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之孙,号皇曾孙)出生数月,也因太子事,连坐囚系狱中。丙吉奉诏治巫蛊狱,心知太子受冤枉,怜悯皇曾孙无辜系狱,特选派谨慎忠 厚女子,保护养育,丙吉每天再三来狱探望。
# C+ v5 _  d1 {* v: k' @6 Z- T  武帝后元二年,望气家观望星相云气奏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闻之,下诏凡囚拘狱中犯人,无论轻重罪状,一概格杀,使者夜间抵达,丙吉闭门拒绝 使者不纳并说:“别人无辜处死尚且不可,何况皇上亲曾孙呢?”使者不得入,还奏皇上,武帝闻言醒悟,因而赦免天下。皇曾孙(后为宣帝)被赦免后,丙吉闻知 故太子妃史良娣外家,有母贞君及兄恭,便载皇曾孙托付史氏教养。
5 ~+ i' |6 f" h- L- _  到了昌邑王被废,朝廷议立新帝,尚未决定时,丙吉建议霍光说:“当今社稷宗庙,天下群生之命,全在将军之举,皇曾孙病已在宫妃外家,已十九年,博通经 术,才能优异,仁慈爱人,行为安详而节和,可以嗣孝昭皇帝之后,愿将军详大义,决定大策。”霍光听许,于是迎立皇曾孙病已即位,是为宣帝。
& j( L+ N6 H( ]2 L7 K3 [  宣帝即位后,丙吉绝口不说前恩,后来有宫婢自说保育之功,言辞中牵引到廷尉丙吉知道内情状况,宣帝亲自见问丙吉,然后才知丙吉有旧恩,宣帝对他这种不居功的德行,大为称叹,于是封为博阳侯。 0 i- l, w1 F* P
  丙吉临当封侯时,忽然害病,宣帝深虑丙吉一病不起,夏侯胜深明善恶吉凶,洪范五行奏说:“臣闻有阴德者,必享福乐以及于子孙,如今丙吉未获善报,定非 不治之疾,请陛下宽心。”不久丙吉果然痊愈,受封博阳侯,代魏相为丞相,世称贤相,死后追加封号为“定”,子孙继承侯位,直至王莽篡汉时才绝。
# j0 i! O: i. h. P: D+ o. n# a& H
3 ^9 M# L) @2 V9 ~! P. X刘 宽 1 I- `5 B4 j$ r- ^& n- \
  刘宽。华阴人。有失牛者。就宽车认之。宽下驾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送还。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 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示辱。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自责。见父老慰以 农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日有所化。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宽曰。羹烂汝手乎。封逯乡侯。子松。官宗 正。(刘宽传) - G4 `  w$ Y; s' O
  刘宽东汉华阴人,字文饶。为人有德量,涵养深厚。有一次,乘牛车外出,遇见有人遗失牛,找上刘宽的牛车来辨认,刘宽默默不言,随即下车徒步回家。经过 片刻,失牛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亲自送还刘宽并叩头谢罪说:“我很羞惭,愧对长者,愿任随长者处罪。”刘宽和言悦色地说:“世间相类之物,容易认错,幸劳你 送回来,这有什么好谢罪的呢?”邻里都佩服称赞他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德量。
: n+ Q; l6 r1 m4 _# o4 ]  汉桓帝时,征召刘宽授官尚书令,又升为南阳太守,推举掌理三郡。刘宽办理政事,仁厚宽恕,属下官吏有了过错,只以薄鞭轻罚,以示耻辱而已。推行政事有 功,皆让给属下,灾殃变异出现,便引咎负责。见了父老,慰问乡里及农田之事,对少年勉励他们善事兄长,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渐渐深受感化。
4 y7 C: P4 a6 a: C  刘宽性情温良,从未发过脾气,即使在急迫匆忙时,也未曾见他容色严厉,言辞急迫。夫人也感到奇异,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想激他忿怒。有一次正当刘宽要 赴朝会,衣冠装束整齐时,夫人命侍婢奉肉羹进入,故意翻倒沾污了刘宽的朝服,刘宽神色不变,仍然和祥关心地慰问侍婢说:“肉羹是否烫伤了你的手?”他的宽 宏度量,竟然到此程度,海内闻风都尊称他为宽厚长者。 7 I. K! }1 E- F* b4 h: o& @
  到了汉灵帝时,刘宽官至光禄勋,封为逯乡侯,其子刘松官为宗正(管宗籍)。
, J7 e1 N& B, R. U. W
1 k  ~; O/ c. H" F% f* t  ^文 翁 + t! \5 h+ ~* A; s
  文翁。为蜀郡太守。仁爱。好教化。见蜀有蛮夷风。乃选小吏有才者。诣京受业。数岁成就归。以为右职。后有至郡守刺史 者。修学宫于成都。招子弟入学。常选学宫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行县。选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民见而荣之。争欲为学宫子弟。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 师者。比齐鲁焉。文翁终于蜀。民为立祠。岁时祭祀不绝。至今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传) 
7 c0 D, T+ c1 a. H- Z8 A1 e2 I" ]3 T" `  文翁汉朝舒县人(今安徽省卢江县),少年好学,精通春秋。景帝末年,任用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中部)。仁慈爱民,崇尚教化,见蜀郡人民有夷狄蛮横习 俗,于是选派有才智的小吏,到京都从师受业,数年后学业成就回归蜀郡,便以高职任用,后来有的升为郡守,也有官至刺史者。 * x2 Y. T, f: I9 q* D
  文翁在成都,修建学宫,招收子弟入学攻读,常选品学优异学宫僮子,使在旁侧训练办事。每次出行巡视县内各地,都选派通明经术,行为庄敬谨慎者,随行左 右,使传达教令,百姓见了都引为荣幸,争相入学宫进修,要当学宫子弟,由此蜀郡文风大化,各地闻风宗仰。凡是由蜀地到京都来求学者,犹如来自齐鲁(孔孟降 生之地)一般,受人敬仰,另眼相待。 ; S# H! ?: A0 A& s! T
  文翁在蜀郡逝世后,人民感念他的德教,为他立祠供奉,逢年过节祭祀不绝,直到于今,蜀地人爱好文雅,乃是受文翁教化影响所致。
4 k( h/ z2 v8 t8 G- ~* G7 a; A
4 b& S' J2 |, k& a薛包─孝悌善报
  t; N8 L% s  a* s) c( O, c. c  薛包。笃行至孝。父娶后妻。分包出之。包号泣不去。至被杖。乃庐于舍外。旦入洒埽。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昏晨 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父母殁。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顿废也) 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吾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辄复赈给。拜侍中。称疾不起。有诏赐告归。加礼焉。年八十余 终。(刘平传序)。 ; e% o7 Z2 v0 k6 V% {+ d8 ~2 W
  薛包后汉人,为人敦厚,事亲至孝。不幸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再娶后妻,后母心怀偏私,不愿与薛包同住,要他迁出,薛包伤心痛哭,不忍离去,以至遭受父母 杖打,薛包不得已于是只好顺从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屋独居,每天早晨照常入内洒扫。父亲愤怒未消,又驱逐他,于是薛包就到里门另搭茅屋居住,心中毫无嫌 怨,每天早晨仍然回家请安,夜晚为父母安铺床席,倍加谨慎孝敬,委婉事奉,从不间断,希望能得父母欢心。经过年余,父母惭愧,回心转意,于是让薛包回家居 住,从此全家和乐相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享天伦之乐。 , Q. c% k! ]0 [8 ]) \2 d
  父母去世以后,其弟要求分析财产,各自生活,薛包劝止不了,便将家产平分,年老奴婢都归自己,他说:“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年久,你不能使唤。”田园庐舍 荒凉顿废的,分给自己,说道:“这是我少年时代所经营整理的,心中系念不舍。”衣服家具,自己挑拣破旧的,并说:“这些是我平素穿着食用过的,比较适合我 的身口。”兄弟分居以后,其弟不善经营,生活又奢侈浪费,数次将财产耗费破败。薛包关切开导,又屡次分自己所有,济助其弟。薛包如此孝亲爱弟的德行,早已 传遍远近,后来被荐举任用为侍中,为人主亲信官职。
/ H+ b3 J  {! w* p! X/ d2 V  直到薛包年老因病不起,皇上下诏赐准告老辞归,更受尊礼,享年八十余岁善终。 . u) Y( [% j- [; K" @6 v& Z) G1 k  C
& |8 r2 [2 s/ |* n* z
姜 肱 ; Q5 i  \5 ~+ {) }& M7 e3 C& @
