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最后向佛陀说明他们的歧见,佛陀就告诉他们:“这五根同样难以收摄,若有比库能全部收摄这五种感官,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
: r0 T+ e, a9 [7 u" Q" J$ k/ V6 `
. e* ?0 Z0 k2 ]" C! @7 \ 3 z0 X8 q7 P1 o. \! c8 v6 ^
比库杀死大雁鸟0 {% L: a4 H! r
调伏手、足及言语,调伏居于主宰地位的心," q- n7 C& t2 W' u
内心喜悦、寂静、独处、知足的人,才是真比库。 (偈362)
0 C s# Z% |7 G, q5 G/ N( d0 A# V; |5 _1 ~/ K N6 R( w: n1 `8 B
有一位比库善于投掷石头,即使快速移动的目标,也能淮确投中。有一天,他和另一位比库到河中沐浴,完毕后,他们坐著休息。这时候,他看见两只大雁鸟在天上飞,他告诉同伴,他可以用石头掷中其中一只的眼睛。说完之后,他就拾起一块鹅卵石,瞄淮其中一只大雁鸟投了出去,结果如他所说的直接命中。大雁鸟一声哀号后,堕落在这年轻比库的脚下一命呜呼。: o# _- k7 Z0 z( y! a* |' c1 D
* M8 `1 r$ x. G% ?4 {同伴目睹这件惨事后,向佛陀报告。佛陀告诫他:「比库!你为什麽要杀大雁鸟呢?尤其身为比库,更应训练自己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并且精进求解脱。比库一定要调伏身、口、意(注)。」 0 b" w2 n' r( |! w( O
$ d3 C& W3 b7 S' F: L+ H6 X
(注)比库应遵守四淨戒:. u! U6 X7 E7 F! J* V$ q) b# \$ _
1. 别解脱律仪戒(Patimokkha Sila)
2 X* L7 ?" o0 E T2. 根律仪戒(Indriyasamvara Sila)有关调伏感官的戒律! L# a' q( p) p' e
3.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 Sila)有关生活清淨(正命)的戒律8 S0 b$ T' p5 v/ D0 L! f1 V" v3 ]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ila)关系使用生活资具的戒律
' y! p3 o5 }0 c2 C+ j
% ?1 O7 y, Y. t* \/ @4 _8 \# l
2 {. c* e9 K0 Q7 X比库应该慎言
. L b: J1 G, Y- D) f不造作恶口业,内心寂静,并且能善巧解脱法义的比库,言语和婉。------363偈
5 y" R/ o) l2 C9 [, K4 ]) f# @' B
% @- J$ r( t4 a ~4 C7 \/ @瞿迦利迦比库辱骂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由于造作这种恶业,他会受恶报。比库们就说瞿迦利迦会受大苦,肇因于无法控制口业。佛陀告诫他们:“比库必须收摄口业,行为举止必须善良,内心必须祥和、镇静,不可任意胡思乱想。”2 r* R; ^( p' O H! L
$ e) }3 l2 o5 c. O% Q( V* p: e
/ y. N8 {. U' e J: K. W- Q尊重佛陀的方法, T1 S" E4 m+ F6 N5 J. y- g! V
安住佛法,喜悦佛法,禅修佛法,
& o7 m0 T0 D: S5 J# P2 b h思惟忆念佛法的比库,不退转。 (偈 364)
8 A3 K0 w5 N5 h( ^3 Z6 P, B( ^" x3 `
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麽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库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库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库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库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拉汉果。 7 [( {' p: @8 J
" i" `3 J6 w: f; l' Z
佛陀赞歎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库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 i/ {0 T5 [1 y
+ N0 ]. q% q. X7 g
: E: }$ X9 x/ M- F" P$ I比库应该知足
1 K& K) m) `3 w5 V不要轻蔑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羡慕别人所有的东西,羡慕他人的比库,无法证得禅定。------365偈+ I+ z, g% L- Z: X/ y* g
1 i8 U7 W1 F# G- l N, |
比库虽然所得不多,但不轻蔑所得;诸天也赞歎生活如此清淨,又精进的比库。------366偈
- m D5 f3 Y" s4 Q4 g m
! E8 Q0 u5 G& f; c5 c6 A 佛陀的一位弟子和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十分友好,而迭瓦达答曾多次谋害佛陀不果。这比库前往迭瓦达答的精舍,并且在那里停留好几天,吃、住、睡都在该精舍,并且享受种种招待。佛陀的其他弟子就向佛陀报告他的所作所为,佛陀就请这比库来,加以询问。这比库承认有这回事,但辩称他只是停留在该精舍,并不接受他们的教义。
5 D+ a; W5 b: J* v2 R5 t6 c5 J; y. l% \( g" X
