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4: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算帐都是罪业。自己还不肯承认。几时才能觉悟呢?所以这一段特别注重在智慧上。是教我们转世间有漏的福报,而成就出世无漏的福德。无漏福德是无量无边,有漏的福报很有限。这是印祖在序文里大慈大悲,开导我们学袁了凡。要把心境转过来,把世间福转变为出世间无量的大福。这是祖师这一篇序文,立意之所在。
+ r# S3 n0 ?; q. n2 \* A
) C8 m5 E+ L& C( y; U @, H# E
9 E7 d1 \; C7 p; B6 T
( V1 q$ s f8 ~% p7 C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 ?, D3 g3 o% s F$ F
1 U, ?( _1 f$ Y: O% r D
# O! b' N/ {: o0 v) n
! N' z- [: H+ U1 f. q& P, b, F断恶修善的方法,祖师开导我们:‘明’为总纲。明就是‘智慧’。如果智慧不能现前,再好的方法,还是有问题。智慧不能现前,总而言之,免不了盲修瞎练。这是对学无上菩提而言。菩萨六度中,如果没有‘般若’,其余的五度从‘布施’到‘禅定’,皆是人天有漏福报。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要成佛作祖。而其结果,还是在人、天两道享福,这就是自己路子走错了,所以说是盲修瞎练。
6 _ N+ ?4 R/ [' C2 f; @. l% a' ]' \8 A7 S7 `+ X; L) V& O
' ]6 `+ r/ O1 \& C# X; D, m0 A/ O& s+ |: Q2 |$ ]
假使我们修学的目标是求人天福报,般若智慧就不会现前。福报能不能得到呢?也未必能得到。我们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也许就明白了。道理就在我们凡夫对邪正、善恶、是非,很难辨别。人天福报是要断恶修善才能获得。也许我们自己以为修的是善,断的是恶,殊不知事实恰恰相反;断的是善,修的是恶,将来的果报就不堪设想。所以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在序文里面看得很清楚,皆是指导我们智慧第一。为什么呢?明为总纲。
Y0 S2 C- P/ J6 a! V( ]1 ?8 D9 G
) c o* g, w- F& _ 1 g+ ?: o4 M8 a, H
$ K! a. l! I+ b8 M& ^1 x! ]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至于修身、齐家,这一套都是方法。此地讲得很清楚,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物欲格除。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第一桩事,也就是修行的根本。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先在境界里面学不动心。在一切境界之中,将自己的贪、嗔、痴、慢断除,这就是‘格物’。要从心地格除物欲,只要你做到这一步,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透出来,透出一分就很难得。为什么呢?这一分是真智慧,从此以后有智慧,做为我们修证无上菩提的基础,一切的修为皆得其正,他怎么会不成就呢?所以祖师在这里引用古人两句话教导我们,这两句偈是:: ]4 ~8 {# r& N5 |2 A: D
7 a, T0 M* D; I: [
7 j$ |5 |5 I U) N3 q; ]
& u( P# @4 M% [" x) X1 _8 o! x“慧风扫荡障云尽”,‘障’就是五欲六尘障碍自性智慧德能。好像云彩障碍阳光,智慧比喻大风,把云彩吹走,障碍没有了,智慧一透出来障碍就没有了。
0 S; c# j9 W$ I: p6 J( E! f( s4 Q0 \, A" Y1 x3 ~; ]
: Y8 D0 y( S& a+ u1 Y3 b, c
* S8 b2 j6 |, l7 I) A: b0 A
“心月孤圆朗中天”,这句容易懂。明月中天,才能将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
3 `# _* i$ t0 t( b% ]5 a* p# u+ m, Q% P5 N4 j* _9 y6 N& G
! U% z, |' p9 v" b; o
7 @* q/ _" @# _% K6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
: T, I) J7 t# D; i7 _4 T
`- W" E1 [" l * e* g# }# a a6 Z
: ^* C [% B* V* f
这是自古以来,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教人修行的次第,千万不可疏忽。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研教之所以不开悟,就是把顺序弄错了,所以路走不通,越走越艰难。到后来多少同修们,连信心都丧失了。原因就是没有按照祖师指导的顺序。换句话说我们将纲目颠倒了,乱了头绪了。印祖在此地,把我们向来修学的毛病给我们点破,指出一条道路来让我们走,确实古德是如此。6 @- B" |/ s! N/ |4 @# E
) X: f! v J% _! u h/ j; [
$ x$ z" n) h4 B4 ?( H: n6 J0 Z# b6 D! {8 v; a7 w
“从泛至切”,‘泛’是泛泛,慢慢走上切实。, D o0 U; @ A T- j
& J: r3 S- j5 l3 n- e
7 G$ F2 n, L9 X. p' }0 G0 ^! g# r8 B" n. b
“从疏至亲”,‘疏’是疏远,‘亲’是亲切。这是一定的次序,不容忽视。
- f9 r$ U; a* m* [7 Z) j9 w1 m, ?' }1 m0 i, [9 O
% g* _+ n( q( i& T# I- I6 V4 j
