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就是念自性。
! U" J( i7 w& J+ @《注》
0 a" }7 ?8 O9 |. h/ b8 J' P(1)(若此)是如此。
5 |# B* R1 x7 Q(2)(善)这里是指念佛求生净土为最善。 1 A7 ]" n" U! n, z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自然’指念佛能恢复自性清净本然。 ; s: r8 p" c4 Y) w( J* H
& b- \7 X, L, e, B7 Z. n) `
出入供养(1),观经行道(2)。喜乐久习(3),才猛智慧。心不中回(4),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5)虚空,适得其中(6)。中表相应(7),自然严整(8)。 0 Z3 V; s- W& H  s+ e7 N5 G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能够毫无障碍的化身现在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回来时又能合成一身供养本师阿弥陀佛。他们能透彻明了佛的教诲,并能把佛的教诲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长时间的熏习,自然契入如来境界,获得法喜充满,表现出才能勇猛。他们信心坚定不退转,且有深信切愿,勇猛精进,永无懈怠的心。
4 I/ s2 o" a* C5 a2 V$ ?菩萨们的修行,外表显得从容、悠闲,内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虚空一样能包容一切。在修学上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应,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这充分表现出极乐菩萨们的威仪自然整齐。 8 S/ w/ H$ g1 y& u
《注》
) w. q) Q7 Z( t. J( i, G$ F(1)(出入供养)‘出’是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入’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 b' g# u* |0 S& D+ o
(2)(观经行道)‘观’观照。‘观经’是透彻明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 V0 U8 ^! M5 e: a% d3 \" Y(3)(喜乐久习)‘喜乐’是一门深入,法喜快乐。‘久习’是长时间的熏习。 ' L  B, _; m  M7 l
(4)(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8 Y2 Z. v3 m3 k& I* B, o& S
(5)(容容)第一个‘容’是名词,指心量;第二个‘容’是动词,指能包容的意思。 / |( y+ T5 P7 A, x; Q" \) C
(6)(适得其中)‘适’恰到好处,‘中’指中道。
- v4 o7 h# l% O(7)(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这是说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表里一如,自然相应。 , d. S) }$ y" c( Z+ F7 W
(8)(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1 W3 X  Q1 ~. q2 ?5 [1 s1 h0 n' |
, ~* O( Y( d2 J1 G- p; D- e检敛(1)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2)安定,无增缺减(3)。求道和正(4),不误倾邪(5)。随经约令(6),不敢蹉跌(7)。若于绳墨(8),咸为道慕(9)。
" u9 L" X. t5 `7 m+ e4 X+ q& J) g8 R《解》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检点、收敛自己的行为,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要端正,内心要正直。所以他们所得到的是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烦恼习气。菩萨们自己修行,能够坚定这个念佛法门,绝不动摇;而对教化众生也用这句佛号,并且知足常乐。他们在自行化他时,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会被一切邪知邪见的境界所迷惑。& f7 W( P; [* w7 G+ \/ B5 o* X; C
菩萨们依照经典的教诲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不会违背佛的教诫。没有丝毫失误。依佛的教诫为准绳。他们所仰慕的就是无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圆满成佛。
) b- L9 W6 Q( ~% w* [《注》 7 d" y+ f2 L+ }7 ]( r2 o2 \6 r; ~
(1)(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4 g  s/ ]& |  o4 C(2)(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 r7 J$ c' f" Q: y$ J(3)(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表知足常乐。 7 l- S; t9 u$ _/ g1 h* j3 f1 X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8 b6 A. z( V* U' Q7 v
(5)(不误倾邪)‘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X6 j& D2 I1 M
(6)(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约束,‘令’教诫。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5 Q7 P% S% ~" g8 {, T' J(7)(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6 A0 O! I7 M# h: K7 y3 O+ @
(8)(绳墨)准绳、规矩的意思。
, w! J. w5 U0 i, P4 J(9)(道慕)‘道’无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 t) d8 ?4 Q/ s1 Y/ i( Y! q1 N
" X+ T3 R' @. B% J: z1 m8 e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1)虚空无立(2)。淡安无欲(3),作得善愿(4),尽心求索。含哀慈愍(5),礼义都合。苞罗表里(6),过度(7)解脱。
" X+ u" d3 m6 k. [$ i5 G) ?  c《解》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心胸空旷,无有妄念,没有忧虑、牵挂。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一丝毫的造作。他们的心清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宁,没有任何欲望,自在随缘。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度众生成佛道的大愿,对于这些善愿,他们会尽心尽力以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以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度众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适合世间的道德、人情、风范、礼俗。菩萨的智慧包罗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度化众生能容通无碍,菩萨们是以学习念佛法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同时又以这个法门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在这一生也得到解脱。
- ]& F' N( v- x0 n' K《注》 " C6 B3 [: x; f) `3 p; A
(1)(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造作。
) I1 [' M8 e/ Q( _' a: g0 Y: b(2)(无立)指一法不立。 ' @, l- Q8 L  G  s0 H! r! }
(3)(淡安无欲)‘淡安’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嗔痴等欲望。
$ k8 j. d2 X; f  B9 {/ {4 b(4)(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 Z% r1 d2 p/ ?7 P- I# D$ Q; c4 U*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 `. S6 U9 }" q% o* }- d/ a
(6)(苞罗表里)‘苞’同‘包’。‘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 y4 [+ o7 O/ S8 v(7)(过度)是超过度脱。
& F6 B8 ^! h* g7 d; u
0 Q' r/ s6 s# P; l$ K自然保守(1),真真(2)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3)。一旦开达明彻(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参回(7)。转变最胜。 1 P+ z5 S" S1 v) N0 h7 N% f
《解》菩萨们的自性保持不变,真如本性真正清净洁白,他们有上求下化,至高无上的心愿。所以他们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安然自在,能够于一刹那间豁然开悟,明心见性。开悟之后能明了通达自性中所显现的一真法界境界相。并能通达明了宇宙万象的自性本体。   s6 H' {) o/ r) p0 a* t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蒙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马上显现,自然就放出无量的光明,这些光明彼此交错,融成一体,光色千变万化,光中又化无数佛,诸佛又放无量光。这个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众生,从凡夫转变成佛,这就是最殊胜的转变。: u, ]  h- z1 q( I$ P
《注》 : B) F) T, a1 i) B. f* M
(1)(保守)保持不变。
* b) D3 s1 _3 F0 t0 L$ H(2)(真真)前一个‘真’指真如本性,后一个‘真’是指绝对的真。
: t% o, _( y. J: X, P# o" }/ E(3)(净定安乐)指如如不动,安然自在。 0 \- Q3 w7 X  a# e* t' g/ ~0 K
(4)(一旦开达明彻)‘一旦’忽然的意思。‘开达’开悟通达。‘明彻’明了透彻。 % b6 c8 O2 \# x% R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本然。 0 p1 v5 P# t( K8 t5 N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万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体。
5 l; o% R8 a# k  K(7)(参回)‘参’交错的意思。‘回’是变化无穷的意思。
  `% U1 W- a# |2 o- T" q$ ]" u/ s/ o! Z( @' l# C: Y" C
郁单(1)成七宝,横揽(2)成万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4),洞达无边际(5)。 6 p3 j' `; F# O9 r, j: F
《解》北俱卢洲的一切物质受用,都是自然七宝而成。在这里引用它的自然来形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清净心自然成就。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自心清净 (身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的真善美都完全显现出来,这种善好殊胜,是十方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极乐菩萨们心清净平等,明心见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圆满究竟的智慧。对十方世界一切万法都能洞彻通达,无有边际。
- f& r- {* d, q( h4 \经文到此,都是赞叹极乐世界里的菩萨们自性真实功德。
# m+ \, L6 H. Q《注》 % D' y" l2 _9 s" x( k
(1)(郁单)印度话,是北俱卢洲的别称(名)。 3 o! t* ^4 B7 O0 U+ x' H  k
(2)(横揽)‘横’指十方,‘揽’是收罗的意思。
) y& _3 V: Z/ i6 O- h7 g(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净。‘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6 n5 V8 T& t) X/ J, k/ h
(4)(著于无上下)‘著’(音住)明显。‘无上下’指平等法。这句就是指明心见性。 % O9 j4 [5 o8 z  r8 E
(5)(洞达无边际)‘洞达’是洞彻通达,‘无边际’是没有边际。 + J4 X2 N, q" z6 I

