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利用他们的能力去造做恶业。
. ^/ |5 v; m, N$ X
1 B/ ?) W7 x% i- B , z) J! U* t# T/ R' Q9 @  e
贪欲的束缚
$ `+ Z- N5 z5 P0 T* z智者明白,铁、木、或麻所作的束缚不够坚固," O( E+ t4 h, d" P0 k$ c/ k1 r, T9 P
对珠宝、装饰、儿女或妻子的贪爱才是真正的束缚。 (偈 345 )  T1 _( U5 T3 t4 r( H" b2 K) D1 t4 P
& s# {/ Z2 \9 y, d; G
智者明白这些贪欲(注1)是坚牢的束缚,
" t/ \3 }8 t; i( b& C3 n它们虽然外表看似松弛,但实际上却难以解困。
+ m: Z- S- W2 v% K5 Q智者断除这些贪欲,不再贪爱,而出离世间 (出家修行)。 (偈 346 )
" U9 F+ T! d# g# \, @4 r
$ e- l$ b: Z) h7 L6 I: B一群比库到沙瓦提城化缘时看见几位手脚带著镣铐的囚犯。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在沙瓦提城中的见闻,他们问佛陀有没有比镣铐更束缚的东西。佛陀说:「比库们!和对食物、衣服、财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较,镣铐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缚。这些欲望比脚镣手铐和囚笼更坚固,这就是为什麽有智慧的人断除欲望,弃绝世间,加入僧团为比库的原因。」1 c. A3 R; i! q' z) E6 g( w

: @+ `5 W/ F" [- D(注1) 指对珠宝、装饰、儿女、妻子的贪爱。% S# a: z6 U$ ^4 C/ K3 M3 v- r! o
(注2) 请参考「勇敢面对死亡的男人」的故事。
# Q  \5 i. U0 c- E7 ~, D3 f/ ?3 Y, e2 K8 p' x7 V

8 j! |' J6 \0 g( i2 P) Q  m; {美色是肤浅的(注)
& I6 f$ K" z$ Y0 t# o6 `耽溺爱欲的人,无法自拔,如同结网自陷的蜘蛛;智者断除贪欲,坚定出离,解脱一切苦。------347偈. C  H) J$ A. d* l! Y3 ^* A

( ], \" @9 F+ ]# ~6 m- d1 X, \+ A        柯玛皇后是频婆娑罗王的皇后,人长得非常美貌,但也十分骄傲。国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听闻佛陀经常说美貌不足取,所以尽量避著佛陀。国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对自己的美貌十分骄傲,就命令宫廷乐师唱歌赞诵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气氛等,听完之后,她深感兴趣,决定一探究竟。: |$ A# a  c/ c; q, l1 I
; j  C) S2 o' \- M& d' X& _& m, e) C
        她抵达精舍的听众厅时,正在讲经说法的佛陀运用神通,变现一位极端美丽的年轻女子在身边,为佛陀扇风。这女子天仙般的容颜让皇后觉得自己实在无法相比。但是当她再度注视时,发现那女子的美貌渐渐衰老,最后,竟变成老太婆,然后逝世,尸首长出蛆虫来,刹那间,她明白了美貌的无常。  E! h, w2 X5 ~# F  W0 H3 y5 _4 t

4 X# T0 @/ A6 B6 i& \        佛陀明白柯玛的心态,就告诫她:“柯玛!仔细观察这会腐坏的肉身不过是架构在一堆骨头上,它会生病、衰老。正念现身吧!愚痴的人过度高估肉体了。请察觉年轻貌美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柯玛精进奉行佛陀的教诲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她也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更称赞她是第一比库尼。* i3 R7 w& Y7 M  T" V$ e1 \

* H/ R$ I) u9 G" N( L& y(注)请参考六——五类似的故事。/ @# C+ Q/ E7 W- }* K

5 \' P& g# k; o& X* d3 i9 U
5 {/ T. K6 w/ q( v3 u特技演员变成圣者
, ^, d; w; W( w/ c- ~! z4 V断除对过去、未来和现在五蕴的贪著,
7 {; E' Z: D' C- \不再受后有(不再轮回),# a  c* `; o" C* Q  {5 K
心中解脱所有缘起法,就可以不再生灭了。 (偈348) * H/ N+ S$ W4 ?6 j4 l) s
2 D5 b: U) o( m- y1 s
有一次,一团拥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员的戏团到王舍城来,并且在频婆裟罗王的王宫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顶端上唱歌舞蹈,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优迦绅那的年轻富家子在观赏她的表演后,疯狂的爱上她,就与她结婚。婚后,由于她不愿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著这戏团到处去,但他既不会跳舞也不会特技表演,对戏团毫无贡献,所以当戏团到各地去表演时,他就是帮忙搬箱子或开车的司役。 ; j5 A; o% M" _! ]

+ y/ V* ]& s% b6 K* H! M1 J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他太太经常对著孩子唱著:「你的父亲是照顾车骑的人,是个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无是处!」 $ l- S$ Q& i, C8 I) L$ j  C
8 D# G: d4 L: |5 [1 `1 b/ e  D
优迦绅那听出讽刺的含意,就问她:「你是不是在说我?」
$ L1 e' w& Z* l
. E5 c+ H. }; ^- J& E+ v「没错,我正是说你。」' \# V  N3 S+ n! h+ z

: ^' P8 x' U' {! ?' @$ }# q「既然如此,我要离开你们。」$ c& n) e/ U, w/ d/ @  _
( _* |" E$ h7 f% ]1 {
「你在不在这里有什麽差别吗?」他的太太这样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这首歌。 6 O) d1 p6 N' l2 w4 e) T

) ?* [" s2 _6 c$ I  @1 z优迦绅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为拥有特技演员的身手,他就请也是特技演员的丈人教他特技。经过一年的训练,他也成为一位杰出的特技演员。
. F1 G9 I% ?, t3 _( L% u9 H' s9 A0 T
: A: S) n, I* Y+ ~. U后来,戏团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并且公开宣称优迦绅那要表演特技,表演当天,戏团竖起一根长竹竿,优迦绅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讯号响起后,他就在竿子顶端表演。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看见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进入戏团表演的场地,并且运用神通使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采优迦绅那的特技表演。优迦绅那发现无人注意他时,便坐在竹竿上,心里满不高兴,而且十分沮丧。佛陀就告诫他:「优迦绅那!有智慧的人不执著因缘和合的事物,反而精进修行,希望解脱生死轮回。」 - c: y; a2 D; m, |# k- c
' \6 f5 W" W9 n% c
优迦绅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现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诲,立刻证得阿拉汉果。然后走下来,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 3 n$ ^. P- h/ L& {/ w0 a8 _

2 i6 H* D$ `* {,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众多比库在讨论为什麽优迦绅那会因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随戏团到处跑码头呢? / ?5 A# N+ {# I; Z0 J- t
( R% ]8 W" E& ^; Z
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说优迦绅那的某一世出生在咖沙巴佛时,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见一位比库在化缘,由于有些食物,他们就供养这比库,并且许下虔诚的愿望:「尊者,愿我们能如实知见佛法。」! [6 M2 k* d5 E2 @; j: o

! h/ j& G: A8 O. x/ F% l/ w当时,那位阿拉汉比库运用神通观察未来,发现他们会达成愿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优迦绅那并不知道阿拉汉言行举止的涵意,反而轻蔑的说,这比库像个戏子。由于他这种轻浮的说法,今生才会与戏团到去跑码头。
0 E! X# o% L+ r( z. K5 b! U0 f- j
$ g7 w1 R: Y2 D5 [! [% w年轻女孩诱惑比库: Q# J# z, i3 q
恶念不断,欲望炽然,追求欢乐的人,贪爱不断增长,烦恼(魔)因此系缚更紧。------349偈6 C7 c  f1 _$ Z( \( i

, O; g. Y: x0 G! n弃除恶念,观身不淨,正念现前的人,涤除所有的贪爱,不再为烦恼(魔)所系缚。------350偈
1 ~* G+ P1 h, A; s: _& |9 _+ ~( |4 s9 q0 y
        有位比库在城里专为比库兴建的休息处进食。吃完之后,他到一户人家去向一位年轻女子请水喝。这女子一眼接触这位年轻比库时,就深深爱上他,为了赢得他的欢心,她邀请比库,只要口渴,随时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进一步请比库到她家供养。她告诉这比库说,她想要的东西都不虞匮乏,但却总是觉得孤单寂寞。比库明白她话中的含意,也发现自己愈来愈迷恋她,于是非常厌烦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渐憔悴。其他比库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B1 K2 C3 Z9 c: p5 V
1 O- {+ D) ]8 i7 u, J
        佛陀告诫他:“比库!仔细听著,这年轻女子将是你毁灭的原因,一如在过去某一世时,她的所作所为一样。你是一位优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们一起外出旅游时,碰见一伙抢匪。她却爱上抢匪头目,所以当你正与抢匪头目奋战时,她却把你的剑交给抢匪头目,而让他迅速杀死你。她就是你丧生的原因。现在,她仍将毁灭你的修行生活。比库!彻底拔除、消灭你心里对这女子欲望爱念吧。”5 ~2 v& _; ]+ |

0 B  ~% u9 J" j4 z5 y* q' |        这比库从此努力精进,积极地清淨心念,希望能够如实领悟佛法。$ R: e* b3 X0 w" F* I/ ?& B# a

8 \  l2 {$ [$ T- U* r4 R2 O1 t魔波旬恐吓拉胡喇" b# b, R& g1 ]3 l; z& ]
阿拉汉无所畏惧,远离爱欲、贪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除生命的刺痛,不複受有,今生是他们的最后身。------351偈% M% [/ m4 p$ E0 F) y7 ?

* @" c) b0 H! {* P3 r脱离欲望,不染著;明白四无碍解,正确理解佛法的人,今生是他们的最后身,是大智慧的大丈夫。------352偈
9 c( w3 B- g9 \% e+ k' Z0 ^* |7 U2 \. P' q! D
有一次,众多比库来揭达林给孤独园。为了安排他们的住宿,拉胡喇被安排到佛陀房间的门外睡觉。这时候,魔波旬想透过拉胡喇来骚扰佛陀,就化身成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摩擦拉胡喇的头,并且制造恐慌的噪音,想要吓唬拉胡喇。但拉胡喇不为所动。室内的佛陀明白一切,就说:“邪恶的魔波旬!一千个魔波旬也无法吓唬他。他没有恐惧,不贪爱,相反地,他精进,有智慧。”
# e4 L, t: q) s% B3 o: s8 m8 a2 B- `* x# |) j7 M! X
听完佛陀的话后,魔波旬知道佛陀明白他的诡计,只好立即消失。
9 b8 \1 J! c2 q! ?& D8 g; f3 @8 [
; E! C6 \! r, k   Q$ t+ x) F, X3 ]- T" c' D$ t: \" H
领会佛法的奥妙并不容易
. E3 I7 p, \: g3 ~) e; b我已经克服一切,已经明白一切,一切法都不染著;
9 c+ L1 E" F& s+ R# X3 m% V( `我离弃一切,去除所有烦恼,证得阿拉汉果,$ \( ]: q5 C7 q  v
我亲自证得四圣谛,谁是我老师? (偈 353 ) & Q* _/ p  _9 Q% z$ o

: C3 W: U* c4 R# g* T! k2 [# f佛陀证悟后,前往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在路上遇见一位四处云行,名字叫做优波迦的苦行外道。当他看见佛陀容光焕发时,十分感动,就说:
" j/ d9 q: w/ C. R
" Z* @) j) }7 P. C; l. r' r「朋友 (注1) ,你如此沉著清淨,谁是你的老师?你奉行什麽法?」
. w- s: B; ^" J
6 g4 C* O+ y; K7 P「我没有任何老师!」佛陀说。
1 C( i2 \/ I% R
8 ?" j! {; k: ]% J& r优波迦接著请问佛法精义,佛陀就向他开示。听闻佛陀说法后,优波迦不置可否,只点了几次头,就离开了 (注2) 。 9 g( b, x; A" ]) n

