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C8 n! |1 i$ ^ 至圆至顿成佛奥秘:圆顿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 + L0 a. p y7 J( Q1 g) g6 `
作者:净善 2008年4月5日
5 o0 H6 W- [. T2 _上篇:“以心为宗”顿修成佛的奥秘(一至五章)
+ M6 i" ?* A( f. M- {( H) w( c佛教名言诗句(一)
' p9 ?( D+ M/ R4 Z2 Q.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教名言诗句(二)
' D3 J( v, ]! W+ r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 o+ E j. q* p3 L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5 I s# q. ?$ P' z1 x佛教名言诗句(三) 5 l% n% ^- g/ G1 L# m8 g; u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 , H( f* y7 }4 m7 w! c1 T1 V
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 一、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禪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据说为古代.无尽藏比丘尼对开悟之感叹。 妙善法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强调: “许多已修行证道的古大德、善知识曾言道:“开悟之前,无论你修何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围”。 真正的修行,是要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规律为标准,来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规律的各种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更贴近宇宙本性,最后达到与本性合一。但是,未开悟之前的修行者,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及规律是什么,没有明确的修行标准,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又如何谈的上修行呢?因此古人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不仅如此,许多修行者,由于以自己的分别心来理解本门经典,难免解错悟偏。如果修行者再加上执着,不仅谈不上修行,反而造了更多更大的业障。因此古人云:“地狱门前僧道多”。 因未开悟明心,虽修某法,但不可能不起疑惑,虽也诚心努力用功,但由于始终处于疑惑之中,有疑惑则心不安定,不安定则不可能一门深入地精进,因此难以成就。 观察世间目前的修行者,心虽很诚,但大都处于十字路口,不知所从。佛和善知识都点的非常明确,修行就是修清静心,断分别心,立平等心。但有许多人还在到处找法,不知从何处修。如同在茫茫大海,无方向地游来游去,何时才能登达彼岸? 因此,望同修们无论当下能否理解,千万不要起分别心。如带着分别心来阅读此书,不仅难以受益,反而会生瞋恚心而造业,那不是作者的本意。真诚心是不加分别的,真诚心是受益和精进的基础。如果带着分别、挑剔的眼光,在进入内涵之前就已经被文字相障碍在外围了。” 因非常赞赏妙善法师上述之高见,故愿在此敬录并与诸位读者分享之!
" k9 l1 D" H2 r% I; q1 P“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六祖慧能法语。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成佛名言法语。
& S" D1 Q0 X7 ?呜呼!“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修在悟前,非真修也”!可见若要成佛,当先悟道。因此一般说来,大悟大修、小悟小修、真悟才能真修、悟多高才能修多高。 二、生命的真相与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一)生命的真相
0 [7 w! x+ p, _* U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大善知识智敏 慧华金刚上师对这一问题之论述相当深刻精辟,此敬录其如下高论:
* z* m% ]. Q+ A" Q% a9 D“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不过是灵魂随业流转而不断生生死死的历程。 ) S: v m. X& o+ U" B( {* Y( x
什么叫业?就是我们的所做所为、所言所语、所思所想。这一切的行为言语思想,都有它的能量,一有造作,能量便释放出去,影响他人,牵系自己,称为“业力”。
( c9 H O g+ ~* v3 X, {0 i4 ~ 当灵魂随着业力的牵引,进入母胎,便有了生命。胎儿长成身体,离开母体,便是出生。当这一个身体业报已尽,灵魂离开身体,便是死亡。灵魂离开这个身体后,又随着他的业力,再找一个母胎,于是又再有生,又再有死,生生死死,永无止期,这便是生命的真相。”——智敏慧华金刚上师著述《临终一念往生》(摘要)
1 D# G2 \; n9 i+ C$ J( w5 L(二)、何为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法句经.爱欲品》云:“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生长出生死流转的苦果。 《法句譬喻经》:佛告长者:‘贪欲、嗔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由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害及众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大乘起信论》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灭则种种法灭”。 《百法论》云:“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 大善知识陈兵指出:“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 陈兵.著《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第六章.(心识与轮回 )对这一问题之论述相当深刻精辟,此敬录其如下高论与读者分享: “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于如实认识自心;------ 众生为什么落入既定的生命形类?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寿数、习性、际遇?为什么会生了死、死了又生,对此类问题,佛教的回答十分明确:这一切既------非天地、山川、社会等外缘决定,亦非偶然,而是由众生自心所造作。《杂阿含经》卷十载佛言:众生心之复杂,过于那斑色鸟色彩斑驳的羽毛,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各种动物形类之别,唯是它们心之差别所致,心是生命形类状貌的造作者,就像画师们用彩色的颜料,随意画作种种形相。这个比喻见于多种佛经,以《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一首偈子流传最广:“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仅众生的身心,就是众生所依存的整个世界或经验世界,都是“心”这个技艺高明的画师的作品。《五苦章句经》载佛言:“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谓众生流转于六道中,受不同的形貌,皆是自心所取、所造。《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说众生之生死轮回,相续不尽,完全是由内在的主体心识为因,由心识所决定,非由外在条件,这是说“万法唯识”的重要理由。心怎样造三界六道、种种世间?答曰:由心起业,由业感果,落入了业力因果律所编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正法念处经》云:“心业画师,业作众生”,“心业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他处受苦。”众生及其生死轮回,是心这个画师用业画成的作品。《华严经.十回向品》偈言:“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这是佛家诸乘诸宗共同宣说的“业感缘起论”。” 呜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生死唯由心所作——是为佛家生死轮回说的理论基石! 三、成佛的根本正因在于自净其意——修心 禪诗云: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有众生也!” 书载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开悟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为何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禅理如是:各界众生的心性如水、冰、雪、霜、水蒸汽的差别一样,水之柔、冰之坚、汽之虚,其物理性的差别极大,但其水性却不变不差(类似各界众生的差别极大而身中佛性却相同);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冰、雪却能相互转化(类似各界众生的生死轮回,然而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假若比喻人心为水、佛心为水蒸汽,水通过加热到一定程度则变为水蒸汽,而人通过修行到一定程度则能成为佛矣!由此可见众生与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虽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因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身体,平常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更要追逐尘世的功名利禄,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忽视了修心,忽视了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修行的主要工作,在于修心! 正所谓:“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 正如反映“济公大师”的电视主题歌其中的几句歌词所唱到的那样:“东拜佛、西拜佛,你找佛、他找佛,到底哪里有佛陀?心净自成佛!心净自成佛!” 妙善法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明确开释: “何为“外道”?