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I! Q- ~2 y) E, I8 i

3 |( T: x/ }0 i$ B $ M2 j# y' x5 [$ i: H

, p# W  j) H, G- \5 b4 M0 _: f  Z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2 a" X% v4 w8 U( p. N3 L. j' L; P9 \( H1 l8 Q" I: ?

0 f) a# h: r2 c" g9 o( M( l& X+ S+ X$ s2 L% g% D: N) {- I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9 R- q5 A% g

2 [6 p; X% y$ H: a: ]! I ) v( g" d% C9 g( `$ S( o7 U
7 c8 [9 E8 L5 ^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0 n7 o3 b* x$ U7 x, d6 _9 n. h

3 ~/ j2 Y2 Y5 z5 U0 P, V6 N- m ! D/ l: a5 k! V7 n6 x

: l) X. n) O1 R# r4 I; f: k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p; ]" j4 O- o

5 ?" [9 Q" p/ s+ b0 l0 f; r # p/ r- ^. P- [3 a$ W
$ y; F; Y9 @( i7 `+ }2 }7 t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0 G& h+ v9 y* L" x
, ~. J5 B* P5 S) \ 8 h- F4 g- r) |& M" I  u) v+ c
3 @7 `/ ~$ m0 a" Z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 v4 W1 [8 S5 I0 q$ V6 h" W. \2 ^$ A; |+ |$ U

- w0 F% q$ p- a8 r9 `
1 F1 K, Q4 N# E0 D! {* t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0 b3 b$ t' i5 y
6 K3 `! L3 X& T2 s
8 k6 V4 h# W' m4 ?; i# R  c, e5 e7 c4 I: z: C- f! v' u% G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k( }3 h) i. h  e+ I
) m) |( |4 Q; V0 ?0 Y* E) X+ R/ l3 I1 k
/ l% z9 l) R7 E. t' g* {
, r9 [5 \+ \! U) V( D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5 O" t  G; v! T, R! b3 F

, G- g; A. k7 X9 v- L- }6 j, e# q+ o 7 ?' z* A. W" ^/ n# @* j0 m# i
2 R: C+ Z, ~" E) K( o3 p7 x6 e+ c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w. g9 O7 [  j0 \: ^
2 M0 z4 V) B- W# W ' x% u0 z- A2 p" E$ l

2 R! v! R5 i5 L, _6 y/ Q# G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 F, L' f9 {, y- y7 s4 @% d4 Y6 V' s' l: v% N, a
/ ~" g4 z6 t4 S8 J2 ^. Q
# i" N0 F. Q; m+ B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 q7 ~7 V" _( [9 y, W+ W/ ?3 c& l
  b0 H/ f& a4 @' v6 l$ _6 N
: c  o0 R- [& c+ u1 V0 |# U
, ?8 H3 x! k: w: Z3 h9 l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8 E3 R4 N+ D& d% m& ]0 c( p& s9 a& h6 S6 G7 B- @
$ _' Y; N# M' {4 P9 z' ]
+ Y8 s! k! t4 q' j3 `; f# R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 o% @, W" X0 m4 V: O, X
4 w. Q# ~* E0 ^1 N 3 K+ J, \" E. o7 D& d/ q/ c

0 w' h: ?( P3 e/ l3 m: p# k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y# k. ?$ \; ?* h
% l# |# S( O! p1 s

' I, M/ S2 c: p& A
$ w4 i' E/ A9 y: n+ J/ Q0 G* g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0 S5 Z, u( v7 T) |2 Z7 A  g' B

9 Q9 }! c( ]$ ^$ C
7 {' Z* L! X) `: ?, I# h7 E: _: j/ {2 l9 b( g/ v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 [3 ~) c/ Z+ ^( ~

9 S% ]$ d, g! [, R  T
7 {* F5 @! ~& n) J6 h$ C: T; g3 Q; _& }* f0 f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5 o( K1 j3 I. y, \

" o; _8 x8 v$ w1 D
& `9 j+ x1 i& ?0 R/ g
  Z& ]- `$ z3 l0 m& I( U: |5 A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8 a# {9 h- F8 r- ~3 ~; B: H. r; l3 S% \0 D2 ~1 L* ?8 e9 b
- S! G, T% ?( E  c" y
  `& @7 b; A( ^5 ?, b1 L  g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 @* g: O# ~# D+ G
/ ^) q+ X  f  U' u8 w; T$ t
- w+ u. O1 D1 {/ L: i# Z/ v- A/ C4 R
6 v4 U- S( }3 y0 ?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3 \5 G+ ?0 Y# ?; N/ l
7 C5 k! x& K4 Q: A/ C" T6 b& P* u3 k
2 h, m  K$ X8 {! J

1 o8 x0 y* t7 X# e7 E  t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 a' J: g& `' f2 v4 G% O1 a/ J9 g. f7 x  a: Q; Y% |
, |8 P- j. N. K) N2 w9 o# N5 F
0 ~: u5 |, s% Y! r$ _7 p3 j5 m- ^& }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J. ^7 B6 p  g' ^

! E1 ]4 u9 x0 j0 m: r + a4 l! A5 M1 |) b6 H
/ @6 [' |+ o# @4 I9 X/ x# j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 b# }5 P, }; m( H' t& |) Y' D& R- U& a  e% K, i5 [
% `* R# r- @. L! H8 o
* ~( {9 g8 {& Q! X' T8 K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1 c0 k+ l& k0 ?# K5 |5 N4 d, ^4 S' D
; G* \+ Y, V7 F8 E. F# E

  N, A* h5 Y, T" q0 g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3 Y" [  ^# x8 b" h, S

; T) K% B3 f6 U
* F8 J9 _! ~, Q! h2 i
% x; A& l  E/ F# X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6 f' b) d, r+ B6 [4 M, X2 T  L
2 \0 U! u- i3 c" H
2 b0 e* ?( A8 q0 e  L3 N& M& I6 z& m" Q! m& O  H* \( T5 \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C0 U# y: A8 ~6 i4 b" q; x

) k" _( J" X% t  R
" U4 z5 v. y7 \4 Y. }4 A3 o& r0 i( o$ A& x9 z
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 D4 d% r) u' J* `" l. s- w: q: K: o) t

& A+ F" D- [. d1 \+ c! g% O7 D! J# }, e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r4 _4 H/ u6 h3 ?/ S
5 [2 g  t9 v  N' c6 q3 R
/ m! r" L8 H- s% o4 c

# t9 c: T( b0 b4 N3 q$ [) [, ?8 w‘占相吉凶’,就给人家算卦,算算说:‘啊!你要小心一点!不然啊,你会有灾难的,一个礼拜以内,如果不小心一点,或者就会被车撞死。’吓得人就:‘那得怎么办呢?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没有?’‘有!有!你给我三百块钱,你这个灾难就会没有了。’占相吉凶,这都叫邪命,还有一种也在邪命之内,叫什么?‘高声现威’,高声,讲话声音很大的,哦!把面上这种火憋得就像关公一样红,令人生一种敬畏说:‘哦!他真够威风!’
) p- a# ?2 x) B8 {: d) r
* ~; l+ g. u( [' u; _2 W
* l$ y+ Q' e4 _" V, A0 T, k6 j7 r' Q" K9 Q
还有的邪命是什么?‘广说供养’,好像到了志莲精舍就说:‘你知道吗?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在那个地方,他们这一些个居士啊,这个也封果仪,那个也封供养,哦!简直地,这些居士真是发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居士一听:‘哦!那个地方的居士这么发心,我们若不发心也不对啊!’于是这个也拿红包,那个也拿红包,红包就来了。你看!这广说供养!又说:‘谁谁供养我,谁谁又供养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儿,每个庙上都请我吃斋。啊!印度那么穷,但是他们供养我的斋菜非常好的。’这地方的人一听:‘印度那么穷困的地方,都用那么好的斋菜来供养这位法师,我们这个地方更应该比印度好一点。’所以就天天办如意斋啊,又什么...,比罗汉斋总好得多。那么除了如意斋,还有什么斋,我因为没有吃过这么多斋,也不懂,总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斋菜。为什么要广说供养?就是叫你供养供养,这就是和人要供养呢!
( a8 q, r/ g$ p- Q  \' I9 ]
5 U4 B- ?: K  t$ i# T
5 t0 D! j8 Z) F* f5 }6 M/ J" L/ n1 D  a2 S/ w1 B5 P; `
谈到这儿,这修行谈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五邪命:现奇特相第一,说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声现威第四,广说供养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里头能有多少不犯这五邪命呢?所以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又对这个发愿。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净命:得清净命就是正命,没有邪命。不矫威仪:我们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做一个特别样子。
; X8 U$ D1 w2 ~$ P( i3 J4 t+ p. I" x7 L* W  u: O$ U' h$ d
* H2 J' l" z$ R; c

