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行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和爱,对人和气、对人有爱心,这就是德,就会有人来,人愈来愈多。就像孟尝君底下有三千食客,各有各的长处,当然也各有各的短处,孟尝君就用他们的长处,短处都能包容,所以有这么多人帮他,他能成就事业。有德就会有人,有人就有土,自然土地资源都会聚积,钱财都会来,你资源充足了,你可以干出大事业,这就是人的福报。所以能不能成就大事,看你有多少福,不是看你有多少才智。+ {( G. |6 j( u0 w. J* f
1 A! c# ?9 `; o) g2 S$ a/ R- P
  底下又说,『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爱能生养万物,所以爱是「生生之本」,就是生养万物之根本。天有好生之德,天的德就是爱,这个爱是大爱,爱万物,施予万物阳光雨露、平等爱心,所以能够生养万物。我们自己要是也有这样的爱心,你一定是能够有很多的人聚集到你身旁。如果你成家、结婚、生子,你一定有很多儿女,所谓子孙满堂,你有爱心,这是你的厚德;如果你做老师,你一定有很多学生,所谓桃李满天下;如果你是个老板,经营事业,你一定有很多员工,大企业,这都是德自然感召。「忍」,这个忍就是指残忍,不是忍耐的那个忍,这个忍是反面词,贬义的,残忍、狠心、见死都不救,这就是忍,是不育之根本。一个人心地残忍,他不可能有儿女,即使有儿女都会夭折,因果不饶人。了凡是知识分子,所以他『矜惜名节』,很爱惜自己的名节,所谓很矜持。我们前面有说到,那个矜持和诚敬表面上有时看不出来,但实际上不同。矜持是造作,它不是从天性爱心中生出来的,它是从自私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很造作,见到人需要帮忙他也不肯伸出援手。爱惜自己的名节太过分了就『常不能舍己救人』。有时候救别人,你也得把自己的名节都放下,所谓代人受过,人家的过错你要拉到自己身上,可能你这么一个举动救了他一命,或者是救了他的名誉,你这是舍己救人,而对方可能表面上不好说什么,但是内心对你是感恩戴德,而且将来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5 {. m  `4 Z  Y9 Q

) R& E# x3 N$ o) @* x- S  过去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君,他有一次招待群臣来喝酒,让大家畅怀痛饮,很高兴。结果有一个武将喝醉了,就对国君的夫人,一个爱妃,有非礼的行为。当时这个爱妃就很生气,立即去报告,而且她把这个武将的帽子那条绳给拉断了,拿这个做证据,跟国君报告,让国君去惩罚他。结果国君并没有惩罚,而是跟大家讲,「今天晚上大家就得一直饮到喝醉为止,如果不能喝到把大家的帽子的绳都拉掉,不让大家走」。这么一说,大家就把帽子那个绳全部拉掉,然后就开怀畅饮。那个武将心里明白,国君是等于救他。如果他当时爱惜自己的妃子,而大怒要去惩治这个武将,那就等于是把自己的一个爱将给折了。他这么一个举动,对方是感恩戴德。所以有一次这国君领兵打仗,结果打败了,正在非常危急的时候,有一员武将就冲锋陷阵、非常勇猛,把这国君给救出来。这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武将就是当年国君给他下台的这位武将。所以能够这样的包容,就能够换得人心。除非是在大的原则上要坚持;有一些对自己有点小伤害的事情,我们尽量的通融,给人改过的机会。至于有伤害到名节的事情,也要尽量去救助别人,不要伸手就能做到的事而不去做,或者能够担当起来的你不能担当,让别人终身受辱,这就属于「矜惜名节」之过。所以古德常讲,罪尽量归己,功尽量推给别人,过归于己、功推给别人,这就属于培养福报、积累厚德。/ Q* A' M' F, M/ J
$ z" ~' r* l: W7 [3 U
  底下又说『多言耗气』,这是讲话很多,知识分子比较容易犯,尤其是读书读得多,又有点小聪明,又喜欢好为人师,这就很喜欢讲话,讲话就耗气。精气神是连在一起的,哪一个伤了,另外两个也跟着伤,所以古人教我们怎么养精气神?少欲养精,少言养气,少思养神。了凡先生喜欢讲话,耗气耗得多,而且他还喜欢喝酒。『烁精』这个「烁」是损伤,损伤了精神,再加上『好彻夜长坐』,这是损神。喜饮是多欲,有喝酒的欲望,伤精;多言,伤气;「好彻夜长坐」,这就是伤神,晚上不睡觉。我听到有人说,美名其曰早起早睡。早起是几点钟起?大概是能够七、八点钟起。早睡?大概是二、三点钟睡。早上起来、早上睡觉,这样的意思。晚上不睡觉,长夜坐在那里干什么?想东想西,打妄想,最伤神。『不知葆元毓神』,保自己的元气、养自己的神,「毓」就是和养育那个育字是相通的。所以当然会没有儿女,你精气神都耗散掉,身体就不行了,你自然就感召不了儿女。说了这几条,都是没有儿女的原因,吃什么补品都补不过来,因为你漏洞太多了,那个营养补充全给漏掉了;不如把漏掉的补上,自然你就能够改变你的状况。* g$ _0 N3 I9 G) u5 T/ x! p
/ |0 G. G; B9 i& N1 r
  这是讲到没有科第、不能生子的原因。从这两方面讲,其它就可以类推,『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了凡先生也真了不起,他能够发露忏悔,自己有过错不隐瞒,全都讲出来。过恶很多很多,数都数不清,能够忏悔就能够改过,能够改过就能够得福报、消业障。所以改造命运,首先第一个得忏悔改过自新;如果不肯改过、不肯忏悔,那些道理听了也是白听,没有效果,所以一定要真干。有过错不要怕讲出来、不要怕承认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你能够改过自新。所以知识分子,尤其是面子问题放不下、好面子,为了这个面子真的是受不少罪,所以谚语有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值几个钱?为了这个面子把自己的一生福报给断送了,划不来。了凡先生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被面子给耽误了,他能够发露忏悔、能坦诚的认错,这就能够改造命运。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了一段话,特别好,我把它做为我自己的座右铭,他说「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上天要降福给你的时候,他先会开你的智慧,没有给你福,他先要开你智慧;智慧没开,你福承受不了。那反之,天降给一个人惩罚之前,先夺其魄,把他魂魄给夺了,也就是他没有智慧,他懵了、胡涂,这就是他将要有恶报。
  ~% }' q0 W- J+ X9 R# X  }5 o6 X8 n. ]: R
  什么是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被夺魄?下面说「惭愧、奋发、改过,皆天开其慧者也;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者也」。跟大家慢慢解释,天要开我们的智慧是什么样子的?有三种相,第一惭愧,你能生惭愧心,这就是开智慧;没有惭愧心的人,这种人没有智慧,完全是被恶念、被傲慢、被自欺给缠缚住,就没有惭愧心。第二是奋发,惭愧之后他就要想着改过自新,就奋发起来、不甘堕落,这就是第二个开其慧的样子。第三是改过,真干、有过必改,绝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的过错。有这三条,惭愧、奋发、改过,这是天开你的智慧,你开了这个智慧,马上就会有福报。反过来,有四个方面看一个人的魂魄被天给夺走了,哪四方面?悠忽,这第一个,就是懈怠、懒散,不肯认真来改过自新,不肯努力的学习圣道,荒废时日,悠哉游哉的过日子,轻忽懈怠,这就是悠忽。第二个昏惰,人昏头昏脑、懒惰,什么都不想干,不能奋发,这就是第二个,整个就是堕在无明当中。第三是自欺,什么叫自欺?明知自己有过错,不肯改,这叫自欺,害了自己,没有害别人,害自己而已。第四是饰非,掩饰自己的过错,文过饰非,非就是过错,有过错不肯改,还要掩饰,「倘掩饰,增一辜」,过上又加过、罪上又加罪,当然他就会有灾殃。这四条是天夺其魄者也,第一悠忽,第二昏惰,第三自欺,第四饰非。了凡先生在这里给我们示现的是什么?惭愧、奋发、改过。所以智慧开了,福报就会来。下面:$ u+ @# x7 G  R% C  p
) `- Y" I( r+ V8 r: O1 K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5 t$ ~$ O; x# [2 Q2 l% {$ W" z
; u, `5 c+ v6 w  [, u5 c2 c* A) R