7 {; i# ^$ J/ V/ o, Q3 I$ q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1)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2),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3),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4)所牵随。
" r1 ^8 i4 a8 C* ]# L《解》佛勉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们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之后,亲近阿弥陀佛,必然横超六道,恶道自然就闭塞了。
2 s! P' r5 K# r& p8 ]+ M极乐世界这么好,往生也不难,却没有人想去。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为什么没人想去呢?只因众生被无始劫以来的恶习、烦恼种种障碍所牵,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 1 y" t" s' w$ T/ `* Q! M; P
《注》 8 E2 g+ T7 b& L6 V9 \, `
(1)(超绝)超脱轮回,绝断生死。
6 }' I' }' V  q+ q' e(2)(横截)横超。(五趣)指六道轮回。
7 I7 ~+ p" u. y# K" F' P; K(3)(无极之胜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 Z' ^  j" C9 t5 a4 v+ D) t(4)(自然)‘自然’指与生俱来的恶习。
- k7 X$ D8 N1 D1 u# ^2 z) A, _& I+ M  G% M8 Z% @  v
捐志(1)若虚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3)忧无常。 * r2 _$ {+ e5 H
《解》我们应当舍弃世间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心里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往生净土后,寿命与快乐都同佛一样无有穷际,既然往生能得如此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我们还要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呢?这些都是无常的,何必继续操心忧虑呢! # S3 g2 A: n5 y/ C$ E( ?, Z1 {
《注》 * l; L3 ?; h) q1 m1 a, Y
(1)(捐志)舍弃对于世间的欲望追求。
% K$ q6 h8 u% n# f, c(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净土之果。
! x) q  E) v, \7 y(3)(譊譊)是争竞喧哗的态度。   d2 q  K5 e- X" K$ M1 g: N

( B  j1 K* }) u$ T- ~
- N/ \$ O( S7 P; v" j【劝谕策进(1)第三十三】
$ R  Z! @% ^6 o( Y, I
8 j/ I- H, F5 H: g6 m% V  u. x! `《解》从这一品开始,世尊为我们说明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业障习气深重,三毒炽盛,沉沦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励晓谕我们要厌离苦趣,止恶行善。策励我们精进行道,求生净土。
& t4 ~  M. N1 B《注》(1)(劝谕)劝勉晓谕。(策进)策励精进。
- ]/ J& a, y3 b0 ~3 d: x
) f' u( M4 D% ]* h4 ]. y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1)之中,勤身营务(2),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3),为心走使(4)。
2 s/ E8 |; f' T) g) {# U2 v: D《解》世间人受到妄心的驱使,都在争著做无关紧要的事。而对于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却不关心。因此,在这剧恶极苦的世间,自身勤劳的去经营造作,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各阶层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驱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计的谋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损人利己。 - j- g3 F4 z' w: f7 g7 E# e* p& F, k
《注》
& J* j8 g/ n/ p3 b(1)(剧恶极苦)‘剧恶’指十恶业,‘极苦’是五浊恶世的苦报。 2 r( n+ h! C) Q) J, u# u2 [- ^
(2)(勤身营务)‘勤身’自身勤劳,‘营务’经营造作。
$ a1 Y3 D3 J! I& m(3)(累念积虑)‘累念’思忆过去,‘积虑’忧虑未来。 2 L7 ^2 L! m& ?+ k
(4)(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驱使。 2 P% |0 r$ ?1 n4 m

/ {& @6 @7 X/ D+ }7 V/ \4 d$ ?( i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1),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2)。 7 v3 h5 ?! K' ?3 Y$ J
《解》一切众生对于田宅眷属财物,没有的时候,想争取;拥有之后又害怕失去。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一样,总想跟别人看齐相等。刚刚拥有了一些,又担忧有意外的灾难,比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烧、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消散、债主的磨灭。
5 ?# {; A% }2 g( ]1 s《注》
' I1 Q6 a6 |7 Y* F4 |* \/ I(1)(又忧非常)‘非常’指突然发生的意外灾害。
3 |) }; {; N/ m6 H(2)(磨灭)消灭。折磨身心,财物尽失,荡然无余。 ( r% \) H3 Y, F1 R" ?$ F