1 o( j+ Q, V- W" E注 1:这是自认为与佛陀平等的人们对佛陀的称呼
+ t* I, N; q- E" R# w注 2:并不是每一位有幸与佛陀相遇的人都认可佛法。但大阿拉汉如沙利子尊者只听闻一半的偈语就确信佛法是究竟正法。(请参考故事:了解正法甚难)3 B1 E& @' H6 n0 z+ B8 ?# O, f

- W# [$ G# R/ b
4 Q( \4 c5 B; A. b2 v+ \沙咖天帝的请求2 O- B9 N6 a9 S2 Q$ n1 b0 f$ q
所有的布施中,法施最殊胜,* ~; O  N5 i  A% E* B# q
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
& _$ g# F# q* o& J# `7 }所有的喜悦中,法喜最喜悦,3 K  g* [- Z, _: O+ k; X) @
毫无贪爱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恼。 (偈354) 5 C3 H$ i# p) u
7 X8 `  @2 |7 o
有一次,三十三天的天神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四个问题,但无法得到最佳的答案。最后,沙咖天帝和他们一齐赴揭达林给孤独园去见佛陀,他们首先向佛陀说明他们的困难,接著向佛陀提出他们的四个问题:* N, ?# ?# n: E( k7 [+ J: W

+ q8 `  }4 `( D+ r1. 什麽是最佳的礼物?. g* H2 |: t$ b
2. 什麽是味道最好的东西?) E$ C& r4 e) F) T* Y% W3 E
3. 什麽是最喜悦的事?
* B3 Y1 h9 w/ ^1 U4. 为什麽弃绝爱欲最卓越?% M3 T8 A3 O$ f1 u; I' f+ R
8 {- L. X/ l' _9 f' U# ?
佛陀回答道:「佛法是所有礼物中最高贵的,滋味最佳,最喜悦的。弃绝爱欲,可以究竟解脱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l' m+ j/ V! s1 M( ?' v
4 S8 Z4 p' Y, u( r
佛陀说完后,沙咖天帝告诉佛陀:「尊者!如果佛法胜过所有的礼物,为什麽我们无缘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从今以后,我们也可以共沾法益。」: z' |  `" z8 D' m. ~6 _

6 K" C; ?; J1 `6 h佛陀就召集并告诫所有的比库,从此以后要与众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g/ H1 c5 N0 ?2 D1 A8 [

3 x1 _) \3 L0 f" N从此以后,邀请所有众生,含括天神在内一齐共享所有功德(注)就成为僧团的习俗。
; O" K7 A) q) B( m9 L- \* q( {2 y( T5 W% W* c6 n$ ~; q4 S  N* M. w; C
(注) 邀请天、龙前来共享功德的偈语如下:
7 [8 R4 x! O' `4 F7 r+ l" J1 W愿众生、天、龙与我们共享此功德!愿他们永远保护此世间和佛法。6 G$ s5 q3 Y' i2 h0 g. n. _
" M7 D0 Q9 j8 Y
% k6 j; ]" }1 E( f. T& y+ _8 d0 v* o, X
富贵使人更加贪婪
7 t4 V4 G" k8 [# O; _0 |财富毁灭愚痴的人,但无法摧毁追求彼岸(渴望证得涅槃)的人,愚痴的人贪爱财富,不只毁灭自己,也害了别人。------355偈
2 M4 k# O# t  b) r8 Y
. X1 ~  V8 F% m4 V6 f' M- P: b2 d        有一次,高沙喇国的国王前往精舍向佛陀问讯。他首先向佛陀解释晚到的原因,原来沙瓦提城当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该富翁没有任何子嗣,所有家产因此都被充公,他也因为处理这件事才迟到。国王接著向佛陀说,这富翁虽然非常富有,但也非常吝啬。活著的时候,他不布施,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吃得少,同时只穿便宜、粗糙的衣服。& L, f( e5 O2 ~8 ?
' D- K' [, r/ T0 t* B1 I
        听完国王的话,佛陀说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一位独觉佛到他家化缘,他请太太加以供养。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养任何人,便特别在独觉佛的钵装满食物。当富翁发现太太供养的食物相当丰硕时,心里想著:“这比库吃完后,只会睡觉,与其如此,不如把这些食物给我的僕人吃,至少他们吃完后,会更卖力的为我工作。”! L: U: L4 Y4 H' O
% }5 U& _( u3 @7 H
        这麽一想,他就后悔刚才答应太太供养独觉佛。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而且只有一位儿子,这富翁由于贪恋哥哥的财产,就把哥哥唯一的儿子给杀了,然后在哥哥去世时继承所有的财产。
' D) c5 x. T$ ~1 J! O
% O* }1 @1 ]  c$ c, O        这富翁因为曾经供养独觉佛,所以今生才会富有。但因为心生后悔,所以今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财富。而且只为了要继承哥哥的财产,就谋杀侄子,所以会在地狱长久受苦。今生之前,他已经偿还累世以来所累积的恶业报应,所以今生才得以为人,但今生也没有做任何的善业。+ ]; N3 n" ~1 N) u, K

* F0 `% }1 a. p        国王说:“尊者!虽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却从来不供养任何人,他真正糟蹋了千载难逢的机缘了。”" [6 n. T2 t* a* b
3 f+ @5 G9 t6 b& A! N

5 }3 u+ N5 x$ g8 K4 l( }7 l6 c; K6 S4 _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收获特别多% ?- }# n' p, i! @; t: }: y: h
杂草使田地荒芜,欲望害了世人,因此,布施远离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6偈0 ]6 V: O* y. y& W
, s, T" Q  ~# H6 ^- [
杂草使田地荒芜,瞋恚害了世人,因此,布施没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7偈. f$ _" X' m- e# u0 V

+ |( Z* W3 g$ s' d( n+ ^3 y9 N杂草使田地荒芜,愚痴害了世人,因此,布施不愚痴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8偈, v  a/ d" Z% K4 t' u! Z, P% z
* Q3 R+ r. J$ k" B
杂草使田地荒芜,贪爱害了世人,因此,布施没有贪爱的人,可以得到大果报。------359偈
. }( p# M: _" A# I! ]& Y- Q& R1 ?1 F- t1 a) `0 P
        有一次,佛陀到三十三天去向删兜率说阿毗达摩(论)。他是佛陀母亲逝世后往生成的天神。这时候,在三十三天上有一位天神,名字叫做因陀伽。因陀伽的前世是人,当时他曾经供养少许的食物给阿奴卢塔尊者,因此往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大果报。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养比因陀伽多了很多倍,但供养的对象却不是圣者,所以尽管大量供养,但往生三十三天后所享受的果报却远不如供养较少的因陀伽。因此,当佛陀到三十三天时,安苦拉就请问佛陀,为什麽果报的差别如此悬殊?7 s( \6 @8 F6 F% V3 Y% k* ~

: A1 b& O0 @0 d3 ^  ?, @4 W% p        佛陀告诉他:“安苦拉,布施和供养时,应该有智慧地考虑布施和供养的对象,布施和供养就像种子。播种在肥沃土地的种子会丰收,但你却把种子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所以果报(注)就少了。”; ?, T- v; ?; Z8 r" i: y
$ O+ |% s. n. d
        (注)请参考本书导读有关布施的说明。
7 z/ x' h5 ~! G( J* z9 r; v. g$ V( K / b# {$ S! g' F  p
第二十五品 比库品
. e2 @0 l6 X2 N1 A& L; p* L比库应该调伏五根
8 c1 \+ L% _* ^" |4 G6 O善哉,调伏眼;善哉,调伏耳;善哉,调伏鼻;善哉,调伏舌。------360偈% c6 C0 u* o4 j, {1 D/ c

  ~; j: {7 B4 }善哉,调伏身;善哉,调伏口;善哉,调伏意;善哉,调伏一切;能够调伏一切的比库,解脱一切苦。------361偈
9 {# r& G) Y9 m
/ k5 B3 h3 ?1 g9 s1 [' z        沙瓦提城的五位比库各自修习去调伏五根之一。每位比库都认为自己要调伏的五根之一最难。彼此之间因此意见分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最后向佛陀说明他们的歧见,佛陀就告诉他们:“这五根同样难以收摄,若有比库能全部收摄这五种感官,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
: r0 T+ e, a9 [7 u" Q" J$ k/ V6 `
. e* ?0 Z0 k2 ]" C! @7 \ 3 z0 X8 q7 P1 o. \! c8 v6 ^
比库杀死大雁鸟0 {% L: a4 H! r
调伏手、足及言语,调伏居于主宰地位的心," q- n7 C& t2 W' u
内心喜悦、寂静、独处、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库。 (偈362)
0 C  s# Z% |7 G, q5 G/ N( d0 A# V; |5 _1 ~/ K  N6 R( w: n1 `8 B
有一位比库善于投掷石头,即使快速移动的目标,也能淮确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库到河中沐浴,完毕后,他们坐著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两只大雁鸟在天上飞,他告诉同伴,他可以用石头掷中其中一只的眼睛。说完之后,他就拾起一块鹅卵石,瞄淮其中一只大雁鸟投了出去,结果如他所说的直接命中。大雁鸟一声哀号后,堕落在这年轻比库的脚下一命呜呼。: o# _- k7 Z0 z( y! a* |' c1 D

* M8 `1 r$ x. G% ?4 {同伴目睹这件惨事后,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比库!你为什麽要杀大雁鸟呢?尤其身为比库,更应训练自己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并且精进求解脱。比库一定要调伏身、口、意(注)。」 0 b" w2 n' r( |! w( O
$ d3 C& W3 b7 S' F: L+ H6 X
(注)比库应遵守四淨戒:. u! U6 X7 E7 F! J* V$ q) b# \$ _
1.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 Sila)
2 X* L7 ?" o0 E  T2.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关调伏感官的戒律! L# a' q( p) p' e
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关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8 S0 b$ T' p5 v/ D0 L! f1 V" v3 ]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关系使用生活资具的戒律
' y! p3 o5 }0 c2 C+ j
% ?1 O7 y, Y. t* \/ @4 _8 \# l
2 {. c* e9 K0 Q7 X比库应该慎言
. L  b: J1 G, Y- D) f不造作恶口业,内心寂静,并且能善巧解脱法义的比库,言语和婉。------363偈
5 y" R/ o) l2 C9 [, K4 ]) f# @' B
% @- J$ r( t4 a  ~4 C7 \/ @瞿迦利迦比库辱骂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由于造作这种恶业,他会受恶报。比库们就说瞿迦利迦会受大苦,肇因于无法控制口业。佛陀告诫他们:“比库必须收摄口业,行为举止必须善良,内心必须祥和、镇静,不可任意胡思乱想。”2 r* R; ^( p' O  H! L
$ e) }3 l2 o5 c. O% Q( V* p: e

/ y. N8 {. U' e  J: K. W- Q尊重佛陀的方法, T1 S" E4 m+ F6 N5 J. y- g! V
安住佛法,喜悦佛法,禅修佛法,
& o7 m0 T0 D: S5 J# P2 b  h思惟忆念佛法的比库,不退转。 (偈 364)
8 A3 K0 w5 N5 h( ^3 Z6 P, B( ^" x3 `
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麽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库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库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库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库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拉汉果。 7 [( {' p: @8 J
" i" `3 J6 w: f; l' Z
佛陀赞歎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库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 i/ {0 T5 [1 y

