度,所以现在特别用涅槃、不生不灭的三个德,涅槃的三个德,对于诸字,【乃彰诸字,性各具三。非前教人,所能思说。】不是前面我们所教人家的方法能够思议的,能思说就是不可思不可议。非前教人,所能思说,不是前面所教的所能思议或者是去讨论的,意思是说不可思不可议,【良以三德,性】良以就是因为三德本性【本圆融,】就是法身、般若和解脱德,三德性本来就圆融的,【一一互具,】就是法身具足了般若或是解脱,解脱德当下就具足法身和般若,一一都是互相同时存在,【故直法身】把笔拿起来,这个“直”就是此,所以这个法身当下就【非法身。】意思就是不只是法身,故直法身非法身,意思是说:所以此法身当下不只是做法身解,还有其他具足般若和解脱,叫做直法身非法身。意思是说不能说这个无相的法身,当下不能只拿这个法身来解释,法身就像我们人,他当下就具足智慧,讲到人就知道我们人一定有大脑的,没有大脑就不是人、是死人了,那就不称为人了,称为死人了,讲人就具足有大脑,所以是同时存在,【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余二】余二,这个余二就是解脱和智慧也是同时具足法身,讲到般若其他二种存在,讲到解脱其他二种也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1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做余二【亦然。故知三德遍一切处。一字、一句、一偈、一品、一卷、一部、一时、一化、乃至一切依正色心。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一尘三德不小,刹海三德不大。】一尘三德不小,一粒沙也是具足解脱、法身、般若,刹海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刹海,三德不大,三德也没有比较大,【故引华严经云:一中解等也。】就是拿一来解释,便无法了解圆具三德之妙,一中解等也,【不明一字圆具三德。】意思是说如果以一个角度来讲,一中解等:拿一来讲,你就不会了解一字当下就圆满具足法身、般若和解脱。【诸经所说,一句一题,受持功德无量无边,便成虚设也。】因为他不了解,拿一作一解,拿一就是无量,所以当然你受持一部经就是无量功德,要不然“受持一句一题就无量功德”便成虚设,哪有可能读这个经题就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一个经题就通达恒河沙的道理,【自非道场得入三昧,发旋总持,曷能妙说自在若斯。】把笔拿起来,这个很重要!自非道场,就是还没有证悟这个道场,自己还不能成就众生的依靠,道场是众生的依靠,简单讲自非道场就是自己还没有悟入,还不够资格当众生的依归师,就如同依靠道场般的依靠他,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证悟,就如同道场的被依靠,被众生的依靠,还没有得入三昧。发旋总持,如果还没有办法发,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能够发起包括一切法、一切义,旋就是包括,能够悟入三昧启发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的能力。曷通人字部的何,怎么能够妙说自在若斯,曷能就是怎么能够,就是岂能妙说自在若斯。简单讲要讲经说法要做一个善知识,一定要自己有悟,悟入很深的道理,你才能够做为众生的依靠,就像道场一样让人依靠,所以说自非道场得入三昧,发旋总持,自己还不够。。。这个道场不是指那个道场,是自己色身有证悟、知见正确,让众生依靠如同依靠道场,意思是还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怎么有办法自在妙说呢?6 C* `( Z# Y3 h" N; j: U' C
【丁二 就别广明四 初释佛字二
9 ]( r) S! }7 z2 }- i; x6 F! p8 F2 l# H- W! X9 u7 K
   初正约佛名示六即二2 n) C  Q$ _& ]# l/ i
9 r) X" z0 f6 q# A  q
   初翻名标示】
& F7 \: t1 v) T, c) S7 X5 Y! p' O9 A7 X6 ^3 \* g* J$ q/ {
【初释佛者,】解释佛,【佛是觉义,】觉悟的意思,【有六种即。】六种即佛,名字即佛,这个也是我们十七页所谈到的理即佛,你看十七页,中间黑字体的第三行,【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道理上来讲,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三无差别,第二翻开十九页,第一行的中间黑字体,【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听到名字就了解当下就是佛。再来翻开二十页,最后一行,【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观行即佛。好,接着二十一页,第四行大字体的最底下,【如法华中,】《法华经》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相似佛。再来,二十一页最后一行,【分证佛者,】分证佛者这一段就是讲分证佛,分证即佛。再来,二十三页,倒数第三行,【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有六即佛。  Y; k" X7 [. @/ F* J