  这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我们先看前半部。云谷禅师在这里就给他教诲了,看到这个人可以教,因为他肯忏悔,他愿意改过,必然能够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不教他就对不起他。老师观人,看学生可不可教,就是看学生肯不肯回头,肯不肯认错、忏悔、痛改前非,能不能够接受自己是一个这里讲的「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之人。夏莲居老居士讲,灼然见得自己满身不是处,便是功夫下手处,才是功夫能得力的起点。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还不错,自我感觉很良好,「我没什么过恶,我挺不错的,你看别人都比不上我」,这种人没办法了,悠忽、昏惰、自欺、饰非都占了。老师就不会教他,教他没用,教他会顶嘴、会对立,甚至会怨恨老师。所以了凡在这里忏悔这么真诚,感得云谷禅师真诚的把这些圣贤教诲和盘托出。『岂惟科第哉』,「岂惟」就是何止,何止是讲科第、功名这种福相。下面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这是讲富贵的人、大富人家,有千金之产,我们现在话讲亿万富翁,世间这样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意思是说,他有这样的德,才有这样的富贵;如果没有这样的德,即使有这种富贵,也不会很长久。这是前生余福,福很快享尽了,他就穷困潦倒,甚至家破人亡,很多这样的人。这种人就不是「千金人物」,所以享不起「千金之产」,没有厚德,福报太大就把他压死了。我们也看到不少,你看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都非常呵护。我听说有这么一家,父母是富翁,孩子满月的时候,给这个儿女召开一个很大型的宴会,请了很多的名流、歌手来给他开演唱会。一个月大的孩子他能享受什么?你把福报全给他折掉了,不如把这些钱布施出去,供养穷苦、支持教育、弘扬正法,给这个孩子修福,他才能成千金人物。所以父母要积德,儿女才会好。
8 _6 c0 ?( c: g" z4 U& F& p: Z3 @% f$ T4 g4 o
  『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这是富贵等级不同,每个人德行就有不一样,所以感得的福报也就不一样。一定是你有多高的德,就有多大的福,前世有多布施,这一生福报就大,布施就是你的德、你的爱心。应饿死的人,『定是饿死人物』,「饿死人物」是什么?刻薄人,福很薄,所以最后福很快享尽,就会饿死了。那不能说,我看某人是很刻薄的人,为什么他现在还有百金、千金之产?你不能看得太短浅,你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看他是什么结果。你知道吗?历史上皇帝都有饿死的,不乏其人。皇帝在位的时候会很风光,应有尽有,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全是他的,为什么最后被饿死?自己的几个儿子争权,他自己病得没人看,就会饿死。生前没积德,没有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只想着自己享受,把福都享完了,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只不过是根据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德,这种「材」就是你的材料、你的质地,质地就是讲你的德行,「而笃」,笃是讲很切实、很确凿的给你安排,绝对不会错。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你该有多少福,天就给你多少福,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这叫「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就是没有人为刻意,纤毫,一点意思都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全是你自作自受,跟老天爷没什么关系。你是修善积德,自然感得的就是福报;造恶的,自然感得的就是灾殃。这是讲到人福祸全在你自己来掌控,你的命运全靠你自己来创造。下面云谷禅师继续说:
2 |% X1 n+ P$ |- E; ^3 \! `1 y& {7 g0 @9 Q6 I0 o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7 T3 X8 v" k  s  T2 n5 f! u

$ l; M* @. `9 {5 N8 {: w" m  刚才是讲功名富贵因材而笃,全是靠你自己修积多少福,就会有多少福报。那『生子』也是如此,你有『百世之德』,就是你的德行能够影响到百世之后的子孙,你就会有百世的子孙来保你的家业。历史上谁能做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确确实实百世之德,所以他有百世的子孙保他这个孔家。你看现在孔家,孔老夫子的第八十几代孙都出世了。我记得有个这样的孙,第八十世的孙,在美国出世,还特别得到美国政府的照顾,享老祖宗的福。孔老夫子在每一个朝代都受到帝王的尊重,都有奉祀。这是因为孔老夫子的德太厚了,一生不为自己想,只为天下万民着想,自己生活非常的俭朴,到处奔波,推行圣贤之道,希望能够恢复周公之治,很可惜没有一个国君用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没有办法施展;如果他能够施展,那他创造的福就更大。他只是怀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有这种心,福就非常的大。福田靠心耕,你那个心就是福田,它能长福,你的心有多大、多真诚,福就会有多厚。这是讲百世之德的人。『有十世之德』的人就会『有十世子孙保之』,这是祖上有德,他的家业长久。一般我们听古谚语讲「富不过三代」,为什么?祖宗积的福不够厚。第一代辛辛苦苦创业,勤俭努力。第二代还能够跟着第一代创业走过来,所以也知道父母的辛苦,虽然自己没有那么辛苦,但是他能看到,所以他也懂得珍惜,还能够保这个家业。到第三代不行了,祖辈的创业艰难完全不知道,生下来就享福,享福就不珍惜,慢慢就养成了奢侈的恶习,最后把家给败了,所以富不过三代。能够有十世的子孙都能够昌盛,这个德就很厚了,而且家教要非常严谨,子孙绝对不能够溺爱、不能娇惯。
! v0 F. Z6 S  w0 ]  I: |! u$ J1 [5 d
  像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的怎么教养儿女,欣猒居士把这些教诲会集成一册,叫《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小册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指南。子孙从小要有严格的家规来管制,家规愈严,孩子愈象样,不要怕严格,愈严格对他愈好,古语有所谓「棒头出孝子」,孝子是怎么出来的?打出来的、骂出来的。「筷头出逆子」,老拿筷子给他夹菜,夹到最后变成个忤逆之子,他不会给你夹菜,他认为你夹菜给他是理所当然的,长大之后你给他钱是理所当然,他不懂得回报,只懂得索取,出个逆子。所以子孙的教育非常重要。你看满清入关之后,清朝的皇帝家规非常的严格,尤其是前面几代皇帝,他们知道,如果子孙不好好教,不认真的管教,这个政权就会被颠覆。清朝也有十世的子孙保之,一个朝代。『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这都是跟他的德有关的,所以真正要对子孙好,不是给他积财,要给他积德。积德给子孙,子孙能长久;积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花得上。要想到,如果子孙有福,你不用给钱给他,他自己就会有钱;子孙要是没福,你给他钱他也会败掉,何必要给钱?不如拿这钱多给他做好事,给他积点阴德。『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这是像了凡先生这样的一个情况,没有儿女,「斩焉无后」,后代给斩掉了,为什么?「德至薄也」,德太薄了,所以就无后。这是云谷禅师直指人心的教诲,看到了凡先生那么真诚,这样发露忏悔,就不跟他讲客气话了。这听起来一般人也很难接受,冲着我来讲的,德至薄也。所以老师能够直指人心的来教导你,这是你的福报,你能够接受,你就能够改造命运,而且不仅能够得福报,还能得智慧,还能够转凡成圣。下面说:. r1 Y9 o. w( d

$ y- R& l. t9 c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登科第。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骨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 r6 |0 x4 B+ c, a9 `% f0 ]$ m2 r  T% R- e8 D
  这些开示都非常好。云谷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所以讲的话真是句句到位,听起来人都觉得如醍醐灌顶。他说,「你今天既然知道你的过错(『非』就是过错),能够忏悔了」。忏悔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不是老说,老说自己有什么过错,不叫忏悔,说一次就行,老说老说,变成嘴上功夫了,不仅没忏悔,反而是造罪业,为什么?自欺欺人,还欺骗佛菩萨,你没有真改,你改过才是忏悔。所以要『将向来不登科第,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向来」是过去,你有生以来到今天,就是刚才你讲的那些过失,你不能够登科第,你没有办法考得功名,你又不能够有儿女,这些薄福之相,尽情的改刷,「尽情」就是尽心尽力去改过自新,洗刷你的心、洗刷你的言行,身口意都洗刷干净。『务要积德』,这个「务」字是一定,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包荒』,「包」是包容,「荒」是荒秽,就是那些肮脏的人事物。人的缺点、毛病你要能包容,事情的不圆满你也要包容,物品的不如意你也要包容,这叫包荒。肚量要宽大,不要计较,太多的计较就没有福报。所以一个人,你看孩子如果他挑食,挑东西、挑三拣四,一看这个孩子将来没福报,老人家以前都对我们这么讲;不挑食的,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一天到晚都很欢喜,这种人福报大。老人家就会看,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身,从小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看出他一生有多少福报。不挑挑拣拣、不计较,这人福报大。所以孩子为什么从小不能惯他?就是因为不能损他的福。