+ N0 ]. q% q. X7 g
: E: }$ X9 x/ M- F" P$ I比库应该知足
1 K& K) m) `3 w5 V不要轻蔑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所有的东西,羡慕他人的比库,无法证得禅定。------365偈+ I+ z, g% L- Z: X/ y* g
1 i8 U7 W1 F# G- l  N, |
比库虽然所得不多,但不轻蔑所得;诸天也赞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进的比库。------366偈
- m  D5 f3 Y" s4 Q4 g  m
! E8 Q0 u5 G& f; c5 c6 A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达答曾多次谋害佛陀不果。这比库前往迭瓦达答的精舍,并且在那里停留好几天,吃、住、睡都在该精舍,并且享受种种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佛陀就请这比库来,加以询问。这比库承认有这回事,但辩称他只是停留在该精舍,并不接受他们的教义。
5 D+ a; W5 b: J* v2 R5 t6 c5 J; y. l% \( g" X
        佛陀告诫他:“比库!即使你不接受迭瓦达答的邪说。但你的作为却会让人以为你是他的信徒。身为比库,应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东西。若妄羡他人的东西,比库就无法修持三摩地、止观(注)或引领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库才能证得三摩地、止观和八正道。”
9 x" d4 A! m( ~* _
% V( l2 Q2 ^4 ~& g(注)观:对无常、苦、无我的直观。戒律规范言语和行为,定调伏心念,但只有观才能如实知见诸法。纯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观,只有直接禅修观照自身的身心运作才有可能达到观的境界。* o6 R, s/ s3 j6 J$ D; ^

9 o) h  }* Z, x; W8 O" U. g5 v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 Q* L, E8 p3 T5 K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著,- U+ I- a8 n, ?& L' u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偈367)$ S% t6 g3 @+ _% c+ d
2 E6 ]* g9 e7 R! A3 m" _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 j- x, b4 H" S3 [  F" u1 ~6 O  S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麽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u! N6 T1 M$ v+ S8 {  s, M( B
# ~8 Y' {' J* @; a, A( I3 U
婆罗门听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刹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你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麽你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著,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 K/ T7 |7 P( L7 |: b

/ a6 V7 x2 t8 R8 C* [5 P0 E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3 K- k0 E% k8 j) E) M7 S/ F

6 L- ~" d: B; B7 A2 d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麽标淮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著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著向他们说法。 % |4 z5 f, z2 S5 [

4 X3 c8 L/ I+ B% H& T5 ?2 [) h- e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 z- k" n& u5 b% P
/ ]: S% r" e% W7 Y+ W 5 x- u6 e. N- L+ h: c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 K8 K; \+ {- w. W, j9 A*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L: \+ p5 a! s3 d( b3 f5 h; }9 {*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 c* U' |; t2 Z4 f. q
* 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 r$ o/ _1 e. n# a4 O*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
: A, F: U- u) |: X, e& ?3 q- y7 b* p* 涤除五著(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5 G# Z/ J  ^  t' V*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9 x7 F3 r5 x7 g$ g0 r
* 「真是痛啊!」(偈371)
7 L8 x! j6 E3 W0 H: L*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
2 o+ r: u% p- ]% O7 }: q* 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8 k( t5 k8 E2 a- b7 J) \*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
0 J& S3 g- ~7 S' }, {7 Z# q* 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7 \/ X8 X& j" {5 Y- [*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1 @$ J- z+ o5 d
*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 v5 Q  c% i( S! F' M! Q
* 亲近清淨、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 b- U% B; I6 _*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 v& k* ~0 D! B* N
4 c6 @6 a6 g- |$ C* @# D8 g1 U- ?5 Y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她有个名叫输屡那的儿子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输屡那在回揭达林给孤独园时经过家乡而遇见他母亲,他母亲就以他的名义筹划一个盛大的布施大会。他母亲听说他善于说法,就请他在大会上开示。他答应了,他母亲又为此搭了一个大帐蓬。包括他母亲在内,有很多人都来听他说法。$ _& |/ ~" A1 Z

9 u9 j) I$ g: F% J- k当他母亲正在听法时,一群小偷闯入她家。小偷的首领跑到大帐蓬去监视她,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窃而提早回家的话就要杀死她。可是当家中留守的女僕来通知她家里有小偷时,她只冷静的说:「让他们拿走我所有的钱财吧,我不在乎,不要在我听法的时候来打扰我。」说完后,打发女僕回去。. u. C; r5 |7 {) Q) A
& h3 j/ {/ P7 W* K* G% ~' ]' D
这时候,坐在她身边不远处的小偷首领也听见她与女僕的应答。她的话让他想到:「如果我们果真拿走这位有智慧且高贵的女士的钱财,将来一定会被处罚。也许甚至会遭到雷殛。」他这麽一想就心生警惕,赶紧到她家去,命令属下归还所有财物,一齐去听输屡那说法。
/ B8 j' w4 g- }: o& `; h" d: R- C+ L' V+ y- ?2 `8 i! E7 C
输屡那说法完毕时,已经是破晓时分。小偷首领率领属下向输屡那的母亲认错并请她原谅。心性仁慈且信仰虔诚的她就原谅他们。这群小偷明白他们的恶行后,就出家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得到输屡那的教诲后,到林子里去禅修。8 r% x6 h% V  Y& ?

- J, n9 Y" F7 @# b. a佛陀也放光,告诫他们精进修行究竟清静。
- B: |/ m, ~. z9 n% |1 A. A' b2 r, C, ^) ^& C) x6 Y9 f) A# V! T
注1:空喻色身,水喻心中的邪恶思想。) r3 e/ r  H9 ?
注2:贪、瞋、痴、慢与邪见。
2 j) l% L) a9 X, Z$ c7 D5 z注3:有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
! q- v& r+ i9 o& k! N5 J9 z注4:指八定:四色定和四无色定。- C% `1 s7 V& g( [, z! A5 Y

9 v* ?* w" W/ c+ }& V
4 `7 ^6 K0 w! J4 N观想茉莉花
3 k9 {' M, c9 g  t, i! f一如茉莉花凋落枯萎的花朵,比库也应该连根去除贪与瞋。------377偈
9 K2 g( _3 Q6 }$ I) w: z  Z: K$ a" @: k% J' k! g! |# }  {& I$ b
        一群沙瓦提城的比库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森林里去禅修。在森林里,他们发现茉莉花虽然在白天盛开,但夜晚的时候花瓣就落地了。他们有感于此就下定决心要精进修行,使自己从所有烦恼中解脱出来,像茉莉花瓣掉落地面。
% i5 B! d6 ]! T3 {  h, q& h1 `6 |$ R. |* e( Q
        佛陀虽然不在他们身边,但清楚他们的决心,就放光,告诫他们:“比库!一如枯萎的花会落地,比库也应该精进,解脱世间苦。”
; J8 c0 J8 i* T* i
" x  H8 a! K& v1 x        这群比库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来他们终于证得阿拉汉果。0 P6 A! K+ ?2 l& L9 V
2 v9 B# s$ h, V! c5 n; p

/ ^2 J$ B/ f' s* `比库应该内心宁静9 _1 Y5 Y3 Q# e: k/ V: k/ m
身口意淨,寂静,弃绝世间乐的比库,
1 n" a4 I$ X2 k# R是真正寂静安乐的人。 (偈 378 ) . S- @7 V  R/ g% p' u; f7 q0 L: g; I9 p

8 O4 B9 U; Q+ b7 B2 t  K: z沙塔卡亚比库的前世是狮子。据说狮子猎到食物后,会休息好几天。沙塔卡亚比库的举止与狮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动,如果移动的话,也非常缓慢,但步伐稳健,而且他总是内心宁静、沉著。其他比库认为他的举止十分怪异,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听完他们的描叙后,说:「比库们!比库应该内心宁静沉著,比库的举止应该如沙塔卡亚比库。」
  t' l5 F# a$ a1 z- _3 r- T  o, ~0 s! {

% {2 l5 B/ A: `% x执著于老旧的衣服
& M# l/ w; K4 R自我警惕,自我反省,
( U0 O% F: O% Q自我护卫,正念现前的比库,
' X3 j6 o1 @' A* r) T才能长住安乐 (偈379) : s" O8 d  W( [" ]
/ B7 A/ D! z' q  _. G  O9 F* Y; B0 g
人是自己真正的护卫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4 Y* |/ o' w5 b  E$ Y因此人应调御自己,一如商人驯服良驹。 (偈380) " c! W5 Y2 |1 T% p8 V

/ Y, U: B. C" j1 n' I0 K难迦拉苦拉是一位贫穷的工人。有一天,一位比库看见他穿著破旧的衣服正在耕种,就问他是否愿意出家为比库。他答应了,就把犁和旧衣服挂在一棵离精舍不远的树上,而出家为比库。   Y, z5 b) u4 `) U* O& d
; f/ _3 Q! B, Q$ J/ ?: x9 c) ~
出家后不久,他对比库的生活心生不满,想还俗。每次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去,并且谴责自己:「你还想穿上这老旧的衣服,再恢複工人的艰困生活啊!」如此自责之后,他对出家生活的不满就消失了。所以每次有所不满,他都去那里自我检讨。 / Y% z3 M; f- Y/ x/ O

4 t  C/ C" w- p9 c- X. t其他比库问他为什麽经常到那棵树下?他告诉他们:「我去找我的老师。」后来,他证得阿拉汉果,就不再去那棵树下了。比库们就略带讥讽地问他:「你现在怎麽不再去找你的老师了呢?」他回答说:「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比库们就去请教佛陀,难迦拉苦拉是否说实话?佛陀告诉他们:「他说的是真话,由于自我责备,难迦拉苦拉事实上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 ~* ^9 Z& M! V# r3 Y
" u6 ^: ?9 a2 p! m1 Y( q
备注:
" H/ t/ j7 m2 T$ d* v( p  w( K可参考上周类似的故事:「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 o; {3 X2 @) T6 X% Z# X: x  Y
1 ?9 j& m7 C/ y! z - }: k2 o& D* v* k% B
仰慕佛陀
6 X  X- s) d3 B+ S! M对佛法具有欢喜心,信心十足的比库,4 C* t( y6 D- ]; J6 N/ L
诸行解脱,证得究竟喜悦的寂静安乐境界。(偈 381) / ?4 P3 V* z- o7 ?  m" {! h1 |

) h' C6 ~2 D5 y. @9 t! C跋迦梨是沙瓦提城里的一位婆罗门。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到城里来化缘。佛陀安祥、沉著的外表深深吸引他,他更因为对佛陀的执著而出家,加入僧团,俾能更亲近佛陀。出家为比库后,他总是靠近佛陀身边,而疏忽他的职责和修行。
+ G* k( l# w( c8 ?# d
8 v. p  \& b$ y: B( W佛陀就告诫他:「跋迦梨,你这麽注意我这不完美的肉身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法益的。只有真正领会佛法的人才算是真正"看见"我。不能领会佛法的人,并没有"看见"我。所以你必须离开我的视线 (注)。」跋迦梨听见佛陀这麽说后,十分沮丧,无法忍受下去,他就离开精舍,想要到山顶上,跳下来自杀。
2 T" A6 {6 J6 Y/ T5 V' H2 q8 A( _* Z4 O
这时候,佛陀清楚明白跋迦梨内心的痛苦,知道他可能因此丧失证得圣果的机会,就放光,使跋迦梨感觉佛陀好像就在他身边。跋迦梨果真马上忘记哀伤,内心安祥下来,正念也现前,他更决定要重新清淨自己的内心。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6 S0 X! C9 ~2 T4 J  ]5 u9 }9 Y  K
5 U3 d. G1 h: V5 m5 H% E
备注:执著障碍修行,所以佛法不鼓励偶像崇拜,不管任何宗教师多麽崇高或神圣,都不应偶像崇拜之。佛陀的教法中,人必须自求解脱,不可依赖他人。
. |3 d  ?& m1 l! a; I# `$ Y4 P0 _3 i" c" h
( T, }" W2 O4 G
沙马内拉显神通
; w, p+ y% h- D7 s/ n: X7 C比库虽然年少,但精进修行佛法,
* v/ P: S/ d! ^4 P  o( l& w# f( V. O4 L照耀世间,一如无云遮掩的明月。 (偈 382) ) m2 U, n, I9 j4 n- B, ~

