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3 o. C9 {6 Q 政治,一直是敏感的话题。有的人认为政治是龌龊、丑陋的,一提及便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有的人则趋之若鹜,争相追逐,如蚁聚膻,如蝇竞血一般。为何对「政治」有着如此两极化的评价?
曾经有人将政治形容为「高明的骗术」,在权谋诈术的操弄下,多少国家沉沦灭亡?多少贤能志士牺牲?孔子当年因「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此周游列国;楚国的屈原,因为被奸臣陷害而含冤投江。许多文人「学而优则仕」,原本怀抱「济苍生」、「安社稷」,以身报国的雄心抱负,却因受到压迫排挤,壮志难酬,一个个退隐田园,如西晋的陶渊明,唐朝的李白、杜甫、陈子昂,宋朝的苏东坡、陆游、辛弃疾……他们的文学作品里,也留下了诸多政治黑暗、官场险恶的见证。
其实,政治的黑暗、丑恶,是现象,并非本质!
本质上,政治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包含政府治理国家的权力,也包含人民管理政府的权力。「国家兴亡,人人有责」,所以,政治应是全民为国家兴隆、百姓福祉,而齐心协力的责任与行为。而且,越是清明的民主国家,就越重视人民的权利和权力,人权也更能伸展和受重视。
古代希腊的柏拉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理想国》,被公认是西方第一部政治理论经典。柏拉图认为「城邦」(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有什么样的个人,就构成什么样的「城邦」(国家),所以书中将政治、伦理、哲学、教育视为彼此相互依存,有着缺一不可的关连性、重要性。
过去,讲求仁义、伦理道德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即宣称:「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打天下,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治天下。」他认为《论语》里有丰富的治国思想与方法,每次一遇到治国难题,就回府闭门攻读此书,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不过,人性之贪瞋痴,要根本去除,并非易事;在这方面,佛教则具有净化心灵的教化作用,也有过不少具体的贡献。佛陀在世时,常对国王大臣说法,指引「治国之道」历代许多高僧秉持弘法济世的悲愿,关心国事,福利百姓。佛教不仅对政治有精辟的主张,尤其能辅助政治的不足,鼓舞人心向上、向善,具有积极、平等与包容、互摄、圆融的特质。从历史的记载里,可以看到佛教对于历朝政治的许多建设成果。而藉由政治的护持,佛教也得以弘传发展。政治与宗教,如同人身五官四肢的互用,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
星云大师本着度众的慈悲愿力,关心政治,关怀社会,他将人间佛教弘扬至全球五大洲,衷心祈愿的即是借着佛法的力量,能让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平安幸福。二○○五年十月,大师再次应西来大学之邀,前往美国为远距教学的学生授课。从学生的提问中,大师阐述政治运作所产生的各种利弊,说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佛教对政治的贡献;谈到对「人权」、「自由民主」的看法,对于敏感的两岸问题,大师也提出恳切中肯的箴言。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 间:二○○五年十月八日晚间七时三十分至九时
地 点: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
主持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 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汀、休士顿、旧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台湾人间大学等十个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
$ |3 P6 q6 u& D- B8 z) ~9 F: e
一、有人说「政治」是最现实的,政治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听起来好象政治是没有原则,只讲利害,是很反复、无情的。请问大师,「政治」的定义是什么?在一个宗教人士看来,政治的运作会有一些什么利弊、得失呢?