+ l4 j+ i# s4 j8 {$ i* E2 W心悭意固(1),无能纵舍(2),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 N: W  F2 E. C2 K! U《解》众生悭吝的心非常顽固,对于拥有的一切都放不下、舍不得。但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全部都得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这种现象,不管贵贱、贫富都一样,大家都有无尽的忧虑苦恼。
6 s* ^/ v' a9 J( z. q/ C) I* Z《注》 - y4 @% I. o  |  |6 _- F5 T6 [# s
(1)(心悭意固)‘悭’悭贪吝啬,‘固’是固执。 # l) K4 z2 z9 [2 _. l. H; g  v
(2)(无能纵舍)就是放不下、舍不得。
0 @. ]) s0 g9 a/ p5 b* f* K, }9 M! w+ o& j* n* y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1),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或时心诤(3),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 v, S0 \; h0 }  F- D. _《解》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互相尊敬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应当互相帮助安慰。受者无得贪多,施者无得悭惜。言语态度要常常保持宽厚温和,不可以互相违背凶狠。偶尔心里有意见,有所嗔恚忿怒,这种情况,累积越来越严重。往往从小怨恨变成大仇恨。世间的事情就是以此为患害。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应该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 @1 n4 W, m% V! u0 A《注》
6 O" M( }' m/ n" Q8 I' N(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 Y7 a/ {. T. Z7 V; A" I! n0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 B7 @/ ], o# t" I( n, p9 b# K1 G(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 x0 S0 L! {% M" u4 N
4 \9 {* W6 ?) t3 W9 s% p6 U- l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欲何待乎?
6 ^& j8 a& x' x8 Z; U《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 c4 n1 g1 `" A4 t( k' J' _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 G4 |$ Z9 E6 `2 _
《注》(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8 s( N2 j! m3 \5 U/ \( J4 d
& X, P. C1 e1 u* Z' V3 ^4 C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 R" `  ]# f1 M- K6 f! g. e4 l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3 ]1 A5 [! i  J" m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 a) z4 I1 W% y/ [4 T《注》
7 {3 a6 _, E1 G: _(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恶业。‘神闇’精神昏暗,没有智慧。 # }! l$ ]3 J) d
(2)(转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 K  r: T+ Q' l: A(3)(无常根本)‘无常’是指六道轮回。‘根本’是由贪嗔痴造作十恶业。
' \( a. O& B' `; ]+ L, l7 I"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不清醒。‘抵突’是抵触冲突。
% i) z( Z' Q! A, G& h$ j) u7 Y9 y2 V+ V% |: v: w
先人不善(1),不识道德,无有语(2)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A  Z3 @  ?$ S' \4 P《解》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没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晓得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开导他们,像这种情况是不能责怪的。可是有一种人,有缘见闻佛法,但对于六道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事实,他不相信,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才会造作恶业。 . ~8 o4 K4 W( [; ]
《注》 & E5 R+ v- w# k  i4 b0 R9 y
(1)(先人不善)指过去的祖先们不认识佛法。‘先人’是过去的祖先们。‘不善’就是知见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许多恶业。
& s6 H+ t% G; R2 P; @, }. K; z(2)(语)(音玉)告诉、告诫。
7 x' r/ Y# ~7 l; p+ R3 D4 V3 I, q& a* j3 F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1)。忧爱结缚(2),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3),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5),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9 j6 k. k) i& p+ F! F' J
《解》像上面所讲的,只要仔细观察世间众生生离死别的现象,就不难见到。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恋,都放不下。这些都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这是因为忧爱就像绳子一样捆绑著,没有解脱的时候。而世人却不知道这种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对于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计划,然后决定一生所修的法门,一门深入,求生净土,要是到了寿命终了时,就无可奈何了。 , Z: [. x% r3 R( L3 Q
对于这样的道理与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世间充满邪恶之气,昏暗不明。这些都是由贪嗔痴而造恶业引起的,违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与自己的自性天良,肆无忌惮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夺其寿命。死后的果报决定是在恶道,没有出头的时期。
% L( W* _# k2 Y9 R《注》 - e1 f+ G- E. V9 ^$ T+ B
(1)(迭相顾恋)‘迭’交换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 w, x9 s: b7 q) M( q, C& F
(2)(忧爱结缚)‘结’心里有牵挂;‘缚’就是用绳子绑著;‘忧爱结缚’,忧和爱这个牵挂就像绳子一样把人捆绑著。 % G1 X  w( ~! y4 J$ ]: T" T
(3)(旋尽)立即终了。 3 I- d- e! M% x0 J2 [
(4)(恶气冥冥)‘恶气’邪恶的气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b; S) Z  @) @0 `, u. k
(5)(违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违逆天地即是违背了自性天良。
; s4 f. A6 W) y8 O: K6 ^  I" u5 b) P$ ]+ A/ P
若曹(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2),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3),在人后也。
! u; q( R! L( l) g( w4 n9 N《解》佛对著与会的大众说:你们大家应当好好思考、计划,要远离众恶,选择善好的,努力精进奉行。当知世间的爱欲荣华,都是不可长久保持的,都会别离的,实在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你们应当勤奋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达,成就殊胜功德。 : }: H  _' P. ~" G3 p9 j8 z
佛最后劝勉大家,不要随著自己贪嗔痴的欲望,为所欲为,亏负了佛在经典中的教诫,错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就是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而求生,也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 r. \' s9 G* G/ r  ?《注》 9 o9 `) }1 D  f8 {6 F  `' Y# v
(1)(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术语,是‘你们大家’的意思。
- N& P3 E+ H! N% G(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9 T: E! Q( v. _; F6 a$ ]8 d, j(3)(亏负经戒)‘亏’是不圆满,‘负’是辜负。通指解行亏缺,辜负佛在经戒中的教诲。
( t' h9 T( e) D; [: H
) A7 T: W- X8 _* v
3 R" n! k) I+ d! k' v9 L【心得开明(1)第三十四】
9 x0 T4 U* H4 i2 d/ e1 ]( G2 g6 u9 E" ^. N3 J8 q+ \* U' y5 o4 M1 V
《解》这一品是弥勒菩萨听佛的教诲之后,心开意解,对世尊所讲的道理都明了。所以品题为心得开明。
" j% j* W$ K9 v5 X  v《注》(1)(开明)开解明了。
+ a. d4 {/ q2 Z' {- H  a1 ]1 M4 ]8 `/ {4 l6 l( B$ J4 m6 ?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1),尊超群圣(2)。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3),靡(4)不欢喜,心得开明。
/ u' L5 [, r6 k2 t& Q* h《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佛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众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脱三界六道的痛苦。佛为法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德慈悲超过一切圣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彻照十方,没有极限,所以普遍为一切天人的导师。8 _7 F' o' n4 x" w3 c5 U0 ]# ~8 u# J
弥勒菩萨非常庆幸今天能够遇到佛,又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闻《无量寿经》。能使大众心开意解,明了自性本具佛智。所以与会大众没有一个不欢喜的。 9 f7 \  B7 X* v% q5 s
《注》 % t- D2 L6 d4 \+ `) P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称法王。
$ H0 ~: r# B7 O( E2 J(2)(尊超群圣)‘群圣’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圆教初地以上的诸大圣人。佛为九法界的导师,超越一切的圣人,而为至尊。
* O$ c# m: h  }( J2 @(3)(无量寿声)阿弥陀佛名号。又指此《无量寿经》。
8 K0 f5 G, W' T% {1 i5 [(4)(靡)无。
& v. z) ^1 z3 V1 m( j3 d  m$ \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 l% n) X4 Z0 p7 j; M" z. v$ ]《解》佛对弥勒菩萨说: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老实念佛,断除疑惑心,拔除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杜绝贪嗔痴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骄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种种罪恶的根源。虽然游化三界,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为众生演说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 y6 p$ H# }0 a0 t! g9 h# Y- N  D! K7 H" f* I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7 s" y5 P' w0 Q# k' I《解》佛说: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久远劫以来,辗转六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佛在此又略举出几种苦,生时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时最为苦痛,死时极为苦痛。而且身体臭恶不净。无乐可言。这些都是眼前的事实真相。佛在此又劝勉大家,应该自己坚决果断,洗除心中的污垢,言语行为要忠诚守信,表里如一。这样的人必定能够自行度脱,也能辗转互相拯济,劝人断恶修善。 ' X- z" h6 A# T
《注》 & n6 r+ H( {/ B# ]* D  o6 ~; O
(1)(决断)坚决果断。 8 [2 ]8 Z& C7 W( b& b' s
(2)(忠信)‘忠’是尽职尽责,‘信’是讲信用。
8 X; z6 ^2 Z( W( R; s- `
, S* a0 H; T6 U+ l2 r$ g& S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1),自在随意。
* b& B6 [4 O! g8 {" A/ M《解》一心求愿往生净土,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虽一生一世精进勤苦的修行,只不过是很短暂的时间而已。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且永远脱离轮回,不再有忧苦烦恼的祸患。寿命无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证果,都随意自在。
3 k& ?6 z) R7 I4 [, `《注》(1)(寿千万劫)在此表示无量寿。
, I* \* C8 P* v) `# t3 c* h' }) N* o! s" a4 c# p. r) S7 b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1)。生彼边地(2),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 R( n; {% {% s! O" y$ J# A( |《解》 佛劝我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专修,求心所愿,往生净土。不得怀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过失。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间的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这是他们所受的苦难。 8 {# N2 T* q4 e0 N' @
《注》 (1)(过咎)过失。 ( R( l0 T: ]8 F  o; ]" p# u+ X
(2)(边地)即下文所说的边地疑城。
3 F$ n& Z0 T6 K) L/ ^3 s: F* [1 ?: R  u0 Q* f5 t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 Z6 r- I/ [6 H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诲,决定专精修学,如教奉行,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对佛的教诲不敢有疑。 % v. a3 R, m8 T- c3 T! O