" ?: m+ l( C7 H" u( K- w说:‘法师啊!你既然这么讲,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法师不天天搭著衣,你却天天搭衣,现这个样子很特别的?’我们现这个样子,是本来就该这样子,并不特别。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应该时时搭著衣。因为在中国,环境气候与及习惯的关系,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本来这个衣应该时时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国的习惯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为搭衣就不对了,这是一个错误。6 O4 [; \1 N, Z7 S
8 C# t0 h8 F8 W

, s; [+ M; ?: f  B8 Z7 G  O! Y# S
去年春天,我在这儿讲这个道理,有人就说:‘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说长坐不卧,装模作样的。如果你们这个对,中国佛教都不对了;如果你们不对,那中国佛教就对了,你说哪个是对?’在电话里这么问我,你看厉害不厉害?) R0 |/ \) P2 k8 e6 |9 m+ C3 O5 ^. L

* e  {% m; e' f$ j/ r ! z( ?; w- c% n6 l: G6 ~
* N& [  P$ B- ]; i; e( v4 h
我说在中国的佛教,现在不搭衣认为是对,那么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这样,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时候上殿过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来袍、海青和长衫,只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就是应该穿这种衣服。你看看暹罗、缅甸小乘的僧人,他们所搭的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 b0 ], O7 v$ p% y& y) \$ q: B- x; Z( h1 M& V* e* B

4 |  C# O1 l2 I1 x' e; o% P/ j+ d' B3 B0 U
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3 q: `5 L# i0 ]' v  M% p2 r; u
( e- I% w/ X+ g2 x7 r- H
5 [8 L/ D# z" r5 q2 P4 P, \& m

9 @7 @; I$ v: R" O1 S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6 C: g4 c. l: r, y
! W: X- p" w$ L8 ]$ m. y! a2 z: y; n

# ]0 ]& F: d* |5 h3 ^' [$ r* ~
0 g0 J+ U! J% d4 A6 H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D9 R( _, k& z! ^" F3 F! w5 j
* r' n. e6 E2 j. j* ^+ X

3 ?9 w, }' R) N5 s- `( x
! t. Q6 G+ V4 S4 S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6 {& A+ A* J5 B+ I& J7 o: n

: |8 T9 W/ C  c! X, D( A' T2 O9 j8 ^; t5 S4 ?/ s0 q1 E
0 q. A# k- z5 ]
' o- ^. e2 s# |3 G: g. l) g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9 s$ p1 [/ O1 n7 T0 ?# J' m1 l0 F9 a9 H3 U! |

3 A! D1 R0 _, t, U( ?
9 @& k2 h1 ]" m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A8 N! z# H2 ~& f
% [" F/ q% ^& c6 q! ^
8 N2 O* @2 P4 z/ x: Z$ b6 ^
! f# |* T- w  f5 [# B& B/ A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3 J) Z% J% U5 X$ r, N/ j( U( a* D7 }( j0 T1 J6 S- \

( H* ?; T. t9 z: i5 d
( s7 E$ Q1 R# A' E$ b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V8 P4 Q# A$ z5 P/ ]9 ~, C

$ J8 T9 I7 ]* \2 N, a* r * t/ H- r$ p" S/ a0 W
& h, q+ u4 ~% l* {. G' K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 _' a# i. b$ U% R7 O7 c* e3 }1 |
( U% Q# K' a2 |
0 b4 k% J3 Q0 K6 L: g& _3 ^# f% Z" {# M$ [- b0 {! \. _# ^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 ?* |- K" p9 T; h  k

7 O- e* c, k/ w# ~
+ @8 n5 b( B- _% t7 r
  h* H. W5 j5 k" D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7 j; z* ~. C9 Q9 a

# {, X; {3 ?4 J7 W
5 Y2 i+ V6 e# W; H3 R4 s, \% q" P7 P$ [6 d) \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 F1 b9 R; ?; J, e
- @6 X& }  n7 s6 k3 F
4 A0 x( M; n5 a  _2 O
9 Q2 K, T& Z: H7 {* O6 b* k& q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
6 j& `; _+ x3 z1 W! K6 j  Q" q" h  K, k; z; x5 @/ w) y0 {: \

! t" {# G* h  x, K
5 Z' ~/ Q+ G+ T) }/ f" I: s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g8 x/ c) D4 r! c# K
2 F- N9 m3 `, h" o% P% j, ]6 Q- [2 A
/ H" B- r' @3 P8 V+ t! z' i* _

& `7 E6 Q9 \& u6 e! Q' [0 D% ]4 U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2 ], E6 N- ^; s/ m" q" m! x2 H
. U: D' J" m! ]5 ^' H& Q
1 x; S  u; N3 j) T! w, R; x
) P. ^/ B% ?: J$ s- Y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g( f1 D2 g, p% N
  @+ h, I% A7 P- H
/ F% i- p+ p% E

# L( X& C( ?* d. t  w2 \4 V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2 l3 Z& _2 P) I3 A7 {
/ L9 n5 X! A0 A) k# e; L

: \& d& Q1 M) y' ~( P9 j
6 G& X1 b; g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2 K% p1 H, M% k$ E7 `
4 D0 U9 T$ x" Z) z, a& q" E* i3 R1 O
% K! y: i9 q$ u" e/ T# X! W8 C% Q8 t- V4 ~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2 h% A. @$ n: g, ?- N  X

! X' u0 }" c* I7 x: E* \
8 p6 ]& I# i) y
. g, w' G$ c$ ?* y' X(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t+ H, p+ Q7 D

4 s+ ^8 P6 N8 G3 F2 K8 z5 R1 Q% f
/ B! r) |7 H$ v  B7 a# O) R8 \! h7 y; l& f& V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R  x# Y" L6 A
" t, \, ^% ]. q6 t& l
. ~$ k3 g. C+ `) f" f: j
4 h  y/ k' d4 f) |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 ?* `0 z& J! d- x) N; U; o' |; f. z5 ~! Z0 _1 i
+ @. {4 S& j; u/ \% ?