  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闻。友爱天至。肱博通五经。士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辟命皆不就。尝与季江谒郡。 夜遇盗。欲杀之。兄弟争死。贼两释焉。但掠衣资。至郡。见肱无衣。问其故。肱托以他词。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叩头谢罪。还所掠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遗 之。肱后与徐。俱征不至。桓帝使画工图其形状。肱以被韬面。言感疾。不欲风。工竟不得见之。再以元纁聘。不就。诏至门。遂羸服窜青州界。卖卜给食。历年乃 还。年七十余终于家。(姜肱传) 
2 d- C& W% x% u: |/ N& l: N  姜肱东汉广戚人,字伯淮,与其弟仲海、季江,都以事亲至孝,传闻天下。兄弟互相友爱,至性流露。姜肱学术广博,不但通达五经,而且晓达星命相术。四方学士闻风远来求学于门下者,多达三千余人,许多王侯公卿召请他为官,一概婉辞,不愿就任。
6 @) _8 u" w( \/ {6 c7 ?% ?  有一次,与弟季江,同往拜见郡守,夜晚路遇盗贼拦路抢劫,要杀他性命,兄弟两人争相愿意一死,恳求保全自己兄弟一命,真诚友爱之天性,不觉深深感动了 盗贼,于是释放了兄弟俩的性命,只夺取衣服和所带银两而去。到达县衙,郡守见姜肱身无外衣,询问原故,姜肱假托其他言词答覆,始终不说盗贼之事,盗贼得 知,感动悔悟,专诚来向姜肱叩头谢罪,送还所夺的衣物,姜肱不受,特备酒食慰劳一番,并将衣物赠送盗贼。盗贼深受感化。从此痛改前非,安分守法。 " c$ t% A) D- }# k1 c
  姜肱志向高洁,后来与南昌高士徐,屡次受朝廷征召为官,皆托辞不去。汉桓帝命画师图绘姜肱形相,姜肱以被盖面,托说感染疾病怕风,不能露面,画师竟不得见面。 ; n, i: n% A! a) v% @
  后来朝廷再以首功高爵聘请,姜肱不愿就任,征召诏书到达门口,姜肱终竟露体改装逃走,隐匿在青州地界,以算卜为生。经过多年,才回老家,享年七十余岁,寿终在家。 ! z/ z, F, J6 s3 K- W8 d" K

  g9 }1 `8 a) t9 @6 I廉 范
7 I6 m7 a6 O5 x0 b4 l  廉范。受业于薛汉。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乃托病去。融恨之。范至洛阳。变姓名。为狱卒。融下狱。范侍左右。尽
% E  O3 C8 h2 K  a1 @  o  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曰。卿何似我故功曹耶。范呵之曰。君瞀乱耶。融系出困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薛汉坐楚 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责。范曰。臣愚戆。以为汉等已诛。不胜师生之情。帝贳之。由是显名。举茂才。数月迁云中太 守。(廉范传) 4 \) R/ o  J$ L/ w  J8 F( D. ^
  廉范东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字叔度,为人厚德,行孝重义,受业于薛汉门下。汉明帝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赏识他的才德,备礼请廉范到郡衙当 功曹史(主管选署功劳)。恰在此时邓融有失职事件,被州牧所举发,廉范知道邓融之罪,无法脱解,于是托病请求离去,由此邓融对他深为恨怨。 ) H$ X  `) L7 {: a( I
  廉范离开郡衙后,便到洛阳,变更姓名,屈身谋求充当一名廷尉狱卒,这时,邓融果然被判罪下狱,廉范便在狱中左右服侍,尽心勤劳,以报邓融知己之情,邓 融发觉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不敢确认,于是问道:“你怎么很像我以前的属下功曹史呢?”廉范呵斥说:“你困厄狱中莫非老眼昏乱了。”自此以后,就不再说别 的了,后来邓融刑满出狱,困苦生病,廉范仍然跟随身边孝养侍奉,直到邓融去世,廉范终竟不表露自己的身份,亲自尽礼送丧,到南阳安葬完毕,而后离去。
2 O8 h& V; `1 G  廉范的受业师薛汉因楚王谋反事件牵连被杀,亲朋学生,都不敢前来探视,唯有廉范却冒死前来收尸安葬。汉显宗闻知大怒,召廉范入朝,痛加斥责,廉范 说:“臣愚鲁急直,以为薛汉等已被诛杀,实因不忍师生之情而来收尸安葬。”皇上闻言感动,于是赦免其罪,从此廉范的名望显扬天下,不久被荐举为秀才,数月 后又升为云中太守,后又官为蜀郡太守,为官勤政爱民,人民安居乐业,深得百姓敬仰。
% m, a, [- e, E6 q. F0 q7 e. _2 P$ C9 G
积德昌后
9 P( H% d3 b2 U7 w  袁安。初为功曹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案行。见人皆埽雪。至安门无行路。除雪入。见安僵卧。问何不出。曰。大雪人 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孝廉。后为楚郡太守。楚王英谋逆。连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 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吏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者。法与同罪。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之。不以相及。遂分别具奏。帝感悟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安至司徒 薨。初安父没。母使安访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云。葬此当世为上公。须臾不见。遂葬其所。故累世隆盛。子京。敞。司空。京子汤。太尉。汤子逢。司空。 隗。太傅。(袁安传) 2 I4 v, Z6 h  ^: V
  袁安东汉汝阳人(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字邵公,为人谨严持重,有才德,尚未显达时,当功曹史。有一次,洛阳下大雪,地面积雪丈余,洛阳县令亲自出来巡 视,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外出求食,但巡行到袁安门前,却无通路,命人除雪入内,见袁安僵卧在床,县令问他为何不出门求食,袁安回答道:“天下大雪,人人都饥 饿,不应干求于人。”县令赏识他的才德,于是荐举他为孝廉。
3 e; x7 R3 w! F" m  后来袁安升为楚郡太守,恰当楚王英谋反事件被牵连入罪者,多达数千人,显宗大怒,而官吏检举更紧,由此遭受胁迫而含冤认罪,被判死刑者甚多。袁安到郡 后,先往狱中按察,清理出许多无实据罪证者,条条列出,掌校理的府丞,和掌理文籍的掾吏,都叩头争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如此做法,有阿附叛徒的罪嫌,依法应与同罪,袁 安说:“我这样处理,如有不合,身为太守,自当承担,与你们不相牵涉。”于是一一分别上奏,皇上感悟批准,由此洗清冤情,获得释放者,有四百多家。后来袁 安累升太仆,官至司徒,在职去世。 ; F! C1 ^1 \; Y! U: X# E
  当初袁安父亲去世时,其母命袁安寻找葬地,路遇三位书生,指一葬地说:“葬于此地,当世代为上公。”说罢忽然不见,于是袁安便将其父安葬此处。因此子 孙世代隆盛,其子京、敞都官至司空,京子汤,官居太尉,汤子逢,位居司空,隗位列太傅(上公)。此虽是神明指授吉地应验,实由袁安累积阴德感召,所遗下的 善报。
1 F5 t$ B  j7 Q* H* V
, C" @( R/ y1 M$ S盛德化人
4 J2 j& _% N. c$ i+ Y  王烈。字彦方。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 问其故。烈曰。盗惧我闻其过。是有耻心。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问其姓名。乃盗牛者也。诸有 争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途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世乱。避世辽东。夷人争奉之。曹操遣征不至。年七十八卒。(独行传)。 " I4 s0 G6 H  ^' h  ?0 g; M$ X
  王烈东汉太原人(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南)字彦方,为人正直好义,平居以德行感化乡里,乡里人人都非常敬重他。 3 L: S6 _4 F0 O& e0 v; _1 b
  有一次,有人偷牛,被失牛主人捉到了,偷牛的跪地请求说:“请把我送官法办,我甘受王法制裁,但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王烈听到消息,立刻派人来向失 主谢罪,并送布一匹给那偷牛的。大家都觉得奇怪,有人询问原故,王烈说:“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过错,可见他有羞耻心,有羞恶之心的人,必能改过向善,所 以我这么做,就是要激励他能改过自新。”
/ v: [2 Z5 O2 }: g: r: a  后来有老父遗失一把宝剑,有一人捡到了,就在路旁看守,等候失主来认领,直到黄昏,老父回来寻找,便将宝剑奉还,老父非常感激,问他姓名,竟然是以前那偷牛的。
( D" r% i3 ]5 \6 z5 ~" v+ d' K  c1 O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 h3 i! G) O9 P# ~" v: ]