+ Z) P7 a0 c# r1 s( `7 \% q. P/ {2 [0 `1 v2 C6 R7 r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X7 U0 b; E5 r7 \6 W
7 v0 U+ t! x% Q! u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 h! T3 ]0 n' `! m, Q. b
《注》 7 v4 z0 O  P! b% }
(1)(浊世)五浊恶世。
1 ?1 M+ c; e# E& g( w# L8 J8 b(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 O+ p: v9 z& v7 S; j8 X
+ W& V  D1 _7 f* u; n7 U0 l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 P/ v) @( a+ {, c2 c1 h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 F2 }0 y+ i! h8 f. R4 B
《注》 8 N/ @$ z- P3 ]3 P
(1)(五恶)杀、盗、淫、妄、酒。
9 f' ^, J% c) r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 R& N6 o8 B, S
(3)(五烧)是果报。在此指鬼、畜、地狱三恶道的苦报。 # k! k0 b& t+ [
(4)(五善)即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b3 [6 W2 @( |& j$ ]6 K
4 e( Y* @- W& n) V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1)。残害杀伤,迭相吞啖(2)。不知为善(3),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4)、聋盲、喑哑(5)、痴恶(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5 C" }0 Z# C+ r8 O
《解》以下佛为我们详细说明五恶、五痛、五烧。是哪五种呢?第一是杀生恶。世间的一切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作善。造作恶业的后果就一定要受到灾殃的惩罚。所以世间就有贫穷乞丐、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恶业的报应,不肯戒杀、放生、吃素、劝善、护生的缘故。
5 b' ^7 Z7 u9 U, C' g《注》 7 h: ?; Y2 f$ r4 _+ ]
(1)(转相克贼)‘转相’互相,‘克’牵制,‘贼’杀害。‘转相克贼’是互相牵制,彼此杀害。 * d+ c2 g0 ?2 A9 ^+ o
(2)(迭相吞啖)‘迭相’互相;‘啖’吃。
& \. x8 A* d8 y- U(3)(为善)此指戒杀放生、素食、劝善护生。 ! b& t5 s' S& K6 Y/ x$ ?. ]9 m
(4)(孤独)年少失去父母称孤,年老失去子女称独。
3 g: ^; T/ Q7 [5 |: l(5)(喑哑)指哑巴。
6 o( i' t$ x$ y3 Y% g7 F(6)(痴恶)‘痴’白痴,‘恶’丑陋。 $ }$ {' ]- `) N& _) A/ j( m
(7)(尪狂)‘尪’是跛脚,‘狂’是精神分裂症。
* s, \' O4 U; o- T# V) x/ D+ d% D( E4 {0 \" c. t2 L2 \" o2 m
其有尊贵(1)、豪富(2)、贤明(3)、长者、智勇、才达(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 u5 x1 Z" y2 h- N5 E
《解》世间也有尊贵、豪富、贤明、智勇、才达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 J- ?0 K0 i/ g/ j( Z& H《注》
# x7 A. w$ e4 {4 _3 P3 l: n# @, b(1)(尊贵)指有崇高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 # Q9 b, c. L7 O6 {& s6 m: j
(2)(豪富)指富有财宝的人。 . s3 J. l- `! c9 E! p
(3)(贤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 N9 H' p; X5 j3 P. @. }4 C
(4)(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才艺通达的人。 ; g4 I, O; g. y
; l$ u! @6 D  b2 G7 b; C9 j8 q/ e9 }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2),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 |! O2 M# w( |2 Q6 p0 Z/ C2 A
《解》世间有这些眼前能看到的杀恶及现世报,所以当他寿终之后,自然堕入三恶道,随著自己的业力受身;改变自己的身形,从人身变成恶道身形。所以有地狱、禽兽、蜎飞蠕动各个不同种类的身形。这就如同世间的牢狱一样,受到剧苦极刑的惩罚。他的魂神命精,随自己所造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受的寿命有长有短。
, w9 X  _% s9 e过去的冤家债主互相追随,世世同生一处,更将前世的怨仇债务,一一报偿。所受的殃恶如果没有报尽,终究不能脱离。必定辗转在三恶道中难得出离,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用言语所能形容的。. |: y% l6 V) b6 b, l
《注》
/ M* s) K1 m# F(1)(幽冥)指三恶道。 8 `) I: Z: y8 }4 X/ }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说的灵魂,佛法中讲的神识。 9 I+ b! s1 `2 N6 w; v- H) W& J1 d
* \* r$ a+ ]% m/ e
天地之间(1),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2),善恶会当归之。
( O+ E; r# k) V4 t8 C《解》天地之间,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随形,必然有如是的报应。虽然不即时报应,但善恶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因缘会合时,必受其报。 $ B' J# r2 H( \7 _- W) i
《注》 + z  V% E" S( [& U
(1)(天地之间)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 B/ u# K# O% d(2)(暴应)‘暴’指猛急突然之义;‘应’是报应。
& ^) n' W) W2 x9 Z
1 N8 q0 F$ F7 v6 }+ E' B& c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1),奢淫(2)骄纵,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4 e& S. F1 o. @/ A& T+ P《解》其二者,是指偷盗恶。世间人民,不依法律规度,过分的骄慢、奢侈放纵,随著自己的贪欲为所欲为。居上的领导人,利用权势,贪赃枉法,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诬陷冤枉,损害忠良。阿谀取荣,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
$ |1 |, F2 D+ R! x' z不论长辈晚辈,自己一家人还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诳。嗔恚愚痴,助长贪心,吸取他财,希望自己贪多拥有。因此便会产生利害冲突,互相争夺。于是结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人,不明白前因后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真相。
+ ]/ }7 G$ o0 ^, [7 T5 e《注》 , o* N  l7 f" ]% a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规。 % k3 l* V& ?. a- m
(2)(奢淫)‘奢’是奢侈,‘淫’事情做得太过分。
+ Y9 u* O0 u6 y% ]. b(3)(恣)放任纵欲。
0 P8 K' S% m; ?, g; g7 P(4)(机伪)是机心诡诈。
9 E3 m& E3 o9 n( l, {! S/ n9 D(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 ?! a/ o: n0 y( ~0 _0 Y
! ]- ?1 G' z+ |! y5 A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1),或入苦毒(2)。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3)。常怀盗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 F& G0 w' O( ]) N! Z- x
《解》世间有一类富有的人,但是他们悭贪吝惜自己的财物,不肯把财物施舍与人。爱欲牢固,贪心深重,终身保护自己的财物。就这样直至寿命终尽的时候,他的财物没有一样能带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恶祸福的业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轮回。这一生作善得福,来世必至乐处;这一生作恶得祸,来世必遭苦毒。 * Y2 N/ E1 v1 Q7 J* C
又或见人行善,反生憎恶、诽谤,没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怀侵夺之心,希望夺取不义之财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复重造盗恶。
% R  Q* [2 O( m7 z7 A& p《注》 ! G( T" u# T8 k& I
(1)(乐处)指三善道。  O) W! O% I3 t5 z$ s
(2)(苦毒)是痛苦的报应,指三恶道。 ; q, N3 t3 Y! ], D  i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 E3 a! V( h& f(4)(悕望)同‘希望’。 ( Z' \) T: M7 N- q5 y* O

0 S, i5 N- r: r  W# b6 ?$ k神明克识(1),终入恶道。自有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6 P1 _& X; d9 G《解》造作这么多罪业的人,天神(俱生神)记录善恶,送交阎罗王。又在他的阿赖耶识里也记录他所犯的罪行。命终之后一定堕入三恶道,自然有三途的苦报,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7 \1 t! U& U5 |# M+ u& k6 @( {《注》(1)(神明克识)‘神明’在此指阿赖耶识。‘克’是一定,‘识’是记录的意思。
* H1 y% f, ?6 w1 N( Z! `
0 H- m/ s  n( C$ M$ ]3 J( v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1),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2)。烦满胸中(3),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8 Q: [6 U" M" L
《解》第三段讲淫欲恶。世间人民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因而生于世,寿命能有多长。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狠毒、不善之心。常沉溺于淫欲放荡、烦恼欲望,邪淫放荡之态流露于外表。耗费损失家中财产,来造作淫欲之事。所应当追求的正业,反而不肯去做。 8 F9 g1 @- U& a7 Z5 |4 T0 M
《注》 9 x% x; D. o2 p7 u: _
(1)(相因寄生)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
  f% p& ?' _) \(2)(淫佚)‘淫’是邪淫,‘佚’放荡。 # z  P0 R3 ^3 w
(3)(烦满胸中)是指欲火内烧,胸热心狂。 9 Z3 Q1 t6 x+ b6 b$ U- D1 [