心外求法称为外道,并非有些人误解的歪门邪道。即使你是在修佛法,只要尚未从心上修,都可称为外道。 内外虽是修行的不同阶段,无好坏之别,但要识得真我,回归本性,只有内求修心,别无二路。许多修行者不明此理,长期停留在心外求法上,执着于一些跑山、跑庙、烧香、磕头、放生、捐钱、印经书等方面。虽可积累一些功德福报,但仍是外围功勋。它的作用是正修前的一种熏陶,这个过程起着对佛与佛法初信的作用,虽不可缺,但又不可停留于此。众生本来皆有佛性,多生多劫以来,在欲界凡尘中待的时间长了,迷失了本性,但由于那个佛种的程序还保留在阿赖耶识中,因此,生生世世总在找一条回归之路。由于生生世世已经养成了向外寻找的习气,因此,总以外求为道,反而背道。形成了回归本性的障碍,欲求反已离道远。这就是内求自心与心外求法之别。 修行者既然承认“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之理,就不要把时间耽误在外求上,“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无上大法。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觉醒和转变自己的心,以及以心对应所表现出来的习气。心若能转,境自然转。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心若外求,虽也心诚,却被开悟、解脱、成佛的假名表象所转,终难成就。 无论哪一个修行宗门,都是以修心为要,来转化物质世界,转变你生存的环境,以及最终使你脱离六道这一生死环境。 佛法认为“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佛法的“唯识论”中讲到:“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正是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如果是上根器的人,仅一个“心物辩证法”就可使你顿悟,就可使你成就。成佛得道不正是心和物的转化作用吗?因此可以说,“心物辩证法”就是顿悟之法。 心可以转境,境也可以转心,就看你如何把握。 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线。不修行的人则心随境转,随波逐流,追逐物质利益,生命层次趋于下旋。而修行者则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虽入境,但心不受物质利益所诱惑,心却不被境转。心若能定则境随心转。生命层次和生存环境皆趋于上旋。这正是千门万法修心为要的根本原理。 当你认认真真地把“宇宙生命层次概况表”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该表中有两项是十法界的共同特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既是“心”。所有的法界以及你在六道里的生存环境,都是随着你的心识所转化出来的。不同的心转化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法界,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正报和依报。因此,修行必须修心。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心能转境,否则,心必被境所转。我们想脱离苦海,不就是想转苦海为极乐之境吗?我们想脱离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轮回之境吗?觉者为佛,不觉者为凡夫,“觉”是心的“觉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觉悟。这就为我们修行点明了回归本性的奥秘,修行必须修心。 纵观六道及十法界的成因,瞋恚心对应地狱道;贪心对应恶鬼道;愚痴心对应畜牲道;良心对应人道;傲慢心对应修罗道;善心对应天道;慈悲心对应菩萨道;清静平等心对应佛道。各法界对应的都是一个“心”字。(笔者注:人今生“心”的根本性质——根本心性决定来世投生的去向!) 许多修行人虽然也知道修行既是修心,但“知道”不等于“悟道”。悟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不等于“了道”。口上说修心,但在行动上仍然是在向外找,向外求。行为总是与修心联系不起来,整天身在外跑,心往外驰,心驰则神往,心又怎能清静?执着于一些表相的修行。如:放生为了自己治病消业障;捐钱印经、建寺为了自己积功德;跑山拜佛为了保佑全家平安得福;长期研究经典,功夫用于字面上的理解,谈论佛法时,能说会道,似乎懂得很多,但实际又不按佛说的去做,仍然在执着文字相。这些外求法虽也有些作用,但仍未回到修心的根本上。因此,长期修行虽也诚心,但不见效果。问题正是由于偏知偏见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几年以前,我曾对一些执着跑山拜庙的修行人讲:“不要到处乱跑,越跑心越乱,应在家里修清静心,清静入定之后才能开悟,开悟之后才刚刚开始修行”。但当时听不进去,跑了几年毫无长进,这才承认我没有骗他。这一个小小的障碍就障碍了三年。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障碍,如尘沙之多。如果每个障碍都需要三年才能认识和突破,一生才能突破多少障碍?如果无人点化,有时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障碍你一辈子。因此,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需多生多劫才能成就。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任何事情都是有捷径的,那就是必须真正地回到修心的本源上。许多人正是由于执着外求,在外圈转得时间太长了,才误了自己的修行进程。如果你不从修心入手,即使修上千万劫也难成就。 许多修行人都知道修行是修心,但又不知道怎样才算真正的修心。修心是要按照宇宙的本性,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本性的认识和习气。那么,要想进入正式修行,首先必须开悟,先须明白宇宙的本性是什么。如果不明白宇宙本性,当然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认识和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摘自: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讲座》 这正如成佛明言偈所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1 c& Y4 C4 q( r0 M! ^5 }5 |呜呼!若了心修道,少力而易成;不了心修道,难成而费功。 四、如何修心才能成佛? 佛陀在世的最后教诲:“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能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远离瞋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作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个人成佛;“心”迷,这个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3 u6 t- T% P5 e% e! I+ h' u# n
“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太虚大师 一心向善,即升天堂;一心作恶,必下地狱。天堂地狱的大门就在心里。——修道名言 凡夫通过修行,克服了自身的束缚,明了自己的本性,亦即开悟,亦即明心见性。见性后,狠除习气,就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修道名言 西方神秘思想家史威登堡在【原著】.《灵界著述》.我见过的灵界.【内容简述】中指出:
# Z' \! {( e4 J, q3 u% F* R4 ~% l3 F“「前后凡二十余年,我屡次把肉体留置于人间,成为脱壳的灵体,出入于人类死后的世界......」,史威登堡目击到死亡和死亡后的生命。 他说当人肉体死后,马上接著的是一段心灵自醒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世间所带的面具全被溶解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真实的自己,在此时,每个人用自己所相应的习性,去塑造他自己的永生。具有神圣的或精神层面欲望的人进入天界;具有世俗的或物质层面欲望的人进入地狱。地狱界的惩罚,乃是居住于该处的灵体自己招来的,而整个天界也因欲望中不同的善而分成不同的团体。 也就是一个人在人世的生涯,将直接决定死后要永远生活的世界,凭自己在人世生活时,灵的内心最倾向于那一个世界,死后,灵体将凭著自己的意志,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世界。 其实天堂和地狱是在每个人真正的心中,要进入天堂并不难,虔诚但无爱心的生活,不能引你去天堂,只有爱心的生活,事事诚实与公平,「单纯的心,纯洁的心」,从内心源发起,才能引你去天堂。”(《灵界著述》中的永恒天堂的生灵为福乐永恒的寿命,与佛教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大致相同。“依义不依语”,请不要陷入“认指为月”的文字障。——笔者注) 注:史威登堡:一六八八年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贵族家庭,是人类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人物,他被公认为人类史上唯一的灵界探访者,同时,也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经济学、解剖学、心理学、哲学等,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其水平堪与现代比美。在1743年,史威登堡55岁时,得到特别的心灵感应,戏剧性的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开始把他全部的精力投入于探讨灵魂的本质,于二十余年间,屡次的进入灵界,并且在弃世前,将他在灵界的所见所闻,记载成十余册的「灵界著述」目前由「大英帝国博物馆」珍藏,1772年3月29日,史威登堡84岁时,依照他的预言一般,在英国伦敦逝世。——摘录《灵界著述》.我见过的灵界.【内容简述】 呜呼!悟道成佛明言偈云:“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大德的教诲及非宗教的西方《灵界著述》从两个角度指出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修道成佛主要在于修以下四心:菩提心(觉悟心——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信愿心(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清净心与仁慈心(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而一般说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仅为仁慈心的内涵与外延;另外,《灵界著述》也从非宗教的角度反映出佛教修心成佛观点之超绝与殊胜!