  后来遭逢世乱,王烈避居辽东,当地夷人,受他的教化,也都争相敬奉他。曹操闻知,派人来征召王烈为官,王烈婉辞不去。一生高洁,享年七十八岁善终。, d2 U7 V: ?0 O$ f7 @# g0 a; J( ~/ j- t
* r, _+ N  C. J2 L& r3 o
伤害风化
1 P: c7 ^% }( g2 \" d  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傅元曰。此服妖也。服妖既作。身随之亡。妹喜戴男子之冠。桀亡天下。何晏服妇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五行志)。 ) [/ R. o7 V9 V& B# Z
  何晏是三国时代魏国宛城人,字平叔。常以美貌风采而自满,平素好穿女人衣服,常涂脂粉美化姿色,当时有“傅粉何郎”的称呼。后来与魏公主婚配,累官侍中尚书,爵位列侯。终被司马懿抄家斩杀。
% D- [- ], \3 n/ E  傅元评论说:“何晏这种男女不分的奇装异服,就是妖服,既已穿上妖服,身家灭亡,必然跟踪而来。从前夏桀的爱妃妹喜,喜欢配戴男子冠帽,不久夏桀天下就此毁灭。何晏穿着妇人衣服,也遭家灭身亡,两人伤害风化招来的祸患是相同的。”
) v, i: V+ G/ ?. s! Y' v  由此推知,要端正礼俗风化,男女服饰及仪容,也是应当特别留意的。6 D" D2 |7 D4 n7 L

( g# p, E& N3 r1 \/ j; W9 G财色召祸 8 o/ j7 I' [5 t5 e% {
  石崇。封安阳乡侯。累迁侍中。出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奢靡相尚。恺以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 五十里。武帝尝以珊瑚树赐恺。高三尺。恺以示崇。崇以铁如意击之碎。恺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命左右悉取珊瑚树。高三四尺者六七株。如恺比者甚众。崇 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崇不许。乃劝赵王伦诛崇。车载诣东市。崇曰。奴辈利我家财。收者曰。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崇不能答。一家皆被 害。(石崇传) ) A7 {: F, L1 X. A: `
  石崇是晋朝南皮人,字季伦,受封安阳乡侯,累迁侍中官位,出任荆州刺史,统领南蛮校尉,加封鹰扬将军。由于利欲薰心,常藉权力贪墨,又在荆州劫夺航海 商客,以致豪富。在河阳建筑金谷园,园内有清凉台,室宇富丽堂皇,姬妾有百数十人,都穿五彩刺绣绸缎,佩带上等金玉耳环,管弦乐器,都是当时名选。酒食盛 馔,极尽水陆奇珍异味。又故意要和当时贵戚王恺、羊琇之辈交往,互以奢侈浮华矜夸;王恺用饴糖洗锅,石崇则用蜡烛代柴。出行时,王恺以紫色绸缎作行幕,长 四十里。石崇则用锦布作行幕,长五十里。均是用以屏敝风寒尘土。 " O( `1 |/ L3 z5 r& z
  晋武帝曾经赐王恺一棵三尺高的珊瑚树,王恺取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以铁如意,一下把它打碎,王恺声色严厉,非常气愤,误以为石崇是嫉妒他有宝物,未料石崇却命令左右取出珊瑚树,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如王恺一般大小的更多,王恺语塞,但心中犹不服气。
9 B+ w. |! b* c! |8 Z; M) l# O  石崇有宠妓名叫绿珠,姿色艳丽绝伦,孙秀私自爱慕,命人求石崇相送,石崇不许。孙秀怀恨在心,便捏造是非谗毁石崇,劝诱赵王伦伪托圣旨来杀石崇。绿珠 闻知即跳楼殉节。拘捕官兵车载石崇到东市行刑,这时石崇已知内情,于是叹道:“无耻奴才,贪图我家财货,竟然使出卑鄙手段。”拘捕官兵说:“既然知道由于 财富受害,何不早将财产施舍,多做福国利民事业。”石崇无言以对,于是全家大小皆被杀害。 + W; b' y& I( D% j0 i8 M& \+ x

( T. b' S3 X9 l8 \" A, z孝德感召
: V2 K( {% g/ U- c# c( D% T  王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母尝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 冰求之。冰忽自解。其鲤跃出。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辟地庐江。隐居三十年。不应州郡之命。母没丧毕。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累迁太保。封睢陵公。薨年 八十有五。有五子。(王祥传) 5 Z; q: h# S* G0 [
  王祥晋朝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县),字休征,天性纯孝。生母早年去世,继母朱氏,心怀偏私,憎恶王祥,常藉细故鞭挞,又每在父亲面前捏造是非诬陷王祥,因此失爱于父,责命每天清扫牛房,做种种粗贱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祥毫无怨色,一心谨慎孝敬。 4 ]4 }. }5 k) ]5 s9 o1 V  f5 k
  有一次,继母重病,要以鲤鱼做药,这时天寒下雪,河水冰冻,王祥为母生命,不顾严寒,到河中解下衣服,卧冰求鲤,苍天不负苦心人,冰块裂开,跳出一双鲤鱼,一片孝心,如愿得偿。从此孝行盛传于世。 4 ~6 m& I& J8 J. E$ `" c
  蜀汉末年,父亲已故,遭逢世乱,王祥保护继母,提携幼弟王览,逃难避居庐江,隐居三十年,州郡征召为官,王祥以亲老弟幼,辞不应命。直到继母去世,尽 礼守丧事毕,为徐州刺史吕虔赏识他的孝德,征召为刺史佐吏,乃应命赴任,后来累迁为太保(三公之一),加封睢陵公,享年八十五岁,生有五子,富贵寿考,满 门吉庆。时人都认为孝行感召。* Q. J2 J  l; t2 F

5 y: X" L- I4 v2 q3 h修德爱民 生荣死哀
# L* v) l4 P  h. v0 ]* I  羊祜。字叔子。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祜出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将帅有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 不得言。军行吴境。刈榖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卒年五十八。南州人闻祜丧。莫不号痛。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襄阳 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堕泪碑。(羊祜传) 
4 @( ?' ]* ?6 Q! w0 g8 _  羊祜晋朝南城人,字叔子,祖先世代为官,俸禄高达二千石,到羊祜为第九世,历代都以清廉德行,闻称于世。
, h6 V2 X- T0 R# B  晋主要攻灭孙吴,命羊祜都督荆州,镇守南夏襄阳。羊祜以德怀柔远近,深得江汉民心。部属将帅有人提议用欺诈计策取胜吴国,羊祜便以醇酒让他饮醉,使他 不能在会议时陈说。羊祜在军中常穿便服,身不披甲胄。与吴将陆抗两军对峙,更加勤修德政,对吴人开诚布信,广招吴人归附,来降者想要离去,悉皆听便。有一 次行军吴国境地,割稻谷充军粮,命计算价值,送绢布偿还所欠。 0 y7 X! i# t6 ~+ k2 P
  吴将陆抗曾经害病,羊祜赠他医药,陆抗毫无疑心,把药服下,左右劝谏不可服,陆抗说:“世间那会有毒人的羊叔子呢?”陆抗常对部属说:“羊祜专修仁德,我乃专行暴力,这样下去,不用兵战,人心自然都会归服对方了。”
0 l8 F, l& j1 C0 X3 Z% R  羊祜五十八岁去世,南州人听说羊祜去世,莫不哀号痛哭,停止营业,街头巷尾哭声相接,孙吴守边将士也为之哭泣,羊祜一生仁德感召人心,竟有如此深厚。襄阳百姓在襄阳县南岘山,建立石碑,逢年过节祭祀不断,来往人士,望见石碑,莫不思慕流泪,因此名叫堕泪碑。' A; W# S: H! Z! f' m& o0 H
. V  k) l" r- I3 C+ D
悭吝之报
+ }8 P1 F% N9 P, J. F( c  王戎。性好兴利。广收园田水碓。周天下。积实聚财。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 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有好李常出货之。恐 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子万。有美名。年十九卒。庶子兴。戎所不齿。以从弟愔子为嗣。(王戎传) 3 D% o" Q& A( Q, `. [; s
  王戎晋朝临沂人(今山东省峄县东北),字浚冲,是竹林七贤之一。虽有文名,然为人悭贪啬吝,平生好兴财利,广为收买园田及米水碓,周遍州郡,积聚财 物,心不厌足,不知终极。常常独自手持象牙算盘,日夜劳心算计,常如不足之感。而对自己日常生活却又舍不得花费,天下人都称他为“膏肓之疾”。 % _8 n* o7 o, U
  王戎女儿嫁裴頠为妻,曾经向王戎贷款数万,经久未奉还,王戎介介于怀,女儿回家省亲,王戎容色表现得很不愉快,其女急将所借还清,王戎这才高兴。
8 ^" A1 b2 q8 @3 O& k  侄儿结婚,王戎送他一件单衣,婚后便又责命取回。 ) D) U" F2 f8 w- |! S- c
  王戎家中生产香甜李子,惟恐他人得到种子,于是费尽心思,每次出售都将李核钻孔,使他人无从得种,由此深受世人讥评。