+ T; A6 l# G1 u$ T) ]7 |
+ w6 Y8 F' }% X. |  『务要和爱』,一定要和,一团和气,一定要有爱心。跟任何人都不能对立,都应该关怀、帮助、照顾,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一样的去爱别人,甚至如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你看《圣经》里面有讲,爱人如己,这就是福报的源泉。『务要惜精神』,一定要珍惜、爱惜自己的精神,不要再彻夜长坐了,不要再多言耗气、喜饮烁精,损伤你的精神体力,特别是不要老是打妄想,不要老在那忧虑、筹划、预期,想很多,这些全是妄想,没有用,浪费精神。多读圣贤书多好,多听听光盘多好,听圣贤教诲的光盘,多念念阿弥陀佛多好,爱惜精神。这就能够帮助你积福,你想得功名富贵,想生育儿女,都能得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的你死了,过去的你很多毛病、很多过恶,种种过恶就如同昨天死了一样,今天我要重新做人,这就彻底忏悔。忏悔不是老想着我自己过去做了什么恶业,心里老在那纠结、后悔,甚至常常自责,不肯宽恕自己,还要自己惩罚自己,活得很痛苦,这不叫忏悔,哪怕是做了天大的罪业,也不需要这样。知道自己过错,以后不要再犯,就是忏悔。就像昨天的我已经死了,我重新出生、重新来人间,我要怎么过日子?过去那些过恶不仅身不再犯,口也不说,连意也不想,身口意都不再接触恶业,远离恶业、还归清净,这叫真忏悔。所以忏悔偈里面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了,妄念打掉,罪也没了。把罪给忘了,以后不再犯就行了。「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本空,全是你妄念出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妄念就有造作,有造作就会犯恶业,你现在根本上把妄念给断掉,那以后不会再犯恶业,心也死了,这个心是妄心,妄心死了,罪也空了,你回归纯善纯净的本性,这是彻底忏悔罪业。
6 {' ]  n8 A( ^1 B8 S4 j2 y. Y/ M0 R% d% E# \* |2 y
  有一生造恶,最后临终悔悟,能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都能够带业往生。这个带业是带过去的业,过去造作当然会有恶业,但是它不会起现行,它对你不起作用,这叫带业往生,临终十念都能往生佛国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有什么罪业忏不了?只要你肯忏就能忏得了。这里讲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死了你还想它干什么?甚至你在临终的时候,应该讲从前种种譬如刚才死,刚才已经死了。『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现在出生的是完美的佛,你念阿弥陀佛就回归到佛性,你就成佛了。净土法门叫至圆至顿,至圆满顿超,从十恶不赦的凡夫能顿超到成佛,就是看你能不能够放得下、撇得开,不要被罪业所缠,现在就把它忘记、把它丢掉,从内心、记忆里面洗刷掉,从今以后一心做个好人,一心念阿弥陀佛。『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就是你得到重生了,这个「义理」就是合乎道义、伦理,意思就是说纯善的行为,佛法里讲符合自性性德的行为。过去违背性德,造了很多恶,现在一心悔过自新,完全按义理来生活,完全随顺性德生活,这叫「义理再生之身」,你做了个新人。基督教里讲做义人,以前是不义,现在是做义人。义理再生之身,意思是说复活了,过去的那个我死了,现在我复活了,我得到重生。. _7 M2 q3 j2 \
0 `: X2 a7 J4 W
  下面说:『夫骨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夫」是语气助词,「骨肉之身」,我们现在身体是骨肉构成的,它「尚然有数」,它有命数。人有寿命,你这身体到了八十、九十,可能寿数就到了,它有个数能够算出来。「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这个义理之身就是我们再得的一个生命,我们今后完全按照义理而行,遵守道义、遵守伦理、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得到义理之身。换句话说,这个命运已经改了,原来那个身的命运现在已经不能束缚你,因为你的身已经改成义理之身了。意思说你所有的行为都能改,还是你这副骨肉之身,但是就可以叫义理之身了。岂不能格天,格是感格,感格上天、感动上天,令上天降福给你。下面说:
) f# ^# ~- j" K9 T: H* ]3 v6 s* w3 N4 w3 H! ]2 B6 J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3 l. C& v: e9 B* Q& Y5 \5 u
) p% X0 T1 \. V# D. l, d+ o  这个字原文是「不可活」,它改了,改也可以,那个意思没有错。『太甲』是《尚书》里头的一篇讲到的,《尚书》是记录上古时代(夏、商、周三代)的这些历史,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最早的史书。太甲就是商王商汤的孙子,我们知道汤王是一位圣君,当年伊尹来辅佐他,伊尹是一位贤臣,辅佐汤王得到天下。后来到了太甲的时候,就是汤王的孙子,结果伊尹辅政。太甲因为没有创业,没有经过创业艰难,自然他就会比较喜欢享受,他就不能够像自己祖父那样去励精图治,吃喝玩乐去了,所以他当了天子就不能坚守他祖父遗留下来的家风。伊尹当时就当机立断,把太甲放逐了,把他关起来,流放、关起来,不让他继续统理国政。伊尹自己等于是代理太甲来统理天下,但是伊尹并没有想要谋夺天下,只是让太甲能够悔过自新。三年之后,太甲终于忏悔,于是伊尹又把太甲接回来,还是让他当天子,自己重新做他的辅臣。这也是一位很贤德的大臣,他没有任何私心,就是为了帮助天子。「太甲曰」这段话是他自己悔悟之后说出来的,他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作之孽,也就是天降下的祸,本来要遭殃的,还可以避开,还可以改变。因为灾殃都是人恶念感召的,把恶念、恶行给改了,天就不会降祸殃。就像去年二O一二,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灾难年,可能在冬至那一天会有毁灭性的大灾难,所以大家都在那祈祷、念佛,认真修行改过,平安度过,没事。天作孽,犹可违,明明马雅人预言这是世界末日,都能改造。可是自作孽就不可活了,这里讲『不可逭』,「逭」就是逃避的意思,自己要是作孽,你没办法了,你就逃避不了灾殃、天罚。. B7 {4 v" @/ B4 p
; u$ c& _5 }6 K* m! v
  有的人在那说,这二O一二灾难已经过了,其实根本没灾难,都是骗人的,咱们继续造恶,继续为所欲为、吃喝嫖赌,没关系,根本不用怕因果,那都是假的。这叫自作孽,那对不起了,真的有一天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后悔莫及。所以太甲在这里是讲出他觉悟之后的话,自己不能造孽了,自己不造孽,即使原来可能命运不好,也能够改。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有祸能转成福报;可是换句话,命好心不好,福变成祸殃了。这是云谷禅师这些开示,比较长,还没有讲完,下一次我们再跟大家一起来学习。7 b4 c& J2 }& I4 ^. e( t! J

6 o* Z- y# S( {1 z* s" ?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H: z2 i2 [, {. \# f: G- b9 {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3
6 u. R+ M" p3 S. s9 X* H; U: W) x( M% c* S/ \5 _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三十九页倒数第二行,从第三个字开始看起。! c, w/ t5 ~$ X/ Y; v1 V* c
1 f7 |2 B) ~9 @2 [6 {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z8 f9 i' i4 y& T4 U( V4 I6 m
