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8 2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我催你跑快点儿,就说,“快、快”,这也可以,但在辩论中不行。
8 C, F( t/ C, M! d) m _ 5.2.15a 重申不是再说,因为重复词句就有了特殊的意义。3 P1 \1 y2 Q1 s) E" B# k( O I4 D
这是说的重申与重言的区别。宗与结,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样的,但这是重申,不是重言,它可以使人更清楚地把握所立之宗。
9 Y1 _: v" ~( H+ t! p 5.2.15 对意思上已经明白了再用明确的语言(表述一遍)也是重复。9 U% M9 b3 [8 J1 K' a7 [
这是说,为了使对方更明白,就再说一遍,这再说的一遍是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掉书袋儿。
) v4 ^$ a( a, l' ?3 W# N 堕负的第十四种是不能诵。8 q1 j Q3 G$ K) [& Q+ D6 y2 S9 a
5.2.16 当听众已经明白,对手已经说了三遍,还是不回答,这就是第十四种,即不能诵。8 w- S/ r) A5 p3 f( V8 L% c/ B. D. y% Q
人家立了论式以后,大家都听明白了,你自己也听明白了,对方也说了三遍,可是你还无法回答。这你就输了。
. D! L o4 P. O6 e 第十五种是不知。
! W: c- v' a0 x& ^4 v! C2 r2 J2 o 5.2.17 不理解就是15)不知。7 _9 }) z/ U; Z) ^1 I
不知就是不理解。就是说,人家立了个论式,可是你听不懂什么意思,人家说了三遍你还是不懂。连听众都听懂了,可你还不懂。这个不知是听不懂别人的意思而无法回答,刚才的不能诵是听懂了别人的意思而无法回答,这是二者不同的地方。
7 X* t1 T/ \$ o3 M+ \ 第十六种堕负是不能难。
) `4 Q4 l7 y$ x' F 5.2.18 不知如何回击就是16)不能难。
( ]) A$ W+ A" ?2 X: d! H, ^+ j 这个不能难又叫不善巧,给不能诵可以说是一样的。不能诵是说的立方,这不能难是说的破方。$ q- e; }; N2 @2 w
第十七种堕负是避遁。
`4 z) j1 @( N9 e8 @ 5.2.19 当一方以另有事情为由中断辩论时,这就是第十七,即避遁。
# t4 A& X6 Q" o 就是我看不行了,我就找借口避开。象程咬金打仗一样,看打不过了就找个借口:我要拉屎。然后他就蹲下来不起来,你也不好意思在人家拉屎时杀他,他非等救兵到了他才出来。这不行,你要是拉肚子咱就干脆不在今天辨,你要是在今天辨了,就得忍着。 3 w6 i* u% V' y- A
看第十八种堕负,认许他难。
8 [! ~) ~+ o( Q5 o% o 5.2.20 一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说这意味着对方也犯有同样的错误,它就是认许他难。! i r5 F3 _, I' {* i
在对方的辨破下我发觉自己的论式有毛病,但我却在承认自己的论式有毛病时也说对方的论式也有同样的毛病。这承认自己论式有毛病之后再说什么都是不必要的了。$ Z* e& Z/ ^& L$ B0 T- u
第十九种是忽视应可责难处。
4 [5 u7 Q1 i& _# _. X/ T 5.2.21 对犯有堕负的人不攻击,这是第十九,即忽视应可责难处。
- f+ Y. B" L3 }* x 就是说,对方已经输了,可你没有觉察,使得公证人指了出来,这就是你输了。
9 Q) H8 S' W! t3 O7 T2 i, H' T. Y/ Y 第二十种是责难不可责难处。- n- k' J- ^+ I, W! O
5.2.22 在没有堕负时说人家堕负,这是责难不可责难处。9 a* F7 [* h7 M) ^& U( R5 F
人家没有输你却说人家输了。
6 t+ f: L* k* @" c 第二十一种堕负是离宗义。
. d# k, u* f0 `. ^; ~ 5.2.23 同意宗义后还无限制地辩论下去,这是离宗义。
# t: I7 }$ `' ?! m2 k 立了自己的观点儿,可是我在论述时却是不加限制地任意说,超出了自己所立的观点儿。一说起来就扯旗放炮,说了个云天尛(河南方言,就是发挥得离题太远了)。) B( ~7 o. I% ?# r1 R9 }" |
最后一种堕负是似因。" N6 D4 \) A) ^9 J( H* B
5.2.24 似因已如前述(见1.2.4-1.3.9)。
, R) B+ K/ n; @$ X4 U$ b4 K3 R 就是因有毛病,这在前边儿已经说过了。$ f3 L$ p: c, W1 d
到此就完了。咱们念完了《正理经》,有没有觉得《正理经》的说理其实不是那么的详尽,有些地方确实是很粗疏,力度不够。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正理经》拉拉靯靯(河南方言,稀稀拉拉,不紧凑,扯得很长的意思。靯,读作du)写了好几百年,有千年左右才成现在的样子。中间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人增补。这样呢就显得结构不是十分的紧凑,说理也不是十分的完美。比如中间有承认自己的定义不完美等的情况。因为我在最开始就说了,说让大家要把自己是佛教徒忘掉,可中间老是不由自主的就把佛教徒的习气带出来,实在来说,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9 [9 @* i7 J/ ?) b, t
咱们说完了《正理经》,刚好困难时期也过去了。还算差不多。
/ f0 N- N7 @+ c6 l7 n
7 p. m/ n2 _" Z3 e
& K* K# B! _; ?* S# S
]% n% Q; K: @/ k7 Q
1 J- ^, d4 z: i7 ^) `* \; w
! G7 }2 {+ L8 W1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