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B7 E! w4 m5 q! o% K2 [6 W" A
) }/ W4 D0 @- X9 m
/ Z6 P( \" ]: [3 o: ?$ r! G, S' h, n6 R' D2 V2 J
黄念祖居士著
Y% h: }$ c- y( T' @# R( N/ y/ J2 }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 U" u5 U& d! E5 j
8 x7 \3 i0 q( m- v* d1 }- L * k7 N9 m% _6 X5 {4 c. V5 j3 ^
6 r/ B2 R6 F# C( T2 [) l& s: C2 `小引6 y$ }1 t6 D4 t4 P
, D# q+ @& c, h4 ~0 O6 j三般若( {* J6 b7 C3 D
5 Q% t: Z8 `+ Y) g' B- S
经题
8 C- r. v) D0 a9 i9 }; n- k- u- q4 M/ e+ F
离相修善; t' [* K* b7 r0 }' a( a% r% V
$ |# A/ Y, m6 J- Z, K' t2 s
空假中
/ [! S5 q: @! E. _/ y$ C$ e
* C! D" T: u& E! M见相非相见如来
* P( u/ w1 `, n6 {
Y8 H* V8 U/ h$ G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z3 S2 x. Q* C1 }6 R4 E, a
+ H: j0 P E3 r4 o* ~
最初方便的观门
- ]* x- K1 {% |: h5 R& [* M/ B/ T7 V, l7 X6 h+ \8 T, k/ a( g
般若不可思议功德' ?4 z4 {& m. N! n: P* D: I2 ^- p
- I6 H. r7 s) r信力圆时全成佛力) \; s% {* t; V9 x; O
5 P, H3 j, P! L8 I4 r2 h: A4 Q9 j& T; x
5 c9 V n/ v8 _6 C D8 y
" l+ n4 F% F2 [% c9 ^: |" E# g一、小引
3 o9 l5 [8 i' r
* V4 I; o: `4 D( S. V4 W$ L
, x$ U( x* b1 y8 R
6 h& ^' d X5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 _& W5 V t, H1 O
. {, m5 l% u7 o0 w; R3 v8 K
# v$ M7 a, n4 g+ B {
6 Q2 M- N) k3 H( Z4 D& y《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淩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P3 g( L' @$ r" f
8 v& \6 p0 Z/ u+ Q8 I
& D. i7 M( O* n# _2 Q: S& `9 g
1 i# D$ V) M7 o& \- l+ f( w二、三般若( U& ?5 W/ X, ]3 z- J# R* g2 Y9 [$ R
`! T* @1 A& o2 R) F
6 X9 E$ b* z$ H% [: z# h& X, s
) \! a. @) B3 ?8 V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 ~; X$ r) q* C: F2 I8 S( z
; U' N) O: ]2 J- F
8 E+ l7 q; Z# i1 D( F
; P$ A9 M( R2 C/ B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 ~# z9 t4 w+ N2 i8 L: W" _ `/ Q) Y3 E7 N
8 A# c. Y5 Z( v" c- J0 w3 k7 D
! u( E B5 d3 p- b+ K/ _( Y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 |
|