" x7 W$ f4 ]  u) A+ t- o; M& {% r  u
  这一段仍然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从这里可以看到云谷禅师真的是贯通儒释道,是一位大通家。他对了凡先生不讲佛法,而专用儒家的道理跟他讲,他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因为了凡是学儒的,他是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些《书经》、《诗经》上的话他听起来很熟悉。前面讲《书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是引用《书经》上讲的,天命即使是不好,仍然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如果自己作恶,必定感得恶报,那是逃避不了的,这个逭就是逃避。这里又引《诗经.大雅.文王》,说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就是常,经常的常,所以永言就是常言,我们一般讲「常言道」,这是属于真理,所以永恒不变的。配命这个命就是天命,所谓配天命而行,这里是讲文王,他配天命而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说他一举一动都符合上天的常道,也就是佛家讲的符合自性性德。这样的话他必定能够感得福报,自求多福,福靠自己求,怎么求?断恶修善就是求福之道。你看我们新年快到了,一般世间人都会祝福新年,所谓如意吉祥,能够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这个是口头上的祝福,能不能够落实?要知道福报是果,得修因才可以。所以我们师父上人给人新年的祝福,他是按因果来讲,他祝福人「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把因果就讲得很清楚。你想岁岁平安,那就诸恶不作,凡是恶都得把它断掉,你就得平安,你还作恶,你怎么能得平安?众善奉行,自然年年如意,你福报就愈来愈大,所以自求多福。
0 E! i% Z2 {0 t& ^  h3 Y  L" M$ @2 n
  可见得儒家《书经》、《诗经》这些经典完全也是讲因果的道理。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根本皆在因果;如果离开了因果,圣贤就很难教化众生,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衰落了两百年,到现在人们都对伦理道德弃之如敝履,所以才会感召这么多的天灾人祸。我们希望挽救世道人心,正如印光大师说的,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讲因果报应,讲伦理道德都不管用了。现在人就不讲伦理道德,他不信,他觉得这个没用,讲伦理道德吃亏。人家不讲道德,你讲道德,那你就吃亏了。但是讲因果他就能够生起畏惧。你遵守伦理道德就有善报,你不遵守伦理道德就会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个道理跟他讲清楚了,他就能够回头。所以因果这味药比伦理道德药效要好,可以说对现代人这个重病管用。云谷禅师这里就对了凡先生说,『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这就是他所谓命运不好,没有功名富贵,甚至没有儿女,『此天作之孽』,这是天给你的恶报。但是前面也说过,「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很公平,他不会有意去亏待人,也不会有意去给某人加福,完全是按他自己造作的善恶给他报应。所谓天作之孽完全是以你自己造作的善恶感召的,或者是前生、或者是今生。前生造的,这一生就会有很多毛病习气,所以是连带的;这一生的毛病习气,这是前面上一次我们学到的,了凡先生自己忏悔了,为什么没有科第、为什么不能够有儿女,他自己已经反省出来了,全是因为自己有不善,所以要改是可以能够改变命运的,『犹可得而违』,这个违就是改变。
$ w8 C/ M6 |# \' A, \5 n% M7 ^1 p, h3 u- i
  『汝今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你自己为自己造福,怎么造?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个力就是奋力。要知道行善在这个社会里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你要成就善事,必须发起真诚心,而且奋力而为,勇猛精进、不退缩、不避难,踏踏实实做下去,才可能把善事做得圆满;如果心不真、力不及,不肯努力,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障碍就退心,就不能叫力行善事,也就是不能够使善事圆满了,所以这个力字是关键点。多积阴德,这个阴德的阴字也是一个关键点,德有阳德、有阴德,阳德是做了好事,名声出去了,大家都知道、都赞叹你,结果果报马上就现了,别人的赞叹也是你的福报,你就享受了,所以后头就没有果报了。甚至,如果是别人赞叹你赞叹得太过了,你享了虚名,名不符实,还可能将来会有灾祸。所以我们不要求阳德,做了好事不求人知道、不求人赞叹,甚至人家不理解、误会了,还毁谤我、讥笑我,我甘心承受,不怕受委屈,这个阴德才积得多。阴德是别人不知道,甚至别人还误会你,你所积的这个阴德将来享受不尽,过去的罪业因为人家对你误会,委屈你、讥毁你,你这个罪业就报掉了。' i" Z. L1 P! R4 [8 B

7 n! p4 X9 u8 D  我今天得到师父上人这份墨宝,感觉到对我很大鼓励,这是师父老人家恭书觉仁老和尚的语句,「现在受委屈,消灭三途苦。忍辱得解脱,速成无上觉」,这是老人家过去写的,正好用它来诠释积阴德。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你要真正为众生做好事,众生未必理解,而如果你做好事的时候,冒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可能就会毁谤,甚至障碍,让你受尽屈辱,好事。现在受委屈,消灭三途苦,把过去所犯的罪业都消了,以后不用堕三途,三途的苦,你看受点委屈就报掉了,多好。感恩别人,人家造三途业,让你消三途苦,你看这上哪找,你还能够去怨恨别人吗?感恩都来不急。忍辱得解脱,忍辱,你心里就没有烦恼,当下就解脱,所以能忍自安,不仅得解脱,还得福报。人家来障碍你、毁辱你,把你的罪业消了,好像现在暂时受了一些障碍,实际上你从长远来看,那个是好事,帮你提升,你做好事做不成,可能后头能成更大的好事。像我们师父上人一生也是受尽了委屈、受尽了屈辱,每一次到大的转折点上,师父都是向上提升,速成无上觉,无上觉就是成佛。成佛必须得修忍辱行,就像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作忍辱仙人,受歌利王割截身体,快速的成佛,他本来成佛排在弥勒菩萨之后,属于贤劫第五尊佛,现在提前了,他提到第四位,弥勒菩萨变成第五位,速度加快了,为什么?因为他能修忍辱、修苦行。所以对一切障缘、逆缘,我们都心存感恩,绝不对立、绝不抱怨,业障尽消,这积累的阴德才大。所以此自己所作之福,自己修这个福报,别人帮不了你,都是自己作自己受。『安得而不受享乎?』你一定能够享受得到。下面说:1 F) i1 q8 q( n* A' Y

/ b1 M# Z: I" D2 C9 u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信得及否。】
0 p1 ~4 `0 D2 |- j- {5 i1 [! k* z/ D" c! j% Y: n  p
  云谷禅师这些开示极其精辟,句句都是格言,所以这一段真的我们要把它背起来,终身来奉行。这里讲『易为君子谋』,易是《易经》,儒家十三经之一,整个儒家的这些教诲都是《易经》展开的,所以《易》可以说是儒之根本,它是个源头。《易经》里贯穿的什么道理?不外乎是因果。学《易》,这里讲能够『趋吉避凶』,所以《易经》为君子而谋划,换句话说,君子学《易》就知道怎么趋吉避凶,趋就是向着吉去走,所以能够得到吉祥、规避凶险。后世学《易》为了算命算卦,也想趋吉避凶,但是学偏了。譬如说看风水的,觉得这风水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改风水;觉得自己名字不好,改个名字;甚至觉得自己面相不好,去整容,做整容手术,把鼻子架高点,眼皮割开,变成双眼皮。能改吗,这能趋吉避凶吗?这就变成迷信了。真正趋吉避凶之道是从自己心行上改,就是《感应篇》这头两句话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你想趋吉避凶,那就要自己断恶修善。而学《易》是帮助你认识自己有什么恶,如果有恶、有过错、有毛病,马上要改,这就能避凶;看看有哪些善我还没有去修,赶紧去修,这就趋吉了,命运就随着你修正你的言行、你的心地改了,愈改愈好。所以《易经》这个易字有改变的意思,不断的在改,它不是个定数。底下说『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如果说天命是恒常不变的,这叫宿命论,人一出生,八字能算出来,是不是一成不变?不是的。如果说一成不变,你就拼命去造恶,最后这个命运就会变得很不好。$ v( _2 W: T  N3 ~# W+ J- Y
/ a( t6 ]) Z- H* D( S' f
