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8 B2 X7 D: ^# A$ n. q
5 i: \6 @& }3 X5 ^0 [ 涅槃降魔咒
b4 |6 d4 [" M8 n
) O& `) s+ z7 ^7 ] q
a! j, G, {. M3 M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U! q& N* W ^# a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三】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观念是漏。一切凡夫若遇到让人身心痛苦烦恼的事件,心里会生起种种恶念。这种没有智慧的念头,为念漏。菩萨于无量劫时间观念是漏,知以恶念为因,恶因缘苦报为果。身心畏惧恶念,不起恶念,转化各种苦恼之事,趋于善念,才远离轮回。菩萨于六度中观念是漏,还要躲避贪、嗔、痴、慢、疑五钝使的追逐,识破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之谋,才能乘上佛法之舟筏,登上生死彼岸。 一切凡夫若遇自身有病和自己缘因的心里痛苦,或外部缘因伤害造成的身心痛苦和财产损失等烦恼,身口意容易起恶心、作恶事。因解一时之恨,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用愚蠢的心态支配愚蠢的行动,造作三恶道之漏业。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身如匣;即身体见闻觉知的分别性如四大毒蛇,天天见贪毒、闻触毒、觉气毒、知齿毒。众生遇毒而起恶心;即见毒有坚固性,见相起贪为毒;闻毒有深性,触欲难填为毒;觉毒有热性,分别生嗔,火气高万丈为毒;知毒有动性,口齿生是非、齿舌贪诸味为毒。菩萨转身体四大毒性为,视为正见,触为正法,气为正精进,齿为正定。众生若为四毒所害,必堕三恶道。诸菩萨心里畏惧身体的欲望,而修圣道,观五蕴皆空,远离八苦。 众生身体被欲望所牵,造作诸恶,业因转果,必遭恶报。见闻觉知正用为人体功用,妄起差别贪著时,如四大毒蛇。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五蕴为诸烦恼的关键所在。众生没有具足戒的福力,没有依法修行的慧力,没有善知识的导引,必被五蕴贼所害。因为,众生若被刽子手所杀,不堕地狱;若被五蕴贼所害,必堕地狱。刽子手只能杀人于欲界,五蕴贼能害三界众生。刽子手只能杀有罪之人,五蕴贼不论有罪无罪,都能害之。刽子手不杀老人、妇女、儿童;五蕴贼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害之。刽子手能杀别人而不自杀;五蕴贼既能害别人,又能害自己。刽子手杀人,可以利用财物贿求而不杀;五蕴贼害人,不论利用什么财物也不能得免。刽子手杀人有时间性,五蕴贼害人无时间性。刽子手杀人还有逃走的机会,五蕴贼害人无机会可逃。刽子手杀人自己不跟着被杀,五蕴贼害人害己等。所以,菩萨以善行佛法的方便力不受五蕴控制,而入于菩提行。 色受想行识五蕴,善修可转烦恼为菩提,为智慧使;否则,为五蕴贼。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贪爱为生死根本。在贪、嗔、痴、慢、疑五钝使当中,贪爱是伪善,让凡夫之人神魂颠倒,爱的死去活来;实际性质是轮回烦恼之本,生死苦痛之根。菩萨深观贪爱,诈亲伪善,以智慧力,见而不染著;声闻、缘觉也是这样远离贪爱。菩萨深观贪爱,心生极度畏惧。因为,贪爱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表面性,能惑一切众生,无始无终,很难远离,当下也难舍,明日也难离。所以,一切众生远离涅槃而近于生死;远离常乐我净而近于无常苦;远于智慧而近于无明。 众生于贪爱难舍难离,于生死也难离难舍,从而远离一切善法。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六识入为空。讲六识入就要知十二因缘;即从无始无明产生了以我为中心的我执,由我执又产生了生命的求生意志的行,由行又产生以我为中心生命意识,由生命意识又产生受业牵引而投胎产生名色,由名色又产生人身的本能反映六识入,由六识入又产生对外部环境的感受为触,由触又产生对感受到的存在加以分别执著为受,由受又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爱,由爱又产生想得到为取,由取又产生对外部存在的依赖为生,由生又产生生命现象的老死。凡夫见生死流转为自然现象,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生命现象这个事实。而佛见到了宇宙人生生命如何产生、如何流转、如何灭掉等三世十二因缘过程的实相,又原原本本的说予众生。