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群书治要菁华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其生长己之苦也。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恤,忧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出门则思之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也。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鞠,养也。顾,旋视也。复,反覆也。腹,怀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也。) W, b( Y) v7 F
  【注释 】蓼莪:莪,植物名。始生为莪,长大为蒿。后常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蓼蓼者莪:莪蒿已渐渐长大。蓼蓼,长大貌。匪莪伊蒿:不是莪蒿而是青蒿。匪,同「非」。伊,是、此。蒿,蒿草。精 识:见解精确。劬劳:劳累;劳苦。怙:依赖;凭恃。衔:心中怀着。依依:依念不舍的样子。斯须:须臾;片刻。《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旋:回还;归来。鞠:养。拊:抚摩;抚 慰;安抚。畜:喜爱。孔颖达疏:「畜我承拊我之后,明起止而畜爱之。」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谓父母养育恩德深广,欲报而无可报答。罔极,指父母恩德无穷无尽。8 L; \4 \* F& \% d
  【译文】《蓼莪》是斥 责周幽王之诗。当时百姓辛勤劳苦,连孝子也无力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
! u1 t5 K/ i" E- C% B% R  莪草已经渐渐长大,看上去不再像莪草,而像是粗壮的青蒿(莪苗已经渐渐长大了,我看着反而认为是青蒿。这一句 为起兴,比喻忧虑自己不能精细地分辨事情了)。想起了父母,心中有无限哀伤,我从小到大,他们已太过辛劳(哀伤的是不能终养父母,报答其养育之恩)。天下的儿女若没有了父母,这世上还有谁 可以依靠?刚离开家门就日夜担心,归来已物是人非,再难觅双亲的踪影(孝顺的子女不论自己年纪有多大,总是一直把父母当成依靠,心中依依不舍,好像片刻也不能离开,走出家门就会想念担忧, 回家却再也见不到父母,心中恍惚,好像不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父亲啊你给我生命,母亲啊你把我抚养到今朝。你对我的抚爱从不稍停,你对我的养育恩比天高。你对我的眷顾千遍万遍,你曾经进 出都把我怀抱。我多么想报答父母的无边恩德,苍天啊,我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到(我想报答父母如此的大恩大德,苍天啊!这如天一样的恩德怎么报答得完呢)?% b7 h; Z5 d$ b2 {0 w
  * U" a1 g! F" ]5 V7 m9 J: F
  【原文】《大明》, 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二圣相承,其明德日广大,故曰大明也。4 l& l  V# }% ^  P+ H$ p1 Z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明明,察也。文王之德,明明在于下,故赫赫然著见于天。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嫡,使 不挟四方。忱,信也。挟,达也。天意难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今纣居王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乃绝弃之。使教令不行于四方,四方共叛之,是天命无常,唯德是与耳。维此文王,小心翼 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回,违也。小心翼翼,恭慎貌也。聿,述也。怀,思也。方国,四方来附者也。9 G8 D/ ^6 ^* B% L( _9 w
  【注释】赫赫:显赫盛大貌;显著貌。忱:信任;相信。常于 涉及天命、天意时用之。《诗》曰:「天命匪忱。」位:使占据其应有的位置。《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嫡:正妻。挟:握持;操持。引申为持有。《战国策·赵策四》: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劭」。高亨注:「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怀:招致,招来。《易·师》:「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孔颖 达疏:「能招怀万邦。」厥:代词,其。受:得到;得。翼翼:恭敬谨慎貌。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述:遵循;继承。《书·五子之歌》:「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安国传》 :「述,循也。」0 H% U  R* m3 }' J0 W
  【译文】《大明》讲述的是文王有圣明德行,庇荫影响着后代,故治理天下之重任由文王延续至其子武王(文王、武王两位圣君先后相承,其圣明的德行一天天广为传扬,故 称为大明)。& ?4 h" Z. }5 M5 w# U) p
  文王的圣德流布天下,声名显著于天地之间(文王的德行惠及百姓,所以声名显赫)。天命无常,实难依赖,只有君王的圣德才可以永葆不变(天意难料,但不轻易变更的是君王 )。上天也曾命殷纣为王,不久又令他失去天下。(殷纣王虽居王位,而且又是殷商的正室所传,因为他作恶多端,于是废除了他,让他的命令在全国无法施行,天下一起背离了他。所以,天命不会恒 常不变,只给予那些有德行的人。)唯有今天的文王,时时恭敬谨慎,唯恐自己的德行有丝毫偏差。奉行天道,勤于国事,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德行始终不变,才能够赢得诸侯的归顺 ,将天命永久承担。$ T' k+ V" F1 w$ c9 U8 ^  H
    J9 q+ T3 D) V" ^
  【原文】《思齐》,文王所以圣也。言其非但天性,德有所由成也。
1 |; {7 X* Z- C# y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齐,庄也。媚,爱也。周姜,大姜。京 室,王室也。常思庄敬者太任也,乃为文王之母。又常思爱大姜之配大王之礼,以为京室之妇。言其德行纯备,以生圣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徽 ,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法也。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御,治也。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至于其宗族,以此又能为政治于家邦。# k& k) [$ J6 v4 G- k( P
   【注释】齐:同「斋」。庄重;严肃恭敬。大任:即文王之母太任。大,「太」的古字。《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文王父)娶为妃。大任之性,端 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 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 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周姜:指文王的祖母太姜。《列女传·母仪传》:「太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 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京室:王室。大姜:太姜。配:配合。《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朱熹《孟子 集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大王:太王。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豳,古国名。周的祖先公刘所立,其地在今陕西省彬县以东旬邑县境),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 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大姒:亦作「太姒」。有莘氏之女,周文王妻,武王母。《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后用为贤母的典实。嗣 :继承;接续。徽音:犹德音。指令闻美誉。刑于寡妻:刑于,谓以礼法对待。指夫妇和睦。寡妻,贤妻。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一说为嫡妻。毛传:「寡妻,适妻也。」御:统治; 治理。《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 e/ e0 @5 f9 \' a1 v
  【译文】《思齐 》讲述的是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的缘由(文王成圣,不仅是因他天性纯善,还因为他的德行成就有其特殊的原由)。4 ]+ F; ?  l3 x* `7 Z% V
  内心庄严诚敬始终如一,那便是太任——文王之母。她一心效法婆母太姜, 做好王室之妻,不容自己有半点瑕污(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庄严恭敬之心的那个人叫太任,她就是文王的母亲。她还常常思想爱慕太姜辅助配合太王的嘉言懿行,要效法婆母做好王室之妻。说的是文王的 母亲德行纯正完美,所以才会生出圣子)。太姒再次继承太任的德音,后代男丁兴旺逾百人,皆蒙受美德的教化(太姒生有十子,其他嫔妃所生之子约百人。太姒继承太任的德音,这是说她能继续效法 太任美好德行的教化)。文王以礼法善待贤妻,进而延及兄弟,国人纷纷效法,德教乃遍布天下(文王以礼法善待妻子,并以礼法推及宗族之人,因此也能以德行教化来为政,治理国家)。9 D- G) d* {! C5 @' H+ `* g6 r
  
( n( ^$ `& @  t  【原文】《抑》,卫武公刺厉王也,亦以自警也。
; g! Z. n0 ?; C6 I( D  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无兢,竞也。训,教也。觉,直也。兢,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 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则,法也。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话,善言也,谓教令也。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 可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鑢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复之也。- d# c+ M+ k( r9 m, T  n6 l- n
  【注释】克:强盛;强劲。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 也。」四方:指四方诸侯之国。四国:四方诸侯国。教:政教;教化。直:有理;正义。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孔安国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法 :仿效,效法。柔嘉:柔和而美善。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玷:玉的斑点,瑕疵。言:政令;号令。鑢:磋磨。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朱熹《周易本义》:「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8 E0 {2 z# L/ v9 M% _% T  【译文】《抑》是卫武公劝谏厉王的诗,同时也以此诗自我警惕。
  K5 f1 W! t8 h# }" _) Q4 F7 J# k" p, p  国家的强盛在于拥有贤德之人,四方之国才都会接受其教化。君王 具备了纯正的德行,四方诸侯才能够齐归于麾下。(君王治理国家,最好的莫过于得到贤才。有了贤才,那么天下都受到其风俗习惯的教化。有大德行,那么天下都接受其政令。说的是君王因此要带头 倡导。)恭敬谨慎、举止庄重,天下百姓都会效法。颁布教令当循古人常道,言行举止务求优美合度。白玉之瑕,尚可琢磨;政令之失,再难弥补(玉的斑点还可以磨除干净,君王的政教一旦有错,谁 能够回头补救呢)!