: N" i6 [( @" F1 U6 V2 u诗禅如是: , |5 m. n; C( e& _ t8 x% P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 ) [4 }) d; f" } I9 _# W" Q- }8 {
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 五、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的关系——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佛教的宗旨, 是佛教之“根”,由此而演化生出的禅宗、法相宗、律宗等则为佛教的“枝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人天共道,亦为世界各大宗教修行之共道。但对于佛教脱离生死轮回的成佛来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与积德,只是根本助缘,而非根本正因,成佛的根本正因是“自净其意——修心”,这正是佛教的殊胜之处。六祖坛经云:佛向性(心)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心)迷,即是众生;自性(心)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禅理如是:这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丝毫不差的道理一样,种子(心)——正因;而为了收成好,又需要经常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助缘。种子(心)决定得什么果(如人、天人、佛),而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只是影响果实的大小(如人道富贵贫贱之差悬殊、佛道亦可分九品等)。可见对于成佛来说,正因(修心)与助缘(持戒与积德)各是各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正所谓: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成佛);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 呜呼!纵观禅宗大致可分为渐悟、渐修与顿悟、顿修两大派系,注重“坐禅、参话头”开悟等一般为渐悟、渐修派系;而以菩提达摩、六祖慧能、憨山大师为代表的顿悟、顿修派系,则不重“坐禅、参话头”等,而只重直接修心成佛,憨山大师认为“所云坐禅,而禅亦不属坐。若以坐为禅,则行住四仪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达自心,虽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何出入之有?”。“那伽”,此指佛。佛于行、住、坐、卧的心性都应在定中,亦称最高的“楞严大定”。这就是说禅是心,不能拘泥于坐;又大定不可出也不可入,佛虽不出定亦不入定而却常在定中。因此,顿悟、顿修派系的禅门历来倡言“唯心净土”,认为“净土”是“净心”的结果,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见,禅宗顿悟、顿修派系力主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积德(助缘)而成佛,是为直接修心的成佛法门。 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则力主通过守“善心所法”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积德(助缘)而成佛,与顿悟、顿修派系的禅门只重直接修心成佛的宗旨如出一辙,大同小异,由此可见法相宗亦为直接修心的成佛法门。(善心所法包括:1.信,主要指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这种信又分两种:因信赖人而信其所说之理,名“仰信”;因自己对其理解而确信不疑,名“解信”。2.惭愧,因自己的过错而惭愧、忏悔内疚。3.无贪,修清净心不贪着财色名利等世俗之物。4.无嗔,心平气和,具容忍性,不起恼怒愤恨。5.无痴,觉悟正见、认同佛法的因果报应之理等。6.精进,作善事时坚毅不懈、坚忍不拔、奋进不已。7.轻安,安恬轻快,离人欲的躁动,为修禅定的效应,身心轻安。8.不放逸,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即不放纵。9.行舍,舍弃能扰乱心灵的烦恼妄念,令自心平静安然。10.不害,仁爱慈悲、不损害众生。);
! M' I! T) R6 X3 k净宗明言偈云:“念佛不修心,实为痴呆汉”。净土宗则必须发深信切愿的菩提心,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一念代万念”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的方便法门(另兼佛力接引),另外还要再加修“具足众戒”、“当修三福”(助缘)来顿修成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4 R5 S H$ ?- N( d2 o
净土宗修行为何也重在修心?净土宗大德释昌臻法师在《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中强调指出: + f: l+ U. E9 o( n2 Q( }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是净土士宗第十二代祖师清初的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
+ C' d7 }" d) Y3 g1 K% u第一,修行为什么重在修心。修行,也可以说修正我们的三业,关键就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执著,所以我们说修行应该修到起心动念头。这也是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正得。”所以,佛说种种法,都是为了对付妄想执著,一切法门都是解决这个问题。净土法门也很重视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说念佛就是念心,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四十二章经》佛陀告戒说,修行是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哪来那么多敌人?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个敌人。说一万个敌人害没有说够。何况这些敌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所以说这些敌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修行的关键就是修心,消除妄想执著。当代的净宗大德净空法师也说:“学佛是修心。修正行为容易,修心难啦!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太重了,妄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心一动就是造业。《地藏经》上说:“阎浮众生,起心起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赶快要把这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你会转,这就是修行,这是真正的修行。他还说:“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经、念佛、磕头,不是在形式上,哪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动念处下工夫。念头才起就转成佛号,这叫做从根本修。”这说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这里。我们平常注意了身业就是行为,注意了语业就是语言,一般都没有注意意业,所以我们往往满足与每天功课完成了,认为这个就是修行了。当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而是说只做这些就不够。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没有修心,没有在起心动念处痛下工夫,这样就不能改掉我们多生累劫的烦恼习气,就不能消除贪嗔痴。
3 z4 E0 K, x# J1 g: v8 N 另外,我们对身、口、意三业还了解得不够,“三业”不是并列关系,意业是支配者,身业、口业是被支配者。《四十二章经》这样比喻:意业是当官的,身业、口业是它手下的喽罗、士兵,它是受意业支配的。所以我们只是行为上身业清净了,语言上口业清净了,还有意业不清净,绝对不可能真正清净。常言说:“擒贼先擒王。”你把意业抓住了,在意业上下工夫,意业真正做到清净了,身业、语业自然清净了。这个意业可怕不可怕?有一首偈语说得很深刻:“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就是说,念头上有丝毫的牵挂,就是种下去三恶道的业因。眨眼间起个念头,就是万劫轮回的枷锁,你就出不来了。这十六个字,就把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全盘托出,我们出轮回很难,就是这个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猛省!妄心这个心字,古人有几句话来描述它,就是:“三点如星象,弯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业由它。”这就是说,心字的三点好象是星宿一样,弯钩似月斜,就是心字的弯钩象半边新月一样。它可以使我们披毛带角,坠入恶道;它就可以使我们证得佛果成正觉。这几句话证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作圣作凡都是这个心。所以,《六祖坛经》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是圣人。”圣人与凡夫就是一念之转呀,一个觉,一个迷。梵文“佛陀”它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觉悟了的人,那我们这些凡夫,就是没有觉悟的人。我们的本性是佛,但是我们迷着的,什么东西迷着我们?三毒、五欲等这些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把我们迷着的。所以我们就不断地起惑、造业、受报,永远出不了生死轮回。由此可见,修心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所在,它是关系我们能不能了生死,出轮回的一个根本问题。
( p. d- }! s' a; O4 i- M: X第二,为什么说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的要务。佛法就是用来去妄想执着的,妄想执着就是烦恼,一切法门都要从断烦恼下工夫。净空法师说:“修学首先就是除烦恼,古德修学先从断烦恼下手。”可见,出烦恼在学佛修行中占着首要的地位,要从解除烦恼下手,才能真正入得门,能不能认真解除烦恼,又是检验是否真正修行的金石,这也是修行中一个带方向性的问题,因为烦恼不断,就不可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当然断烦恼很难,阿罗汉都要经得起七番生死,才能破除见思惑,还有沙尘惑还没有断,可见断烦恼之难,那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办到的,所以说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古人比喻说,要段烦恼如象切断四十里河流那样,当然是很难的事。佛陀以大悲心,宣讲了净土法门,不要求断烦恼,只要你伏住烦恼,也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地方。所以,彻悟禅师提出“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的要务,”这真正抓住了要害。净空法师也开示我们:“念佛一定要伏住烦恼,不能伏住烦恼,念得再多,那不叫功夫,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能伏住烦恼,念佛功夫才能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因此,能不能伏住烦恼,是检验我们功夫能否成片的一个标准。那么,烦恼伏住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说,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心不被外境所转;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出现了,我们能够不动心;对世间法也不被它转移,能够伏住烦恼。------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每天念了多少声佛,这就要看你念的佛能不能够伏住你的烦恼。我们应该明确,念佛是手段,不是目的。念佛的作用,就是以一念代万念,我们要把千千万万的妄念,归到一个念上,把一切妄念都归到这一句佛号上去,这样,才能把烦恼伏住,才能功夫成片;这样,自然感应道交,临命终时才能带业往生。”——摘自:释昌臻法师《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2 n$ y" N- W4 Q+ V! Y; m
偈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 T: u) d% a/ K) M* p/ X& L难怪永明延寿大师在他的成佛妙典《宗镜录》自序中称(各宗法门)“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5 e& \& M+ `; ]3 y* y6 m% h呜呼!“撮其旨要、举其宏纲”,禅宗、法相宗、净土宗的宗旨均为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积德(助缘)而成佛。净土宗除兼仗佛力接引外,在修心(正因)兼持戒、积德(助缘)等方面与禅宗、法相宗是大致相同的。故从这一宏观角度来看,禅宗、法相宗、净土宗均为修心成佛的大乘法门! - H$ w2 b' v, ?% s: j
9 N( r, X2 Y* L6 J
至圆至顿成佛奥秘:圆顿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 1 i( [( X: e' p& q' O. d
作者:净善 2008年4月5日 - M9 f$ X1 b5 I1 X' S+ J
下篇:万善同归——圆顿成佛的奥秘(六至十章) 2 f- `( K6 g. x0 |+ A! J: f& @( G
佛教名言诗句(一)
p" ^" v+ e V4 V- i G9 R2 h8 M, b" \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 3 Y6 O$ p+ A+ W- v
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 x2 W9 ?! ~- K/ e& E, f2 ]
佛教名言诗句(二)
% H4 g9 e, C8 Y9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 O! i' I" L+ ]6 O) N
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1 K0 f: W* G8 K- G/ ]9 ]佛教名言诗句(三) ) u# ^& j0 D5 Z: K/ H( E1 H% v
学法修行言勿多,老实修心与念佛, 6 d; l' k. {* m, o
说一不二能做好,便是灵山古弥陀! * \1 t/ s# o' [/ c
六、单凭一力往生不易
