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一盏灯

转《大般涅槃经》略释认证版-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
+ i( Z" h4 ?* H+ M3 a3 P

# C; @" _! F9 t) P0 C

涅槃降魔咒

, T5 Y+ n3 Y" b& C

, f9 S5 s! K7 q& e( x& E# X

4 {# X' I. ]) S0 q. h3 y' q/ z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n* }% `* b) i' H' N& z1 P" E- s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二】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谤法、作五逆业、一阐提等人,既然有佛性,怎么还堕地狱呢?这样的人有佛性怎么说无常乐我净呢?一阐提人断善根而佛性怎么不断呢?
佛说,一阐提不能决定永远不变化。这样人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佛性不断。因为善根分二种;一是内;二是外。内为观念思维,外为身体行作。佛性不在观念思维,又不是身体行作;所以,佛性不断。因为善根分有漏与无漏;有漏为善根不具足,无漏为善根具足;而佛性不是有漏与无漏;所以,佛性不断。因为善根分有常与无常;随业力为常,随身体为无常;佛性不是业力之常,也不是身体的无常;所以,佛性不断。犯四重戒、谤正法、作五逆业的人,因业报而堕入地狱,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形体随轮回也要发生变化,胎卵湿化四种生法也不停发生变化,二十五种有形众生的形像也要随着变化。这时,凡夫之人见一切有生定相,声闻、缘觉观一切法生定相,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生定相。一阐提无论怎样变化,不去掉业报,不去掉有想与有色,永远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
有生定相,认为世间一切存在都有形态,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其性质。法生定相,认为三界内一切存在都有规律的发生变化,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其规律。法不生定相,认为世间一切存在既有形态,又无形态;三界内一切规律是相对规律,不是绝对规律;于相对的规律中,又有绝对规律。

佛接着说,菩萨见一切法是无常相,也有定相。定相是佛入般涅槃,常乐我净。无常相为不定相。一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八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二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六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三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四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四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二万劫,才能得菩提心;辟支佛为不定相,要经一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发菩提心为新发意菩萨,得菩提心为菩萨。
这里的声闻、缘觉得菩提心,是指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不包含未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

佛接着说,今日于此双树间,佛欲入般涅槃,让声闻弟子忧苦,让其他众生供养,又准备七宝棺、香油、香木等火化之物品。佛又嘱托,佛肉体所穿内衣和外衣不可火化掉;内衣表出家人,外衣表在家人。出家人与在家人,在此世间共同承载佛法一万二千年。又嘱托将佛舍利分为八份,让八方供养等。一切声闻弟子见佛这样安排,都会说佛示现般涅槃,也不一定入般涅槃;因佛说如来常住不变。
这里也是说声闻、缘觉,观一切法生定相的具体表现,以法生心。

佛接着说,佛不能用定相来衡量,佛示现般涅槃也是示现不定相。因为天有四种,一是世间天;二是生天;三是净天;四是义天。世间天为此世间;生天为四王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净天为一果罗汉至辟支佛所居天;义天为十住菩萨所居天。四天无定相,佛要示现不定相度众生。
此处四天是从各星球功用上划分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各星球的环境和所居天人的欲望划分的。似一件事物的二种说法,这样理解就可以。义天为十住菩萨所居天,也为报身卢舍那佛所居天。

佛接着说,佛于世间,为度脱众生,示现无常,有语言、有姓氏、有父母、有身体形像、有住址、有姓有名等相。
这里也是说凡夫之人,见一切有生定相的具体表现,见相生心。

佛接着说,佛于三界无有色相,无有想与无想,而又是确实存在常住之法性身。佛化身不受三界法所控制,有神通自在而不是虚幻。三界有三漏;欲界之漏为一切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也为一切烦恼。佛已永断三界无明,法性为常。因为凡夫有漏,不见三世,怀疑佛法,执著父母所生身命,沉迷于杀盗淫妄酒诸欲之中,我作、我见、我想、我受等,为恶习、恶念、恶业所牵,最后到不善之道而去,常为三恶道众生。所以,凡夫要都摄诸根,远离三漏。
三漏内为贪嗔痴,外为杀盗淫。

佛接着说,菩萨听闻此经,得智慧专念,诸根不散乱,不见我相,不见法相,于众生不起贪著。菩萨修于此经,无众生相;如见端正女人,不起贪著之心。知五欲法无有欢乐,是烦恼不得暂停;如人逆风持火、筐装毒蛇一样可怕。菩萨修于此经,观诸众生为色声香味触因缘牵引,常受苦恼。观见一一众生一劫中积骨如山;为父母、兄弟、妻子等眷属命终所哭的眼泪如四海之水;父母于三恶道生死无量,受苦无法计算。菩萨修于此经,不失念慧,诸根清净,护持戒律,诸根无漏。又有诸根离漏,离于恶漏。怎么为离;即受持此经,思维其义,能离恶漏。四众弟子中有接受教化的,心不再造恶。菩萨修于此经,心不造恶。菩萨教化四众弟子受持此经,听闻的人七劫不堕三恶道;如有思维其义,依法持戒修行的人,必能证得菩提。
这里也是说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生定相的具体表现,离相生心,离法生心。

佛接着说,此经有无量功德,如有人书写、读诵、解说此经,思维其义,要知这样的人是真佛弟子,善受佛戒,是佛所见、所念,知佛示现般涅槃而不涅槃。这样的人不论住在城市、村镇、山林等处,常为佛所护佑。这样的人不论是四众弟子还是外道、贫穷或乞食者,常得佛受其所施法财或法食,夜梦吉祥;所施在命中增加,乐修善法。以此因缘,要知此经能成就无量功德。
命中增加,就是于冥冥中增加;增加就是善业增长,福报增加。

佛接着说,如有人想见佛,供养佛,修行佛法,修行首楞严定,破八种苦魔和破魔师、魔子、魔经、魔律四种魔等;能听闻或受持此经,都可得人天之乐或成就菩提道果。如见到有书写、读诵、解说、思维其义的人,应该亲近、依附、受教、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等。为受持或听闻此经;如家中无物供养,宁可卖身力,都要置办供养,因此经难遇。我释迦牟尼于往昔,在善友处听闻有佛要说此经,心生高兴,但无物供养;便卖身力为人作工,可又找不到顾主。此时,有一人说,我有恶疾,须日服三两人肉,每日给五枚金币。我释迦牟尼与这人商量,能不能先给点钱,再容七日后去你家割肉;那人说,只容一日。无奈之下,只能取其钱至佛所,礼佛听经。当时愚笨,听闻此经只记住一首偈:“如来正涅槃,永断于生死。若能至心听,常得无量乐。” 此后,便至病人家,日割肉三两,割满一个月时间。那人病况越来越差;而我释迦牟尼念诵此偈割肉不痛,连疤都没留下,恢复身力。当时我就发心学佛,并修证成佛。以此因缘,要知此经能成就无量功德。能受持此经的人,一定能断离恶三漏;一是如恶狗、毒蛇等凶恶漏;二是如悬崖、暴水等凶难漏;三是如恶人、恶国等恶缘漏。要知受持此经,此经功德不可思议。
有的修行人,受持此经后,恶知识等自动得远离。远离恶因缘在世俗的表现为,搬迁、离婚或走、死、逃、囚等事,也有恶人或恶事等自动转化。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一切善恶根本。但身虽不净,还要善待,为善法涅槃的常乐我净。为行菩萨道,为唯一佛乘等缘故;菩萨要善护其身,也应善护其心,让身心免离一切恶漏。
菩萨要善护其身,与众生执著其身,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为法故,后者为己故。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恶兽与恶知识不一样。因为恶兽等只能破坏人的身体,而心不畏惧;但恶知识能破坏人的善行,而心生畏惧。所以,恶知识要比恶兽可怕得多,是身心都被破坏掉。恶兽的破坏有限,而恶知识的破坏力不知有多大;为恶兽伤害的是肉身,而为恶知识伤害的是法身;为恶兽伤害不堕三恶道,而为恶知识伤害必堕三恶道。
恶知识是善法的怨家,凡夫有漏亲近恶知识;菩萨无漏得以远离恶知识。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漏。一切凡夫在衣食住行方面,求得最好为身心快乐;因此造作种种恶业而又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轮回于三恶道中,为身是漏。菩萨见有漏必有恶,穿衣为法衣,不敢有穿得比别人好的想法。于是心常卑下,穿衣不为华丽,只为遮羞,挡风御寒,防蚊虫叮咬等。吃食物为法食,不敢有贪求营养美味的想法,只为治饥饿之病。住房舍、用医药也是这样对待。因菩萨观身有疮疾,才用衣服覆之;身有九孔之漏,才饮食治之;身有风雨之恶,才用房舍挡之;身有生老病死四毒,才用药疗之。菩萨受四种供养,不是为欲乐和寿命,是为身体健康能忍受各种苦难,能修行善法,而得无量功德。
凡夫与此相反,遇诸苦时而怨天尤人,求乐不得时而生烦恼。至此,凡夫之人有身为漏,而菩萨虽有身而无漏。

佛接着说,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贪嗔痴三种恶念不除,难离三恶道。因为,不能保持常久的善念。凡夫之人的善心,有高尚时,也有下劣时,慧心少而愚心多。所以,得人身一次,增长一次漏业。诸菩萨见凡夫众生被贪嗔痴三恶觉因缘束缚增长漏业,不见佛性,心生颠倒,而慈悲心显,积极入世,示范三乘佛法,又示范一乘实有之道。
佛法在世间烦恼处,才有菩萨入世,利用智慧方便与善巧的方法,转化烦恼为菩提。否则,旧烦恼上又增新烦恼。

佛接着说,菩萨入世是众生的最好福田。而菩萨却不想、不说、不认为是最好福田,而以平等心,对众生起父母想;如出家时对忍诸苦和辱难不起一恶念,而是有机遇进山求宝,修行正法之道,修行诸善慧觉。经常用善道慧觉之心提醒自己是修行人,是比丘等,破除恶觉烦恼是理所当然,常起六种心;一是佛世难值;包含佛法住世。二是正法难闻;像法、末法时代依然有正法住世。三是怖心难起;不知、不觉、不信、不怕后有恶果报。四是中国难生;佛诞生时的佛法中心之国或值佛住世之国难生。五是人身难得;三界中无量众生而人少,唯人类易修道成道。六是诸根难具;诸善根所应具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很难具足。再正定之心,忆念善法,身心寂净,正住伽蓝,为人师表。

讲完这一品,诸位要想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生的坐标。有了这个中心目标后,无论做什么事,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心里都非常清醒,不以得失论短长,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切都应坦然忍受。因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在世间,而是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诸位要找到人生坐标,确立心中的目标,生生世世无怨无悔的守护这个至高无上的彼岸坐标,那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证菩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8 B2 X7 D: ^# A$ n. q

5 i: \6 @& }3 X5 ^0 [

涅槃降魔咒

b4 |6 d4 [" M8 n

) O& `) s+ z7 ^7 ] q

a! j, G, {. M3 M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U! q& N* W ^# a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三】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观念是漏。一切凡夫若遇到让人身心痛苦烦恼的事件,心里会生起种种恶念。这种没有智慧的念头,为念漏。菩萨于无量劫时间观念是漏,知以恶念为因,恶因缘苦报为果。身心畏惧恶念,不起恶念,转化各种苦恼之事,趋于善念,才远离轮回。菩萨于六度中观念是漏,还要躲避贪、嗔、痴、慢、疑五钝使的追逐,识破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之谋,才能乘上佛法之舟筏,登上生死彼岸。
一切凡夫若遇自身有病和自己缘因的心里痛苦,或外部缘因伤害造成的身心痛苦和财产损失等烦恼,身口意容易起恶心、作恶事。因解一时之恨,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用愚蠢的心态支配愚蠢的行动,造作三恶道之漏业。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身如匣;即身体见闻觉知的分别性如四大毒蛇,天天见贪毒、闻触毒、觉气毒、知齿毒。众生遇毒而起恶心;即见毒有坚固性,见相起贪为毒;闻毒有深性,触欲难填为毒;觉毒有热性,分别生嗔,火气高万丈为毒;知毒有动性,口齿生是非、齿舌贪诸味为毒。菩萨转身体四大毒性为,视为正见,触为正法,气为正精进,齿为正定。众生若为四毒所害,必堕三恶道。诸菩萨心里畏惧身体的欲望,而修圣道,观五蕴皆空,远离八苦。
众生身体被欲望所牵,造作诸恶,业因转果,必遭恶报。见闻觉知正用为人体功用,妄起差别贪著时,如四大毒蛇。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五蕴为诸烦恼的关键所在。众生没有具足戒的福力,没有依法修行的慧力,没有善知识的导引,必被五蕴贼所害。因为,众生若被刽子手所杀,不堕地狱;若被五蕴贼所害,必堕地狱。刽子手只能杀人于欲界,五蕴贼能害三界众生。刽子手只能杀有罪之人,五蕴贼不论有罪无罪,都能害之。刽子手不杀老人、妇女、儿童;五蕴贼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害之。刽子手能杀别人而不自杀;五蕴贼既能害别人,又能害自己。刽子手杀人,可以利用财物贿求而不杀;五蕴贼害人,不论利用什么财物也不能得免。刽子手杀人有时间性,五蕴贼害人无时间性。刽子手杀人还有逃走的机会,五蕴贼害人无机会可逃。刽子手杀人自己不跟着被杀,五蕴贼害人害己等。所以,菩萨以善行佛法的方便力不受五蕴控制,而入于菩提行。
色受想行识五蕴,善修可转烦恼为菩提,为智慧使;否则,为五蕴贼。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贪爱为生死根本。在贪、嗔、痴、慢、疑五钝使当中,贪爱是伪善,让凡夫之人神魂颠倒,爱的死去活来;实际性质是轮回烦恼之本,生死苦痛之根。菩萨深观贪爱,诈亲伪善,以智慧力,见而不染著;声闻、缘觉也是这样远离贪爱。菩萨深观贪爱,心生极度畏惧。因为,贪爱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表面性,能惑一切众生,无始无终,很难远离,当下也难舍,明日也难离。所以,一切众生远离涅槃而近于生死;远离常乐我净而近于无常苦;远于智慧而近于无明。
众生于贪爱难舍难离,于生死也难离难舍,从而远离一切善法。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六识入为空。讲六识入就要知十二因缘;即从无始无明产生了以我为中心的我执,由我执又产生了生命的求生意志的行,由行又产生以我为中心生命意识,由生命意识又产生受业牵引而投胎产生名色,由名色又产生人身的本能反映六识入,由六识入又产生对外部环境的感受为触,由触又产生对感受到的存在加以分别执著为受,由受又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爱,由爱又产生想得到为取,由取又产生对外部存在的依赖为生,由生又产生生命现象的老死。凡夫见生死流转为自然现象,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生命现象这个事实。而佛见到了宇宙人生生命如何产生、如何流转、如何灭掉等三世十二因缘过程的实相,又原原本本的说予众生。一切众生以六识入感受为实,一切以我喜欢不喜欢为中心,去无休止的贪求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而菩萨对六识入转有为空,逆世而行,见五欲之乐如毒蛇猛兽,不但产生今世的烦恼,还有后世的苦报。菩萨内观六识入而心里畏惧,才修正法而观空。
六识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的不同识入界限。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六尘为外贼。内有六根为家贼,外有六尘为外贼,相互勾结,自劫家财,将心里的一切善法功德破坏掉,让人甘心情愿地做不信因果的一阐提。又有,家贼外贼相互勾结,可劫夺三世善财,而且不分贵贱,用无明欢乐为诱饵,不择手段将善财抢劫一空!还有,家贼与外贼相互勾结,用见、听、嗅、尝、触、觉为目的,劫夺三界善宝,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都执著于色我与色有和识我之想,有想为漏,将无量功德善宝漏失。一至四果罗汉为勇健人,宁可断其手足也调伏家贼,摧伏外贼;诸佛菩萨早已如此,既转内贼为家珍,又转外贼为家宝。
家贼难防,外贼难破;先亡一贼,六贼销亡。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观烦恼无边。菩萨深观烦恼如苦海,无边无底,诸烦恼如鲨鱼凶恶难调难伏;落入烦恼海中,必轮回三界六道各类众生,淹没身心一切善法,三界人天难达彼岸。唯有诸佛、菩萨以戒定慧,修空无相,能干枯苦海;能用六度万行之大船渡至彼岸。但诸菩萨仍有难可为渡,唯佛究竟渡;即菩萨仍须在佛国土修行,还要来此苦海示现众生。凡是有善根、善业、善行、善念之人,诸菩萨有很大的力量能救度得上佛之法船,唯一阐提不能得到救度。诸菩萨为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忍受无量身苦心苦,在诸苦中无有漏;并以苦为乐,修苦乐法。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又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涅槃?什么是大般涅槃?
佛说,如饥人得食,病人得安乐,穷人得财宝,是为涅槃。声闻缘觉虽得涅槃,烦恼习气之根尚没有拔出;另外涅槃的地点是色界与无色界,不是自己的国土;再有涅槃时间有限,最长为八万四千大劫。而大般涅槃能了见佛性,得无上法,能主宰清净世界,广度众生;有八种大自在:一是能示一身为多身;即化身成就,化身数量充满十方世界,为自在大我。二是能示一身如尘土那么多而大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为自在大我。三是能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于无量诸佛世界,无有障碍,为自在大我。四是能以自在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众生都能得见,又可化现为各类众生形体,为自在大我。五是能身体六根互用;用耳看路,用眼听声等,为自在大我。六是能无想而得一切法;为自在大我。七是能以戒定慧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其义不尽,为自在大我。八是能如虚空不可见;又可示现让一切众生能得见,为自在大我。还有功德圆满,得有四乐,一得大乐;二得大寂净;三得一切知;四得身不坏等,是佛大般涅槃。又有,大般涅槃有四种纯净;一是永断三界二十五有形众生;二是业大清净;三是身大清净;四是心大清净。
以上是菩萨受持此经圆满成就的第一种功德。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
4 X6 Q4 X+ G* P" |( L" f