" V, C! D' H! E) U+ E  7 V: Y9 ~0 f. V  M& h5 H1 h+ Z
  【原文】《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 B; w1 n$ Y: q  B: L* A2 B  天生烝民,好是懿德。天之生众民,莫不好有美德之人也。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 子,生仲山甫。监,视也。假,至也。天视周室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谓及于众民也。天安爱此天子宣王,故生仲山甫使佐也。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嘉,美也。令,善也 。善威仪,善颜色,容貌翼翼然,恭敬也。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将,行也。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匪 ,非也。一人,斥天子也。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輶,轻也。仪,疋也。人之言云, 德甚轻。然而众人寡能独举之以行者,言政事易耳。人不能行者,无其志也。我与伦疋图之而未能为也。维仲山甫举之。仲山甫能独举是德而行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王之职有缺,辄能补之者 ,仲山甫也。
0 s* J4 a& C0 Q; Q  【注释】烝民:民众,百姓。任贤使能: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中兴:由衰复盛,重新振作。懿德:美德。天监:上天的监视。昭假: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 保:保佑。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柔嘉:柔和美善。则:楷模;准则。令仪:谓整肃威仪。令色:和悦的容色。小心翼翼:恭敬谨慎。肃肃:严正貌。王命:帝王的命令、诏谕 。将:施行。否:恶。明:明白;清楚。明:指贤明的人。哲:明智;有智慧。夙夜匪懈:亦作「夙夜匪解」或「夙夜不解」。形容日夜辛劳,勤奋不懈。一人: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斥:指; 直接指明。茹:吃,吞咽。刚:坚硬。侮:轻慢,轻贱。鳏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指老弱孤苦者。《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毛传》:「老无妻曰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偏丧曰寡。」畏 :害怕;恐惧。御:强御;强暴。鲜:少;尽。克:能够。仪图:揣想忖度。朱熹《诗集传》:「仪,度;图,谋。」易:容易。伦:辈,类。这里指的是朋辈。疋:「雅」的古字。素常、向来的意思 。衮职:衮,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郑玄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孔颖达疏:「衮职,实王职也。」阙:缺误;疏失。补:弥补;补救。
4 O1 c$ U/ q7 C) ?/ F* m0 G  【译文】《烝民》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诗。当时宣王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使周王朝得以由衰转盛,重新振作。
7 w) ?7 M3 J2 M  上天无私生育万民,万民所爱唯有美德(上天生养百姓,无人不喜好有 美德的人)。上天将周朝仔细观察,光明普照百姓安乐。为保天子振其德教,故生山甫佐于君侧(上天看到周王室的政令教化,其恩惠的光芒照耀于下,惠及百姓。上天喜爱周宣王这位天子,所以降生 仲山甫来辅佐他)。既生山甫必盛其德,柔和美善威仪可则。仪表庄严言辞安定,待人谦和处事恭敬。君王在上法令严明,山甫行之上下和顺。国事纷繁吉凶难卜,山甫断之扬善救恶。德配贤明智称上 哲,修身全道品行高洁。日夜操劳不厌不疲,鞠躬尽瘁以奉天子。世人常言见风使舵,逢软则食,逢硬则吐。守节不移惟有山甫,软亦不食硬亦不吐。怜恤鳏寡老弱是助,除暴安良强权不惧。世人常言 :德轻如毛几人能举?为善虽易行之者稀。我辈亦曾心向往之(人们常说积德行善很容易,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奉行。说的是推行德政很容易,人不能去做,是因为没有这个志向。我与朋辈一直在思量这 件事,却未能做到)。唯有山甫勤而行之(只有仲山甫真正将德行落到了实处)。君王在上偶有过失,唯有山甫能补救之(发现君王有过,能够及时予以补救,只有仲山甫能够做到)。
/ y; a6 c$ C/ i0 ]% R  【原文 】《敬之》,群臣进戒嗣王也。0 }5 n0 f9 }/ S. O* J9 _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显,光也。监,视也。群臣见王谋即政之事,故因此时戒之曰:敬之哉!敬之哉!天乃 光明,去恶与善,其命吉凶不变易也。无谓天高又高在上,远人而不畏也。天上下其事,谓转运日月,施其所行,日视瞻近在此也。: @/ n2 Q4 [  A# d
  【注释】戒:告戒。《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嗣王:继位之王。维:乃;是。显:明;光明。思:语气词,用于句末,犹啊。命:天命;命运。陟降:升降,上下。陟,升。厥:助词,之。士:通「事」。监:察看;督察。吉 凶:犹祸福。上下:升降;增减,变更。转运:循环运行。日月:指天地。视:督察。瞻:照看。4 h, ^+ K; u7 k, l- M
  【译文】《敬之》一诗写的是群臣进忠言以戒勉嗣王(周成王)。
0 `: S& {6 h$ H$ @+ @. e( G( u* h  天子临朝臣何所献 ?敬慎敬慎别无他言!上天之德智慧光明,惩恶赏善万古不变。莫道上天渺渺何远,日月昭昭举头可见。上下巡视明察秋毫,人有善恶岂可瞒天。(群臣面见天子周成王,商议成王继位执政之事,因此选 择这个时刻大家一齐告诫他说:要敬慎啊,千万要敬慎啊!上天是智慧光明的,弃除邪恶而奖励善良,并依此标准赋予人们吉凶祸福,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不要说上天高高在上,离我们太遥远而不必 畏惧它。上天上下其事,这一句说的就是上天运行日月,行使自己的职责,明察一切,每天就在这里审视着我们!), {  y" _' K1 y9 M1 |
  
8 J# A3 X* o5 S! M2 G. h  【原文】《长发》,大禘也。大禘,郊祭天也。
( i* M' _5 y7 o* _1 Y$ l  汤降不迟 ,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不迟,言疾也。跻,升也。九围,九州也。降,下也。假,暇也。祗,敬也。式,用也。汤之下士尊贤甚疾,其圣敬之德日进,然而能以其聪明,宽 暇天下之人迟迟然,言其急于己而缓于人也。天用是故爱敬之,天于是又命之使用事于天下,言王之。不兢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絿,急也。优优,和也。遒,聚也。& Z/ \7 w' F, o) e9 d  `+ y% ~
  【注释 】禘: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凡祀天、宗庙大祭与宗庙时祭均称为「禘」。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降:莅临;临幸。谓帝王亲临。圣:古之王天 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跻:升登,达到。昭:光明,明亮;明显,显著。假:通「瑕」,缺点。迟迟: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上帝:天帝。祗:敬。式:用,施行。九围:九州。宽暇: 宽容。竞:争竞,指为名利而争逐奔走。亦泛指互相争胜。絿:急躁。敷政:布政,施行教化。优优:宽和貌。百禄:指多福。遒:聚合;聚集。- t$ c1 k4 M/ W' b
  【译文】《长发》是一首歌颂大禘的诗(大禘 ,是在郊外祭祀上天的祭典)。
% i- i4 f. h& P  汤王受命伊始尊贤选能,圣王诚敬之德与日俱增。严于律己尤能宽厚待人,智慧仁慈赢得人天爱敬。上天敬其有道足以安民,故委重任立为九有之君。(汤王礼 贤下士非常急切,其圣敬的德行与日俱增,然而能以其聪明睿智,宽容天下之人从不苛求。说的是他急于要求自己而缓于要求别人。所以上天敬他爱他,于是就任用他,派他来治理天下,也就是使他成 为天下之王,为天下人做最好的榜样。)从不争强好胜急于求成,既不刚强暴戾也非柔弱不禁。政教所及唯有仁厚宽和,才有这千祥云集百福骈臻。0 D) e: I8 h1 h1 ^
卷  四   春秋左氏传治要(上)补; ~9 D' G& Y; G

0 ^6 ^3 ?# ~) N* y. w/ |0 G  & _% P. K) ?( n1 \! |
  【原文】《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C$ F# [& D) r# Q) O! |  【注释】诗曰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穷尽。锡,赐给。言孝子为孝,无有竭尽之时,故能以此孝道长赐予汝之族 类。
, t5 q. I- j7 e) v/ N1 |& \  【译文】《诗经》说:「孝子的孝行(德行)没有穷尽的时候,可以永远把它赐给自己的族类。」
