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3 13: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他也是这样的回向?$ x( c, k/ b+ h/ V- w, E% C Z
答:如果那样的话,那是圣道门,不是净土门,跟弥陀没有关系,跟第十九愿没有关系。讲到十九愿,要往生到哪里,是比较微细的,最好是少讲。譬如说你们到某某地方,要跟人家讲这个的话,那就不太恰当了,因为你讲不清楚,人家不可能相信;他们会认为:我们这一辈子的修行,所做的善事、功德比你们多,牺牲也比你们大,结果往生到比你们差的地方?你们只要念佛就到好的地方?这样,人家是信不来的。所以暂时不要讲这一些,除非我们经论很通达,而他们的根器也到了,才能够引导。不然的话,有时候讲了,徒然引起纷争,甚至让人家看不起,我们的发心比你们还多还广,你们还说怎么样、怎么样?
( E" W5 W/ d' a9 N( \" @" t问:所以说修诸功德,并不一定说要修多少功德,是不是这样?) y# n3 p/ b, ]2 P& R5 `
答:「修诸功德」就是修诸种功德,内容包含很广,三学六度万行总包含。
- c B* V! c4 w ^& \, z8 m问:只是说要修杂行的功德,也要修念佛的功德。8 B, E1 s9 T3 y- S
答:对!它都包含在一起,念佛、诵经、拜忏、打坐、参禅、学密、研教……都是。# N+ N9 {: c# E2 K4 p+ d- T6 f
问:这样的观念在世俗上是不是比较容易接受!
7 I* r) b( P# G* g# d% m% i答:对!
0 O& H% ^& g6 I# {& j问:第十八愿的话,世俗会很难接受。
$ ~, O' [) ]4 \7 j' E5 W答:所以根机不到的话,你怎么讲他也体会不到,何况你讲又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讲到的地方要引用一些经论。譬如说《阿弥陀经》,除了《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以外,还有《讲演集》第一集、第二集可以参考,其中在成德国小讲的,就引用昙鸾大师:「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你在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没有达到三轮体空,你却要用这些来回向,而极乐世界是涅盘的境界,如何进入涅盘界呢?. {# \' D" m1 {; S1 }
接下来,这一句名号,不只是一个声音符号,它是阿弥陀佛本体功能的展现,但讲到这里,也可引用法然上人《本愿选择集》第三篇所讲的:「名号是万德之所归。」等于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在这一句名号,都具足了。也就是说,它的内外功德都具足了,内用功德就是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外用功德就是相好、光明、说法、利生。所以法然上人比喻说:「这一句名号就好像房子,其它的功德就像房子内的东西,各别各别的东西,并不能代表房子。一旦说房子的话,房子里面的家具、窗户、桌子、椅子……通通包含了。」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万德之所归,它本身就是万德的结晶,就是万德。这样层层的剖析,就比较能够让人家信服。所以我们这个法门难讲解,也难信受,经上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所以信固然难,说也很难,如果我们对教理不通,而对方的根机也还没有到,那就会鸡同鸭讲。 W9 a3 p' h# u$ P& T+ q# ^9 U5 Q
问:……有谈到「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P0 Z7 {/ Z! c- v) c; `/ ^7 P
答:这就要谈到《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以及阿弥陀佛的愿力;同时还要谈到《往生论注》卷上最后的八番问答,「在心、在缘、在决定」,那个时候书本就要拿出来引用了。
9 @* E9 Q) B5 `! |$ J7 U问:在《无量寿经》「胎化段」有说:「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罪福是指世间的罪福吗?, K6 B5 F8 @+ u' \/ r; B; [