3 G2 Z# Y. U& F- E! g2 B

涅槃降魔咒

) c( n# x8 R8 ^$ W2 B

9 I$ k, ~% t7 o D; C1 w# Z

# r$ m2 @% @! y6 Q% c' s9 ?8 e& j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9 S# W4 B1 V# n, v+ j. ^" N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四】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二种功德;即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昔所不至而今至之,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神通往昔不得,而今日得到。通有两种;一是内;二是外。外通是与外道、天人一样的部分;内通有声闻、缘觉通与菩萨通。罗汉、辟支佛的神通变化为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即一人变化成另一人,不能同时变化成二人。菩萨由于受持此经,修行大般涅槃智慧,于一心中能同时圆满变化出天人身、人身、修罗身、畜生身、饿鬼身等无量身。又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是身得自在,心得自在。凡夫之人,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心随身;如醉酒人,身动则心随动;又如婴儿身小则心小等。身随心;如身有悲苦之人,涕泪横流等。菩萨身心自在有十种;即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还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菩萨受持此经得平等慈心。所得智慧与声闻、缘觉不同。对过去世的父母与怨敌,菩萨不亲也不憎,无亲憎相,只有法相空寂。而声闻缘觉之人有亲怨相。再有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菩萨受持此经得他心智通。声闻、缘觉之人以一念智能知人心所想,而不能知其他众生所想。而菩萨于一念中遍知六道众生之心;又能知一至四果罗汉的十六种心,每果罗汉四种次第心。
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是菩萨得清净天眼,一时能遍见十方世界诸佛。而诸天人、声闻、缘觉之人的天眼,一不能见上一层天,二不能见十方诸佛世界。
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是菩萨以一音声能让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得听闻,而报身在佛国土不动,心也没有动念。但是,众生若听闻不到菩萨为之说法,是生死心;若听闻菩萨为之说法,才能尽生死心。又有菩萨身心可以相互分离开,相不随心在一起。为度众生,虽现大身心也不大,虽现十身心也不小,缘因是菩萨心性广大,身心自在;虽现一身,众生各自见到的都不一样,随类应现。还有菩萨通达三千大千世界各类众生的声相,心里没有无量世界众生音声而又能听闻到不同众生的音声,包含地狱音声、畜生音声等。虽示现其相、闻其声,但菩萨不著其相;即无定相、无果相等。
昔所不至而今至之;是菩萨化身成就;即能化现无量身相,化身至无量诸佛世界无有障碍,而报身于佛国土不动,是心不随身。一切罗汉、辟支佛所不能达到。菩萨化身能如细微尘遍无量诸佛世界,而报身在佛国土不动,是心不随身。菩萨能将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身入一尘土这么小的化身里去,而报身在佛国土不动,也是心不随身。
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于世间,菩萨一见人的长相、衣着和谈吐,就知这人善恶和大小乘根基差别。于出世间,菩萨修证空性空相,知我相空,明知众生都有佛性,明知一阐提如改变观念与心态也可修善;这些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明知。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听闻此经必得菩提,怎么无定相、无果相呢?
佛说,如说诸音声有定相、有果相,不是佛相,而是魔相。诸佛说法无有定果相;如世间有因有果,果也作因,因也作果;无因则无果,因无常,果也无常。由此,法无定相,涅槃不从因生,涅槃之体也不是果,涅槃之体也无定无果。

简单地讲,有定果之相,就被人执著,也会被无常力破坏掉。佛般涅槃的常乐我净,无定果之相,不能被无常力所破坏。
佛接着说,听闻此经不要著文字相,不要有我闻相,不要有我说相,不要给佛也定个相。因为音声无定相;听闻音声而起恶心的人,果相是三恶道;听闻音声而起善心,果相是人天;菩萨听闻音声而生慈悲心,救度众生。所以,音声无固定不变之相,果报的相也不能固定。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三种功德;即舍慈得慈,不从因缘得慈。
舍慈是舍世间慈;主要舍的世间慈有凡夫慈、一阐提慈、犯重戒慈、谤佛慈、五逆慈、妓院慈、无根二根女人慈、屠夫慈、刽子手慈、猎师慈、声闻慈、缘觉慈等。
不从因缘得慈;因缘有亲疏怨敌,有善因缘和恶因缘,因缘之慈不是平等慈,出世间的慈悲心只有众生而没有亲疏怨敌。
菩萨舍去世间慈,得出世间慈,得无因缘慈,不执著慈相,不执著戒相,不执著众生相,而修行出世间的慈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四种功德。圆满成就第四种功德即有十事;一是根深难可倾拔;二是自身决定想;三是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是修佛净土;五是灭除有余;六是断除业缘;七是修清净身;八是了知诸缘;九是离诸怨敌;十是断除两边。
一、根深难可倾拔;菩萨受持此经,身根不放逸,菩提根不放逸,一切善法根不放逸。善法于诸法中为最上,不放逸法在诸法中最为殊胜,故称不放逸根深固难拔。又有,菩萨受持此经,因不放逸而得增长信根、戒根、施根、慧根、忍根、闻根、进根、念根、定根、善知识根等。
二、自身决定想;菩萨受持此经,于自身生决定心,要尽此一报身证得未来世菩提,为众生发菩提心。为此,坚决舍去自我心、无常心、声闻心、缘觉心、自乐心、魔心、乐生死心等,让自己的身体成为载佛正法之器。
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菩萨受持此经,从观外道持戒到供养诸佛都是福田,但又都是有求想的有为法。而慈悲救度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福田;平等救度持戒和毁戒的人,才是真正福田。
在福田上有四种净报;一是施主清净受者不净;即供养的人懂佛法,持戒,有智慧,知惠施的果报,为施主清净;而受供养的人破戒邪见,不知法供养众生得清净果报,为受者不净。二是施主不净受者清净;即供养的人破戒邪见,说送财就是感情,哪有什么果报,为施主不净;而受供养的人,听闻佛法、持戒、有智慧,知惠施,必然有果报,为受者清净。三是施受俱净;供养的人与受供养的人都多闻佛法、持戒、有智慧,知惠施必然有果报,为施受俱净。四是施受俱不净;供养的人与受供养的人都破戒邪见,说送财就是感情,只不过是你帮我、我帮你而已,为施受俱不净。
什么是清净果报,既不执著于供养,又不执著于果报;再依此经不为果报而供养,不为供养而供养,这是菩萨的持戒正见。

四、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一切众生都得彼岸大智慧。以此誓愿力为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杀心。以此因缘善根,众生得寿命长久,共同有大势力,获大神通,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偷盗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地都是七宝所成,与众生共同富足,喜欢什么自然就满足什么,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淫欲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所有众生无有贪欲嗔恚疑心,也没有饥渴苦恼之患,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妄语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常有花果茂林香树,共同与所有众生得妙音声,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两舌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所有众生和合,讲说正法,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恶口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地平如掌,无有沙石、荆棘、恶刺,共同与众生和合,其心平等,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无义语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所有众生,无有苦恼,共同受乐,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贪嫉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一切众生,无有贪嫉、恼害、邪见,共同受乐,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恼害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并共同与所有众生,修行大慈大悲,得一子地,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菩萨受持此经,愿众生远离邪见心。以此因缘善根,愿诸佛国土,并共同与所有众生,都得彼岸大智慧,并以此誓愿因缘修佛净土。
修佛净土就是成就菩萨自己的佛国土。

五、灭除有余;有余有三种;一是烦恼余报;二是余业;三是余有。
烦恼余报;若有贪欲习气重的众生,业成熟时,受地狱报后,要转入鸳鸯、鹿、龟等畜生身受报;畜生报后得人身时,长相令人讨厌或为淫女等;如得因缘出家时,要犯重戒。若有嗔恚习气重的众生,业成熟时,受地狱报后,要转入毒蛇、虎、狼、猫、鸽等畜生身受报;畜生报后得人身时,什么恶事、坏事都敢作,生死不惧;如得因缘出家时,要犯重戒。若有愚痴习气重的众生,业成熟时,受地狱报后,要转入象、猪、牛、羊、蚊、蚁等畜生身受报;畜生报后得人身时,聋、盲、瘖、哑、驼等残疾或诸根不全,不能得佛法修行;如极少数得因缘出家时,要犯重戒。若有骄慢习气重的众生,业成熟时,受地狱报后,要转入粪虫、驼、驴、犬、马等畜生身受报;畜生报后得人身时,为奴仆、乞丐或穷人;若得因缘出家时,常为众生轻贱,要犯重戒。
余业;如借贷款还本后,还要还利息;这个利息是高利贷,是借本一还息万。故凡夫有六道轮回的业,一果罗汉七返生死业,二果罗汉二返生死业,三果罗汉一返色界灭业。
余有;如人伐树,树干断而根未除;四果罗汉和辟支佛,世间烦恼业习已断除,而业习之根在心里未尽除。
菩萨受持此经,烦恼余报、余业、余有这三种业习,全部灭除干净。

六、修清净身;菩萨受持此经,修不杀戒。由于慈心不杀,成就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十种好是三界内八十个星球天人中最好的形像和清净身,令各天众生信伏、受教、发菩提心。又有,菩萨欲证无上法王、欲饮无上甘露法味,要先修清净身。以身清净,才能速证菩提。
七、了知诸缘;菩萨受持此经,得大智慧,住于空观,不见色相、色缘、色体、色生、色灭等;诸法空相,了因了缘,得出世间无因缘慈悲,是菩萨的了知因缘。
八、离诸怨敌;菩萨受持此经,住于智慧,远离一切烦恼。但又示现烦恼众生,为教化、救度众生;菩萨示现的烦恼众生,不畏三恶道众生。但畏诽谤三宝的众生,这样的众生被魔控制。故菩萨把魔事看作怨家;智慧破魔,是远离众魔怨敌而魔自破。
九、断除两边;菩萨受持此经,智慧出于世间。菩萨远离两边是;一不受三界二十五有众生业报;二不受爱烦恼之业报。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第四种功德中十事,怎么只说九事,没有说断除业缘呢?
佛说,一切菩萨和十方诸佛,都修十事。诸佛不因业缘示现在不净的世界,而是佛净土庄严;如有人心想,佛不应在地球这不净而秽恶的世界示现出世。这么想的人,善业智慧不足。为什么这么说,一是此世界有清净的一面;众生业重而不见。二是此世界不净而秽恶是众生业力感召;在佛的境界上无有不净与秽恶,佛示现般涅槃后,化身还久住此世界。三是释迦牟尼佛不是在此世界成佛;其实此世界谁也成不了佛,都是在报身佛国土成就佛道;为度众生,践行因地菩萨时发的宏深誓愿而来此世界示现成佛,转佛法妙义。四是诸佛都这么做;慈氏弥勒菩萨也将依誓愿来此世界,令此世界清净庄严。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五种功德。圆满成就第五种功德有五种果报;一是诸根完具;二是不生边地;三是诸天爱恋;四是常为天魔、沙门、外道等恭敬;五是得宿命智。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有人修布施,才能圆满五种功德。今日佛怎么又说因此经圆满成就呢?
佛说,因财物布施有形和有限;有限为数量有限、时间有限;故得不得这五种功德不能确定,不能长久,不能清净,不能殊胜,不能相同,不能无漏,不能利益安乐怜悯一切众生。而菩萨受持此经的因缘为法布施,是能确定、能长久、能清净、能殊胜、能相同、能无漏、能利益安乐怜悯一切众生。况且,财物布施让人能得离饥渴,而受持此经的法布施,能让三界众生远离渴爱之病;财物布施能让人得生命相续,而受持此经的法布施,能让三界众生远离生死,慧命相续;财物布施能让人的欲望得到满足,而受持此经的法布施,能让三界众生断一切贫穷烦恼,增加善法因缘;财物布施有分别因和差别果,而受持此经的法布施,无分别因和差别果,众生平等。
这里,佛对财物布施与法布施的区别说的非常清楚;财物布施福报有限,法布施功德无量。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六种功德。菩萨受持此经,修大般涅槃,得金刚三昧。三昧是清净身禅定而得,身口意业三休息,在定中入到空、无相、无作,三种境界于一体的神通变化里去;现前相融,过去未来相摄,三世相摄,十方世界在一念间圆满显现出现,是修行人于世间证得的出世间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境界。也是诸佛、诸菩萨示现无量妙身,救度一切众生的缘起。
八地以上菩萨能住于金刚三昧中,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行布施讲法教化众生,破坏三恶道与诸魔事,让众生安立于佛教三乘,得到利益,令其成就,而心不动,又无心想之相。这时,才有救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一众生可度。七地以下位次菩萨,尚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的心相,无化身成就。故七地前菩萨的修行,还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

佛接着说,菩萨安住于金刚三昧之中,不受十方世界法则限制。菩萨因地时于世间修六度万行,已成就无极限的功德智慧,才能安住金刚三昧。

十方世界的法则限制;如地球引力法则,火能烧、水能淹,光速与距离等物质属性法则等等,都不能束缚菩萨化身的往来活动;即能破散一切诸法。世间诸法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变动;如星球陨落、恐龙灭绝等现象。这些变化让人畏惧,变化的缘因也让人畏惧;如现时放的电影,病苦劫杀,念念生死,事态变换等,都是魔幻一样的境界,无一真实。
金刚三昧是菩萨化身三昧之根本,其它三昧都离不开金刚三昧境界;即菩萨的神通变化都以金刚三昧为基础。而菩萨报身的根本三昧是如幻三昧,能够化现无量身自在出入涅槃的境界,生命不受无明存在的限制;又化生种种生命现象,救度众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
0 z6 D/ e( a0 Q9 M- v! L