: n9 J0 J- d6 r+ R" I5 ?3 U. D4 O  【原文】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Y2 U) K0 C; e; {, _: ?, y
  【注释】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佚:放逸;恣纵。自邪:杨伯峻注:「谓有此四者,则必至于邪。」& J: B5 c6 n, `) d9 U* \
  【译文】我听说真正爱护儿子,就用道义来教育他,不使他步入邪路。骄 傲、奢侈、不加节制、放逸,这是走上邪路的途径。 
$ f! R& ^" {- s, Z" k8 z  
0 C( S! e4 c7 D* S  【原文】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速祸也。( B& _8 w% ?! ~5 {
  【译文】国君行事合于道义, 臣下受命奉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和爱,弟弟恭敬,这是六种顺应伦理规范的关系。丢弃正道而效法逆道,这就是使祸患很快到来的原因。
% z# E9 C* o* u0 k+ b  【原文】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 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7 I- b2 F! h5 q* ~2 Z' y1 l5 l
  【注释】芟夷:除草;刈除。芟,音山。蕰崇:积聚,堆积。蕰,音运。善者:杨伯峻注:「意义双关,既指嘉谷,又指善人、善政、善 事。」信:古同「伸」,舒展开。) ^- E. R' L& T; j# z. N/ I( C6 o' k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行,就像农夫务必除草一样,除掉它将它堆积起来,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良就能得到伸展。( K9 y6 J) B! R
  【原 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 t0 |2 D& n0 I( P9 V! f5 R  【注释】经:治理。定:安定。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度德量 力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相时而动:观察时机而采取行动。无累:不牵累;没有牵累。
; c4 N$ o8 U7 m* p# c9 ?) e& K  【译文】(隐公十一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别的国家违 背礼法而讨伐他)服罪就宽恕他,揣度德行而处理,衡量力量而施行,看准时机而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0 I  N! X0 m8 E
  【原文】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 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 |- k1 W' I  z  【注释】亲亲:爱自己的亲属。郑、息同为姬姓,宜相亲。征:审也,明也,问也。韪:指好的或正确的(言行)。丧师:谓战败而损失军队。3 Q; @6 s" a3 D  ?  ~4 S
  【译文】不 揣度德行,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属,不辨明言语是非,不查察是否有罪,犯了这五种过失,而要去讨伐别人,那战败不也是应该的吗?
. x9 K) N- T, F  【原文】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5 S' X+ R9 O- y' s
  【注释】体:谓礼为政治、政法之骨干。易:违反之意。+ M: B! m) y% B3 J4 v+ Z& }
  【译文】命名(起名字)用来表示义,义产生礼,礼是处理政事的主体,政事是用来端正百姓 的。因此政事成功而百姓听从,违反它就会发生动乱。
8 S  Q0 _2 O' Z# O  e  _9 r% d. A1 f  【原文】卜以决疑,不疑何卜?6 }$ m8 ~2 F+ B- i8 d
  【注释】卜:占卜。" x' C- V$ N8 a. p( Y* u5 e- p  h
  【译文】占卜是用来决断疑惑的,没有疑惑,何必占卜呢?2 t$ l: K. G' h, n
   
2 B. O' G  i/ t4 Y  【原文】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 V3 ^; n2 Y) Y. F- _1 v  【注释】鲍叔牙:约公元前七二三年或公元前七一六年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在世。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 子。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好友。7 s0 s- g2 ^( _6 C4 \2 n! w5 `0 ^
  【译文】大夫鲍叔牙说:「国君使百姓放纵轻慢,祸乱将要发作了。」3 L" B" U4 q3 a% j" N- I" _
  【原文】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 妖兴,故有妖。
* |3 ?% |" P( J0 P+ U  【注释】衅:音「信」。过失,罪过,缺陷。2 b0 T: [" I2 e$ H
  【译文】(申繻说)妖孽的发生是由于人造成的。人若自己没有缺陷,妖孽不能自己起来。人丢弃了常道,妖孽就会兴起 ,所以才有妖孽。4 A# b8 t7 e, Y
  【原文】《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0 a/ T( y+ M/ K0 v4 W, e$ Y' ]& @* Q
  【译文】《商书》上说:「恶行的蔓延,就像大火燎原一样,不可以靠近,难道 还能扑灭?」2 A% ^& d0 B7 Q& o
  【原文】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 M( S/ u' p: s6 l  【注释】哀乐:悲哀与快乐。殃咎:灾祸。
/ G* F$ W9 w% d+ D$ m  【译文】(庄公二十年)悲哀与快乐不合时宜,灾祸一定会到 来。面临灾祸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会降临他的身上。
; j6 D) Y+ [1 Y; y0 z2 o* c  【原文】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 Y" y$ L( Q4 m* K: O7 [  【译文】君子评议说:「酒是用来完成仪礼的 ,不能继续而过度,这是义;因为和国君饮酒完成了礼仪,而不至于使他陷于过度,这是仁。」1 h+ R, ^- ?% L; |5 r  z8 f. A1 ~( s
  【原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 I' z* q5 i9 ]% K2 w+ x( x. q1 e$ [  【注 释】共:大。共德:大德。共,通「洪」。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l0 e% F: i$ U& P
  【译文】(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在桓公庙的方形椽子上雕刻花纹,这是不合礼制的。) 大夫御孙劝谏说:「节俭,是德行中最大的;奢侈,是恶行中最大的。我国先君具有大德,而您却使他沦于大恶之中,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 ~5 i9 W& q+ s8 `' C0 H  【原文】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8 H9 C, `8 R! p. L# h  【译文 】男女有别,是国家的最大礼节。
3 m  T0 _$ `& _5 R  【原文】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1 e6 R( j6 _5 \  Z  B  【译文】(闵公二年春,虢公在渭水打败犬戎)虢国大夫周之侨说:「没有德行而享有福运,是灾殃。灾殃将 要到来了。」(于是逃往晋国。)
2 ~* g& I6 R2 l$ |2 l  【原文】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c" [. S% u0 Q3 \0 n9 |  Q
  【注释】修己:自我修养。
8 Z+ p3 Q9 u9 j- [  【译文】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责难别人,就会免于遭受祸难。2 x1 G  V6 E$ j
   【原文】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0 r0 G  U/ Y3 q, S  【注释】招携:招引尚未归心的人。杜预注:「携,离也。」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怀念,依附。
: v  }. M# l, b/ f0 y( ^0 |+ {  【译文】招抚尚未归心的 国家,要用礼义;安抚边远的国家,要用恩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就没有不归附的。3 x5 E* X$ H6 l  [) ?