$ Z& _# Y/ o; t( U六即佛:
; ~, L% F; }; d! Y( r
6 [3 c7 S' R8 M6 L第一、我们所解释的理即佛。就是就道理来说大家统统是佛,没有众生和佛的差别,就道理来说;
( c# {7 [( Y" t+ _) W# N3 F- d% N5 c
第二、名字即佛,就是认识的那一刹那叫做名字即佛;当你听到佛法你认识自己,你也是佛,叫做名字即佛;简单讲名字即佛就是认识的那一刹那,你就了解你有佛的成分;0 x4 ^) a: k& c% Z+ {+ H7 x- X& {

( w  u. z7 o' d' V第三、就是观行即佛,你听到我是佛知道我要修行了,开始修行,观行即佛,观一切无常法、观一切无所着、观一切放下、观一切无所计较,日子就很好过了,观行即佛;
) N: V2 E1 y% t$ R/ ~* w; s
" ]1 u- g6 G! m% B/ D0 n& C第四、就是相似即佛,你修行修到最后很像佛,已经有一点相似了,像我的徒弟,他会学师父讲经,相似师父了,很像了;
; d3 I% }( P) S" W. W$ P* l1 _  B
2 t; l% X6 e0 l第五、再来分证即佛,分证就是真正有证悟到,却还没有圆满叫做分证,分证即佛;* {0 T6 x  g( ~2 A7 O
' U9 ]- g% j6 Y
第六、 到最后就是究竟即佛,到最后统统一模一样、如出一辙,像模型印出来的。
; a% w6 J9 i* T+ {8 c  k+ P
6 l- F7 z+ @5 V* V5 j5 O再来,看黑字体,初释佛者,初解释佛,佛是觉悟的意思,有六种即佛。1 T. r- I/ P2 s, Z, ^' S2 R' B$ F

' M: d! T! ]* c% V; v9 B/ P) M" r   【二 就觉广明六
$ X% X2 N3 g4 M6 D. A9 [1 Z
2 i. t* C, E1 n   初理即】, b8 s2 V) q- P( r+ r& s+ k" Y" R
7 O+ H- T9 k! F% {: k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这是就本性而言,【如贫女舍宝,】舍宝,就是家中有宝,【众物具存。】这是出自《法华经》。贫女舍宝这是佛的比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众生却不自知,就像一个贫穷女沿着街道化缘乞食,说:我很穷,我很可怜,我都很贫穷。她却不知道她家里有宝物,一回到她家,知情的人对她说:你家的地下本来就有宝藏,不相信你把它挖出来看看,你就不必去向人乞讨了。说:这样啊,我来挖挖看。一挖结果发现很多宝物,这样我不穷了,我不是很穷,我很富有,意思是说我们众生都一直向外追求,都是:我很可怜,我怎么痛苦,我很烦恼。佛就教你,你本性就是佛,只是你现在没有智慧,如果你肯放下,当下你就会悟到,有一天悟到平等,冤亲平等,变成富有的人,为什么?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解脱。这个叫做贫女舍宝,众物具存,不少一样,统统具足,我们的本性统统具足,不少一样,一样都不少。【力士额珠,圆明顿在。】这个又在比喻。力士额珠就是古时候的大力士额头都绑着一条带子,带子的上面有一颗珠子,很有价值的珠子,他不知道它的价值,就把它拿下来,然后晚上走路,路很暗看不清楚,人家说:你那颗宝珠能够照无量无边的黑暗,价值连城。拿起来一看真的能够照破黑暗,表示珠本来就在额头上,是你自己不会运用而已。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就是有佛的智慧,不生不灭的思想,只是被你的妄想遮蔽了,烦恼遮蔽了,所以今天你会当众生,老实说不是可恶,实在是可怜,可怜!所以本有的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在大藏经里面,【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弊帛就是袋子很不好,很脏,但是里面包黄金,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是大小便所造成的肉体,是不清净的,但是里面有清净的佛性,黄金就表示佛性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们人是很尊贵、很尊贵的。【土模内像,】就是土模型把外面都封住了,里面却有宝像,金身的佛像,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四大所造成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是在我们的里面,有一天你就会找到。土模内像,因为土模是盖在外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1:08 , Processed in 0.0927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