  了凡在这里给我们说的这个立命之学,正是讲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易经》实际上也是讲趋吉避凶,正是讲到天命无常,不是长久不变的,如果说长久不变,那吉怎么能趋,凶怎么能避?这个话就是废话了。所以圣贤之道不是宿命论,完全是可以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控自己的命运。《易经》『开章第一义』,开宗明义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句出自于孔子之笔,孔子批注《易经》,开头就说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贯穿着《易经》全部,就是讲因果。这里积善之家,一家人积善,积善的人自己当然会有福报,而家的后代儿孙也会有余庆,庆就是福报,意思是余福,享祖宗的余福。讲到余字就很有意思了,不是说修善的人本人没有福,事实上他自己有福,他这个福是本福,他自己享,除了本福以外还有余福,子孙享。他本福什么时候享?如果说人只有一世,那讲本福、余福就没有什么意思。人不止一世,人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不断的轮回。所以修善的人,他的本福将来在人天善道享,而他现世的子孙享他的余福,这个说法就能说得通。实际上这家的子孙有福,也不是说他的祖上把福真的给了他,全是感召。因为这家祖上修的福大,所以感得来的这些子孙也是福报大的人,福报小的进不到这个家门,必定是同类福报的人才感召到一起来。
8 p5 B4 Z( f' D" ]) `: q1 C  ^6 |) W) W: N+ t" U! y  g0 j( M
  《易经》上也是这么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福报智慧都相当的,就走到一起来了,福报差距很大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将来儿孙有福,自己要多修福,你感召的就是有福的儿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反过来,造作不善的人、家,人有本殃,本殃是自己将来在三恶道里要受的祸、受的苦,那么他这个家里的儿孙将来也有余殃、余祸。一样的道理,也不是说他自己本人的祸殃加到儿孙上,而是他因为造作不善,所以感召得那些没有福报的儿孙、没有德行的儿孙,我们说败家子,都上他家里来了。这些感应的道理、因果报应,『汝信得及否?』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深信不疑?能够信就有福了,为什么?你就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肯断恶修善,所以信心很重要。《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也就是它能生道、生功德,长养善根,也就是能长养福报。我们自己问问,「我信得及否?」下面:
  `3 N* w. I% B1 |" D+ ?6 Y+ [- V6 D! x& c2 m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
0 u$ [* p! l8 K" r$ |4 {& b: R; j) \
  这就是了凡先生真信,信云谷大师的教诲,云谷大师的教诲完全是佛知佛见,是圣贤的道理、真理。能够听到这些道理、能够相信,这就是大善根,有福。遇到了就有福,又能相信,那更有福,相信了之后能依教奉行,那是福上加福。了凡先生『拜而受教』,接受了,拜是他礼拜,表恭敬、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他才肯去行道;如果他不能尊师重道,听了也是白听,没有那个恭敬心,什么都得不到,所以福德、智慧都要从恭敬心中来求。了凡先生听云谷大师一番教导,佩服、感恩,立刻礼拜、接受教诲,马上付诸行动,『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这就是觉悟的样子,能忏悔、能认错了,就能改过自新,这是改造命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6 ~: V' p: F9 d& `7 u
6 W- {0 m1 k- u# R' D1 r' g6 E& o  人谁没有过错,谁没造过罪业?肯定都有,只要你没成佛,就会有罪业,连普贤菩萨都忏悔自己的罪业,说自己无始劫来的罪业如果有形相、有体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么多,何况我们凡人?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就是忏悔业障,真诚的忏悔,把往日所造的罪过、毛病、习气在佛前尽情的发露,尽情是真诚,一丝毫都不留,毫无保留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之后要改过。忏悔是后不再造,如果你还造,那就不是忏悔,你在佛前发露叫欺骗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业。所以要真干,真干你这命运才能真改,你不是真的,你搞假的,只是坑害了自己而已。《楞严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心地上的念头不是真的、不诚,你就不会得到真实的果报,那叫自欺欺人。所以了凡先生可贵之处就是真诚、老实、听话、真干。过去没听过这个道理,那情有可原,现在把道理听明白了,还不肯忏悔,还不肯改过自新,那叫自暴自弃。所以了凡在这:" p$ S0 T8 P- C5 E/ J1 w8 a
  I( h* |% \3 o/ P
  【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4 M# @7 i3 Q- i- i5 k" e' a8 L5 g( t; L0 {1 b1 S8 R! }
  了凡先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都有读书人的习气,喜欢写文章,所以他发露忏悔之后写了个发愿文,『为疏一通』,这疏就是疏文。疏文给谁的?给祖宗的、给天地鬼神的,这叫疏,就是下对上的报告,写了这么一卷,把自己的过错尽情发露,然后发愿改过自新。『求登科』,登科就是中举人,因为他命中没有举人,只能够最高做到秀才贡生,贡生是秀才最高的,还没能够中举。他求先中举,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对得起祖宗。求,得拿出行动来,不是口头上求,所以他誓行善事三千条,在佛前发誓,就是发愿,做三千件善事。这个也不容易,每天做一件,十年才能做完,这个三千件要坚持下来也不是普通的事情。了凡先生很真诚,发愿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写到疏文里头来请天地祖宗做证明,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之恩德,这是个孝子。古人敬天地、敬祖宗,你看他第一个念头就想到『天地祖宗之德』,这德有根,不忘本;如果忘本,这德就没有根了,没有根他不可能有成就,而且那个德都是假的,不是实德。既然了凡先生发愿真干,云谷禅师也就认真的教导他。! P6 [& |& p6 r, n  g! W+ M% @

* i. \/ P" D+ T; ^! L! N3 L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3 n2 X/ W* \4 R4 s/ O

( U% i$ \2 l) G) ?1 j  所以老师要教学生,主要是看学生是不是肯真学,是不是老实、听话、真干,老实的人就没有二心、没有妄念、没有自己的意思,一定听话。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学生;如果自己意思很强、主见很强,老师也就不会教了,「你听你自己的就好,不用听我的了」。所以你看了凡先生听了云谷禅师教诲,能信其言,拜而受教,而且马上真干。这样的学生云谷禅师非常的欢喜,不认真教他就对不起他,你看对他是教得很仔细,手把手的教。云谷出功过格给他看,功过格就是《感应篇》做成表格的样子。在「无量寿经专修网」有个净土扎根班,有不少人报名参加,一起来共修,学《无量寿经》,用功过格、用《感应篇》来扎根,我们一起扎三年,这个功过格在网上可以下载。这是我以前在华严讲堂,就是庐江实际禅寺华严讲堂,我做出来给我们的学员用来扎根的,有《弟子规》功过格,有《十善业道》功过格,有《感应篇》功过格,两个单张,三个根全在里头。一个礼拜一个表格,从周一到周日,字虽然小一点,但是只要你读熟了就很容易,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给你打勾打叉。哪一条我今天犯了,打叉,做到了打勾。《感应篇》前面讲的是善,后一半部分讲的是恶,你自己认认真真的做,就是学了凡先生。这是云谷大师教他的,明清时代的修行人都用功过格修行。莲池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八祖,也是用功过格,他的功过格叫「自知录」。这样的大德都要用功过格,看起来好像一板一眼的,给初学者用,实际上你做起来真管用、真有效。
; S. M' _5 I4 I% K/ d0 a  N  A/ v  |' x! P9 d  ?8 a2 q