佛陀告诫他:“比库!即使你不接受迭瓦达答的邪说。但你的作为却会让人以为你是他的信徒。身为比库,应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可以垂涎他人的东西。若妄羡他人的东西,比库就无法修持三摩地、止观(注)或引领至涅槃的八正道。只有知足的比库才能证得三摩地、止观和八正道。”
9 x" d4 A! m( ~* _
% V( l2 Q2 ^4 ~& g(注)观:对无常、苦、无我的直观。戒律规范言语和行为,定调伏心念,但只有观才能如实知见诸法。纯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观,只有直接禅修观照自身的身心运作才有可能达到观的境界。* o6 R, s/ s3 j6 J$ D; ^
9 o) h }* Z, x; W8 O" U. g5 v所有供养品都一样
$ Q* L, E8 p3 T5 K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著,- U+ I- a8 n, ?& L' u
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 (偈367)$ S% t6 g3 @+ _% c+ d
2 E6 ]* g9 e7 R! A3 m" _
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十分慷慨,经常布施佛陀和比库。
{& j- x, b4 H" S3 [ F" u1 ~6 O S
有一天,佛陀观察得知该婆罗门夫妇将可证得三果,于是就走到他们家门口去。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麽她就要再煮一次。于是她就挡在丈夫面前,防止他看见佛陀,然后慢慢地倒退到佛陀站的地方,轻声告诉佛陀:「尊者!我们今天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佛陀只是摇头。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 u! N6 T1 M$ v+ S8 { s, M( B
# ~8 Y' {' J* @; a, A( I3 U
婆罗门听见太太的笑声时转过身来,就看见佛陀和太太在家门口,刹那间,他明白过来了而大声叫道:「夫人,你真的毁了我!我们尊敬的老师到家门口时,你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怎麽你反而隐瞒我,真是大大的羞辱我了!」说著,他拿起装有米饭的盘子,走到佛陀面前,歉意地恳请:「尊者!请接受我这已经吃了一部份的米饭。实在很抱歉,供养你这种已经吃过的米饭。」 ; K/ T7 |7 P( L7 |: b
/ a6 V7 x2 t8 R8 C* [5 P0 E佛陀告诫他:「婆罗门,任何供养品对我来说都很好,不管吃过与否。」3 K- k0 E% k8 j) E) M7 S/ F
6 L- ~" d: B; B7 A2 d这婆罗门非常高兴佛陀能够接受他的供养。他同时请教佛陀,如何界定比库,以什麽标淮来评定比库?佛陀明白他们对名色已经有相当的认识,就告诉他们:「婆罗门!不执著于身心的人就是比库。」佛陀接著向他们说法。 % |4 z5 f, z2 S5 [
4 X3 c8 L/ I+ B% H& T5 ?2 [) h- e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 z- k" n& u5 b% P
/ ]: S% r" e% W7 Y+ W 5 x- u6 e. N- L+ h: c
虔诚的女士和小偷
+ K8 K; \+ {- w. W, j9 A* 心怀慈悲, 法喜充满的比库, 证得清凉心和安乐(涅槃),涅槃是诸行解脱的究竟法喜。 (偈368)
L: \+ p5 a! s3 d( b3 f5 h; }9 {* 比库,汲空舟(注1) 中的水,则舟去轻快。$ c* U' |; t2 Z4 f. q
* 同理,断除贪欲瞋恚,则易证得涅槃。 (偈369)
% r$ o/ _1 e. n# a4 O* 断除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同时勤修五根,
: A, F: U- u) |: X, e& ?3 q- y7 b* p* 涤除五著(注2) 的比库,是名渡瀑者 (注3) (偈370)
5 G# Z/ J ^ t' V* 比库!勤修禅定,不可放逸,不要让心沉溺于欲乐。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在吞下铁丸的时候才哭喊9 x7 F3 r5 x7 g$ g0 r
* 「真是痛啊!」(偈371)
7 L8 x! j6 E3 W0 H: L* 没有智慧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没有智慧;
2 o+ r: u% p- ]% O7 }: q* 定慧具足的人,接近涅槃的境界。 (偈372)
8 k( t5 k8 E2 a- b7 J) \* 居僻静处,调伏内心,如实知见正法的比库,
0 J& S3 g- ~7 S' }, {7 Z# q* 领会凡人不能的喜悦 (注4) (偈373)
7 \/ X8 X& j" {5 Y- [* 察觉五蕴生灭的人,喜乐安住。如实知见正法的人,明白如此的察觉可以引领至涅槃。 (偈374) 1 @$ J- z+ o5 d
* 有智慧的比库应该调伏感官,知足,持戒,/ v5 Q c% i( S! F' M! Q
* 亲近清淨、精进、有法益的人。 (偈375)
) b- U% B; I6 _* 亲近精进清静的善友, 使自己和蔼可亲, 行为端正, 而法喜充满的人,就能灭尽诸苦 (不再轮回)。 (偈376)
( v& k* ~0 D! B* N
4 c6 @6 a6 g- |$ C* @# D8 g1 U- ?5 Y从前有一位女士非常富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