F+ x, \1 j! j4 N- m0 M

涅槃降魔咒

1 u; Q& Q1 d/ d) ]/ H; A# |; R

' {1 K9 ~$ d' s$ X6 S* S

% W7 [5 W4 T& g/ h$ a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S: @3 v* W% i2 o* V' y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五】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七种功德。闻修此经微妙,得大涅槃智慧的近因缘。当下近因缘法有四种;一是亲近善友;二是专心听法;三是系念思维;四是如法修行。若凡夫能听善知识教,至心信受,发心向佛,持戒修行,必能得见佛性,去除烦恼,证得常乐我净。
亲近善友为亲近善知识;专心听法为不疑惑善知识所教佛法;系念思维为至心信行;如法修行为按佛法次第持戒修行。
菩萨亲近善友;诸佛、菩萨、辟支佛、罗汉是众生的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自修菩提,教人修行菩提;自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也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能这样修行的人是真善知识。
菩萨专心听法;知善知识有善法,所行作不为自乐而为众生安乐;说话不讲别人的短处,只说善事;让周围人心渐远恶法,增长善法。能亲近善知识的人,本来没有戒定慧和解脱知见,而能得之;戒定慧和解脱知见不圆满的人,得到增广。因为,亲近善知识,能让人明白佛法经藏的深义,知自己如何行持。所以,听善知识教的人,是真正听法,也是听到真正的法,等于受持大乘经典和听受此经。听受此经虽知人人有佛性,如何修持见佛性,还要靠善知识引导。
菩萨系念思维;勤修禅定,在定中入空三昧、无作三昧、无相三昧。能入空三昧的人,不见人天众生能够真实常住;能入无作三昧的人,必无有愿求;能入无相三昧的人,心无色、声、香、味、触、生、住、灭、男、女十相。
菩萨如法修行;在世间勤修六度万行,得出世间常乐我净。

佛接着说,第一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经常用三种方法教化众生,一是毕竟软语;二是毕竟呵责;三是软语呵责。能如此教化众生的人,是真善知识。
软语都爱听,呵责就不好接受。其不知善知识能呵责几句是天大的好事,既了业又能明心智。凡夫若起一念嗔恨心,立即就与善知识断缘,因此失去往生净土的功德;诸位要慎之又慎。

佛接着说,诸佛与菩萨为大医王,真善知识。能观察因缘,能观察根基,能观察修行次第,能观察业报,能认证生往何趣;如知病、知药,什么病服什么药。地热水风之病人,服用酥油,热病服用蜂蜜,水病服用姜汤等。知病根,明药性,用药准,剂量适中。诸佛与菩萨观众生有三种重病;贪欲、嗔恚、愚痴。
贪欲重的人要修白骨观,嗔恚重的人要修慈悲观,愚痴重的人要修十二因缘观。

佛接着说,诸佛、菩萨为大船师,真善知识。能用法船渡众生离生死苦,到达极乐彼岸。诸佛、菩萨是众生修行与证得圆满善法的根本;若有见到的人,至心听教奉行,得断一切烦恼;若有听受妙法的人,依法修行,一定能成就菩提;若有人能亲近到佛、菩萨,至心听教奉行,得灭除一切重罪,还得十善法。以此亲近善友因缘,能让有缘众生得近于大般涅槃,而成就佛道。
若无修证,真善知识在眼前,也不能识;因心目不开,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接着说,菩萨以听法因缘,得近于大般涅槃,而成就佛道。一切众生有缘亲自听到诸佛、菩萨说法的缘故,等于具有信根,又信根坚固,欢喜地去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老老实实修行,便可得一果罗汉,乃至出离世间。菩萨为诸众生说法,明确告知修行方法,指明修行路径;如何圆满善法,远离恶法;如明镜照人,面像无不明了,善恶美丑自分;又如众生想到善处,求取佛法珍宝,而不知路怎么走,送给一张地图;再如用铁环降伏狂暴醉象,用听佛法的加持力,让众生不起贪嗔痴等造恶之心等,这都是听法功德。
这里,凡夫很难理解,我看这人也没什么特殊,能有果位吗?实话实说,特殊的地方没有在表面上,而在心里功德上;表现在行做上、在修持上、在弘法上。有果位的人,表面上恰好傻里傻气,言辞平常;却能于此五浊恶世中,隐世修行。

佛接着说,如有弟子亲自听佛说法,专心听受十二部经,并依法修行,都能得证果位;证一果罗汉的人,远离对生老病死的心里畏惧,而果位增长。亲闻佛说法并依法修行的人,有证得开法眼的功德。具足如此听法因缘的人,才得近于大般涅槃,而成就佛道;如舍利弗,有一次病很重,用四人抬到道场听佛说法,闻法功德力的缘因,病苦转为安稳。
而世界上值佛住世又亲闻佛说法的人很少,时至今日能听到菩萨行人讲佛法的也不多;在数量不多的人中,还有暂时听法,其心不牢,几天就心猿意马了;只有善根深重之人,才能专心听受,如闻而行。

佛接着说,菩萨以思维因缘,得近于大般涅槃,而成就佛道。凡夫思维从生老病死开始,观察世间一切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处在颠倒之中。一果罗汉对生老病死也心生苦恼。由于思维,觉知善法,相信佛法僧三宝实有而真常,进而启修戒定慧等,自然成就善道,断除烦恼,增长智慧至功德圆满。

诸位听闻佛法后,要好好想一想,把所听佛法与世间现象联系起来,就容易明白,心里就觉得轻松;再加上禅观的修证,心便得解脱。古有“大疑大悟”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佛教是迷信、是愚昧,实际上佛是让众生明白人生真相、世间真相、宇宙真相,是信而不迷,行而有觉;在世间行戒定慧,得定中三昧,无始劫来大梦方醒,是智觉而不愚。愚夫愚妇修行也可成就,谁修谁得,谁行谁证。
在这里专为在家人讲几句话,有的人见出家人中,有的不静坐禅行,有的不住寺庙住俗家,有的破戒饮酒、食荤、入淫室,有的不为佛事而专为钱事等,就不信佛了,将佛像、经书送走,静坐禅行就更谈不上啦!还说什么,“出家人都那个样子,在家人还能怎么样。”这样的人,一是著假相,人云亦云;二是其心不坚,为别人而修行;三是不明真相,自觉自愿地当了魔子魔民的眷属;四是善根不足,没有善缘;五是业习尚重,家贼召外鬼自劫家财。诸位要学会思维,增长智慧,有择法眼,走自己选择的路,直奔心中目标,至生死彼岸。

佛接着说,菩萨以如法修行因缘,得近于大般涅槃,而成就佛道。菩萨如法修行,证得出世间的神通智慧,于三界一切法则没有障碍,自由往来,为见一切法空。菩萨又观三界一切法则,都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律变化着,来此化身示现之身体,也不会有真正永恒的常乐我净。故菩萨行人宁舍身命也不犯禁戒,精勤修行。
有一位天主教徒问我,天主的天堂是永恒,天堂里的人是永生;你们佛教的极乐世界是永恒和永生吗?我说,天堂是宇宙的天体星球,生活在那里的人也是有形体的,对吗?她说,是这样。我说,佛教认为天体星球是由物质组合而成,按照客观规律也会有生有灭,地球如此,天堂也会如此。在没有终始的无限时间里,天堂所在星球也会坏掉,散入虚空,再重新组合新生,再成为新的星球和天堂;那里的天人还是永生吗?只是相对地球而言,那里的人享乐天福的时间会比地球长千万倍而已。她又说,那你们佛教的极乐世界不也是由物质组合而成的星球世界吗!我说,佛教认为凡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体都是这样,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她又说,那你们佛教为什么还要教人往生极乐世界呢?我说,极乐世界只是佛继续教化、善化众生(菩萨)的场所,待菩萨功德圆满成佛后,就不依物质世界而住,无形无相又真实存在于虚空法界之中,住于宇宙更美妙的时空里,常乐我净;也是人人具有的真如法性。她又说,看来佛教确实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不是世人有点文化知识就能明白的。

佛接着说,世人如法修行有两种;一是真实;二是不实。虽如法修行而不实之人,是不能实际知见自具佛性,不能实际知见宇宙之中存在的佛法僧三宝真相。如法修行而真实证悟之人,明心见性,知涅槃实相。
一、菩萨入涅槃实相是;一尽,即烦恼尽;二善性,即慈悲;三实,即不是虚幻;四真,即确实妙有存在;五常,即如虚空无法坏掉;六乐,即有觉知的妙乐;七我,即性我;八净,即清净无染。
二、声闻、缘觉如法修行之人,依三界无漏功德而入涅槃的实相是;一解脱,即世间烦恼已尽;二善合性,即自利功德;三不实,即没有彻底解脱;四不真,即有相;五有乐,即天乐;六清净,即三界业清净。
三、如法修行未证果位之人,依禅定力而入涅槃的实相是;一解脱,即暂时离生死烦恼;二善性,即有天福;三不实,即没有摆脱无常力;四不真,即时间有限;五无常,即在变化之中;六无乐,即无妙乐,只有欲乐;七无我,即不见佛性真我;八无净,即业不清净。
佛接着说,菩萨入涅槃,不等于见佛性和见法僧实相。十地菩萨见佛性如夜观人,尚不能详见其貌。只能说菩萨知于佛性;一知常,二知净,三知实,四知善,五知当见,六知真,七知可证。

怎么理解菩萨知佛性或知如来相呢?因为佛性是菩萨用智慧觉察之相,如山头白云,远可观而近不可持,为度众生慈悲善现相;如太阳照虚空,可有无量道金光。所以,菩萨知佛无相而常乐我净,是真实的烦恼解脱者;为度众生又可示现可知可见的无量身相。
怎么理解菩萨知于法相呢?菩萨知一切法是众生业力召感而生,不同的众生因业力不同而召感世界不同。各世界的法则;即客观规律和外部环境及自身形态的不同。世间诸法既可利益众生,又可毁灭众生;既可以利益善人,又可以利益恶人;如人离不开水,而水又能将人淹死等;大地生长鲜花,又有毒草,鲜花美丽可观而又有人因花粉而过敏;毒草能置人于死地而又能入药为人治病等。佛法在世间,信解行证可成就圣道;破重戒,谤佛法僧,造五逆罪要受到地狱重罚;不信不解不行之人,自然于六道轮回。佛慈悲善法不惩罚人,而三界法则不饶人。
怎么理解菩萨知于僧相呢?菩萨知法界不同而僧相有别;此世界的出家人为世间凡夫僧;一至四果罗汉和辟支佛为三界真僧;菩萨为十方法界真僧;佛为佛法僧一合相僧。

佛接着说,菩萨修行证道得微妙智慧,怎么不能见佛性和见法僧实相呢?因为菩萨虽具五眼,但慧眼功德不圆满,知见报身佛相和无量化身佛相,不见遍虚空法界的法性身佛相。众生之性虽是佛性,但被无明覆蔽,召感之身是轮回之物,报身没有功德证悟;既实有受报又等于虚无,不能独立于色相之外而存在,至中阴身时,也是有色相之身。
对中阴身,凡夫肉眼不能得见,有证悟得开天眼的人,一见便知。

佛接着说,涅槃是常乐我净,虽乐而不是受乐,只具足觉乐与妙乐。总的说乐分两种;一是寂灭乐,即报身佛的觉乐与妙乐;二是觉知乐,即化身佛示现的实相之体有受乐、妙乐、觉知乐。具足受乐、妙乐、觉知乐于一法性的为菩提乐。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若烦恼断处即可入般涅槃,那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烦恼已断;魔王说,世尊般涅槃的时候到了,佛怎么不入般涅槃呢?又有,诸菩萨于无量劫已断烦恼,而不能称为般涅槃,怎么唯佛独称为般涅槃呢?还有,若断烦恼不是般涅槃,佛怎么说此身即是般涅槃呢?再有,佛怎么告知魔王三个月后当入般涅槃呢?再有,佛如入般涅槃,怎么预定日期呢?
佛说,诸佛、菩萨于无量劫早已远离妄语,所说真实无虚。当时在菩提树下,魔王请佛入般涅槃是魔王真实不知什么是般涅槃。魔王认为,佛默然无语,不化度众生,就是入般涅槃。为此,佛今日不说佛法僧无差别之法,只说佛常住与清净二者没有区别之法;不说佛与佛性般涅槃无差别之法,只说佛法僧真常和永恒不变之法;不说般涅槃有无差别相之法,只说佛法僧真常实有不变之法。是什么因缘于三个月前对魔王说,佛要入般涅槃呢?因为,有的声闻弟子发生争论,当时有恶比丘多犯禁戒,受不净物,贪求利养,自称是几果罗汉,诋毁侮辱其他僧众,不尊重教义和戒律等;还在佛面前公开说,我们所言所行佛都知道,也没有制止这样做呀!这样的恶人,不遵佛教导。所以,才告知魔王,三个月后要入般涅槃。这样的恶比丘阻止诸声闻弟子前来见佛,阻止听闻佛法。说佛要入般涅槃了,只有诸菩萨才能见到佛,听闻佛法。而不说,佛是示现般涅槃,而实不入于般涅槃,佛法僧常住等。要知这些邪见恶人等,不是佛弟子,而是魔王同党。佛要在此双树间入般涅槃,而佛实没有入般涅槃;只是佛化身示现的肉身佛入般涅槃,而佛法性真身不入般涅槃,还要常住世间。而有些声闻弟子不明佛法;如见太阳西落而太阳实无西落一样。因为众生无智,心生颠倒,声闻弟子的智慧眼被烦恼遮蔽,不见佛般涅槃实相,对佛示现般涅槃生灭度想。所以,才告知魔王,三个月后要入般涅槃。因为,佛知迦叶菩萨于三个月后善根成熟,来佛所为众生请法;还有,五百力士三个月后能发菩提心;纯陀等五百人三个月后善根成熟;还有一部分外道人三个月后能断外道邪见之根等。所以,才告知魔王,三个月后要入般涅槃。在过去佛于尼连河边对魔王说,还没有多闻弟子的缘因,虽断烦恼,而不能入般涅槃。开始为五比丘说,又为五十人、五百人等说佛妙法等。这时,佛告知魔王,断烦恼是涅槃,不是般涅槃;只有见佛性后断烦恼的人才能入般涅槃。
涅槃为不来不去,不起烦恼,智慧于法无碍等。佛身心智慧遍满虚空法界,常住而无有变化,这才是般涅槃实相。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八种功德。菩萨受持此经,修般涅槃,要断除五事,远离五事,成就六事,修行五事,守护一事,亲近四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
断除五事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能让众生生死相续,不离重业,分散善念,三世受其控制,是众生烦恼诸恶根本,要方便断除。
远离五事为;一是身见;二是边见;三是邪见;四是戒取;五是见取。身见生贪著,边见生差别,邪见生罪恶,戒取生烦恼,见取生轮回。
成就六事为;一是念佛;二是念法;三是念僧;四是念天;五是念施;六是念戒。念佛、法、僧感佛恩而修道,念天是感天恩而精勤,念施是感众生恩而怜悯,念戒是善护清净行。
修行五事为;一是知定;二是寂定;三是身心受乐;四是无乐定;五是首楞严定。定能知空,寂定有悟,身心受乐为法喜充满,无乐定为不执著定乐,首楞严定为三昧智慧观。
守护一事为;常勤守护菩提心。
亲近四事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信顺一实为,唯一佛乘。
心善解脱为;善行智慧,解脱烦恼。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所说的心解脱,本来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爱想什么都行,还说什么善解脱呢?另外,性本是佛性无贪,那贪心又是怎么来的呢?
佛说,所说心本无所束缚,又有所束缚。无所束缚是个体独立,思维无限,这是众生的思维心。又有所束缚是业习因缘和合而有身体,体内诸根有需求的内动力,外有所需求的诸色相物质音声等;这时的心被内力和外力所束缚。性本无贪,而身随外缘红尘诸事,心也随习惯力而定;这样心被业习染污为贪。因贪而生因,因受报而为果;有多因受一果报,也有一因受多果报,因不定果也不定。
由此,世间有人说,天下无恶人,只有恶行;天下无善人,只有善行;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恶人可转为善人,是心转善;善人可转为恶人,是行转恶;善恶转化只在于心。诸佛、菩萨善非善,只是慈悲。

佛接着说,心解脱因缘有二个;一是随于生死;二是随般涅槃。随于生死,为身有五欲之需求,心为五欲需求而想,去追求满足,为身心俱贪著。有身心贪著因缘的业习,永远在六道中生死轮回,自被魔力控制而不知不觉。随般涅槃,为身虽有五欲需求,但心闻佛法而不执著五欲之乐,先断贪念;再启修断身贪欲。这样为先断因,再断缘,最后因缘共断,达到身心都不贪著。声闻、缘觉持戒修行,由身清净到心清净再到业习清净,为心随涅槃。菩萨是一切清净后,慈悲众生,让有缘众生也得清净为随般涅槃。
世间有的人认为狗猫很好,不劳而获;有的人认为鱼鸟很好,自由往来;可见众生的身心贪著恶习有多重,做人还贪著于动物的欲乐呢!