4 ^: U9 ~* O- g6 P. Z1 H; C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 s* C7 o1 d* X
! v  G3 F( p) B9 r
7 _, i! J7 Q8 F( C3 r# A& o
2 O4 D) J7 b" o' d) y* g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4 L7 l0 t1 S! j4 X5 ~- O3 Q) r6 D* g4 J+ t% u
) C- Q6 S# b7 B1 [

1 b3 }* ~2 J, M( x1 q1 c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
3 t, u) f, F* ^( D$ W7 G0 B
8 y: J6 W0 E! `  Y; W$ \) j! B5 P $ P- Q5 \$ R: J" F+ L# P3 N+ }

6 x1 J/ |# B9 ?8 s1 P; X4 l  k* o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 y& n; s4 Y) s+ B/ s8 l; O
) X- O- y1 B$ C/ Q* G  z
- Y$ }7 ^0 q0 i8 z# h+ @8 r  s7 E4 D$ O4 W) s% K4 U/ b: L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7 m* ]/ N" ?/ j. }! A  F. C
) C& B/ e  v/ |% n

+ G( f4 n5 a* g& j
* y; M3 f6 I# ]/ ^9 i* i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 R% r5 U" V7 L. e. i! F7 E# _9 I( n2 [9 U) Y% s  r5 w

. \* n$ G- M1 C+ ^9 D+ r/ n  E1 v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6 U7 K1 }" j( w

5 A. }# }# H7 B) P
& v# p" v5 Y/ C* Z
' J, `$ u& E( F3 l. @, r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9 x$ P9 _0 y/ z! I
( H; ]# E! r' H5 Q0 I 2 b4 s+ T- z- g1 x0 ?8 Q2 `! I
5 w8 V% A1 f: N) _) u% B# @) |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  y) o' F8 R
4 [; L/ d" j' q# s
& e' \9 O3 }" `: ]3 n

2 F1 X& @: H/ W3 a: m4 R3 o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4 p2 H1 d* t# R3 w, z: }
$ i3 B6 U- X# r  p% H5 v
: \' F# z2 K  r3 f, d4 t

0 C/ k& M( D$ Y' J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
8 I# r' {: |( A$ b& [7 T
: X6 y' i3 `& e- Z1 ^ 4 G1 B1 A7 u' F. n5 H

& L/ m6 h1 |# C1 o" N: u( o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0 H; N* q) [3 C. N: n
& G0 H9 R, T, @9 E% B $ ~* U" l; o* D/ X/ i$ C
! Y2 o, Z; f2 l2 J( L
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 A# i- k! l0 V% T5 e2 q# P
( R* a" i) Y2 \1 X $ m. v2 f$ r1 ?9 ]4 E+ o4 c  A

' {; R( p: B6 C8 I' ?( L) M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f/ g  o$ o/ j/ s( ?2 x+ t- Z
+ e* N# X3 ]/ S! U; j

* Q$ X' v& v( U8 l) a/ [: K4 ]( ]8 m( ?0 k' _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 q5 d+ A5 J6 D9 d* T5 ?
: o) W6 E9 o# `; [/ Y
" v/ W6 }4 C" n; n3 V
/ D& U& j7 E( c$ m7 y: r  a. F3 A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  d8 A$ b6 h8 R# i
$ o# f; x" B5 K

+ b! ]# V7 S, {  c$ |' ]
3 @/ ~2 L6 Q* J5 {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 X; A6 Y7 C

, u5 \1 k4 ?' M/ c 2 `! e* L" d% O

1 p6 G  ~6 ?& k)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3 W5 w' ^- w' `7 r( f  O3 r( j1 Z, i4 y
9 N/ k5 Y3 w4 G( X! l5 ?$ ]. B
7 t4 s$ G9 Y* f0 g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 s, m/ ^' a# n4 Q6 l3 L2 U" ]' N( n- x% \% c' c( e

0 j3 a  y2 z# x( E0 h  Q/ M: o+ W& Q* V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 T. {1 U" b

% H# ]. e. o0 g( q3 X! J- [
2 m  i1 B# i# ?' g' }# q$ S8 U1 G. o/ h! v# \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2 v) |7 t; D& H0 M

& `1 j0 {1 h1 P+ L' q3 }  r
$ s, t$ P) ~1 c % [) v" b; @+ }5 {/ P, F9 W
( R( K: b5 h* D& y( f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e" K- G  ^$ }/ ?1 D
9 O+ |' `4 p- y( A* q$ X
! Y3 ~) q5 u+ @+ H) T& V# L  o
! |% \. W! y3 C3 N. n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3 i5 T; {; u5 G  G
* K# {6 y( K: [+ \) Y
7 i/ R! {8 c& C: c
6 I' _0 J8 W" `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t8 B  |0 {. J% N7 U
% _# Z. j3 I3 C: h# h: g- L
( |& o( N' r2 r3 H  g" H2 o

$ E1 k* c  K4 T% T! z! L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5 Y0 B2 ]$ {+ U+ t! i% d! s+ D- [3 x0 h2 U

1 C5 b. l4 Y9 F9 N4 s: l& |- ?) p* P* Y* r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 ^0 x9 I% K2 F& p
4 c8 e( I; P% x7 }
2 l1 q4 E+ @/ x- A" }, W
: }  }4 l7 a8 ]6 m5 F- O) `1 J& G$ w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 F& H( x( X) b' v0 S  m- ~; Z
) Z( O3 ^" _6 r( [4 E* d( s
2 X( S: O5 B. G' _
3 s/ h( c1 C7 G8 y% U3 [5 S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 J2 K1 m* I. R6 g' s$ J5 R6 O7 g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 x7 a# ]% P$ p8 P, J! C  @6 k# j7 j* A: n- [, {: S/ O% Q0 K
! M: A% \5 n* G$ r! ~7 X
8 e0 C" e- f; `2 X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L& d  n& J8 t& h
6 h- O* w, t2 Z, R

8 J' C" ]9 L* y
! l/ F6 N- S0 h+ M$ l" F8 A$ r%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t! ^' L2 l4 }# `; H+ k8 Z8 b% u, o

: C3 ?& G0 `5 G6 Q- ]/ u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C# b- f% _/ k. \
: [% K. p$ J8 d
" w$ r8 S( c+ a/ [2 L+ K
: t& x/ b' T9 q! X) P; C* X, l/ p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M8 [8 |& i3 g% }9 @
+ D  v, n% I$ z- {/ C9 U

, ]& W  T1 [6 ^3 ~! i' ^8 f3 K" Q2 [! J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6 O0 Y% p/ H0 O' h
2 p6 a, o7 X, ?# W9 W: {# ~ 3 J  D! P1 y) E0 V$ R2 ?' H4 C3 }1 z
  B9 y2 X' s$ X, r/ L4 d( z8 h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 m$ _3 l  ]; o9 m8 {  J6 D9 p( r4 |+ p, n2 r. V
5 L) L. J6 |0 E4 u4 Q, @' K1 K
9 }, T4 E# c/ t$ K) k" C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h  P  Z# t, P2 C2 ]" D% U
- v- e# F9 ]9 |1 w! z* p & |& O+ J1 r- d7 H3 W" I: z
% q9 V$ H- i' b2 L/ I# e, [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R- ?- r, c% t
9 n/ j0 Z6 n* S; T" ]+ }5 S0 o

3 ]# H- u# d. X
# t. X& _; [7 u6 R%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9 e3 p- b6 F$ T0 {2 i; n5 w7 u1 s
5 |9 I5 O' W# l, z7 W1 B

9 [. G& |* y3 m3 N  p& q
0 t% |5 D: Y) g, H5 S+ h# R$ ]. X# W3 E+ _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 j0 i  M! \" X, i  l/ _( T% t2 O# u- f2 m" E# N' J+ s
+ R( z- x& s* h, W& m$ G  f

$ A5 F8 n  _/ E. y; O; `: Y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Y% O: }9 c( |7 k, g" I

& i& @' Q8 S9 C% k* o
  m  x% Q' ~5 W
: C# Q! v+ ^& l+ c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 A1 q0 y2 e4 z+ q" d- ]# l  ~1 L- j% n& l0 ?# n$ g

- I2 ], U/ \# r/ H6 ~& n) N9 u, M4 U8 `8 K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R# v  ~) K+ F, B! ?

