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3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邋遢的地方也可以一下就坐下来。穿衣服,你还处处照顾衣服,是衣服穿你,你是不是伺候它了?学佛是这么学法的。! [( v. w& S4 [ ~) L+ v$ q4 I
2 ]" Z' k) u ]+ T' Q4 Y
所以佛真正入了大乘佛法这个生活,真善美慧,活活泼泼,真正是自在,逍遥自在。如果学佛愈学愈苦恼,这佛法不能学,那还得了!所以这个佛法不死板,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8 X' A7 ]2 _, c5 M7 h
2 z4 [& z0 O; q. U9 T 在行门里头,无量法门提起一个总纲领,比如念佛,一切的生活与这一句佛号决定相应,所以你要搞错了,念佛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穿衣服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呆了。你要用阿弥陀佛,用在生活,阿弥陀佛无量觉,依觉不依迷就是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嘴里头还是迷而不觉,那就是像念书一样,一天念到晚,考试不及格,白念了,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会用,死在这句佛号,他不晓得这一句佛号得运用在生活,真正运用在生活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第七个是:2 F" Q( W2 l. P& Y" }
# [, S& }' {) q3 x6 G 讲义【为示轮观随修故。】 e( I+ o9 p v# X
4 X7 `# }' h7 g7 k0 {
这就讲的是二十五种轮相。# w; w' Q7 }2 b2 d7 r
( ~8 x. l* E$ p, W! c; b
讲义【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及能修习者。】& {) x. o6 c+ V+ F3 l
; u2 {! ?# W' l 这个地方从觉性上讲,修与不修都说不上,因为本觉本有,你修什么?所以能修所修具不可得。你不觉,不觉这才修。/ D9 o& z0 M2 {; A, }) \
8 E( K3 L3 ]6 U+ }7 C
讲义【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u; S! X% d8 ^/ N
+ ?0 r% t! c f 修,二障不是真的,所以你这个修行也不是真的,所以叫『幻力修习』,「如幻三摩地」。" O5 u+ F5 p: R/ N5 A' U
9 o5 N5 d, n: C. s& }; q) }9 z
在这个里面把它归纳为二十五种方法,『轮』是作用的意思,「轮」也有彼此交替的运用,轮流,有这个意思,轮流去用,交互去用,这里面有二十五种方法,这二十五种方法对治我们的习气,我们心散乱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对治,我们在昏沈的时候又用什么方法,随时对治我们的习气,修正我们的毛病,提供我们二十五种方法。
. M( y0 G# i- w3 g* I# ^/ E! r0 m
这二十五种方法不外乎止、观、禅定,这就是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怎么会变成二十五种?就是把三种方法交互就变成二十五种。单止、单观、单禅,三种;止观双用,止禅双用,观禅双用,就变成六种,六种还有先后,先用止后用观,先用观后用禅,有先后次第,两种互用。有三种互用,先用止、再用观、再用禅,或者是先用禅、后用止、后用观,这样一交互变成二十五种。这就是说我们在这日常生活上用什么样方式,搞得我们身心自在,这个是很自在的,没一定,没有负担,好像就是家常备的这些药品一样,有什么毛病了就吃什么药,没有一定,今天吃这个药,明天吃那个药,那就糟糕了,这就坏了。没有一定的,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随时去调节,你要会调节了,那你修净土念佛也一样,一定要会调节,就是调身调心。告诉我们学佛修行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第八:
. B# d: a8 g$ D( s" I% R1 H: W1 [4 G V: D
讲义【为示穷尽四相故。一切众生,未除四相。】6 x6 F* f. s6 w1 J/ U$ l% H
2 c6 r/ q/ ^; F' g+ F b# u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里头有迷识的四相,有迷智的四相。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四相不除,不能够得定,不能够开悟。这个四相有迷识,迷识是:
1 K8 b6 F' y% d& k' e1 O
: M" O) A7 z$ w5 m6 O 讲义【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
! ~6 p& |' f/ s3 a6 C4 R. @/ F4 ?! G5 f. P% e& P# b
就是我执。迷智起的是:
7 r5 z& V F. T$ @' e
+ ^$ h0 ?* n' g2 I1 O# t/ R 讲义【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2 l( W' L, `. V; Z
' I& a) C3 J8 s2 `2 {0 c; m+ H# t
『依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前面这一段,《金刚经》上半部讲我相,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讲有四相就是迷识掉了,后面讲的四见就是迷智,所以《金刚经》后半部比前半部要深,后半部的境界比前面半部要高明。你看讲得大概是一样,甚至于里面很多经文都相同,但是它有一个字的差别,或者有一个字的颠倒,意思就不一样,这个里头浅深、次第相差很大。这是告诉我们四相一定要离,离不是没有,是有,心里不再执着,离什么相?离自己心里头分别、执着的我相,分别、执着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说外面而来,外面相有,外面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都有,离你的分别和执着,离这个。离即同时,即是什么?事实在,离是心里头真离,所以才能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 S; S6 j- x1 y$ {1 y/ ~3 h8 K' Y! q& E, L/ B6 U
外面境界是有的,心里面清清净净的,理事无碍。心地真正清净,在外面一切享受正常的,事事无碍,没障碍。一切事不碍你清净心,事不碍理,理不碍事,这是理事无碍。理事无碍之后,受用上就相同,这个叫真正到无碍了,真正达到了离的标准。第九种因缘:2 a6 K- J: k0 a
* u- i5 E" k' S 讲义【为示四病应离故。】5 K7 _9 }3 j* f
# m) B) E. H; P# _6 M 『四病』就是:作、任、止、灭。
- k8 T4 z# K7 g6 I$ A4 D, U, l r
2 a/ c P- d8 Q$ o 讲义【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
& V; R: y; H* f) H$ B/ z3 c7 R, p# h' b, W# i" w, f, _
这四种原本是种方法,这方法你一吃,病就好了。比如持戒,持戒是什么?止,是禁止。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小乘戒是止持,你们在家受五戒,五戒是止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统统是止,禁止。受菩萨戒是作持,不做就犯戒了。菩萨戒里面,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去听就犯戒了,你要做。因为菩萨戒的精神跟五戒小乘戒有这种关系在,菩萨就是要利益众生,你不做你怎么能利益众生?所以你不做就犯戒了。但是你要是执着,死在戒条底下那就糟了,就成了病。所以你要是真死在不杀生这一条,不杀生,有很多年轻男生服兵役的时候到前方拿着枪,如果敌人来打的时候,不能杀生,那不糟糕了吗?那就坏了。如果是这样学佛的话,这个国家一定被人灭亡,为什么?人家来攻打他不抵抗。9 B: q5 f% y1 @
1 Y, O5 ]7 n3 ^+ B
戒律你要真正懂得,什么情况之下怎么用法,这就是开、遮、持、犯,开是开缘。不杀生,你怎么能杀生?杀生都是犯戒。这完全在用心,瞋恨心去杀他,是杀生;慈悲心去杀他,这度众生。一念之间,事上是一样的,可是结果不一样。譬如打仗的时候,他来杀我,我们恨你,我到时候报复他,那是杀人,那是迷惑颠倒、造作罪业,你杀人将来受果报。我把你杀死了,你就不杀人了,你就不受这个苦报了,这是慈悲心杀他。一方面是保护我们自己善良的老百姓,一方面不要叫你再造罪业。救我们这边众生不遭这个劫难,救他不造这个罪业,将来不堕恶道,大慈大悲,这怎么会一样?不一样。所以大经里头说「善于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