; P0 X$ @3 U0 s1 Z2 h4 K, A& v又或交结(1)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2),强夺迫胁(3)。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8 z' v2 S& x' _- u9 }
《解》或是勾结恶友,聚集邪众,兴兵相争,互相攻伐。侵掠杀戮,武力迫胁。公然劫取,造作种种恶行。用来取悦妻子。纵情于声色,极身作乐。因此,社会群众对他憎恶讨厌,为此遭受灾祸和无边的痛苦。这是说他的现世报。 , H$ Q" @6 |/ D6 Y' A6 I
《注》
, w8 }" f# J4 H1 Y  \(1)(交结)是勾结。 4 c$ p$ [' d6 g& o
(2)(杀戮)此处指以枪矛武器杀人。‘戮’以尖锐之物相刺叫戮。
; `0 X, q% J( {$ G. L$ l(3)(迫胁)指以威力来恐吓强迫。
1 w- {  n$ I( ?9 I  c1 F( J6 R6 _+ q- W9 j3 \
如是之恶,著(1)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 _1 b7 p+ t* p, [《解》这种恶人,后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显的知道他的恶行。并且阿赖耶识里收藏了恶业的种子,天神也记录下他的罪行。命终之后自然堕入三途受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 ~9 T4 G; ]# _《注》(1)(著)昭著。 * E+ ]5 z7 e5 \2 Q# @' {7 d- V
* d: a8 ^+ [& |0 m) |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3 `* C) R, [' U- k
《解》第四段讲妄语恶。世间人民由于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迷于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积德。造作两舌,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言词粗野,恼他人心。存心欺诳,口出不实之言。还有善用花言巧语,诱人恶作的一类绮语。
5 a. c; s! D$ q5 F3 W( @" A. [他们憎恨、嫉妒善人好事。专干破坏好人好事,欺骗世人,对于贤明的人失去信心。他们不孝父母,对自己的老师轻视骄慢。对朋友不讲信用,难得见到他有诚实。
. F7 C9 l6 E  W# B6 V, d6 O* Z2 _! j+ Y9 x7 o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 w: L, S) K' p8 z; }( N! E, E2 ^
《解》由于他很会运用欺骗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贵自大,称说自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说自己得圣道,那是大妄语,要受极大的苦报,因为他误导许多众生步入邪途。
/ w5 \3 O& |: j" p, g7 ^* w再看他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欲令大众俯首听命,唯我独尊,天天造作恶业而不知惭愧,不知自戒恐惧。 * K6 ?6 ^8 G/ _  `

* S& V. |2 _0 |!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a7 ?4 \& W  C《解》佛说这样的恶人,习染太重,难于教化降伏。他的骄慢习气不改,他能横行一时,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护他不败。但今世为恶,宿世的善果享尽了,善神远离,所以他在寿命终尽时,恶业现前,有意想不到的灾难。
. ]) O$ R; E$ X
/ T; g  [, g4 ^( _又其名籍(1),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 D' e0 i' Q9 e* a
《解》神明将恶人的罪行,都记载在他的个人档案里。恶业牵引,鬼神鉴察,带著罪人,他就无法逃脱,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狱火油鼎之中,身心(形体和精神)遭受到摧毁破碎之剧苦。当此之时,后悔莫及了。 6 [: o3 w  ^6 E" u
《注》(1)(名籍)就是个人的资料档案。
9 q" |/ P/ ?! L: Y: z. g
; ]2 V7 Y6 m% p4 x/ o8 k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 @8 v  D/ e. {9 W《解》这是第五段,古人有两种讲法,一说是饮酒恶,一说是意业(贪嗔痴)三恶。足见此一品经义,确实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 V( J& c+ u7 m8 z/ }- x这一节经文是说:世间不善的人,心无主见,凡事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的教诲,违背、狠暴的态度,经常加之于父母,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所以说不如无子。如是恶子,忘恩负义,对父母全无报答之心。 & O9 o: |7 v( D) t7 v
* K# ?& o/ [- i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 a: D' p& Y" B( i4 c. O0 q《解》 这样的恶人,每天只是放荡自纵、游乐散漫、好酒贪杯、爱食美味,取夺过度、贪而无厌、态度愚狂。由于无知故敢作恶,因此不识人情,无义无礼,无法劝导。他对于他的家亲眷属们,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全然不顾。对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
. u- I. ^! ~" b& P+ j, Y/ P. R  @3 Z& z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 l8 ~/ _- S0 h8 Z) p
《解》如是恶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未曾作过一件善事。他们不信佛菩萨的教诲,不信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道理和事实都不相信。常怀恶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证的真人,或是社会贤达之士。对于和合、如法修学佛道的出家人,他运用绮语、两舌为手段离间之,使僧众不和,不能如法修学,名为破和合僧。这些作恶的人,真正是愚痴无知,反而自以为比别人有智慧,可怜可悯。 : o, N. J* {% w+ C& G- T
正因为愚痴之极,不信三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这一生从何而来,更不知死了以后往那里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还梦想著希望长生。 6 {, ?3 Q1 u2 F/ o
; q$ N' w7 g4 c6 Q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 `# J' I0 I' y4 G《解》这一类愚痴行恶的人,他们心中闭塞,虽然听了善友的良言,心里不能体会开解,这真是蒙昧无知,实为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预先修善。将来当他们在临命终时,地狱、鬼、畜境界现前,此时恐惧生悔,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 N: ~: B) i) L. k

7 Z% N' K. G; f* z* K- }6 L* S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 V6 P( @$ P8 Q1 S《解》从此以下三小段经文,是佛陀为我们总结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恐怖。佛说:天地之间,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明明白白。这是说明宇宙间的有情众生,总说有此五大类别。(也有说六道的,就是在天道里又分出一类叫做阿修罗。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乐善恶,人人可见,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丝毫不爽。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
7 N' V$ A' z5 ?故我们现前所受的祸福,皆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的报应。人生在世,所造之业,总是善恶夹杂。当受报时,有先乐后苦,有先苦后乐;苦乐相承,祸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恶得祸,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9 \0 y5 M8 [3 E$ d7 Q% F- [4 k8 X$ \+ H  J2 H% ]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 S+ E/ R0 R7 p+ d: Z. w; B《解》佛说前世行善积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贵家,一生享富贵长寿,事业顺利成功,这是从乐入乐。他又能乐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净土,则是从明入明。
- [$ s! D0 H& Q7 K8 l如果恶人又造恶业,再种恶因,必得恶报,则是从苦入苦。又因为他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为冥。倘苦多造恶业,死后堕入恶道,岂不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啊!五道轮回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释迦佛独知其根源。 ; g% W  Q4 e+ h  E" ~2 D3 Y6 |. q

! E% S8 }9 ^/ ?, X8 q, Y  H4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9 |: g2 j9 A2 y. U& H8 B《解》佛陀清净、平等、慈悲,悯怜世人,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为大众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相,教人如何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众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间众生,因为不信佛的教诲,作恶不断,所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恶道的苦报也不会断绝。世人之愚昧无知胡作妄为,果报之惨,真是语言难尽。 $ o- L4 H8 y  ~, g  B
又因业感所现,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受其报应。生死死生,无量劫里无有出期,很难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痛不可言。这就是说的五烧。 8 M- F% k! p2 b3 R
+ O: d/ \6 }- j# j% g: E8 d3 k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 [* k& R9 ~7 r  i3 s《解》佛在此末后一段,普劝我们改过修善。五恶是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花报,五烧是三途的果报。大火烧身是比喻五烧。佛说:如果有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心一志,克制自己贪嗔痴三恶。又能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脱生死;现世可得长寿,将来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实的五大善啊! 4 K  e4 F7 ~4 ]& R
佛在这一品经中,教人要深明善恶果报。净宗的带业往生,只限宿业,而决非现前所造之业。《涅槃经》说,‘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恶业)。修净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决定不能往生。   V* Z& i' ]6 q, K