; D9 w1 ]- P7 N$ ~ 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不过缺少佛力加被,仅凭自力往生不易,很难达到既保险又圆满如愿。为何说单凭一力往生不易且很难如愿呢?这就如同用一条腿走路终究不如用两条腿走路又稳又快的道理一样!大善知识道源法师在《二力相应定生极乐》一文中作如下著名论述: ! k! c; l; x9 N3 |4 z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 z: W/ S1 S) n. J5 e% T 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三种原因:(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分别说明如左:
* L0 ?& ?. W& }/ x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8 a4 f. w6 V' Y* d6 A( t, L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烜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为钱好用;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国三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三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尸体无异。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 L7 x0 I. {$ ~5 f# t6 ?% ]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 R0 G& x) F! `' y4 ^; Y5 ~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为‘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 k/ R$ C6 | D' f2 q; U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 i( {8 v6 O4 `. G, E. ^3 }
以上说明贪嗔痴三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 [- a8 p$ O& V- u* m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众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 [7 n7 D: h( B% C- a7 B1 k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三昧水忏三卷,流通至今。 3 N5 d( C$ u$ K$ F3 c
又民国三十七年,我在普陀山发心于头顶‘燃灯’时,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一同燃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众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有人在脑中扰乱。
1 V4 w- ^- i3 G! r 以上述两则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 _" o- b0 H" c4 R. o$ I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1 g5 W! d" O4 d6 u, |0 f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 {% h: z* O0 ]& _, P% ^ 2、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7 V0 R- B* P! ` R- o
上节讲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三个原因。那么,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 w% J6 }7 T0 q8 Z7 y5 H7 h* R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 w) _) K/ s, P5 e6 J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 B! ?" T8 X, b5 {$ l
昨天讲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 r9 {0 o. e5 @" @: l1 }. K; m 今天再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敖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 o6 ?" V/ s3 y7 V- Y% p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7 V5 [8 Q" n) j8 Y' O; W- i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为佛菩萨不够慈悲,众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著去的呀。
0 l5 F+ B3 E# n7 e( i! p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5 X+ G, R6 p( T% ~
3、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1 J' b4 T9 N N0 N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佛念,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3 r" H* c8 ? u! s1 y9 t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 d7 L! ~, E) e- K& e# W c. C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摘自:道源法师《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7 V: O( S; ~; F# d# _% v9 Q5 s. z) R净土宗大德释昌臻法师在《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中强调指出:“首先,要弄清楚伏烦恼与断烦恼的区别。比喻说,断烦恼有如铲草除根,伏烦恼有如石头将草压住;当然,伏住烦恼就容易得多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开示很好,他说,修其它法门带业绝不能了生死,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带业往生。”
2 M ?1 a( l+ @+ J 呜呼!由此可见,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不过很难如愿,因专凭自力悟、修甚难;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但是,只靠佛力而失去自力也不易往生! $ z4 c# ^# a) S' q
七.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二力相合才能顿修成佛
* c( \; u! {2 k6 |为何说二力相合才能顿修成佛?了然法师在《自力他力 同时并顾不可偏废》一文中作如下著名论断: $ h5 t7 w9 u& @3 t% v \' L
“窃念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盖此三不思议,谓之机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知此修行,则用力愈易见效,道业更速成就。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相成之力,理应同时并顾,不可偏废。否则执一废一,行人纵有修持,只能熏习成种,而为后世远因,现生难获实用。 所谓执一废一者。或偏信自力,不信他力。或偏信他力,不信自力。或自他俱信,修行功夫全不努力。凡有乏缺,皆不名三不思议,共相合成之力也。 何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所谓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者,乃自力也。佛力法力不可思议者,乃他力也。又能修之人,乃自力也。所修之法,乃他力也。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而为自力。所念之佛,而为他力也。此乃所谓自力他力, 同时并顾,愈易感应道交,蒙佛接引,横超三界,往生乐邦。非同参禅,单靠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竖出三界也。 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者,必要行人自己有一分真实努力修持,方能得到他力一分真实受用。若自己修持,全不真实努力,则他力亦无由施处。譬如贫儿,飘流乞食,居无定所,长者虽有施心,莫能使其受用。净修行人,亦复如是。游游泛泛之行,难感佛力加被,法力融合,现在消除业障,临终仗佛往生。------ 菩萨虽证未圆。 二乘虽证属偏。凡夫虽具因迷,从来不觉不知。纵能了悟觉知,奈何惑业未除。内照似脱,对境仍迷。如同坯器,逢水则散。假使一朝失足,依旧堕落有分。若在三涂,百劫千生,不闻佛名。因是无论若智若愚,总宜信愿念佛。上根现生了悟,深入弥陀菩提果海。中下虽未了悟,但具真信切愿,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能使渐渐契入如来菩提果海,亦蒙如来菩提果海,及诸愿力,悉皆摄受,统归莲邦。 何谓不可偏废。所谓自力他力,合则容易见效,偏则净业难成。纵使能成,利益甚小。------ 又参禅单看自力,念佛自力佛力,同时并顾。若不同时并顾,口虽念佛,心则迁流,因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使受用,亦不得力。现在受用既不得力,到了临终受用而反得力乎? 所谓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当然如是。但汝过执,偏废自力,佛力难仗。俗云,羊皮虽暖,不暖无气之人。此乃亦然,佛法纵灵,不灵偏废自力之人。若无自力,将何用功修行。若无他力,从何定心立足。如鱼在水,方能安身立命,去住自由。自力他力,不隔纤毫,设或离之,两失其用。因是所谓自力他力,而不可偏废也。如是对他分别说明,彼乃欣然信受,不生一点疑惑耳。 复见有等行人,误会更甚。因见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便拟净土法门,容易之极,有了信愿,随便念佛,临终仗佛接引,决定往生,下品总稳。及见十六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 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因是对于自己身口意,随缘放荡,不加检束,少加觉照。屡常造业,作已无悔。或曰,某也念佛随便,没有两年,但信愿真切,临终瑞相颇好,皆得往生。因是对于自己净业功行,全不注意。虽则念佛,多虚少实。不问功夫得力不得力,脚跟立稳未立稳。随其泛泛游游,不觉渐渐衰老。及乎大限到来,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救济无术。呼爷叫娘,呻吟床席,病久延长,不知休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若有愧之人,到此自生悔恨,方知昔日健时,念佛功行,自不努力。是以到了今日,受用全不得力,业障现前,心难作主,颠倒糊涂,了无依靠。佛虽慈悲,莫能度我。直至到了糊涂之极,虽有旁人助念,自己不觉不知,渺渺茫茫,渐渐而去。惜乎当生了生脱死之行,只成后世远因。 拙因出家以来,经历有年,目睹耳闻,终身不忘。屡思念及,心惊毛竖,垂泪沾襟,惭惶何及。因此始知信愿二字,只可以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所谓信愿如眼见,念佛如足行。是以古人判信愿而为慧行,持名而为行行。所谓慧行者,如已所知所见也;所谓行行者,必须足行方能到彼也。读此更加明确,而大有据矣。若自不努力修持,渐渐脚跟立稳,待佛来迎。单靠少许信愿,临终仗佛接引,带业往生,终非稳当。虽则不免其人,非属人人可得,千万之中,难获几何。除宿种莲因,已得深厚栽培者,方可不在此限也。 历观古人,临终瑞相昭著,令人可见可闻。坐脱立亡,任随其意。要去即去,去亦不须人助者,莫不皆由三不思议力中,共相成就之所得来也。因是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不可偏废者,而盖此深妙意旨也。愿诸净侣,留神思惟,依法熏修,共入果海。法门幸甚,同伦幸甚!”——录自:了然法师《入香光室》。
1 G/ Q w1 _" A& `$ r7 s3 J呜呼!众生心力不可思议者,乃自力也。佛力不可思议者,乃他力也。自力他力应同时并顾,一是通过日常修心对治贪、嗔、痴等习气,识心达本,断惑证真,变尘心为道心;二是信愿念佛而感应道交,蒙佛接引,横超三界,往生乐邦! $ u! J( ]8 i- V/ Y$ u! l0 G: n" p9 k
八、最殊胜超绝的上品圆顿成佛法要 唐末五代法眼宗、净土宗、禅宗大师永明延寿大师(904-975)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往生。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其多闻、见地、文才,千余年以来历代大师大德难与伦比。 深通禅宗的清雍正帝高推他为“六祖以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震旦(华夏)第一导师”,称赞其编集的《宗镜录》一书为“震旦(华夏)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实非过誉。据书载:永明大师乃阿弥陀佛示现,又被净土宗奉为六祖,现今阿弥陀佛圣诞日乃以永明大师的出生日为准。 1、修心为宗——自力成佛论。永明延寿大师主张“立心为宗(修心为宗)”,认为万法唯心,“心净则佛土净”,因此“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 他也援引《维摩经》的话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总而言之,永明延寿大师以修心为自力成佛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6 `7 Y0 Z, D0 m/ \; V" W, L }2、信愿念佛——他力成佛论
. d# u) j% J' Q" i永明延寿大师又从内外的角度说:“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修心)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曳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移动。”在延寿看来,成佛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圆满的,“皆滞隔执,未入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结合、才是最高(圆满)的成佛之道。对行道念佛,更引偈“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自然成。”来说明行念佛的功德亦不可限量!
