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9 18: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必定美满、幸福、快乐;然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第二小段‘修学’要领,介绍至此。 T' q+ V) _! f% L" t! q% A
4 h; [" Q& V, y: O; W8 u (三)现蒙护后得道
! |8 x& V1 q! Y) U- U b1 _2 K' W$ w4 d% Z" t0 b; y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 l* o" D; c! p& X# j) q1 W8 o* W$ B
第三小段是说如法学习的利益。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诸天的天神、善神们的尊敬,拥戴和保护。‘所向谐偶’,就是说:心之所向、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而无障碍。‘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此句说一切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敬护其人,同时,也为现前当来的大众们之所敬仰师法。以上是说现前的利益。5 G ?- v" I5 ^" {
2 I0 b- I, v( T
‘后必得道’一句,是讲以后的究竟果报。‘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圆满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 e( O$ J/ S9 m; ` H) Y, O3 _. D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 l3 H: i4 [9 W; s- a( p
( t, n2 r! y0 ]% J 佛说:像上面所说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学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1 P, u0 g) o( `; S$ L9 |+ H
/ w3 F3 g6 a6 { 以上所讲,是佛陀答阿难尊者第一问:‘事佛得富贵谐偶者’的一段经文。 x" Z' h1 P( B& s; ^+ U5 O
0 P u$ f; |% d# p+ h# y. {
前面我们讲到阿难尊者提出两个问题:(1)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学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报。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竟然不相同呢?
7 T2 L/ A, o1 A
~, d6 w7 y+ l 关于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上一段已经讲过了。: }- T9 U$ P- j. M) \* k- \
9 J& F/ E; ]( B9 p: k& b 底下经文所讲的,是佛陀要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对此问题都很关心。佛在本经,分作五点解释恶报因果。1 T- Y7 D( u) J5 O* g) s2 e
@( V" e, }/ O" b 三、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F- `# @! I/ _& | o# w, Z
' D5 ?$ }; n, M6 E) v, \: o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 m# e' D& \( x' }
f8 ?7 }1 }& }5 r, }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
+ I( V1 W' R7 i# K- L
6 m4 D6 m) g1 e 这四句经文,就是第一小段。
; c5 E* y5 p- c
/ R- e4 }' c1 ?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这是学佛不如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楞严经上说:‘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 G' N# z# Q1 q6 N# m4 r4 P9 C7 V8 C1 ?0 B5 l% ]
由此可知,学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品学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I2 h1 h# {% _4 c1 l" e2 a1 a0 ]
9 J: q. N) k' W, v7 h5 N0 y
‘不见经教’是说不解经义,纵然每天念经,不解如来真实义,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识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识路,试问究竟怎么个走法呢?' Q! M; F( k: E* u) o* k- V1 ?4 J
+ k# _; |: P, d1 ^8 _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虽然受戒,而于戒礼、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又将从何下手修行证果呢?
, ]+ O3 \; L( v( R, H7 G# z. P) e% }5 m# g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t6 \5 ? F/ g" `* {1 {8 G9 a
6 I6 e$ w* x) s" L! b2 t. H: E1 k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 v2 [5 y0 G1 E' I m/ K
- C3 K) k8 L: K( `0 A8 \$ @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因缘。( R6 b/ ]7 K3 Y8 c5 l
% w) l, v g# U* K& V
示有戒名...心意犹豫。是讲虽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实。名实不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觉悟。‘塞’指闭塞,对于师友的教导,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功德,没有信心,必无所成。# M2 d5 v) A$ q! f
4 E, F8 M9 x/ K3 A 因此,他的心思行为,自然就会时常‘违犯戒律’,而对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或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处世的原理原则——戒律,他们的态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时候,认为佛所讲的道理,大概不错。有时候,‘心意犹豫’,不愿接受、不敢接受,这显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后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无知,便一昧盲从地奉行,就是所谓盲修瞎炼,结果总是属于徒劳无功。5 W6 B8 ?% U8 a8 o, N
( @, w7 M7 h3 U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说,对于圣学经典暨佛像,毫无尊重恭敬心;这是轻慢师承,不重视道学的表现。烧香、燃灯、礼拜、早晚课诵,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学固然不废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灯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诚信、智慧、光明;礼拜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是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是不烧香、不燃灯、不礼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怀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骂詈、恶口,古云:利刀割礼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嫉妒贤人善事等等,这是修行人所不应该有的,还时有造作,怎么能得好果报呢!
j6 E9 @- P3 t0 p2 h
' K, g- [0 q- G* z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5 G: \9 U% t+ q& O( H9 q2 N
( _. V3 i- y- D2 v m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 E! o. P) V( j) H) T8 H2 X! f J* d, g$ ~5 P' R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 P1 L$ L1 R/ J9 p3 G0 G3 X( z
" k: g r4 X- T+ N+ k' \ 为佛弟子,最要紧的是修平等心、清净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学,一个月至少也应该修学六天。六斋日,以往是指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这几天应当修斋,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工夫。如今,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君主时代进入到民主时代,意识型态、生活方式都时时在改变之中,然于身心之修养,每周也应当作一二日斋心的工夫,实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福慧增长。
# P' ]2 z! H* |+ `
( ^: l& F2 L* X0 R( k5 u, C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而起心动念,亲手杀害众生。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有很重的罪报,严重的破坏了慈悲一切和清净心。
6 K" v; |: Z, {' |) W' V2 l, G" v* c4 N* h' \
凡是读书人,无不爱惜书本,甚至视书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爱法宝——‘佛经’,有重于生命者,因为‘佛经’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不敬佛经’就不是学佛,正如不爱书本,就不是读书人一样。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者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