/ Y$ N& l9 K7 s6 X: |2 @( `, G + p# N: ~6 u% C2 B( i5 \0 f5 ~2 O
9 t: |9 T2 t* K/ }& P3 h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U1 h, C& e5 j  h: ]3 I% k

! ]9 s' r2 }$ M1 N+ U9 d- _. _
& |& m; d) B, }  V4 I# R% a7 ]. y$ `" Z+ x% a& o7 a# b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m2 n/ v+ f2 X6 Z
4 P" x7 ]3 J1 m- e$ [

6 Z! H3 [" H# F, h0 _+ ^" L7 [) s, Q4 H, n* \! y+ F' ^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 f( u1 \0 o1 k' R3 E) a

) u4 i% z0 k+ M6 A( [( L7 f 4 x- o* j# T4 }* ^* q

: d  E) L: }! u* `, h8 l+ w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 W& Q4 q7 j7 ]9 Y8 G% \% z* G8 f* a! n1 p; r
  X8 X9 r; f6 R0 @( Z' h' N; ]6 T6 P. D

* x2 a6 W/ q6 j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2 U) f1 X/ o# U* |4 W7 L+ B" u8 W& n& b, y4 p/ r- ?

) i: x/ o0 y% A2 h! }
6 q- F' ]" S7 K( F9 ]7 k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3 [# k- l* L  G* ^' f8 L
8 Y( S' y4 s4 e% ?# x  C9 T 4 ^# P: Z$ t5 n
: t+ W# f1 t# g! v( R% T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 g4 o6 ]; R% z) P, p. Q) ^3 z* V% d' Z' b+ W9 U
' l/ {1 O1 Y3 _, o8 a
+ E; V* O3 I: G1 X" N, Q1 C' a- ]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t9 `3 }! k) H5 C. W8 Z& o
  x- _' v2 }8 s, _* r/ A- O
) h. u  s; f, M' j+ J8 y: f' C
; N7 K3 C- l% l4 ?2 ]
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9 ^. c" i0 ?$ U" A1 B$ n
" a6 }& k/ p* e( m) H$ C
. G% I+ o4 r3 J2 S# W, G, h

4 `- j  o3 ]5 {0 a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 P$ s2 o* b7 v3 {- p' d# l, A6 j, G9 W+ t
$ R% _) f. n& q, Z7 n: I$ ~
, k  o+ r) s* {, U( i! C. y- G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远离一切的烦恼。一切皆尽:把一切烦恼都完全没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点点,丝毫也不要。) w- C. z, }* y- a) j& f! i

$ g) p5 f' I' l9 k) A$ t+ X - |- l8 `4 _: E% J/ ?1 ^2 H) i1 ]( y  k
5 A$ o) D$ Z7 |" ^) h. L6 G( T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 _0 N/ ^9 p* o0 W/ `6 u; o5 P# |- d/ s; y$ n  D. z: I

) N7 Y$ Z. I: q) O6 R! Q- s4 H1 p3 O( q
暑退凉初:前边是盛暑炎热的时候,现在这个暑退了,凉初,秋天将要来的时候,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证无上法:证,就是得到无上的法,得到清凉的法。究竟清凉:究竟得到没有热恼,这种的清凉快乐。
4 N' w. E% k3 p* x: ?4 s
1 V2 ], [8 l! r/ c! C ! Q% f! R2 w4 R- ]" M& {
6 ~: J" q4 d8 E: n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 y. {3 A1 H  A& q* G; G' [" x+ o
& S3 s" u/ Q- J3 ?3 u ' V& i% J" Y% L, a
- x6 c" _; b+ C/ |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5 _; |" H  O9 u$ o  ?  `
9 ^- q% \2 x# C
" z2 Q6 E1 ]: b3 Z, ^' b7 s3 ~. g4 u4 Q# B) z
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W0 t9 o( n; d* V( L

, }9 \2 B% ?, S
! Q) N- W4 U& k" N, u: F4 N) j1 T& p- f: d) r- ?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1 E- s3 K) h- m- Y7 G
/ M. ?9 v' U* `. N. T+ b7 z

) n+ [- s8 |8 }/ L) ?3 f, [; I! t
/ o6 v: m) Y0 ]7 A+ f, R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1 J" q4 A4 W' j) D( {0 C, L% g# ]1 J5 p

( N- Y% i; q$ L& \
( w0 s0 C9 I! q$ U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见著。那么我们见不著,就没有善根了吗?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没有善根,也应该继续修,来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远都没有善根。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管有没有做什么?你若没有,才应该要修,不可以懒惰;若有善根,更应该要修,更不可以懒惰,你一懒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丢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善根,都应该向前勇猛精进,这是要紧的,不要生一种退堕心。因此要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所有的佛。* J! E  m* t; P& [- k9 I
$ x" f4 Z8 W' t9 R

% x* `( ~5 X- e, j9 ?3 s2 P" M& f. g' \) n8 P  w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8 n# j- B9 e$ Z$ y" N

3 h; F% m4 X% }; t) N $ ^. Q7 c; n( l0 u: T. ^2 G! [4 M) C# I
: k" }; t+ W" U8 i8 n; q
谛观佛时:谛观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这么目不转瞬来观佛。在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皆如普贤:所有的众生都好像普贤菩萨,端正严好:就像普贤菩萨骑著六牙白象,威仪严好,很庄严,很妙好的。
' y# a- j) E8 t
9 t, M! G& B+ }/ i- V$ r
2 l" X- E) ~: q4 {% y. F' H' W8 H' K8 k, j, p4 P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 K2 |  P, X9 F& a, t, B4 S/ n. v7 E# g

% y$ ^+ M, c9 j
; O4 a2 {7 {" J见佛塔时: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见著塔,应该礼拜塔,应该绕塔,右绕三匝。凡是塔里边,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宝、僧宝,所以我们应该向右绕三匝,来礼拜供养。
- R) V3 w0 H# B5 j  c. C6 t! n2 g# |; N

" T) s1 [2 S3 O; ]
8 Z3 G0 G- u( t  P  d( Q+ E6 ~: `4 d* o讲起绕塔,我这一次到印度去,见到佛的菩提树,那儿又有塔,我们礼拜这塔,又右绕七匝。我这一次去,到每一个地方,在礼拜时,都代表亚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见著我的人,或者听到我名字的人,替他们在佛前顶礼三拜,希望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给所有的人这么回向,这是尽上我到印度这一点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儿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认识的一切众生,去礼拜这八圣地。这是我当时拜佛的一种观想,为所有的人回向。所以若见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众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养。. s) P0 j7 f1 a- M2 c9 @

; n( E! O4 K! G4 V$ D7 f - c( W& d0 y/ N0 r

2 T. w- U- p/ |+ c' A7 m, u) H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 r; z1 J5 _2 V& a1 X4 D
% r' }0 ^4 l7 Q# }3 Z) D  t

  |+ u! U7 d& X8 E2 M; y" Q; q) s, U% K1 E  \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所以说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这时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诸天和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样。! S- w4 p! H  X! l/ I0 |7 ?

  ^3 t+ |  N3 [ & H7 M! ?8 f( C$ N5 H$ j! S8 B) ~  x
; l* V3 [. O0 Y; h/ d) I
今天有一位法师,在我没有开讲之前,就要求我讲一讲参禅的道理。我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的要求,为什么?因为讲经,心念要专一,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来讲经。因为这样,所以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他要求讲一讲坐单和坐禅的情形,所以今天我们先赊一赊账,明天再讲,明天的经文比较少了,我尽量用剩余的时间,来讲一讲坐禅和坐单的问题。5 H/ G3 j5 X# `$ a

8 ~. ?1 i7 r/ |0 K
/ Q9 e3 _& q; o3 g
1 u% R& O% Y0 F1 b1 ?今天我还有一个消息向各位发表,希望以大众的威德力来为这个人回向。本来前几天我就要发表这个消息,但是因为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发表这消息,就有一种障碍障著,不能对大家说。那么今天说了之后,我相信仗著大家的这个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这个人的病早一点好,业障早一点消了。. R! q7 h, z, \6 T) J9 A5 D

) M: ?- P/ c6 Y3 B7 U, K % _4 M! O7 j# |$ t
3 N7 s  ]- L$ @6 u
什么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晓明,被车撞得昏迷不醒,已经十多年了。前几天我去看她,中国人都知道有魂魄,她当时被车一撞,撞得她这魂魄,所谓‘惊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个天魔给抓去,所以就不回来。虽然她所撞的伤好了,但因为魂魄还是没有回来,病也没好。我希望大家都发一点慈悲心,晚间回去,会念〈大悲咒〉的,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回向令她这个病好;不会念〈大悲咒〉的,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她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她,令她的魂魄快点回来。* f" V6 H2 R: k" P