& O0 x) c! @3 \9 z  王戎子王万,有好名望,可惜年仅十九岁就去世了,妾子王兴,行为不端,王戎屏弃不认。后来竟以其弟儿子王愔继承后嗣。
( Y" w* _/ D+ v9 r' @2 `5 }  `% v& }/ \. L8 ^$ A$ l
先见之明 4 k) W* h6 U( }( i# R- G
  钟会。邓艾。率师伐蜀。或问刘实曰。钟邓其平蜀乎。实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初钟会伐蜀。辛宪英谓其夫之从子羊祜 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惧其有他志也。会请其子羊琇为参军。宪英忧之曰。他日吾为国忧。今难至吾家矣。谓琇曰。行矣。戒之。军旅之间。可以济 者。其唯仁恕乎。后钟会邓艾俱诛。琇竟以全归。(魏纪事) 
! T" k" L# d) M  三国时代钟会魏国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县)字士季,屡次随从司马氏征讨有功,官至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景元年间为镇西将军,与邓艾分道率兵攻伐蜀汉, 当时有人问相国参军刘实说:“钟会、邓艾能不能平定蜀汉?”刘实说:“必能攻破蜀汉,但都不会归来。”进而问其原故,刘实只是笑而不答。
( t% B4 U  X* }+ t  当钟会将伐蜀汉时,辛宪英对其夫的侄儿羊祜说:“钟会为人处事,骄纵恣肆,不能持久处下听从君命,我深恐他心怀异志,将来会举兵叛离。”不久钟会召请 辛宪英之子羊琇到他帐下当参军,情势所迫,羊琇不能不去,辛宪英忧虑地说:“过去我为国家忧虑,如今灾难却临到我家了。”于是对羊琇说:“去罢!但望你能 小心谨慎,时时警戒,身在军旅之间,唯一能救助你的,只有时刻心存“仁恕”两字,自可转恶为善,逢凶化吉,造福最大。切记!切记!” 6 u$ p) _% O' {# M/ H( _
  后来钟会果然举兵反叛,不久钟会、邓艾皆被斩杀,羊琇竟得安全归来,盖由谨遵母教,母德福庇所致。 8 A- b3 ?* v  `7 [" U8 `, e9 o! }
& T7 z% k& }% O& Y; Z" W& m
先见之明 5 E& Y& `2 E; ~: \. K* s
  钟会。邓艾。率师伐蜀。或问刘实曰。钟邓其平蜀乎。实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初钟会伐蜀。辛宪英谓其夫之从子羊祜 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惧其有他志也。会请其子羊琇为参军。宪英忧之曰。他日吾为国忧。今难至吾家矣。谓琇曰。行矣。戒之。军旅之间。可以济 者。其唯仁恕乎。后钟会邓艾俱诛。琇竟以全归。(魏纪事) ; v4 l- T  ]8 x$ ~" n
  三国时代钟会魏国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县)字士季,屡次随从司马氏征讨有功,官至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景元年间为镇西将军,与邓艾分道率兵攻伐蜀汉, 当时有人问相国参军刘实说:“钟会、邓艾能不能平定蜀汉?”刘实说:“必能攻破蜀汉,但都不会归来。”进而问其原故,刘实只是笑而不答。 / a; f; d% S! x3 L. V  r
  当钟会将伐蜀汉时,辛宪英对其夫的侄儿羊祜说:“钟会为人处事,骄纵恣肆,不能持久处下听从君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寿八十一岁逝世。
. u  q! p2 e1 S4 M* s8 W" t- P" y8 p奸诈果报 ( e( n  _8 a' a
  王敬则。补暨阳令。县有一部劫。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治下庙神甚酷烈。敬则引神为誓。必 不相负。劫帅既出。敬则于庙中设会。于座收缚。曰。吾先启神。若负誓。还神十牛。即杀十牛解神。并斩诸劫。齐将受禅。顺帝不肯出宫。敬则引令升车。帝曰。 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宫别居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复如此。帝泣曰。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家作因缘。后谋反见诛。(王敬则传。并南史) : ~6 J3 u( c( z; W2 k$ H
  王敬则是南北朝时南沙人,在南宋官为都校尉。曾经补任暨阳县令,当时县内有一部抢劫集团,常出现境内骚扰百姓。王敬则派人劝告劫师,若能出面自首,必定替他们申理减免罪刑,劫犯不信。
8 u1 x- i( b. Q; q$ ?) I- b  当时县内有一座庙神常显威灵,对违誓罪罚,相当酷烈,敬则为了召降劫犯,便对神发誓:“一定履行诺言,决不相负。”于是劫犯一同出面自首,愿从此改过自新。
/ ~( d$ i/ T, u9 z( f, @  敬则却在庙中设酒会,未料在神座前将众劫犯一律捆缚收押,并说道:“我先前已启白神明,假若违背誓言,愿以十只牛祭神还愿。”于是又杀十只牛,以求解除神的罪罚,便违背誓言,将众劫犯,一概斩杀。
) ~: j" Z. k* m" I5 @  南齐萧道成逼令宋顺帝下诏,禅让帝位,萧道成将承受禅让帝位时,宋顺帝不肯出宫。王敬则倾慕萧道成的威名,于是领兵入宫,逼顺帝出宫。宋帝忧伤收泪 说:“莫非要弑杀我?”王敬则冷语讽刺说:“只是要天王出宫迁居别处而已。因为天王祖先夺取晋朝司马家天下时,也是如此呀!”宋主涕泣说:“愿我后身,生 生世世不再投生天王家作因缘。”这时宫中上下皆随声痛哭。顺帝被王敬则逼令升车而去。萧道成(齐高帝)即位,封王敬则为寻阳郡公。
$ a$ i. y6 g' n. n" l  D/ d8 ?  后来齐明帝嗣位,多杀朝臣,王敬则自生疑虑,于是图谋反叛,兵败,被杀身死。4 b& {. H* `9 X3 {
, V7 ?% s+ o- C) C: Q8 e1 S
慈心爱物 1 W1 d6 F7 J" O
  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性行仁义。衣弊。恐虱饥死。乃复取置衣中。数月间。终身无复虱。食 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为南康王子琳侍读。及明帝害诸王。泌忧念子琳。诣志公问祸福。志公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所余。子琳被害。泌往哭。泪尽。继之 以血。亲视殡葬乃去。(孝义传)。 , p( _* J7 K8 S/ {1 b
  江泌是南北朝时南齐考城人(今河南省东仁县)。字士清,天性至孝,世人称呼他为江孝泌。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白天替人砍劈木头做靴底,维持家计,晚上用功苦读,家贫没有灯烛,只有随着月光,手握书卷上屋顶读书。 # D! _: s, N' h& E& A- X
  江泌心性慈善,衣服破烂不能再穿,唯恐衣内虱子饿死,于是又将虱子取回放入所穿的衣中。数月之间,虱子竟也不忍咬他,不知不觉全皆不见了,从此终身不再生虱。日常食用青菜,不吃菜心,因为菜心含有生机,江泌不忍采折伤害,其慈心广及于物类如此。 8 b" }% a# f" o5 R. _
  后来江泌官至南康王子琳侍读,掌管教授康王经书,相处情谊深厚,仁义流露。
$ }0 T5 F3 \* _4 p  ?  z6 N  到了南齐明帝篡位,杀害诸王侯时,江泌忧虑顾念南康王子琳的安危,特往拜访志公禅师,请问祸福,志公禅师翻覆香炉灰烬说:“全皆灭尽无所余”,江泌怅然而返。 ; v" w. P+ O3 e' I& u% Y
  不久子琳果遭杀害,江泌奔往恸哭,伤痛欲绝,眼泪哭尽,继而流血,亲临丧祭直到出殡安葬,而后离去。. ?- V* v5 t  O1 H

+ w+ D% A. w1 i& h& H5 O' {1 [志节清高 8 }( G- o- _4 e0 a6 T9 Y
  何点。博通群书。累征中书郎中庶子。并不就。豫章王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少时尝患渴痢。积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 寺建讲。于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自此而差。时人以为淳德所感。好施与。远近致遗。随复散焉。点雅有人伦识鉴。多所甄拔。卒 年六十八。(处士传)。+ j1 }5 ]; M1 r4 E2 r
  何点南朝梁人,字子晢,学问渊博,通晓古今各种书籍。与梁武帝素有交情,等到梁武帝登位时,武帝以鹿皮巾赐给何点,且要授他侍中官职(人主亲信之 官),何点以手轻抚武帝胡须说:“难道要这个衰相毕露的老头儿在朝吗?”何点不久即以衰病辞别归隐。后来又征召为中书郎(掌机密)中庶子,都不去就任。豫 章王特命御者备车乘前往拜访迎接,何点却从后门逃走。
" ~" Y1 \% C2 o/ L6 U  何点年少时曾患口渴痢疾,多年未能痊愈,后来在吴中(今江苏省吴县)石佛寺建立讲座,讲学说道。有一次在讲所午睡时,梦见一位修道人,形貌非凡,授给他一掬药丸,梦中服下,多年疾病,竟然痊愈。时人都认为,这是由于他淳厚善良的德性所感召。 % N7 f. y$ `9 j$ S0 f. u1 ^0 h
  何点生平爱好施舍,远近敬慕他的人,赠送之礼物,点随即转施他人,自己从不受用。何点很有鉴别人类才识德行的眼光,考察发现有才德的贤士,便提拔荐举为官,报效朝廷。享年六十八岁逝世。
! f  `; D7 O2 h
4 D0 Y9 G) k# o3 s  \5 A一代贤哲 ! R0 T. |2 x% ^9 [4 F
