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3: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有两个条件,就这么白白地送给你,不行。为什么?送给你保存,不如我保存比你好,我不愿意送人保存。& x/ R: k& X4 X- e
1 L6 V% u( Z8 \6 x# k. X8 F! b+ z% X
# q, `. A2 Y2 k" f3 t' m$ ?
+ v1 {* V- {2 O' c) j$ W) ?& I: K0 d
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发心讲这部经,我马上送给你,我能够割爱,你发心弘法,这我应当要供养的。第二个你发心印经,我供养你,虽然不讲,你印了流通,我供养你。所以我现在还有不少好版本的书,你们要发心我都可以供养你们,两个条件,一个发心讲经,一个发心印经布施,我可以供给你这个版本,我有非常好的版本。下课了。
! f1 M6 n7 @/ `$ P- x8 g1 Z1 E$ f, o; L) R t
% [2 P d1 I/ g2 A1 Y& I
5 }* n: u0 R. j
普贤行愿品讲记
( d6 ?( v( E, T- O$ \5 R4 j' ]& o
(第二十一卷)
, O4 m& f5 v. G$ ^+ ]* i9 w' j: u
6 V! G9 U* _' x) V! r: U4 q: B
8 V0 x+ V8 O" s5 B4 v# ]
净空法师讲述
: Y6 c& j3 x5 q5 f
' F0 u6 j. ^ V华藏图书馆! O1 E0 s: W$ o; k; N
! f4 R" a( s# {+ \) l
! ^+ z7 \% e3 d( Q
$ R1 B7 |0 u; m' g: A$ N; h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我们将经文念一遍。‘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度。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昨天呢?我们将注解也念了一大段,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个注子里面,我们看这个布施。在四十五页倒数第三行,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经上举的以生命布施,这是内财;以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这属于外财。这三种布施得三种福报,财布施是得财富,果报是财富,我们今天世间有许多拥有资财的人都是前生修财布施所得到的果报。
/ k9 `7 h; Y [; o) u" n4 Y1 X, C0 Z {! N4 P" U* v" \
. o3 t3 |: J6 I, W0 C K6 \% Q, I: `) S8 `' z# L5 X6 W
法布施是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我们也看到有许多,确实有非常高的智慧,智慧虽高,有的他没有财富,他的生活很艰苦,这一类就是前生当中他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有很多发大财的,大公司的老板、董事长,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发了大财,亿万的豪富,那他就是前生专修财布施,没修法布施;所以他没有聪明,没有念过什么书,福报大,底下办事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因为这些人有智慧没有福报,没有财富。
! B K: c& N3 ^( A0 S
, F, t4 S* l; m, h W% x ; q" Q5 Z0 @& t7 _9 A2 ?/ {4 T$ H
3 ~! s4 s3 E# z+ ^: ]那么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因此我们懂得因与果,实在说这三种布施都要修,这福报才算是圆满。底下这么长讲了一段因缘,这因缘是经里面所说的它引用最胜仙人的一段故事,来说明内财的布施难行能行,这个故事诸位自己去看,我们不耽误时间。
/ R/ b1 W& a. `) l; W+ D1 ?
' A4 q5 P1 } }6 v$ H. k % A. ], h% W8 s' G
9 z5 Z2 Q* Z7 P5 I
翻开四十六面倒数第三行,‘是故当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这几句话很重要,诸位把前面这段因缘读了之后,这几句话的意义你就明了了。在第二行讲观心的解释,这解释是两层解释,前面是因缘释,下面是观心释,‘谓观察此身’,这是用智慧去观照,‘若皮若骨,都无定实。’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既是因缘生法,它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体,正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当体即空。‘无我我所’,在五蕴法里面,觅我了不可得,既然我都没有了,那里有我所有呢?当然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我与我所,实在讲是一种虚妄的情执,绝对不是个真实的,可是世间人以为是真实的,这个可以说是根本的过失,就是在这个虚妄的执著。
& l! B( f7 M6 F1 y# ]* Q. v+ |6 e. _8 l4 x
2 v! @) I, h9 s) c2 }3 ~( T' ^6 x& X! v* [) U! R% ?1 z% z
‘虽见似有’,这个有是假有,佛经里也称为妙有,不是真的有。‘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佛经上有许多的比喻,金刚经上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明有没有这个相呢?有这个相。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真有,是幻有。‘既无自体,原同法界’,我们要追究它的确没有自体,一一法都没有自体,那么它体是什么呢?体就是一真法界,体就是真如本性,的确一切法同一个根源里面发生的,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同一个根源。‘如是一一推征,三谛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依而修之,即成三观。诠此义时,闻已生解,契圆理机,便是写经,经是诠表生解义故。如其不观不推,迷心取相,写亦奚益哉?’,写经又有什么利益呢!那么这个解释完全是从理上来观察,可以说是最为深入,真正能够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缘解释要透彻得太多了。
. b5 J9 L6 _. u) d9 k
- G$ N# t5 Y. m
) D( G+ k! n# g% y- {' M
0 E' y8 O) I% c* b4 V但是这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够达得到的,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佛经里面真正的意趣是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一段经文是讲写经,主要提的是写经,用生命布施写经,那么这就讲到发心的相状。在大智度论里头说,如果有人发愿,愿自己将来作佛要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人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可是发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样了,他的言行也就变了;我们晓得我们的言语、行为都是受心的指挥,所以心清净,我们的身口都清净,心是个佛菩萨的心,他的言语行为没有一样不像佛菩萨,会改变的。如果说心发了,言行还没有改变,那不是真发心,真正发心一定改变,他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行动里面,能看得出来。 G& u+ L9 O, `
/ K; ?# z: g3 t* p
& U7 E4 Q$ `# F
/ J) F4 V% m( C% a+ s大智度论里面给我们举了十个例子就是说明发菩提心之后,他的态度就不相同了,我们今天所谓是风度、仪表,他自自然然就起了变化;现在也所谓是气质不一样了,变了,不是凡夫的气质了,是佛菩萨的气质了,不相同了。那十种呢?第一种亲近善友,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识,都是身心清净、正知正见,他跟这些人往来。当然与这些善知识往来,常常受善知识的熏陶,气质那有不变的道理,一定会变的。第二,他知道供养诸佛,供养诸佛不必多说,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就是供养佛。5 B' i: o+ Y2 a) d4 z6 A
, p4 W3 F4 G& g8 \2 f) o* |5 `, j 1 v# u, w8 T. p% [
6 k( {& a* _! t2 J6 J
第三,修习善根,这在前面都说过了,三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进,他认真地修学。第四,他有非常殊胜的志向,他要求最殊胜的法门,这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在一切法里面那一个法门最殊胜,这是不言可喻,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地清楚明了,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这是最殊胜的法门,真正发了菩提心,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第五,在待人接物当中,心地清净、慈悲、柔和,不会有暴躁的行为。第六,遇到苦难能忍,决定不会怨天尤人。第七,慈悲深厚,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第八,深信平等,平等是佛给我们讲的生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万法平等。如果你能够深信佛所讲的平等的理,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决定不会起贡高我慢的心,谦虚恭敬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第九,爱好大乘佛法,能够以大乘佛法帮助一切众生。第十,求佛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