一切众生以六识入感受为实,一切以我喜欢不喜欢为中心,去无休止的贪求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而菩萨对六识入转有为空,逆世而行,见五欲之乐如毒蛇猛兽,不但产生今世的烦恼,还有后世的苦报。菩萨内观六识入而心里畏惧,才修正法而观空。 六识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的不同识入界限。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六尘为外贼。内有六根为家贼,外有六尘为外贼,相互勾结,自劫家财,将心里的一切善法功德破坏掉,让人甘心情愿地做不信因果的一阐提。又有,家贼外贼相互勾结,可劫夺三世善财,而且不分贵贱,用无明欢乐为诱饵,不择手段将善财抢劫一空!还有,家贼与外贼相互勾结,用见、听、嗅、尝、触、觉为目的,劫夺三界善宝,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都执著于色我与色有和识我之想,有想为漏,将无量功德善宝漏失。一至四果罗汉为勇健人,宁可断其手足也调伏家贼,摧伏外贼;诸佛菩萨早已如此,既转内贼为家珍,又转外贼为家宝。 家贼难防,外贼难破;先亡一贼,六贼销亡。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烦恼无边。菩萨深观烦恼如苦海,无边无底,诸烦恼如鲨鱼凶恶难调难伏;落入烦恼海中,必轮回三界六道各类众生,淹没身心一切善法,三界人天难达彼岸。唯有诸佛、菩萨以戒定慧,修空无相,能干枯苦海;能用六度万行之大船渡至彼岸。但诸菩萨仍有难可为渡,唯佛究竟渡;即菩萨仍须在佛国土修行,还要来此苦海示现众生。凡是有善根、善业、善行、善念之人,诸菩萨有很大的力量能救度得上佛之法船,唯一阐提不能得到救度。诸菩萨为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忍受无量身苦心苦,在诸苦中无有漏;并以苦为乐,修苦乐法。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又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涅槃?什么是大般涅槃? 佛说,如饥人得食,病人得安乐,穷人得财宝,是为涅槃。声闻缘觉虽得涅槃,烦恼习气之根尚没有拔出;另外涅槃的地点是色界与无色界,不是自己的国土;再有涅槃时间有限,最长为八万四千大劫。而大般涅槃能了见佛性,得无上法,能主宰清净世界,广度众生;有八种大自在:一是能示一身为多身;即化身成就,化身数量充满十方世界,为自在大我。二是能示一身如尘土那么多而大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为自在大我。三是能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于无量诸佛世界,无有障碍,为自在大我。四是能以自在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众生都能得见,又可化现为各类众生形体,为自在大我。五是能身体六根互用;用耳看路,用眼听声等,为自在大我。六是能无想而得一切法;为自在大我。七是能以戒定慧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其义不尽,为自在大我。八是能如虚空不可见;又可示现让一切众生能得见,为自在大我。还有功德圆满,得有四乐,一得大乐;二得大寂净;三得一切知;四得身不坏等,是佛大般涅槃。又有,大般涅槃有四种纯净;一是永断三界二十五有形众生;二是业大清净;三是身大清净;四是心大清净。 以上是菩萨受持此经圆满成就的第一种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
4 X6 Q4 X+ G* P" |( L" f3 G2 Z# Y. U& F- E! g2 B
涅槃降魔咒
) c( n# x8 R8 ^$ W2 B
9 I$ k, ~% t7 o D; C1 w# Z# r$ m2 @% @! y6 Q% c' s9 ?8 e& j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9 S# W4 B1 V# n, v+ j. ^" N【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四】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二种功德;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昔所不至而今至之,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神通往昔不得,而今日得到。通有两种;一是内;二是外。