答:说到政治的定义,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中国的孙中山先生则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具体而言,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之事,概称为「政治」。
政治是社会组织重要的一环,世间上所有一切都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也没有一个人能离开政治而生存。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是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然而过去一般人每一提到政治,总是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口号之下,更以远离政治为无求。
事实上,参与政治是国民的权利,除非是触犯国家刑法,被褫夺公权,否则即使出家众都须善尽纳税、服兵役的义务,也有选举、罢免等权利。也就是说,政府有治理国家的权力,人民也有管理政府的权力;尤其人生存在世间上,需要很多的自由,譬如人有居住的自由、信仰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参政的自由等,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派区克?亨利(Patrick Henry)所说:「不自由,毋宁死。」
在各种不自由当中,以政治的不自由对人迫害最大。台湾之所以为人所称道,就是因为台湾人民有政治上的完全享有权,以及从政的自由权。台湾下至邻、里、乡长,中至县市议员、县市长,上至立、监委、国大代表甚至总统,大家依法都有选举或被选举权,这是民主国家的特征,也是民主政治的可贵。
政治最大的功能,乃在于能解决、保障人民、家庭、社会、国家的生存与安全。但是政治也有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之不同,所以一个国家国祚的昌隆衰弱,人民的安危苦乐,和掌权者的施政态度有绝对的关系。国家领导者若实行仁政、王道,爱民重民,就能政通人和,赢得全民的拥戴;反之,倒行逆施,暴戾自私者,最后必定为人民所唾弃,终而走上灭亡之路。此即「得民者昌,失民者亡」,这个道理证之于古今中外历史,历历如绘。例如《史记》记载,周厉王暴虐,常大肆残杀无辜,虽然「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之后,仍被百姓群起放逐。再如秦始皇父子因肆虐百姓,大失民心,很快就失去天下。
反之,楚汉之争时,刘邦因得秦民支持,于是转弱为强,转败为胜,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兴盛,内外升平,从《贞观政要》中可看出其「君道重在安民」等政治观,他曾对臣子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并举出隋炀帝由于荒淫残暴,征敛无度,导致「民不堪命,率土分崩」来与侍臣互相警惕。
所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殷鉴不远,可是放眼现代,独裁、极权政府对人民控制压迫之例,也是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代表是纳粹的盖世太保、法西斯的黑衫军、苏联的格别乌(KGB),以及许多国家的特务,都是用残酷的手段、严密的监控来统治人民。
此外,政治上的弊端,再如苛捐杂税、严刑峻罚、贪污腐化、强征勒索等。也有所谓白色恐怖、屈打成招,或司法迫害、法律不公,致使人民冤屈无法伸张而怨声载道。乃至执政者朝令夕改,翻云覆雨,无信无义;或与黑道挂勾,道德沦丧;或借着政商合流,谋取私利,而罔顾人民权益,危及公共安全;或垄断媒体,致使舆论不彰……。甚至如恐怖分子的袭击,屡屡挑起人类的仇恨,引发死伤惨烈的事件和战争。
其他如日本企图掩灭其残暴的侵略史实而篡改教科书,乃至历年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不肯认错之举都是负面的政治态度。这些政治人物虽然一时显赫,为所欲为,但是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当其下台或逝世后,往往「人亡政息」,个人所建立的政治体制也随之瓦解。
政治是一时的,道德、人格才是永久的。因此,孔子在《论语》里提到最理想的政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说:「政者,正也。」在上位者有道德,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此,「政治道德」所展现的便是一种「政治力量」了!
好的政府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他们会为百姓谋取福利,如减轻税捐、加强建设、发展经济,让人民生活富足;提升教育、文化水准,尊重宗教,融和种族,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培植山林,整治水利,重视环保,营造清净、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等。
除了前面所言的唐太宗,三国时,以远见卓识辅佐刘备安邦治国的诸葛亮;宋朝时,为富国强兵而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都是忠心为国家社稷,以大公无私,宽宏气度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典范。
在佛教里,极乐世界是人所向往的佛国净土,在极乐世界里,「诸善上人聚会一处」,是一个政治永远清明的世界,不同于娑婆世界是个有好人、有坏人、有光明、有黑暗的五浊恶世,尤其只要一沾上政治,人性丑陋的一面便越发突显。明朝唐甄曾激烈发表「帝王皆贼论」,他认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此乃人有私心,有权力欲之故,因此不论东西方,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党派与党派之间,因政治权力引发的争战,可谓连年迭起,少有止息。尤其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只有九年没有打仗,所以谈到政治人权,我们要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大家修身正己,以诚心、正义、尊重、包容,慢慢影响世界政治人物,用舆论和各种方法,让从事政治的人知道和平的重要,从而提升政治道德,善尽政治责任。