  陶宏景。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因而有娠。宏景读书万卷。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齐宜都王铿。 为明帝所害。其夜宏景梦铿告别云。某日命过。无罪。后当生某家。因访其幽冥中事。多说秘异。因着梦纪。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 塔。自誓受五戒。卒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申如恒。谥贞白先生。(处士传。并南史齐高帝诸子传) 8 R; f4 G) y) C8 }! e2 Y$ y/ s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时丹阳秣陵人(今江苏省江宁府附近)。其母梦见青龙从怀出来,并见两位夫人手持香炉前来,因而怀孕生陶弘景。
* @1 o$ q3 e& c: P7 k- c2 E! H; C  陶弘景自幼就有杰出的德操,读书万余卷,善于弹琴下棋,又善写草隶,爱好道术,精通阴阳五行医药等学术。为人谦和谨慎,进退默契,处事合宜得理,心如明镜,凡事过去便了,不留滞心中。
3 v  s1 n$ q1 K2 K: z- q2 r' R$ k0 v  齐高帝时,任他为左卫殿中将军,引进做诸王侯侍读官,平日除奉朝会讲召以外,虽在豪贵门中,却闭门独处,不交外物,唯以批阅政事为务,天子治朝仪叙及一切旧事,多由他决断。后来上表辞禄,隐居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号为华阳真人。
5 |. u7 C8 D+ q7 h# G2 R& }& u  齐武帝即位后,诚恳礼聘不出,国家大事常往商讨询问,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 [3 Q% f. b7 d$ }0 M* b( k, ]  后来齐宜都王王铿被明帝所杀害,当天晚上陶弘景梦见王铿来告别说:“某月某日,命已过世,生平无罪,死后投生于某某家中……”弘景醒后,依梦中所见,前往访问,果然不差,有关幽冥中事,所说多神异应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而著作“梦记”记载下来。
2 t& r1 s; k) q1 o3 x+ a+ p  陶弘景曾经梦见佛授他菩提记名叫胜力菩萨,于是到鄮县(今浙江省鄞县东)阿育王塔自誓受持五戒。
7 A. @' ?2 B- K- X! F9 n/ M  到了八十五岁时,自知世寿将尽,预先定死亡日期,又作“告逝诗”遍向亲友告别。到期,屈伸如常,颜色不变,果然解形升天,皇帝赐赠“中散大夫”谥号为“贞白先生”曾注本草,著有帝代年历、古今刀剑录、真诰、真灵位业图等书传世。
7 u8 i1 K+ D/ o; ?) M: p) m/ i
2 Q# p+ x( X, S, ?' Z孝德格天 ' n& d) B9 p- U$ H6 U2 [( j
  吴明彻。幼孤。性至孝。家贫无以葬。乃勤力耕种。时亢旱苗枯。明彻号泣。仰天自诉。居数日。有自田还者云。苗已更 生。疑为绐己。及往田。竟如其言。秋而大获。足充葬用。时有伊氏善占墓。谓其兄曰。葬日必有乘白马逐鹿者经坟。此是最小孝子大贵之征。至时。果有此应。明 彻即最小子也。侯景寇都时。明彻有粟麦三千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彻官至司空。(孝友传)
, V/ P! \* ]! v  吴明彻南北朝时陈秦郡人,字通昭,幼年丧父,天性至孝,家贫无力为葬,于是勤力耕种,盼望收成五谷获利葬父。可是当时正逢旱灾,田里五谷幼苗都枯萎 了,明彻见状伤痛号泣,仰天哭诉。一片诚挚孝心,感动上苍,经过数日,有人从田里回来告诉他说:“谷苗已经更生了。”明彻不信,亲往察看,苗稼果然恢复生 机。到了秋季,大获丰收足够充作安葬费用。
9 d$ w% W) B7 W6 C* D& U; W  当时有位叫伊氏的相地师,善于占卜墓地,对明彻的长兄说:“葬礼那天,必有人乘白马,追逐小鹿经过墓地,这是最小孝子将来必定大贵的征兆。”到时,果然有此应兆,明彻就是最小儿子。
. d( \( z6 @9 B- W' f$ T) B  侯景入寇京都时,明彻家中有粟麦三千斛,而邻里居民饥饿困穷,于是明彻建议其兄,按乡里每户人口,平分赈济,又与乡民同甘共苦,扰乱乡里的众盗匪听到消息,纷纷逃避而去,仰赖他救助而生存的民众甚多。 , B* H) i3 z! H4 {* k
  明彻以军事有功,累迁为安南将军,陈宣帝时协议北征,明彻决策请行,于是奉诏加升为侍中官职,统领众军,进而克服仁州,受封为南平郡公,迫近寿阳擒掳王琳等,奉旨为车骑大将军,进攻彭城,又大破齐军。官至司空,都督南兖州刺史。+ [8 w4 D/ |0 R' {  m+ o4 i! m; e
$ h! \3 A, C" f7 f* p$ D( d6 Z
乱伦残杀 报应昭彰
# z% B' w+ O% D  太祖拓跋圭。不豫。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寮左右人不可信。追思 既往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傍有鬼神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皆以为 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寻被子绍所弑。(太祖帝纪) 1 s- Y5 _9 S7 Z
  拓拔圭是南北朝后魏道武帝。本是东胡鲜卑族人。他的祖父什翼犍,在晋朝时封为代公。代公灭亡时,拓拔圭年纪尚幼,处境孤弱,跟随母亲投靠刘库仁。不久 又奔往贺兰,依靠他的舅父,后经各部落推举为代王,于是在晋太元十一年立国号为魏,即位于平城。先后平定刘显等部落,又攻伐燕国,围攻中山,大破慕容宝, 武功兴盛一时,在位二十二年,谥号道武,庙号称为太祖。 5 d5 W1 l8 n$ z8 U" P* Z5 x
  拓拔圭天性好杀又好色,早年曾因爱慕其母贺太后妹妹的美色,竟然不顾伦常,无辜杀害贺氏丈夫,夺占贺氏为夫人,生子名叫绍,绍性情凶暴,强横妄为,曾被拓拔圭把他头脚倒悬在井中处罚,直到将近于死,才把他放出。
/ P1 ]* x/ ]  r$ I+ h/ ?  到了晚年拓拔圭,身体害病,且国内常现灾变,内心烦闷不安,精神恍惚,有时数日不饮食,有时整夜不睡,一切灾祸,无处发泄,都归咎于属下,情绪喜怒无常,常说百官左右皆不可信赖,追念以往的得失,整天整夜不断地独自言语,就像傍边有鬼神与他对面质证一样。 * |1 T4 E5 r& }' C  B/ n& `
  朝臣来到跟前,凡有追叙他往日的过错,都被杀害,左右臣属在他面前,如有脸色变动,或是气息不调,行步不合礼节,惊慌而言辞失当的,都以为人家怀恶在 心,因而变态表现于外。便怒气冲天,不分皂白,当场亲自殴击,被打死的朝臣,都陈列天安殿前,以示惩罚。于是朝内民间,人心惶惶,都怀着惊慌恐惧不安的心 情。在内宫又常责备贺夫人的过错,往往藉故怒骂,且有将杀她泄恨的动机,贺夫人察觉惊恐,使人密告其子绍,绍便暗中勾结太监宫人,谋划妥当,一日夜晚,乘 机越墙进入宫中,拓拔圭终被其子绍(杀夫夺妇所生的儿子)弑杀而死。齐王拓拔嗣闻宫中发生弑君惨变,即刻遣人告知将军安同等众,领兵讨伐,结果贺夫人及其 子绍皆被诛杀。于是拓拔嗣即位为北魏明元帝。/ x: s1 u' K4 R% e0 K& o( p7 d
  m7 N8 Y- Q! C. e  `: w: v
笃信佛法诚实仁恕   身享遐龄名重九鼎
# A* B6 h; t+ o  F7 f- S  崔浩被收。恭宗(时为太子)谓高允曰。见至尊。但依吾语。既入见。恭宗言允小心密慎。虽与浩同事。然微贱。制于浩。 请赦其命。世祖召允谓曰。国书皆崔浩作不。允曰。太祖记。邓渊所撰。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同作。然注疏臣多于浩。世祖大怒曰。此甚于浩。安有生路。恭宗 曰。天威严重。允迷乱失次耳。臣向备问。皆云浩作。世祖问。如东宫言不。允曰。臣罪应灭族。今已分死。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实不问 臣。臣无此言。臣以实对。不敢迷乱。世祖谓恭宗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难。而能临死不移。且对君以实。贞臣也。宜宥之。允竟得免。时世祖怒甚。允为诏。自浩 以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此。世祖 怒。命介士执允。恭宗拜请。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族灭。余皆身死。宗钦临刑叹曰。高允其殆圣乎。高宗幸允第。或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 中盐菜而已。高宗叹曰。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又雅信佛道。时设斋讲。好生恶杀。每谓人曰。吾在中书时。有阴德济救人命。若阳报不差。吾寿应享百年矣。卒 年九十八。(高允传) 0 v8 t5 K6 i( J# w4 S
  高允后魏蓨人(今河北省景县),字伯恭,自幼爱好文学,通晓经史天文术数,学问渊博,中年时在家教授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受业弟子千余人。后来北魏太武帝征召为中书博士,升侍郎官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承领著作郎(专掌撰述国史),又奉诏教授太子景穆帝(恭宗)经书。