  【原文】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1 D/ E+ x$ T1 n5 Z' U5 }
  【注释】 舆:车。没有恭敬则礼不能施行,故将敬喻为礼之舆。昏:乱。长世:历世久远;永存。
& l$ p- P/ t* q  【译文】(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赐予晋侯爵命,而晋惠公的后代无精打采地接受祥瑞之物 。内史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襄王。)「礼,是国家的主干;敬,是行礼的车子。人不恭敬则礼就不能推行,礼不能推行上下就会昏乱,怎么能维持长久呢?」  V) i/ _2 ~7 r
  【原文】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 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 x8 Q$ b) c9 U+ ]0 ^% ^- k  【注释】代有:代,更叠,交替。杨伯峻注:「代有犹言各国更替有之。」2 K4 S% w+ Q8 ]! F1 Y" Q
  【译文】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 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份。! d) |. `4 C6 V2 Q6 g
  【原文】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 i# K0 {. m0 Q# W6 J
  【注释】背施无亲:杨伯峻注:「背弃恩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失亲己者。」幸灾:因别人 遭灾而高兴。贪爱不祥:杨伯峻注:「贪所爱之货利而不以与人,则祸殃将至。」怒邻不义:杨伯峻注:「使邻国忿怒,不合道义。」
( p. w4 T# |. Z* R# s) N& `  【译文】(庆郑说)背弃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近自己的 人,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 G, r) p( \: P" a( @" v) F
  【原文】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 不祥。: i. ~1 v8 V" v. l, R
  【注释】史佚:人名。西周初年太史。始祸:杨伯峻注:「始祸犹言首祸,为祸乱之倡导者。」怙乱:谓乘乱取利。重怒:谓增添愤怒。刘文淇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陵人:以 势压人。
% `/ L' Q! q* |# ~3 w8 h  【译文】(僖公十五年)史佚有这么一句话说:「不要倡导祸乱,不要乘别人祸乱而取胜,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沉重的愤怒难以承担,欺陵别人就会不吉祥。$ i& U/ r) @& V# K8 g
  【原文】《 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 _6 ~& ~: R' `' s, a! U  【注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大雅·思齐》。刑,杨伯峻注:「刑同型,法也,今言示范。」寡妻,嫡妻。御,治 理。
* V/ ^+ z! q/ J+ c, H+ o& y  【译文】《诗经》上说:「修养德行首先给妻子做榜样,由此扩展到作为兄弟们的表率,进而以此来治理一家一国。」( p1 d* }. W  A* ]" l: @2 d
  【原文】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 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l7 ^* {1 ~# E3 V; b" @
  【注释】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彩色;花纹。嚚:音「淫」。奸诈。 0 b9 |0 s, ^4 e* o3 U% W8 Y8 Q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耳朵不能听到五声的唱和是耳聋,眼睛不能辨别五色的文饰是昏暗,心里不学习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A' q# |/ e0 M6 F" s5 W
  【原文】刚而无礼,不 可以治民。' w# \* Q& o: H" J0 x0 l
  【注释】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此为蒍贾(孙叔敖之父)评子玉之言。; p+ c- Q# m. Z9 c5 ~9 `9 I
  【译文】刚愎强暴而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 P3 o6 J0 ?$ W( @6 Z  u/ X! K
  
3 h1 ~% j: b2 `% X: ?# L) l  【原文】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民听不惑而后用之。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Q/ O9 d' n& R( N/ d$ N- U
  【注释】共:通「恭」。恭敬。不惑:杨伯峻注:「不惑即《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之『不惑』, 明其道理,故不致迷惑也。」- k6 C& K0 j2 C) Y$ Z6 r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生活还没有安定;百姓还不懂得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百姓还不懂得礼节,还没有产生恭 敬之心。」等到百姓听受命令而不迷惑时,然后才使用他们。所以城濮一战,晋国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以德教民的结果。
' j. z5 @& t% G0 z9 a0 I  【原文】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s* [- U' @2 Z  p6 x* I/ f
  【注释】 允当则归:杨伯峻注:「犹今言适可而止。」: k9 x! p! W7 i( i' ?( L( A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引《军志》之言)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之人不可抵挡。
9 l& x4 Q, ?# p- |; M  【原文】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 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0 R" |/ Z+ D3 \2 ]7 `% p2 f5 B
  【注释】忠、信、卑让之道也:《左传·文公元年》原文作:「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 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按:穆伯,即公孙敖,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鲁文公时,孟穆伯为卿。
& b  d- w$ c5 T9 e( @% t  【译文】(鲁文公元年,鲁卿穆伯到齐国开始进行聘问。凡是新君即位,卿到各国去 普遍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借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忠、信、卑让之道。忠,是道德纯正的表现;信,是道德巩固的表现;卑让,是德行的基础。- `- s1 J; t; G. A7 z& W
  【原文】使 能,国之利也。
9 v! h, j2 V3 b  F4 ~! t" U  【注释】使能:任用有才能者。
" w: |. p2 E' r) Q8 t  【译文】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 [0 \) f6 N- i" P. L
  【原文】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 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 k+ j& |$ e# C5 j9 D
  【注释】风声:教化;好的风气。采物:指有彩色 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古代以之区别等级。话言:美善之言。律度:犹法度、法制。艺极:准则。表仪:犹法度。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防利:谓防止过多地谋求私利。常 秩:一定的职务。土宜: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杨伯峻注:「即因地制宜之意。」众隶:百官。即命:即世,死亡。
& J! ]% j! y7 X& g7 h) m  【译文】古代身居王位的人,知道自己的寿命 不能长久,因此就普遍选拔、任用贤能之人,为他们树立好的风气与教化,分给他们旗帜服装以别尊卑,把对他们有益的话记录在典册上作为遗诫,为他们制订法度,向他们公布各种准则,以法度来引 导他们,给予他们法规制度让其使用,告诉他们先王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教育他们要防止谋求私利,委任他们一定的职务,用礼法来教导他们,使他们不要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百官都信赖他们。 这样的做法直到死为止,圣人和先王都是如此。
" O! ?: N" g( N  【原文】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6 }! K2 [9 R$ P2 f+ m/ V  【注释】备豫不虞:备豫,防备。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古之善教也:是时,季文子将到晋国聘问 ,派人求「遭丧之礼」,人问其故,季文子遂以此作答。
/ d. t. X) A! _& S8 ^  L) y7 V  【译文】(文公六年,季文子说)预先准备好意料不到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
  c8 J& U" s( l# \" L  【原文】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 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 h1 i$ w6 y9 w2 v7 [! D
  【注释】兄弟致美:杜预注:「各尽其美,义乃终。」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杨伯峻注:「救其匮乏 ,贺其喜庆,吊起灾祸,与其祭而敬,逢其丧而哀,五事之情虽各不相同,不绝其爱则一,此对待亲人之道也。」0 f& O# T1 B3 b3 z
  【译文】(文公十五年,惠伯引史佚之言)兄弟之间各自表达友爱的美意,救 济其困乏,祝贺其喜庆,慰问其灾祸,与其祭祀则恭敬,遇到其有丧事则致哀。这五件事的感情虽然各不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做法。$ i8 ?; G- e% k9 L- E; ]! i! V
  【原文】礼以 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 O: C# ]; y0 D! N1 L3 g- P  【注释】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是年,齐懿公率军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接着又因为曹国曾朝见鲁国,齐军便攻伐曹国,进入其国都外城 ,并质问曹君为何朝见鲁国。齐国侵鲁本已无礼,而曹国所行有礼,齐又讨之,故云。
4 d. j+ a# M$ E0 ^  Z6 Y  【译文】(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之言)礼是用来顺服上天的,这是上天的正道。自己违反上天之道, 反而又因此去讨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8 m: q$ v4 C( g/ J
  【原文】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2 P2 ]% C6 b2 i' C* m& C4 y7 F
  【译文】(文公十八年,臧文仲之言)「见到对国君有礼的,就事奉他,如同孝子奉 养父母一样恭敬。」; {/ B, F9 ^8 j
  【原文】《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 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
0 x* e5 i4 [9 @* \  【注释】则:杨伯峻注:「此『则』字亦礼则之意。」(礼则,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事以度功:度,衡量。杨伯峻注:「事以度功者,据其效果,评 其功劳之有无与大小也。」食民:有功者可受邑受田,取食于民。誓命:杨伯峻注:「《誓命》似亦姬旦所作篇名,今亦亡。」藏:窝主。杨伯峻注引《义府》:「古『藏』、『赃』字皆作『臧』,后 人转写误加草耳。『掩贼为臧』,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犹今窝主之谓。」贿:财物。盗器为奸:杨伯峻注:「此器字亦大器、重器(见成二及十四年传)之谓。窃人一般财物为盗,盗人宝物为奸。 」主藏之名:杜预注:「以掩贼为名。」赖奸之用:赖,利益,好处。用,器具;器物。即前文「盗器为奸」之「器」。杨伯峻注:「赖奸之用者,以奸人所盗之大器为利也。」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 。常:常刑(一定的刑法)。九刑不忘:杨伯峻注:「九刑者,九种刑罚之谓;昭六年《传》,亦为刑书之名。据《汉书·刑法志》及《尚书·吕刑》郑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加以流、赎、鞭 、扑四刑也。忘读为妄。在九刑不忘者,于大凶德之人,依其情节之轻重,以九刑之一适当处之,亦不为过度也。」) L  o' q# ?' N3 Y6 X
  【译文】(文公十八年)《周礼》说:「用礼法来观察人的德行,有德行才 可以处理事情,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衡量功劳,立有功劳就可借此取食于民。」又作《誓命》说:「毁弃礼法就是贼,隐藏贼人就是窝赃,偷窃财物就是盗,盗窃他人的宝物就是奸。有窝赃的名声,利用 奸人偷得的宝物,这是很大的恶行,国家规定有相应的刑罚,不能赦免。可依情节的轻重,用九刑之一适当惩处,也不算超越法度。」
) M( T4 I: g$ {  【原文】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8 S/ v# e. j3 G! D+ M/ z  【 注释】吉德:美德;高尚的品德。藏奸:即赃奸。
' F6 Q2 a0 O7 P/ m1 S# d2 x# M" k  【译文】(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是四种吉祥的德行,盗贼、赃奸是四种不祥的凶行。; [; ^+ g% O( F9 ?