  过去师父上人让我在实际禅寺带华严班,我们有十几位同学,出家在家的都有,师父让我做教务,带着他们一起扎根,以后都发愿要学《华严经》的,叫华严班。那是二OO八年,我们在那里一年的学习,我们就用这个功过格天天干,真的感觉到进步很大,只要你是认真的;如果你不认真,那就没办法。只要是认真,一条一条对照反省,你进步会很快,如是做三年,天天干,你的根一定扎得很稳,念佛求往生决定有把握。我们这个《感应篇》的讲座每周一次,我们不着急,慢慢讲,重在落实。礼拜天我们播一次,礼拜一到礼拜六就给你做功过格,每天读《感应篇》、读三个根,《弟子规》功过格也有,一百一十三条,还有十善业十条,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做。你这样断恶修善,你回向任何事情都能够满愿,连求生净土这样的大事都能满你的愿。云谷禅师这里教导了凡用功过格来修,『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我们这个表格就很方便,大概他当时不是个表格,就是自己记录。用《感应篇》这样做也可以,就等于做日记一样,每天都读《感应篇》,然后反省我哪条没做好,我就写下来,最好旁边再把今天犯的那个事简单记录一下,行的善事也可以记录,看看今天,一、二、三……做了哪几条善事,跟《感应篇》哪些句子相应,跟《弟子规》哪个句子相应,自己写下来,这就更详细。云谷禅师教了凡那么做,逐日是每天都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善事你记数有多少件,如果是造了恶,那就抵消,譬如说你这一天做了十桩善事,但是干了五桩坏事,那就退掉五桩,剩下就是五条善事。
: k7 ]/ T8 b( h& P% s- ?
7 ^& `# K: e7 \8 Z/ F; Z* H  『且教持准提咒』,还教他念准提咒,这是密咒,准提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佛门里念准提咒念得很多,像一般在丛林寺院午餐结斋的时候都要念。念咒的功德很大,为什么功德大?因为念咒不容易起妄念,咒的那些字没有什么意思,就是发音,是鬼神的语言,多半是鬼神语言,鬼神能听明白,人听不懂。你就这么念,鬼神受益,自己不懂意思也就不要想什么意思了,就这么念,没有妄想,容易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就有效果、就能应验,这里说『以期必验』,期是希望,希望必定能够灵验。怎么灵验?念咒念到一个妄想都没有,清净心现前,这就灵验了。跟念佛一样,念佛也是念到清净心,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念佛就灵,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就能见佛、就能成佛。念准提咒道理是一样,云谷大师给他说怎么才叫灵验,底下说:! ~) n' u# K3 M6 K# I6 v  Z
- _, V) }' A5 Y. E
  【语余曰。】* R% ~: C/ {+ b+ D2 c; K  M3 x* B2 ~, o

% }+ _  s# d' p' ?, H9 W1 d+ V6 ]' e  『语』就是对他讲,这是去声,作动词。
% P( v& ^3 p/ A
" X) j: \, j. C: k/ y4 Z2 d  【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0 ~) x2 H. t/ X1 f7 b
) l- Q8 D  z- S. \% N8 v
  云谷禅师这里开示了凡先生说,『符箓家有云』,这个符箓就是道家画的符,可以驱邪、可以治病。画符要会画的才行,如果不会画,『不会书符,被鬼神笑』,很多符都是给鬼神看的,鬼神知道意思,甚至可能他就是通鬼神的。换句话说,鬼神附体,用你的手给你画出来的,这种都有。所以会书符的,就是会画符的,鬼神都会敬佩;不会画的,鬼神笑话。这里头有『秘传』,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只是不动念也』,画的时候念头不动,就这个秘传。所以『执笔书符』,把笔拿起来,先把万缘放下,念头全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挂,心地清净。『从此念头不动处』,现在心很清净,一个念头都不生,然后下一点,开始画,这一笔点下去,叫『混沌开基』。混沌是古时候传说宇宙还没有形成之前的那个状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就是混沌开基,开创天地了。这个意思是当你念头不动的时候,你已经回到了宇宙的本来,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佛家讲这就是自性。5 C8 O; P5 x$ K9 q

9 g2 I+ o9 Y4 y& f; V) x3 I( a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具足,一点不缺。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万法是宇宙出来了,混沌开基。怎么才能够回归自性?就是念头不动、大定,定久了,一点就通。所以下一点就通,通到自性去了,这就开悟了。那他画的符肯定就灵,自性圆满的功德都现出来了,所以会画符的也就是大修行人。没有到这样的境地,没有开悟、没有通到自性,你能够念头不动,暂时不动、暂时把妄念伏住,它也能灵。这时候『由此一笔挥成』,从点下去一直到把符画完,一挥而就,『更无思虑』,不能动念头,画的过程中你要一动念头,那就废掉了,这个符就不灵;从点下去到画完,始终就是保持着念头不动,这道符就很灵,这就是秘诀。云谷禅师用画符的例子来做模拟,说明『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祈天是向上天祈祷。基督教、伊斯兰教、其它宗教里面都讲祈祷,中国儒释道圣贤教化也重视祈祷,古时候祭天、祭祖都是祈祷,我们念佛、求佛感应也是祈祷。立命就是改造命运,这是相通的,你祈祷上天,你能改造命运,关键就是「无思无虑处感格」,无思无虑是没有念头,凡是念头都是妄念,全部放下,心寂然不动,这时候你的祈祷就能感格上天,真能有感应、真能改造命运,求什么得什么,因为这是从心性中求,心性具足万法。
) U3 ~+ z3 Y$ O9 }* f2 M/ z. ^6 J: T  l  E1 l. h- L! N
  心性,宗教里面讲这就是上帝、天主、真主,用的名词不一样,讲的是同一个,整个宇宙的本体。所以宗教徒祈祷,有的灵、有的不灵,问题出在哪?就是出在这里,他是不是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如果你真的一念不生,那就是真诚,从真诚心中祈祷非常灵验。往往我们求为什么不灵?就是因为有念头,这个念头往往是自私的念头。譬如说我求升官发财,这是带着私心来求。这种念头就是你祈祷的障碍,反而你不能感格;如果把这个念头抛掉,不想自己,我完全舍掉自我,由上天给我安排,宗教里面讲由上帝给我安排,我们学佛的由佛菩萨替我们安排,安排什么都好,自己无思无虑,没有思想、没有忧虑,什么都放下,得到的一定是最好的,可能比原来预料的还要好,这极有可能。所以了凡先生这里学到了真实的教诲,你看他跟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做什么功夫?就是无思无虑的功夫。了凡有这样的一个功底,云谷禅师一点化他就通了,他就能做到祈天立命,这个祈天立命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断恶修善,你用实际行动来祈天立命。下面云谷禅师继续开示:9 [  {* f; `2 d, A2 D

$ D' O1 E: U! H, k9 c2 Q! O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K; A# U6 h3 C: M7 u  n4 ]% Y) w
( ]8 F- j* J* v& J& v; ~, E
  云谷大师又引孟子之言,引的全是儒,但是讲的全是佛,是大通家,这点我们要学,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对儒者、学儒的就讲儒经,对佛门的人就讲佛经,对基督教的人就讲《圣经》,对穆斯林就讲《可兰经》,其实都是相通的,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有对立、有矛盾都是你自己不通。大师在这里说,『孟子论立命之学』,就说『夭寿不贰』,夭是夭折,早死就是夭折,寿是长寿,一个夭折、一个长寿,竟然是不二,是一不是二,没有差别。细细去分,『丰歉不贰』,丰是丰满,这个钱财、物品丰足,歉是亏欠、不足,这两个也不二,不二是没差别,你证得这个无差别的境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这是立命之学,它的要领就在这「不二」两个字。不二就是一心,就是无思无虑,无思无虑你就没有妄念,那叫一心,自然就不二,有二是有对立,为什么有对立?因为你有妄念、分别、执着,把一就变成二。现在回归到一心、不二,你就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穷的境界里头你不会怨天尤人,在富贵的境界里面你不会奢侈、骄慢,这就是平等。平等你就可以立贫富之命,你想在这个时候富贵,可以,你就修布施,自然就得富贵;你不想富贵,你想安于贫贱也可以,像颜回安贫乐道,这个也一样是立命,种种的示现都是为众生,自己没有了。『穷通不贰』,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穷就是不顺利,通就是很顺利、事事如意,穷是处处有障碍、困境很多。穷和通都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贵是讲通,他能升官,这是通,贱就是没有这样的机缘,贫贱。1 {# R* e8 I! {2 }, }9 b) C. q
