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2 18: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5 S- g9 r {3 {8 S 则令一切皆圆满,否则彼二均不成。 2 I, F+ W9 C# F3 U/ H+ P
我们做一些事情,比如一个人办几件事情,在几种当中首先你办的那件,必须先尽力将其做圆满,然后再做其他之事,如此而行,则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切皆会获得圆满。如果不这样做,今天办这件事,明天又开始做另一件事,结果使两件事都办不成。所以做大事情时,比如要建立一个金刚法会,进行大量放生等,一个人的能力去做有些困难,应该先把重要之事做好后,再作第二件事,则容易获得圆满。
3 A, t$ K, q+ ` 恒时远离恶毒心,何处若起倨傲时,
! ?, R; Z X; r3 i" | 尔时摧灭此我慢,忆念上师之教言。 8 E: b$ |, j7 }
我们恒时应该远离恶毒心,如对他人生起嗔恨,或者欲对他人进行损害等这些都是恶心,非为佛弟子的心境。我们应该对每一个众生内心慈善,则整个修法可以获得圆满。如果一个人心地恶毒,则他的修行一定不好。修习佛法主要目的是调伏自心,身和语是跟随心。调伏身与语比较容易,但调伏心相续却很困难。不论在何处,内心生起傲慢之时,应该当下摧毁此如敌之我慢心,忆念传承上师之殊胜教言中有关对治恶心与傲慢的种种窍诀法要。 * q0 K+ U. p* w
若生怯弱之心时,则当令自心坚强, % L: G) `1 w! w7 Q
修持彼二为空性。 & E5 l y* H) G: u6 @+ A' A
不论你在修法过程中,还是在发心做事时,自己有时难免生起怯弱之心。比如认为这件事我一定办不成功,或者修行需有大根器者,如我这种小根小器者,今生一定无法修法成功……。自己对自己生怯弱之心,这时应当令自心变得坚强,应如是思维:他人亦是人,我也是人,都遇到了善知识与佛法,他既然修行得到成就,我为什么办不成呢?只要精勤苦修,同样也会获得成就。不论何人,只要肯努力修持,一定会获得成就……,如是坚强自己内心。虽然人生来也有坚强与脆弱者之分,但弱者可以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变为坚强者。彼二指傲慢与怯弱心,应对傲慢心与怯弱心修观空性,这也是对治方法。当傲慢心生起时,观修空性,则再也找不到傲慢的心,脆弱之心生起时,通过修持空性对治后,则自然内心会变为坚强。
V5 c% ^5 z( b' H0 n; X7 W 若遇贪嗔之境时,当观如幻如化术。
- i: |# G& R/ [, q. b 如果遇到了生起贪心的对境时,比如见到了比较悦意的人或财物,凡夫人极易生起贪心,此时应观为此人或物为如幻如化一样,显而无自性,没有自己真实可贪执之处;或如同空中的五颜六色的彩虹一样,虽然可以看,但无法触摸。同样,现见嗔心之对境时,亦同样应以中观正理观为如幻如化一样。 9 \$ q _% G" E- e- }0 Z/ O( @% l
若闻逆耳之语时,当视犹如空谷声。 ) t b( `) Z+ G( h6 Y
如果我们听闻到不悦意的逆耳之语,如对自己的讽刺、挖苦、咒骂等,这时自心不应生起嗔恨,应该将这类语言观成空谷之回音,显而无自性。听到语言时,悦耳之言内心欢喜,逆耳之言心里受到刺伤并生起嗔恨,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从本体上观察,语言亦是显而无自性,对自身起不到什么损害,所以应该将一切语言观为空谷之声。尤其上师指责我的过失时,内心应生起欢喜心。有些上师用愤怒、威猛之相对你进行调伏,对你的心相续有很大助益。如以前依科金刚上师,经常宣说弟子的过失,骂自己的弟子。法王如意宝对他评价说,如果凡夫人这样骂人,肯定会有很多人对他生嗔恨心。但依科上师说了弟子诸多过失,对每个弟子的心都没有刺伤,这肯定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3 R, E$ H+ D+ r: @7 v0 L! m+ c; Y
依科上师建立了一个一百多人的佛学院,法王如意宝当时只有十几岁,亦在此学院闻思修。有一次过年,法王如意宝代表洛若寺在此学法十几个僧人给上师供养一点小礼品,用碗装了一些人参果去供养。上师显现不高兴说:你这个小家伙,碗里装这么一点东西做什么用,现在是过年,用这么一点儿礼品供养,哪里有这样的规矩……。法王如意宝当时一方面看好象不太懂事,一方面又觉得很好笑,于是对上师说:我们在此学院中是修苦行的,没有您那样大的福报,可以享受整个藏地的信财与亡财,我们只是在过年时以小小的礼品供养做一个表示,但很希望您能多赐给我们一点礼物。依科上师听后边笑边说:你们生活还是很苦啊!于是让侍者拿了一大驮肉与一些人参果,叫他们几个人分。依科金刚上师的加持不同,虽然他的言语一般人接受不了,但后来显示圆寂时,有各种各样的瑞相,让众人生起了无比的信心。
) T4 M( U0 `& ~" Z6 O 自身若遭损恼时,当视往昔业所感。
6 i( B4 B( c& Q- \0 ?' g 自己的身体如果遭到一些损恼,生一些病或遇到一些违缘之时,应观想这是往昔自己的恶业力所感。经常听闻佛法者,对此应该可以做到,比如我现在生活等很苦,这是我的业力所感。在很多经书中,特别是《百业经》、《贤愚经》,释迦牟尼佛为当时的众弟子宣讲了诸多业果,很多人的病苦精神上的痛苦等都是自己前世业力感召而来。如果对业因果生起定解,学习佛法则很容易成就。 , V" O2 ~: \) p' S/ r' |7 @
居住安闲幽静处,犹如野兽蔽自尸。 9 A5 l6 \) p4 H- S6 t4 j
修行者应该居住非常安闲幽雅寂静的地方,这是以前高僧大德们所保持的优良传统。不论是汉地的还是藏地的高僧大德祖师们,其成就地都是寂静的山林。修行人应如同野兽隐蔽自己的身形,有一种野兽善于隐蔽自己,尤其接近死亡时它会到其它野兽都见不到的地方。同样修行者远离喧杂的人群,放弃红尘中的声色享受,到寂静的山林中,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一样,不受亲戚眷属的缠绕,不生其它杂念,心很平静地修持正法。
' X7 ~9 O7 w& M 如是应当避散乱,无贪无恋而安住。 ; J G( D9 L6 j* M) p8 p( ^
散乱的外境对修行人不利,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外面的形形色色让人眼花缭乱,所见的人群几乎全部不信佛法,一个人真正想学佛也很困难,违缘很多。初学者容易随外境而转,所以应该回避散乱,自心中也不对任何亲戚朋友生贪恋,在无贪无恋的境界中安住。
. S1 F, o: b' b/ p" q+ C 时时誓愿令坚定,若生懒散懈怠时, / b/ _# N( Q6 q0 v) o% _; K
则应对己作呵斥,诚心忆念自禁戒。 $ L" J" P: T1 t: j* a
在学佛过程当中,时时刻刻应坚定自己所发的誓愿。如果誓愿不坚定,今天发愿,但没几天就违背誓愿,那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办。自己的誓愿一定要坚定,不能随意退失,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退失,这是智者的行为。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自己生起懒散懈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