卷  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 S6 k9 J# o# K& T# V6 Y' A( f2 q! M
4 U  j4 {8 r* {   
% f) T( L5 q' C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5 l' `+ g4 L8 g& ~  【注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万事无不有其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 结束。即不能善始善终。靡、无,没有。鲜,少。  _" `# b( u+ y, L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里说:「凡事无不有其初始,但极少有能坚持至终的。」
: l; P+ D9 Q1 c" l7 t1 S% b  
0 E# D; N! _% y8 @3 N+ r  【原文】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
2 b! @  P' p! c. L  【注释】有一于此:在不忠、不信二者中有一项(罪名)。
* d) |  |$ S0 @, I5 b  Q  【译文】杀害国家的栋梁,就是不忠; 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忠信不可兼得,不如一死。
' w; {2 d6 Y9 V( h1 B7 {  / X3 @$ S1 ?/ t% P0 y+ e( _
  【原文】德之休明,虽小,重;不可迁。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言可移。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致。
" `4 u5 _8 L4 a# t  【注释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如果君王德行美好清明,九鼎虽小,亦重而不可迁。即王权稳固。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如德行不好,奸邪无道,九鼎虽大,亦会轻易被迁走。奸回,奸恶邪僻。昏乱, 昏庸无道、糊涂妄为。祚:音坐,此处作动词。赐,赐福,佑助。底止:终止。使固定,不变更。- D7 B' N9 o4 j" j0 \
  【译文】君主美善清明,九鼎虽小,却显得很重,他人无法轻易夺去(不可以搬移);君主奸 邪无道,九鼎虽大,也显得很轻,他人就会轻易夺去(言可以搬移)。上天赐福给美善清明的君主,必有所固定,不随便变更(底,至、终)。
7 D: l' N* K& O' `" z3 R! z1 E  
5 W/ `2 M( m* \' r6 S  【原文】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 也,天可逃乎?
9 ~8 p% v* z+ t# w( |0 a& p  【注释】独:语助词,犹「其」,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3 R6 Q! E$ w6 a# \. }# r4 Z  【译文】背弃君命的人,有谁肯接纳呢?君主好比是天,难道天可以逃避吗?7 N9 w0 W% s" U' R" H  q2 F
  % _6 }8 X4 {! G1 a% Q' q; ^) J
  【 原文】会闻用师,观衅而动。衅,罪也。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
- O2 s: [; w! o* [$ q  【注释】观衅而动:察看到敌人有所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观,观察、察看。衅,罪过、过失。
7 G- w7 R7 S* J# E; G' O% i  【译 文】我听说用兵,要先观察敌人的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衅,过错、过失)。若其德行、刑赏、政治、国务、典章、礼仪没有违反常规,就不可与之为敌。  h6 X8 y3 d! b, X& C' {# R  k
  1 W- o' M; X! E/ Y3 _: [; c: m
  【原文】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尊卑别也,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威仪有等差也,礼不逆矣。1 @- j* G, `: j( I9 s
  【注释】物有服章:衣服饰物各有规定的色彩、标记。章,标记、徽章。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 。贵有常尊:杨伯峻注:「贵者有一定可尊之制度仪节,亦不得僭越。」。指固定的显贵地位。等威:威仪之等差,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不同等级。逆:颠倒。
+ P$ b5 P/ }# r- q  【译文】举拔人才不遗漏有德行的 人,赏赐不遗漏有功之人。君子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区分尊卑);地位显要的人保有固定的显贵地位,地位低下的人保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威仪(贵贱皆有不同威仪)。
+ m/ D7 ~8 c* p" @! q  
  l: R5 O7 L% E5 |/ x% h) F  p  【原文】民 生在勤,勤则不匮。( V+ V( K3 [" t* _2 V, I; M2 {
  【译文】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
* o2 e1 A& s# ~' r  : o; M; A9 ]1 r" C
  【原文】夫文,止戈为武。文,字也。武王克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戢,藏也。櫜,韬 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
5 |5 W* h+ S2 ]" R: Q  【注释】夫文,止戈为武:从文字构 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字。载戢干戈:把干戈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器。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载櫜弓矢: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櫜,音高,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 。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 ]5 \- c# H  m$ L+ c  【译文】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文,文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戢,收藏。 櫜,弓袋。诗赞美武王能诛灭暴乱而停止用兵)。』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这是用武的七项美德),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 记这些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子孙不要忘记)。$ S' j0 C: W9 e, ^, K7 ^6 s5 P
  % _% `$ g; H8 g
  【原文】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几,危也。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兵动 则年荒。
: t& t8 P; j( l& \* P  【注释】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人之危为己之利,以人之乱而为己之安。机,危殆。" }, [0 j' O/ X" g+ ~0 C, Y3 u
  【译文】违背百姓意愿的事还很多,百姓如何安定呢?不施仁德而强行与诸侯争霸, 又怎能和睦万邦呢?乘人之危以自利(几,危险、危急),趁人之乱以自安,并且以此为荣,又怎能丰富资财呢(兴兵打仗则谷物歉收)?9 O$ C6 C" P1 h% v9 C# B# w
  
* v, T' L: L* Q* L  【原文】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 腹。」言非所击。& W* ?4 ^( H7 \4 l/ S
  【注释】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即使马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腹上(否则马会跳起来摔下骑马之人)。2 m* P2 J) i3 a3 J2 N: D
  【译文】古人有句话说:「鞭子虽长,不能打到马腹上(言 不可以攻打)。」5 ~# [( H; ^! P) r# G
  【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 g2 k9 _# j: N/ s) G  【注释】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主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承,奉行 之。
% t7 P$ d  J( I$ s0 @% D* r9 J  【译文】国君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奉行君主正确的命令就是信。& Y! m7 i' V& @, R# }! `
  # D3 M1 g( y. a/ w0 z: g3 w
  【原文】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 V: f3 y  ?( S6 [) Q( a' K+ c8 A
  【注释】由之:依其道而 行。即「恃才与众」。
( Y9 b9 s0 P' Z3 I6 b% [  【译文】依仗自己有才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商纣就是这样,所以灭亡。7 H: {, U: p2 v& L8 x- s# D7 P
  " Y8 `1 @  A" e" w( f- m
  【原文】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 则妖灾生。! o9 u' H8 P) f' p9 J& F& r- I# s- z
  【注释】地反物:地上所生之物违反物性。& R  N  {% H+ N( p
  【译文】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寒暑季节变换),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群物失其常性)。国君违反德义 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天灾和地妖。$ e4 M$ t( W6 }# i' l: O5 E! Q; E
  
& U4 y5 B/ M- U  【原文】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
- H( m7 v, Q" M! H  【注释】幸民:心存侥幸的人。指希望 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又不被惩处。《管子·明法解》云:「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又《七法》篇云:「赏罚明,则民不幸。」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9 m+ V4 r) F# k" {0 ^
  【译文 】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内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德行的人在上位执政呀!」
/ j2 A: ~; o. s8 ]6 N2 c  4 t$ O9 w# f0 ?