1 z1 Q1 Y/ a1 V, Y9 o9 L1 z5 b
& x+ D+ n0 G- ~; v3 z- x#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3 O1 ^. b3 o/ X! z3 V

: f$ E% f# x6 [/ }  ?/ c4 B《解》这一品,世尊再一次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是我们应该警觉、戒畏的。最后劝勉我们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学功夫。
" e1 `. J4 H- W( z7 [
( R% p/ V% X: X! L, V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0 X' N9 \7 K; R) l5 L& P+ a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苦报。因果报应辗转相生,因结果,果生因,循环无有了期,愈往后愈痛苦。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很难出离。
/ H. }6 F8 s8 O( P1 J  j5 X3 h# p8 ^- |# ^) p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 ]6 T. `% c! c# ~
《解》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世就遭受病苦灾殃。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让大家都能见到这种现象(使那些警觉性高的人,看到这些现象,知道造恶后果的可怕,以后便不敢再造)。这是现的花报。这种人死后,决定堕入三恶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恶报。这是堕三途受五烧的报应。 9 o) ?) l$ R( I* u% w, ~3 D
《注》
; t) p. p$ k# M; H+ `& o$ g(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9 P8 [+ g8 r1 `) a5 X
(2)(愁痛)忧悲苦恼。(酷毒)残酷狠毒。
0 A0 u& N/ ~3 Y8 e(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 d. S. ?. U2 V

% P7 P; B6 e/ Q3 D( Q$ z3 \& B9 g2 S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1)。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3)。 2 K0 R; N, F9 }+ Y% P! f2 r
《解》 三途报了之后,宿世的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讨债、还债互相残害杀伤。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业因,由于痴恶而演变成大困剧。这都是贪欲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布施,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理会是非曲直。这都是无明愚痴,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为重罪。人们总希望自己占尽便宜,拼命在争夺,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快乐而已。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虽然过去有修福积善,得到眼前的富贵威势,若不修善,他的福报就会随著恶业而消失磨灭。
# Z8 a6 N9 b6 L, {《注》
+ ]$ s2 `6 A6 a" T(1)(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3 I2 |# x5 N& B6 [- U- P( U(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曲’指不合理。
# X0 q% H* P/ V. J& _$ B( m5 f(3)(磨灭)就是消灭。 & u8 P  q- v9 J" e4 M! T4 ?1 r  R7 N4 |

6 Q5 M$ Y% X* G# p- I天道施张(1),自然纠举(2)。茕茕忪忪(3),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7 e1 l3 g( u0 i2 i$ T, Q0 ]
《解》因果循环定律的运行是一种自然现象。所种的因,必有果报,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恶深重,则转眼现前,就显得惊惶失措,无依无靠,心中不安,这种人决定随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这个因果循环报应的定律,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诸佛菩萨看到这种三途苦痛,非常悲伤,但无可奈何。因果报应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是没有办法代替众生受苦的。
" q  R- F8 C( I《注》
8 O6 b7 }4 s" `, R  I(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张)指运行。
( e, p/ B2 T6 d9 y+ P. \* T(2)(纠举)纠正检举。 ! [3 P" S- V, N3 G% h
(3)(茕茕)指孤独无依。(忪忪)惊惶失措。 : \1 H* m4 R/ m/ s
# f$ d9 n5 r% |8 j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2)。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9 W& o, U. r& v1 x- P
《解》佛说,你们已经得到了佛的教诲,就应当深入的思惟体会,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终身都不能懈怠。应当尊重圣贤,敬重善知识,尊师重道。以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更应愿求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拔断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贪著五欲六尘及妄想、分别等烦恼。这样就能离开三途的苦恼及忧怖苦痛的六道轮回。
/ _  J2 r$ A, h& j* u1 _/ a《注》
" C  y; j$ n. ^6 ?% _" @' i(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诲,并依教奉行。
% q, ]" M! v; N( N6 \  {! X(2)(博爱)是广泛平等慈爱一切众生。 7 o& z/ \( `4 J5 @

% n/ c' B' M9 J0 ?$ Z$ f0 A1 G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 q3 ?; ~! P9 S# M% D2 ^《解》你们大家行善,什么是首要的呢?第一应当保持清净心,身行要具足威仪,耳目口鼻,皆当遵守佛的教导,精进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净洁,与善相应。绝对不能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犯诸恶。应当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对人要和颜悦色,修行要专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其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应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
- p2 F, ?8 H! e& Q# i9 P/ m5 b" I& Q( M
作事仓卒(1),败悔在后。为之不谛(2),亡其功夫(3)。
' M: H( o$ n9 y, D  k) I7 W《解》 如果作事仓皇失措,将来一定会失败与后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实的话,修行的功夫就丧失殆尽,前功尽弃了。
& ~& S8 Z: c7 z3 ?《注》 3 T. ^7 w+ \6 ^
(1)(仓卒)急促,草率。
  S) s0 Z! u8 z(2)(谛)慎重真实。7 {% k" Q5 |# t6 L, b2 L
(3)(亡其功夫)‘亡’丧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 P% r7 {# j$ ~$ ?4 I% P4 z- f" t
) R+ L& v0 D6 R! k6 @! ?
( n3 h4 s7 |3 Z+ F$ r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 v  T8 t2 T% s/ U9 x
# y8 {; w, l! d' u# `5 ?《解》这一品经以比喻说明。佛在此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让我们晓得修善得福的好处。把佛的教诫要像穷苦的人得到宝物一样的珍惜。 + h' P2 h& |/ W8 s/ \
. n+ H7 U7 |- }6 p" x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 \) q/ M6 j& R) l6 D《解》佛说,你们要广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众善,不可违背真理与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进不退。以理智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一不杂的修学。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恶劣的环境里,若能奉持斋戒,以清净心,修行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国土的众生,都是积德修善,没有丝毫造恶的因缘。反显处在恶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难得可贵。 * k2 Y  e/ r0 j  a9 {6 @
《注》(1)(勿犯道禁)就是不违背道理,不犯禁戒。 6 n5 Y) s( V7 q' I' U

) z% W# `5 c: m6 K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8 N( j3 u- b- b《解》若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过他方诸佛国土中修善一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方佛国福德是自然的,没有造恶的地方。特显人于恶世修行之难能可贵。 5 R  L& O( R4 h1 S
$ o  S/ L, A/ k: U, j8 C& g+ {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1),未尝宁息(2)。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9 `3 K+ x( W2 ^8 k1 N. P: @! ~《解》唯有我们这个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恶的人多。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随著贪嗔痴烦恼的支配,在造作种种恶业,从来没有宁息过。佛怜悯我们,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晓谕,传授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处指本经)。 & t1 H" S  a# F- P9 o! u
接受本经之后,应思惟经中的义理,然后依教奉行。将自己所得到的觉悟利益,转教给一切大众,和家亲眷属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须要约束、反省、检点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力求改过自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要和睦,要随顺,不能违背义理。这样就能得到欢喜快乐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顺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了。
, B" w. P" U# f9 `( h5 x: @+ E% h《注》
( |/ g% z) ?5 j! W(1)(饮苦食毒)这是比喻,说明人们每日受苦造业从未间断。‘饮’、‘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 ( H! _. u& U! c' e. _0 u( V
(2)(宁息)安宁止息。
4 ~& u" C- F& |% B4 ^
9 `, t2 x! a/ A0 d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愿辄得(3)。
4 ^# y) _/ ^6 ~  F' Y" j《解》言行举止若犯了过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断恶从善。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过失立刻改正。奉行经典中的教诫,就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这是以珍宝比喻经戒的殊胜妙用。 2 [; {3 H6 n: e9 R. T3 z$ z: {
若能痛改往日的恶行,从今开始努力修善,洗除心里的污垢,改变自己的一切错误行为,如是则自然感得诸佛降威加被,凡所愿求,皆能圆满得到,就是有求必应。
( K/ b# R6 M9 {' R8 ^《注》 8 V5 k6 K2 H1 V, E3 j% m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转恶向善,去邪从正。
4 H: o( H7 z3 i- V% d" s(2)(自然感降)‘感’感应,‘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加持。
8 S& M% n% Q* @2 s3 j; c4 s3 A; B(3)(所愿辄得)是指凡所愿求的皆能得到。 1 _$ ]# A6 x# t8 ^; o0 X