. b0 A) L! c! L# X ~为更好地阐述这一问题,特选编大善知识吕有祥在《永明延寿禅师的念佛论》中的著名论断如下: “据《佛祖统记》说,延寿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佛,随从唱有数百人,清宵月朗之夜,旁人时闻螺贝之声。由此可见,念佛是延寿用心最多的日课。 称名念佛,功德无量。为了说明念佛之作用,延寿广引经论,陈述念佛功德。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险拔难,珍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庙塔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佛一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要之,称名念佛,能灭罪拔苦、退魔灭障、息心入定、见佛成佛、往生佛国,功德无量。延寿对此深信不疑,说“志心归者,灵感昭然”。 在延寿看来,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圆满的,“皆滞隔执,未入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结合,亦即禅(修心)与念佛结合,禅净双修,才是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摘自:吕有祥《永明延寿禅师的念佛论》
6 W6 y$ c$ Y% j3、持戒积德——万善助缘论。永明延寿大师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生”。又说“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万善不但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续命”等十善业,还包括“济急利时”,如建造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等慈善行为;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并强调指出“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认为万善诸行皆为菩萨入道之资粮,成就般若之助缘。般若如慧目,万善如行足。无万善行足,有般若慧目亦不能到达清凉(成佛)之地。故知修行佛道,不可入空舍有,应悲智双运,目足两具,福慧双修。正如成佛明言偈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大师十分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反对当时禅宗的“守愚空坐”,提倡修禅行人回到修诸善行的实处,大师认为“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 由此可见,永明延寿大师主张“禅(修心)净(念佛)双修、性(心)命双修、福慧双修、悟修双行”殊胜圆顿的成佛之道!“撮其旨要、举其宏纲”,可简单概括为“修心念佛,持戒积德;圆顿成佛,往生极乐”, 为至圆、至顿、至简、至易最殊胜超绝的成就上品佛果法要!可谓是佛法三藏十二部与六度万行的高度“结晶”!修心、念佛为圆顿成佛的正因;其中修心成佛是依靠自力(此处的“自力”单指“心力”,与用功念佛时的“自力”概念不同。),是成佛的内因,正所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之理是也;而单纯念佛成佛的道理从根本上讲是依靠他力(佛力)和外因,是通过持佛名号感应道交,而依靠佛力接引成佛。呜呼!自力与他力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执其一也!
+ F& X/ ~! r) r8 ^" G' j0 e在此简介“修心念佛,持戒积德;圆顿成佛,往生极乐” 圆顿成佛法要如下: 一、修心——信、愿、净、善(至少四心)——深信、切愿、清净、善良。其中:信——信仰弥陀、信仰极乐; 愿——看破红尘、愿生极乐;净——清净而不贪尘欲、安命随缘而不嗔不怨;善——善良公正、仁爱慈悲。 二、念佛——深信切愿、放下万缘、心听口念、一心不乱持名专念“南无(音那模)阿弥陀佛”或“ 阿弥陀佛”圣号。 三、持戒——诸恶莫作、严持净戒。主要严持佛教十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怨恨、10不痴迷) 。 四、积德——众善奉行、乐善好施。主要力行佛教十善(1、不杀生而护生放生;2、不偷盗而乐善好施;3、不邪淫而内心端正并劝他人戒邪淫;4、不妄语而待人诚实守信;5、不两舌而劝人和解和睦;6、不恶口损恼他人而说柔和爱语;7、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而言语公道正直;8、不贪欲而惜福,安命乐道向往极乐;9、不怨恨他人之过,愿忍辱消业而宽恕他人;10、不痴迷邪见而觉悟正见并深信因果)。
( G8 j" W' F% m+ E* Q圆顿成佛名言:
7 X. \# z* h4 s: P1 B欲海轮回,沉迷万劫,眼底荣华,空花易灭。
# t' s, O, E: a% L" R! K' h/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4 o2 d. |6 n8 z" n- M5 o) ~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 h3 s. |1 u0 P" {: o0 g/ m修心念佛,持戒积德,圆顿成佛,往生极乐!
7 ?* P- C8 x V9 e九、独禅易险、独净易偏——禅净双修最圆满
+ K7 a+ w6 e% o' h; T! s呜呼!以上八章主要侧重阐述佛教圆顿成佛的宏观教理。然而,古德名言偈云:“通教不通宗,有如独眼龙;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又因禅宗为自力法门的代表宗;净宗则为它力法门的代表宗。为此,以下当以佛教圆顿成佛的宏观教理为“指南”,侧重评判禅净二宗。 0 a+ i; B3 S8 H% O% v. I5 Z
大善知识和尚坡主在《禅净双修,乃是汉传佛教二千年来教理发展的最高境界》一文中载明以下精辟论述:
; Q0 O. B$ l8 Z7 r( X1 |“------独禅危险 / }& V! W* j) S" e( s7 [
这是很重要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大乘入门的地方,一切大乘法,都是以这个为最根本的保障。还有我们讲禅是这么好的法,但是如果你一个人单纯地参禅,那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佛的净土,就一心参禅,尤其是用古老的方法参话头啊死命打坐啊之类,会非常困难,除非你是佛的化身再来。为什么呢?首先你开悟就很难,所以禅宗有这句话啊:历史上参禅没有开悟枉死在庙里的人、如麻如粟,就因为这个方法太难了;第二点,即使你开悟了,种子库还在啊!如果种子消得不够就死掉了,八识里超大种子库没有清净,就中途折戟------一样要重堕轮回。历史上开悟以后禅师重堕轮回的案例,也很多!我们知道很有名的秦侩、苏东坡等,都是例子啊,有很多这种例子。不靠念佛求生西方,单纯参禅,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明代的莲池大师曾说拒绝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肯定是没有开悟,那就是为了避免大家再堕入这陷阱。------有些人他们根器不够好,开不了悟,或者开悟以后他做不了事情,种子消得不够,命终就重堕轮回。
; Y. I4 h. R% D; L) e8 |5 R------埋头念佛
8 P* q4 G, x1 N4 a7 H! B还有一种就是净宗里的埋头念佛,什么叫埋头念佛呢?就是我们把什么六波罗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等大乘根本全部拒绝通通不要,只死咬一句佛号就好了,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都不管了,甚至可以不上班,什么都不做,就是这么一句佛号,死命在搞,把这个房子的门用木板钉死,拼死念佛,希望可以速出轮回,实际上这个修法它已经把大乘的净宗转成小乘来修了。佛讲得很清楚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实际上发菩提心,就已经指示了你要明心见性,因为菩提心包括慈悲心、空性见在里面,有这两个条件你就已经是开悟的人了,开悟后的人求生西方,自然是容易得多。