佛接着说,外道之人,若离邪见,放下我见,以平常心、平等心、求法心,听一听佛教经典;有智慧的人,再受三皈,依法修行,证悟后再发菩提心,也可得清净,随般涅槃。在家之人,有家庭、有事业、有生活等,俗务缠身。但能闻法启修,修行与事业两不误,身淡五欲之乐去其缘,心断五欲之乐去其因,也可身心清净而业习清净,得心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
8 D5 H( r& ~% l f e& r O

- u! O$ q; D- [1 L# v

涅槃降魔咒

6 C: b. c1 X, n) X) q: M7 {

! B: u+ G9 x/ t6 x! Y

* z4 X0 s2 N# T5 ^: w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3 a3 Y& S6 j ?+ `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六】
佛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九种功德。菩萨受持此经,修般涅槃,要成就五事;一是信;二是直心;三是戒;四是亲近善知识;五是多闻。
;坚信有出世间之法,坚信善行方便,信是道源功德母。有信之人才能修戒定慧,才能修布施等六度万行,才能证得圣性而解脱生死烦恼。
直心;直心是道,是直心说证悟,直心不生邪曲。但直心与善巧方便要结合起来运用,该直心时直心,该善巧时善巧,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善巧不碍直心,直心运用善巧,才能达到弘法利生的最佳效果。
;是根据众生五欲三毒习气而说戒,离戒修而无道,戒修才能圆成道果。
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超凡入圣的引路人;离开善知识引领是盲修瞎练,难成道果。
多闻;多听闻佛法,多听闻善知识教导;多闻可以千劫疑问一刻解,一语破凡见圣天。自以为是真愚蠢,轻法慢教最迷顽。

这时,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也是佛性不断,佛性中自然有无上正等正觉,也应该自然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呀?佛怎么还说要众生听闻佛法,受善知识教,三皈五戒十善业等持戒修行呢?
佛说,世上有两种人很稀有;一是不行恶法;二是有罪能悔。又有两种人很可贵;一是作恩;二是念恩。又有两种人很难得;一是咨受新法;二是温故不忘;如世间的学习新知识,不忘旧学问。又有两种人更稀有;一是造新;二是修故;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创新。又有两种人更可贵;一是乐闻法;二是乐说法。又有两种人更难得;一是善于提出问题;二是又善于解答问题。
在世间修行,以人身为本,人身以心为本,身心依法依戒为本,依法依戒修行又以证悟为本。
佛接着说,如病人遇良医有良药,其病可医;是比喻有缘众生能值遇佛和佛法住世,生死烦恼之病可以断除。如不遇良医和有良药者,是比喻与佛和佛法无缘,生死烦恼之病不能断除。如病人不得医;比喻一阐提,不信佛和佛法。不遇者和不得医这两种人,往昔也修过善,才得寿命。但寿命不定,受九种情况影响;一是吃不该吃的食物;二是嘴不离零食;三是消化不良还多吃;四是大小便不正常;五是有病不听医嘱;六是不接受护理;七是有病不治硬挺;八是传染病;九是纵欲。这九种因缘是由业习而来。从一果罗汉至辟支佛,若有缘值遇听受佛、菩萨所说深法,则能发菩提心。也如病人遇良医也有良药。若无缘值遇佛菩萨,又没有听闻到佛、菩萨所说深法,则不能发菩提心,也如不遇者和不得医。众生自然具有佛性,但不能自然成就;佛性既被无明覆蔽,又被业习牵引,不具足成就的功德。一阐提人值佛或听闻佛、菩萨所说深法,与不值佛或不听闻佛、菩萨所说深法都一样;虽有佛性而无信根,都不能发菩提心。一阐提可以理解为信不具,修善方便不具,佛念不具,智慧不具,善不具等。由此,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不能挡住作诸恶落入地狱,不能挡住作诸恶入三恶道。菩萨经常赞叹人的善处,不说人的短处;经常作善事,不作恶事;若有过失,及时忏悔,不隐瞒自己的过失;对小轻罪生大重罪想而不去做;如有质问,保持默然不语,争辩为有过失等,是菩萨所修直心。菩萨以直心,信有佛性,是佛弟子。以直心因缘,具足三戒。菩萨亲近善友是,为众生经常赞叹善道,不说恶道;若说恶道,必须说明不是善报。菩萨知佛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如有众生能听闻佛为其说法,能断所有邪见;如有众生能见到佛并听闻佛为其说法,能断应堕地狱因缘,得生人天;如有人能得佛亲传法门修行,一定证果;如贪欲心重的人能见到佛,能得以方便而为除之;如嗔恚心重的人能见到佛,能得以智慧而为断之;如愚痴心重的人能见到佛,能得以智慧语而为灭之;如极恶之人能见到佛,能以善法因缘受人天敬念;如病重之人能见到佛,能以福寿因而得健康;如作恶事业之人能见到佛,能以慈悲因缘得以舍离或改为作善事业等。菩萨具足多闻是,能读诵、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微妙章句,知佛常住,知法无定法。菩萨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而为众生说法,断除众生无量烦恼。在菩萨心里,又不生一念我为众生说法,我为众生断除烦恼。因为菩萨修空、无相、无作三昧,于诸众生不嗔不喜。所以,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诸法,来自性空,那就不应该再去修空啊?若性不空,虽然修空也不能得空啊?
这里是把自性本空与自性不空相对应提出问题。

佛说,一切诸法,来自性空;若不见空性,必落入诸有,又色相相续,不得入般涅槃,不得见诸佛、菩萨。
众生自性虽空,但被无明覆蔽,性空而不显,随心识诸缘转为诸有。修空是恢复自性本空,并不是新生自性本空。一切诸法,来自佛性真空中的妙有;是真空而不空,佛也不须再修空。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空是无法,那修空三昧,又能见到什么呢?
佛说,修空三昧,见不空法。贪是有性,不是空性。色性颠倒,众生生贪。
这里佛说见不空法是,菩萨空中存妙有;一是有性;二是有乐;三是有常。在世间法,众生有色身,身心有业习为贪性;众生没有修空,不能将色身业习空掉;才颠倒生心为贪。众生在世间有法性,诸菩萨出世间无法性,修空见空中妙有。在世间菩萨必修六度万行,证得出世间智慧后,出世间无六度万行;如阿难见亲属离世愁恼啼哭,而佛不但无愁苦,容颜更好,是佛证空寂,不见亲属,已得法忍。

佛接着说,菩萨受持此经能圆满成就第十种功德。菩萨为众生解说此经,显示佛性,从一果罗汉以上证圣位之人,都能信受,发菩提心而得入般涅槃

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众生于此经不生恭敬心呢?
佛说,佛入般涅槃后,有一些声闻弟子不修无证,不诵佛经,不闻佛法,而导致愚痴破戒,喜欢斗争和外道典籍,受畜一切不净之财,贪求供养,攀缘权贵等;放舍十善,行十恶法,无惭无愧。若见有人受持、读诵、讲解、流通此经,当被这些恶比丘杀害;还有,这些恶比丘还开会立下制度,攻击、排斥受持此经之人;还攻击此经是伪经,是外道邪见经,是魔说经等。这样的人不能信受此经,对此经不生恭敬心。那时如有众生信敬此经乃至半句,要知这样的人为佛弟子。如信修行,能得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
2 f3 K6 W; V" u2 n( l# m

1 x' Q# `" T; l; R. Q8 C

涅槃降魔咒

( y8 `/ S- z P: \0 g1 v

4 J" s+ t, t8 H: h1 u$ @8 Q; T, U

& V# J; C% z2 v- }3 E* c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2 Q5 M# t) h9 f5 d) [, F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
佛说,谁还怀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无因果等,现在都可问。
这时,师子吼菩萨说,请佛慈悲,我有些疑问。
佛说,你先等一等,待我向法会介绍一下这位师子吼菩萨。大众应对这位师子吼菩萨深生恭敬,尊重供养。因为,这位菩萨已于过去诸佛所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所以,今日欲师子吼。师子吼发声如雷震,有十一种作用;一欲坏其它动物;二欲试身力;三欲让住处清净;四欲让诸子知住处;五为群兽畏惧;六为熟睡方觉醒;七为诸兽不敢放逸;八为诸兽前来依附;九欲调伏大象;十为教诸子女休息;十一欲庄严同类。佛正觉智慧如师子吼,能摧破魔障,为邪见之人作皈依处,安抚畏惧生死众生,觉悟沉迷众生,让行恶之人醒悟,破外道六师的骄慢心,让声闻、缘觉之人发菩提心,让菩萨生大力心等。
师子吼,可以理解为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常住,无有变易。声闻、缘觉不能作师子吼,菩萨能师子吼。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佛性呢?怎么又称为常乐我净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不见呢?菩萨为什么不能了见佛性,唯佛能了了见呢?
佛说,能这样请法,一是有慧德之人;二是有福德之人。若菩萨能慧德、福德庄严,就觉知佛性。功德庄严是一地至十地菩萨所证;福德庄严是在世间修六度万行所得。功德庄严是诸佛、菩萨;福德庄严是声闻缘觉和新发意菩萨。福德庄严在世间有为、有漏、有报、有碍,不常住;功德庄严无为、无漏、无报、无碍,常住。
菩萨若无功德庄严,就不能知慧德与福德是一又是二;菩萨若功德庄严,就能知慧德与福德既是二,又是一。

佛接着说,佛性为出世间智慧,也为无我中道。中道有三种行;一是定乐行;二是定苦行;三是苦乐行。定乐行是菩萨怜悯众生,虽处阿鼻地狱而身如三禅乐;定苦行是凡夫行于生死,苦乐行是声闻缘觉有苦有乐。佛性为诸佛中道种子。道分下上中三种道;下道是梵天无常,误为有常;上道是佛法僧三宝是常,误为无常;中道是出世间智慧,见无常是无常,见常是常。生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无明召感;二是爱习牵引。两个方面中间,有生老病死苦。中道是既不著两边,又无两边,既是中间又无中间;能破两边的无明与爱习,又能破中间的生老病死苦。众生不觉中道,不知佛性,无常乐我净。能观十二因缘的智慧,是菩提种子,为佛性。能观十二因缘的因中因、果中果的智慧,实际是把业力召感到这个世界的程序秘密告知众生,也是把因果循环的规律程序化。这种智慧只有出世间才能证得,只有证得出世间智慧的佛,才能示现给众生;包含佛所说诸法,都是众生逃离三界火宅的方法,而众生愚迷不知,声闻、缘觉少智不觉。唯诸菩萨明了此义,在世间实修实戒,实证实悟,给众生作示范。
可是在世间,众生还笑这样的人傻,这样的人愚,太可笑了。真所谓,愚见智人傻掉牙,智人面傻心不傻,愚人心傻面不傻,圣人装疯又卖傻。

佛接着说,修善生天,行恶堕地狱。众生皆有佛性,修行一定能成佛,只是修与不修而已。佛于此经而说偈语,“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这里的有分三种;一是未来有;二是现在有;三是过去有。未来有是一切众生未来世能见佛性证菩提;现在有是一切众生现在都有无法解决的烦恼,今无清净心;过去有是过去世有烦恼已断,现在得见佛性。佛说一阐提有佛性而无善法;凡夫有佛性而不行善法;声闻、缘觉自行善法而不觉他人也行善法,得入涅槃而不见佛性;菩萨行人有出世间的智慧行世间法,用出世间的智慧说世间法,示范给众生只有行世间法,从禅定入手至菩萨种种三昧,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证得出世间智慧,把自己的佛性解脱出来,又带领众生从三界中把佛性解脱出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一切众生不能见呢?
佛说,一切凡夫虽有佛性而不得见,但不能说无佛性。众生不修善法,连自心都不能觉知,又怎么能见性呢!从入胎开始迷,到生老病死迷,死后被业习迷,又转入轮回迷。众生心不明,无智慧,上哪里去见佛性呢!在世间吾心是佛,是心作佛祖等;而出世间才醒悟,是性作佛祖,吾性即佛性,佛性即佛。世间为方便说,出世间为究竟说。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要圆满成就哪些法才能得见佛性呢?
佛说,菩萨要圆满成就十法,才能见佛性,但不明了。十法为;一是少欲;二是知足;三是寂静;四是精进;五是正念;六是正定;七是正慧;八是解脱;九是赞叹解脱;十是以般涅槃教化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少欲、知足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佛说,少欲是不求不取,少有所欲。知足是得少心不悔恨,为法事心不愁恼。欲有三种;一是恶欲;二是大欲;三是欲欲。
恶欲是;有的比丘心生贪欲,想统领一切大众,众生谁都不能超过我,四众弟子都必须供养恭敬赞叹我,一切人等都必须信受我说的话,国王、大臣、长者等也要恭敬我,我的衣食住行药品都必须是上等最好的,也为生死欲。
大欲是;有的比丘生于贪心,让大众都知我是佛,我是菩萨,我是罗汉等,实未证谓证,名为说法,实为利养。
欲欲是;有的比丘贪欲自在利养,不求解脱,只求生梵天、自在天魔天等。
若不被三种欲所害为少欲,若不贪三界之爱为少欲,若不求未来所欲为少欲,不求恭敬为少欲;得而不著是知足,得而不积是知足。这是凡夫的少欲知足。而圣人的少欲是一果罗汉,知足是辟支佛,少欲知足是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是菩萨。菩萨修持此经和大乘经典不少欲,菩萨欲见佛性不知足。若修行少欲知足的人,要先修寂静,一是心静;二是身静。身寂静的人,身不造作杀盗淫三种恶业;心寂静的人,身心都不造作杀盗淫三种恶业。身寂静的人,身日夜禅行于法喜之中,没有时间与四众弟子闲谈或参与四众弟子所作的事业;心寂静的人,心行佛法而不起一念贪欲、恚痴等烦恼念。但有的比丘,或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或心虽寂静身不寂静,或身心都不寂静。
身寂静心不寂静的人表现为;身坐禅于静处,远离四众人等,心里却想贪欲、恚痴等事。
心寂静身不寂静的人表现为;心无贪嗔痴之念,身却整日和四众弟子国王大臣等在一起。
身心都寂静的人表现为,身于坐禅清修,心清净于无染,顺逆二境不知喜怒之念。
身心都不寂静的人表现为,身不坐禅,口不说正法,意念邪见;身口意在是是非非之中忙碌。
另外,凡夫身口意于财色名食睡的贪欲业中;一阐提身口意于破戒、谤法、作五逆业中。身口意业清净的人,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于一切诸善业,是勤行精进。心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处的人,是行正念。有正念之人,必得三昧,是为正定。有正定的人,观诸法如虚空,是为正慧。有正慧的人,远离一切烦恼,是为解脱。得解脱的人,为众生说解脱法,是解脱永恒不变,解脱就是无上大般涅槃乐。得解脱的人,是诸烦恼火灭;又是房宅能挡烦恼风雨;又是于一切烦恼无所畏;又是洲渚(岛屿),四大暴流,不能漂起;一是欲暴,即欲望暴流;二是有暴,即色有暴流;三是见暴,即能见的烦恼暴流;四是无明暴,即不见的烦恼暴流;又是得一切毕竟乐。