# |& n/ z6 Z# l# \+ L) r: O
二、政治确实和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想请问大师,一般人常说「政治的归政治,宗教的归宗教」,宗教与政治真能完全划清界线吗?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是否与「政治」有过什么样的接触吗?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请大师开示。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因为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因此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宗教与政治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二者自然难以划清关系,只是过去一般人总秉持「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认为彼此应该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政教分离」这是举世都能认同的思想,但是政治与宗教彼此又能相辅相成,互补互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佛教能影响帝王的施政理念,辅助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相对的,佛教的弘扬,也要靠帝王的护持,才能普遍推广。因此自古以来佛教非但未与政治分离,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经常出入王宫说法,开示仁王的治国之道,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如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优填王等,都受到佛陀的感化,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他们将佛法的真理应用于治国安邦,福利百姓。
佛陀涅槃之后,印度的阿育王,原本凶恶残暴,皈依佛教之后,成为仁慈爱民的君王。他觉悟到以武力来统治国家,只能服人之口,唯有以佛法真理来度化世间,才能服人之心。因此,在他治理国政期间,每五年会派一批大臣,到全国各地去考察佛法传播的情况,并且在街衢要道设立许多石柱,上面篆刻佛教的经文,他认为佛法愈弘扬,国家就愈兴盛。后来的迦腻色迦王、戒日王、弥兰陀王等,也都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国,建立清明的政治,在印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到了中国,历代的僧侣与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来,当中有辅弼朝廷被尊为国师者,有出仕朝中为宰相者,如宋文帝礼请慧琳为宰相,日理万机,时人称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安邦定国之道,明瞻陈述以慈救为宗;明朝的道衍禅师,永乐皇帝爱其英才,敕令还俗辅佐朝纲,对明初的清明政风贡献很大。
佛教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与贡献,除了和谐政治,再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乃至佛教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的功效。尤其佛教的五戒,对安邦治国的贡献,正如《传戒正范》云:「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王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彼此相辅相成的,政治在使一个国家人民走向繁荣、安定的大道;宗教则是政治前面的引导者。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说,由于政治本身为了因应人事的变化,有时思想难免受限于「权」的制衡,而导致狭隘的自我主义,所以一个政治领导者,如果不能把施政的理念建立在道德上,不以佛教的慈悲心、缘起观为施政的准则,政治就会流于权术的运作,从政者便会被权欲所支配,而谋权夺利、互相斗争。甚至整个社会若不借助佛教的因果业报来教化人民,也难以安定人心,因为法律只能防止恶行,恶的根本则必须靠佛法的修行才能去除,所以有时政治力量达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弥补不足。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与政治之间有时候是政治希望借助佛教的辅助,所以帝王莫不尊崇有德高僧为国师,例如姚兴尊鸠摩罗什为国师;有的朝代是帝王采高姿态,希望佛教臣服在政治之下,遂与佛教产生敌对状态,故而有东晋慧远大师提出「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主张,认为「袈裟非朝廷之服,钵盂岂庙堂之器」。有的时候宗教与政治相辅相成和谐共存,但有时候也有民间宗教如白莲教,乃至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窃用基督教之名,利用邪教摧倒政治的,也是时有所闻。有的时候政治逼迫宗教隐遁到山林里,如明太祖朱元璋对佛教的政策,不但禁止俗人进入寺院,同时也禁止僧侣与世俗生活接触;有的则是摆明了藉助佛教的帮忙,如唐朝神会大师帮助政府卖度牒,现在政府每遇有重大灾害,也总要佛教出面救灾。
总之,佛教与政治有如唇齿相依,关系密切。佛教教义与僧侣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所谓「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一个宗教的发展,如果有上位者加以弘传,则普遍而快;如果由下而上,要想普及于全国,若无一两百年,则不易竟其功,这就是佛陀临涅槃前将护法之责付与王公大臣的原因,有了帝王的护持,佛教才得以弘化天下,畅行无碍,此可证之于近代日本的圣德太子订定十七条宪法,明文规定日本世世代代为笃信三宝的佛教国家,所以日本的佛教直到现在依然非常兴盛。
甚至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所以能枝繁叶茂,并且产生「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现象,除了高僧的弘传、译经的展开、大藏经的刊行、宗派的创立、教义信仰的普及,乃至僧团制度的不断革新等诸多原因之外,历代多位帝王对佛法的鼎力护持,也是一大助缘。
其他如泰国国王即位之前,必须接受短期的出家生活训练,等到出家人的威仪具足,佛教的慈悲精神具备,才能掌理政治;西藏一直实行「政教合一」,其他中南半岛的国家,如锡兰、缅甸、尼泊尔也都是「佛教领导政治,政治尊重佛教」;韩国亦曾以佛教为国教,并雕刻大藏经以救国。凡此都说明佛教与政治之关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才能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才能源远流长。
3 E6 \3 z+ X! x
三、刚才大师谈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经常周旋在国王大臣之间,为他们开示为政之道。能否请大师进一步说明,当初佛陀对政治有一些什么样的理念与教化?