$ j9 |1 i# E: x. {6 C# b( M  崔浩因国史事,犯罪被收押时,恭宗当时身为太子,对高允说:“我亲自引导卿朝见皇上,皇上若有问话,只要依照我的话回答便是。”到了朝见世祖(魏太武 帝)时,恭宗说:“高允为人小心谨慎严密,虽然与崔浩同事,然而身份微贱,一切受崔浩牵制,请圣上赦免其罪。”世祖问高允说:“国书是否都出于崔浩所 作?”高允说:“太祖传记是前著作郎邓渊所著述,先帝传记及现今传记,臣与崔浩共同著作,然而至于注疏,臣所注述比崔浩多。”世祖大怒说:“既然多于崔 浩,那有生路可说?”恭宗惊惧,急忙替高允辩护说:“圣上天威尊严持重,高允小臣,一时迷乱,所以言语失去伦次,臣曾经详细问过,都说崔浩所作。”世祖问 高允说:“太子的话当真不?”高允说:“臣罪该灭族,今已自分当死,不敢虚伪妄语。殿下只因臣侍讲于左右多年,哀怜于臣,所以特为臣乞求生路罢了,实在未 曾问过臣,臣也未曾说过此话,臣以实回答不敢迷乱。”世祖感动便以感叹训导的语气对恭宗说:“实在正直啊!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却能在临死之前,言辞 守死不变,这就是『诚信』,且能对君诚实不欺,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贞臣子,应该格外赦免其罪。”于是高允竟然得以赦免。
; |1 a" p. u: y/ B2 K) r% M  当时即命高允草拟诏书,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与国史有关官僚,列出一百二十八人全皆抄杀五族。高允认为罪刑太重,疑惑不决,不忍草拟诏书,世祖一再诏 谕急切催促,高允乞求进见,冒死极力谏正说:“崔浩所犯罪过,假若还有其他原因,那就不是臣所敢了知,若只触犯国史事件,罪刑不应如此诛连惨重……”世祖 一时触怒命武士将高允拘捕起来。恭宗急忙为允拜请息怒,并以不忍圣上有伤仁德之理代允解释一番。世祖终为所动说:“假若不是此人震悟了朕,当更有几千人命 受死了。”于是诏令崔浩罪灭五族,其余改判自身死罪。著作郎宗钦临受刑时感叹地说:“高允仁恕心地,真是接近于圣人境界呀!”高允经此大节,更见重于当 世。孝文帝时累官进封爵位为咸阳公,又任散骑常侍,历事五位皇帝(太武、景穆、文成、献文、高宗)出入三省(尚书、中书、秘书)五十余年,未尝犯有过失, 平审刑部三十余年,朝廷内外都称叹公平允当。 4 L& p: |+ W! d! }' F; _
  高允年老辞官归隐,不久朝廷又以安车征召为中书监,掌理机密,统领大臣,又命审议评定国家律令,当时高允虽已九十余岁,然心志智识,并不差减,皇上尊 重他年高德劭,赐予他乘车入殿,朝见天子不必下拜,有国事入见参奏,特赐茶几手杖坐席,以备询问政事。承受器重恩礼待遇如此。
$ p( F% e- _# A4 h  高允一生为人仁恕,沉静诚实,对宗亲笃厚,对旧友不忘,见有流离饥寒的人,便倾出家产赈济施与,使各得其所,或随其才能德行,推荐于朝廷。自己虽处于 高贵地位,而自身生活简朴,如同贫寒之家。有一次高宗亲临高允住宅,只有几间草屋,室内布被敝衣,厨房只有些盐菜而已,高宗感叹地说:“古人的清贫,岂有 比这更甚的吗?”高允平生笃信佛道,常设食斋供僧众,讲经说法,心存好生之德,厌恶杀生,常对人说:“我在中书省为官,曾有阴德救济人命,假若阳报不差, 我的世寿应享百岁。”果然享年九十八岁高寿善终。谥号“文”赠号为“司空”。7 u7 @! `+ J- G

. m& F2 f7 M4 L% M9 v# _弃德忘恩 夺财害命 奇祸随之 9 b9 _5 L# g! V+ M
  尔朱兆之入洛也。城阳王徽。走至山南。抵前洛阳寇祖仁家。祖仁一门三刺史。皆徽所引援。以有旧恩。故投之。徽赍金编 著。马五十匹。祖仁利其财。外虽容纳。而私谓子弟曰。闻尔朱兆购城阳王。得之者封千户侯。今日富贵至矣。乃怖徽云。官捕将至。令其逃于他所。使人于路邀杀 之。送首于兆。兆亦不加勋赏。兆梦徽谓己曰。我有金二编著。马百匹。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既觉。意所梦为实。即掩捕祖仁。征其金马。祖仁谓人密告。望风 款服。实得金编著。马五十匹。兆疑其匿。依梦征之。祖仁家旧有金三十斤。马三十匹。尽以输兆。兆犹不信。发怒。执祖仁悬首高树。大石坠足。捶之至死。(纪 事本末)
  b# l" v* C/ ], h1 a# _  北魏孝庄帝时,有藩臣尔朱荣,势力强大,虽居京外封地,仍能遥远控制朝政。孝庄帝心怀忧惧,听从城阳王徽的劝谏,等待尔朱荣入朝时,将他刺死,以绝后患。
% y! ^. [$ i1 {* `9 p  不料尔朱荣死后,其侄汾州刺史尔朱兆兴兵攻入洛阳,要弑魏主孝庄帝,庄帝命城阳王徽统领内外,王徽受命,心忧惊怖,不知所从,于是暗中整理财物计划远 走逃避,这时魏主发觉无可奈何,也想出走,在云龙门外,遇城阳王徽正乘马而去,魏主大声呼唤数声,王徽竟不一回顾而去,魏主终竟被尔朱兆捕获弑死。
( I2 y' Z. ~6 m( b+ L8 g  城阳王徽,逃到山南抵达以前洛阳县令寇祖仁家,寇祖仁一家有三人官居刺史,都是当年城阳王徽所引进提拔的,因有这段旧恩,故来投靠。徽身边虽带有黄金 编著,马五十匹,寇祖仁被这些财货迷惑,竟忘旧恩,表面上虽然容纳,而私下却对子弟说:“听说尔朱兆,现在正高价悬赏,收买城阳王徽的首级,得到他的首 级,就可封赏,千户王侯,今日富贵降临到我家了…。”寇祖仁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心中喜极欲狂,于是欺骗恐吓,对徽说:“尔朱兆的追捕部属,就要 来到,还是赶紧逃避别处躲避为妥。”徽信以为真,急忙离开,寇祖仁却命人在半路拦住杀死,并将其首级献给尔朱兆,不料尔朱兆并未给予寇祖仁任何勋劳赏赐。 3 b* [7 o& `$ y( z: p& d
  不久,尔朱兆梦见徽告诉他说:“我有黄金二编著,马百匹,在寇祖仁家,你可以前往收取。”兆醒觉,认为所梦真实,于是前往拘捕祖仁,追问黄金马匹,祖 仁以为有人告密,一望见兆,就诚恳服从,照实献出黄金编著,马五十匹,兆怀疑祖仁另有隐藏,依所梦数量逼令交出,祖仁无奈,将自家旧有黄金三十斤,马三十 匹,全部献出,兆还不信,拘捕祖仁,吊在高树上刑讯,忽然后山大石堕下,大树压倒,祖仁终被大石撞死。
. {3 W6 e. O" b. K9 l4 r  呜呼!乘人之危,昧心夺财,不得保全,又赔上自家财货及性命,报应奇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丝毫不爽。
% b" X! H: l; N  I6 d; q$ M9 l/ p1 W4 G$ j
诚孝感格 祖目复明 0 ~+ x4 E7 k$ [1 B8 U
  张元。性谦谨。有孝行。精修释典。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儿竞取。元所得者。送还其主。陌有狗子。为人所 弃。元见即收养之。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更弃之。元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狗为人弃。若见而不收。无人心也。未几。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其祖 丧明三年。元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祐。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 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如此经七日。其夜。梦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谓元曰。勿忧也。三日后。汝祖目必差。元觉。告家人。居三日。祖目果 明。有诏表其门闾。(孝义传。亦见北史) 2 z! T, |  n# L+ V; |, c
  张元南北朝时北周芮城人(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字孝始,个性谦和谨慎,有孝亲善行,传闻于世。深明佛理,精修佛道。 ) P2 {& R! q' Y
  幼年时,邻居有两棵杏树,杏果成熟,多掉落到张元园中,其他小孩,都争相取食,惟有张元,年纪幼小,就懂得非己之物,不应私取的道理,拣到杏果,都送还邻家杏树主人。
- M, O" A! g) n( z# E  又有小狗,被人遗弃在田陌中,挨饿受冻,张元见了,心中不忍,便抱回家收养,其叔父生气地说:“要这人家不要的小动物干什么?”命张元把它丢弃。张元 说:“有生命的动物,都爱惜生命,就该慈心爱护,小狗被人丢弃,假若看见而不收养,这是有失仁慈……。”结果张元终于说服了叔父。不久,有人看见一只大母 狗,衔来一只死兔,放在张元门前而后离去,似乎是母狗表达感激张元,收养它的小狗一番心意。 . K4 r8 d: U) y
  张元十六岁时,其祖父失明三年,张元日夜读诵佛经,虔诚礼拜,祈求佛菩萨加被祖父早日重见光明。 * h! ]) N8 `: N  p7 b' y
  有一天,张元虔诚读诵药师经,见有“盲者得视”这句经文,于是便依照药师经上所说的方法,请七位僧人,点燃七盏明灯,七日七夜转读药师经,自己也依法 行持,每次回向时,总是真情流露,声泪俱下,祈求说:“天人师呀!弟子张元为孙不孝,而使祖父失明,今以灯光回施法界,祖父一切罪报,元愿代受,祈求我 佛,慈光加被,使我祖父历劫罪愆消灭,重见光明……。”如此殷勤虔诚祈求,经过七日七夜,有一天夜晚,梦见一老翁,以金鎞刮其祖父的眼睛,并对张元说:“ 不必忧虑,三日后,你祖父眼病必然消除。”张元喜极而醒,将所梦遍告家人。三日之后,祖父眼睛果然复明。皇上听到张元孝德感召,特赐诏书嘉勉表扬,光耀门 闾。
7 a9 c8 ^$ ~/ K; m  h# h0 d  ]2 V# c) d* q( W1 a$ h
深明佛里 孝亲笃行  恬淡持躬 慈悲济世