佛接着说,出家之人若有四种病,不能证得果位;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此是出家人的四大恶欲,需要四种办法对治。头陀行中的粪扫衣能治为衣恶欲;乞食能治为食恶欲;山林树下能治为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治为有恶欲。能用此四种对治方法去掉四恶欲的人,是圣行之人,为少欲知足。少欲知足的人为寂静,有四种乐;一是出家乐;二是寂静乐;三是永灭乐;四是毕竟乐。证寂静四乐的人,得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慧、正解脱。少欲为喜欢清净修行,远离世间俗事;知足为既已出家,不生悔心;在空闲处修行,远离闹市为寂静。在空寂处精勤修行必证道果为精进;亲近修行此经为正念;随顺天行为正定;定住正定必有正知正见为正慧。具正知见的人,能远离烦恼束缚是解脱。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在树下、坟地、草地而坐,乞食或坐食,只有三衣为少欲;做过的事已经过去,心不生悔,为知足;修空三昧为寂静。证道果发菩提心为精进,心想佛常住无有变易为正念,修解脱为正定,得智无碍为正慧,远离有为和六根诸漏为解脱,远离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十相为般涅槃。破恶欲的人为少欲;虽烦恼没有破尽,但佛怎么修行我就怎么修行为知足。这样做的人,是得正念正定的直接因缘;自己喜欢这样做,又得到师与同修的赞叹,圆满少欲知足,得近于般涅槃门。得乐为寂静,持戒为精进,有惭愧为正念,不见心相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为正慧,断烦恼为解脱。见佛性有两种见;一为眼见;二为闻见。眼见是诸佛功德圆满,慧眼具足,为一切觉,见佛性如观掌中果,为明了见。而菩萨有一念无明未破,慧眼功德不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闻见是听佛说或见经说,听了不能相信不为闻见。一切众生至九地菩萨都闻见佛性,不得眼见佛性。十地菩萨具有慧眼功德眼见佛性,虽不明了,也知十分之八九。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 Z; o' N* O* F+ ?% q9 I( M; F4 {

2 F! I2 I$ r0 X0 J6 M

涅槃降魔咒

* Q( c. s$ k, \% d& }& H

' O/ N& T( E* B1 F

' @$ R7 J" C! q- u( J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_, p$ Y+ Y9 ?9 ~3 s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二】
佛说,如有人想见佛,应修行佛说十二部经,并受持解说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无法得知佛的心相,怎么能见得到呢?
佛说,一切众生想见佛有两个因缘;一是眼见;二是闻见。在世间若有人能见知佛所行善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知佛所有口德善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一切众生容貌无法与佛像相比,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听闻佛音声微妙殊胜于一切众生,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知佛作自在神通,等于眼见佛;若有人能见知佛以他心通观众生,等于眼见佛。因为佛是为众生示现身,为众生而说法;所以,见知为心见,等于眼见佛身。若值佛住世,有缘可见佛;佛入般涅槃后,读诵、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等于闻到佛。同时,众生虽身口意有恶业,见到佛像、佛经后不生嗔恨心,才等于闻见佛。这是眼见、闻见佛的第一种因缘。第二种因缘,值佛住世;见菩萨降生、舍太子位出家、参访外道仙人受无想定和有想非无想定后说不是正法、苦行六年、证菩提成道、说法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在世间有四种人怎么才能知他们的心行呢?一是有人行得很好而心不正不实;二是有人心很好而行不正不实;三是有人心很好行也正也实;四是有人心也不好,行也不正不实。
佛说,一是当与共住知;二是当与久处知;三是当与智慧知;四是当以观察知。观的目的是知其持戒还是破戒,亲近持戒,远离破戒。持戒有两种;一是能究竟持;二是不能究竟持。受持禁戒有两个因缘;一是修行持戒;二是不为利养持戒。佛持戒无有因缘,为究竟戒。菩萨若被恶人伤害,能保持心平气和,为成就菩提的毕竟持戒;即究竟持戒。于往昔时,有一只鸽子被猎师追逐,惊慌畏惧,落在舍利弗的身影里还是惊惶万分;而来到佛的身影里,身心安稳,惶恐即除。要知佛毕竟持戒,身影都有这么大的威力。受持禁戒,又有两个因缘;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正法持戒,要知不仅能见佛性还能证菩提;既是眼见又是闻见。受持禁戒,又有两个因缘;一是根深难拔;二是根浅易动。能禅行修定入空、无相、无愿三昧的为根深难拔。不能禅行修定,只求善业福报的为根浅易动。受持禁戒,又有两个因缘;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自身持戒落入善业福报;为众生持戒能见佛性,还能证菩提。
不究竟持戒的人,连声闻、缘觉的果位都不能证得,更不用说成就佛道啦!我们虽不能得究竟戒,但必须持究竟戒;学佛首先要学佛持戒,然后才能修定得智慧。如为利养持戒,不得见佛性,不能证菩提;虽听闻到经上说有佛性和念佛名号得功德,但于了义上等于白听白念,只种善根。

佛接着说,持戒的人有两种;一是性自能持;二是须他教勒。若受戒后,虽经无量世,始终没有忘记;但生值恶国、遇恶知识、遇恶时恶世、遇邪恶之法等,一切邪念邪见都被不忘失之戒同时止住;此时,虽无受戒之法,但能保持当初受戒时那样的持戒修行,为性自能持。若因师僧得戒,虽得戒还需要师僧教导才能持戒,为须他教勒。持戒的人又有两种,一是声闻戒;二是菩萨戒。
声闻戒包含沙弥戒与比丘戒。从发菩提心至证菩提阶段,修行所持是菩萨戒。从修白骨观至证得阿罗汉阶段,修行所持是比丘戒。修白骨观是静坐观想,是禅行的初始阶段,静坐禅行是诸法门的修行基础。而现在有的四众弟子,静坐禅行不要了,见谁静坐禅行就攻击是外道。一本经书,一句四字洪名,受了声闻戒就是罗汉了,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就等着往生极乐世界了。我劝这样的人,别做梦了,醒醒吧!先替自己负一点责任吧!同时,才能替众生负责任。我知这么说会有很多人不高兴,但是当这些人证道后,回顾因缘时,会知今日所讲没有误人。要知持声闻戒修行的人,不能见佛性、证菩提;受持菩萨戒而修行的人才能见佛性、证菩提。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是怎样的因缘才能受持禁戒呢?
佛说,因缘持戒为心不悔,心不悔为受乐,受乐为远离,远离为安稳,安稳为禅定,禅定为实知实见,实知实见为生死过患,知生死过患为心不贪,心不贪为得解脱,得解脱为得无上般涅槃,得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为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为见佛性,菩萨性自能持究竟戒。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但能受持此经,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乃至见佛性,不生不灭,自然而得;皆是此经功德,法性自然。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持戒修行可得涅槃,可示现肉身涅槃如灯灭,怎么得常乐我净的呢?
佛说,受持禁戒因缘是信受正法,能信受正法是亲近善友,能亲近善友是有信佛之心,能有信心是听法后理解;听法与信心两者互为因果。涅槃无因,涅槃之体是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涅槃无因,果是怎么来的呢?
佛说,涅槃之体毕竟无因,因一切诸法无我,而涅槃真实有我,涅槃之体是佛性;如珍珠上有一层灰尘,用水与布抹去灰尘,只是恢复珍珠原貌。而珍珠不是因为水与布抹去灰尘才有的,不是珍珠生成之因。珍珠比喻佛性;水与布比喻身心与佛法;灰尘比喻无明;抹去比喻修持证得的智慧;恢复珍珠原貌比喻得涅槃之体,故涅槃无因。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见佛以及见佛性是什么法义呢?
佛说,佛身有两种;一是常;二是无常。无常之身,为度一切众生方便示现之身,是看得见摸得着之身。佛常身为解脱之身,有的人能见到,有的人见不到。诸佛、菩萨能见到,一切众生不能眼见,只能听闻见。众生眼见的是佛的色相,不能见无色相而为解脱相的真佛。佛性也分有色与无色两种;一是有色佛性为佛示现证得菩提;二是无色佛性为凡夫不得见,十地菩萨得见而不明了。佛性如金矿石,金矿石必定有金,但须开采、运输、冶炼等,才能得见黄金。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求佛性只能向内求而不能向外求呢?
佛说,众生佛性自不见有,外不见无;栓不住,抓不着。但又如矿石之金,确实又有。矿石内为有金,矿石外为无金。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需要正因和缘因呢?
佛说,正因是身有佛性,缘因是相信有佛性。依法持戒修行,才能得见佛性。只有正因,没有缘因,众生还是众生,不能见佛性。有缘因无正因,久修无果,等于虚无,还有什么佛法僧可谈呢!因为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又因缘而灭。所以,见佛性必须是二者合而为一,才得成佛。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人说,我是由八部分组成;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第八识;那怎么去掉这八识见到佛性呢?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不是有佛性之身都是佛身。色相不能见佛性,见佛性需要智慧之性。智慧来源于修戒定增长的无量功德,不是自心想有就有,也不是他人让有就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没有诸佛所说法,怎么得知众生皆有佛性呢?
佛说,世间回答所问有三种情况;一是转答;如怎么持戒,在不明白戒相的情况下,只要照着做就行。二是默然答;如有人问自己,佛性在哪里,不回答就是回答。三是疑答;如一小孩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妈妈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现在告诸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修学属于转答,只要你照着做就行;不能把佛性拿给众生见,等修行成道后,自然就能见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过去已灭,未来未到,怎么说等人长大后才能知呢?另外,世间人如没有儿女,就说没有儿女;而当下众生见不到佛性,怎么说众生皆有佛性呢?
佛说,如世间人种油菜籽,有人问在做什么呢?回答是将来要吃油。等油菜丰收取籽榨油,是此言不虚。按此法理,说未来有,是真实的。又如一人骂国王,数年后国王才知有人骂,下令将其抓来拷问;骂人者说,那是过去的事儿了,我现在没有骂啊!国王说,你过去骂过我,我今日还在世呀!下令将骂国王者杀掉。按此法理,能说没有过去吗!还如到陶瓷厂买瓷瓶,可厂里只有泥而无有瓷瓶,人能说该厂自称陶瓷厂是妄语吗!按此法理,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是虚妄吗!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不知自有佛性,怎么得证菩提呢?就因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正因就能证得菩提吗?
佛说,众生色身、色目障其思维心,有些看不见的物质,可借助于外力见到;如今日的显微镜观细菌。而佛性无色无相,借助外力无法见到,只能通过修持,除掉各类烦恼障碍,使佛性自我显现出来。只有这个正因,才说得证菩提。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要有正因,还要有了因才能见佛性吗?如树长在地上,自然由细变粗一样。
佛说,佛性本有,不须了因;若本无佛性,了因何了。如火烧木,木先生长而后烧,因木有火性。按此法理,一切法本有生灭,而佛性没有生灭。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不让他一出生就知有佛性呢?
佛说,众生由无明业牵,无此因缘。
众生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即众生业缘不同,佛性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以业缘而生,不以佛性;怎么菩萨以业缘能成佛,而众生皆有佛性却还有一阐提呢?还有落入三恶道呢?一阐提无有因果的断灭想是怎么产生的呢?菩提以什么法因缘趣向佛道呢?众生的佛性是不是本来没有,因发菩提心而后才有的呢?
佛说,因为众生之心不是佛性,佛性有常而心无常。一阐提心无常而断善根堕入三恶道。所以,菩提心不是佛性。众生于无始劫来,自造无量无边恶因缘,虽有佛性,如珍珠落入污泥之中。菩萨也有佛性,如珍珠已出污泥,光泽闪闪,成为宝用。菩萨大慈大悲,广行善业而无恶业因缘,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成于佛道。众生不见佛性,是众生不愿见佛性,如水顺流而下,难以返回源头一样;不听闻佛法,不持戒修行,不发菩提心,难破坏其诸因缘和合,佛性随和合流转。僧为和合相,和合有两种;一是世间和合;二为出世间和合。世间和合为声闻僧,出世间和合为菩萨僧。世间僧无常而佛性有常,出世间僧僧常佛性也常。世间和合为十二因缘,出世间和合为诸佛。众生皆有佛性,修持佛法有退、有不退二种。退转的人有十三种情况;一是心不信;二是不作心;三是疑心;四是吝惜身财;五是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为什么让众生永灭呢);六是心不堪忍,受不了清规戒律;七是心不调柔,不能忍辱;八是愁恼;九是不乐;十是放逸;十一是自轻己身;十二是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烦恼;十三是不喜欢佛法。还有六种情况可坏所发菩提之心;一是吝法,知而不说;二是于众生起不善心;三是亲近恶友;四是不勤精进;五是自大骄慢;六是营务世业。还有的声闻一听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苦行才能成就,畏惧苦行便生退心。还有五种情况退菩提心;一是喜欢外道出家,戒律轻少;二是不修大慈大悲,众生与己无关;三是好求法师过罪,自己一步笑百步;四是常乐处于生死,知有烦恼,不舍烦恼;五是不喜欢受持解说佛说十二部经。还有二种情况退菩提心;一是贪著五欲乐;二是不能恭敬三宝。不退转菩提心的人,有四十八种愿行;一是自觉修行;二是常发菩提心;三是回向功德;四是亲近善友;五是常闻深法;六是不贪五欲之乐;七是遇苦难磨练心志;八是见同修生欢喜心;九是护持善根;十是对众生的打杀等生大慈心;十一是深自喜庆,今生听闻法音,又增善因缘;十二是发愿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等;十三是多有财富;十四是不生骄慢;十五是常受持十二部经典;十六是让众生于我不生恶心;十七是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十八是身口意业不与恶交;十九是能施一切众生安乐;二十是身戒心慧不动如山;二十一是受持正法,不惜身命财;二十二是不为福业正命自活;二十三是心无邪曲;二十四是受恩常念,小恩大报;二十五是善知世中所有事艺;二十六是善解众生方俗之言;二十七是心不懈怠;二十八是话常柔软,口不宣恶;二十九是能让人和合;三十是愿世间衣食丰足,无疫病之事;三十一是众生财富自在;三十二是愿世间无刀兵之劫;三十三是恭敬父母师长;三十四是对怨憎生大慈心;三十五是常乐修行;三十六是不于声闻、缘觉心知足;三十七是不修外道,破除邪见;三十八是得法自在,心自在;三十九是见有为法之过;四十是为度众生苦行心不生悔;四十一是常生欢喜,不生妒心;四十二乐供三宝;四十三是受戒持佛戒;四十四是忏悔业障;四十五是不作诸恶;四十六是能明了佛性;四十七是善能护持无上正法;四十八是圆满六度万行。菩萨于菩提道中无有退悔,无始劫来不见菩萨有退悔。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为什么不退转道心呢?
佛说,菩萨怜悯一切众生,修行佛的三十二相因缘,得不退菩提之心。三十二相是功德所成就。
修行人一旦证得果位后,道心坚固;若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的期限就确定了。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品的新发意菩萨所享天福,三界天福所不能及,何况品位菩萨。所谓菩萨的苦行,在世间是化身菩萨所行,心里无苦的境界,身体有极乐世界的待遇。另外,苦行是相对极乐世界而言是苦,与众生相比是乐,与三界天人相比还是乐。一些人不明真相,心里喜欢得到菩萨的救度;又怕苦行不愿发菩提心去成就菩萨,是无智慧的表现。
菩萨行人与凡夫在境界上是不同的;一是菩萨行人在布施上;对待财物看的非常淡,不义之财不取,认为是有业报;同时,接受供养都是担业;在供养三宝时,同时种悲田。二是在持戒上;认为戒不是约束人身口意的,而是人就应该是这样,主动自觉喜欢去这么做。三是在忍辱上受人欺辱、诋毁、谩骂等,心里感激是大善知识,帮助去掉了业力、助长了道力、增加了慧力;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会付出堕地狱的代价来助我成就道业。四是在精进上;世界珍贵的是时间,多一分一秒的修行时间最幸福快乐;同时,什么脏活、累活主动去做好;有人认为劳作是惩罚或受苦;在菩萨行人这里恰好相反,他认为是众生恩赐给我积功累德的良机五是在禅定上;定中充满法喜,定中充满智慧,心里认为没有禅定就等于没有修行,不能静坐行于禅味中,就失去修行人的意义。六是在般若上;笑天下可笑之人,如驴牵磨;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溪水秋风。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0 x& x! ?8 U& y9 t4 n, a% w. F