+ s2 \# h$ k$ f# a4 s
  无论贵贱,你在里头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能立贵贱之命,做贵人你也能够行出贵人之道,就像孔子在《中庸》里讲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就是原本是什么样的,你就安住于那个状况,没问题,你一样能够行出圣贤之道,富贵也好、贫贱也好,都可以。『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立生死之命,这是最完全的,生死本来是一个天一个地,怎么说不二?当你回归到一心,不起念头,就没有生死,佛家讲「了生死」,了是明了,明了本无生死,生死就不二,所以这就立生死之命。立生死之命的人就是圣人,佛家讲这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了脱生死、出离六道。你看孟子讲的这个道理跟佛法完全相通。『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人生在世,最重大的事就是死生之事,最痛苦的莫过于死,但是每个人又不得不死,所以这个事情最重要,该怎么个死法,死了上哪儿?觉悟的人得考虑这个问题,迷惑颠倒的人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一天到晚醉生梦死,大限到来手忙脚乱、呼天喊地,痛苦不堪,死后到三途去了。所以生死大事要把它看得最重要,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是要了生死,念佛求生净土就是了生死。不仅出六道,还出了十法界,直证阿惟越致菩萨果位,一生补处成佛。讲到夭寿,那是对比最大的,就是一个死一个生的这个对比,连夭寿都是不二,那么一切顺逆的境界全包括在内了,该就是包括,那全是不二,一切顺逆皆是不二。怎么才能到这个境界?放下分别执着就行。放下分别执着,相似的不二;放下起心动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不二。下面说:
; e  A6 S- \. H1 n( z& z" N% {! u  Z! m. B" x6 z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H. k) a  E7 M
, [1 t1 Z; h! s' f- V6 L. [( O
  这个『至』就是至于,讲到修身的事,『修身以俟之』。儒家讲修身,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修身为根本,为什么以修身为根本?因为这一身跟家、国、天下也是一不是二,一体的,身是正报,家、国、天下是依报,身修好了,家、国、天下自然就正了。儒家讲的道理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依报随着正报转。真正修,只修身就行了,连去治国平天下的这个念头都不必有,你把身真修好了,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所以讲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这就是随缘、不攀缘,等待什么?等待国治天下平。『乃积德祈天之事』,积德就是讲修身,向上天祈祷,祈祷不是为自己,为了天下苍生得到幸福安乐。佛家心量更广大,为了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同生净土、同成佛道,不为自己,为了众生来修,这是发菩提心。包括我们求生净土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往往你可能往生不了,耽误了自己。你没发菩提心,就想自己了脱生死,不想去帮助众生,小乘心理。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批注里讲「二乘种不生」,二乘人,声闻、缘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只求自度,不求度人,这种人不能生西方。一定是发大菩提心,「我是为了帮助众生去的」,你就跟阿弥陀佛能感应上。然后你修,全是为了这个目标,儒家讲为治国平天下来修,为明明德于天下来修。明明德就是令天下人显明自己的明德,明德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第一个明字是显明,就是显发自己的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明明德,跟佛家讲的完全是相应的,为这个来修,然后等待有这么一天功德圆满。( F: r6 d+ W0 D2 m
9 J! D) l; i, L8 d3 @9 k6 ]
  所以说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身上有任何的过错、恶习都不能够留,都要对治、都要去除,得下狠功夫。你首先得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过恶、有什么毛病,这是第一步。像了凡先生一样,他得先发现自己的过恶,以前还没发现,悠哉游哉的度日,在云谷禅师这个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心定下来,被云谷禅师一点化,才知道自己身上这么多过恶。我们拿《感应篇》一对照也会发现很多过恶,就要对治、要去除这些过恶,这叫修,修理。修行,行为有过恶就把它修正,这叫修行。『曰俟』,这是等待,就是『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这个等待是一种随缘,而不是随便,它是积极的,是精进修行,但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一直修下去,毛病习气一直改下去,什么时候修成功,什么时候成佛、成圣人,什么时候能治国平天下,这些都不想,想这些都是妄念。你看这里讲有一毫的觊觎,觊觎就是非分的想法、希望。什么叫非分的希望?现在还没来,你在那想,都叫非分之想。你现在还没成佛,你就想「我什么时候成佛?」这叫非分之想;你现在还没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就想着「我什么时候往生?」你就是非分之想,这叫觊觎。你现在还没有认真去改过,就想着「我将来得什么福报?」那也叫觊觎。想这些都没用,反而污染了你的清净心。将迎是事还没来,你就不要想着去迎接、怎么应付,不必,明天还没到,现在想干什么?到了再说。现在最重要是老实改过、念佛,所以有一毫觊觎、一毫将迎,这些妄念都要斩绝它,斩是斩断,断是断绝,不能让它相续,不给它有落脚处,把它清除得干干净净,这些都是妄念。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6 g8 }  R. V+ N1 d- L
+ A# K1 P- L: I- A  只注重当下,我这个念头是不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净土的同修就是要观察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念佛,还是在想别的。怎么观察到?印光大师教我们的方法最好,口念心听,耳朵听自己念佛,用心听,当你听不到自己念佛的时候,你就是在打妄想。你能听得到当下这句佛号,很分明、很清楚,你就没有打妄想,你这个时候就叫修身以俟之,等什么?等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会不会来?肯定会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看必定两个字多肯定,一点含糊都没有。既然必定见佛,你着什么急?你就耐心等下去,老实念下去。有一段时间我父亲身体有病,他念佛就念得很着急,老是在问,「阿弥陀佛怎么还不来?」自己念得也是很用功,盼着阿弥陀佛来,就是不来,心里很着急,着急就障碍念佛了,着急是个妄念,就不是修身以俟之。所以我就劝他,「你不要着急,老实念就好,阿弥陀佛肯定来,什么时候来?你临命终时候来」。这在《阿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了,「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你看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来了,与诸圣众,跟极乐世界诸大菩萨都来了,你能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你要问我什么时候临命终?这你不用管,修身以俟之,等吧,肯定有那么一天你会临命终,你肯定能等到,至于说哪一天你就不用管,要管的就是你现在好好念佛、好好放下,求生净土。所以你看,这些修行的方法完全相通,就是老实,你还想东想西、求速,这叫自欺,这就不老实,老实念佛才能够见佛。6 R3 b6 Z8 ]" F- h! i