答:就是因缘果报,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罪就是恶,「犹信罪福」就是信有善恶报应,然后修诸功德,然后用这些功德来回向,这就是在胎宫,因为他不完全靠弥陀。完全靠弥陀的人他还是「犹信罪福」,但不是「修诸功德」来回向,他该做的还是要做,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随份随缘随力去做,但是他完全是靠弥陀的,他晓得我们都在落入因果,造罪造恶,如果没有弥陀的救度不行,所以他反而完全信靠弥陀的救度,这样无形中就契入明信佛智。「明信佛智」乃至「不可思议智」,信弥陀佛智,最简单的就是: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会救你,一信就通通信了,只要相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一信就通通信了。如果认为称名未必往生,称名不是正因,称名不是多善根福德,那就不是明信佛智。……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接下来你们可以自己谈。
6 C; ?! H6 u: B! W* O r' k南无阿弥陀佛!【附录】
8 `$ J' N+ f% n1 ^5 @- D. S法语摘录
0 t$ E8 w! J- G& J0 Y* d壹、有关修行+ x6 f: Q' R3 c+ {& ]) O- F8 s
1、「自觉愚恶,过于他人。」- |$ t" J4 O& P, }
2、「对修行人来讲,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 V9 Q4 {. }1 i$ h1 F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把眼光调过来反观自己,而不是把戒律道德讲出来规范别人。
3 K4 }' J* o/ u0 h9 k3 k4、修行人是眼光看自己。
8 m6 e0 F, r+ w' e8 T9 R5、一个修行人,时刻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改进,每一天都能提升,不站在原地踏步。% b+ m& E. d5 {
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弃旧从新;旧人已过,从现在开始,是一个新生的人。( J R, r. l) O4 I O5 c
7、我们是凡夫,所以做得不圆满,因为不圆满,所以才更要有柔软心,更要有惭愧心。! A3 y/ p, t7 n: G* V/ y
8、如果一个团体里面有不和谐,人人都应该反省自己,是因为自己有不和谐的心,才有不和谐的团体;再者,如果我们的心和谐,这个团体就会和谐。' o1 t/ o4 s9 A: k2 H) x; z% ~5 T
9、「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e; t' f: A; ]4 [; \10、「你尊我卑、你大我小、你智我愚、你对我错」
9 J s$ r9 w9 Z7 Q2 g! ^0 T4 {" J2 M) ?11、平等几乎是空性。8 N2 I6 _0 @% D- `( r6 f
12、内心所想的跟发愿所讲的,都不一样,这样的话,就不是修行人。' Q5 n$ D- V3 e
13、一个修身养性,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如果他所做的,跟他所懂得的有差距的话,那么,他的命运就会跟期望的有差距。$ z$ X9 c0 W: C5 U
14、让自己的心柔软下来,而服服贴贴地来接受弥陀的救度。
5 c* ?# i% y3 q( U$ O( I: _15、人家会对我们怎样,等于是我们对人家怎样。
1 L7 _$ k. A' J2 C7 {' v( A16、「凡事理性不情绪」,一个人如果时常保持理性不情绪的话,很多事情就不会不愉快。3 Q3 M5 j9 y& e
17、理性不情绪就不会自以为是,就不会情绪用事,就不会有一种气馁、退缩、消极、干脆算了的念头。
* ^9 D l1 g# p* ~% U n18、如果理性抬头,就不会有情绪。$ Z4 E5 E) F, C, ?3 D; j8 x
19、所谓理性,就是凡事皆以清明的心来面对,而且晓得大体、守住分寸。理性的内涵很广,就是能够冷静、沉着、不轻浮、不急躁……。
0 L- G |$ g) w! z r20、我们对弥陀的悲心,弥陀的爱,体会多少,对人家的表现就会有多少;对人家的表现有多少,就证明了体会弥陀的爱有多少。3 e) Y5 b/ u! w* ]. d
21、如果对弥陀的爱没有展现出来,那可能是我们对弥陀的爱体会不多。 C6 z" I( h' Z3 E- s- ^
22、在背后说对方的点点滴滴,那表示你还没有体会到弥陀对我们的爱,还没有触动到自己的心,不然的话,那些计较是非的言词根本就讲不出来。
8 j' a+ U9 U9 |7 m, N23、修行人是不妄语的,就是不随便讲话的。因为一开口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