答:谈到佛陀的政治理念与教化,令人感慨的是,翻开人类的历史,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少有清明的时候,大都处在变乱动荡之中,原因是各阶级、各国家、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内自相残杀,争取领导;对外侵占掠夺,谋取扩张,在在处处显露人性自私贪婪的弱点!
佛教是个崇尚和平的宗教,佛教没有阶级和种族的歧视与斗争,佛陀当初打破四姓阶级制度,明白揭示民族的平等观,即是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一律平等视之。因此一如佛教的传说,如果悉达多太子当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的政治,就是一种自由民主的政治,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
佛陀出身王族,对国家政治有透彻的了解,在《般泥洹经》里,他说:「天下多道,王道为大,佛道如是,最为其上。」佛陀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是彼此圆融互利的,他认为唯有依循正法,政治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换句话说,一个理想的政府,必须在国家、法律的秩序上,加上宗教、道德的规范,才能发挥仁王政治的理想。
佛陀对仁王政治的教化,普见于佛教的诸多经典中,例如: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佛陀开示:民心不安,是国家之危,所以领导者应常挂念百姓,如心系自己的幼子一般。在《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中,佛陀告诉身为国王者:对于国内所有众生、僮仆、大臣,都应以「四摄法」来看顾摄受。在《长阿含经》里,佛陀说:「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若能尔者……其国久安。」在《佛说孛经抄》里,佛陀指出:「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经》中,佛陀提出为王之道当行五事:一、统理万民,须公正公平,不能有冤屈之事;二、储备人才,要用心并给予教育;三、勤政爱民,广修福德;四、不听信谗言,而能察纳正直的谏言;五、节身自爱,不贪图享乐。在《金光明最胜王经》里,佛陀则说:「于亲及非亲,平等观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法王有名称,普闻三界中。」
佛陀综观当时社会的状况,认为一国的兴衰与君主的道德有关:「君主贤能德政,则国运必昌,人民幸福;君主失德,则国运必堕,人民痛苦。」因此,佛陀为帝王订下应守的德目,如:清廉宽容,能接受群臣的谏言;肯布施,能与人民共甘苦;租税必依法征收;勤政爱民,谨持威严;审判必依法律,无私曲于其间;与群臣和睦,不与彼等竞争等。
除了国家最高领导者应具备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条件以外,在《增一阿含?细禁品》里,佛陀也举出执行政令的官员必须具有:不贪污、不暴怒、不诿过、不怪僻、不悭吝、不犯法、不磨人、不重税、不嗜酒、不好色、不自私等内涵品德,才能行法不悖,利益众生。
此外,《中阿含?雨势经》中也记载了佛陀对政治的看法。有一次,阿阇世王要发兵攻打跋祇国,特地派遣雨势大臣向佛陀请教战略。佛陀知道雨势大臣的来意,故意对站在身后的阿难开示跋祇国所以富强的治国七法:(一)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二)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三)奉法晓忌,不违礼度。(四)孝事父母,顺敬师长。(五)恭于宗庙,致敬鬼神。(六)闺门真正,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门,敬持戒者。
佛陀主张以议会制度,推行民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一如今日立法院、监察院等也经常召开会议,只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有灼灼先见之明了,所以英国政治名著《印度的遗产》一书中提到:「现代民主国家的会议制度,便是从佛教的思想中继承来的。」
其实,一个良好的政府不必然是全能的,但是必须导民以正。从以上诸多佛教经典中,可知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转轮圣王的仁王之治,他认为一个国家不可扩张武力去侵略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自由、平等、安全、幸福,必要的施政是可行的。