  【原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 人。器,车服也。名,爵号也。君之所司也,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 L) g. _* b7 F% s3 y, t* `) s
  【注释】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唯有礼器(如曲县、繁缨)和爵位名号不 能借给人。假,借。杨伯峻注:「器、名皆人主掌握以指挥、统治臣民之具,不能假借于人。」政亡:政权丧失。不可止也已:不可挽回了。止,阻止。也已,同「也矣」。4 O# z2 Q1 O5 l, Z) T( }4 i7 q
  【译文】唯有礼器 和名号,不能随便授予别人(器,车舆礼服。名,爵位的名号)。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是为政的大纲。若以此授人,就等于给人以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会跟着丧失,就无可挽回了。9 y$ k. y7 d. [$ I% p" ?. A5 O5 R
  + t3 O* i( P+ R% @. ~1 t5 C
  【原文】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 ^6 F9 r0 \, P, \- K  【译文】贪恋美色为淫,淫则当受重罚。
4 ?9 j) F1 b5 W* h5 O: l: V6 w  
4 X; l7 |% N& Y; }/ W/ Y  【原文】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
# ^* x4 X: \$ b  J: x& i  【译文】圣人和大众的愿望一致,因此能成事。 7 a+ W' D7 P; t8 M3 O6 X
  【原文】《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钧,等。夫善,众之主也。4 x' n& ?8 P9 u! o" ^' l. ?
  【注释】三人占,从二人:《左传》原文为「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古 代卜筮,询之三人,各人判断未必相同,从其二人相同者。善钧,从众:意谓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果都是卓有见识的人,则取人数多的一方的意见。钧,同「均」,均等、同等。夫善,众之主:主,依 靠、凭依。从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善。如果贤愚参差不齐,则贤者为众人之依靠。
5 B# Q$ {" y. k  【译文】《商书》说:「三个人占卜,要听从其中结论相同的两个人的意见。」是因为那是多数的缘故。武 子说:「如果都是贤者,则听从多数一方的意见。贤者是众人的依靠。  Z" g( R3 L- E; ^7 t- {' h
  
& ?4 ?9 k" z6 ^- I$ C: Y# e3 m  【原文】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禄。夫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也。言三代亦有邪僻之君,但赖其先人以免 祸耳。
0 f1 p) x, \2 b9 ^* P! H, |  《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A6 q$ j/ |, k. l
  【注释】三代之令王:泛指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君王。令,善。僻王:邪僻之王。僻,邪恶。赖前哲以免也:依靠前代贤君的德 行美政以免于亡国。不敢侮鳏寡:见《尚书·康诰》,谓君王也不敢欺侮鳏夫寡妇。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所以明德也: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 c$ F  ]: h6 i/ M4 |; _( B  【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 的贤明君主,都能数百年保全上天赐予的福运。难道其后代没有出现品行不正的君主吗?只是依靠其祖先的贤明而免于亡国(言三代亦有邪僻的君主,但依靠其先人得以避免灾难)。
7 C0 O% V) q# t" A, Q! k  《周书》 说:「不敢欺凌鳏夫寡妇之类无助的人!」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0 i; n3 Z# C7 i7 ~  5 M* l( c4 R  F
  【原文】「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器,犹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 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以守物。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动顺理也。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敦,厚。庞,大。莫不尽力以从上命,此战之所由克也。
/ u; k/ n3 e% v& m  【注释】德、刑、详、义、礼、信 、战之器也:意谓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详,通「祥」。和顺,和善,指事神的态度。故下文云「详以事神」。器,器用。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道 义是用来建立功利的标准和措施,以防止人们取不义之财;礼法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合于时宜;信用用来维护一切事物,使人们专于职守。民生敦庞:人民生活丰厚富足。敦,厚。和同以听:和睦 一致而听从政令。
, H, B' W/ ?; p  ^  【译文】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德行是用以施加恩惠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和顺是借以事奉神灵的,道义是用以建树功利的, 礼法是用以使行为顺应时势的,信用是借以保持事物的。这样才能上下和睦,应对不违义理(行动遵循道理)。因此神灵降福给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生活丰足,和睦同心,听从命令(敦,厚。庞, 大),没有不尽力以服从上级命令的,这就是战争取胜的原因。
& E& B/ d7 M# O3 Z# D* t2 J  【原文】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亢则忧患生。& `3 {6 r1 E( M& @2 b  ^/ L2 e
  【注释】自非:倘若不是。多用于否定句。
* _/ t' |0 U' b1 S- l  【译文】晋只有圣人才能使国家内外都无忧患,倘若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国内必有忧患(骄纵不逊则滋生困苦患难)。
6 p  D( _' D+ e2 O  R, l, X  
* A3 J! ~/ X" z( t+ |  【原文】夫唯善,故能举其类也。! |0 A: l: C2 `8 B8 q, m; A
  【注释】 唯善,故能举其类也:惟有贤德的人,才能举荐同类之人。
5 g/ ]/ u1 M; l& d6 m' m" r* I  【译文】惟有贤德的人,才能推举其同类之人。
( {, d! z/ P, \0 J8 K9 s  : g- x. h& D  L+ N& `
  【原文】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能者在下位,则贵尚而让 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加,陵也。君子,在位者也。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冯,亦陵也。自称其能为伐。是以上下 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争自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弊,恒必由之。传言晋之所以兴也。/ H$ H7 K/ g5 d+ _
  【注释】农力:努力。谗慝黜远:邪恶之人被废黜而远贬。懿德:美德。称其功以加小人:自夸 其功而凌驾于小人之上。小人,指其属下。伐其技以冯君子:自夸其能而凌驾于其上位的人。「伐」与「称」互文,都是夸耀的意思。冯,同「凭」,与「加」同义。
  I* p9 R" k) s9 T# ^  c. D  , [; h1 Z8 P% s: a; l
  【译文】当天下 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并对下属谦让(有能力的人处在下位,地位显要的人对他们尊崇且谦让),在下位的人努力事奉其上位的人,因此上下有礼,而邪恶之人被废黜远贬,都是由于不相互争夺的 缘故,这叫做美德。到天下动乱的时候,在上位者夸耀自己的功劳以凌驾于在下位的人(加,侵犯欺侮。君子,指在位者),下位的人夸耀自己的才能以凌驾于在上位者(冯,凌驾。自己称扬自己的才 能为伐),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祸害并生,都是由于竞相夸耀自己的缘故(竞相自己赞美褒扬自己),这就是昏乱而无仁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由此造成的(《左传》指出了晋国之所以昌盛兴旺的 原因)。
' s" @( J6 g1 R# x# D- z  v/ Q  
. @- M7 [3 s' C$ {8 X  【原文】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 W3 D0 Y' P0 ]! {  r! E  【译文】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 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纳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敬他如同尊敬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
1 K+ {# \) H$ f: L5 |8 h  6 O3 A4 ^$ R9 B* j* A
  【原文】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 }* b5 v/ Q) h0 Z  【注释】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国君是神灵的主祭者,是人民的希望。若困民之主:《新序》、《说苑》叙此事作「若困民之生 」。「主」字当是「生」字形近而误。谓使人民的生计困难。匮神之祀:匮乏对神灵举行祭礼。* f* H0 n1 ?( f2 _1 q
