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 15: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让人感觉你很散乱、很傲慢,一点也不稳重。4 o2 ^4 t) V$ J4 x+ d1 H/ a/ z
这些基本行为,每个人都要值得注意,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教养。
# b9 K; B- v U! x% ? 几年前,上师如意宝在道孚灌“上师心滴”的顶,我和另一位出家人晚上去县上过夜。我认识一个领导,就在他家借住一宿。当时那个领导离婚后刚结婚,娶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吃饭的时候,那个小女孩行为很不如法,在沙发上一会儿抱着他,一会儿使劲撒娇。她丈夫用眼神示意她坐好,但她装作没看见,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忍无可忍,指着她呵斥道:“你给我坐好!”但她还是没什么感觉:“哎呀,你说什么呀?你过来啊……”4 x& c9 [* b) R& F& \4 C
这些行为看似微乎其微,但古人非常注意。可是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想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不知礼貌恭敬为何物。那天我跟一个同学在一起,他就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读书时,老人们常教训:’这上面不能踩,那上面不能坐;走路时该如何,吃饭时该如何……‘而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完全没有了。”确实,现在的年轻一代,整天除了吃喝玩乐,心目中什么都没有。他不在乎这是违规的,这样违越了传统、违越了佛教戒律,反正只要有条路,他就直接走过去,根本不管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
, y* C8 W0 l( @% N* `) {# N 所以,现在人很需要学习古人的行为规范。我们佛教中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全部是对身口意三门的约束。若能如此行持,今生中身心得以调柔,堪能行持善法,也会为来世播下善妙种子。所以,我们对行为应该有所约束、有所规范,这不但要从内心接受,更要点点滴滴贯彻于实际行动。
" T1 N! w" L3 E; H$ E$ j7 E 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人听了“道”,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中等人听了“道”,偶尔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人听了“道”,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大声嘲笑,行之若素:“为什么不能张开腿坐啊?这有什么嘛!”
1 P! {4 `/ ]* T; b) h) R; f 所以,我们要做哪一种人?不妨考虑一下。* g6 e( E8 B! v* P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V1 ?+ }# @( m9 [9 H+ W/ a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7 `4 [3 p6 B: O+ }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9 {8 k. w1 u2 A3 K9 w2 Y6 W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V/ ? u; P8 Q4 r* E3 c, _ 第十课
5 y4 w/ q( o, C4 N: Y4 E0 F* J8 m 思考题8 A( u5 W6 J. d. N/ O& n
40、掀帘子不要大声、拐弯不要撞到,这些似乎人人都懂,学习有什么必要?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大学生?% p/ M; z& U# Q9 Q+ Z
41、主人不在时,你如果进了他的房间,会做些什么?你如何教育身边的孩子?
! i0 O& D" R [* ^ 42、什么叫九容?请具体解释。明白这些道理,你有哪些收获?
7 ?; J; n3 u* l8 p7 y0 i5 S 43、你怎么理解“勿畏难,勿轻略”?无论做事还是修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假如做不到,想过如何去调整吗?; _7 }6 U8 C! d6 M; K# z
44、为什么说环境的影响很重要?既然如此,那应该远离什么环境?你是怎么做的?
$ a+ ]" J" q8 O# k 45、为何不能打听“邪僻事”?你喜欢打听吗?能改吗?: N, Q/ D* a# o7 P- 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x- Z9 H! |1 |9 ~. U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F9 X/ d& o9 ~8 q+ X, u4 K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0 c7 F% k. H. c3 l1 v/ z$ w1 F. n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U* j; G9 J/ {- c' o0 t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1 N; H+ m0 _$ I- n. K2 S& R" ]; D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5 M% K$ S& T1 i: @1 \
下面共同学习《弟子规》。+ q2 A$ g/ w$ O8 E1 }
我个人来讲,对本论不是很熟悉,不像讲藏传佛教的经论,因为有传承,对内容比较了解,心里也有点把握。而这部《弟子规》,只是觉得内容很殊胜,现在孩子学这样的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才倡导你们、包括学院里的出家人共同学习。
; O- Y* m% s- r/ X; [/ W 讲授的过程中,我可能有理解不对的地方,希望你们根据自己的智慧好好分析。不过这毕竟是人文道德的一部论典,不像密法或其他法,讲错了过失也不太大。况且,共同学习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是见仁见智,只要大家能得一些利益,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解释。
2 a& y& ?. ]/ j7 Q 我这次的传讲方式,不像有些老师一样完全以儒教思想来解说,而是尽量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其实它的每一句,在佛教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而且如果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就会发现佛教中更有超胜的窍诀。因此,在学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凭自己的能力去挖掘其中深意。# Q5 m7 Y2 _6 c# j* j
缓揭帘 勿有声
4 X, \( i2 [: a% H7 @2 z 宽转弯 勿触棱! m9 d$ R. y- s2 j: _! N
“缓揭帘,勿有声”:古代的门上都有竹帘,所以在掀开这个帘子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不要特别粗鲁,否则会发出很大声响。
8 ^& O; `8 a+ t0 |! I 我们现在很少有竹帘,通常都是用布做的门帘、窗帘。拉这些帘子时,同样不能太粗暴,要轻轻地拉。如果用力很猛,窗帘上的钩环就会被拽下来。+ G( J# q7 x d1 K
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轻柔。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不管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一下子就弄坏了,那谁都不敢接近你,更不敢把东西借给你。比如,我有个照相机,行为寂静的人若想看一下,我会放心地交给他;但若是个大大咧咧的人,那我就不敢借了,甚至连碰也不敢让他碰,因为他一接触,可能就打烂了、弄坏了。
4 C5 O) A( E, U! c7 D# ^! x/ l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老师就应该这样教育,让他有一种柔和的行为,否则,长大后很难纠正过来。现在很多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管,其实若能让他明白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怎么吃饭,吃完后怎么洗碗……对他会有很大帮助。这种行为虽说只管一生,不像学佛、发菩提心,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可如果懂得一辈子该怎么做人,在生活中能起到很大作用。
/ W. ]. V. S, z4 ^1 c. b 父母若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胜过留给他万贯家财。为什么呢?因为光是留给他钱财,却不教他如何做人,他花天酒地乱花一通,一下子就没了。而如果让他通达为人处世的道理,那无论在什么群体中,都能与大家处得好,即便是出了家,在僧团中也会谁都看得惯。
. h# h/ ?; j3 G( B* J( \# H" w( N" X “宽转弯,勿触棱”:走路拐弯的时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3 Y( z7 @! w* e 走路是如此,开车碰到拐角转弯,更要注意。去年有个司机,他平时技术不错,但行为比较急躁。有次他开一位上师的车,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有点情绪吧,过桥转弯时没有转过来,直接就冲到下面去了。幸好下面有块田,不然就飞到河里了。
4 q- m# ^; c: Y 所以,我们平时开门、走路等时,尽量要小心谨慎、动作轻柔。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