4 ?5 N. L: S) \. z: l7 X. t佛所行处(1),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2),国丰民安,兵戈(3)无用。崇德兴仁(4)。务修礼让(5)。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 i4 A# A$ L+ p5 [  {《解》这一段是说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如,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丰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的战争灾害。
3 s" C: y/ G0 r. v3 r整个社会,人人尽知崇尚道德,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大众奉公守法,没有盗窃之事。以诚待人,无有坑害、冤枉。彼此相处,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乐业。 2 i7 f9 ?* c, Q( ^5 B9 M2 E
《注》 % e, q8 u' V( L
(1)(佛所行处)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 h( T: b4 R! w3 L1 Z4 o: ]$ k3 Q+ P
(2)(灾厉不起)‘灾’灾祸,‘厉’疫疠。这是说所有种种自然灾害瘟疫都不会生起。 3 B, @5 c6 S5 x5 J- |: T- _/ O
(3)(兵戈)比喻战争。‘兵’是指军队,‘戈’是泛指兵器。
5 ^! p# Y' u6 B(4)(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施仁政。
1 o, N/ j/ _( Y& S: _: [(5)(礼让)‘礼’是礼貌、节度,‘让’是谦让不争。( U( {! r7 R! W4 q. _  J
; u& y1 X# G6 O* ?2 o; S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1)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2),升无为之安(3)。 # d+ W( X* z  T1 g) z
《解》佛说,我怜悯、关怀你们,这份慈爱的心超过世间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传授种种善法给你们,以此对治一切烦恼恶习,永远拔除生死轮回之苦,教导世人修行五善,获五德。不断向上提升,最终必定达到无上的佛果。
; C: k" c& Z, A# o) f《注》 - M& v$ B# e& C+ Q
(1)(攻)对治的意思。
$ v: h, n! w8 [* [; N(2)(五德)即五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种善德。
* Q1 G) ?: }9 D# V(3)(升无为之安)‘升’晋升、提升。‘无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8 k2 P- d; i6 Z$ l5 b8 c7 w/ A2 w5 n, |' N* D5 T- u
吾般泥洹(1),经道渐灭(2)。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4 w1 W4 d+ R; _8 B7 @1 L$ w
《解》佛说,我入灭以后,四十九年所说的经道逐渐被人曲解变质,逐渐在此世间消失了。那时人民的思想、行为都是谄曲虚伪不实。内在的无明烦恼习气,再加外面恶缘的影响,又会造作种种的恶业。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佛预言末世以后的社会状况)。 0 _+ ]2 f6 ^) w' U; J# u2 V
你们有缘遇到这一部经,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一定要辗转相告,互相劝导勉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理论和方法修学,依教奉行,决定不可以违犯。这样的闻法机缘,非常殊胜希有,应知珍惜。
; D; x1 _0 o8 @& `/ y《注》 # ^' i+ {' l4 L) j1 R
(1)(般泥洹)印度话音译,中文是‘圆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义。
1 e; G6 y' I" R(2)(经道渐灭)‘经道’指佛法。‘渐灭’是逐渐消失。这是指佛的法运到末法时期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 I! w9 v. D& d( v

- s1 [! B( V4 j- W! x/ E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g0 g' K. Y/ O" e$ w6 I
《解》这时弥勒菩萨合掌向佛说:世人无知造作五恶,感得五痛、五烧的苦报,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样。佛以大慈大悲哀悯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念佛往生净土,这是佛的愿望。 弥勒菩萨也是代表我们大众,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诲。说:不敢违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导。
$ O0 z" E3 T" F: d- s6 e , x; ^% x! x8 X+ d2 I
8 g' H- W: A! t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 k% `  X8 ?. n/ b6 d8 \) W: l
8 q% t2 s, R( ~7 H2 @+ a《解》这一品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说阿弥陀佛及释迦牟尼佛,慈悲加被一切与会大众,普令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 S) l) N7 V# d  w
$ q3 ]& d+ H* r2 ^% z) Q7 D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1),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4 J# H5 S8 H( k4 J$ |, w0 D8 C- J《解》佛告诉阿难,你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以及西方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住的国土?如果想见,就应当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阳下山的方向,恭敬顶礼,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 e: [; F* j# S* y《注》(1)(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
! J9 `) @0 [, U6 e& h& p
/ C6 o! l8 b4 s/ z1 h0 o% _* J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1)。
' X2 ?: W1 W; f: I! {% D# [《解》阿难即从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礼拜,又说:“我今愿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阿弥陀佛忽然就现在他的面前,现的是广大身。在虚空中,色相端正庄严,就像黄金山一样,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时还听闻到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赞扬之声没有障碍,没有间断。 * T! a8 q9 T( c
《注》(1)(无碍无断)在此是指十方如来演四无碍妙辩,所以说‘无碍’;这样赞叹尽未来际,没有间断,所以说‘无断’。
. i6 ]3 i& K$ U; P+ z/ @: j# R3 Q
- m% t! R0 l8 }! `0 I&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 P3 p& ~& H4 N+ H
《解》阿难向佛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都是我从来没有见闻过的,我也愿意喜欢求生极乐世界。世尊告诉阿难: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曾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培植众德之本的人。你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一心归依瞻仰阿弥陀佛’。这是佛传给阿难求生净土的方法,应当学习。
$ {% V( o) o; F6 ~* v+ v
0 S9 p3 v/ T( y+ H4 }8 f$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5 }3 j  H, f# i! `  ^8 `' q
《解》释迦牟尼佛正说著此话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于掌中放出无量光明,普照一切佛国。因为佛光明的加持,使在会中的大众都亲眼看见十方诸佛国土,如在眼前一寻之处。因为阿弥陀佛殊胜的光明,极其清净的缘故,所以普照此界的山河景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大小小的山河、江流、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没有照不到的。7 R. _# R1 z) d6 f. ]' k