, p0 A# t4 Q' A4 ?6 q6 H8 ?所以,如果你是埋头念佛、埋头打坐或者埋头练功什么都不管的人,一心磨砖作镜猛钻到牛角尖里去,都是一样的,因为你的心没有悟。------如果你一个人,不断这样埋头打坐或不断埋头念佛,死后重投胎下一世又来、下一世又来、下一世又来……累积久了一样的,佛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反过来以“多善根福德因缘”就可以得生彼国。你不断累积道力,当然这过程中不能做坏事,比如说诽谤圣贤这种事情千万不能做,然后到累积够的时候也可以生西。但是一般人这样用小乘方法修就很难成功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宗里讲埋头念佛成功西去的,讲来讲去,就总是那几个人啊?对我们普通大众用这方法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李炳南老菩萨讲过:我们现在念佛的人,一万个念佛人里面能有一两个、两三个往生,那就不错了。为什么呢?原因就在这里:没有发菩提心,你就不能走大乘路线、你就不能快速以几何级数消除自己的种子,你死命念佛不顾其余,实际上速度反而慢了,欲速反不达。------所以埋头念佛呢,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实际上是把大乘佛法小乘化了。一个法是大乘还是小乘,并不是单纯讲修法,而是看你的发心,有持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基础的,就是大乘法,不管你是修什么善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虽然你是修大乘宗派、密法、禅宗、净宗的方法,一样是小乘,关键在这个地方。
1 C! h3 ~- |) e" R------四料简说
% W0 B4 q5 z6 X* v1 d, L2 K; `禅宗和净宗表面上看起来好象走的路线很不一样,许多人对此很困惑。其实宋代永明延寿大师所讲的《禅净四料简》,我觉得已早就非常精辟地解决了这一千古难题。虽然这四料简是不是永明延寿大师所讲的,这在佛教界还有一定的争论,但我个人认为非他莫属,因为仔细研究这个偈的含意,非佛化身是讲不出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它已经指明了我们整个汉传佛教发展的方向,他这几十个字呢,实际上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了义经,我们来仔细看一下:
3 ]8 O* \+ Y3 \第一句: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载,没个人依估。无禅的意思,就是你没有破我执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无净土”,净土这个法比较殊胜的地方,是成功出轮回者可以没有开悟,因为这个法门比较多地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靠他力比较多,未悟一样可以出轮回,就是说我们着相修行、如果我们因为未悟而一定要着相的话,我们最好是着阿弥陀佛这个相、着西方净土的相,福德修够则命终你也能出轮回,不要去着六道轮回里种种污秽东西的相,那样你一定出不去的。所以佛经上常讲菩萨要远离爱渴啊、远离贪欲啊等等,就是这意思。如果你是没有开悟、也不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因为没有悟我执法执在,种子烦恼、缺点一大堆,然后呢又不念佛求生西方不借阿弥陀佛的帮助力量,------死亡时一定堕落三恶道跑不脱的,万劫千载、永无依估。所以说这类众生就是万劫千载永无休止地轮回,万劫与千载,没个人依估,万劫千载都无依无靠,实在是非常可悲可怜! & X5 P3 a! }# U* B9 ]- d6 Q! x
第二句: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这个词用得很精辟,就是说已开悟的人,破了我执见到内在佛性或者说已找到父母生前本来面目,叫“有禅”,但是“无净土”,就是说他不求生佛的西方净土,或者虽求生西方但他还没有修到能够生西的资格,他消种子还没有消到可以生西的程度(“生西资格证”可不是那么容易得的!)。我们讲开悟只是六十分,八识田内种子还在,并不是说我一开悟后只要想去就可以往生西方的。所以是这两个条件:他有禅、破了我执开悟了,这里没有讲种子的事情,无净土,命终不能往生西方,这些人里十个人有九个要走错路,为什么呢?那一个人为什么不走错路呢?他是大菩萨化身,或者直接就是佛的化身再来,他第八识里是干净的,一开悟就成佛是即所谓见性成佛。真正能开悟的人,不外乎有三种:一种是乘愿来的佛菩萨,这种人非常快一点就通,佛比喻成最上等上乘的良马见鞭影便行;第二种,从别的庄严世界乘愿到我们这个恶浊世界来跳级成就的菩萨,因为他们原来所在的世界太庄严太殊胜了,消种子修行成就速度反而慢!我们这世界虽然恶劣痛苦污秽,但是修大乘行成就速度却快得多!菩萨在这儿修行一年的成就能超过在那些世界修行好几百年。他们在那里学习升级太慢,就要主动找一个我们这种恶劣的环境来快速成就、来跳级,讲得有趣一点,就像在我们以前玩的那个游戏《超级玛莉》里,他跳不上那高台,就跳到一个矮的地方踩弹簧弹自己上去,我们这个痛苦非凡的苦难世界对他方菩萨来说,就是那个弹簧,他们来此跳级(若没有苦海里苍生,菩萨修行便失去了对境,菩萨便无法成就佛果),这种菩萨就带有很多种子了;第三种:最差的一种,叫“范进老不中”,可能我就是这一类的,就是说每一世都在这个娑婆恶世里轮回多世修行,累积到这一世终于积聚足够的力量和福报开悟了,这种人呢,剩余种子就特别多。------所以你看第一种菩萨,他第八识是干净的,他来此是为了度众生,做佛的工作,是最大根基的修行人,一开悟立刻就见性成佛,就可以做佛的工作,后面两种人,我说他们叫见性见佛,见性只是成菩萨,见到内心佛性可以用佛性驱动肉身做事,能做菩萨的工作,但是远不是佛,还要努力修行消种子,种子消尽才叫彻悟成佛。后面两种人占了绝大多数,就是有禅无净土,十个有九个要走错,为什么走错、怎么个走错法呢?阴境现前时!你死亡的时候,中阴现前,还有是在打坐修禅定的时候接触到中阴境界时。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有位禅师在打坐,在禅定中,就进入了中阴,我们在打坐和做梦时,有时都能进入中阴的,进入中阴以后呢,他看到一棵树下有个美女,有个白胖女人,因为内心种子还没有消尽嘛,种子立刻翻起来了,贪欲啊、男女的欲望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嘛,就觉得这是在定中大概没事的,我试试去抱她,刚一抱,就听到人家说“生了!生了!”睁开眼一看,哎呀!自己已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旁边有一两个人正在忙,有堆小猪,还有只大母猪在那躺着哼哼,再看自己,坏了!已投胎做小猪了。他还好啊,是修禅的师父啊,他有定力,能回忆起来,他没有忘掉,如果是我这种人,可能一投胎、第一个习惯动作就是马上要挤开别的小猪抢个奶头痛吸一顿猪奶去了,被那个猪壳一裹、马上就迷惑了!他有定力能保持记忆,所以知道爬起来赶紧往外跑!那小猪歪歪扭扭往外跑,跑在自己不认识的陌生街道上(好恐怖!),终于跑到一条河边跳到那里面去自杀,小猪自杀死后这个人的神识就从定中出来醒过来了、吓出一身的冷汗!阴境现前就走错啊,你看若是如此死掉,外行的人看见这个和尚坐在这里打坐“坐化”,还以为他成佛了会来烧香供养,其实他是投胎做猪去了!------你看有禅无净土,十个人有九个要走错,阴境一现前,你就被业力牵着走,重堕轮回了。
/ H7 I- X! @+ P1 L第三句: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许多人都把这句误解为是“无禅修净土”,说我们念佛修行成功很容易,一万个人念佛修行一万个命终西去,没有这么撇脱(便宜)!没有这么轻松的!为什么呢,他讲的是“有”净土,就是说虽然你没有开悟“无禅”,但是你念佛已经念到有往生的资格了,靠念佛积善等修行将种子消得够多了,可以确保至少下品下生了,这个才叫“有净土”,这用词很重要的,这种人当然万人修万人去,他讲的前提就是已经可以往生了嘛。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等你见到阿弥陀佛,还愁不开悟啊?------ ' c1 i' ^6 M+ T, S4 y' W
第四句,最后一句,极重要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就是说,有禅、开悟了我执破掉了,有净土、念佛已念到有往生净土的资格,种子已消到相当程度,这种人按我们讲的标准就是八十分以上的2.0版禅师,他肯定已是大菩萨,他犹如戴角虎,戴角的老虎,角是牛最厉害的武器,这个武器戴在老虎头上,这老虎当然超级厉害了,所以印光大师(这老前辈自己就是戴角虎)说,这种人能使“天魔外道,闻风丧胆”,他像狮子一样勇猛有力,所以他现世为人师,因为他破了我执,他说佛法才不会依我执说,基本上不会污染不会说错,所以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做领导众生修行的老师,因为他做众生的老师做佛菩萨的工作,故他消自己剩余种子速度就特快(几何级数提速,有加加速度地消),因此才可以在一生之内就把八识田里所剩种子全部消干净,就这一生命终他就能成佛,往生西方决定上品上生稳操胜券(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到阿弥陀佛那里,直接取得毕业证书,所以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个就是禅净双修禅净融合,是佛远在宋代,就为我们汉传佛教指明的一个发展大方向,或者说这必由之路,已被这位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大师,准确预言。我个人认为,虽然关于这个偈是否由永明大师所讲,在佛教界还颇有争议,但是从这偈的力量来看,它肯定是永延明寿禅师讲的,换一个人在那个时代就讲不出来,在他那个时代,确实没有第二个人能讲得出这么精辟的佛法,这么简要、这么有力、这么上乘、这么殊胜!!!”——摘自:和尚坡主.《禅净双修,乃是汉传佛教二千年来教理发展的最高境界》
9 @7 d* M( G# _+ U: l另外,若只是 “单独念佛”而不管其它的话,还要特别防止陷入日本“本愿法门”的极端误区!