佛陀对于政府治国之道的精辟看法与理念,当今政治人物如果都能谨记在心,并且依之而行,应用于治国济民,那真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了。
& A0 h1 W3 `& B/ H2 T4 m3 Z0 v. K4 M 四、既然佛教徒关心政治已有佛陀身先表率,那么历代以来的高僧大德对政治的看法又是如何呢?他们是否也曾立下什么样的典范?请大师为我们说明。
答:前面提到,佛教的弘扬要靠帝王的护持,才能普遍推广;相对的,佛教则能影响帝王施政理念,辅助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所以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在中国,不但历朝设有僧正、僧统、僧录司等僧官制度,更有礼请僧人为国师而辅佐施政者,譬如禅宗的南阳慧忠禅师,唐肃宗、代宗都曾封立他为国师。华严宗三祖法藏贤首,唐高宗曾随他求受五戒,武则天请他至宫中宣讲华严要义,法藏为了让武则天明了「体相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宫门一对金狮,成就《华严金狮子章》的伟大著作,使华严宗在唐朝大放异彩。而四祖清凉澄观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崇敬,被尊为七帝国师。
唐朝的悟达国师深受唐文宗敬仰,宣宗即位后,更颁赐紫袈裟,并且敕封为三教首座,他曾襄助宣宗复兴佛教,功绩炳然。隋唐时的玄琬法师受朝廷礼请为太子太傅,以「行慈、减杀、顺名、奉道」四事,教导东宫太子未来掌政爱民之方。其他如宝志禅师为梁武帝的国师、玉琳国师为清顺治皇帝的师父、天台智者大师受到隋唐两代帝王的尊敬等。以上这些大师都是抱持方外之士的超然胸怀,以佛法智慧,为国家的安乐、人民的幸福贡献宝贵针言。
此外,历代对国家政治深具影响力的僧侣,诸如西晋末的佛图澄,他度化残暴杀人的石虎、石勒,解救生灵无数,二石尊之为师,时常请教社稷大事。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大师,是姚秦苻坚以十万大军征讨襄阳时希望求得之人。当时有位博学广闻的习凿齿,以文名著称,其辩才早已名满天下。在道安抵达襄阳之前,习凿齿已久闻道安之名,特意修书通好并前往拜访,他自我介绍:「四海习凿齿。」意思是四海之内多闻我名,道安应声回答:「弥天释道安。」即普天之下,相信佛法、有道就能平安。两人机锋相对,可谓禅意盎然。
道安大师后来劝谏苻坚休战,让众生免于涂炭。再如唐朝玄奘大师,他在主持译经大业的同时,并经常随驾高宗左右,接受谘询国事。玄奘大师圆寂的时候,唐高宗罢朝三日,悲恸地对大臣说:「朕失去了一件国宝!」玄奘大师受到朝野仰崇之深可见一斑。
皇帝是政治上的国王,影响于一时;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响于万世。隋文帝曾经赞叹灵藏律师:「朕是世俗凡人的天子,律师你是求道学法者的天子;律师你能以佛法度人为善,而朕只能以法令禁人为恶。」南宋高宗曾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事,贡献计策,稳定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刘秉忠,元帝入主中原后,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刘秉忠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乃挺身而出,立朝仪,订制度,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生存;元代至温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世祖敕封他为佛国普安大禅师。
历代的高僧大德虽然不像帝王将相直接掌政,但是爱国之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他们以佛教的高超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为社会提供心理建设、精神武装,给予社会大众苦难时的安慰,失望时的鼓励。只是长久以来许多人对于僧侣关怀政治总是抱持不正确的观念,认为出家人不可以问政,不能关心政治,其实政治既是众人之事,佛教徒关怀社会,岂能不关心政治?因此即使佛陀也曾说过自己是「众中之数」,乃至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其中即有国王、宰官、大将军身,以其政治身分,为众生创造富足安乐、无有怖畏的人间净土。所以佛教徒参与政治,本着爱国爱家及关怀一切众生的悲心,怀抱淑世济人的圣贤之心,从事政治的事业,又有何不可呢?
