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21 2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这怎么得了!再高的科技也不会带来幸福。个人、家庭、社会都没有幸福可言。现在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利害’。这太可怕!今天有利,互相利用。明天无利可图,就是冤家,就是敌对。这是什么社会?实在讲,连畜生道都不如!老虎、狮子吃饱了,小动物在它面前走,它理都不理会!它没得吃才抓一个来吃。我们人吃饱,穿暖了,没事还要制造动乱,这怎么得了!所以连豺狼虎豹都不如,这是真的,原因就是心身备受染污。& ?& L) z# \$ c9 V3 A' k3 n; H
$ J% b5 m5 D! n% t
4 s5 d5 g* @; Z& ]
2 ~4 C' `- z: g/ [1 U: s从前教育不让你染污,不准你胡思乱想,绝对远离一切邪知邪见。言论出版由国家管理,你要是说邪法,违背伦理道德,你的言论是犯法的,国家会判刑的,最重的是死刑。写出的文字也要国家审查,决定不能违背人伦道德,不能有邪知邪见,染污一般人的心性。国家政府有责任来监督,保护国民的身心清净。所以,我不喜欢民主,民主,实是自由过分。) T9 J) Q( t8 @- j
6 W, ^' W3 ]% c+ E( b- ] J" m. |
) p0 Z1 ^& g0 _6 j* i! m. z" `: J0 G/ c$ d
现在邪知邪见到处都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不得了!今天我们头脑里,阿赖耶识八识田中,染污的毒素不知道有多少种,真的是洗都洗不干净。这是一切罪孽、一切动乱、一切苦报的根源。人生真正的幸福是身心清净。对于诸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诲,我们要学,因为他们的心清净,言清净,思想清净,见解清净,文章也清净。我们读他们的书,净化自己的心理,净化身心。对圣教不怀疑,绝对不夹杂其他的知见。, o$ U, L" S* Z. y/ Y
3 |0 f8 l$ y4 ]* V( i! p- i/ R
0 _7 P8 [1 i3 f: Y: Y
3 g2 V, r% Z7 Q5 `* D. m- L' O我要求诸位学一本经,才真正能达到清净,我们思想见解上的染污,逐渐逐渐把它洗掉。佛经也是如此,你要学十部八部就不清净。因为佛的经典是对各种不同的人说的,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在一切经里选一两种,一门深入,这样才对。经典的目的就是恢复我们的清净心,心地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就通达。为什么会通达?因为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恢复自性的本能,就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佛法没有别的,恢复自己本能而已。
! R, o1 ]& d1 \" Z; t$ r7 R' C. ~4 e1 Y6 M& E* R
$ I% M0 L: M, X& ^ ?4 ]9 O/ n; m4 i, |% Z% l! W+ {& X2 H
本能从那里恢复起?从清净心恢复起。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先要恢复它。这部经的经题好,我们所求的‘无量’,寿命是无量的一种。无量的智慧、才艺、德能、福报、财富,样样都无量。一切无量之中寿命第一,如果没有寿命,那些无量谁享受?还不是落空。所以,一切无量里,寿命是最重要的。有‘无量寿’才能享受一切的无量,这是我们所求的。‘庄严’是美好到极处,没有丝毫缺陷。从那里求?‘清净’里求,‘平等’里求,‘觉’里求,从‘清净平等觉’里求。清净平等觉就是自己的本心,真心本性。你的心性原来是清净的,原来是平等的,原来是觉而不迷的。佛这样教导我们,这才是清净信。所以,一门深入才能得清净信。6 a g6 t& V& S
0 E/ s. G- P. b) C4 d& X+ @+ i
0 Z, Y& Y/ Q& v8 ~5 s9 M' v) R* f
善导大师说过,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故,‘本愿力’就是此地经文上所讲的,是弥陀的本愿力。所以,女人称佛名号,临命终时一定化为男子。男身变成女身,在六道轮回里很容易,女身再想转变成男身就不容易。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时候就转成男人,弥陀接引,受菩萨身,随佛往生。! O) i4 j. v& [+ V6 S* `) o
8 Q9 D2 j( p( q+ F 2 t( N* _! y3 S( T
& \% g4 o0 U+ ]0 l$ O: B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这是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清净受生,没有生苦。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胎生,胎生之苦,苦不堪言。我们每个人都受过了,但很健忘,都忘得干干净净。佛在经典里形容,神识去投胎是跟父母前世有缘,所以他才找到。
3 v7 l/ E& O8 a B& ?$ `
+ L# V1 ?' j$ F
3 E8 a- g Y; L3 H0 n- z; o1 R q5 A1 g; o' E
‘缘’很复杂,约归四大类:. ?; c0 |5 C& C
" a2 H" P# B5 u: A8 X B4 F2 h! {
* {, K$ C5 `$ a. N4 }7 j1 @
9 G; g* }* g# ^
第一、报恩。儿女是来报恩的,天性就很好,孝子贤孙,对父母照顾得很周到、很孝顺。2 N" c I0 U0 ~1 ?2 D% z8 x, A; O
: l- ^ g4 d7 l6 d
+ u8 V( u$ ?" J. H8 X0 m: k& K) n7 }- x0 t5 H% Z
第二、过去世的冤家对头,他来报怨的。这个小孩长大之后会搞得家破人亡。2 f+ n4 j+ |) I4 u
; ?: k1 ^9 _2 I
6 H: k/ M& _" h% B" t
9 {+ o! ]4 u9 L- G第三、来讨债的,有债务上的纠纷。如果父母欠他的少,大概三岁、五岁就死了;债讨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的,可能到十几岁、二十岁大学毕业,博士学位刚刚拿到,他就走了。这么多年的培养,债还清了,他走了。这类的儿女大都是很可爱的,也很听话,父母很喜欢,他讨完就走了。
) ]: z; x+ p$ A0 d- M; V! O& \
2 o/ O7 y- f1 x4 X; m* B4 Q. m" t
+ k9 m' ^5 M+ a0 e( p0 s. ?