+ l6 W/ ^9 t1 q; [修摩拿沙马内拉是阿奴卢塔尊者的弟子。虽然非常年轻,但由于累世以来的善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并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奴卢塔尊者生病了,他就运用神通,离地而行,到距离精舍十分遥远,非常难以到达的阿耨达池去取水回来给尊者。后来,阿奴卢塔尊者和他一齐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 " V5 N# H$ }9 n" i& |
  d" q( P& f& V% A" z
其他沙马内拉看他这麽年轻,就揶俞作弄他。佛陀希望这些沙马内拉明白修摩拿沙马内拉的殊胜,就要沙马内拉们也到阿耨达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马内拉都没有办法。最后,在阿难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马内拉再次显神通,到阿耨达池取水回来给佛陀。 , @5 T8 {/ I  N4 y; z, L

9 q0 c. I: s9 N) q4 o: X傍晚时分,众多比库聚在一起,向佛陀叙说修摩拿沙马内拉的神奇之旅。
) y& t$ {! U: f" _  R" f0 j9 r$ P" z" M  P* {2 ^! m
佛陀说:「比库们!任何人热切修行佛法都可证得神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十分年轻的人也可以。」2 F0 ?# k! y# k  }
' q0 n( x4 H% m- E2 H# m2 g

& m& S) d: t- H! w " g1 I$ \/ ~0 _/ ?' J/ f) W  d
第二十六品 婆罗门品
* G6 Z2 g6 P; m4 }9 z9 c比库不一定就是阿拉汉6 t0 T1 ^- Y$ z2 c8 C. A
努力断除贪爱和欲望,灭尽诸蕴 (缘起法),作一位证得究竟涅槃 (非缘起法)的人吧! (偈383)% }' R. b* M; Y! O
3 j8 W1 g! ~" Z, I* u1 x+ Z' g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对佛陀和比库们极端崇拜,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去接受供养。每当佛陀和比库们抵达时,他就称呼比库们为阿拉汉,并诚挚地请他们进入房子。听见他如此称呼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感觉相当尴尬,从此,他们就避免去他家应供。2 ^2 l; ~( X; n" w& M
, |8 y, t9 e( s5 h/ M9 a* }: G
这位婆罗门发现这些比库回避到他家应供时,非常伤心难过,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受他供养的事。佛陀向这些比库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库们说,那位婆罗门以阿拉汉称呼他们。佛陀继续问他们,听到如此称呼时,他们有没有虚假的骄傲和不如法的喜悦?他们说没有。佛陀就说:- E7 F; |9 c8 d( {
9 |3 z% }. z* X4 n6 a
「比库们!这婆罗门如此尊称你们,是出于对阿拉汉的无限敬意。比库应该彻底去除贪爱之心,以证得阿拉汉果。」
- D2 s+ X0 p' {7 m: E* s" Q7 Z% X. ?
' J1 v% u0 L' H+ Y

1 M0 N, a5 v  V# O" r+ N& A清淨与止观2 p/ U/ P5 z; O& N- B
定慧具足的婆罗门,到达彼岸(注)而解脱一切系缚。------384偈' e9 S7 f4 W) T1 r
: e0 C" h7 `! W8 ^
        有一次,一群比库到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沙利子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向佛陀请教:“何谓二法?”事实上,他的问题纯粹是为了这些比库而发问的。3 f/ C( j" k: J5 F
$ w2 l" c8 i2 E- ]8 x
        佛陀说:“沙利子,清淨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
3 X# D6 I; s5 m5 r2 F) h- }% `# h( C) I& x+ `( \
(注)彼岸即涅槃。
, r# S' o% F4 U4 ^
0 @1 Q( e' Q, m' X! q3 P  J% V
+ Y7 D2 y& k7 h0 |何处是彼岸/ {0 g% ]. K% D" Q6 C' A' ~, Q
无此岸(六根),或彼岸(六尘)(注),离苦而无系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5偈* Z% D4 X! ?# @8 W
5 X" j2 r# j; G8 R3 c
        魔波旬有一次伪装成一位男子,前去问佛陀:“尊者!你经常提“param”,究竟是什麽意思?”
) g9 C+ Y1 g; e( [( v9 L6 j
, M9 U( l/ r! }+ l5 h6 U6 `+ l* P9 N        佛陀知道这男子实际上是魔波旬,就告诫他:“邪恶的魔波旬,“param”与你无关,它指的是“彼岸”,只有涤除所有烦恼的阿拉汉才能抵达“彼岸”。”
# Z. o6 z7 K0 ~7 v7 m8 m( e" g) J( h# n
(注)真正的阿拉汉不执著于“我”与“我所”,所以没有内外六处。4 p9 x5 x4 v) n

9 G" D0 Q5 K9 j5 \0 x, f5 a( K) Y) k* R5 [

  O! X' v6 e& A6 J( j) x谁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 K! P! B7 h& i/ p& e3 l. I修习止观,安住僻静处,远离尘垢,该做的事已经做了(所作已办),没有诸般烦恼,并且证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6偈
: E* r3 \* e8 c, T3 g8 m. {3 r. [9 l' v
        有一天,一位婆罗门心里想著:“笱达玛佛陀称呼他的弟子“婆罗门”,我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所以也该称呼为“婆罗门”!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去找佛陀,请教这问题。佛陀回答他:“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而称呼他“婆罗门”,我只称呼阿拉汉为“婆罗门”(注)。”
) v$ l% C2 w9 V" y6 ~
9 \; S( F1 z* `, h& \(注)佛法主张圣果无法世袭,人必须自行努力修行,以获得圣果,一切众生都可能经由涤除所有的污垢和烦恼而成为圣者。% K' W! J% ?3 T, v4 {. A) h, ?! P
! v. R" v5 v: c9 g3 Y3 F" o7 j
佛陀的荣耀
- W  O- }: X" b1 K+ y: H. o- B5 b# R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 X+ W8 Z$ Y8 c5 Z  \/ b
(刹帝利)武士著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
& q9 U9 p3 e4 l2 _3 Z; t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偈 387) / t1 a) n' d% C1 t9 i# {0 v

1 v: [4 v4 s2 ~6 I. e: B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巴谢那地王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大众中的阿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但当阿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7 S% C" L" L2 @

- n, n  v/ S" q+ R# H6 g0 e阿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 g. u- F6 Q5 c8 M) r- h* @6 Q2 G- x" W# O; K! w& F% S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4 r% a$ }0 k+ n+ o
6 l+ i& M1 @7 l" f( K注: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v8 a5 D* w' I& Y! L; }

$ Q2 E# a' ^% y7 Z. f6 |4 R + G0 ~4 ?+ x2 M& t3 T( V
隐士并不一定就是比库
7 Q6 v0 J4 K% a  R. ]弃除恶业的人是婆罗门,行为清淨的人是沙门,弃除污秽的人是出家人。------388偈) {5 S& U+ b. V$ ~; D' Z+ p+ x$ C; c

- r' w* X3 a# r" g+ c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隐士。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既然佛陀称呼弟子“沙门比库(pabbajita)”。既然如此,那麽他也是一位隐士,佛陀就应该称呼他为“沙门比库”。他就去请教佛陀。! g# ?% U% F$ C: K
( b8 d/ E+ B2 C# M) R4 A
        佛陀回答:“我不是因为一个人是隐士就称呼他为“沙门比库”,“沙门比库”是彻底去除内心烦恼和不淨的人。”
  ]: H! z$ U% v6 R0 W$ T$ F) \& B1 @. n7 c% t, k
. i2 m& O1 A' {; p% H+ c

! o& z8 ^, ~6 |: }2 Z8 n+ k不可以殴打阿拉汉
" i) B! d7 c- r5 l/ X/ r1 g# Y" N不可殴打婆罗门,婆罗门也不可对殴打他的人生气,殴打婆罗门是可耻的,婆罗门忿怒更羞耻。------389偈4 t. I! p1 \5 H* a5 V( U' `' O2 [

/ Z. M0 j  |0 i7 w' O婆罗门!不报複有大法益,只有在断除贪爱,不再意图伤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390偈
  B# A6 {1 q% s, b5 g6 z2 ~2 `" W7 s4 f6 C+ K
        很多人赞歎沙利子尊者的耐心和宽宏大量。他的弟子也总是说:“我们的老师具有伟大的耐心和超凡宽宏大量。如果受到辱骂或殴打,他仍然保持原来的镇静和沉著,不会发脾气。”
" S6 U. q: @- i3 T
' M; V/ t$ K+ |# `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错误的知见,却宣称要激怒沙利子尊者。有一天,他遇见沙利子尊者在化缘,就用手打尊者的背。沙利子尊者甚至不回头看究竟是谁打他,只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化缘。动手打人的婆罗门懊恼自己的鲁莽,就跪在沙利子尊者的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沙利子原谅。他说:“尊者,如果你宽恕我,请你发慈悲心,到我家接受供养。”
: Y# _. ?5 S' ~& u8 r+ Z
6 o8 O9 \- q* a5 c* C0 u; z        傍晚的时候,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他们说,沙利子这麽做会使得这婆罗门愈来愈放肆,将来甚至会殴打其他比库。- o/ c- ~0 X: G

% e0 n+ [& b2 B3 K  s1 F        佛陀告诉他们:“真正的婆罗门不会殴打真正的婆罗门,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罗门会在愤怒或瞋恨的情况下殴打阿拉汉。”
) T8 ~: G# B# S& f1 C
" F5 s0 [! _- R: d
1 C$ n. w0 f2 R* D( q苟达弥大爱道请求剃度出家
. t5 [# c1 f* }) h+ S, r不作身口意恶业,调伏身口意的人是婆罗门。(偈391)0 w& C1 x8 }, Y

' E5 N  p) E2 x* g! v苟达弥大爱道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在产后第七天去世时,她成为淨饭王的皇后,她把自己刚出生五天的儿子-难陀交给侍女照顾,自己则亲身养育悉达多太子-后来的佛陀,因此,她是佛陀的大恩人。' u4 ]+ k7 c& F2 y* i8 F
+ T7 ]2 Y0 @$ R$ v- L) G% C% H
当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后,返回家乡迦毘罗卫城时,她请求佛陀让她出家为比库尼,但被佛陀拒绝。后来,证得阿拉汉果的淨饭王去世后,佛陀停留在韦沙离附近的马哈华那森林 (意思是大的森林)里,不料她和五百名女子事先自行剃除三千青丝,身上穿著染过色的衣服,然后自迦毘罗卫城步行前来,再次向佛陀请求出家为比库尼。阿难尊者也代为说项,佛陀要求她们必须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敬谨地接受这些条件,佛陀就同意她加入尼众僧团,苟达弥大爱道于是成为第一位比库尼,和她一齐前来的其他女子也都加入尼众僧团。: m1 U3 Q, J" @; I; @( T
1 p/ {* H; [' j  W0 t
后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比库认为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的出家程序不对,因为她没有戒师,所以不是一位真正的比库尼。她们便不再与她共同举行宗教仪式。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诫她们:「你们为什麽会这麽想呢?我亲自要苟达弥大爱道比库尼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也遵照我的指示修习这八条戒律,我就是她的戒师,你们不应该对阿拉汉有丝毫的怀疑。」. X1 \; d5 M% h
- v2 ]: Y+ |; a. s' C8 J