外通是与外道、天人一样的部分;内通有声闻、缘觉通与菩萨通。罗汉、辟支佛的神通变化为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即一人变化成另一人,不能同时变化成二人。菩萨由于受持此经,修行大般涅槃智慧,于一心中能同时圆满变化出天人身、人身、修罗身、畜生身、饿鬼身等无量身。又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身得自在,心得自在。凡夫之人,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心随身;如醉酒人,身动则心随动;又如婴儿身小则心小等。身随心;如身有悲苦之人,涕泪横流等。菩萨身心自在有十种;即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还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菩萨受持此经得平等慈心。所得智慧与声闻、缘觉不同。对过去世的父母与怨敌,菩萨不亲也不憎,无亲憎相,只有法相空寂。而声闻缘觉之人有亲怨相。再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菩萨受持此经得他心智通。声闻、缘觉之人以一念智能知人心所想,而不能知其他众生所想。而菩萨于一念中遍知六道众生之心;又能知一至四果罗汉的十六种心,每果罗汉四种次第心。 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是菩萨得清净天眼,一时能遍见十方世界诸佛。而诸天人、声闻、缘觉之人的天眼,一不能见上一层天,二不能见十方诸佛世界。 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是菩萨以一音声能让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得听闻,而报身在佛国土不动,心也没有动念。但是,众生若听闻不到菩萨为之说法,是生死心;若听闻菩萨为之说法,才能尽生死心。又有菩萨身心可以相互分离开,相不随心在一起。为度众生,虽现大身心也不大,虽现十身心也不小,缘因是菩萨心性广大,身心自在;虽现一身,众生各自见到的都不一样,随类应现。还有菩萨通达三千大千世界各类众生的声相,心里没有无量世界众生音声而又能听闻到不同众生的音声,包含地狱音声、畜生音声等。虽示现其相、闻其声,但菩萨不著其相;即无定相、无果相等。 昔所不至而今至之;是菩萨化身成就;即能化现无量身相,化身至无量诸佛世界无有障碍,而报身于佛国土不动,是心不随身。一切罗汉、辟支佛所不能达到。菩萨化身能如细微尘遍无量诸佛世界,而报身在佛国土不动,是心不随身。菩萨能将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身入一尘土这么小的化身里去,而报身在佛国土不动,也是心不随身。 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于世间,菩萨一见人的长相、衣着和谈吐,就知这人善恶和大小乘根基差别。于出世间,菩萨修证空性空相,知我相空,明知众生都有佛性,明知一阐提如改变观念与心态也可修善;这些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明知。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听闻此经必得菩提,怎么无定相、无果相呢? 佛说,如说诸音声有定相、有果相,不是佛相,而是魔相。诸佛说法无有定果相;如世间有因有果,果也作因,因也作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果也无常。由此,法无定相,涅槃不从因生,涅槃之体也不是果,涅槃之体也无定无果。
简单地讲,有定果之相,就被人执著,也会被无常力破坏掉。佛般涅槃的常乐我净,无定果之相,不能被无常力所破坏。 佛接着说,听闻此经不要著文字相,不要有我闻相,不要有我说相,不要给佛也定个相。因为音声无定相;听闻音声而起恶心的人,果相是三恶道;听闻音声而起善心,果相是人天;菩萨听闻音声而生慈悲心,救度众生。所以,音声无固定不变之相,果报的相也不能固定。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三种功德;即舍慈得慈,不从因缘得慈。 舍慈是舍世间慈;主要舍的世间慈有凡夫慈、一阐提慈、犯重戒慈、谤佛慈、五逆慈、妓院慈、无根二根女人慈、屠夫慈、刽子手慈、猎师慈、声闻慈、缘觉慈等。 不从因缘得慈;因缘有亲疏怨敌,有善因缘和恶因缘,因缘之慈不是平等慈,出世间的慈悲心只有众生而没有亲疏怨敌。 菩萨舍去世间慈,得出世间慈,得无因缘慈,不执著慈相,不执著戒相,不执著众生相,而修行出世间的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