, i6 s z; W/ h, n3 r% T第四、还债的,他前世欠父母的。这种人对父母没有恭敬心,但是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他会照顾到,每个月会送生活费用给你。他对父母欠得多,物质生活,他供养得很周到,很丰足。如果欠得少的,每个月日子过得去就算了,不会给你多的。纵然他发大财,他大富,每个月给父母的还是有限,因为他欠得少。所以,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
2 y; e( M t: j, y- a; J& p @- `3 T. w$ D; ^# l9 r
* x! R5 I2 o% m% s; E2 }) J3 c" W1 r3 p. b' 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兄弟、亲戚朋友,都是这个关系。亲戚朋友的缘分比较淡一点,能成为一家人是深的缘分、也很复杂。此事阿弥陀佛看得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不用胎生,莲华化生,这才没有家亲眷属感情的负担。这种构想设计非常巧妙,把世俗的情爱、爱欲,都用这个方法化解。西方才是一个清净的世界,我们在经上看的九品莲华,无不清净。古德告诉我们,‘举体皆是最胜秘密吉祥’。‘体’是莲花,莲花是七宝。这个‘秘密’是讲深密,理与事都很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这是‘莲华化生愿’。
: M, y9 x7 z0 v4 \ j! L0 F
, B7 z! |! W R# i
2 z$ O# z# k0 H% {$ K
3 v# k% U1 n0 d8 {# |8 T; N“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句总结前面三愿,也都圆满成就。& [& _: O% B' U G4 b
) }7 _9 J( U+ J; _: n
5 F# t4 Y8 @/ T' j1 F5 _/ f
9 ^; Z4 j; g4 M2 v+ K9 j; `( f【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O ^8 t% f3 B s9 b' p: w! A9 q2 l$ P# E
6 I9 Y7 W, u/ o8 d) P* V 1 d( n6 L O5 O* E3 d h5 b
/ [4 Q# I1 w: i, C1 k这一段文是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愿’。
$ U/ ^& T* f( Z" F. b( o7 b5 n& G: T- b, x2 U
' N) ~2 a) N" u
. \$ M; O6 @6 U( E' O/ H2 ?【经】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
& o* S. @/ O* Y+ P: z6 d* w/ v/ l# Q: B" R8 s6 o3 R( O, g
A6 v- t( r/ l
& }0 T8 r) F0 _; z( P& b( C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
( C" Q3 }# t9 g6 n/ i: Y4 S$ g; t* X3 c$ l- D; H5 |0 `
' Z5 ]' S# Y' s' K5 d5 C
7 F$ Y3 p' }, B) b6 r【经】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U( y( e* m4 P+ A& d! n; C3 B0 X
$ B5 }& g1 Q0 v$ U: q7 a* u
% i" \" O$ p! B, a" s0 D- v/ C; S2 N; Y' W/ q
这一句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这一段经文共有三愿,也是说闻名功德,但是比不上前面殊胜。前面闻名皆往生极乐世界,此之闻名,还没打算生极乐世界,没有求生净土的意念。换句话说,他不想往生。不想往生的念佛人,得这些果报。由此可知,闻名一定要发大心。大心就是菩提心,求生佛国,不退成佛,这是无上菩提心。这一段经文所说一类闻名的人,修学净宗没有发往生的大心,或者虽发大心,他不是专修。听说禅不错,去参几天禅,打个禅七;学密也不错,去念几天咒,这就不行,这是杂修。虽然对净土不怀疑,但是修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