是故针对常有人问: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答案是「可以」!因为从佛陀为国王们讲说转轮圣王的理想政治,以及历代国师们以佛法的智慧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在在都证明佛教徒可以参政,但不必直接干治的中道思想。佛教徒如果能本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从事政治的事业,更能扩大心胸,为众谋利,这是不容置疑的。
5 y! {* ]# |5 a: Z9 [& T
五、大师,您提倡人间佛教,一向都很积极地走入人群,主动关怀社会与时事,但大师对政治又一贯保持超然和超越的态度,是否这就是所谓「问政而不干治」呢?请大师开示。
答:人在社会上谁也脱离不了政治,佛教徒虽不介入政治,但关心社会,关心政治,「问政不干治」是佛教徒对政治的态度。也就是说,佛教基本上是超越政治的,但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仍不失其热心,只是不直接接触行政工作,这也是佛门一向主张的「问政不干治」。
我对政治与宗教的看法,一向主张「政治权力方面,宗教徒不沾边;宗教灵修领域,政治也不要干涉」。例如我开创佛光山,或在全世界建设一、两百座道场,十方善施协助之外,从来没跟政府申请过一毛钱来补助设施。我认同太虚大师的「问政不干治」。「政治」两个字,「政」是众人的事,「治」是执行、管理之意。问政就是可以担任议员,关心国事,给予建议,但是不要当警察局长或乡镇长等,直接参与政治。目前台湾社会混乱,是非、法律不张,我也不赞成出家人参选民意代表,但可推荐正信的佛教徒参选,因为总要有人来关心国事,改革政局。
像现任西来大学的教务长古鲁格,他是斯里兰卡人,过去曾是代表斯里兰卡国家政府驻联合国的大使。刚才上课前我问他:「目前斯里兰卡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如何?」他说:「斯里兰卡有两百多个国会议员,其中有九个是出家人,都是很优秀的议员。」我开玩笑说:「你们南传佛教比我们北传佛教进步,我们在台湾的立法院还没有九个议员呢。」宗教不能离开国家,不能离开政治,出家人可以不做官,不管理政治,但是不能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民众,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管什么身分,每个人民对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出家人虽然出家了,但是并不意味出国,并没有远离自己的国家邦梓。爱国不分你我自他、方内方外,为政不必高官厚禄,权力在握,我想爱国没有错误,没有国家民族观念才是罪过。国家需要广大的佛教徒投入问政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维持社会秩序。何况佛门广大,如阳光普照、天雨润泽,不会拣择是大树或小草。贩夫走卒、贫苦困顿者,我们都会心生悲悯,希望他们能得到佛法的滋润,重拾生命的力量和喜悦,何况政治人物?佛教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人。而且,如前面所言,在上位者如果有宗教信仰,明因果、知取舍,对国家、对百姓更有正面且巨大的影响!
这几十年来,和我接触的政治人物不少。一九九六年五月,美国前副总统高尔访问西来寺,晤谈中,这位和善的政治家表现出对宗教和移民的高度支持与关切,他赞许佛教的合掌,认为此动作代表了合作、团结、互助与包容。一九九八年五月,我到马来西亚弘法时,与他们的首相马哈迪会晤,他认同佛教的慈悲心、平等观,并提出人类也应有相互关怀友爱的情操。
二○○一年八月,当时任高雄市长的谢长廷先生,因看到《仁王护国经》里「若国欲乱,鬼神先乱;鬼神乱故,即万人乱。当有贼起,百姓丧亡」的句子,深感净化心灵的重要,于是率同一级主管到佛光山进行「净心论政之旅」。那时,我提供「以众为我,就能解决问题;以退为进,世界将更宽广;以无为有的胸怀,拥有更多;以空为乐,更能自由自在」的观念,作为他问政管理的参考。
另外,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说,从我身上学到「老二哲学」,他要效法出家人,以众生为念。陈水扁总统曾三度访问佛光山,他说我勉励他「有佛法就有办法」、「国内政局要安定」,有助于「九二一」灾后重建及两岸问题的处理;也表示全民应推行和实践我提倡的「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三好运动。还有,二○○一年,我应邀至总统府演讲,也提出:「对经济的复苏,企业要大小共存;对社会的治安,全民要同心协力;对族群的融和,大众要互相尊重;对国家的未来,眼光要瞭望全球」四点意见,作为大家未来努力的方向。
〈龙舒增广净土文〉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生存世间所承受的四种恩德,其中之一便是「国家恩」。每个人都需要国家政府来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平时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广结善缘……,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覆护之恩。
佛教与政治之间有如唇齿相依,彼此脱离不了关系。证诸历史,佛教愈弘扬的时代,国运就愈昌隆;同样的,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佛教才能兴盛。因此,身为国民,大家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身为宗教家,更应为全人类福祉尽心尽力,不但不能置身事外,而且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这才是人间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 X, X7 F# F9 F1 j3 S- y
六、请问大师,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既是如此密切,两者之间是否有一些什么样的异同或是主从的关系吗?