9 G- X9 r# |* g+ k

涅槃降魔咒

+ o# i8 _: Z; @% C9 g1 E4 i6 A

6 H/ |& T) v3 c0 [3 H- W/ Z* w; ]2 ]4 f. T

& l7 b4 t7 S0 j3 X$ E3 _" G# X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 x: `0 z. q9 R4 [8 p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诸法有两种因;一是正因;二是缘因。而众生五蕴生灭,与二因是什么关系呢?怎样解开五蕴对二因的束缚呢?
佛说,众生所修善恶业,只是早与迟的事。众生的五蕴也是这样,此灭彼生,灯明暗灭,灯灭暗生。现在身中五蕴灭,中阴身五蕴生;二者不会同时出现在身中。中阴身五蕴,人的肉眼看不见,天眼或有天眼通的人能见到,定中也能观到。中阴身有三种食;一是思食;二是触食;三是意食。中阴身有两种情况;一是善业果;二是恶业果。善业果随善业因缘到行善之家受生而心生欢喜;恶业果随恶业因缘到行恶之家受生而心嗔恨;即中阴身善恶觉观不同,有三种烦恼;一是于母生爱;二是于父生爱;三是于父生嗔。受生后中阴身五蕴坏掉,入人身五蕴。人身五蕴有两大因缘能束缚正因和缘因;一是贪爱;二是无明。贪爱和无明使人心见境界产生四种颠倒;一为无常见常;二为无我见我;三为无乐见乐;四为无净见净。有此四颠倒,才作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善觉观中阴身生人后,其中与佛有善缘的人,有机缘见到佛、僧人和善知识,闻受佛法,得大智慧,有正知见,厌于生死,于五欲不生欢乐,破除贪心,修八圣道,得无生死,为得解脱;如火遇不到薪则自灭一样,生死灭则五蕴灭,就解除了五蕴对正因与缘因的束缚。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人的五蕴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怎么束缚正因与缘因的呢?
佛说,五蕴集中反映在烦恼上,烦恼是标,五蕴是本,离五蕴无烦恼;烦恼又是本,五蕴又是标,离烦恼无五蕴。众生有烦恼为束缚,无烦恼为解脱。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眼不自见,刀不自伤;怎么理解众生是名色,又被名色所束缚呢?
佛说,名色束缚众生有二种;一是内名色身口意,有生存需求为束缚;二是外名色诸有,可满足需求为束缚。众生与名色,如同左手摸右手,是一身二臂自用;若离名色为解脱。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有名色为束缚,阿罗汉未离名色,是不是有束缚呢?
佛说,解脱有二种;一是子断;二是果断。子断为断烦恼,阿罗汉为子断,烦恼已尽,名色不能再束缚。但没有果断,阿罗汉不见佛性,圣果没有离开三界,名色烦恼之根没有除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烦恼是众生,众生即烦恼;众生为五蕴,五蕴即众生;五蕴是烦恼,烦恼即五蕴;为什么将此比喻为灯与油呢?
佛说,比喻有八种情况;一是顺意比喻;二是逆意比喻;三是现时比喻;四是表面与此无关,暗里却说明法理的比喻;五是先比喻后说法;六是后比喻先说法;七是说法前后都比喻;八是能用什么比喻就用什么比喻,只要能说明法理就可以遍喻。比喻还有少分喻,多分喻,全部喻三种情况;如佛面如满月为少分喻;如乳似水蜜为多分喻;如糖似蜜甜是全喻。按此法理,用柱、灯、芯比喻二十五有,灯油比喻爱,灯光比喻智,灯的热量比喻圣道;由此灯光智慧破无明黑暗,油尽则爱尽,灯灭为生死灭。虽有灯名与色,而油尽灯灭不受束缚。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五蕴空无所有,是谁在受教修道呢?
佛说,一切众生有念有心,念能念生念灭,却又能相续不断。由此,受教的是身心,修道的也是身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法念念灭又念念相续,身心是怎么修行的呢?
佛说,法虽念念灭而由于心不断绝,能使善心增长。初修不见效果,久修道果自成。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果罗汉证果后,再来时虽生恶国,独能持戒。那么一果罗汉此处五蕴灭,为什么不生到净妙的国土,怎么还说生恶国而不作恶业呢?
佛说,一果罗汉虽生恶国,道果不失,以道力而不作恶业。一果罗汉虽此处五蕴灭,生天后再来人间换了另一个五蕴之身,仍是一果罗汉的道力;如孙子承受祖父的家业一样,财产仍归自家人。
诸位应注意,在心里一定不要轻视一果罗汉的果位,这个果位已入圣人流,永不会再有人以下四道。没有这个果位为基础,什么发菩提心和往生极乐世界等,都无从谈起。同时,这就是说,佛法不在语言文字上,在功德上,在道力上,在证悟上,在心行上。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佛所说偈,“比丘若修行,戒定及智慧,当知是不退,亲近大涅槃;”那怎么修行戒定慧呢?
佛说,若有人为自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受持禁戒,不能护持无上正法,只为利养和畏惧三恶道,这不是修持戒律。真正修持戒律的人,受持禁戒时,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在修行时自觉持戒,身口意自然不破戒,不用刻意去持戒,也不去想持戒有什么果报,也不用想毁犯戒有什么恶报,修行人就应是善行之人。若有人修行禅定,为自度和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等,不是真正的修行禅定三昧。真正修行禅定三昧的人,于众生中得平等心,让众生得不退法、得圣心、得大乘、为护无上正法,引导众生也修持佛法,禅行三昧,见佛性等。这样修行时,不去执著三昧,也不觉得自己比众生高一等,也不去想自己有什么果报,修行人禅行三昧是自然而然的事。若有人修行智慧,为自得解脱,为自断烦恼,不是真正的修智慧。真修智慧的人,众生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让众生都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修行时,不去执著智慧,不用想我有智慧,不用想将来有什么果报,修行人自应证得智慧。同样修行戒定慧,两种发心,结果不同;一是得声闻果;二是得菩萨果。佛赞叹菩萨修行戒定慧的发心,护念菩萨善行。
两种发心不同,所行所作自然不同,所证道果也自然不同。所证道果不同,是功德不同。

佛接着说,修行于戒能破坏众生十六种恶律;一是为利,养食羔羊或养肥转卖;二是为利,买来羔羊屠杀;三是为利,养食猪崽或养肥转卖;四是为利,买来猪崽屠杀;五是为利,养食牛犊或养肥转卖;六是为利,买来牛犊屠杀;七是为利,养肉鸡卖;八是为利,买来肉鸡屠杀;九是钓鱼;十是打猎;十一是抢劫;十二是把领头的动物杀死食肉;十三是网捕飞鸟;十四是两舌;十五是狱卒;十六是用咒术驱用动物。众生若能永远不作这十六种事,为菩萨修戒。
戒为止恶而善生,戒又为恶行与善行的标准,戒又为大慈大爱的道德底线。持戒修行的人,一定是信仰佛教的人,也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更是有清净功德的人。
佛接着说,修行禅定,入空无身三昧等;让众生去掉颠倒心,去修行禅定,得断世三昧等。若能自修禅定,又引导众生修禅定,为菩萨修行禅定。又有,修行智慧,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都有恶,五蕴为我,苦乐是我,生灭是我等。若自修智慧,又引导众生修智慧,为菩萨修行智慧。修行戒的人,为身寂静;修行禅定三昧的人,为心寂净;修行智慧的人,为坏疑心;坏疑心的人,为修行道;修行道的人,为见佛性;见佛性的人,为证菩提;证菩提的人,为得般涅槃;得般涅槃的人,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十八界)、一切诸谛、得常乐我净。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不生不灭是般涅槃,怎么不是涅槃呢?
佛说,众生不生不灭为有始有终;即开始修道,至入般涅槃为终点站。涅槃是始与终的中间站。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生灭法无始无终;无始无终怎么不是涅槃呢?
佛说,生灭法都有因果;何况生灭法是常式,不是常乐;涅槃之体无有因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涅槃应该有因有果呀!因为佛说偈语可以为证啊!“从因故生天,从因堕地狱,从因故涅槃,是故皆有因;”另外,佛告诸弟子修戒定慧,这不是因吗?罗汉、菩萨等不是果吗?
佛说,因为涅槃无因,是根据佛性不从因生而说。破烦恼是果,但此果不是从修道而生,而是通过修道见佛性,佛性自断烦恼。所以,涅槃无因无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性是众生共有,还是一人一个呢?若是众生佛性不一不二,佛性如空,有佛性有众生,怎么能平等呢?
佛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样共有。若众生依法修行,则自见佛性。若不依法修行,则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一切众生以因缘亲近;即血缘关系、共同利益、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等。而诸佛慈悲众生,怜悯众生,是众生皆有佛性。在宇宙中,佛与众生同样拥有佛性,在佛性上说是一体同悲,佛与众生平等。在世间说,众生佛性是各个有,在出世间的菩萨境界上还是名个有;成就佛道时,也由愿力不同,佛国土各异。而在佛的境界上,佛与众生佛性相同而生慈悲。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怎样依法修行才能自见佛性呢?
佛说,依法修行如人走中路圣道,佛性如路中间有一棵树的树影。行人在此可乘凉,却不能将树影带走;又如人进城,人人走桥与城门,谁也不能把桥与城门背着走。进城如依法修道,城门、桥比喻佛性。众生虽皆有佛性,依佛性可以走路、桥、门,却不能见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一人修行圣道见佛性,能不能影响他人呢?
佛说,众生在世间修行圣道是有障碍的,身障、烦恼障和业障等,对他人会有影响。众生在世间修行不是一个起跑绒,也不是一个终点,是以因缘业力不同而不平等。若在圣人无漏的正道上,无有障碍,一切平等。
有人问,禅密法师,人人平等,为什么佛法不传承于我而传承他人;还有的人东奔西跑又寻求密法呢?不要白费草鞋钱,要修好当下,佛菩萨不会误人。按此法理,应该明白,传承要择根基,法师要观察人的业力因缘,起跑线是不平等的。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身千差万别,佛性是怎么为一的呢?
佛说,如牛奶中有毒,把牛奶加工成奶粉,人吃了照样会中毒。众生也是这样,业力召感形体不一样,而佛性没有变化。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入般涅槃怎么选择此城呢?是由于此城被诸佛微妙功德庄严吗?
佛说,首先,选择此城入般涅槃是报恩。往昔无量劫,有一善觉劫。那时,有一憍尸迦圣王在此地建城。这位圣王百岁时对人民说,我听佛说,一切诸法都是无常。若有人修十善法,能断无常大苦。从那时起,初闻佛名号,受持十善法,持戒修行,发菩提心,教化无量众生,说佛常住法。因往昔因缘,选择此地涅槃,是报此地往昔养育之恩;也是告诸众生,佛与弟子受恩能报。其次,选择此地双树林间涅槃是有因。往昔有一四天王名善见,见长子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也舍王位来此双树间修道,得菩萨慈悲喜舍等。当初的善见天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不舍有因之地,也是不舍有缘众生。然后,选择在此说涅槃经是愿力。往昔无量劫,此城国王有太子出家证菩提,入般涅槃时在此说涅槃经。在法会上听完此经就发愿,愿我释迦牟尼成佛时,佛名、弟子名要与这尊佛一样,说涅槃经地点也一样。佛践行愿力,也是告诉众生,佛不会忘失愿力。最后,选择此地入般涅槃是与此国人民有缘一是初出家时,此国国王遣使臣供养,并请证道后先来此国说法度人。当时,佛默然接受。二是在此国降伏毒龙,度脱摩诃迦叶等弟子。三是在此国为国王说法,度人民无量;同时,度脱欲界天以下天众无量。四是在此国度舍利弗、大目犍连弟子。五是降伏外道徒众,在此国各地遍造寺庙;又建祇陀园精舍说法道场。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 D% E$ @5 f# U1 o: ]