  【译文】国君,是祭祀神灵的主祭人,是百姓的希望。如果国君使百姓生计困难,对神灵的祭祀 匮乏,则百姓绝望,国家无人治理,那要国君有什么用呢?2 a0 Z& G# d. J! Q6 Y) B
  # x9 R; c+ v7 x
  【原文】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善则赏之,赏,谓宣扬 之也。过则匡之,匡,正。患则救之,救其难也。失则革之。( U# v5 w4 w1 t
  【注释】勿使失性:勿使失去生计。《管锥编》谓生性相通。下文「弃天地之性」,「性」亦作「生」解,指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立辅佐大臣,让卿佐辅佐他,勿让他超越常度。贰,卿佐。过度,超越常度。善则赏之:杜预注,「赏 谓宣扬」。失则革之:放纵就加以更改。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革,更改。
  W; g5 _0 _' x+ P; Z# v, r  【译文】上天养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让他来管理他们,从而不使他们失去生计。有了国 君,又为其设立卿佐(贰,卿佐),让卿佐辅佐他,不使国君超越常度,有善举则宣扬之(赏,谓宣扬),有错误则匡正之(匡,匡正),有灾难则救助之(救其危难),无道则更改之。
+ F( d  J5 `; O+ {1 \7 N# d8 s7 K- S  
( G) Z0 `9 x* }; p0 z  e  【原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r" c' A- Y/ P( O5 T% `" D; u  【注释】不若人有其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珍宝。
; f$ i! b! u6 n* ]. S  【译文】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 宝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4 a7 E* t1 x% G$ `  : |$ \2 ]( C4 {
  【原文】在上位者,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征,验也。而后可以治人。 9 r  M6 X0 D9 R  b( q4 Y
  【注释】酒濯其心:意谓使他的思想合于礼法。酒濯,《春秋左传正义》作「洒濯」。洒濯即洒濯、洗涤。壹以待人:待人专一,言行一致。轨度其信:使他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可明征 也:杨伯峻注:「句意谓在上位者使其诚心合于法度,必表现于行动,可征信于人。」
1 ^0 R) E  ~2 k$ {8 V  【译文】居于上位的人洗涤他的心地,以诚待人,前后一致,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这些都做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获得百姓的信任(征,征验),然后才可以治理百姓。
3 n0 t/ _: c0 @4 ^7 w9 \  0 s3 J' _9 u1 C7 x
  【原文】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 也,又可禁乎?
4 C! ]/ O" ~: d4 N7 P  【注释】归:趋向,归附。乃其所也:那是在上者诱导的结果。意谓势所必然。
8 S5 S$ i9 S- `5 j5 g  【译文】居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居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 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不敢不加以警戒。若居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4 T  y  z8 F2 [; ^2 W  
% W$ E! M' q$ d8 o  L4 c! c  K  【原文】《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言 德行直则天下顺也。觉,较然正直。1 ?: n" m. V' m7 H3 A
  【注释】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见《诗经·大雅·抑》,意谓德行正直无私,四方各国都顺从他。有觉,正直之貌。《毛诗》:「觉,直也。」7 N% O8 ~9 e  f. J. S3 R0 H
  【 译文】《诗经》里说:「德行正直无私,四方的人都会顺从他。」(意思是德行正直,则天下顺从。)
2 w) b5 @0 Q7 n9 T) W  / {  B! e4 s1 L! n" U
  【原文】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
. L/ a$ o4 p! N+ v  【译文】只要您肯行善政,谁 敢不努力?为什么要多杀人呢?
% H+ h: u1 ]( g, B2 P' D  - U2 Q9 W7 V, u' |# t
  【原文】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志相顺从,身之害。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志相违戾,犹药石疗疾。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愈己疾也 。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
( i& O! L8 d2 g  【注释】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意谓季孙之爱我,多是赞扬我,好比热病,实是害我;孟孙厌恶我,好比能治病的药石, 虽苦虽痛,却能治好病。疾疢,同义词连用,头脑发热的热病。疢,音趁。药指草药,石指针砭之石。美疢不如恶石:季孙之爱虽无痛苦孟孙之爱虽有痛苦,使人难堪,但前者不如后者好。夫石犹生我 :能治病,使我生。滋多:益多,更多。无日:犹言无多日。" u: J6 q6 R, t, `, ^( b1 p
  【译文】臧武仲说:「季武子喜欢我,犹如使我没有痛苦地患上热病(志意相投,顺从己意,是自身的祸患);孟庄子厌恶我,犹 如治愈我疾苦的药石(志意相违背,如同药石治疗疾病)。没有痛苦的热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药石。药石还能治病,使我活下去(能治好自己的疾病);患热病而不知痛苦,它的毒害就更深了。如今孟庄 子死了,我的死期便不远了。」
0 s& ^/ `* s* T5 n3 L& H  0 E; S% V8 X! [/ T1 Q5 d- h
  【原文】君民者,岂以陵人?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言君不徒居民上,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也。
1 m5 [1 Y9 E8 s3 _" l6 n* U# r  【注释】君民者,岂 以陵人,社稷是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主持国家政事的。君,用作动词,做国君。社稷是主,倒装句,主社稷。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作为国君 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是要他养护国家的。口实,食禄,古以封邑的实物为禄。养,养护。% l8 S& C1 g4 f2 c
  【译文】作为百姓的国君,难道只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掌管国家 的。作为国君的臣子,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是要他养护国家的。(意思是国君不仅仅处在百姓之上,臣下不仅仅求取俸禄,都是为了国家。)
5 b$ C6 M3 N& P. V. U5 y  # T' h7 P# G. m( c# _* i1 S  P6 N
  【原文】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如鹰鹯之逐鸟雀也。9 ~6 ~5 q/ Q4 c0 M- W
  【译文】(为君者要)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见到不仁者,就惩罚他,就像老鹰、鹯鸟追赶小鸟那样迅猛不容情。* w5 O% W% G2 S$ H2 F# X
  ( w+ G8 z) q. y0 e
  【原文】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从,亡也。《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 杀不辜,宁失不经。」惧失善也。逸书也。不经,不用常法。
& P( M1 t+ A& u: R6 H0 P5 }  【注释】赏不僭而刑不滥: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僭谓不当赏而赏,滥谓不当罚而罚。淫人:邪恶的人。无善人则国从之:没 有贤臣,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这是重申「无滥」之理。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见《诗经·大雅·瞻卬》,意谓善人尽亡,国家遭殃。云,句中助词,无义。殄瘁,同义词连用,指病害。故《夏书》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为逸书,意谓与其滥杀无罪的人,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不经,不用常法。
2 n7 l  Y# S6 @2 e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者,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赏及恶人;刑罚滥 用,就怕伤及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赐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与其伤害而失掉贤人,宁可让坏人得利。没有贤人,国家就会随之衰败(从之,意为随之衰败)。《诗经》说:「贤人不 在了,国家就遭祸殃。」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所以《夏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贤人。(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逸书》。不经,不用常法。); N9 P/ r  Y0 M8 Y
