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6 21: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3 i5 T; {; u5 G G
* K# {6 y( K: [+ \) Y
7 i/ R! {8 c& C: c
6 I' _0 J8 W" `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t8 B |0 {. J% N7 U
% _# Z. j3 I3 C: h# h: g- L
( |& o( N' r2 r3 H g" H2 o
$ E1 k* c K4 T% T! z! L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5 Y0 B2 ]$ {+ U+ t! i% d! s+ D- [3 x0 h2 U
1 C5 b. l4 Y9 F9 N4 s: l& |- ?) p* P* Y* r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 ^0 x9 I% K2 F& p
4 c8 e( I; P% x7 }
2 l1 q4 E+ @/ x- A" }, W
: } }4 l7 a8 ]6 m5 F- O) `1 J& G$ w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 F& H( x( X) b' v0 S m- ~; Z
) Z( O3 ^" _6 r( [4 E* d( s
2 X( S: O5 B. G' _
3 s/ h( c1 C7 G8 y% U3 [5 S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 J2 K1 m* I. R6 g' s$ J5 R6 O7 g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 x7 a# ]% P$ p8 P, J! C @6 k# j7 j* A: n- [, {: S/ O% Q0 K
! M: A% \5 n* G$ r! ~7 X
8 e0 C" e- f; `2 X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L& d n& J8 t& h
6 h- O* w, t2 Z, R
8 J' C" ]9 L* y
! l/ F6 N- S0 h+ M$ l" F8 A$ r%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t! ^' L2 l4 }# `; H+ k8 Z8 b% u, o
: C3 ?& G0 `5 G6 Q- ]/ u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C# b- f% _/ k. \
: [% K. p$ J8 d
" w$ r8 S( c+ a/ [2 L+ K
: t& x/ b' T9 q! X) P; C* X, l/ p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M8 [8 |& i3 g% }9 @
+ D v, n% I$ z- {/ C9 U
, ]& W T1 [6 ^3 ~! i' ^8 f3 K" Q2 [! J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6 O0 Y% p/ H0 O' h
2 p6 a, o7 X, ?# W9 W: {# ~ 3 J D! P1 y) E0 V$ R2 ?' H4 C3 }1 z
B9 y2 X' s$ X, r/ L4 d( z8 h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 m$ _3 l ]; o9 m8 { J6 D9 p( r4 |+ p, n2 r. V
5 L) L. J6 |0 E4 u4 Q, @' K1 K
9 }, T4 E# c/ t$ K) k" C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h P Z# t, P2 C2 ]" D% U
- v- e# F9 ]9 |1 w! z* p & |& O+ J1 r- d7 H3 W" I: z
% q9 V$ H- i' b2 L/ I# e, [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R- ?- r, c% t
9 n/ j0 Z6 n* S; T" ]+ }5 S0 o
3 ]# H- u# d. X
# t. X& _; [7 u6 R%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9 e3 p- b6 F$ T0 {2 i; n5 w7 u1 s
5 |9 I5 O' W# l, z7 W1 B
9 [. G& |* y3 m3 N p& q
0 t% |5 D: Y) g, H5 S+ h# R$ ]. X# W3 E+ _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 j0 i M! \" X, i l/ _( T% t2 O# u- f2 m" E# N' J+ s
+ R( z- x& s* h, W& m$ G f
$ A5 F8 n _/ E. y; O; `: Y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Y% O: }9 c( |7 k, g" I
& i& @' Q8 S9 C% k* o
m x% Q' ~5 W
: C# Q! v+ ^& l+ c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 A1 q0 y2 e4 z+ q" d- ]# l ~1 L- j% n& l0 ?# n$ g
- I2 ], U/ \# r/ H6 ~& n) N9 u, M4 U8 `8 K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R# v ~) K+ F, B! ?
/ Y$ N& l9 K7 s6 X: |2 @( `, G + p# N: ~6 u% C2 B( i5 \0 f5 ~2 O
9 t: |9 T2 t* K/ }& P3 h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U1 h, C& e5 j h: ]3 I% k
! ]9 s' r2 }$ M1 N+ U9 d- _. _
& |& m; d) B, } V4 I# R% a7 ]. y$ `" Z+ x% a& o7 a# b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m2 n/ v+ f2 X6 Z
4 P" x7 ]3 J1 m- e$ [
6 Z! H3 [" H# F, h0 _+ ^" L7 [) s, Q4 H, n* \! y+ F' ^
E8、有五愿明还归洗浴时愿% ~% f( u1 \0 o1 k' R3 E) a
) u4 i% z0 k+ M6 A( [( L7 f 4 x- o* j# T4 }* ^* q
: d E) L: }! u* `, h8 l+ w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 W& Q4 q7 j7 ]9 Y8 G% \% z* G8 f* a! n1 p; r
X8 X9 r; f6 R0 @( Z' h' N; ]6 T6 P. D
* x2 a6 W/ q6 j从舍出时:出家人有时从所住的宅舍出去,这时也不能东张西望,或者拿一副望远镜看看跑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处去东张西望,不能这样。那么要怎么样?要约束身心,目不旁视来发愿,在这个境界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我愿意一切众生都早得到佛这种甚深无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2 U) f1 X/ o# U* |4 W7 L+ B" u8 W& n& b, y4 p/ r- ?
) i: x/ o0 y% A2 h! }
6 q- F' ]" S7 K( F9 ]7 k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3 [# k- l* L G* ^' f8 L
8 Y( S' y4 s4 e% ?# x C9 T 4 ^# P: Z$ t5 n
: t+ W# f1 t# g! v( R% T
若入水时:入水,就是或者到河里去沐浴,或者经过河,入水这个时候。这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智慧。
" g4 o6 ]; R% z) P, p. Q) ^3 z* V% d' Z' b+ W9 U
' l/ {1 O1 Y3 _, o8 a
+ E; V* O3 I: G1 X" N, Q1 C' a- ]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t9 `3 }! k) H5 C. W8 Z& o
x- _' v2 }8 s, _* r/ A- O
) h. u s; f, M' j+ J8 y: f' C
; N7 K3 C- l% l4 ?2 ]
入水以后,就要洗浴身体:沐浴不是沐身体外边的尘垢,要把心里头的尘垢也洗干净了,所以说洗浴身体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心无垢:要外边洗干净了,没有尘垢来染污;内里头把贪嗔痴这三毒,也都洗干净了。内外光洁:内里没有尘垢,外边也没有尘垢,这叫身心无垢,内外光洁。9 ^. c" i0 ?$ U" A1 B$ n
" a6 }& k/ p* e( m) H$ C
. G% I+ o4 r3 J2 S# W, G, h
4 `- j o3 ]5 {0 a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 P$ s2 o* b7 v3 {- p' d# l, A6 j, G9 W+ t
$ R% _) f. n& q, Z7 n: I$ ~
, k o+ r) s* {, U( i! C. y- G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热天的时候。炎毒,有一种炎热,热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虽盛暑炎毒,在这个时候也不应该打其他的妄想,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舍离众恼:要把一切的热恼都舍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