% g% b/ ?0 e% V$ N1 t+ |

涅槃降魔咒

( u% c) [6 k% Y9 o1 k- \9 q! E

$ x) j0 y8 U+ v6 D6 _

6 g& {) ~4 d2 z/ j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v5 x! S6 X2 D" p3 E9 Z8 M: H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四】
接上一品,六是降伏外道六师;破除师徒邪见,外道徒众归依佛门。七是教比丘修不放逸法;放逸的人有五种果报;一为不得自在财利;二为恶名流布于外;三为不施舍贫穷之人;四为不愿见四众人等;五为不得诸天之身。还有十三种果报;一为乐在世间作业;二为乐说无义之言;三为常乐睡眠;四为乐说世间事;五为常乐亲近恶友;六为懈怠懒惰;七为常被他人所轻;八为记忆力差;九为乐处边地;十为自控能力差;十一为食不知足;十二为不乐空寂;十三为所见不正。八是教化贪欲的人修白骨观。九是教化大长者;大善业福报火不能烧,毒不能害。十是能利益无量众生。此地东方双树比喻破无常而得真常;北方双树比喻破于不净而得于净。西南四树比喻常乐我净四法,又表示四天王护持佛法。婆罗树花果常茂,比喻佛法久常。于此双树间入寂定,是为大般涅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为什么选择二月入般涅槃呢?
佛说,二月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载,花果繁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信服乳汁)。比喻让众生知诸无常,破众生世间贪爱,众生闻法欢喜,弟子善根成熟等。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初生、出家、成道都是八日,为什么入般涅槃选择十五日呢?
佛说,十五日月盈无亏,表示入般涅槃有盈无亏。具体有十一种表示;一能破诸暗;二让众生知什么是道什么不是道;三让众生知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四除暑热得清凉乐;五能破坏萤火高心;六息一切贼盗之想;七除众生畏惧恶兽的心理;八能见难得一见之花;九是莲花合拢;十是月明行人可进路;十一让众生快乐。又有,选择月满之日,还有十一种表示;一是破众生无明大暗;二是广说正道破除邪道;三是让众生明白生死、邪险、无常与涅槃、平和、正大的区别;四是让众生远离贪欲嗔恚热恼;五是破坏外道无明;六是破坏烦恼诸贼;七是灭除畏法心;八是让众生发广种善根心;九是让众生远离五欲心;十是让众生趣向大般涅槃行;十一是让众生乐修解脱。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比丘能庄严此婆罗双树呢?
佛说,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确理解每句义,通达深义并为人解说,高兴地利益众生,就是庄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庄严之比丘是不是阿难呢?
佛说,得天眼通的比丘则能庄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阿尼楼驮比丘天眼能见三千大千世界无有障碍,这位比丘能不能庄严呢?
佛说,若有比丘少欲知足,心常寂静,勤行精进,念定慧解,则能庄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摩诃迦叶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佛说,若有比丘为利益众生,不为利养,修行禅定,通达无争三昧的圣行与空行,则能庄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须菩提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佛说,若有比丘善修神通,一念之中能作种种变化,一心一定,能作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两种结果,则能庄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目犍连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佛说,若有比丘善修大智等,成就慧根,于怨亲中心无差别;若听到佛入般涅槃,是无常,心不忧戚;若听到佛常住不入般涅槃,心不欣庆,则能庄严。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舍利弗比丘可以这样,能不能庄严呢?
佛说,若有比丘能说众生皆有佛性,得金刚身无有边际,常乐我净,身心无碍,得八戒自在,则能庄严。八种大自在为;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能示一身如尘土那样无量,大满于三千大千世界;三能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于无量诸佛世界,无有障碍;四能以自在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众生都能见到;五能身体六根互用;六能无想得一切法;七能以戒定慧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其义不尽;八能如虚空不可见。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只有佛能做到这样,其他比丘不能做到,那请佛大慈,常住此婆罗树林吧?
佛说,一切诸法性,在无有因缘之地是无住而住;即佛示现肉身不常住,而佛法身不以因缘而常住。若说佛肉身在此常住,是色法、是骄慢、是有为法、是空无法、是二十五有、是一切凡夫、是有边身。由此,佛肉身不能在此常住。肉身无常住而法身常住是,佛性如虚空,是金刚三昧坏一切住,是如幻无终始,是无边法界,是知一切法而无所著,是住与不住一样有佛力,是布施、是持戒、是忍辱、是精进、是禅定、是智慧、是修四念处、是佛不住而住。佛的化身可以化现到有众生的无边世界;在无边世界里,有无有(妙有)、无生、无死、无相、无击、无缚、无著、无漏、无为,唯有般涅槃的常乐我净。今日,佛在此城入大般涅槃三昧的深禅定,只是大众见不到而已。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是什么缘因而入深禅定呢?
佛说,为度脱诸众生,让没有种善根的人种善根,已种善根得以生长,善果未熟的得以成熟,善果已熟的得以趣向菩提;让轻贱善法的人改为尊重善法,放逸的人远离放逸。为与文殊师利诸大菩萨讨论佛法;为教化喜乐禅定的人如何得深禅定;为教化圣行、梵行、天行等众生知不同行有不同的法;为教化放逸比丘和不知少欲知足的比丘及畜养不净之物的比丘等;让众生知能有机会听闻一次禅定法是多么难得,以此因缘,故入深禅定。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般涅槃以何因缘为无相呢?
佛说,般涅槃无有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相。若著相的人,见相就会生疑心,疑则生爱,爱生束缚,束缚有生、有死、有无常。若不著相的人,则不生疑心;无疑则无爱、无束缚;无束缚则不受生、不受死,就得常。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比丘能断十相呢?
佛说,若有比丘经常修行三昧定相、智慧之相、舍相,就能断十种相。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定慧舍三相呢?是不是定就是三昧,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修行到心在一境为得三昧;慧舍也是如此呢?
佛说,你所说缘于一境,无有诸缘,不是三昧。你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也不是那么回事。三昧是善行修证定中所得;在三昧中观一切法是智慧之相,无有异相为舍相。在定中若取色相,不能观到色是常还是无常相,为三昧;如观青山无非广长舌等。在定中能观到色的常相还是无常相,为智慧之相;如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若在三昧中智慧观一切法平等相,为舍相;如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菩萨久修三昧,才修行三昧中的智慧;若修证到三昧与智慧同样时,才能成就舍相。菩萨智慧力多而三昧力少,不能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而智慧力少,不能见佛性;诸佛定慧相等,明见佛性,见佛性是舍相。证得定相,为奢摩他,能灭自身一切烦恼,能调自身诸根三恶;能让身口意寂静而不造杀盗淫三业,远离五欲,能清除贪嗔痴三浊法。证得慧相的人,为毗婆舍那,才能是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证得舍相的人,为毕叉者,才能是平等、不争、不观、不行。定相有世间定相和出世间定相。世间定相成就声闻、缘觉,出世间定相成就诸佛、菩萨。定相有上中下三种;下者是四禅天以下的凡夫定相和外道诸天定相;中者是声闻、缘觉定相;上者是诸佛、菩萨定相。根据上中下三种定相,定相有退、住、进、能大利益四种情况;退是凡夫定相,住是声闻缘觉定相,进是菩萨定相,能大利益是诸佛定相。定中三昧有五智三昧,五常念三昧,六观三昧,七觉分三昧,八解脱三昧,九次第三昧,十种十一处三昧,十无所有一切处三昧等。慧相有三种情况;一是众生智慧,为破相;二是圣人智慧,为总相;三是诸佛、菩萨智慧,为别相。舍相是用智慧观四谛、十二因缘,而舍离三界。修定相三昧有三种情况;一是不放逸;二是得大智慧;三是得自在。修智相三昧有三种情况;一为观生死有恶果业报;二为增长诸善根;三为破一切烦恼。修舍相三昧为证菩提,度脱众生。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
: {: m3 m6 ]- |9 ]0 b5 f# m

- z. B8 ^( B$ I. W

涅槃降魔咒

' i$ ~7 y5 i9 G& N

' d5 e- f% a7 g" G

0 D3 n5 \% m4 t* H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6 k8 G) V6 m( Z5 d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五】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智慧能破烦恼,为什么要修定呢?
佛说,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智慧。若说智慧能破烦恼,不完全准确。准确地说,应是自性具足智慧,烦恼自断。一般的修行人,只能说有智慧能转烦恼。因为智慧之性念念生灭,怎么能破烦恼呢!灭有两种;一是性灭;二是毕竟灭。若性灭就不是智慧所灭;若毕竟灭,如火烧物,物尽有灰,智慧灭烦恼能有灰吗!智慧不但不能灭烦恼,就是让烦恼远离都不能,烦恼生灭不是人为控制的;只能是有了烦恼,有智慧的人在境界上转为菩提。若要自性断除烦恼,就必须修定。有定才生正智正见,烦恼自灭。依此法理,在诸经中说,若有比丘修行禅定,在定中才能观五蕴生灭之相。若不修行禅定,世间之事不能明白,何况出世间的菩提行呢!修行的人,若无禅定可能于平处颠倒坠落,心缘异法,口说异言,耳闻异声,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
在这里,诸位应知修行人若未修禅定,未证人、法二空,就是不明佛法真相,会把正法说成外道,会把魔说混为佛说,最后自负因果。修行禅定不分法门,不是单一禅宗,佛没有说哪个法门可以例外。
佛接着说,修行人若修行禅定得三昧,能大利益众生,直至成佛。菩萨有两种法能大利益众生,是一定二智。修行定慧能调摄五根,能忍众苦;常摄其心,不令放逸;不为利养而行非法,客尘烦恼所不能污;不为诸邪异见所惑,常能远离诸恶觉观,不久成就菩提。菩萨若修行定慧,四颠倒之暴风不能吹动,外道邪师不能动摇,诸邪异术不能诳惑,常受微妙第一安乐。菩萨若修行定慧,能解佛深秘密义,受乐不欣,逢苦不戚,诸天世人恭敬赞叹。菩萨若修行定慧,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心得般涅槃之乐。定相为空三昧,慧相为无愿三昧,舍相为无相三昧。菩萨善知定时、慧时、舍时,又不去执著,是行菩萨道。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知时非时是什么法义?
佛说,菩萨若有执著,于受乐时、说法时、精勤时、解义问答时、亲近恶知识时,布施重物时、广行世间善法时、豪富之人恭敬时,而生骄慢心。这时,不宜修慧,宜应修定,去掉执著,而除骄慢。另外,若有菩萨勤修精进,身不得乐,心生悔意,是钝根的缘因,不能调五情诸根,诸垢烦恼势力旺盛,自疑戒律盈亏。这时,不宜修定,宜应修智。若菩萨修行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时,不宜修舍。若有菩萨修行定慧起烦恼,这时,不宜修舍,宜读诵、解说十二部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是为舍的显修。若有菩萨修行定、慧、舍相和合,以此因缘,必得无相涅槃。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以什么因缘为无生、无出、无作,得安稳灭度呢?
佛说,菩萨修行定慧舍,以无相因缘观,无因缘为无生,无为为无出,无造业为无作,不以五根见有为而离颠倒,教化众生为皈依,坏六贼为安稳,诸烦恼火灭为灭度,离觉观为涅槃,远离世间是非为寂静,离相不死为无病,一切无为无所有。如是定观,为见于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需要修多少法才能成就见一切无所有呢?
佛说,菩萨需要修行十法,则能明见涅槃无相至无所有。十法为;一是信心具足;即深信佛法僧常住,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都有佛性。不相信说佛也有生老病死及修苦行,不相信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和出佛身血,不相信佛毕竟入于涅槃,不相信正法灭尽。二是净戒具足;即若有人受菩萨具足净戒,虽不与女人和合,但见女人时相互用开玩笑的语言戏笑,或听见窗外有女人诸音声时,心生爱著,或见男人与女人在一起相伴相抱时心生贪著,或见男女相伴后起念生天受五欲乐等,这其中有其一的人,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让清净戒杂染污秽,不再是净戒具足;菩萨清净持戒是,不为戒,不为戒具足,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菩提,不为涅槃,不为声闻、缘觉,只为最上无为,护持禁戒,这样才是净戒具足。三是亲近诸善知识;即若遇能说法、信戒、精通佛理、布施等有证悟智慧的人,自亲近并教化众生去亲近,是菩萨亲近善知识。四是乐于寂静;即身心寂静,能于定中观诸法甚深法界为寂静。五是精进;即专心观四圣谛,假如头上着火都不能转移其专心,为精进。六是念具足;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七是软语;即以实语、妙语、时语、真语、先意问候语予人。八是护法;即爱乐正法,乐说正法之义,流通传播正法,为护正法不惜身命。九是具足慈悲喜舍;即菩萨见有同修同戒的人,要给予关心爱护,供养所需物品等。十是智慧具足;即观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为智慧具足。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供养不同的人,得福报不一样,以供养不退菩萨或最后身大菩萨和佛的福报不可称计,那纯陀供养佛是受无量福报还是证菩提呢?供养佛的善报不可尽,那为什么谤法、作五逆业、毁四重戒、一阐提的罪有尽呢?
佛说,因为,有两种人能得无量功德;两种人为;一者善问;二者善答。善问为请法,善答为精通法。二者合为一时,既自己受益,又广度众生;所以,功德无量。又因众生业有轻有重,又有决定报和不决定报。决定报是作业后不惭不愧,不决定报是作业后有惭有愧。所以,有的重业可作轻报,有的轻业可转重报。有智慧的人,以智慧力,依法行做,可让地狱重业转为现世轻受。愚痴的人,现世轻业转为地狱重业。一切堕入地狱的众生,于苦受中自知恶业、自有悔意,才有重罪有尽。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业有定报,修清净梵行求解脱还有什么作用吗?
佛说,业定得果报时,不应求修梵行解脱来抵消果报。业不定果报时,应在一惭二愧三不新作的前提下,修梵行求解脱。因为远离恶业,必得善果;远离善业,必得恶果。所以,只有修道,才能解脱业的束缚。
业定得果报时,如木已成舟,无法还木于林。业不定果报时,如指林为木,木仍有机遇为林。但有的人专做恶业,认为做完恶业,一出家修梵行求解脱就无果报,可以吗?还有的出家人,一边修梵行求解脱,一边又犯戒作恶业,能有可能不受果报吗!只有于迷途知返后,在一惭二愧的前提下,不造新业,了去旧业,同时修梵行才能得解脱。一切圣人修道,是为坏定业得轻报,让不定报的业不受报。若人离开修道得解脱,永远也不会摆脱业报。若人作善业就永远安乐,作恶业就永远受苦,这种情况不能改变,谁还修道求解脱呢!由此,业定报与不定报要靠自心智慧,不是哪人说报就报,说不报就不报。而是三界法则唯心造,善恶果报靠自心。在业定报与不定报中,定业有报定和时定。报定有定报时不报,以因缘和合而定,有现世报、下生报、后世报。不定报是善根重的人有智慧,能让重罪为轻受;恶习重的人愚痴,能让轻罪为重罪。知业有定报而勿作恶业,知业无定报惭愧改恶业。

佛接着说,菩萨已无地狱业,但为了度众生,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往昔此地球人寿命百岁左右时,无量众生受地狱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地狱身为诸罪人广说、分别说十二部经,坏诸罪人恶果报,得生人天,唯一阐提除外。另外,在此贤劫中,无量众生堕畜生中受恶业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畜生身为之说法,化牛马鱼鸟等无数身,坏诸畜生恶果报,得生人天。还有,在此贤劫中,无量众生堕饿鬼道,食吐汁、脓血、粪尿等,寿命无量万岁,听不到水浆的名字,或见水为火,或雨湿身为火烧身等业报。我释迦牟尼发愿受饿鬼身,说法度脱,得生人天。再有,在此贤劫中,我释迦牟尼发愿到屠夫、打猎、网捕、贪欲、女身、恶身中去受身等,为之说法,让他们改恶习行善业,命终后生天或生人中听闻佛法。菩萨于各道中去受生不是现世报、下生报和后世报;而是慈悲众生,是化身示现,是愿力所为。菩萨说现世报,是用身命财而演绎,而不是用话空说;如我释迦牟尼,往昔示现一商人,与提婆达多各领五百人去海上采珍珠,遇台风,船毁人亡。因善力因缘,我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没有死,被风吹上一个小岛。提婆达多大哭欲求死,一人见状赠两粒宝珠相救。宝珠价值无量,本来一人一颗,可提婆达多起贪恶心,趁我释迦牟尼熟睡时,刺瞎双眼,抢夺宝珠而去。这时,来了一位女人,问恨不恨提婆达多?我释迦牟尼答言,不恨!女人问怎么能证明你不恨呢?我释迦牟尼说,若心中有恨,双目永瞎;若无恨,双眼立即完好如初。话语落时,双眼已完好,这就是菩萨演绎所说的现世报。再有,我释迦牟尼往昔欲度南天竺一大王和诸众生。这位大王名为迦罗富,性格暴烈恶毒,骄慢自大,年轻貌美,喜乐五欲。一日,大王与其眷属、宫人、婇女出游城外。我释迦牟尼欲断这些人的贪欲心,而为说法。这位大王见状,便生恶心,问你是阿罗汉还是不来果的罗汉呢?我释迦牟尼回答,未得果位。又问,修行以何为戒?我释迦牟尼回答,以忍为戒。这时,大王先命人割其耳朵,又割鼻子,又断手足。又问,还以忍为戒吗?四天王见此情景,心生愤怒,忽起狂风,飞沙走石。这位大王心里畏惧,长跪我释迦牟尼面前,苦苦哀求听一听他的忏悔。我释迦牟尼对他说,心里无嗔无贪。大王说,怎么知大德你心里无嗔无贪呢?我释迦牟尼当即立誓,若心真实无嗔无贪,让身恢复如初。发愿后,立即恢复如初。以此因缘,大王和诸众生而得度脱。
菩萨愿力示现的下生后世之身,也如同现世报一样,示现有报而实无报。
佛接着说,菩萨若得菩提时,即于此世界修行得往生极乐世界时,往昔一切诸业都得现报。修行人现世受业报有两个因缘;一是功德不够,业障现前,障其修行,业力毁其道力。二是现世报业,了去前业。作恶业得现世报的很多;如国王不作善业,其国降灾,天降恶雨后洪水泛滥等。再如有人告诉猎人动物在什么地方,其手臂受伤或断掉等等,都属于恶业现世报。作恶业下生受报的也很多;如一阐提和犯重戒与作五逆业下生堕地狱等。作恶业后世报主要是轮回,对号入座。善业也有现世报、下生报和后世报。愚痴的人造作恶业,不定作定报,而是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报却去地狱受报。有智慧的人,造作恶业定作不定报。应下生报为现世报,重报改为轻受,应地狱报改为人中受。智愚不同,报果不同。有智慧的人如有眼走路;愚痴的人如盲人行路。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缘因让众生现世轻业为地狱重受呢?又是什么缘因地狱重罪为现世轻受呢?
佛说,让众生现世轻业为地狱重受的根本缘因是愚痴。若人不知修行身戒和心慧为愚痴,不能自控五情诸根为不修身,不能受持清净戒律为不修戒,不能调伏自心为不修心,不修圣行为不修慧,不修身为不能具足清净戒体,不修戒为受畜八种不净物,不修心为不能修行定慧舍三相,不修慧为不修梵行。另外,不修身不能观身,不能观色等;即不明人生真相。不修戒为不能安乐众生,不能护持正法;只是受下戒,受边戒,为自利自调戒,只为生天受乐因缘。不修心为心散乱不能专守自心境界,不能观身不净,不能观受是苦,不能观心无常,不能观法无我。不修慧为于恶业中不能善护自心清净,心念妄起。还有,不修身为不能深观是身无常,不能久住还充满危险,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修戒为持戒不圆满,不修心为禅定不圆满,不修慧为般若不圆满。再有,不修身为贪著我身;即身是自己的,虽无百年寿,却有千年心。不修戒为自身作十恶业,不修心为于恶业中不能控制心念不动,不修慧为心不能分别善恶诸法。再有,不修身不断我见,不修戒不断戒取,不修心趣向地狱,不修慧不断痴心。再有,不修身不能观自身过处,常抱怨他人;如他人不论有什么大恩,一个不顺意就翻脸。又如自己怎么想就怎么作,完全不去想其他人什么感受;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把戒律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修戒为不能观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一切善法根本、一切树本之本。戒是诸善根之首,戒是一切善法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护身铠甲,戒是灭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的桥梁。不修心为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五欲难满,诸恶根本。不修慧为不观智慧有大势力,能坏诸恶业,能坏无明黑暗;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成就诸佛诸菩萨的种子。
若从出世间说,有见身相为不修身,有见戒相为不修戒,有见心为上中下善恶等为不修心,有见慧相、慧因、慧果和上中下慧等为不修慧。若有不修身、戒、心、慧的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心里畏惧自作恶事会堕地狱,而又常作地狱行;如听到有人劝作恶有报时,不以为然,认为地狱有何可怕。于是作小恶心不生悔,作大恶心想隐瞒。这样的人,所有现世的轻报,都转到地狱受极重恶果。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世间人是什么缘因让现世轻报转为地狱重报呢?
佛说,有五种缘因;一是愚痴无智;二是善根微少;三是恶业深重;四是不知忏悔;五是不修善业。同时,还有五种情况;一为恶习恶业;二为贪财不受戒的约束;三为远离善根;四为不修身、戒、心、慧;五为亲近恶知识。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能转地狱报为现世轻受呢?
佛说,修身、戒、心、慧,能观诸法空性;即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行,不见修行者,心不分别,是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能让地狱果报转为现世轻受。这样的人,对往昔所作极重恶业,也能思维观想,我恶业虽重,但不如善业;如黄沙百斤,不如黄金一两;又如一斤盐投入长江,饮水不觉咸味等。同时,发露罪业,忏悔除恶;再增加智慧力,减少无明力;再去亲近善知识,修行正见;再受持十二部经典,见有受持大乘经典的人心生恭敬;再供养三宝修福等,能让地狱重业转为现世轻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
2 M o0 ?+ \& t) s6 G P8 M+ H