/ K$ z# ?4 g4 w' W6 y
" Z) u( u9 \' t- o2 ^1 g2 A2 Y  p3 B5 o! M6 W# p$ \8 W
现在如果大家真有诚心的话,她这个病一定会好的;大家没有诚心,当然就没有感应。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为她回向,她一定会好,所以今天我发表这个消息。我们哪一位都爱人如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样来帮忙她,这是我对大家发表的意见。大家若有诚心她就会好的,就好像我说他们三步一拜,我说:‘你们三步一拜,如果有诚心,就不会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们前后边下,你们拜那个地方就不下雨。’以后他们很诚心了,果然就是这样。他们往什么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时候,那儿就下雨;一说明天又要开始拜,天就晴了。本来那时是天天要下雨的,没有晴天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若真愿意帮助人,也会有大感应,她的病一定好的。
& i* J8 s4 b8 }; l" I; N: Q/ l- X5 L$ @) y% e) ]& c
- \, c8 x4 n  b  ~" J" {

! k6 t6 u4 y# E3 Q) Z& X- a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9 _) W( b+ V) T  ~# n# Z7 R2 J$ i% I' `; O

# g3 X& ~4 I- i* {8 f- `
" P; m! }# H( {' X4 t; ^" A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礼塔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等。无能见顶:六道众生,都不能见著塔顶,为什么无能见顶?这就是〈楞严咒〉上所说的无见顶相;既然是无见顶相,所以就无能见顶。〈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放出百宝光明,在百宝光明里边又涌出千叶宝莲,千叶宝莲的上边就现出一尊化佛,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坐在宝莲花里边。这尊化佛顶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这十道百宝光明就是表示这个法是重重无尽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现出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金刚藏菩萨来拥护这个法。
# I* m7 [" V" {8 `& D  z6 P, o9 D# O; p" p; X# \
" O6 X1 R0 N5 b) G7 i* _9 b' L

: g4 R6 h+ }1 u4 u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会诵持〈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放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是放光如来宣说的神咒,〈楞严咒〉是佛法身说的,所以妙不可言,没有法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一个人会诵持〈楞严咒〉,就不会到魔王出世的时候,〈楞严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诸大魔军,普通的魔军更不用说了,所以〈楞严咒〉是最妙的。那么这个无能见顶,也就是说佛的无见顶相。
3 i% R* K! ~9 g) X
: O' h) X0 n* Q$ b : ]) I+ \+ O4 e5 y4 u* B

4 ~$ n: A' Q6 ?0 t" t2 k. Q$ x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9 g, \  {8 F- p- W

+ T  [. ~/ [6 b2 C+ c 6 z2 g& i- r. P. u

% _0 s7 l* I! m7 K% i右绕于塔:绕塔必须向右绕,这是表示恭敬。当愿众生,所行无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顺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们应该顺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要违背佛法;违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痴,顺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5 _" w4 N: ^/ h2 C; w, t
1 a7 \% C, |& D3 Z% u! j& l; E : c- k. A4 Y# R  m
$ q) N4 e3 U2 s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5 n. @! F4 P0 ^& w- c' Q" ]! N
  S( K7 t' ]3 y+ o( @  I1 q  c" s2 M
9 i( I) q  f) P+ {' ]4 }+ w( z3 i
4 F3 i  {+ ^, Y4 [  ?绕塔三匝:绕塔也有一个数目,要右绕三匝。三匝也可以说是我们出三界,也可以说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可以说是你若绕塔三匝,就远离三恶道了,因为你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这没有一定的讲法,你觉得哪三种相应,都可以讲。当愿众生,勤求佛道:绕塔是不懒惰,才绕塔,所以就要精进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不要生一种懒惰心、懈怠心、向后退转的心。我们求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转,所以要心无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画,也就是半途而废,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来了。我们发菩提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停止,不要休息,这就是心无懈歇。
. @7 Z: g7 _$ E+ l- s) L4 M7 z; A) u
' e# D5 m. u$ H, S
; E* b5 t& V$ T+ ^+ L
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5 i; o" n1 @5 f9 Q6 @$ L9 _$ r3 h9 N
5 N# i, b4 j! Y* v* i1 m

! I' _& d; C' o9 v5 i: c9 d" I; B7 Z( c, H  o
赞佛功德:我们在佛前诵持赞,赞颂于佛,称扬赞叹歌颂佛的功德,这是在佛教里头必须有的。所以不应该说:‘我们唱赞,这就是唱歌呢!唱歌对佛法有什么用?唱这么些个歌?’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称赞于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会长大了;菩提心不会长大,你的菩提果也不会成就,所以要称扬赞叹佛的功德。! s/ D- H* e5 E4 D+ N  K% ]4 v' q
, T. {6 X/ I/ z  i9 |% a% j) n
4 l7 z% C3 x5 Q& @8 ]. ]2 |1 |

0 L$ @' Y4 Z  |) L那么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在美国怎么样呢?这不是讲人的是非,是讲事实,用事实来证明。我在美国,西方人不懂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就说:‘哦!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课,他说又要唱歌了;吃中饭上供,他说:‘哦!我们要唱半点钟的歌,才能吃饭;若不唱半点钟的歌,就换不来饭吃。’因为我们吃一餐饭,都是十点半钟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国的丛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饭,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为什么要天天上供?因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们人要吃饭,也先供佛,这是一个理由。7 i7 \; o0 e& O) h
. k; y! d! @: \% V2 C, ]1 A+ T

9 f* ~9 K4 m. N: G  l! R
, t" m& r. _2 J5 t1 i* f4 a! y还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虽然说是佛教的戏子,但是你也要会唱;若不会唱,连个戏子都不会做,那怎么做佛的弟子?虽说参禅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戏子,但这个戏子也要会做;不会做,怎么够上佛的弟子?说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内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养佛,一方面他们练习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这么一个意思。但是他们就说了:‘啊!我们又要去唱歌来换饭吃。’各位听一听,西方人是不是难度?他们说要唱歌来换饭吃。但是还只可以换一餐,连三餐都换不出来,就这样难教化。你看!在中国虽说也有劣根性,我还没听过这种的口调:‘我们又要唱歌去,好能换饭吃。’. @9 n0 U# \& w, o: w- z

5 d& `- [$ D5 s5 q- d# T* P 7 H* O; i5 k  n& e) z3 h

# x  R9 C9 O1 I+ W4 {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难了!芝麻绿豆那么样一件小事,他也要来问一问;甚至于到厕所,也来问问师父:‘师父,我好不好到厕所去?’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听话,就是不知道什么事情怎么做。说这话,只是一个比喻,你们不要一定相信这话。我讲话没有什么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说假的,你们会找著一个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 z% W( _2 }5 Q" d& Y" D+ e+ h, j$ S# A2 A( i, b) U, j' j
2 \  o7 x1 V0 ^& X, h

1 i/ E/ `2 J$ w/ n; Q" v. @我再讲讲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说一说教化美国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买牛奶来喝。买了牛奶,不敢从金山寺的门口拿进来,怎么样呢?先把一条绳子绑屋里,再把这条从窗户摔出去,然后将牛奶拴到绳子上,吊到上面来偷喝。你看!有这么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儿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时,突然,门好像炸弹‘乓’一响,他几几乎把牛奶都泼到地下。你们说谁进来了?8 y" S0 l  X! W9 ]% q

