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6 19: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绝对谈不上上乘之作。# r' |& |* [1 _$ P7 j2 m3 {
犹太哲学家阿多诺说:“美学必须以真理性为目标,否则就会被贬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或者更糟,被贬为一种烹饪观。”《舌尖上的中国》就很不幸地沦为了某种偏狭而浅薄的烹饪观。, _7 B, O6 O0 l r9 R# e
首先,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全人类的价值,反倒是中国,体力劳动者的尊严被长期公然地制度性地践踏,古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有“农村户口”“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世界(血汗)工厂”。其次,敬畏食物也是普世价值,除了中国,至今还未听说哪个文化以浪费粮食为荣。再说人伦融于美食,也不是中国食文化的特质,西方人也把餐聚看成亲情交融的机会。英语中有个词“comfort food”指的就是各类思乡小食品,尤以母亲亲手烹制的为最。
6 m% R; `7 S" F$ D7 a0 z: w' S4 H以“美食”为维度,介绍中华文化并没错,错在对受众的不了解。据说这部片子在法国嘎纳电影节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各国媒体和机构好评。我对此表示置疑,google了一下,到6月底为止,几乎没一家主流英文媒体为这部片子背书。即使法国媒体叫好也不足证,同为“吃货”的法兰西民族,历来就是西方的一个另类(本书有论证),以致于国学家兼大吃货辜鸿铭曾惺惺相惜,西方列强惟法兰西理解天朝。
9 [5 s$ S. y1 d/ p4 M% z即使《舌》片翻译后推广,我也断定其只会成为中国文化形象的负资产。大多数西方人头脑极为“机械”,判断事物的标准也极为“简单”——求真,他们对于真相和诚实的敬畏和坚持有着孩童般的执拗和任性。
1 p1 K) E) d! H& |8 q中国美食过分注重味觉,严重忽视健康。多油多盐多糖多胆固醇(内脏)多辛辣多腌腊。西餐大多清淡,商场里居然买不到肥肉,惟一的五花肉品是熏肉,但在烹制中肥油均弃食不用。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头部、血液、脖子、皮肤、耳朵、鞭等部件一概不吃,甚至四肢也不吃。美国人喜甜食,但大部分是不含糖的替代品。再说味精,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停用,海外中餐馆也纷纷挂起“No MSG”标志。中国人吃味精的狠劲(尤以火锅和方便面为最),足以把他们吓成肠梗阻胃下垂。
4 D6 ~+ K: [$ a7 m5 ~食品恐怖主义最直接的危害无异于健康,甚至断子绝孙!近年来,因为大量食品添加剂,国内不孕症迅速上升。《重庆商报》曾“自爆其丑”,以雄性著称的重庆崽儿,居然超六成精液不合格!这座雄性十足的城市何以雄起?莫非除了“火锅,夜景,美女”三张城市名片之外,还要献出一张“缺精男”?" J2 o5 i2 h" g& z! W% L
传统美食绿色环保但制作环境极不卫生,器具极其简陋,厨师个人卫生堪忧。如果说偏远地区条件有限,但一堆大闸蟹放入浴缸的那个镜头,除了让我太太连连摇头,还叫了几声:“My God!”
" d9 A3 k, Z. B2 d4 S% T1 z) m现代美食又大量使用味精、味素、添加剂、非食用材料甚至形形色色的致癌化工原料。
$ l% i8 T7 K( y8 [& \1 T$ v/ d4 Q这就是中国食文化的困局。1 @& j6 S. Y0 Y$ J9 D! y
不错,一些美国人喜欢中国美食,那是因为在美国的中餐迫于严厉法规和顾客饮食习惯已经严重西餐化了(本地中餐馆尽管比国内绝大多数餐馆干净,还是因卫生问题被查封过几次)。去过中国的老美们大快朵颐之际大多有过不堪回忆,不少人进餐后在大街上狼狈寻找马桶。我太太2004年首次随团去中国,餐后病倒,不得不取消行程,回酒店休息了一整天,至今心有余悸。就在我写序言这短短间隙,无意间浏一新闻:据日本共同社6月18日消息,139名学生赴中国旅行后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保健所调研后判定为感染性肠胃炎。+ h5 `' \7 `; N1 X) q1 t
婴幼儿奶粉里大规模加入三聚氰胺,中国人在非洲滥吃被驱逐,以及上述事件只要发生一次,就算拍100集《舌尖上的中国》,又有多大用处呢?我太太至今不愿在中国生活超过半月,她简单一句话噎得我哑口结舌:“贵国连婴儿奶粉都敢……”. C7 e: w) n; z6 J0 L. k" T
去年秋回国期间,曾和CCTV相关部门联系,想以本书内容为蓝本,拍一部中国食文化反思的纪录片,并发去相关资料。可能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拍得正酣,对我这个体制外学者的殷勤呼吁,直接做了“腌腊”和“凉拌”处理。. A% \/ Z+ Y X* n
《舌尖上的中国》固然精彩,终究不过一堆基于自恋并自恋到病态的魔幻现实主义泡沫,说它是“舌尖上的阿Q”也不为过。《舌》片的火爆并不是一件幸事,舌尖扑腾味蕾舞蹈之中,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魅影如影随形。纵观历朝历代,无一不在感官狂欢的麻醉中轰然倒塌。
' q7 X* A# u# z! p, D: q有网友戏言:“7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建议央视拍50集《中国生化食品》。”这网友显然太naive(天真),《舌》片第二季已紧锣密鼓地进行。不过,如果以《舌尖下的中国》作为姊妹篇,上下互动,必将拍出一部“吃教”维度下的完整中国,货真价实不辱纪录片或评论片声誉,且绝对利国利民利世。6 X# x: c5 D. U
“吃货”即“吃祸”,二者既互为因,也互为果。中国食文化早已危如累卵,到非彻底革命不可的时候了。大国崛起终究取决于人,人之所以为人,取决于心,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靠一群吃货大国复兴,最乐观的局面,也不过“肥大”而不是“强大”,如此局面,历史上屡屡出现,一个比一个垮得难看。
- L' L. o* K" A. o' W$ H, k, m, {再次寄语CCTV,面对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堂堂CCTV,你有这样宽阔的胸襟吗?4 K. [1 @( |0 ?" e( ]1 T# ]0 c. u) W0 k
序记
/ ~3 }: j8 I/ \& C9 p, X) p& t7 a) T感谢蒋劲松先生和黎安先生。在《舌》片“席卷”全国之际,他们及时在网络上呼吁吃货们冷静,推介本书(旧版本),并敦促我予以关注和抨击。蒋劲松多年前就为我写过书评。黎安先生的那篇精彩的书评,修订达五次,直到我登机前一小时,还收到他的最新修订版。作为虔诚而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感官致死时代少有的醒者,我们这个千年吃货民族因而还有希望。
8 `" U! y: c U4 u0 a- m! ?% A9 ]2013年春节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7 \& x% y) l3 k. \% f0 u
$ d' s+ z- U" Z2 p* O! ^! L舌尖下的中国
9 ^: h+ `* ~# P(图片来源:李麦逊)
2 b6 E. A1 Z. k! M" h& t& ? K7 v7 X6 e标签:舌尖上的中国
, z" g( ?, z2 N0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