% ~# i" u# a! _. J7 i

涅槃降魔咒

' g$ F; ~8 K2 d* e# z

: f, u$ o& U2 ^' H; g1 ]/ s

1 b7 y @5 }8 \9 \! z9 F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2 q X x, D+ Z: j3 a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六】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业果不定,众生又有佛性,修行八正道应得涅槃乐,是什么缘因没有得到呢?既然众生皆有佛性,应自然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还须修八正道呢?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须依善知识说法修行才能证道呢?
佛说,如恒河边上有七种人,第一种人,入水就没,因为既无力量又不会游泳。第二种人,入水虽没又出,出而又没;因为有力量而不会游泳。第三种人,入水就出,出而不没;因为虽没有大的力量,但会游泳。第四种人,入水就没,没而又出,遍观四方;因为没有力量而会游泳。第五种人,入水即没,没而又出,出而即去;因为心里畏惧。第六种人,入水即去,游至浅处;观察追赶的怨贼是近还是远。第七种人,游水至对岸,登上大山,远离诸怨贼,受大快乐。此河比喻为生死大河,七种人比喻被烦恼怨贼追赶欲渡生死大河的人。第一种人比喻一阐提;若有一阐提人为生活所迫剃发出家,身披法服;然而去亲近恶友,听受邪法,说众生身即是五蕴,那就是色大、受大、想大、行大、识大,如众生死则五大永断,修行善恶诸业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什么善恶和善恶报应呀!由此,一阐提为断善根、恶业重、没有信力,没于生死河而不能出离。一阐提有六种因缘沉没于三恶道中;一是恶心炽盛;二是不见后世;三是业习烦恼;四是远离善根;五是恶业障满;六是亲近恶知识。同时,还有五种情况让一阐提沉没于三恶道;一是当着比丘的面作违背佛法的事;二是当着比丘尼的面作违背佛法的事;三是随便用出家人的物品;四是当着母亲的面作违背佛法的事;五是于僧团内部生是非。另外,还有五种情况让一阐提沉没于三恶道;一是常说无善恶果报;二是杀发菩提心的众生;三是喜欢说法师的过失;四是颠倒说佛法与魔法;五是为攻击佛法而听佛法。一阐提常说,出世间的佛法僧谁见了,根本没有;而世间的佛法僧哪个常住了,通通是无常,用世间无常否定出世间的常住。第二种人想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而沉没不能出;这种人能亲近善友,相信善恶果报,修行净戒,受持经典,常行惠施,善修智慧。而根性愚钝,不修禅行,只会顺境修持,遇逆境就忘失修持;如遇恶友,身心随恶友而去,不再修行身、戒、心、慧,听受邪法;若再值恶世、恶国,就会断诸善根,不能出离生死大河。第三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而于中途沉没而不能出;这种人能亲近善知识,相信佛法僧常住,也受持经典,修行戒定慧。虽根利而缺少福德,只有一至四禅境界,于中途沉没生死大河。第四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遍观四方,于中途沉没而不能出;这种人亲近善知识,信心坚固,受持经典,解说十二部经,乐于惠施,根利信慧无退转。虽有福德而心有执著,执著于声闻四果,不发菩提心,而于中途沉没生死大河。第五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不足,心里畏惧,于中途沉没而不能出;这种人因亲近善友而得信心坚固;因信心坚固而受持读诵解说十二部经典;因弘法而乐于惠施,并修行智慧;因利根而信慧不退转。缘觉虽能自渡而畏惧苦行,不发菩提心,而于中途没于生死大河。第六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因善根具足,游至浅处观察,于中途虽不沉没但也不出;因菩萨在浅处观察,发愿要渡众生,离生死而示现生死,观烦恼怨贼而破烦恼怨贼,示现于生死大河。第七种人,发心要渡生死大河,得到彼岸高山安乐;彼岸高山是佛,又是般涅槃,受安乐是佛性常住。
按此法理,众生皆有佛性而没有得大涅槃乐,不是佛法僧三宝有什么过处,而是众生烦恼的过恶。犹如大地,有农民耕种则有丰收;而农民不耕种则无丰收一样。

佛接着说,众生虽有佛性,须先修行无漏圣道,然后才能得见佛性;如人渴乏遇井,虽有水而不得饮,需要有取水工具;又如芝麻,没有经过加工过程不能变成香油。善知识如良医有好药,但病人遇不到良医而病不得治。众生虽有佛性,但造作诸业,或善或恶,佛性随业力和合众生,待业果成熟时受报。这些因缘和合众生不知,只有菩萨尽知。由此,要亲近善知识,求过来人指点迷津,才能遇良医用好药治烦恼大病。但是,众生不要执著皆有佛性,就如同磁石吸铁一样,不去精勤修善,不去积福培慧,就等待佛性这块铁被佛那块磁石吸去而成佛道,可能吗!尽管众生流转生死,而佛性不退失掉。众生虽不见佛性,却妄猜佛性;如盲人摸象,不知象貌;有的人说色三十二相是佛性,有的人说受身有乐是佛性,有的人说十二因缘是佛性,有的人说行十二部经是佛性,有的人说平等之心是佛性;还有人说离五蕴有我,我是佛性,我得自在。如此六种说法不是佛性,又没有离开佛性。众生离开五蕴,而没有另一个我。而佛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大自在才是我;按出世间说,才是佛性。
由于没有清净的择法眼,妄猜佛性很可怕,易产生鱼目混珠而误人误己。

佛接着说,大慈大悲是佛性的具体体现。因为,大慈大悲与菩萨如影随形,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大慈大悲;所以,为众生皆有佛性。大喜大舍是佛性的具体体现;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大喜大舍,喜乐菩提,舍三界二十五有,为众生皆有佛性。大信心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有大信心圆满六度万行功德,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六度万行,为众生皆有佛性。一子地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于众生得平等心,生一子想;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一子因缘,为众生皆有佛性。四正勤力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积极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努力;即一是已生恶令永断;二是未生恶令不生;三是已生善令增长;四是未生善令得生。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四正勤力,为众生皆有佛性。十二因缘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知佛依十二因缘而常住;众生也能修行菩萨的十二因缘法,为众生皆有佛性。四无碍智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得四无碍智,能教化众生;众生也能修行菩萨行,证得四无碍智,为众生皆有佛性。顶三昧是佛性的具体体现;菩萨证得三昧最上境界,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众生也能修行菩萨道,证得三昧,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不是五蕴和我,但离开五蕴和我的世间法,又无处寻佛性。众生执著五蕴和我颠倒则生邪心,以致堕地狱;而离开世间法寻菩提,又如兔上角,根本找不到。佛有愿力度众生,才随顺世间示现肉身;菩萨发愿想度众生,才随顺世间示现众生。佛、菩萨示现于世间而不染著于世间,而众生不知出世间而染著于世间。众生要见佛性,要从世间的五蕴和我修起。启修须依四法;一要相信佛法;二要持戒修行;三要受持读诵供养此经;四要亲近供养善知识。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大众中有很多人不信此经,能信此经的人是不是不可思议呢?
佛说,能听闻到此经的人,即使今生不相信;但未来世一定相信此经。听闻此经,已种善根,依法修行,一定得见佛性。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不退转的菩萨怎么自知决定不退转呢?
佛说,当以十种苦行自试其心;第一种苦行是日食一麻一麦等七七四十九日,看一看自心能否忍受;能忍受不退不转的人,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二种苦行是由于第一种苦行,身瘦如柴,其目如井底之星,肉尽肋出等;在这种情况下,不退菩提心;为破众生之苦,让众生得到安乐,内财、外财以及身命,如弃乱草一样供养给众生;能如此供养众生不退不转的人,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三种苦行是,剜身肉为灯,受此大苦还自责其心修持的有差距;认为这样的苦不及地狱苦的百千万分之一;这样的苦只是一时之苦,而于地狱受大苦恼是百千万劫;认为这点轻苦都受不了,还怎么能于地狱中救度众生;作此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四种苦行是,为法因缘能以头目脑髓手足血肉供养给众生;为法因缘能忍以钉钉身、投崖赴火等无量诸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五种苦行是,为破众生苦恼,愿作大畜生身,以血肉供养众生;此时还对众生起怜悯心,让众生不要再生杀害之想;虽愿受其畜生身,而无畜生之业;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六种苦行是,为度脱畜生道众生,发大誓愿到畜生道受身,受熊、鸟、鹿、兔、羊、猴、鸽、蛇、龙等身,受畜生身而不作畜生恶业,为畜生演说正法,让听闻到正法的畜生快速转离畜生身;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七种苦行是,若于饥荒之世,为救众生苦,受龟身、鱼身等无量身;愿众生食我肉时,离饥饿苦,发菩提心;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八种苦行是,若于瘟疫流行,愿作药树王,让众生取其根茎叶花果皮等,让众生远离病苦;愿食此药的众生信受佛法;受这样的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九种苦行是,若有众生为鬼所病,愿受鬼身,大鬼健身、多眷属身,使病鬼见闻后离去,使得病众生离病苦;这样勤修苦行,虽有烦恼而不污其心,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十种苦行是,修六度万行之行,不求六度万行之果;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受诸苦恼时,其心不退不动不转,一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为什么一些人,发菩提心又退失菩提心,行菩萨道又退转菩萨道?就是行此十种苦行时,既不见功德增长,又遭诋毁杀害等事,才产生退失与退转。

佛接着说,菩萨深知生死多诸罪过,观般涅槃,有大功德,为众生处在生死中受种种苦,心无退转,是菩萨不可思议。另外,菩萨无有因缘而生怜悯,不为受报而施恩于众生,是菩萨不可思议。还有,众生是为自利而修行苦行,菩萨是为自利的众生而修行苦行,是菩萨不可思议。再有,菩萨为坏怨亲所受诸苦,修平等心;菩萨见诸恶不善众生,若批评、若软语,修大方便;菩萨少财物时,众生来求,心量不小;菩萨于佛出世时,受生边地身,如盲身、如聋身等教化众生;菩萨知众生所有罪过,为度脱还与共行,随其意加以教化;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相,还为众生受种种苦行;菩萨受身兜率内院,有命胜、色胜、名胜,而心无求;菩萨于诸天不生骄慢,常生喜心;菩萨于天宫不乐五欲,只为法事化身充满十方;菩萨从兜率内院降,大地六种震动;菩萨示现入胎、住时、出时天降祥瑞等,是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示现受生边地,示现残疾人,以多种方式教化众生;既让人生自忏心,又让人生自信心。同时,又让人种悲田,得大功德。

佛接着说,此经有八种不可思议;一是渐渐增深;二是深难到底;三是同一咸味;四是潮不过限;五是有种种宝藏;六是大身众生;七是不宿死尸;八是一切万流入之,不增不减。渐渐增深有三事;一为众生福力;二为顺风而行;三为河水入不增不减。此经微妙,是经义渐渐深;从五戒至十戒、至二百五十戒、至菩萨戒;从一果罗汉起至证佛果,怎么行持,都是渐渐深入。深难到底;声闻、缘觉虽无烦恼,不是常住为深;一切法中无有挂碍,虽有佛性,不说决定为深难到底。同一咸味;一切众生同一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又一因一果一甘露;即常乐我净,为同归一味。潮不过限;佛弟子能受持此经,宁失身命,不犯清净戒,为潮不过限。有种种宝藏;此经显示无量佛法和声闻功德,缘觉功德,菩萨功德,佛功德;还有无量三昧,无量智慧等,为多有宝藏。大身众生所居住处;诸佛菩萨为大身、大智慧、大心、大庄严、大调伏、大方便、大说法、大势力、大徒众、大神通、大慈大悲,能容一切众生,为居住处。不宿死尸;死尸为一阐提,为破戒,为生活逼迫出家而作违背戒律之事,为佛法天道所不允许,不能容留。不增不减;众生平等,同一佛性,不生不灭,为不增不减。

师子吼菩萨向佛请法说,佛示现肉身,为什么不化生示现,而选择胎生呢?
佛说,一切众生胎卵湿化四种生法;而听闻佛法以后,不再有卵生和湿生。当劫初之时,一切众生都是化生而来,男女同现,先有鸡后有蛋等。那时,佛不出世,因为众生没有形成传统观念、文化心理等,无法接受佛教。现在,人类文明已经形成,佛出世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不再需要化生。若化生无父无母,也不会被人类所接受,而无法度脱人这道众生。而且,还要让人造诸恶业,为不让其作诸恶业等。所以,佛要随顺世间,选择胎生。同时,为护持佛正法。护持佛正法有两种;一是内护;二是外护。内护为身口意守持禁戒;外护为让族亲、眷属或徒众等守持禁戒。若佛化生来此世间,则没有外护众生受佛教化,故不受化生。我释迦牟尼有父有母,众生还误为佛是幻化,不愿受佛教。为证实佛不是化生,为利益众生积福德,佛肉身火化后,得有碎身舍利,让众生供养。由此,诸佛都不化生,而受胎生。
这时,师子吼菩萨合掌长跪,以偈赞佛;“如来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今为众生演一分,唯愿哀悯听我说。如来能施众安乐,为诸众生修苦行;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4 00:41 , Processed in 0.1716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