  O! R3 b2 C$ K, u
) Z% I) R) ?) Y, z1 U* c" d' j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P6 p1 X, K: T9 h
不论经由谁而理解智者的教法,应该对此人礼敬,如婆罗门礼敬祭祀的火一般。------392偈
. a& c( _9 r+ e  S2 \, D3 @5 f8 ?) P
1 _  I0 S+ t! ?- R) s        沙利子尊者出生在优婆提舍村落的一户婆罗门家,所以他的名字是优婆提舍,他母亲的名字是舍梨女。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拘律陀是婆罗门目犍利的儿子。他们两人一直在寻找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正法,也有加入宗教团体的强烈意愿。他们首先亲近删阇耶,但后来不满意他的说法,就离开他四处去寻找可以指引他们证入究竟涅槃的老师,但却遍寻不著。他们只好在达成先找到正法的人要尽速通知另一个人的协议之后,分道扬镳去寻找。
$ k+ [4 |- R( s2 y. [0 \2 z: |$ r2 A6 ?( ~3 |: ?
        大约在这时候,佛陀和众多比库抵达王舍城。最早出家的五位比库之一的马胜比库也在其中。有一天优婆提舍遇见正在化缘的马胜比库,深深为他高贵的神色感动,就很尊敬地趋前请教,他的老师是谁?教什麽法?并且请他简略的叙说一下。马胜比库就告诉他佛陀已经出世了,现在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并且说了一首简短的偈:“如来宣说因缘和合现象的生灭,这就是伟大沙门的说法。”
5 f9 M/ h! b& c
8 Z, w( G8 p) V% p        当尊者只诵了一般的偈语时,优婆提舍就了解佛法了。他立即遵照协议,找到拘律陀,告诉他已经找到正法了。他们两人和他们的弟子就一齐去谒见佛陀,并请求加入僧团,也都如愿以偿。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后来都被人以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称呼。不久,两人都证得阿拉汉果。
7 ~0 U0 `  C. u" h3 o/ c1 r2 X" N8 o. s
        沙利子尊者心中牢牢记著,他是因为遇见马胜比库的关系才能够值遇佛陀,而证得涅槃。所以他总是礼敬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夜晚入睡时,头也朝向马胜比库所在的方向。揭达林给孤独园的其他比库误解沙利子的举止,就向佛陀说:“世尊!沙利子仍然礼敬四方,就像他还是婆罗门的所作所为一般,他似乎未曾放弃过去的信仰。”沙利子解释说,他只是礼敬他的老师马胜比库,而不是礼敬四方。佛陀就说:“比库们!沙利子并未礼拜四方,他只是礼敬引领他亲近佛陀的老师马胜比库,他礼敬这样的一位老师是对的。”* p$ R. L) Z9 q4 j  S5 o- T
% g" D! M  H' ^% x. j
: y; _' g3 M: ^7 t
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8 S" ]" z  |; C# J' L
不因髻发或种族出身而决定谁是阿拉汉。4 \) }( J6 f  c4 u1 f& ^( \9 a9 O
理解四圣谛和正法,内心清淨的人,* O. {2 m  d* H7 p. b/ ]9 ~
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偈 393)
5 }+ @4 Y6 a( |/ S/ f  L2 l: J  Z1 j9 y  p3 Q
有一位婆罗门的苦行者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麽他出生时就是婆罗门,佛陀应该也称呼他为婆罗门。心中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前去见佛陀,并向佛陀说明他的看法。 1 y8 W; v% s: T3 t6 x& s8 Q7 D

6 L) i; M( _8 S( p佛陀不认同他的意见,佛陀说:「婆罗门,我不会因为任何人编结头发或者出生为婆罗门,就称呼他为『婆罗门』。只有完全了解四圣谛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
0 e# g. R. T; f1 q
9 k/ \* z1 B: e; f6 P* d; h7 |" A7 m 1 u, H- F' b  j- u
想要误导智者并不容易1 X/ t4 I7 J( \: Z; @; ]
愚痴的人啊!如果内心充满贪爱,外表又徒具形式,那麽髻发有什麽用处?穿鹿皮 (注) 做的衣服有什麽用处? (偈 394)1 `: w* B, q3 ]) L; _. _$ C' t2 h

2 {! j7 }* k, {一位诡计多端的婆罗门爬上韦沙离城门附近的一棵树上,并且把身子像蝙蝠一般地倒挂在树干上。处在这样惊险的状况下,他不停叫著:「给我一百只牛,给我钱,给我一位女僕!你们如果不照我的话做,而我从树上栽下去死掉的话,韦沙离城就会毁灭掉!」
! x( }; u& v4 P9 ?8 M% ~7 |8 k% `6 n; D4 p( J
城里无知的百姓害怕他真的栽下去死掉的话,会使韦沙离毁灭,就答应他的勒索,并恳求他下来。) z# |& X$ H$ M
6 r6 h' L- r0 C. d- [' d- A
比库们向佛陀转叙这件事时,佛陀说,骗子只能欺骗无明的人,无法愚弄有智慧的人。( X) c' o+ I3 g- |8 z

; D2 g( I5 |. i$ c注:印度有些外道用鹿皮作坐具或做衣服穿。
' @( F) J+ |& [5 L& w, w
0 l. \. ]  Z9 l0 f. y4 [' f. V- ^% ?. {8 H: S' t. |8 \. s! e8 q

; x. q' G% Y: x. p/ E+ s0 w佛陀赞歎吉离瞿昙弥比库尼(注2)
$ }1 I6 S" j: D9 o4 w穿著粪扫衣(注1),经脉清瞿可见,独自在林中僻静处禅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5偈9 ^3 |: h' [0 ?1 [

, R' a* n% u4 B9 f        有一次,沙咖天帝和诸天神前来向佛陀问讯。吉离瞿昙弥比库尼同时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等人时,就先行回避离开,但却被沙咖天帝一眼瞥见。沙咖天帝于是请教佛陀她是何人。
7 u0 p9 h$ O( b! {; u9 j( o# j$ ~) C; M, j" h
        佛陀说:“沙咖天帝!她是我的女弟子——吉离瞿昙弥比库尼。她在儿子去世时,十分悲伤沮丧地来找我,我教导她所有因缘和合的万物都是无常的。她因此了解佛法,出家为比库尼,并且证得阿拉汉果。她是我最杰出的女众弟子之一。”+ `) ]6 D" c# E5 l

. n# T1 u5 w/ U( v! K/ t粪扫衣:出家人捡拾别人丢弃的碎布。洗干淨后,联缀成袈裟。/ ]) l" k8 \/ n0 c/ K

1 |8 n. ?7 V: Q+ l  z. s        注1:续八—十三的故事
4 [1 Q# e- L7 |! J; f' h! \0 X" f  L0 g8 ^8 p0 ]# {

# X/ M' T  J0 W
1 |, d7 K1 q/ D+ l婆罗门不是世袭的2 n- B. A  E. G! ]
不能因为是婆罗门母亲所生,就是婆罗门(注1),如果有种种烦恼,也不过是一位婆罗门(注2)而已,只有去除一切执著的人,我才称之为婆罗门(注1)。------396偈! g7 h, }% |8 v. W
- R! y( ^( G. D) s) Q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认为,既然佛陀称呼弟子为“婆罗门”,那麽他的父母亲都是婆罗门,所以,佛陀也应该称呼他“婆罗门”。他这麽想著,就去找佛陀,说明他的看法。佛陀说:“婆罗门,我不因为任何人的父母亲是婆罗门,就称呼那人“婆罗门”。我只称呼完全没有烦恼,而且不再执著生命的人为“婆罗门”。”* Q2 _: L) b/ u$ N9 x; ?
( n* B# {$ `# H
        注1: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修持的人。: s( I8 M! m% V% i% E
        注2:此处的婆罗门指的是种姓上的婆罗门,与修持境界无关。9 w0 a* d0 }3 w' o
! _) |- S$ P+ g, \

, p2 Q( e, K' ~& {3 W# n8 W / ^) b( B. `) G4 |# w) N
没有束缚就没有恐惧(注)
  J  \5 n3 @9 b, O1 f% Y断除一切结,毫无畏惧,无所执著,解脱诸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7偈  ~! c& S. _8 q, H+ ^7 Z: A

% ?9 U# C' A5 j0 z        优迦绅那与戏团的女舞者结婚后,因故接受岳父的指导,学习特技,而成为技巧娴熟的特技演员。" E7 t( R' j9 b; H# y# G: a6 J
( `' E3 \5 R) z5 e. s, Y! z4 f
        有一天,他在表演时,佛陀来到现场向他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就在表演的长竹竿上证得阿拉汉果。然后,他走下来,请求当佛陀的弟子,从此以后他就加入僧团了。8 d8 s! W$ J! ?/ I* d

3 f: w9 g) h( `% w1 {( ]6 i3 v        有一天,其他比库问他当时的心境,他就回答说,当他站在竹竿上时,心中毫无恐惧。这些比库就去问佛陀:“世尊!优伽绅那说他是阿拉汉,真的吗?“
; I( G  S4 S# m& x& `" W
! I3 I8 o7 H; Z# M; I- i3 t3 r" C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向优伽绅那一样,斩断所有束缚的人没有任何的恐惧,他真的是阿拉汉。”
/ B; F4 v7 u. W+ l2 C( f: k) T! C" h& v& z! }! \* m3 r) p
        (注)续二十四—— 六的故事。
) E( ?3 B( M' {- T( y
6 e5 \! g6 H# C& B" [8 s
5 Z3 ^1 a2 p7 |4 ^, l
! I" f) Y% Z9 y3 z+ J3 s砍断爱欲的束缚
" [# k3 M% W. `$ D6 j2 k* o去除皮带,缰,绳,其它附属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门闩(注)而明白四圣谛的觉者,我称之为婆罗门。------398偈& ^. z1 l( K8 B( M) V

& J6 n0 m0 }3 Q$ J; N) O        沙瓦提城里的两位婆罗门各自拥有一只公牛。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牛比对方的牛更好,更强壮。最后,他们决定一决高下,就到河边去,用沙子装满牛车,然后叫他们的牛依序去拉牛车,但每次绳索都拉断了,牛车却纹风不动。
' i% Q& p/ \0 ?' c$ z& T$ Y) }" [& @% B7 s
        一些比库看见他们之间的比赛后,就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扯断肉眼可见的绳索很容易,任何人都可做到,但比库应该斩断的是心中的愤怒和贪爱的束缚。”
5 S2 @2 P# B  A7 \  y, C4 t* I
/ [9 F$ @* R' P(注)皮带:瞋恚;缰:贪爱;绳:六十二邪见;附属物:潜伏的习性,旧译作随眠,共有七种;门闩:无明。  s4 a- s9 P5 z1 F/ S# _  R& }' p- e
/ O2 R" X% H% d: B6 Z" v; K# O4 J
) v! ]& i0 S# L9 k  ]% E2 d. b