  Y4 Y; K) E/ N; T: k. d. q 5 n0 A7 T9 P- r3 L/ f- y. }" U
; r: z$ r0 u+ p1 C$ c5 ]
现在回到偈颂上,赞佛功德时,又对境发愿了,当愿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众德悉具:众德也就是佛的万德。众者,多也,万者也就是一个大数目。佛才能万德庄严,众德悉具就是万德庄严。因为你称赞佛的万德庄严,所以自己也就众德悉具,得到万德庄严了。" E# v, `/ A4 P' y3 Q0 q

# x; W' P8 a6 f# F1 q  ?6 h ( w6 B* k3 X! J* `  U- F: l3 N

) f- R3 o& z2 ~2 b! Y8 V# S佛怎么成佛的,你们学佛这么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说:‘哦!那你知道,说来听听。’当然我知道,佛怎么成了佛,就因为称佛的功德,赞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骂众生:‘你是个鬼!你是畜生!你是蚂蚁!你是个什么什么。’他若有这个心,也成不了佛。就因为他过去赞叹诸佛的功德,不单赞叹过去佛,还赞叹现在的佛;不单赞叹现在的佛,他又赞叹未来的佛。那么谁是未来的佛?现在在这个讲堂,所有的人都是未来的佛;不单在这个讲堂里边是未来的佛,就在讲堂外边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发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尽说人家的不对。; z% f" S7 V6 w- K4 t9 \
$ m  q& w& F5 ]! M
0 R! W7 k3 h7 r/ ~& d( s% f
7 D  c4 j9 N# _6 N- ?/ O' X5 S& I7 C
我过去说这么几句话:你若尽看人不对,就是自己苦没了;你若苦了了,看谁都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既然是过去的父母,说一切众生的不对,就是说自己父母的不对;要是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这样想,众德悉具是毫无问题的。那么佛怎么成的佛?就是赞叹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说:一者礼赞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里边,就有称赞诸佛的功德这一愿,所以你在佛前唱赞、礼佛,这都是成佛的本钱,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说这是唱歌来换饭吃,真是如来所谓可怜愍者啊!
2 R( U7 P( B) [8 o7 S- y3 {! D
* ^/ ?1 V! _  ~8 E# l, P- Z
: K% F* @: r% [& X: R, X! ~  a2 {8 i& j( C
称叹无尽:你赞叹佛,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众生也赞叹你,所以称叹无尽,辗转无尽这种赞叹功德的法。) L0 [2 w, ^+ g# L; x9 s5 l
+ Y% S8 ?: f$ W

! [2 ]# ~0 z7 {% i, r
- i# I# P' I# @% G/ r& D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i* n1 P! V7 |# _, {6 t

; B3 w, X5 Y" l/ Z/ N0 @0 j
* J  x+ B* y0 `1 r
, [' r1 G$ g/ W! K! |4 ^' G4 Q赞佛相好:当我们见著佛像,觉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们都赞叹。这时又要对境发愿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说当愿众生,成就佛身:我们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的佛身。证无相法:我们虽然愿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种执著。我们要证到真正的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智亦无得这无相法。/ G+ P! K! k2 E( u* v+ t+ L/ E
, j0 V" }& T3 {/ v1 d

/ M3 e* S/ g* o$ ~2 d1 X0 E! A6 Y3 f8 }) H( z
E10、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7 g" |# p1 M, c" Y; x1 @1 X0 f% C4 r

0 Q% d0 d) w  O( q$ I0 F5 A" m% N8 x2 E  S  i& L7 l! A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a4 A  |/ W" X& R, a

& C! ~/ N: z8 X - A4 j1 P% X; |( o% x

8 S+ V8 ^1 Y( L$ h9 {, G若洗足时: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为什么要洗足?因为在印度,或者在中国的南方,天气热,佛是赤足的,那时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袜子。因为不穿鞋、不穿袜子,脚上就常常沾到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每天必须洗。《金刚经》上不是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个功课,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这也不恭敬于佛,所以必须洗足。这个洗足,不是单单洗足,也要洗心涤虑,发菩提心。在洗足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里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净一下。我心里有没有淫欲的思想?贪心?嗔心?痴心?要回光返照来想一想。所以洗脚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就发愿了,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无所障碍。, I; Q2 l0 t/ Z% y6 n2 f
: ?$ H2 r8 |' `& m
* }) k! [* z2 D" u  @7 }

/ q1 s; K: [2 @; b讲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在美国三藩市华盛顿街那儿成立一所译经院,想把佛经翻译成英文。我们根据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种种文来对照参考,翻译成英文。关于翻译经典这项工作,我一开始讲经就想对各位讲一讲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今天时间或者稍微充足一点,就对各位讲一讲。# W6 S+ S$ i' p" ^/ {. `3 u
. Q/ }5 m1 {" ~" [4 o4 ~
; [4 F, R, c+ U0 `: }

. t& q9 l8 O4 [几千年以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后经过唐朝玄奘大师等,不辞千辛万苦到印度,杷佛法请回到中国。中国当时,多的时候三千多人,少的时候都有八、九百人,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那个时候皇帝也信佛做护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伟大,几乎把佛在印度所说的经典,都翻译成中文。可是后来的人,就没想到把经典再翻译成外国的语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国来宣扬佛教,没把经典翻译成西方的语言文字。( z  u$ d2 Q8 \

0 d5 G$ R" k( n# V4 V8 T% B1 a
  u6 B0 `) P, c$ _* u! @( L5 j
; `8 p+ }+ D! k5 ~几千年以来,或者有人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思想;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思想根本就不能实现。中国人只看见中国这么一块土地,没有看见还有其他的国家,所以没有把佛经再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尽量发扬光大,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乃至于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这一点,但是也没有实现。在四十几年以前,我就曾经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为佛教做著想,为弘法做著想,应该准备这种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那么想要有这种的技能,必须要通达外国的语言文字。四十几年以前,我曾经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读英文,或读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当时有几个青年人就发心研究外国的语言,可是这种情形也没有怎么样实现。5 K; |  i4 |4 J8 k, h, L3 y
) e; e# Y& q! x  |" M

/ `2 B! _+ Q1 U6 I( |( r) W
9 R7 K! s9 a* n9 R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国,就准备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来翻译中国的经典,可是当时这种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美国可以说是隐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这个因缘成熟了,美国人就源源而来,这一年就有五个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们来到台湾求戒,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个开始。! X6 i- E9 H$ j) s' t- @8 d9 [# u; |

, i, a4 f3 V, {! H2 n9 l $ S# D$ i3 w$ U& e4 r5 N7 A0 l% {1 N
" f6 T5 v6 K7 p' c) r
以后,又有很多人来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国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么容易的。说:‘那是不是要哀求他们出家?’不是的。所谓不容易,就是他们不容易得到我应承他们出家。所以在美国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过三次以上说:‘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么第一次,我说:‘你再考虑清楚,我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清楚后,再来对我讲。’那么他这一考虑,或者三个月、五个月也不再来向我要求,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会出家了。如果他又来说:‘我一定要出家。’我说:‘你再考虑,或者考虑一段时间,你真觉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单了再说。’这个坐单也是很不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因为我答应这位法师讲一讲坐禅和坐单这些问题,所以今天借著这个宝贵的时间来说一说。" c# L' q! N4 {6 V2 A

, V  c1 W( j4 H$ @ ! d1 n9 \( {9 W5 D) S
. J  y' a0 V0 d% }
坐禅没有什么特别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结双跏趺坐。结双跏趺坐不那么容易昏沉,又能降魔。这个坐又叫金刚坐,就是很坚固的,不容易倾倒。你结上双跏趺坐,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时把舌头抬起来,舌尖顶上颚。有一种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它有这几句话说:‘闭口藏舌,舌尖顶上颚。’这不是一定理教里这样,佛教也应该这样。因为人的身体,我告诉你们,你看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舌尖都顶上颚的。舌尖顶上颚这个方法有什么用呢?我们修道都知道有任脉、督脉,舌尖顶上颚就交任督二脉,是调气调血的,能把气血调匀了。
, E3 `0 w& i6 c  b
. b$ E  Q3 J# @ * g5 E7 _9 V4 z9 G5 [+ p' L
, _/ R9 N; p" a
至于坐单,坐单的功能就是不睡那么多觉。你若躺著睡觉,睡八个钟头还觉得不够;若坐著睡呢,睡四个钟头就觉得已经够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么打坐也容易入定,这就是坐单。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贪舒服,不要说:‘啊!我把腿伸开,躺在那儿觉得很舒服的,坐这儿,不太舒服。’当然了!坐著没有躺著那么舒服,但是你考察过去的祖师,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尽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么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6 h0 L& L) H4 i8 p3 o
3 T3 h; E. [4 F; m9 N9 `
/ |( b2 v+ E) {3 {