( Z6 R6 {( r* m1 S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1)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2)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5 W6 K; T. v- y4 O- c
《解》佛的光明就像日光的涌现,照亮整个世界,乃至于泥犁、溪谷、幽冥之处,都能照见,都是金色。就好像是劫水弥满遍布世界,一切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只见无边无际的大水一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佛光所照之处,都是金色的,而且佛一放光,一切声闻、菩萨的光明都显不出来,只见佛光照耀,光明无比。
" A/ q1 G" U0 Y《注》
$ `1 X/ g3 o. S7 G$ ~. j% t(1)(泥犁、溪谷、幽冥)‘泥犁’是地狱道。‘溪谷’指畜生道,因为溪谷中有龙蛇等。‘幽冥’指饿鬼道。
5 P; C* `# e6 X. Y/ A% _4 @(2)(劫水)是佛经上所说的大三灾之一的水灾。
! ?- c2 y5 `. o" d& T( S7 J0 D
. G% [$ T' U- E4 F. U* B此会四众(1),天龙八部(2),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3),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4)。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6 o% \3 \/ W8 z《解》在这个法会中,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以及护法鬼神等,都见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他们看见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台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又见到弥陀弟子,声闻、菩萨恭敬围绕著阿弥陀佛。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而且清净安稳,宽广平正,没有杂秽和异形类。物质环境都是众宝所成,其中圣贤共住。 . i5 Q# B: V0 Z' \* F
《注》 # y$ H: E* ^; a6 m9 X
(1)(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 Q; w( m0 N! J+ f4 _, o4 d(2)(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伽。
/ Q9 o0 ?0 @# x2 o' k(3)(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出众山,故称须弥山王。 8 d/ H- `, Q- O
(4)(异形类)‘异形类’指人道以外余道不同的身形。
+ s( u  L- g1 ?8 a2 m" S
" f, p& E8 r1 m8 a, s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1)。
9 D/ q) \. n: s《解》阿难及与会的大众们,见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大欢喜心。大众都踊跃的以最恭敬之礼,五体投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 {( d9 I/ J$ j4 n" y《注》(1)(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是归依无量正等正觉。
/ @' A2 e+ _( ]& J1 H% R2 I
0 |4 Q6 P3 Z$ `, q& t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5 d8 Q3 j0 |, ]" A
《解》三界诸天人民,乃至蜎飞蠕动等小动物,一切众生,见到佛光,所有一切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虑、烦恼统统都得解脱。这时候就和诸佛菩萨一样,都能够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无须人工弹奏,自然发出交响的五音。十方诸佛世界里的诸天人民,也各持香花来到虚空中,对佛恭敬供养。 2 \, E# N/ d  p& W5 M# H$ `
% ^6 l6 W3 j' v. ^! E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 u% A9 B( O4 H
《解》此时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以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像面对面,如清净的天眼,观看一寻地这样清楚明了。极乐世界大众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的明了。他们见释迦世尊以及在会的比丘众等,围绕听佛说法的状况。
& ~; _$ G+ ~$ q6 c% L- ?9 `: U' i; N, p. K: q
2 R( ]0 r* X! |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 h: c6 ~2 h/ c- X9 g7 t' A5 {; }2 p4 w  Q# V
《解》这一品经,主要是说弥勒菩萨述说自己亲见的境界,为我们作证明,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真实不虚。 / C' c! M* W2 C0 r: p6 g0 V7 Q* j* f

' D% c" ~. {' F0 ?3 i0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1),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2)已见。
4 {3 P4 U. h" W* |4 {- x& W: k《解》这个时候,佛对阿难、弥勒以及在会的大众们说:你们都亲眼看见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泉池、林树等一切景物,严净光丽,形色殊胜特别,穷微极妙,清净庄严吗?你们有没有看见欲界诸天,以及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诸天天人,都在空中散百千香花,万种伎乐,供养阿弥陀佛,周遍极乐刹土呢?阿难非常恭敬的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所讲的我们大众都见到了。
* b; I. Q  X1 s* O《注》
# a% k7 t% T4 M: _4 c* I# `9 p(1)(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最顶的一层天。 1 n) n# s: x/ ~" m8 L" s' J0 E: j
(2)(唯然)这是表示非常恭敬回答:是的。‘唯’是表示答应词。‘然’是的。 / u; b4 |5 \0 o
/ c5 F; V& H& |/ G, f
汝闻阿弥陀佛大音(1)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 f$ n3 p9 ]- j/ J
《解》世尊又问:你们听见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没有?阿难回答说:是的,我们已听到了。 ) b2 L6 f4 S7 Q1 r
《注》(1)(大音)指佛陀说法音声,普及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闻;并能普度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佛。 $ b' U1 |8 D" V: T
6 c0 u  F7 `! x$ G1 q' B3 T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1),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b# W( e, m5 p6 s
《解》佛又说:你们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游行于虚空,其所居的宫殿皆能随身,没有障碍。你们见到他们飞行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吗?以及见到他们念佛相续不断吗?还有各种鸟类,住在虚空中发出种种声音,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们全都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代表与会大众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像世尊所说的一样,我们全都看到了。
; x" z; w% E$ f$ d《注》(1)(净行之众)是具足清净行持的大众。此指极乐世界的菩萨们。* W, [+ }( N( Y6 B0 b7 U
) G4 h- H# F, r) D  [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1)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2),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3),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 ?# v2 U! g7 R4 o3 {6 G% k6 H3 Q! z《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有胎生者,你们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我看见极乐世界有住胎的人,如夜摩天人住在天上宫殿那样的快乐。又看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在莲花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这是什么因缘,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胎生的,有化生的呢?
* \7 d( i" |2 r" ^  d《注》
& {( O7 M3 F, X- q  l" O(1)(胎生)在这里‘胎生’是比喻。说明因疑惑心而念佛往生到边地,在莲胎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同我们这个世间的胎生。
' f" g0 [9 K% M( D4 }2 j(2)(夜摩天)是欲界第三层天。 ) S4 S4 [  Y6 T5 a- v
(3)(跏趺坐)是盘腿而坐。表端身正心。
) G  e$ O$ F+ D2 o) O, a6 H8 w3 d3 P$ P: v7 Y6 L% d
1 ?# @# D) w; ^, S/ {" `
【边地疑城(1)第四十】) r0 D. N+ V# n! P7 ~8 m

3 M9 H! u% B' |' r《解》这一品是说明,有一类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者胎生的原因。从而劝导人们,深信切愿,莫生疑虑,一心求生净土。以免堕入边地疑城,导致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得自在。4 `9 v, W. s( `% |, A3 p8 {0 X
《注》(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七宝宫殿中,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称‘疑城’。
! E2 p# r) z9 C5 ]2 q8 n
6 n7 I, M5 \, u$ E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1),不思议智(2),不可称智(3),大乘广智(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5),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4 Q2 c( X( W: ?- Y2 J
《解》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众生以疑惑心,虽也念佛不断,发愿求生净土。但是他们不明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于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没有真正明了理解,心存怀疑。但这种人深信六道轮回是罪是苦,往生极乐世界是福是乐,因而乐修善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9 W4 o! X0 }; B+ {& D& G《注》
" ?4 [: N  U2 l: C. Z+ b" X; B8 N(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了佛的智慧。此句是总说。 + K3 c* o+ Y9 W; b; }; U9 f
(2)(不思议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测,即成所作智。
) j5 s3 u0 u! l* N(3)(不可称智)佛的智慧众多,不是言语所能尽述的,即妙观察智。
9 @4 S! ?, C& G& L6 h(4)(大乘广智)佛的智慧深广,能够穷尽一切法门,即平等性智。
0 g- k/ y/ `) {! y3 |$ c(5)(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的智慧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无与伦比,此即大圆镜智。 6 E- O2 U, Y5 {2 R( q4 y
+ `, D/ \- a! i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 n& u! g! o' q) h$ @2 c+ }+ Q《解》又有一类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但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往生清净佛国,信愿不坚,依据不专。然而还能念佛相续不绝,以念佛的功德,结其善愿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 k+ f6 E" D2 a7 `& {% ?《注》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广智。(无等智)即前之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即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 3 }! z# t5 e; H

8 y- Z% s* m) S2 s6 n3 q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1)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2 I2 m6 U8 i8 G. o: U% e
《解》上面所说的两种有疑心的众生,一是因为对佛智有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们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但不能参加阿弥陀佛的法会,也就是不能见佛闻法。生于佛国边地,七宝城中。这不是佛使他这样,完全是他自己心里所生的疑障。而生于边地,也是于宝莲花中自然化生,他们的饮食快乐,像忉利天人一样。 + {2 i2 d' [6 N6 Z- Q  U
《注》 (1)(道止)停留。
7 w' T. c- @2 `( |+ T( l/ \, }! S- f  p" a% D  M  s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 k! B) L2 E* r# k8 j+ n4 {0 K《解》他们在疑城中不能出离。所住的宫殿只在地上,不能随意大小。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声闻圣众。因他们心里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难开明,对经典的义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开意解,生不起欢乐之心。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称他们为胎生。 ; C. a7 X2 z# X3 h4 O

+ m1 x- g2 t: q" k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1),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8 12:50 , Processed in 0.1071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