5 E9 R2 j5 T( |5 t$ t0 s佛陀制服辱骂他的四位婆罗门兄弟' e' B: N0 p; H9 ~$ {- j) b! m
忍受辱骂鞭打而不瞋恚,具有如同军队般耐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99偈4 \0 |( H" _2 p& o. M
: O$ t9 X- D, E8 k* ]9 x; D* `
        从前,沙瓦提城里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已经证得初果。只要她打喷嚏,或者有任何东西或人意外碰到她时,她都会脱口而出一些偈语。有一天,这婆罗门和几位朋友正在家中进餐时,她又顺口说:“皈依佛”这句赞歎佛陀的话却激怒她的丈夫,使他立刻冲出去找佛陀,并诘问佛陀。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安详,应该杀死什麽?”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想要生活幸福,应该杀死什麽?”佛陀回答道:“婆罗门!想要安详、幸福生活,就要去除愤怒。诸佛和阿拉汉欢喜并且赞歎人能止息愤怒。”佛陀的回答触动这婆罗门的心灵深处,就出家为比库,后来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z8 c# W* c  n
2 \0 @; w0 C5 |& c
        这婆罗门的弟弟听见兄长出家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也直接去精舍辱骂佛陀,但佛陀反问他:“婆罗门!假设你邀请亲朋到家中用餐,但他们却滴口未沾就回去了,既然这些亲朋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请问,这些食物最后归属谁啊?”他说归属他。佛陀接著说:“同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骂,你所说的话岂不是在辱骂你自己吗?(注)。”他一听之下,立刻诚服佛陀的睿智涵意,而对佛陀生起极大的敬意,也因此出家为比库,后来,也证得阿拉汉果。
4 W. u$ l/ G# I0 U# e3 M& B) v9 S
        后来,这婆罗门的另两位弟弟也抱著同样的心态前来辱骂佛陀,但也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为比库,也都在机缘成熟的时候,证得阿拉汉果。3 J% k" z) w+ ?; A6 Q3 U+ j4 K
/ S2 c- p2 u8 R( c! f
        一天夜晚,众生比库说:“佛陀的德行多麽高妙深奥!这四位婆罗门的兄弟前来辱骂佛陀,但佛陀却运用无比的智慧,协助他们领悟佛法,并且作为他们的依止。”佛陀说:“比库们!我不伤害那些伤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会皈依我。”(注)这是佛教徒面对不实的批评和辱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 n2 c" h& D& |; j* N
/ Y* B. K$ L/ {- w4 ]2 ]% i沙利子尊者受母亲辱骂
) k, B# i8 i& ]0 q不瞋恚,有德行,持戒,不贪爱,调伏身心,: j# q$ E$ M5 k
证得最后身的人(注),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0)
* b5 t4 o  D) w+ u: N8 [9 B
) c$ T$ R8 J' E9 C有一次,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沙利子和一群比库前往那罗卡村他母亲的家去化缘。他母亲邀请他们进去接受供养,但当她拿食物给沙利子时,她说:「你这吃剩菜剩饭的人!你抛弃所有的财富,出家做比库,你毁了我们!」她接著拿食物给其他比库时,也粗鲁地说:「你们总是把我的儿子当作侍从,现在吃吧!」沙利子一言不语,只是保持他一贯高贵的沉默。 2 S7 N6 f# [" z9 S; e2 K
2 q0 n5 a: ~- a2 E
回到精舍后,比库们向佛陀报告,沙利子耐心忍受生身母亲的诃责。佛陀说,阿拉汉绝对不会生气,也绝对不会失去性子。
- X- Z' x' c7 y/ s8 ?) S
; T) l1 c% y5 ]' F+ v注:阿拉汉弃绝所有的贪爱,不再轮回,所以是最后身。
7 n# \; Y5 ~! ^; G% }0 }, J" @& Z

# G3 n* x7 m9 L$ c" G1 t( ?
! O8 B) Z! m2 ^6 j2 J& c7 ?* z阿拉汉不执著感官欲乐(注)9 j" x" S! @5 E- e! V- k9 p
如同莲叶上的水滴,针锋上的芥子,不染著爱欲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1偈
3 e2 v* ~0 g9 O2 Y, G6 Q2 |5 Z1 j. ~$ m5 Y& I* ]% ^: j
有一次,一些比库在讨论莲华色阿拉汉比库尼被一位年轻男子强暴的事情。他们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享受感官欲乐?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不享受感官欲乐,他们也不会沉溺于感官欲乐,因为他们不执著于六尘和感官欲乐,就好像水不沾著于莲花的叶子一样。”4 J. P1 L  s9 @" H& m2 b8 g! o: `
3 r. V. X  {# V% F% Y4 e) U
    (注)五——十的故事。
& j  o2 F: }2 w- c% `# |2 I, N5 M* b# h# T
, Q# E, @: t; [# D3 q+ L4 [

9 \/ s* q2 k+ c; C% ]证得阿拉汉果的奴隶3 O7 e  o# D% `1 Z4 `- m
灭世间苦,弃绝五蕴沉重的负担,并且解脱所有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2偈
5 g: ^/ c$ r7 @: s5 z: n/ Z' i0 g" x4 u% L! Z& z: u* A4 w
    有一位婆罗门的奴隶从主人家逃走后,加入僧团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齐去化缘时,被以前的主人看见,这婆罗门主人就上前紧紧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问究竟发生什麽事,这婆罗门说,这比库是他家的奴隶。佛陀说:“这位比库已经放下生命的重担了。”这位婆罗门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说这位比库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为了证实,他再请问佛陀,这年轻比库是不是阿拉汉?佛陀肯定地说,这比库已经是阿拉汉了。
' e) C: S' J3 O        4 X3 M0 A/ ^' o( V

3 Q1 F2 C, o% t; M9 E
# v5 q' z- [' s佛陀赞歎柯玛比库尼
  Y  {% L2 U; a具有甚深智慧,明辨善恶道,并且证得无上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3偈. b4 ]: Z$ d' a* v- Z! v/ w
3 A  B2 V. r: c. z; v1 ^
        一天夜晚,沙咖天帝和众多天神来向佛陀问讯。这时候,柯玛比库尼也运用神通,从天空中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但她看见沙咖天帝一行人时,就在问讯后,先行离去。沙咖天帝请教佛陀她是何许人,佛陀告诉他:“她是我杰出的女弟子之一,她是智慧第一的比库尼。”
8 F) X+ S3 x  j3 ^! Y. p! a
' o, n* y# W% V+ s    (注)请参照二十四——五的故事。
9 [; x0 I4 i2 c8 f: z6 n5 N% q" V, b

/ _) E- Y) s7 T2 w; o - q$ D4 S& L' b6 a6 F( k+ b+ u  ~
帝沙比库被控使用咒语
! G' C" `4 {7 Y/ E7 L- `不与俗人亲昵,也不与四方游行的人亲昵,四处云行,不执著于一屋一瓦,没有欲爱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4偈+ r7 ]: a6 M! ]" G% [9 S5 t$ U: u8 X# o

' n" v1 L" f/ E6 S( \( [        帝沙比库得到一个禅修的题目后,就在一座山边找了一处合适的洞穴,然后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他每天清晨到村子去化缘,村子里的一位老妇人经常供养他。住在他安居洞穴中的一位女精灵觉得很难与一位高贵的比库共处一室,但又没有勇气请他离开洞穴,就想用个法子来挑剔他的不是,使他离开。; \& C7 D9 n5 N  e7 j9 a9 [0 k  |
  Y0 T  p1 v2 G# n' x
        她决定附灵在老妇人的小儿子身上。附灵之后这年轻男子把头向后扭转,瞪大双眼。老妇人看见这景象时,大声惊呼,这精灵便开口道:“我已经附在你儿子身上了,叫帝沙比库用水洗他的脚,滴水在他头上,我才会离去。”第二天,帝沙比库来向这妇人化缘时,老妇人遵照精灵的话做,她的儿子就回複原状。这精灵于是先回洞穴门口去等帝沙比库。帝沙回来时,她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这洞穴的精灵。你这驱魔人,不要进入这洞穴。”帝沙明白自己打从出家那一日起,就过著有德性的生活,便回答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从没有犯下比库不可以使用咒术的戒律。女精灵接著指控他为老妇人的小儿子治病,但帝沙回想自己并未使用咒术,于是当下明白,即使精灵也无法挑剔他,他因此法喜充满,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
. d5 u! T1 t" b& e3 |4 \( L- W* \0 @7 k* \& a0 n! O
        他告诉女精灵,像她这样指控具有清淨德行,无污点的比库是谬误的,并且建议她不要再打扰他,结夏安居后,他回柢树给孤独园去,也向其他比库叙说与精灵遭遇的情形,他们问他,当精灵禁止他进入洞穴时,他是否生气。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去请教佛陀:“帝沙尊者宣称不再动怒,真的吗?”
! y8 C' M" z; v0 o
$ R; v/ J5 J& ~8 h* K9 J: P0 i        “比库们!帝沙的话是真的,他已经是阿拉汉了,不再执著任何人,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人动怒。”佛陀如是回答他们。
. x0 K6 c- G" B. v) ~0 c6 {# C4 R- v7 g  B' }9 M

  ~$ q/ O3 N3 N+ ?/ ]" b/ l. [, f $ q4 G7 K  P5 t
被人误打的比库
; ]3 b; H9 \- i  x1 [+ @8 {6 g+ d不以武力对待一切强弱众生,不伤害他人,不杀生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5偈; X  M- p+ c, \9 L2 }

  ]5 a) J$ A- d        有位比库带著观想的题目到森林里去禅修。证得阿拉汉果后,他打算回去精舍向佛陀表达深挚的感恩之意。路上,经过一个村落时,一位妇女刚好和丈夫吵嘴,而跑出家门,就紧随在比库的身后,这时候,追赶她的丈夫发现她紧跟在比库身后,误会这比库要带她走,就大声喝叫,并威胁要殴打他。这妇人恳求丈夫不可殴打比库,但这却使她的丈夫更愤怒,立即出手殴打比库。打完后,更带走妇人。事后,这比库继续往精舍去。
) g$ L3 L+ ]2 s4 Y2 q5 r8 a- {' K
/ B. j( l# R! A$ [5 k9 Y7 y$ I        抵达祗树给孤单园时,其他比库看见他全身都是淤青,就加以治疗,并且问他,对打他的人是否怀有恨意,他说没有。这些比库向佛陀报告:“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有恨意,此话当真吗?”
9 B9 y8 ^  J+ n" T9 u1 b8 v8 B8 p, w1 X) {$ S* O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阿拉汉唾弃暴力。他们即使被殴打,也不会生气。”佛陀确定该比库确实是阿拉汉。
+ a: ?' w/ \5 M& L* d9 ]4 s! z' E$ M$ @6 N

( q1 J' d) u, w7 `5 i一名女士和四名沙马内拉  _) E. r' O7 z4 v
敌对者环绕时仍然保持友善的态度,
+ U, V8 k/ R( l8 l5 [暴力气氛中仍然保持温和的态度,
9 r- X- T9 K/ A* z众人都执著五蕴,% g. D  l' M, ^- V/ h
而不执著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06) 8 k2 e  e# v9 w  H" ~5 J& E

, f& I1 O* S1 b& j(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太太请丈夫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邀请四位比库到家中来接受供养。她特别要丈夫指名邀请真正出身婆罗门的资深比库,但丈夫引导回来的却是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当她看见丈夫请回来的是年轻沙马内拉时,非常失望,就责怪丈夫,并愤怒地要他再去精舍请资深比库来。同时,她拒绝让四位沙马内拉坐尊贵的座位,也不供养他们。
. Q5 V1 H6 G7 s# r* N) F7 u) f1 _) b7 k$ L& c: x
这婆罗门再度到达精舍时,遇见沙利子尊者,就邀请沙利子尊者到他家应供。沙利子到他家时,看见已经有四位阿拉汉沙马内拉在场,就问他们是否已经接受供养?当他知道他们尚未受到供养,又知道只淮备供养四名比库而已时,便返回精舍。这婆罗门只得再到精舍一趟。这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他同行返家,但结果也和沙利子尊者一样,返回精舍。
7 D* M. |9 K7 u, F" R  x; Q
) {; L9 O" H9 k5 B5 P" M4 M1 y- c这时候,沙咖天帝看见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略显饥饿,就化身成一名老婆罗门,出现在这婆罗门夫妇家。这对夫妇向老婆罗门致敬,并请他坐上尊贵的座位,但这老婆罗门只坐在地上,并且向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致敬。他接著透露自己的身分。这对夫妇看见沙咖天帝向沙马内拉致敬,就供养他们和沙咖天帝。供养后,这四名阿拉汉沙马内拉和沙咖天帝各自显神通。之后,沙咖天帝回天界去,四名沙马内拉也回精舍去。 0 h' w5 L/ g3 b' M/ d- V