+ ]! F; g8 P* i1 f  z+ ~5 U! T  李士谦。性孝。母忧服阕。舍宅为伽蓝。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家富于财。躬处节俭。以振 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哄讼。士谦出财补其少者。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成善士。见盗刈其禾黍。默而避之。出榖数千 石。以贷乡人。值年榖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他年又 大饥。谦罄家资为糜粥。赖以全活者万计。至春又出粮种。给贫乏。赵郡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李参军遗惠也。尝有客不信佛家报应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谦喻 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之应耶。佛经云。轮转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谓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 东。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熊。杜宇为鶗。褒君为龙。牛哀为兽。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龟。邓哀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乌。书生为蛇。 羊祜前身李家之子。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耶。客曰。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作。木岂有心乎。客问三教优劣。谦曰。佛日 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难。卒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李士谦传) ) g" U8 h3 G% H0 T# z& W
  李士谦隋朝平棘人,家居赵郡(今山东省)字子约,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十二岁时,魏广平王,征召为参军。北齐时屡次征召,都不就任。深明佛理,善于谈 论玄理。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除服,便捐舍屋宅为佛寺,立志毕生不为官,自己因感念年幼而孤,受持五戒,未曾饮酒食肉,口中从不说杀害生灵的言语。家 中富有,自己生活却非常简朴,而以资财赈济施舍,为自己应尽之义务;州郡乡里,凡有丧事,家贫无力埋葬的,都随其缺乏,供给救济。邻里有兄弟分家,因财产 分不均而打官司,士谦便出钱财,补足双方而息事,兄弟惭愧感动,互相推让,结果都成为一乡善士。有时发现小偷在割他成熟的稻谷,士谦不但不去制止,反而默 默避开。经常又出谷米数千石,借给乡人,遇年景饥荒,五谷不熟,债务人无法还债,都来道歉,士谦说:“我家谷米有余,本来就准备用于赈灾救济的,岂是为自 己求获利益的呢?”于是召集所有债务人,设酒席聚会,当众将借据焚毁并说:“债已了结,请诸位不必挂念。” 4 n. t: C' E/ Q9 G/ q' H, \
  经过数年,又逢天旱饥荒,士谦尽将家中所存粟米做糜粥,赈济饥荒,由此得以保全生命的乡民,数以万计。到了春天,又以谷种,赠给贫穷农人播种,赵郡百姓,沾受恩德者,都抚慰着子孙说:“我们能有今日,都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愿我子孙,永远铭记,设法报答。” 8 [9 A! {5 q, V1 E/ `! `3 I2 m
  当时曾经有客,不信因果报应,认为古来各家学说,从未申述,不足采信,特来问难于李士谦,士谦比喻说明:“儒家有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 望丧之说,史上皆有事实可考,岂不是善恶吉凶因果报应的明证呢?佛经所说的众生轮转五道,无有穷止,这就是汉朝贾谊所说的“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 ”的道理,佛法尚未传入中国,古圣贤哲,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
# y4 d1 f5 p9 Q! y& Z  M. h  至于历史上尧舜时,鲧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周末杜宇,死后其魂化为杜鹃。褒君变为龙,春秋时鲁人牛哀转化成走兽,彭生死后变豕,汉朝如意变犬,又 有黄母变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武为龟,邓哀转生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鸟,书生为蛇,以及晋羊祜前身,为李家儿子。这些历史记载,班班可考,岂不是佛家五道轮回转生,变 受异形的证据吗?”客又问:“那有松柏树,后身变为云栎树呢?”士谦说:“这是无意义的论辩,变化由心所作,树木那有心思呢?”客再问:“三教,优劣如 何?”士谦说:“佛教如日,道教如月,儒教如星,三教并行,照耀世间,故应广行三教,昌明于世,以济世救民,才是天下苍生之福。”客终不能难为士谦,拜辞 而去。
$ V! S' X" p# `/ Z2 m( k' S' l  士谦享年六十六岁逝世,赵郡士女,听到消息,无不痛惜流涕,都说:“为什么我们不死,而让李参军死呢?”参加丧祭会葬的人士,多达一万多人,又为士谦树立石碑于墓,永垂纪念。
0 G5 K, J- T9 I' W' w
: L$ R, k, ?9 w嗔心所感 受形蟒蛇
2 h6 W# d$ {" ^  郗后。嫔于武帝。酷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见形。光彩照灼。帝体不安。龙辄激水腾涌。于露井上为殿。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梁后妃传) 0 Q3 J3 f* t9 e$ b! r" i
  郗后是梁武帝的宠妃,性情嫉妒残酷,死后化为一条大蟒蛇,进入后宫,常会现出龙形,一日偶在后宫殿上,盘旋骚扰,张口吐舌,全身反射出鳞光,闪闪照 灼,直对着梁武帝,武帝大为惊骇,以为妖孽作祟,只好在露天井上建立祠堂,用银质鹿卢(井上汲水器具)以及金瓶,内盛百种食物来祭祀。
, E8 d+ {, h: _" y  v/ @) C; {  v  有一天蟒蛇托梦于梁武帝说:“我是昔日后妃郗氏,因嫉妒六宫妃嫔,心存惨毒,忿怒一发,就像烈火燃烧,弓矢发射,常常损物害人,由此罪过,死后堕生蟒 蛇。没有饮食可以充饥,又无洞穴栖身,饥困交迫,自力不能克服,又身上每一鳞甲内,生有很多小虫,叮咬肌肉,如同锐锋钻刺,痛苦难堪。得此蟒身,并非寻常 蛇类,还有变化能力,不因皇宫深严,所能阻碍。感念皇上平昔爱护深厚,因此托此丑陋形骸,陈露皇上面前,祈求为作功德,拯拔我的苦难。……”梁武帝惊醒, 悲叹感慨,心神不安,忧忧不乐。次日集合众沙门(和尚),询问救拔苦难最善方法,志公禅师说:“这是郗后过去罪业所感,必须至诚勤恳,礼佛拜忏,仰仗佛 力,才能救她。……”
( e* `& r$ g, c$ A1 ^  于是梁武帝大发悲心,恭请志公禅师广集藏经玄文,恭录诸佛圣号,作成十卷忏愿文,名为“慈悲道场梁皇宝忏”。启建道场,聚集高僧,恭诵忏法,为郗后洗 濯罪愆。武帝也亲身为郗后虔诚拜忏,忏悔郗后往昔罪业。过了一段时日,在宫室内忽然闻到一股异香,又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容仪端丽的女人,向梁武帝说:“我就 是蟒蛇的后身,承蒙皇上为我超度荐拔,如今我已脱离蛇身,得生忉利天宫……。”说罢,再三恭敬致谢,忽然不见。 $ ?8 f# b; s( [1 C6 `0 z/ u
  以上所述就是拜忏功德感应,蒙三宝慈悲威德神力,而使郗后消灾灭罪,脱离苦难,超升天界。从此以后,此一部忏本,流传至今,凡有虔敬礼忏,所祈求者,皆有灵异感应事迹。* s# W* H, Y! y/ }: ?$ |. W6 e

3 A/ s' [& g7 H( ]9 P强取豪夺
1 T5 B* E, m8 J  d; E8 ^1 q3 N, D  宋王僧达。幼聪敏。好鹰犬。躬自屠牛。兄锡。罢临海郡还。俸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辈。辇取无余。为宣城太守。游 猎无度。受辞辨讼。多在猎所。迁吴郡太守。西台寺多富沙门。达遣主簿率门义(家丁也)。劫寺内竺法瑶等。得数百万。后高阇。与沙门昙标等谋为乱。帝以僧达 屡经犯忤。因陷之。赐死。(宋王僧达传) ' u- O0 \+ Y# X5 t7 P5 \
  南宋王僧达,幼年天资聪敏,可惜不能用于正轨,爱好游猎,以追逐射杀禽兽为乐。又常亲自屠牛。他的兄长王锡,罢临海郡回乡,积集俸禄百万以上。王僧达趁他不备,一天夜晚,暗中命家奴偷运而归,无所余留。 4 ]  z4 Z- X: d' Z# U
  后来僧达当宣城太守,不务政事,终日游猎,毫无限度,审问百姓诉讼案件,多在游猎途中处所,草草了事,是非不能公断。其后又迁任为吴郡太守,当地西台 寺内沙门(和尚),多富有资财,王僧达便派遣主簿官率领家丁,威逼强取寺内竺法瑶等和尚建寺的资财,合计数百多万。无形中犯了盗窃常住财物之根本重罪。 4 B# T4 E& n+ l- @' @$ A2 I
  后来有高闇与一和尚昙标等谋划反叛,事机泄漏,宋帝因王僧达屡次触犯忤逆意旨,因此故意陷他与叛党同谋的罪名,赐他自杀身死。
% R% t7 T; N9 y! L+ }3 H5 Q
' t) ~5 j" m# _4 ~/ L卖师惨报 7 x2 v( q8 ]# L