# e P4 w, u+ \1 g1 G) n8 b据相关资料揭漏:本愿法门肢解净土经教,宣称只要信仰弥陀的本愿力,当下就可以获得往生的通行证,不用持戒,不用行善,不用发菩提心,不用行菩萨道,不用忏悔,即使杀了人放了火,临终时决定可以往生。本愿法门宣扬纯他力论,否定自力(认为只要信了本愿法门,佛自然帮我解脱,不用自己着力,不用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宣扬“他作我受”(往生之事佛已代我成就,我只需信就行了),反对因果报应(一切所作之恶,由佛为我承担),反对“自作自受”(任作何恶,只要信弥陀本愿,佛定为我承受,毫不影响往生)。------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本愿法门都是佛教的一种变质。即便是在曰本,本愿派也遭到了很多其它佛教宗派的批判。——摘自:《曰本本愿法门的僧人是如何暴漏他们的恶心行为的!》(关于曰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 % U7 y' ?5 I, }8 p2 U9 ~5 _3 }# S
当代净土宗高僧昌臻法师批评本愿法门的弊端时明确指出:
. l8 ?, H7 m4 G" G/ y “我们是不提倡本愿法门的。为什么?它与整个佛法的基本理论、与净土宗的‘十六字’纲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与《阿弥陀经》的纲宗(信、愿、持名)都不相应,主要有三个不相应: , P5 N* e* {$ r( e
第一,本愿法门,专仗佛力,不靠自己,与净土‘二力’法门不相应。净土法门叫‘二力’法门,就是既要靠自己,又要靠佛力,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二力相应,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道源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时,他说:‘专靠自己,修行很难;但靠佛力,往生不易。’这说明了我们要学佛修行,往生极乐,绝对不能够单靠自己或者单靠佛力。 ! F2 f( d L/ x1 P+ O+ }
当代净宗大德说得很肯定,学修本愿法门,这一生决定不能够往生。事实是如此。感应要靠我们的自力,你有感才会有应,你自己没有具足基本条件,怎么能够感应道交呢?比如,台湾一位男居士已经预知时至,见到阿弥陀佛来了,但是他的情感没有断,舍不得痛哭流涕的妻子,佛力也没法把他带走,结果没能往生,可悲,可叹! 2 }! M3 c$ A5 o, d% J% R8 U
第二,本愿法门只讲信,与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不相应。信、愿、行是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三个基本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藕益大师说:‘非信不足为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 ?8 {2 P( I/ L6 M6 d
第三,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理论依据不相应,------我们要信生佛不二,信自他不二,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求佛。上述两不相应,都反映出本愿法门从根本上讲是心外求法,是在自性之外去求佛,去依赖佛,这当然悖离了净土法门的理论依据。 6 X# l9 y1 }1 m s
本愿法门与净土法门这三个不相应,集中起来,这是与《阿弥陀经》的纲领不相应,与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不相应。这‘十六字’纲领是清代彻悟禅师提出来的,被印光大师尊奉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
* o8 f' b5 y, g本愿法门表面上好像是净土宗,实际上违背净土宗的理论和纲领。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灵山寺佛七开示时说:‘曰本净土真宗(按:本愿法门是真宗的一支)专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以为只要信,佛就来接引往生。其实哪有这么方便?求佛来接引,得具备信、愿、行,有感应才行啊!’(引自《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第266~267页),------我们还要做到正助双修。修净土法门的,当然念佛是正行,但是助行也不可缺少,不要认为,我念了佛,其它一切都不管了。道源法师说:‘处在末法时期,我们善根浅,福报薄,如果不多种一些福德因缘,万一业障现前,就要影响你修行,到了临命终时,就要障碍你往生。’这个开示很重要,我们在很好念佛的同时,不要忘记多结善缘,多作一些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也是圆瑛法师所说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摘自:《当代高僧昌臻大师批评本愿法门的原文!》
, i" a1 S! n* d5 z% W又“参禅不妨念佛,禅净双修,相得益彰。参禅也不妨生起圆满,禅密合参,相生相成。参禅也不妨看教,禅教合一,相互表理。”——摘自:《少林僧谈禅》
0 _; ~. A3 H. U. A6 t, D$ }# _由此可见,禅、净二者,单修险、双修安、单修偏、双修圆。
; t3 ~* y# J5 [) l. k% p! d十、单修“某一法门”者如何圆顿成佛? 纵观佛法三藏十二部与六度万行,只分“经”(如金刚经、阿弥陀经、华严经等)而不分“宗”。可见释迦牟尼佛法在当初“原声态”时并不分宗分派,只是传入中国后,一些先觉者才按着自己见悟而创立了各宗各派。这一倾向虽利于师徒传承、拜师传法,方便入门,从一门而深入“佛法大海”,但又可能造成各宗派之间各执己见、偏执其一、相互排斥、相互壁垒、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以偏盖全、失之偏颇的极端“门派”倾向。
; s3 s) i! |4 m1 T3 b* h; X5 c& z这一现象如同“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样:如一个盲人摸到大象鼻子如管子,就误认为大象的全身如同一根管子,便称“管子宗”;如一个盲人摸到大象一条腿如柱子,就误说大象全身如同一根柱子,便称“柱子宗”;如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如绳子,就误说大象全身如同一根绳子,便称“绳子宗”;------如果让这些盲人按照各自的“一孔之见”来画一个完整的大象,他们就可能把大象画成“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绳子”的形状。显而易见,每个盲人所摸到的只不过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大象的全身;再如果让这些盲人按照各自的“一孔之见”来雕塑一个完整的大象全身的话,他们就可能把大象雕塑成“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绳子”的形状,这岂不是非常幼稚而荒唐可笑的吗? 呜呼!同理可见,如果把“摸象”比喻为悟道、把“雕塑大象”比喻为修道成佛,我们假如在悟道、修道中进入了“盲人摸象”的误区,则必然容易出现宗派之间各执己见、偏执其一、相互排斥、相互壁垒、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以偏盖全、失之偏颇的“偏悟、偏修”倾向;而所修之佛也非圆满之佛果。如“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绳子”的形状又怎么称其为一个“大象”呢? 成佛名言偈云:“法无高下,贵在契机;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这里显然包含两层含义(千万不可轻易滑过):一是说悟道成佛可以根据各自根器因缘从不同的法门悟道入门,这如同“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样,开始可以从大象鼻子、腿、尾巴等各个部位开始摸(悟道入门)。显然,从某个部位开始摸(悟道入门)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当然是可以从任何“一门”进入的;二是由任何“一门”进入开始摸象,则千万不可“浅尝辙止”,还要进一步摸清大象的全身(圆满觉悟),才能雕塑成功一个完整的大象(圆满成佛),这便是归元(圆满成佛)无二路之理也!
