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8 2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可谓真精进矣!
7 @1 `) G' L& B: G9 ]+ P5 _7 y9 Z8 v* h 约所得功德言:能行精进,自然善法日增,速得成就;故释迦尊以精进故,超越九劫,在 弥勒前,先成佛道。又可得不退转,退转为学佛通病,故经上说:初发心菩萨,鱼子庵罗华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昔舍利弗,即以乞眼因缘,一念退心,遂使五百世不闻大乘佛 法。若行精进,则得不退*0。* N& V2 P5 F' J; u2 y
约对治烦恼言,则可去除懈怠*1之障。懈是身行懈废,怠是心行怠惰。八大人觉经云:懈 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催伏四魔,出阴界狱。: g8 Y1 y0 {+ j7 L% }1 o( J6 x
古来祖师大德,成就皆由精进。例如迦叶尊者,头陀苦行,虽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悯之, 劝稍自逸,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叹曰:汝可为一切众生依止,如我住世无异。又胁尊者八 十出家,人讥其衰老,遂发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著席;乃昼习教理, 夜修禅定,果三年有成。若如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则一住普陀,历三十年,从不下山 ,故能阅藏三遍,念佛功深。夫世间俗人为求功名学问,尚有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等勤行, 况乎为佛弟子欲寻出要,宁不精进?黄昏偈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吾人诵此,岂无省思?# y0 o, c4 O, \/ [! r1 @
五、禅定度
$ \! M/ y2 w4 P- u4 m 梵语禅那,翻为静虑。静指心体寂静,虑是审察思虑:若能心止一境思 维研修,则得三昧 (三昧即是正定),故曰禅定。菩萨讲究福慧庄严,前四度偏修福。后二度偏修慧;而入定乃 发慧前导,故列第五。
5 L! P4 @0 ^& n. |9 k 概分三种:(一)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此为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间禅,如 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为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禅定。(三)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 九种大禅,此为佛之大定。若如净土念佛法门,经上称为无上甚深微妙禅。
3 N: z" y8 z$ y) B 约功德言:精修禅定,始则引发静虑,终则开悟见性*2。既入禅定,自可静止不动,不为 妄境所牵;亦可观照分明,不起虚妄分别。昔释迦尊,以入深定,故能不为波旬魔兵所害, 魔女所娆,终得悟道。是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6 X1 r, V0 l2 m6 G$ q |
约对治言:能去散乱*3之障。凡夫之心,攀缘五欲六尘,如上树猿,似脱疆马,到处流荡 ,刹那不住,是故修行难成;苟入三昧,自然不乱。9 f3 c$ y* v2 r3 Q- X* C: @
学佛之人,纵然示能现证三昧,平时历境练心,亦当须具定力。所谓八风吹不动,或利衰 、或毁誉、或称讥、或苦乐等境现前,还是要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
( m" Y% W" U; \, O 六、般若度
3 w5 e: h. a* ?& @% o) n3 e- z* H 梵语般若,或翻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但以智慧轻 薄,不能称合般苦深重,故通常不翻,此名生善不翻。这是修行最终目的,故列在後。0 n3 o1 z. H, X; ]# ]+ c
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所 证理体。(二)观照般苦,指观察照见实相理体之般若。这是能证实智。(三)方便般若,指分 别诸法之一切言教,这是化用权智。
5 @ w$ R" g2 Q0 H6 N- J' H 约功德言:因修般若,以观照而证实智,则得大觉*4悟,究竟成佛;而以实智施用权智, 则能出善巧,广度众生。. M$ N) F5 x- z* @: M2 G: E3 p) n' B
约对治言:则去愚痴之障。愚痴无明,为一切烦恼根本;而智慧之断愚痴,则如光明能破 黑暗。6 F9 D3 L1 i4 i" j' g# H1 i3 v5 h, R) E
初学佛者,固然未能即断无明,而待人接物,亦当时用理智,不可感情冲动;二六时中, 办一切事,也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7 ^2 U0 @, p9 d& |
乙、万行/ A, [9 [9 h- Z- s! f' D2 q) ^% r7 y5 j
万行是概称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一切善行,细说不胜其繁,统收 不离四大纲要。: A7 @( S& k! _, G) ]
(一)度无边众生:众生者,狭义限指六道凡夫,广义兼括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 (二)断无尽烦恼:烦恼包括见思惑、尘沙惑,以及根本无明惑。(三)学无量法门:法门有三 十七道品,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四)成无上佛道:佛道且分藏、通、别、圆四类,无上佛道 ,是指断尽四十二品无明之圆教佛,尚非别教佛,何况藏通佛果?
- M5 _4 g8 y" W! I% R 此四大纲要,即名四弘誓愿*5。弘指大心普遍,誓指自制其心,愿则志求满足。这是一切 菩萨想要圆满佛道,必发的通愿。
4 i5 e* J" S; W4 t/ \" Y6 b 如上所说,菩萨既发广大心,又能普修六度万行,以行山而填愿海,渐渐福德日增,智慧 日长,经三大阿僧癨劫,最後福慧两足,圆满成佛,这就是菩萨乘的 办法。1 Q, ^. ?1 @6 x7 K: [7 E$ W, K& J
【注解】
7 q$ T4 U- D+ `6 O. j *.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 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8 I3 \+ M9 y/ k- m2 F */恶业: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业。即 十恶五逆之所作。
7 V1 S, R% A& S *0不退: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
" O7 T/ T, W5 C *1懈怠:於断惟修善之事不尽力也。9 c3 u1 W) V" ?
*2见性:彻见自心之佛性也。
9 z; x8 M# h) T$ S *3散乱:谓凡夫之心流荡於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止住者 。1 b2 a {5 c& ~1 W4 B& b1 g$ M4 ~4 j
*4大觉:佛之觉悟也,即究竟觉也。5 j3 ]0 A2 _3 f) B) }4 m# M0 F
*5四弘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 菩萨初发心时必 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
) j7 v, t$ j/ R# q. m0 F# R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 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量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 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
4 J/ T J- F8 h$ b& N 【佛学讲座第十三讲】
, q3 N- h- v# \# _0 s/ i 行门中一特别捷径
; H6 [1 a2 q7 `4 j, ` 五乘佛法,上面介绍,只限大纲;若细分目,则包无 量;经曰: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而有 八万四千法门。盖众生根性不齐,致施度法门有差;要之,一一法门,总为解脱生死大事, 而其中或有偏、圆、顿、渐之异,拙、巧、难、易之别而已。今由一切行门中,择一特别捷 径*.之法,以为修行根据。3 I) Y6 d2 ~3 T
言特别者,谓至顿至圆,不同於一切通途教门;言捷径者,乃最巧最易,既能速成且功效 又大。斯法门者何?即净土念佛是也。$ h$ f9 {7 x8 T* P/ _+ u+ U, g
甲、学者感想7 x8 m' t3 `% c9 G
夫观察古来学者,对於修学佛法中通途法门,所得感想,不外有二:一 是欣羡其理论,二是畏视其实行。; U- ^" I' A% } Y1 o" r
其所以欣羡理论*/者,盖三藏经典中,对人生宇宙真相探讨,不但解说周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