  宋袁粲。镇石头。齐高帝将革命。杀粲并其子最。粲小儿数岁。乳母将投粲门生狄灵庆。庆遂抱以首。乳母号泣呼天曰。公 昔于汝有恩。故冒难归汝。奈何杀郎君以求小利。若天地鬼神有知。我见汝灭门。此儿死后。灵庆常见儿骑大狗。戏如平常。年余。忽一狗走入家。遇灵庆于庭。噬 杀之。少时。妻子皆殁。此狗即袁郎所常骑也。(宋袁粲传) , \% B$ Q* k0 n6 i
  袁粲南朝宋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县)初名愍孙,事奉宋明帝时,改名为粲,字景倩,累官中书令,才气豪放,虽位居高显,而不以琐事牵怀,在家常独自步行花园林间,吟诗饮酒,自得其乐。
, z) s0 z, d5 V" F  明帝去世,袁粲与褚渊同受明帝临终遗命,辅佐后废帝登位,这时桂杨王休范反叛,袁粲举兵讨平。迁官尚书令,到了顺帝时,又迁为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 时萧道成图谋篡位,袁粲计划除掉道成,被褚渊泄漏消息,萧道成便派遣部将,攻入石头城,要杀袁粲,粲长子袁最,以身保卫袁粲而受重伤,临终袁粲对儿子 说:“我不失为忠臣,你不失为孝子。”父子同时被杀殉身。百姓哀痛作歌谣说:“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为褚渊生。” ' ~$ `* a* }7 q5 V- d2 _, W- Q
  袁粲幼子年只数岁,乳母抱他逃往投靠袁粲的门生狄灵庆,不料狄灵庆竟暗中抱去献给萧道成,以求封赏,乳母号啕痛哭,大呼说:“天呀!粲公从前对你有恩 所以我才冒着危难,前来投靠于你,奈何你竟泯昧天良,为求私利,杀害恩公子弟,假若天地鬼神有知,我一定会看到你遭受灭门惨报。”
" c5 U0 X4 X5 Q  自小儿死后,狄灵庆恍惚中,常见小儿像平常一样,骑着大狗游戏。经过一年多,有一天,忽然来了一只大狗,撞入狄灵庆大厅,遇见狄灵庆,便猛扑过去,狠 狠地咬杀致死,不多时,其妻及其儿子也都相继死亡。乳母所言,果然应验。这只狗就是袁粲在世时所养的。究竟是狗为主人报仇?或是小儿化为厉鬼报怨?冥冥中 自有因果报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丝毫不爽。1 _# N: _$ M2 e# q. {7 t

' k7 G$ j- s9 Y/ P佛徒风范 廉顽立懦
5 Y/ W3 h) @' h* g8 H. _  沈道虔。少仁爱。孙恩乱后饥荒。与兄子共釜庾之资。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有窃其园菜者。虔自逃隐。待窃者去。乃 出。又有拔其屋后笋者。令人买大笋送之。曰。欲屋后竹得成林耳。盗者不取。使置其门内而还。尝以捃拾自资。同捃者或争穟道。虔谏之不止。悉以所得与之。争 者愧恧。后每事辄云。勿令居士知。冬月无复衣。戴禺为作衣服。并钱一万。与之。虔悉分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少年相率受学。咸得有成。累世事佛。推父旧宅为 寺。每四月八日请像。辄举家感恸焉。(隐逸传) % E, {4 D9 K& c* f: N# K
  沈道虔南朝武康人(今浙江省吴兴县南),从小就有仁恕心肠。当孙恩之乱后,遍地饥荒,沈道虔倾出谷仓救济,又出资供给兄弟子侄辈生活所需。 5 A/ V; m) j  B$ l- Z7 b8 ]
  郡县州府,征召道虔到郡府为吏,先后共十二次,道虔都不去就任,隐逸石山精舍,自力耕种,虽困苦穷乏,不改志节。 8 P0 s+ i1 M0 h, }8 i
  有人偷他菜园里的蔬菜,道虔看见,不但不责怪,反而躲开回避,等待偷菜者离去后,他才出来。 0 K9 j2 ?5 C& I% n0 {9 V' j: f- H" S1 [
  又有人偷拔他屋后笋子,道虔便命人买大笋送去,并告诉他说:“我家屋后竹笋,要留着长成竹林,你要笋子,我可以买来送给你。”盗笋者感到惭愧,不敢收取,使人送回放置道虔门内,然后回去,从此不再偷窃。
& E  d2 l; q* x* |% R9 n& {: I/ z  沈道虔生活困苦时,曾经拾取谷穗维持生活,同来拣拾谷穗的,常因争拾秀美的谷穗,发生争吵冲突,道虔出面劝谏不止,便将自己所拾得的谷穗,全部分送给 他们,相争吵者被感动而停止纷争。由于道虔平素的雅量风范,乡里人每有争执或有不名誉的事情,便说:“不要让沈居士知道。”   l3 ^/ x. r8 d" W4 P8 l
  冬天道虔无棉衣御寒,有富家戴禺为他做了新衣并送他一万贯钱,道虔全部转送给贫困无衣的兄弟或弟子。乡里少年,相率跟着道虔受学,由于言行合一,厚道宽恕,精诚感召,学子个个都很有成就。宋文帝闻知道虔的风范与德教,下令郡县随时供给日用所需。 - k+ j+ f! l" r3 g' K
  沈道虔家中累代信奉佛教,他献出其父旧有屋宅园地,建造佛寺,每年四月八日佛诞节,亲率全家人前往佛寺虔诚礼佛,由于真诚恳切,全家往往感动泣下。$ _6 g( z+ O7 A, [! I8 S

+ |$ [$ u) `& b2 f1 F% o! R$ D7 o仁德医术 泽及幽冥
6 m3 F/ U2 x& ~- U& Y6 I  徐秋夫。工医术。为射阳令。尝夜有鬼呻。声甚凄惨。秋夫问何须。答言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为刍人。按孔针 之。秋夫如言。为灸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当世伏其通灵。孙文伯。亦精其业。宋宫人患腰痛牵心。辄气绝。文伯曰。此 发症也。以油投之。即吐得一物。如发。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张邵传) & U/ M7 Q7 j0 l/ l+ ^8 \
  徐秋夫南朝宋人,精通医术,当他任射阳县令时,有一天夜晚,听见窗外,有鬼呻吟,声音非常凄惨,徐秋夫进前问鬼,为什么这样愁苦?鬼回答说:“我在世 时,身患腰痛病,死后变化为鬼,形体虽亡,可是腰病仍然存在,痛楚难忍,久闻大人,仁心仁术,祈求为我做一草人,按穴道针灸,医治我的病患。……”秋夫深 为怜悯,应许了他的请求,于是做了与真人相像的草人,按经脉针灸穴道四处,及肩井三处,然后设坛祭祀,将草人埋葬。
) L# A: h: B0 Y3 Q3 X  第二天晚上,在家中室内突然出现一人,向徐秋夫叩谢愈病之恩后,忽然不见。当时世人闻知,都赞叹佩服徐秋夫的仁心医术,能通幽灵。 5 L0 ^, D! G" E& ]8 X. s
  当时又有一位孙文伯,也精通医术。南宋宫内有宫人害腰痛病,痛楚严重牵连心脏,便气绝昏倒。孙文伯为他悉心诊断说:“这是腹中硬结,气郁为害。”于是用油一碗,令宫人服下,随即吐出一团怪物,状似头发,长约三尺,头部已成蛇形,蠕蠕能动。宫人多年痼疾从此除愈。
, p4 G( n3 m3 x" ]0 M3 b. E) P4 E% T% W3 V/ t6 g9 Z
诉怨索命 昭示因果
- F' E2 K$ d3 t! N  豫章王嶷。高帝第二子。宽仁。得朝野欢心。薨后。见形于沈文季曰。我未应便死。太子加膏中药。使我痈不差。复加汤中药。使利不断。吾已诉先帝。因出青纸文书。示文季曰。与卿少旧。(年少旧交也)因卿呈上。文季秘而不传。甚惧此事。少时太子薨。(齐豫章王嶷传)
: d6 }; k2 p9 {, J0 }  南齐豫章王萧嶷,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子,齐武帝的二弟,官至大司马太傅职位,为人宽厚仁慈,廉洁节俭,深得朝臣及百姓的欢心与拥戴。不幸于齐武帝永明十年去世。
$ y/ Y5 [1 Z/ B  萧嶷去世后,冥中现形于侍中左仆射沈文季(字仲达,为人宽雅正直)面前说:“我命不该绝,是太子长懋(武帝长子)心怀嫉妒,将毒药加入膏药中,使我身 上疮更加恶化,红肿发炎,痛入项脊,又加毒于汤药中,使我腹泻不止,以致丧命,我已向先帝陈诉,来索太子性命。”说罢,取出一道青纸文书交给沈文季说:“ 我与你少年旧交,情同手足,因此请你将这张青纸文书转呈皇上。”沈文季心中惊惧万分,将这件事,隐密在心,不敢传出。
! B# }. B+ S  r  第二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正月,太子长懋突然去世。果然应验了萧嶷死后现形告知沈文季索命情事。
6 c1 d) |* X1 x/ q: A6 f/ ~+ a2 Q4 @  o, F) U$ ^
匹夫无罪 聚财贾祸7 U( P( u; @, n
  齐曹武。在雍州致钱七千万。东昏即位。利其财。诛之。收兵至。武叹曰。诸人知我无异志。所以杀我。政欲取吾财货伎女耳。武虽武士。有知人鉴。谓梁武曰。卿必大贵。今以弱子相托。每密送钱物好马。帝多乏。就武换借。未尝不得。遂至十七万。及帝即位。忘其惠。忽梦如田塍上行。两边水深无底。梦中甚惧。忽见武来。负之得过。曰。卿今为天下主。乃忘我顾托之言耶。我儿饥寒无衣。昔所换十七万。可还。令其市宅。帝觉。即使主书送钱还之。使用市宅。子世澄。世宗。并蒙抽擢。(齐曹武传)* P  T# z/ {: c* W$ T7 Y
  曹武南齐下邳人(今江苏省邳县东),字士威,以功爵为侯,后来转为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曾在雍州聚集钱财达七千万贯,富甲一方。齐东昏侯即位后,看中他的财宝,诬以谋叛罪名,下令诛杀。当收押官兵来到家中时,曹武感叹地说:“各位都知道我没有丝毫叛离的心意,如今却要杀我,主要原因是要夺取我的财宝以及歌伎美女……。”于是被杀身亡。
% ]5 _2 \+ p, T! f) I: o2 b  曹武虽然是位武士,但有知人之明。生前曾经对梁武帝说:“你将来必定大贵,我以小儿先相托付,将来望你多予提拔照顾。”当时武帝尚未显贵,曹武常暗中赠送好马钱物相助,梁武帝每有缺欠,即向曹武借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09:10 , Processed in 0.0843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