" T  j7 p! Q6 S7 u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胁就是旁边肋头的地方,胁尊者不躺到席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觉,他坐著。那么中国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单,都是发愿胁不著席的。现在在美国,佛教刚刚开始,刚刚种下种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这是头陀行;长坐不卧,也是头陀行,是十二头陀行其中的二种。那么行头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贪舒服,不贪享受,也不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养给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不要令我们生贪心。今天我再发表一个消息,因为以前没有发表,就有人又送点白木耳,又送点衣服。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无论送什么礼物,我都不接受。这虽然很对不起各位,没有接纳你们的诚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凉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养;因为受太多了,的确没有这种福报来消受。那么如果想送礼给我的,你把钱转赠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人,这就等于供养我一样。: U/ M0 S1 I1 c
! V1 {; ]& Q8 M5 o$ ~" a5 S
( p/ @' I* i. Q! M' V' v/ |$ m
/ \/ j' _% p" K% o
还有坐禅不是说有什么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会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种忍耐心、长远心。发心要发长远心,修行也要长远,不要修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对王委员说:‘人说有善根,你才修行。没有善根,更应该修行!有善根才修行;没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终是没有的。就因为没有,我们才要修;就因为有,我们更要修。我们再继续以往的这种功德,做将来无量的功德,我们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们都是对世间法经验很多了,现在应该认识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争争吵吵,做一些很愚痴的事情;我们应该都聪明一点,大家真正发菩提心,这是我对各位的希望。
* m1 U" x3 H2 v4 i" m& V9 Z3 T! Z9 g5 i! [4 p

) y: U4 R# I4 |: F5 [6 C& D1 s+ F5 h0 i" p! R% G! C) Y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U6 R) q/ K9 l, `! V
4 c1 ^; J, I3 Q8 E6 t
- r9 S. ?& c7 W

6 [( k) {. \8 l以时寝息:就是到睡觉的时候。到睡觉的时候,你一定要睡觉,不要人家睡觉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觉。尤其在丛林里头,大众会下,必须要遵守大众的规矩。所以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得到一种的安乐,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单上,就打妄想。心无动乱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会怎么样?就睡不著觉了。所以有的人说失眠,失眠的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因为想东想西,往那儿一躺的时候,就陈谷乱芝麻都想起来,睡不著觉了。  G; I4 v; @" {! j% G7 }
) I' W# x& _% a
  ~6 E5 i5 n; S( v
# u* S. P# |3 ?! N: f' h3 X" e8 x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5 s: v% C& U2 v+ e6 j/ q2 N
" L( X% N8 i! b' | . v. H" K2 I. `5 ?  \5 ]8 k
* L: d0 j2 s: v2 _$ d# H1 D
睡眠始寤:前面以时寝息是睡了,若醒的时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郑武公生个儿子叫寤生。为什么叫寤生?因为他母亲刚睡醒,甚至于眼睛还没有太睁开,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生个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史书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因为这样,她就很讨厌这个儿子,说:‘这个儿子真不是好东西,我睡觉没醒呢,刚一睁眼睛,他就出来了。’6 I; `0 ~3 x  e) @6 X6 h
0 \) q  L3 B0 Z- n
2 D  I! P) i/ v* }
- L0 A$ v+ n( q" s: u4 T
那么出家人,到醒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觉悟,周顾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顾了。6 q5 z3 ~2 r/ x; I2 }; M

6 N3 a% \$ h: w 2 R8 e" @4 a0 j7 |

1 P4 D7 z' E$ c' Z' oD3、总结( L& |6 p: a. |( x

' P3 S* `) |% G/ o( b1 P7 S 5 V9 @  W2 t7 x! e! E$ T' c+ z

! B6 i0 r$ r" {* T" _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3 L/ C# L* `) R2 P5 z
$ t  N" U0 n( c3 A, e) t& R+ @& c
4 n/ L  T( y+ Y, e  V. w0 W. E/ s, J! q2 x* B# {
文殊菩萨又称了一声智首菩萨,佛子: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其实这个佛子就包括当时所有的菩萨。所以他就说若诸菩萨:假设你们各位有智慧的菩萨。如是用心:像前边所发的愿、这种行为,像这样来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增长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转于正等正觉。所以一切胜妙功德就是德无不备,行无不周,也就是成就佛果了。4 q8 Q1 L3 _5 i) ^7 ]

0 Y3 ?! Z; P& ?) b/ X6 y3 M
! `# n! G6 }% ~, Y* y
$ H, S6 R- j7 l( F& Y  y' `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7 g8 G3 W  W& v& ^0 j

5 G# L- Z! j! u" V" j8 J* S, | ; s5 V/ z, K- n  O0 d
+ }2 P: `3 W  k9 J0 M7 b
怎么叫胜妙功德呢?因为一切世间国王、大臣,和诸天、魔、梵、婆罗门、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诸天是一切的天王,魔是魔王,梵是大梵天王,沙门是比丘,婆罗门就是在印度修印度教这种清净行的。乾闼婆是玉帝那儿奏音乐的乐神;阿修罗等,就是一切无端正的阿修罗王和阿修罗民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有的声闻、缘觉,声闻和缘觉都是二乘人。‘所不能动’,你能得到这功德,就超过一切的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摇动你的思想、你的定力。这个不能动,就是你的定力已经超过他们,他们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谓‘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觉’,因为你是菩萨,你这种境界高过一切的二乘人,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也就没有你这么深和厚了。
+ I* [1 B1 f$ Y5 N$ ]* ]; O  p4 l+ ]) ]) j  }
$ h0 E6 V7 E; P; h
  s8 Q* \# o, Z* j9 a
在这一次,回到台湾讲〈净行品〉,我自己很惭愧的。因为没有辩才,也没有什么学识,既没学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没真正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所讲的都是很平凡的,就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和各位谈。既然这样,所有的人都会讲、都会说,不过有的人愿意常常入定,在定中来说法。我虽然讲经讲不好,但是和各位都有一些法缘,这法缘是很深的,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今天又应该在这儿结这么一个法的果。来听经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到这儿做影响众,我知道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比我多,但还是一样来听,愿意做影响众。那么无论早发菩提心的,或者现在发菩提心的,我都希望我们这个法缘一天比一天深,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大。我没有什么妙法来供养各位,但发愿所有来的这些善知识,或者诸山长老、各位法师都早成佛道。我们信佛的人没有旁的,只愿意成佛,我知道大家都愿意成佛,没有一个人愿意堕落三恶道的,所以我愿意各位早成佛道。志莲精舍曹居士两夫妇要常常发菩提心来护持三宝,令佛的慧命永远不断,正法久住世间。愿意我们这个国家的元首福寿康宁;也愿意各位同参道友都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一点、大一点,早成佛道,这是我衷心的希望,天天为各位这么回向。
$ a1 q; C: @: d7 d5 Q) x" g* v& O$ @; U8 M) i7 o
2 N/ v, Y: T' r3 w- y8 x; d+ b

/ g( x: V( V! `4 L: a! F( @9 p还有,昨天讲王晓明,我们各位回到家里还是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希望她的病好了。我希望她病好,但是我一个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仰仗各位。我们这里听众里边说不定就有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智首菩萨已经来了;他们能发慈悲心,来帮助王晓明,令她这种昏迷的病快一点好,这是我一点小小的希望。
# l$ Y% e5 u8 f# u1 g' t  {) M" F5 y' d* M: D1 e: o' [) j" L