" e. ^; e+ u* s- M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资。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J) x+ d8 r/ @* j
0 j) O& F6 E3 w; m$ p6 ]
5 M6 j* T3 J9 Z1 F5 @7 }4 d
/ J+ Z' _& Z6 ]2 b+ G; x
这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说明‘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格物讲错了。错认‘格物’就是要研究天下万物的道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毕竟是少数人,这样说起来,成圣成贤只有少数人有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成佛’,那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希望了?所以祖师在这里说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的意思,‘物’是物欲。你要懂得这个讲法,我就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可见得圣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要博学多闻的大学问家,他们才有分;不认识字的人也有分,没有念过书的同样可以做圣做贤、可以成佛做祖,这就是把这道理说明白了。: S7 H* d0 X) _" j- q' S6 h
3 C# Q* b! ~) L, J- A4 V) [( k( d4 |
( Y5 d: e8 l* t
; u5 Z( i0 Y% x7 @6 R假如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这是过去一般人解释‘格物’的说法。格物致知而后才能做到诚意正心。照这个讲法,只有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还不行,还得要遍游天下。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人可以够得上格物致知的条件,确实有很多人有这种误会。这种说法我们细细想一想,不是圣人说的。圣人的意思,这个‘格’确确实实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欲,我们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中自生智慧。6 u6 r$ C0 F/ l. s5 X& ] _0 q+ I
7 s' h4 m7 Q0 K- r; ~7 e2 k
# P V- i/ E) {! C3 I0 J
9 U! P) V; s% s# o6 W1 X! v
诸位读《六祖坛经》,你看六祖大师对忍大师讲:‘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心里面生智慧。他为什么生智慧呢?就是他将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离相离念,心地清净,所以他心里生智慧。我们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智慧不能现前,就是被物欲所盖覆住了。物欲盖得愈多,往外面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欲盖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无论是透的智慧多少,我们都是为物欲所障碍了。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皆不例外。到什么时候物欲(贪嗔痴)真正从心地里面断除;就是世间万法,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你做到了一尘不染,佛菩萨在你面前,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动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格物的功夫到家。为什么呢?本性里面的真智慧,毫无障碍地透出来,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的。序文里面所讲的纯厚的天资,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根深厚。《弥陀经》里面讲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意思。
Z( t$ w3 T @5 r
: u, d5 i V2 S, ?9 g& M
. {. E' o; E1 Z O5 J) `" ^) G2 I/ Y6 l* R
《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定要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要心地纯厚,这种人修道,比那些世智辩聪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这些人比世间那些有学问,博学多闻,行万里路的反而来得快,来得踏实,绝不是没有分。这一段话,是印祖从反面给我们说的。
0 Y' ] M% n' r+ U6 E/ Q# H# r- H$ J! w
- ?4 \% o# I0 j$ k% v% X4 L4 F
4 q3 w3 d6 n( D" l* }5 N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h1 Y5 T) [0 T5 y; `: Z R2 ]& \
0 m5 ]: g% n s9 D" T' O' z
; [) a; H, u3 p- Q: q/ V
+ v1 Y7 j+ u4 G0 E' E) t这里面也说这些毛病,我们细心观察这些毛病,确实是很多。‘穷’是追寻究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