; a' a" [' d/ A佛陀知道这件意外时,评论说:「比库们!阿拉汉对敌视他们的人不怀恶意。」
+ e% s  F7 s0 ^; c4 O0 l阿拉汉没有精神烦恼 (注)3 i9 t1 C8 [, J* r0 B
断除所有的贪欲、瞋恚、骄慢和虚伪,
4 q1 {6 a5 a( s% U  P( Q( {; \+ T- g如同芥子滑落针锋的人,
* r6 q2 Z5 y8 ^# ~+ E3 s  W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 407) + \* L7 d6 Q; x; M, m! a

& @) O) c1 Q: u4 v马哈般他嘎尊者在弟弟朱腊般他嘎出家为比库时已经是阿拉汉了。他的弟弟朱腊般他嘎天生愚笨,因为某一前世时,他作弄一名非常愚笨的比库,所以今生他甚至在四个月内都无法记住一句偈语。马哈般他嘎尊者因此建议他不如还俗。 6 R7 z6 V2 J1 [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请教佛陀:「阿拉汉是否仍然会发脾气?他们还有没有精神上的烦恼如瞋念呢? % s/ ^. e5 P! u  u. L, i

* E4 ?. A7 {. g  m佛陀向他们解释:「比库们,阿拉汉没有像贪欲和瞋念等烦恼。马哈般他嘎尊者对待弟弟的态度是想帮他的忙,而不是瞋念。」 * s" a, E9 ^. |1 R  o+ e8 a4 Y
$ L0 t; k6 \0 G0 \' g! ]
    注:请参考「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的故事
1 {. u* l5 [, a; J5 e- F
1 I8 a, k& i! ^) E' {
( _9 j1 p; T' X* R, T/ g. B* F( p" N习气的力量! o' U: j) Z3 d* w6 H4 Y$ y: ]
委婉说如法、有法益的话;实话实说;不以言语触怒他人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注)。 (偈408)* W* F$ @& k6 C, u: Z$ V

1 X- I! g' k/ A! Z4 \2 B比利陀婆遮尊者说话的口气往往十分激动,他经常对人说:「过来,你这个可怜虫!」或者「走开,你这个可怜虫!」等等。" T7 p! Y7 D2 \+ ?7 k  M1 F& }
. H" d1 e2 [. x2 E: E7 b
其他比库向佛陀报怨他的态度。佛陀就请他来,劝诫他。佛陀并且透过神通得知,过去很多世时,比利陀婆遮尊都出生在深信婆罗门至上的婆罗门家中。+ }# C! w: z2 `/ L

8 \6 |3 ]6 B+ Y# |& ?) x- I佛陀说:「比库们!不要因为他的言语而感觉受到冒犯。他说『可怜虫』时,只是累世以来身为婆罗门所养成的习气而已,并没有恶意,他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思,阿拉汉是不伤害别人的。」
6 Y! l+ y5 u* @4 N! v4 Z/ z
! [- {6 N, @' J$ W" P/ A注:请参考故事「领悟佛法的人才是婆罗门」
& T7 ~" K' W* j- X% e; [4 O# y3 g; d( A& z

( I7 q+ b) B7 L% O9 k  c * c2 R' }0 B4 P) ~
比库被控作小偷
$ a/ X6 [% U8 b; v$ h% O8 w& q: R不作非分之取——不管长或短,多或少,鲜美或陈腐——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09偈
& a, R) h  F: [7 U7 Y3 w$ Y& q" V: T6 D
9 q% X# l" u% B        有一天,沙瓦提城的一位婆罗门把身上的衣服放在门外地上吹风。这时候,一位要回精舍的比库经过他家门口,看见地上的衣服。他以为这是人家丢弃不要的布料,就将它拿了起来,却被这婆罗门瞥见,便追赶上来,指控、辱骂比库:“你这个光头佬!偷我的衣服。”比库立刻把衣服还给他。
7 h5 f, W) g$ B+ n' [' m+ \% T  X4 l' L+ a* c" R! d6 v
        比库回到精舍时,向其他比库叙述这件意外。这些比库开玩笑地问他,这衣服是长是短,材料是好是坏。他回答说:“不管是长是短,材料好坏,我都不在意,我丝毫不执著于它。”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这比库说他不再执著于任何东西。真的吗?”
, ]0 g7 n, ?0 _( g1 Y8 G4 {2 ^# C$ E" {2 M# a7 T+ G
        佛陀说:“比库们!他说的是真心话。阿拉汉不会拿不是供养给他的任何东西,而且也不执著于物质的东西。”
) w: D7 B2 F) t1 E! U       
0 p" l, O0 o9 j4 ~4 X
# B- P6 g3 p% i' |6 \7 C7 }  g: P* p
8 K- G8 L1 z5 D( \2 _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4 m0 C, M" U5 N8 R1 v
对今生或来世都没有欲望的人,没有贪欲,烦恼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0偈
+ O( t) O! R  |8 K) A
: k7 R- }" F, d8 m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与一群比库到一小村落附近的精舍去结夏安居。村民看见沙利子尊者来,就答应要提供所有的必需品,但直到结夏安居结束以后,村民并没有提供所有的必需品。沙利子尊者说:“如果村民再供养袈裟来,请送来给我,如果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请通知我。”然后,他就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其他比库误会沙利子尊者的意思,就向佛陀报告:“世尊!沙利子尊者仍然执著于物质的东西,如袈裟和其它必需品。”& c0 l9 ~; C+ f. \( ~7 W2 N. D
6 N  x7 r  W$ l
        佛陀回答说:“比库们!沙利子不贪爱任何东西。他要求把村民供养的袈裟交给他,是为了避免供养的村民失去功德,同时也无损比库和沙马内拉的神圣尊敬。”
: N( N( v8 e3 F$ w
, j3 A! N6 d$ G' W4 n$ S
2 r3 h4 j7 l: F& J1 J
' N0 A# ?6 E) C" ?比库误会马哈摩嘎喇那尊者/ g  M% U' |2 k5 Z5 }) G. O
没有了贪欲,了悟四圣谛而没有疑惑,并且证得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1偈( L/ Y1 }! i) {  ?/ _5 Q

+ I$ s5 C+ \7 E0 d        有一次,众多比库向佛陀报告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也像沙利子尊者一样,仍然执著于世间的一切。佛陀回答他们说,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已经是彻底去除贪爱的阿拉汉。, U; d5 k0 }, i8 n. ?4 w
+ e' Q0 v2 o. K0 H3 z

* k1 L! k$ G9 N9 {/ H
0 l1 `3 C; N- X/ [4 U0 L超越善恶
: l# R0 k& U  C9 p$ ^% r超越善与恶,超越一切结,无忧无虑,清淨无垢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2偈  k- m: N- \- N, l  ~6 v) [1 G

% A; W( [, @* J) X        有一天,一群比库向佛陀说:“隶婆多沙马内拉获得很多的供养,有好名声和财富。他虽然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但透过神通,已经建立很多精舍给几百位比库安住。”- O6 z1 G, G2 {. B( x& Q4 W% t+ v3 M

! Y; _+ T6 |+ W4 G        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隶婆多已经连根拔除所有的贪爱,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a. G, u! Z5 e! v8 k$ S

! l2 r6 ]1 C7 ~, z, U
& E0 W  y; s% A' g7 m $ |# {% }; s2 m% W
身体会发光的年轻人5 U( m8 h% P3 t) X
如同没有瑕疵的月亮,澄淨,安详,清明,不再渴求轮回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3偈
1 f5 X, H5 D2 F) n/ C. Y* |& {8 P: |, y6 F" ]; [' y
        肯达帕尊者在某一前世时,曾经供养檀香木给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因为这善行,他出生在沙瓦提城中一位婆罗门的家里,同时身上有特殊的异象,那就是他的肚脐眼能闪闪发出圆圈的光晕,人们因此称呼他肯达帕。一些婆罗门就利用这不寻常的特征,带他到城里去展示,只有付钱的人才可以触摸他。1 G; O( G% l0 y# C; x) {* x

% U  E5 K& P/ q        有一次,他们带他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向淮备前往给孤独园的佛陀信徒说:“你们去见佛陀,听他说法有什麽用呢?没有人比肯达帕更有能力。任何人只要触摸他的身子就会发财。你们为什麽不来试试看呢?”这些信徒回答说:“我们的老师具足一切能力,没有人比得上他。”& P' `0 U+ K7 [

9 j6 k* \9 i" H& c# k        这些婆罗门就带肯达帕到给孤独园去与佛陀一较高下。但当肯达帕与佛陀在一起时,他肚脐的光就自动消失,而被带里佛陀面前时,又恢複放光,但与佛陀一起时,又消失了。肯达帕在心里告诉自己:“佛陀毫无疑问地知道如何使我身上的光消失。”他恳求佛陀教导他这方法。但佛陀劝他先加入僧团为比库,然后佛陀才会考虑教他。
% ~2 Q+ b* R. e' S* @. v3 r! C* M4 S
# z; p3 D+ w2 J) n6 i" K        肯达帕于是告诉他的婆罗门朋友,说他要加入僧团,学习这技巧,请他们等他。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去观身,也就是观察人身三十二个令人讨厌,不淨的地方。几天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婆罗门朋友问他是否已经学会技巧了?他回答他们:“你们最好回去吧!我不想离开这里了。”众多比库向佛陀转述他的话,佛陀说:“肯达帕说的是真心话。他已经彻底消除所有的精神污垢了(注)。”
( ^3 B# E" O5 Q* R* r) ~5 Y* @4 H6 `& p
(注)佛陀在另外的场合说,以创造奇迹来吸引信徒,就像商人雇请歌舞女郎来招揽生意一般。# v; K- F4 _' J' r8 a% b

; e2 y1 k0 f' V% p7 Y2 \+ {; T8 Y1 e% o2 |1 r: V

8 T4 J- R& H- l  _4 l/ ]: T特别长的怀孕期
* Y0 W* G# u4 P% Z4 L" X超越泥泞(贪欲)、崎岖道(烦恼)、生死海(轮回)、无明黑暗的人;渡过四瀑流(欲、生、邪见、与无明瀑流)而证得涅槃的人;禅定止观的人;没有欲爱和疑惑的人;完全不执著,究竟寂静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4偈' |7 ?) [7 n# p7 _! a
9 K( _% m* \) @" B0 X* o
        殊帕瓦莎公主的怀孕期异常的长。当她产前阵痛好几天时,她不停忆念佛、法、僧三宝的殊胜。最后,她甚至请丈夫代替她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知道公主的情况时,就说:“愿公主免除恐惧,一切平安,愿她顺利生下健康、高贵的儿子。”正当佛陀这麽说时,公主也生下健康的儿子。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都被邀请到他们家去供应,庆祝他们儿子的诞生。2 U: R6 L) G/ \6 d. M

9 m% f5 L5 C" j% N: ]1 _( l% A        这孩子长大后,出家为比库,大家称呼他尸瓦哩。他在剃度出家时,当下就证得阿拉汉果。后来更以能够轻易得到供养而出名。他是供养第一的比库。
% C+ F3 T" {% H# Z; V  U: y2 h8 E. M
        有一次,比库请教佛陀,为什麽尸瓦哩在母胎中特别久?" B" o, X" x* }- I& y2 Y! C
% v/ [1 L5 _' l4 J9 ?& ?
        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某一世时,尸瓦哩是一位王子,他的国家给另一位国王占据了,为了要夺回祖国,他接受母亲的建议,围堵该城市。城里的人们因此断水断炊好几天。因为这恶业,他们今生要忍受长期怀孕和生产的痛苦。”: x) v& X: G# Q, P- D' O