: H4 z9 |8 C; B: L% }+ _5 H- z8 T, ]* s+ s* i
圆满菩提心
4 Q3 ^* q2 a3 W4 r! [& E- E! l
; e& ?7 Y' P8 m$ D  ~2 ^* U
6 k& k  `% S8 D9 j8 W  G& q. u1 ?+ x- c' y; r
恒具:当我三步一拜快完,尚有十英哩时,我和恒由都很高兴,但是我们还有一点问题。那时,拜的那条路有很多车,天气也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对恒由发一点脾气,彼此都不太舒服。到了一个小镇,天很热,我们就停下来喝一点水,这时有一个老人,我不认识他,他告诉我几句话:‘你是不是佛教徒?’我说:‘是。’老人说:‘你知不知道佛教是什么?’我看这个老人不同于一般人,他很奇怪的,我说:‘请您告诉我。’他说:‘佛教慈悲,可是人不相信,我想你不懂慈悲。’这时我非常惊讶!: B% z3 v+ u2 l3 m: G" ~

, }* W, \# E2 ^+ s: A# [+ A
* U  ?/ M7 w7 N8 Y+ c8 H! i- D* n" y: M+ g
上人:他说:‘佛教徒都要有慈悲心,但我知道你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为什么说恒具没有慈悲心?就因为他们两个人常常fighting(争吵),常常发脾气,他对著这个小的、矮的发脾气,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就因为天气热,热得脾气跑出来了,慈悲心就没有了。这个老人意思就是你是个佛教徒,你不听佛的教化,要发脾气,一点慈悲心都没有。
8 U4 Z' m! o1 i) u9 ^! y1 k
+ D7 C. G+ q% A+ F: [/ s. y0 X  k' P - n, l" z# W1 U& ]
3 b6 \2 ]. w' ~
恒具:所以我就说:‘我没有说我是圆满的。’他说:‘佛教慈悲,你一定要用慈悲,我是你的朋友。’1 [6 J7 }0 {0 [( e7 H) C" b
- M$ ~, `4 s; I+ b" U" K, @

2 z( T9 c2 g7 o' Y) T* @' F7 I0 S1 v% p2 {
上人:这个人对他说:‘你是个佛教徒,就应该有慈悲心,不应该有脾气;甚至于你的同伴,你都常常对他发脾气,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老人又说:‘我并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我才这样告诉你,你还要多一点慈悲心,你的慈悲心不圆满。’意思就是你三步一拜,不要说拜了十个月,即使就拜了十年,但是你不依照佛的教化去行,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还是没有用的。这个老人并没有看见他们两人吵架,没有看见他对恒由发脾气,但是到加油站那儿,就这样教化他,意思就是你拜十个月,脾气还是那么大,怎么了?1 ?+ b/ X1 S" B
; G0 \# h- y  r8 G1 Y
& l* Z% Y! O. v+ o3 {( @* z3 D- e

& `$ q7 ~1 v: {4 C9 w0 x5 X: A' w恒具:这是我的意思。
7 R6 B: l' b) d( H5 I( g. M
% y( ~: Y2 K5 Z , \6 A, G" r$ H8 T

5 x% C: G  M/ H& F上人:他不会讲,我替他翻译。+ ]' Y/ n; V  Q  }# \$ O

3 |1 ~; O( ^3 x0 A . U9 r& Y" b3 u
+ l+ Q2 c- G7 L1 U# e
恒具:是的。
" t3 k7 f. }( x3 p9 r3 l
* z+ C. @  L, G% C1 J& E
( J8 e! U8 R9 w8 W6 [0 p7 g1 b5 z) `! D7 b# A& A
上人:我的脾气比你更大,所以教出你这么个徒弟来。怎么?你还有什么话讲吗?
  w% a& n- i+ ]
) }8 b6 W# }7 F2 x* _6 X7 z
: j& t4 s' A+ {: a' |9 U; [, y3 g# G: x2 U! U' U
恒具:没有,哦!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讲到发脾气,我们这次在越南西贡某法师的寺庙,越南总理夫人就来见上人,她说她有一种病,问上人要怎样才能把病治好,上人说她这病的原因是......+ |7 s7 ]3 S% g7 b( j0 \8 e
/ \% a$ r8 R# F! a# x5 {  ?* `
+ x2 @/ E5 A4 O; [( s, Z& Z4 I" o

- ]  n* ?: E6 P  D# E上人:不要讲这个,你讲人家的病干什么?你讲讲自己有什么病就好了,讲讲自己吃不著cheese(起司)也发脾气,喝不著牛奶也发脾气,吃不著面包也发脾气,那才对嘛!我们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讲寺吃中饭时,碗盘都是装了饭和菜;但住持坐的席位,就摆了面包、奶油、cheese。他往那儿一坐,一爪探过去,就把人家面包、牛油拿过来。我知道这是住持吃的,就说:‘这个不要动,不要动!’他心里即刻就发脾气了:‘啊!真是没有慈悲心,面包也不给我吃。’这是他自己告诉我的。你说!带这么个会吃的徒弟到各处丢脸,哎!很不容易的。
0 \& X5 f- K# J% _( Q( o
6 x. v9 a5 k- Y1 ~. {4 h8 ~ + F4 {% n& e& g- r- k& L
! b8 G& @  M$ e& e- L& O
这品经今天虽讲完了,可是明天下午七点到八点半,我还有一点点时间,如果谁愿意来随意谈谈话,随意研究问题,可以来。我们明天就以随意谈话的方式进行,因为大约八点半以后,我就要去高雄、台南。明天是在火车上过夜,本来黎居士预备买三个睡铺、三个座位。我说:‘不要买睡铺,因为我们都是坐著的,何必要睡铺呢!’侯太太就说:‘哦!那师父您一人在里边,清净一点,没有那么吵!’我想:‘随他去啰!愿意买坐就坐,愿意买睡就睡,随遇而安,到处随缘安岁月。’在没去买之前,我就已经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有睡铺;这睡铺,钱又多,我们又不需要睡铺。我又想:‘如果买到睡铺,送给三个香港来的人,我们坐座位。’结果一买,买不著睡铺,只有座位,这很好了。所以明天十点多钟去坐火车,第二天是九号,一早六点多钟就到高雄了。那么九号晚间在高雄住一宿,十号就到嘉义。嘉义佛教会理事长吴大海今天来过了,他派人到高雄那儿接我。到了嘉义,或者十号晚间就为他们说一说法,还有十一号、十二号,共三天。十三号就会回来,或者十二号晚间回来也不一定,看情况而定,那么十四号就到日本去了。所以,今天就和你们拜拜了,英文叫goodbye,就是和大家告辞了,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M" c( r2 @" T

2 f3 w. G# M- o! h' d; H0 ?- L & s1 _6 |/ G: X; D
% e+ n/ q' E" `3 `! G, q8 H: _
培育佛教新血  P$ j; W" f  M) J7 ~! n
% R* H( Y- v6 Q, p

% r% c' v" {( c- W) u1 n
- @. a& y3 l- j( z4 m4 v% j" a各位大德、善知识,各位护法、居士:在没讲经以前,我要向各位说,我讲经的方法和其他人有多少不同。有什么不同?其他的法师讲经是一人讲经,众人听经;我讲经,带著两个帮忙的,在讲经前后替我讲一讲,他们先讲英文,然后自己翻译中文。
9 t/ V) [' q6 @% \- r; n
7 X7 l/ `. y; x1 c/ X
2 H; e: [3 E6 }3 h9 ]# c& k: ~. q; s; C& C
一开始,由个子矮的恒由先讲三至五分钟。等我讲完了,再由个子高的恒具,也是讲三至五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1:16 , Processed in 0.0843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