! P! o3 M# a( \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到了这个境界,你真老实了,心里真的妄念不生,直到先天之境。这先天就是宇宙的本来境界,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经常讲本来面目,那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你能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到此就是『实学』了,这个实学是真实的学问,见性了,你能成圣人、成佛、成菩萨。你这个命运改造就太殊胜了,原来是凡夫的命运,现在转成佛菩萨命运,不是业力做主宰,是你的愿力在做主宰,转业力身为愿力身,你就叫乘愿再来,从道理上讲就是一念之间,你就乘愿再来。你觉悟了,不再打妄想,只想阿弥陀佛,早日见佛度众生,心里就是一句佛号,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实学。你肯修吗,你肯真干吗?你要真干,你就真能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5: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能成佛。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文殊般若经》上讲,念一佛功德与十方诸佛功德无二,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念一句,这个功德已经跟十方诸佛功德无二无别,换句话说,你念这句佛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你才会得十方诸佛功德,念佛时就是成佛时。但是这个念佛是排除所有妄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就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当下就是,圆圆满满,你肯不肯干,能不能直下承当?念佛念到这个地位就是念佛三昧。云谷禅师又说:
7 y! R* [7 ^- S) }; }! H
, f  o2 H! q; I. P3 ?9 d9 T& K+ Z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 V8 {7 S1 ~" J7 }! ~2 i/ Q! u
& m  [+ K& q0 g4 l  这个开示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对我们念佛人。这里云谷禅师教了凡是持准提咒,我们持名念佛完全是一样的道理。『汝未能无心』,这是对了凡先生讲,「你还没有到达无心的境界」,无心就是没有妄念,一念不生就叫无心。「你还不行,你还有很多妄念。虽然你的妄念比一般人少,因为你信命,所以你的妄念少很多,但是还没有到无心。你细细一观察,念头还是很多」。云谷禅师怎么知道他念头多?因为他有疑,疑没有断。所以他即使跟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云谷笑他,「我以为你是豪杰,现在看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就生起疑了,念头马上就起来,他不能到无心,贪瞋痴慢疑他没断,他只是暂时伏住,能伏住三天三夜,但是一搅合它又起来了,云谷禅师一考验他,他就动心了,疑心就起来了。所以他就问题很多,就开始问,云谷禅师给他回答,帮助他断疑生信,断他的妄想,他疑不断,那妄想就不能断。所以我们学佛,这听经闻法就很重要,不要以为我现在功夫很不错,你看我念佛念得都没妄念了,那未必是没有妄念,就像了凡先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也不能叫断妄想,暂时伏住而已,他贪瞋痴慢疑没有现出来,遇到境界它就会现出来。学习经教帮助你根除,这个重要,根除是转烦恼为菩提,听经闻法觉悟了,就转烦恼,那才能真正到无心。云谷禅师教他持准提咒,用持咒的方法来断烦恼,这也是一种方法,密宗用这个方法。显教就用读经,读经该怎么读?也是一样,读的时候专注的读,不要去想,不用去想经里什么意思,读得清清楚楚,不要读错,这就是修定。念佛也是一样,专注在佛号上,排除所有的妄念。1 Z( d, ^8 h0 O

; v8 x6 s" M( K* z/ K  这里教他持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初学的人一般都要记数,记数是一种善巧方便,帮助你专注,你能够用功。无记无数,如果是老修,这个方法好;初学的人很容易就变成轻忽懈怠,就不认真了。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也要记数,用最简单的记数法,十念,从一数到十就行了,不用记很多,每一次就是从一数到十,念完了再从一数到十。我感觉用三三四的节奏念这十念法最容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又是三,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句,总共十句,很有节奏感,一点不会乱。这也是无记无数,记而无记、无记而记,你不用刻意的去数,自然就知道是十句,然后十句十句这么念,循环的念,不令间断。『持得纯熟』,这句佛号一直念,念得熟了,那个妄想自然就不起来,只有佛号,这句佛号听得很清楚,一点不含糊、不乱。『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这个就是功夫成片的境界,不用刻意的去持名,这个佛号就不间断。其实这个境界并不难达到,每个人都可以,只要你真用功,三个月到半年你一定能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干。从早到晚只要想起来就念佛,这十句佛号就是这么念,忘掉了没关系,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念,让念的数量愈来愈多,忘掉的时间愈来愈少。只要你念得愈熟,你持名的这个时段就会愈长,长到最后念习惯了,这嘴皮子就老动,可以不出声,金刚持,甚至嘴皮子都不动,那个佛号老是听得到,连晚上睡觉那佛号都不间断,你睡你的,那佛号还是照念,睡梦中醒来之后那佛号还是这么接着,完全能做得到。
% b; T; h; j2 ]" ~& x
) k2 F7 T- @( r  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个不持是不刻意去持,仍然在持,持名念佛到这里就是功夫成片,也叫念佛三昧;如果念准提咒,就念得到准提三昧;你要是读经,读经就比较难,譬如读《阿弥陀经》,你得背《阿弥陀经》,要背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也是可以叫三昧;如果读《华严经》,华严三昧;读《法华经》,法华三昧。但是相对来讲,这是古德讲的,读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这是难易程度上讲,你读经能读到念头不动不容易,它长;持咒短,短就容易;念佛最短,只有四个字,四个字里头一般来讲不会有妄念,十句佛号里面也很少有妄念。你就从这里开始,先十句没有妄念,紧接着再十句也没有妄念,看你能拉多长,最后能够接到百句、千句、万句都没有妄念,接近得三昧了;再用功努力下去,你也不用刻意,就让它自然的念,到最后你二十四小时就连成片,念佛三昧得到了;再继续努力念下去,这时候功夫就很容易用,你一点不难了,因为它已经形成习惯,只是早晚问题,你就这么一直念下去,就得事一心不乱,相当于证得阿罗汉果,六种神通现前;然后再这么念下去,还是不间断的念,一直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就成佛了。念佛成佛,净土法门就是这么殊胜,方便、简易、直捷,贵在真干。所以『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这个灵验就是你求什么得什么,自性的德能都现前了,这时候就是念佛三昧,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这成佛都能得,其它的叫鸡毛蒜皮。下面继续看,上面讲到的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教诲,这些教诲非常的精彩,真的是殊胜稀有,我们要像了凡先生现场聆听云谷大师教诲那样,拜而受教。了凡先生这里讲:
7 w0 k/ V' G" Q. B9 K( `2 Y' T; }. j$ _9 m8 \. O7 k* ~) T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J5 }" r# J/ Z8 N" J  \5 v
9 Y; l8 N9 g) w, e$ I4 b$ A9 L% n
  了凡先生原来的号是『学海』。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字是同学、朋友取的,送给你的。学海这个号是自己封的,这是自己的志向,他很希望博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2-28 09:31 , Processed in 0.0785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