+ o% @- [0 }2 @, u, E- |  o 6 u0 t, G2 [- ~+ @0 N
诱惑比库的妓女
3 r6 U' H! |8 Y  N世间人若割舍欲乐,正信出家,灭除贪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5偈, c. t: ~' b2 A0 _( O8 m
; [- \& D" m# _; w6 F/ ^* |+ }
        山桌山慕达是沙瓦提城里一户有钱人家的儿子,出家成为比库后,他到距离沙瓦提城相当遥远的王舍城去禅修。从此以后,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沙瓦提城里举行一些典礼,他们因为儿子不在身边而不禁哭泣起来有一位妓女看见他们在哭泣,就询问他们究竟什麽事惹得他们如此伤心?这对夫妇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她就问:“如果我能使你们的儿子离开僧团还俗的话,你们要如何酬谢我呢?”夫妇俩答应使她成为富翁。这妓女就向他们要了一大笔钱,出发前往王舍城。- d5 R/ |; Y2 U

9 y* |6 D/ a9 f9 O        抵达王舍城后,她在山卓山慕达进城化缘的路上租了一间房子,并且淮备好美味的食物,等他来化缘。刚开始的几天,她在房子门口供养他。不久,她邀请他进屋子里。她更花钱雇请几位小孩子在他经常来化缘的时候,在房子门口嬉戏,她于是籍口一楼又吵又有灰尘,而邀请他上顶楼去进食。等他随她上到楼顶时,她却关上门,开始诱惑他:“尊者!请你当我亲爱的丈夫吧!让我做你亲爱的妻子吧!等我们渡过漫长、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们可以一齐加入僧团,再精进努力,尽最大的努力证入涅槃。”这比库明白自己犯错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诉自己:“由于疏忽,我已经犯了大错。”
& r: H9 J9 F. A4 ^) j0 m0 ]9 B0 M* ?3 E6 A
        这时候,佛陀知道发生在山卓山慕达身上的事,就叫阿难来,告诉他:“山卓山慕达正在王舍城中一栋尖顶楼房的二楼上对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终究会战胜。”佛陀就透过神通放光,劝诫山卓山慕达:“去除对财富和感官欲乐的贪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吧!”山卓山慕达也正念现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a! v+ O# `4 I* p- N2 X, Q( P& p+ G
* e) S& f! N* |2 H

1 z% S  N+ C5 w+ E, W% d6 @! \   F7 ?) \# H- H( m. y% ?  `
阇祗罗比库证得阿拉汉果. s1 _( c4 \- v) }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
& I5 |2 f" b3 B; J& ^6 P, ?+ ~% I+ p' P$ N
        一位阿拉汉比库在咖沙巴佛入灭后不久四处去募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备兴建供奉咖沙巴佛遗物的浮图塔。有一天,他来到一户金匠的门前,不巧,金匠与妻子正在激烈争吵,他就对著比库大吼:“你最好丢掉咖沙巴佛的遗物,滚回去吧!”他太太听他这麽一说,却说:“你如果生气,就只辱骂我好了,喜欢的话,甚至可以殴打我,但你为什麽要辱骂咖沙巴佛和比库呢?你这麽做,已经犯下大错了!”金匠听完妻子的话后,明白自己刚才犯下十分严重的错误。为了补救他的错误,他制作了一些金饰的花,装在金色的罐子,然后供养给咖沙巴佛的浮图塔。
$ q8 ^8 G4 f7 {, s1 Y! V& [+ x8 G" u) u  ]/ z) D
        这一世,他出生为一位富家女的私生子。出生时,她将他放在罐子里,然后顺水飘流而下,最后被一位在河中沐浴的年轻女子看见,便加以收养,并命名为阇祗罗。长大后,他的养母听从比库的建议,送他去刹尸罗受教育。这比库并且安排阇祗罗住在他一位商人弟子的家。后来,阇祗罗与商人的女儿结婚。婚后不久更在他们新屋的后院里挖出大量的金子。他们总共生育了三个儿子。阇祗罗后来更出家为比库,并且证得阿拉汉果。
4 b1 X; f, \$ G
1 P/ x, V, L' v# F" Q        有一天,佛陀和包括阇祗罗在内的众多比库到阇祗罗儿子的家去化缘,他的儿子们连续十五天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过了一阵子,比库们问阇祗罗是否仍执著他的金子和儿子?他回答说已经毫无牵挂。这些比库就向佛陀叙说阇祗罗所说的话,佛陀说:“比库们!阇祗罗已经涤除贪爱和骄傲,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 U% }9 b: Q" g" t) Q
4 @: p4 \" x" q # c4 O. h4 P/ n4 T
乔帝卡在天上的美丽屋舍; Y6 G, r4 R& I  {( z
世间人若弃绝爱欲,正信出家,灭除爱欲,不再轮回,我称之为婆罗门。------416偈(注)9 e6 u! w2 E: S# ~* W5 |2 @2 b; C7 D
! f% `( R/ G6 ^- u' \1 h
        乔帝卡是王舍城中非常著名,非常有钱的人。他住在高广华厦中,该大厦有七道牆,每道牆进出的门都有守护精灵保护著。他的财富之名传播的很远,很多人都来参观他的华厦。有一次,宾比萨拉王和阿迦答沙都王子也来参观他的华厦。阿迦答沙都王子眼见他的华厦如此壮观,发誓将来成为国王时,绝对不许乔帝卡住在这华厦中。国王离开华厦时,乔帝卡送给国王一颗无价之宝的大红宝石。送礼物给前来参观华厦的人是乔帝卡的习惯。
/ a5 W9 K2 h6 g( |
, L7 R+ j  s/ L& Z- k2 K: ~; l/ Q2 v        后来,阿迦答沙都王杀死父王,篡位成功。当上国王后,他果真携带将士前去乔帝卡的华厦,淮备用武力取得。但华厦所有的门都有精灵保护,阿迦答沙都王和他的将士只好无功而退。当他前往竹林精舍时,发现乔帝卡正在听佛陀说法,阿迦答沙都王就大声吼叫著:“你命令你的守护灵和我的将士作战,自己却跑到这里来,假装听佛陀说法!”乔帝卡听阿迦答沙都王这麽一说,才知道国王刚到他的华厦去,淮备予以没收。
- y+ t$ t# N7 f3 S$ ^- q6 ^& @- K  k1 l
        过去世时,乔帝卡曾经发过誓愿,希望他的财产不会被人强夺而去。此刻他的愿望显然已经实现了,他就告诉国王:“国王!任何人无法在违背我的意愿下夺走我的财富。”说完这句话后,他伸出十指,请国王强行拿下他手指上的戒指。国王奋力想要拔出戒指,就是无法成功。乔帝卡于是要国王铺块布,然后他把双手放在布上,结果所有的戒指自动滑落下来,乔帝卡把它们献给国王,他接著请求佛陀让他加入僧团。不久,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 E3 F' n# }/ M* `% D
8 b5 O# k: H" m/ F1 q7 `        后来,有一天,比库们问他是否仍然执著于他的华厦和财富?他回答说没有。这些比库就请教佛陀:“世尊!乔帝卡宣称已证得阿拉汉果,真的吗?”佛陀说:“比库们!乔帝卡说的是事实,他已经没有任何贪爱了,他现在是一位阿拉汉。”
  N. S- b  D% Y# E( Y# u4 T/ g3 K# L- y+ |
(注)本故事与二十六——三十三同一法句。
1 |% S" N7 i: y# o5 o/ h* i' _) e- }- N# H3 J+ k8 }: M# I
5 T/ @: x1 `) x( _
1 M$ n3 |! E, F) ^  ?: d' S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
, G3 }3 \+ j( H3 L3 C. q解除天人束缚,解除一切束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7偈
) m- h4 [* L  t+ W! A: _( C$ \4 q1 {, g8 C+ b- _
        舞者那塔普塔卡有一次聆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就加入僧团成为比库,后来更证得阿拉汉。有一次,佛陀和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比库外出化缘时,遇见一位年轻的舞者在跳舞,其他比库问他是否仍喜欢跳舞。他回答说:“不!不再喜欢了!”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已经彻底斩断执著的束缚,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 R7 ~# C) m1 S" U4 Q: H/ P
, Q2 Q7 m7 ^$ N0 h- x0 Y2 d" z, ?曾经是舞者的比库(注)
9 _; h6 C  @: v: t+ `/ b0 P% a
8 l8 |  ~' p5 p4 ^* a- W3 i# W超越喜欢(欲乐)与不喜欢(到林间僻静处修行),清凉,没有烦恼的人,调御五蕴,精进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418偈
  h# O  I+ x- k  o5 S! [
) D, E& r3 Y- K. G        舞者那塔普塔卡加入僧团后,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比库们!那塔普塔卡不再沉溺于一切欲乐了!”( h, s+ S* S; Q* g
5 I+ ~$ W2 `( j! q
(注)请参考二十六——三十五的故事。
; c( V6 K* _" U3 Z: s) X
! b$ U( K# d/ n+ X摸骨专家婆耆舍, X" L4 g! Q' o* ?4 b# h
遍知有情众生的生死,不执著,善逝(趣向涅槃),
+ l$ C0 ]- d  V& M# ^明白四圣缔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19)
& H9 K' _9 `, {$ q8 ?& a9 K7 V1 @' |: m/ a/ {
烦恼漏尽的阿拉汉,诸天、甘塔拔(注)及人
9 ?  B! r. ?  X4 ]2 \都不知道他(她)的往生处,我称之为婆罗门。 (偈420) + T* {2 A8 d/ g* L/ r; s
! k, l/ Q# g* q2 ~2 d. A
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罗门,他只要触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断该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间或地狱。有些婆罗门就带他到各个村落去,村子的人都围在他身边,大方付钱,请教他们已故亲人的往生处。 3 f1 e5 E. u5 i# I4 x- ]6 F

/ H, K( L/ E$ k7 A/ |# ]9 K1 [有一次,他们来到揭达林给孤独园附近。他们看见很多人要前去听佛陀说法,就要那些人过来请教婆耆舍。但那些要去闻法的人却说:「婆耆舍知道个什麽啊!我们的老师无与伦比,只有他才是究竟证悟的人。」并与他们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有一个人说:「好吧!让我们去应证一下,究竟婆耆舍或佛陀懂得多?」大伙儿就到精舍去。 - L' n+ z/ d$ ~& Q$ Z$ D( h- ?1 f
2 y) n$ D+ k5 {: H  w4 |4 \* D
佛陀知道他们的来意后,就吩咐一位比库分别淮备往生地狱、畜生、人间、天界的四付骨骸,同时也淮备了一位阿拉汉的骨头,然后把这五付骨头排成一列。婆耆舍正确判断前四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但最后一付骨头却难倒他。佛陀便开口道:「婆耆舍,不知道了吧!我知道第五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婆耆舍请求佛陀教导他知道第五付骨头主人往生何方的技巧。佛陀建议他先出家,加入僧团,佛陀才可能教导他。
- z5 t. \+ h9 z, u9 V5 ?4 ^
* M2 u1 U  [  \, J+ k+ ^- M婆耆舍就要他的婆罗门朋友等候他学会这种技巧。成为比库后,佛陀教导他禅观人身三十二个部位。他遵照佛陀的指示,努力禅修,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 a5 ?+ F" ?2 ~2 Y

9 a' G, V( r# Z3 {当他的婆罗门朋友前来问他是不是学成功时,他告诉他们:「你们最好离开这里,我不再需要了解这种技巧了,我也不会和你们走了。」其他比库听他这麽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7 06:42 , Processed in 0.0878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