   ( j! S4 i' |5 B( g7 O1 a
  【原文】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乐行赏,而惮用刑也。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顺天时。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饫,厌也。酒食赐下,无不餍足,所谓加膳也。此以知 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不举盛馔也。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 c5 x8 T0 I/ I" z
  【注释】不举:减膳撤乐。食不杀牲,不奏 乐。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6 J3 M1 \$ _9 h- X3 o' p7 Y% Z  【译文】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畏惧用刑(劝赏乐于赏赐;刑,畏惧用刑),体恤百姓而从不倦怠。赏赐多在春夏 时节举行,用刑多在秋冬时节进行(顺应天时)。因此将要行赏时就为此增加膳食,加膳则赐以丰盛的酒食(饫,饱足。酒食赏赐臣下,没有不饱足的,这就是所谓加膳),以此可知其乐于赏赐;将要 行刑时就除去盛馔,除去盛馔就会偃息声乐(不举,指除去盛馔),由此可知他畏惧动用刑罚的;早起晚睡,日夜亲理政务,由此可知他忧虑人民的疾苦。这三种表现,是礼制的基本纲纪。有了礼制就 不会失败。
( ]1 i9 B) r- L6 r4 L8 D8 i  & m( s$ T5 u4 ]
  【原文】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 Z+ b; z& S0 q9 [3 N  【译文】如果没有威胁,国君就会骄纵,骄纵就会发生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生混乱就必定会被灭亡。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
' }0 M7 c$ Y' D3 o- C  9 o' h" B6 J' E9 c
  【原文】天生五材,金、木、水、火、土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圣人以兴,谓汤武。乱人以废,谓桀纣。废兴存亡,昏明之术, 皆兵之由也。( |3 O( \- M3 |
  【注释】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圣人因军队兴起,乱人因军队衰败。介词「以」下省「兵」字。  V/ ?# C; u2 s
  【译文】上天生成了金、木、水 、火、土五种材料(五材,指金、木、水、火、土),民众全部都使用,废弃任何一种都不可以,又有谁能够废除军队呢?军队的设置已经很久了,是用来威慑不轨而显扬文德的。圣人因军队而兴起( 圣人谓汤、武),暴君因军队而衰败(乱人,谓桀、纣)。国家或衰败或兴盛、或生存或灭亡,以及或糊涂或明智的策略,都是由于军队的存在而出现。
" b! G& C/ k# g  D! c  1 @' W9 O8 B: f% a- G6 @/ ^! k+ w( K
  【原文】吾子为鲁宗卿,而任 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焉。昭四年,竖牛作乱。: i- h+ B$ U# M( G' N
  【注释】不慎举:选拔人才不慎重。+ L$ V& I. m+ F. p3 L
  【译文】(季札对叔孙穆子说)您身为鲁国宗室的卿大夫,担当着国家的政务大任 ,却不慎重举拔贤人,怎么能胜任呢?灾祸必然会落到您身上(昭公四年,竖牛作乱,叔孙穆子死于乱中)。; ]" C9 \0 v% j
  
' f1 y1 J* V; W' y6 @8 W  【原文】善人,国之主也。
, k3 }5 J" p7 F4 Z8 D" l# Y: f/ C  【译文】贤良的人,是国家的支柱。
, `$ m, Z& q3 ?" {  
+ D, z% W8 {% k  【原文】绝民之主,去身之偏,刈王之体,以祸其国,无不祥大焉!' i& a6 H' I+ F7 m$ d1 R. o
  【注释】刈王之体:斩除国王的四肢。刈,音易,割取。无不祥大焉:杨伯峻注:「句与『不详莫大焉』 同。」6 i3 s6 M, W) q" E  t0 T/ o
  【译文】锯断国家的支柱,除去自己的辅佐,斩去国君的手足,而危害他的国家,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
. `" t1 f, ]- b0 F6 c% H  $ e1 X2 [  G/ z' i  Q' B
  【原文】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 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遽,畏惧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道,通。不如吾闻而药之。以为己药石。. n  |2 Q2 c3 a9 K
  【注释】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我只听说忠诚善良能止息怨谤,没听说过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岂不遽止:此称上句「作威以防怨」,谓用强制手段毁乡校,难道不能很快制止议论。遽,急速。杨伯峻注 :「作威防止怨,怨可以急止。」杜预注:「遽,畏惧。」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杨伯峻注:「川若大决口,其所触犯也大。」道:同「导」,疏通。2 E' F- l& r# q& N- o) D# ~. O
  【译文】我听说忠诚善良能止 息怨谤(用忠诚善良,那么怨恨非议就能止息),不曾听说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欲废除乡校,就是作威)。靠威势难道不能迅速制止怨言吗?可是那就像防堵洪水一样(遽,畏惧),一旦 堤岸大决口而造成危害,伤害到的人必然很多,我将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的口子来疏通水流(道,疏通),不如让我把听到的群众的议论作为纠正施政弊病的良药(作为自己的药石)。」( [' o. c8 E2 j( T6 ~  q9 }! f
     t7 b+ n) q. Z% {3 N
  【原文】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以政与之。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多自伤。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 w; \2 Y, H# @- @" Q
  【译文】(郑国子皮想让尹何做 自己封邑的长官,尹何年纪太轻,故子产对子皮说)喜爱一个人,总希望有利于他。现在您喜爱一个人,就把政事交给他(以政,把政事交给他),犹如不会拿刀就让他去割宰,其受伤必然很多(多自 伤)。您喜爱他,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这样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 I4 a$ J- B: p( @
  
1 @1 u3 j: W4 Y6 \& e  F  i5 @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 W9 U# R& ^/ k  B1 f/ R2 a) I8 J  【译文】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远大的事情,小人致 力于关注短浅的事情。
4 P, i! X- s+ `+ f  I  
- Z5 W# J- o- C- w# u7 P  【原文】「《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 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棣棣,富而闲也。选,犹数也。. {( ^3 u( t" D$ W
  【注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见《诗经·大雅·抑》,谓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要表现出恭敬和谨慎,这是百姓效法的准则。此威 仪与「令尹之威仪」不同,令尹之威仪仅指威严的仪式。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人民所不愿效法的人,却高居人民的头上,就不能善终。则,动词,效法。下文「则而象之」的「则」,意动 用法,即以之为准则而效仿他。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有仪容举止可以让人效仿的叫仪。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见《诗经·邶风·柏舟》,谓仪容安详,优点说不完。棣棣,音代代,从容闲静貌。选,算 ,数。杨伯峻注:「言威仪之多,不可计数。」
+ x+ C$ a2 @% }; k  【译文】「《诗经》上说:『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恭敬谨慎,是百姓效法的准则。』令尹没有这样的威仪,百姓就没有榜样。百姓所不愿效法 的人,而高居百姓之上,就不能善终。」那什么叫威仪呢?(北宫文子)回答说:「有威严而使人敬畏的叫『威』,言谈举止可让人效法的叫『仪』。国君有国君的威仪,他的臣子就会敬畏而爱戴他, 把他作为准则并仿效之,所以能保有他的国家,让好名声长存于世。臣子有臣子的威仪,他的下属就会敬畏而爱戴他,所以能保有他的官职,从而保住他的家族,使家族和顺。以此类推,都是如此,所 以上下能相互团结。《卫诗》说:「仪容举止雍容娴雅,不可胜数(棣棣,指多而熟习。选,计算的意思)。」( e9 Z  Q* u8 D
  
# S6 l( r# u8 E& M, a/ o- D  【原文】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 ,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 ~( `# b$ m7 S! x1 v+ l  【注释】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施舍给人,可使人爱他;进退举止,可以作为人们的法度;与 人交际,言行得体,可作为人们的准则。度,则同义。动作有文,言语有章:动作举止文雅、有修养,说话有条理。9 w( v  N2 B! q% k6 s
  【译文】所以君子在位时能使人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2-28 09:44 , Processed in 0.0749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