答:说到佛教与政治的异同,早期我在各地讲演,后来结集出书的《讲演集》,里面有一篇〈佛教的政治观〉,谈到二者的不同,我曾列举数点,大意是:
0 W: E# I1 W K! G# U 政治是管理众人,维护社会秩序的团体。
佛教是教化众生,净化社会人心的力量。
0 q4 O0 n* u% T 政治希望人人能够安和乐利的生活。
佛教要求人人能够慈悲喜舍的做人。
; ?0 E$ m8 ?: X# s7 F3 K4 T' F 政治是重视法纪,要人人守法。
佛教是慈悲忏悔,要人人自律。
- \, h; D$ u, k: t5 O
政治是维护治安,保卫国家。
佛教是救苦救难,拥护国家。
8 I/ _- ?$ G" v6 R% U 政治重视才干机变,以力服人。
佛教重视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G7 a/ V2 G, e* [# j0 \
政治对于功和过,重在事后的赏罚。
佛教对于善与恶,重在事前的认知。
6 _* S S% H* K3 X1 N 政治是权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
佛教是实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 p) r: ^" [# N# i% O3 F9 {0 q p 政治是曲线的,曲而求远,人人平等。
佛教是直线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C% Y: k' }, K. e7 Z0 q3 a 政治重视实效通行,即日成办。
佛教重视远益利济,普度现未。
3 F+ G* V8 H# E
政治的世界和平,是理想目标。
佛教的净土共生,是行愿完成。
c0 e+ X# d6 P% N9 e$ i
政治以财力、军力、权力,治理国家。
佛教以德力、法力、心力,辅助国家。
; e! p: t8 T0 a* v
政治从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
佛教从内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 p8 T( {( Z! d i! H" R
政治要求人人奉行四维八德,以家齐国治。
佛教要求人人实践五戒六度,以自度度人。
U( i* j8 k3 u8 ]3 R1 Q
这是从佛教与政治的定义、教化、目的,以及执行方式等来作比较。表面看来,两者有极大的差异,实则可以相辅相成,相互融通。例如佛教虽明诸法毕竟空寂,实相无相,但在教化时,会随着众生根机而有许多权巧方便的施设。如《杂阿含经》里记载,有位御马师问佛陀,身为「无上调御丈夫」的您,以几种方法来调伏众生?佛陀回答说如同调马一样,也是以柔软、刚强、刚柔并用三种方法来教化众生。
所谓「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这种刚柔并用的教化方式,和政治上「宽猛相济」、「王霸兼综」的政策并无二致,同样是管理众人之事。只是不同的政治理论,不同的治国方法,当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政局。大体上,「四维八德」仍为治国修身之依循准则,在这方面,佛教所制订的「五戒」,更能作为修心养性的指引,不同于外在的规范。乃至佛教的一切教理都是「直指人心」,让人们发觉本自具有的清净善美的真心,进而以四摄六度等菩萨行法自度度人,共同营造美满和谐、富足安乐的国土。
不论身为哪一国的国民,一定有行使政治的权力,都是「政治人」;如果接触佛教,成为信徒,就成为「佛教人」。两者重叠,会产生相加相乘的强大力量!
至于主从关系,我想佛教与政治应无主从之分。不过「形为心使」,佛法即「心法」,在一切有为法中,「心」具有主动、主宰的支配力,如《华严经》言:「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此心能上天入地,会行善造恶,我们若能明白自心而实践此「心法」,在待人处世,乃至齐家治国就非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