) d, g |" a5 E o: r8 c呜呼!奉劝单修净土法门之外的各法门修行者,在修各自法门的同时,为了尽快成佛且不退转,亦应兼顾老实修心(改贪、嗔、痴等习气)与念佛,修行佛果才能更加稳妥与圆顿!
7 R% _4 \ D: ?0 y若单修净土法门者,至少也应具足信、愿、行的往生净土三资粮(具足信愿菩提心+念佛+持戒+积德),缺一则不易圆满成佛。净宗名言:“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蕅益大师曰:“信愿为慧行,信愿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才能执持名号。慧行为前愿坚固,临终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若“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以深信切愿心、 通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不乱称名念佛; 再加修“具足众戒”、“当修三福”(助缘)而成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弥陀经。) : \- A7 U- V" B+ s" @+ q
又净宗名言:“念佛不修心,实为痴呆汉。”若修净土法门而欲圆顿成上品佛果者,则应再加上日常对治贪、嗔、痴诸习气(烦恼)这一修心工夫!为此,特敬录大善知识“靜老”法语如下:
2 K) N" {# F" i+ @9 ^# R% M“佛法是「心」法,所以一切得从「心地」做起。「万法唯心造」,自己要往六道路走,或要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走,完全都取决在自己「心的品质」。
- }, @7 G1 H' J5 U. Z「一方面真信愿行念佛,一方面改习气」(一门深入),今生自然可换跑道(走向往生西方,成佛之路)。 4 [5 g7 q4 A4 }$ ^" S9 s: z8 @
有真心念佛,且又有加上心不住相来改习气的人,即使今生没能将习气全都清干净,但要往生善道、往生西方的机会,还是比虽有念佛,但没有改习气的人大多了。
( J# p# x9 F7 B4 |- A3 ?0 g学识是世间用的智慧(聪明),与了生死无关,是度不了自己与他人的;念佛及改习气才是出世的智慧。
+ s' {/ E2 E6 j! y「信愿行念佛」是指:一辈子心里真相信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心里真愿意舍掉贪恋一切六尘相的习气、且真心甘情愿念佛,这才是真正往念佛,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走。
* \$ ~! w( |% X9 C念佛须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言,最好加「南无」表示恭敬及皈依,但随众念时则可随缘。
( {( E; h' |: f; x) J' E- e有真正做到心不住相,且沿路信愿行念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根性高的人可上品上生,而根性低的人亦可带业往生西方。
4 c; Y& |3 g$ K在世间的日常生活当中,最会扰乱身心与生活品质的,就是习气。修行最大的困扰亦是习气。修行没成功而会往六道轮回的原因,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舍不得」丢掉习气。 ( |1 }6 P! j: v# H @( \- @
只靠念佛,没有一方面改习气,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间要很长。
" g" H* ^7 o9 U) g若没有信愿行念佛,只靠自己一样一样去修改习气,是很困难的,且永远都改不干净改不完。 , e+ s. M4 t# D4 J1 F( e8 T
虽然有在用功念佛,但不是真正愿意往生西方,心舍不得丢掉攀缘、攀相的习惯,导致正解脱法无法入心,那么纵使整天念佛,亦只是跟佛号「结个缘」而已,念一辈子,也是枉然。 / T4 G+ ^" h+ h7 S; _2 s
念佛的关键不在于念多念少,主要是在于要用「清净心」念佛。很忙碌的人,即使只有早晚课各念十句都可以,一切端看是否真心。 & w' \9 Z/ p6 \2 ?. l9 i2 [+ d: a
佛、菩萨原本都是世间的人(凡夫),祂们全都是利用可以成佛、往生西方的教理及方法,清掉凡夫心的一切污染(习气种子)而成佛,成为西方世界之『人』。只要我们老老实实的用佛经的教导来落实,一定也会成功。 ' I( B, q- l, M n
过去的高僧大德,其修行成就的方法不一定是净土法门,但为了不退其正等正觉(不退转),亦会老实念佛。 ! o8 @! ^: K% t8 K$ L2 V* n& h
关于解脱生死的事,必须从自性中做起。无论何时,念念不忘要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要见到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见到了自性佛,这才可以自度,才不虚来此一行。 & j. o6 J% s0 q" P& c% a
学人应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超凡入圣。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即是凡夫,故凡圣之分,只在心念而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共有九品位,品位低的人(虽然习气未能完全清干净,但平时与临终时,皆有「落实」真信愿行念佛者,即会相应佛的安排与依靠佛号的功德受用),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再修,进步就更快了。
5 U( M, d8 I* W, Z7 N& g4 C% ^即使是平时习气种子尚未完全去干净,平时念佛还没有证入一心不乱的人。只要临终时,能把肉体的一切痛苦及周边出现的「所有」现象,与世间的一切人事物…等等六尘一切相,全都「放下」,能在「一心不乱」之下,念十句、一句佛号,则不论是上根或善根浅薄的人,也绝对可十修十人,百修百人,万修万人,皆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N) D1 Z9 I x) `. n& d
临终时,能不能完全伏住妄念与习气,或能伏住多少,全都要看自己平时的修行。平时心里就要把六尘之事渐渐放下,直到全都不入心,且一方面真信愿行念佛,临终时才更有把握往生西方。 & \* H+ {; K! S$ V# h! q+ z
若平时没有真念佛、没真改习气,到临终时,能用清净心念佛的人,是少之又少。要使真信愿行念佛变成是平时最习惯的事,临终时才比较有把握。(念佛修行并不是往生时才须要做的事情)。往生时,业能了多少,是决定品位的高低。 ]$ \: q( |# Z3 b' U( j, z' D
聪明人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偏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摘自:圆顿成佛秘诀—奇人奇书《靜老说的话》
/ z/ K) b$ d. m9 t/ K& U( }静老简介:静老时常来去西方极乐世界及其它佛国、其它星球、六道之间,到处游走,亦随缘帮助众生。静老到目前为止,已经来人世间很多次,他这趟来世间的目的,并非是用公开身份讲经说法的方式帮助众生,而是默默的在暗中护佑众生,让众生的苦难减至最轻,让众生可以过比较安定的日子,且他亦帮助众生,信愿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摘自:李明雪笔记《靜老说的话》
' E3 }, p9 j2 Z9 R3 w) P修心念佛名言偈:
& k& [! q h. n4 q( I六道轮回凡夫地,不出凡尘难断欲。 众等并非圣贤体,欲有缘处易沉迷。 依佛依法修自心,到处求法已偏离。 修行无事别找事,专心念佛是主题。 人生苦短转眼过,哪有时间论高低。 不定此心随流转,三界六道怎出去。 一天从早忙到晚,东奔西跑乱寻觅。 可知佛在心中坐,脚下就是三宝地。 手中经法是导引,一心专注方受益。 自修自得要塌实,佛法关键重实际。 少找借口打闲差,真想成就必止语。 老实念佛伏妄念,信心清净是目的。 自性弥陀自显露,一切成败靠自己! 呜呼!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南无阿弥陀佛! $ o$ V. T2 q; r3 B4 X: _
请注意!若查阅更多精编精品文章,请在此直接点击以下网址:http://www.fjbk.cn/User4/2858/default.asp马上进入“奇书珍藏 传世留芳”随缘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